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中西方小學教育差異

中西方小學教育差異

發布時間:2021-03-06 03:56:49

1. 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2. 中西教育的差異

一、教育理念不同

國內的學生往往有驚人的記憶能力和良好的數學基礎,這也是中國學生能在應試教育中取得佳績的原因,但是國外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學生去參與、實踐、創造,許多課程都安排有案例學習與討論的時間以及學生進行案例分析與陳述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外國的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可以隨時打斷老師的講課並提問。外國的教育體制更看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看重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等社交活動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而國內學生更看重的是考試成績和自我發展、提高方面,團隊意識不強。

二、培養目標不同

外國高等教育重視信息素養能力標准,要求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通過各種渠道來搜索信息,確定實際而全面的計劃,有條不紊地自我吸納知識。國內的學生往往有驚人的記憶能力和良好的答題能力,但是美國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學生去參與、實踐、創造,許多課程都安排有案例學習與討論的時間以及學生進行案例分析與陳述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

三、激勵措施不同

中國的教育,表揚與批評為慣用的教育手段,教師喜歡採用橫向比較法,如利用小紅筆、小紅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勵孩子,看誰表現好。當糾正孩子不良行為時常常採取表揚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樣的方式。美國教師則不同,一般對孩子不表揚也不批評,理由是:批評了你的孩子會刺激你的孩子,表揚了你的孩子會刺激其他的孩子,他們注重兒童自身的縱向發展而避免對兒童進行相互比較。

四、考核標准不同

西方學生成績的計算方式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余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復制。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而且純粹的應試教育又使大學成了學子們舒緩十幾年寒窗苦讀壓力的發泄場,高分低能那是我們國人的最大悲哀呀!

3. 中西方教育差異。。英文版!!!

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顯著差異有以下幾個方面:
因材施教。雖然在我國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並沒有幾個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諦。反而
是西方的教育在這方面體現的較好,更適合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
賞識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賞識教育,中國的賞識教育比較模糊籠統,對孩子做的比較好的
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贊賞,而西方是把棒在哪裡告訴孩子。中國家長有耐心
的少,光心裡著急是不夠的。
懲罰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懲罰教育,在中國孩子受到懲罰都是以大人的眼光來判斷,比如
孩子把東西拆壞了,家長往往要打罵孩子,而在西方家長認為孩子並沒有錯,反而鼓勵孩
子多動手。
愛心教育。我在書中了解的和我親眼看到的西方人的愛心有勝於我們。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優缺點,如能取長補短,也許會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中國的基礎教育
有很多優點,這幾年國外也在借鑒我們的教育方法。
學校的教育
中西方教育的本質區別:
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在解決難點
中積累經驗,最後,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國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已有成功經驗去操作(並
非所謂的真學習)按部就班,在經驗的指導下學習實踐,同樣,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結論,
但是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兩者的最大差異就在於西方教育以人為本,從人的學習的本能出發,符合學習論,而中國
教育是一種消除錯誤的「生產」教育,將學生當作產品,希望在生產線上生產出的是合格
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視「學習是可以犯錯的」這一規律,使得學生缺乏應有的創
新思維。
從教師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異: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於人文思想展開的,從小開始培養人的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的自
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學生一起去探
討問題,對於學生的疑問,經常一指圖書館,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做出判斷,盡
可能的不去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護了人類創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
自主。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開心,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這在西方是老師常常思考的問
題。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積極發言,學以致用。
中國,課堂屬於老師,老師在講台上濤濤不絕的講課,學生認真的聽講、記筆記,對課本
的答案和教師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種傾向性的灌輸式教育。學生和老師之間缺乏緊密溝
通,造成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牢而不固。
考生成績的計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個顯著差異:
在西方學生成績的計算方式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余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
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
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
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
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
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復制。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
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們國人的最大悲哀呀!
從知識層面來說,西方教育更容易發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對學生的
教育是點到為止;西方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
由。比如,一位學生對物理、化學或生物不感興趣,感覺有很大的困難,可以只選修比較
基礎的課程,而選修較多的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課程,只選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門,同
樣可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也能進入頂尖大學,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
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視「精」和「深」,
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學生重復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所
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國教育要
求數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
家庭的教育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由
於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
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西方家長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
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
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
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摩托車,分擔家裡的割
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
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
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
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
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
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
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
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
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
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
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
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
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而中國家長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
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志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
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
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
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
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
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
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
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
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和動手
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
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
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
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予以糾正。
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
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例如
美國孩子拆了家裡的鬧鍾,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贊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
孩子一道把鬧鍾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裡的鬧鍾,就
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造
性火花。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外
國家長重視的恰恰是中國家長忽視的。西方家長教導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做錯事自己
糾正,自尊並尊重別人,全身心鍛煉,按興趣學習。他們鼓勵孩子成為夢想家,成為自己
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國的家長們,您不妨借鑒一下。
社會環境的影響
中國最缺的,是責任教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社會、民族負責!教育不是只在學校,還
在家裡,在周圍環境,在社會氛圍。而現在,常見到家長,學校,周圍環境在推卸責任:
家長說:「我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好他就是學校的責任」;
學校說:「他逃學都是因為周圍的網吧,歌房太多了」;
網吧老闆說:「我只是開一家店掙點錢養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學來玩的」。
來看看美國,經常可以見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個小孩並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麼
教師。為什麼?就是因為:「美國人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
每一個美國人的責任」;在英國,每一個歐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們總是在自覺的監督
年青人的行為,好像警察一般。這兩個國家已經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交給了每個公民,每
個公民也在為國家的未來負責。
而在國內,又有誰把教育下一代國人視為自己的責任呢?看到不認識的小孩有不對的地方,
又有誰會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錯誤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員貪污腐。這些問題的存
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你,我,所有國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誰可免責?如果每
人都確實負起自己的責任,又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呢?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為什麼西方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學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
會環境的影響是相互相誠的,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啟蒙,發
掘潛力,尊重自由,尊重個性的發展。孩子在這三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多一份質疑,
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熱情,多一些創造。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教育,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或許,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種教授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教育"一詞來源於拉丁語ecare,意思是 "引出"。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人通過受教育實現社會地位的變遷。教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與人類社會共始終。

4. 中美教育差異

1.中國與美國教育的差異首先在於兩國初等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同:
中國初等教育將開發孩子的智力,孩子好處高分看成首要目標;而在美國,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2.對待成績的態度不同
對中國孩子來說,一份不好的成績單會使他收到來自各方壓力.然而在美國,每個學生年終的成績單都時間私人的物品.家長方面也不會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分數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遠.而中國大部分學生的目的是"那高分".
3. 兩國在知識觀是存在差異:
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灌輸,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和對知識的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
美國則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和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
這兩種教育表達了對待知識的不同態度:即中國教育的靜態與美國之間的動態差異,這一動一靜這反映兩國知識觀的差異.
4.兩國在提供該學生的環境上不同:
美國的學校從小就鼓勵孩子做研究,就培養孩子的研究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組織研究材料的運動研究方法的能力.
而中國的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採取的是初級階段打基礎,高級階段才能做學問的相互脫節的兩階段戰略.
5.兩國課程設置不同
比如關於外國語言的學習.在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中只有英語一種(除專業外).這是教育系統為全體學生做的統一選擇.
而在美國,學生選擇德育的就大得多,包括西班牙語,發育,拉丁語等.還有在美國不用教材的課是存在的,他們通常叫做"家庭生活"課,.
課程內容包括縫紉,烹飪和增強自信心等等.他教給學生的是書本以外生活之中的事情,是作為一個人或者的必需.他教給學生如何生活
6.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不同:中國的啟發式教育存在著一個弊端,就是其實一直到某一個問題的答案通過誘導學生,使他們找到"唯一的答案".
在美國學校的教學法,除了引導學生去理解和掌握教師一致的正確答案外,還給與學生自由想像的空間,去探索教師和學生都沒未知但卻客觀存在著的潛在答案.
在中國,除了少數人才不用看"高考"分數外,其餘的均以"高考"成績為錄取人學得最重要的,唯一標准.但在美國學生年年都參加各類考試中的至少一種考試,一次失手,情有可言;兩次失手,也可以理解……因此,這些考試成績就可作為非常重要的錄取入學考量標准.
7.學習負擔不同:美國幾乎每周都回放一天假.但在中國,周末可能被無情佔有,就連絢麗多彩的假日也會因繁重的作業的充斥而黯然失色.
8.家庭教育不同:
1)美國教育小時管得嚴,美國父母會立下許多規矩,而孩子越大管得越松;中國父母恰恰相反,小時候百般溺愛,長大處處限制,甚至連大學專業,戀愛都橫加干涉.
2)美國教育注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這個教育差別使得美國孩子比中國更具自立性.

5.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都有哪些

中美兩國文化歷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異。很多人認為中國基礎教育扎實,美國一些教育學者也在呼籲向亞洲包括中國學習基礎教育。筆者就此做一點剖析。

「數學神童」與「數學白痴」

先看中國人怎樣教育小孩。很多人認為,小孩像個空瓶,吸收能力特別強,於是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往裡灌輸知識。教其背唐詩、誦古訓,盡管他們不一定理解,但先讓其被動吸收,然後慢慢消化,最後將這些知識融匯貫通。

美國人盡量讓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過讓其接觸大自然、認識真實世界,建立認知基礎。多讓幼童用五官感覺大小、形狀、顏色、質地,用心去體會數字的意義,而不是只獲得正確答案。他們認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樣抽象地學習,只有用真實世界的印象建立邏輯思維。中國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3+4=7,將乘法表背得滾瓜爛熟,但那隻是鸚鵡學舌。

也許有人要問,小孩在玩中能學到什麼?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觀察他10 個月大的兒子時,發現孩子老是把麵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並且非常專注地觀察麵包的落點,小孩丟東西的行為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可很多父母在揀起這些東西時,會告訴小孩你不可以再亂扔東西,卻很少去想小孩扔東西的動機。皮亞傑發現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學習萬有引力的過程。為什麼麵包會落下去?氣球會浮起來?牛奶會流出去?小孩都在認識、體會這個世界。

在美國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上可能會上演這種情景:當老師發問「7+8等於多少?」時,中國小孩馬上可不加思索地回答「15」,天才啊!而美國小孩可能手指不夠數,還要把鞋子脫掉,手腳並用,簡直笨得一塌糊塗!美國學生數學成績差出了名,似乎中國教育培養的是「數學神童」;而美國教育培養的是「數學白痴」。

然而那些「中國神童」長大後都到哪去了?縱觀近代世界科學史,西方尤其是美國教育造就大批頂級科學家。這里就有一個問題,學習到底是為分數,還是為應用和創新?

當然,今天在北美的華人第二代,雖然多少受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影響,但也不不亞於老美,工程師、博士後及專業人才比比皆是。

強調結果與重視過程

還有人認為美式教育注重廣博,中式教育窄而深。筆者覺得這種評價不夠准確。沒有深度的學習,美國人怎麼能包攬大多數諾貝爾獎?

美國教育重視閱讀而不要求背誦,因為廣泛閱讀可增加寬廣的背景知識,開拓視野,豐富想像力;而背誦可能被前人思維所束縛而難有創新。

美式教育讓學生做課題,通過探究性學習,對某個主題做較深入的學習。當學生對一個課題深入研究時,他需要翻閱大量資料,學習相關知識,思考要解決的問題。然後做實驗,寫論文,應對質疑和答辯。回過頭來,不但經過閱讀、寫作等綜合訓練,而且所學的知識大大超出教科書范圍。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對所有主題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過探究,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有廣博的知識,又有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博大精深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

教育是全社會都要支持的事業,美國高中生進入英特爾科學獎競賽決賽者的很多實驗都在大學實驗室里完成,指導老師多是大學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兒科,而這些獲獎者的考試成績同樣也很優秀。美國還把很多大學基礎課程下放到高中,給有能力的學生選修,成績可以被大學承認。

但美國基礎教育也存在很多問題,水準也參差不齊,在快樂童年觀念主導下,小孩沒學習壓力,過度放任而導致很多學生不刻苦用功,這對教育資源是極大浪費。有的在小學四五年級還記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畢業還離不開計算器,如此種種與素質教育差很遠。

中式教育多以應試為目的,強調背誦和記憶,僅在考試范圍內反復練習,達到熟能生巧。但是否真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探討。把高中的最後一年作為復習迎考的沖刺,是有效率的學習?那或許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

學生學習是在練兵,結果不應該看得過分重要。如果不注重了解過程,很難對所學知識應用自如,更難有所創新。美國學校講綜合評價學生,高考狀元被名校拒絕,並非新鮮事。想想今天世界頂尖的大學,美國佔了多少?他們的生源絕大多數來自美國高中生。一流的大學如果全是二三流的學生,一流能維持多久?

相信權威與追求真理

這幾年筆者回中國多次,許多親朋好友的小孩都天資聰明。但從他們父母眼神中透出的期望,從學校里的分數所折射出的殘酷,也使小孩的心靈充滿憂傷。這些孩子的好奇心在流失,自信心在減退,創造力沒有得到培養。被動的學習和主動的探索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不一樣的,前者在尋找標准答案,後者在追求真理。

我的女兒現在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學生,但她在中學時所掌握的某些學科的知識沒有中國國內的學生深入和熟練。今天的世界不是以你記憶多少知識論英雄,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的訓練和批判性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美國頂尖大學的絕大多數學生並非都智力超群,大學不僅是在選拔聰明學生,更重要的是尋找卓越的年輕人。

我女兒的一篇論文質疑普林斯頓大學一位教授的論點,她的思路就是想證明那位教授的假想不成立。她在期末把論文交給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大師史蒂芬?品克,品克很感興趣,給了她A的成績。

有人說,中國的教育教會了學生相信權威,揣測領導。像我女兒那篇論文是黃毛丫頭挑戰名校教授,豈不是不知天高地厚?而美國的教育讓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去探索追求真理。

中國人常說老師是一根蠟燭,燃燒自已照亮別人,而教育更重要的是點燃孩子心中的火種。有人說近代科學家以愛因斯坦為代表,近代發明家以愛迪生為代表,近代藝術家以畢加索為代表,有意思的是,他們小時候都不是老師喜歡的學生。不管這些大師是因他們的思維早已飛出學校的框框,還是因後天努力,他們都做出偉大成就。而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被埋沒多少,又有誰知曉?

東方和西方,中國和美國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多了解,多借鑒,多思考,才有益於發展。中國教育重於培養考試型的,西方著重培養能力型的,中國需要的是全能型的,西方則是注重專業性,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發展。中國對有些偏才、怪才可能不太重視。

6. 中西方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越多越好

中美兩國文化歷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異。很多人認為中國基礎教育扎實,美國一些教育學者也在呼籲向亞洲包括中國學習基礎教育。筆者就此做一點剖析。

「數學神童」與「數學白痴」

先看中國人怎樣教育小孩。很多人認為,小孩像個空瓶,吸收能力特別強,於是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往裡灌輸知識。教其背唐詩、誦古訓,盡管他們不一定理解,但先讓其被動吸收,然後慢慢消化,最後將這些知識融匯貫通。

美國人盡量讓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過讓其接觸大自然、認識真實世界,建立認知基礎。多讓幼童用五官感覺大小、形狀、顏色、質地,用心去體會數字的意義,而不是只獲得正確答案。他們認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樣抽象地學習,只有用真實世界的印象建立邏輯思維。中國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3+4=7,將乘法表背得滾瓜爛熟,但那隻是鸚鵡學舌。

也許有人要問,小孩在玩中能學到什麼?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觀察他10 個月大的兒子時,發現孩子老是把麵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並且非常專注地觀察麵包的落點,小孩丟東西的行為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可很多父母在揀起這些東西時,會告訴小孩你不可以再亂扔東西,卻很少去想小孩扔東西的動機。皮亞傑發現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學習萬有引力的過程。為什麼麵包會落下去?氣球會浮起來?牛奶會流出去?小孩都在認識、體會這個世界。

在美國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上可能會上演這種情景:當老師發問「7+8等於多少?」時,中國小孩馬上可不加思索地回答「15」,天才啊!而美國小孩可能手指不夠數,還要把鞋子脫掉,手腳並用,簡直笨得一塌糊塗!美國學生數學成績差出了名,似乎中國教育培養的是「數學神童」;而美國教育培養的是「數學白痴」。

然而那些「中國神童」長大後都到哪去了?縱觀近代世界科學史,西方尤其是美國教育造就大批頂級科學家。這里就有一個問題,學習到底是為分數,還是為應用和創新?

當然,今天在北美的華人第二代,雖然多少受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影響,但也不不亞於老美,工程師、博士後及專業人才比比皆是。

強調結果與重視過程

還有人認為美式教育注重廣博,中式教育窄而深。筆者覺得這種評價不夠准確。沒有深度的學習,美國人怎麼能包攬大多數諾貝爾獎?

美國教育重視閱讀而不要求背誦,因為廣泛閱讀可增加寬廣的背景知識,開拓視野,豐富想像力;而背誦可能被前人思維所束縛而難有創新。

美式教育讓學生做課題,通過探究性學習,對某個主題做較深入的學習。當學生對一個課題深入研究時,他需要翻閱大量資料,學習相關知識,思考要解決的問題。然後做實驗,寫論文,應對質疑和答辯。回過頭來,不但經過閱讀、寫作等綜合訓練,而且所學的知識大大超出教科書范圍。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對所有主題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過探究,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有廣博的知識,又有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博大精深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

教育是全社會都要支持的事業,美國高中生進入英特爾科學獎競賽決賽者的很多實驗都在大學實驗室里完成,指導老師多是大學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兒科,而這些獲獎者的考試成績同樣也很優秀。美國還把很多大學基礎課程下放到高中,給有能力的學生選修,成績可以被大學承認。

但美國基礎教育也存在很多問題,水準也參差不齊,在快樂童年觀念主導下,小孩沒學習壓力,過度放任而導致很多學生不刻苦用功,這對教育資源是極大浪費。有的在小學四五年級還記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畢業還離不開計算器,如此種種與素質教育差很遠。

中式教育多以應試為目的,強調背誦和記憶,僅在考試范圍內反復練習,達到熟能生巧。但是否真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探討。把高中的最後一年作為復習迎考的沖刺,是有效率的學習?那或許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

學生學習是在練兵,結果不應該看得過分重要。如果不注重了解過程,很難對所學知識應用自如,更難有所創新。美國學校講綜合評價學生,高考狀元被名校拒絕,並非新鮮事。想想今天世界頂尖的大學,美國佔了多少?他們的生源絕大多數來自美國高中生。一流的大學如果全是二三流的學生,一流能維持多久?

相信權威與追求真理

這幾年筆者回中國多次,許多親朋好友的小孩都天資聰明。但從他們父母眼神中透出的期望,從學校里的分數所折射出的殘酷,也使小孩的心靈充滿憂傷。這些孩子的好奇心在流失,自信心在減退,創造力沒有得到培養。被動的學習和主動的探索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不一樣的,前者在尋找標准答案,後者在追求真理。

我的女兒現在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學生,但她在中學時所掌握的某些學科的知識沒有中國國內的學生深入和熟練。今天的世界不是以你記憶多少知識論英雄,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的訓練和批判性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美國頂尖大學的絕大多數學生並非都智力超群,大學不僅是在選拔聰明學生,更重要的是尋找卓越的年輕人。

我女兒的一篇論文質疑普林斯頓大學一位教授的論點,她的思路就是想證明那位教授的假想不成立。她在期末把論文交給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大師史蒂芬?品克,品克很感興趣,給了她A的成績。

有人說,中國的教育教會了學生相信權威,揣測領導。像我女兒那篇論文是黃毛丫頭挑戰名校教授,豈不是不知天高地厚?而美國的教育讓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去探索追求真理。

中國人常說老師是一根蠟燭,燃燒自已照亮別人,而教育更重要的是點燃孩子心中的火種。有人說近代科學家以愛因斯坦為代表,近代發明家以愛迪生為代表,近代藝術家以畢加索為代表,有意思的是,他們小時候都不是老師喜歡的學生。不管這些大師是因他們的思維早已飛出學校的框框,還是因後天努力,他們都做出偉大成就。而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被埋沒多少,又有誰知曉?

東方和西方,中國和美國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多了解,多借鑒,多思考,才有益於發展。中國教育重於培養考試型的,西方著重培養能力型的,中國需要的是全能型的,西方則是注重專業性,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發展。中國對有些偏才、怪才可能不太重視。

7. 中西方教育體制差異的具體表現都有哪些

中西方教育體制差異的具體表現都有:

1、中西方大學生的培養方式上的差異內

在中國,大容學生大學生在進校前就選擇了自己的專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在西方,學生在進入大學的時候並沒有區分專業,所學課程都是公共課,然後各個專業便會派出其最好的老師講自己專業的經典課,以供學生選擇。

另外,西方大學採取的寬進嚴出的教育模式,即進大學容易,但是如果在校期間不能達到學校教學要求,要拿到畢業證書是很難的,反觀我國目前是嚴進寬出的教育模式。

2.、中西方教育雙念及思維模式的不同

東方教育的目的以增加知識為主,視知識比創造力重要。而西方教育的目的是尋求高層認知能力的學習,老師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提問,批判性的思考,建構、挑戰知識。

3、教學方式的差異

西方的教育相對中國而言比較隨意自由,中國的很多學校都是整個學期只有難得的一兩次社會實踐機會。

8. 中西方教育理念有何差異

我國的教育使學生在不停地努力學習、努力提高。從小時候起,中國學生就被很濃的學習氣氛包圍。在壓力的推動下,沒有人會在激烈的競爭面前選擇安逸。因為考試題目的答案是唯一的,如果你不按老師說的、書本上寫的答,就一定是錯的,這樣就使學生不去研究為什麼,就成了一種學習習慣。而西方國家的一個理念就是去研究為什麼要學,這是一個習慣,這樣才會創新。 一、我國學校教育理念與西方相比存在的主要問題 1.知識觀念陳舊,重知識積累輕知識應用 美國學校一星期的課程,我們只用十分鍾就可以完成。正是由於進度快,所以課程內講授的知識點多,但我們的快進度是有代價的,即我們省略了動手製作的全過程,因而我們的學生不會像美國學生那樣嘗到成功,也不會體驗到失敗;不會知道照著書上的程序做仍會遇到很多困難,包括材料的性質是否符合試驗要求,也包括具體的操作細節是否有誤差。在這樣一個自己動手的全過程中,學生必然要思考、選擇、尋找失敗的原因,要克服各種困難。這樣學到的原理,就不只是書本上的抽象定義,而是混雜著自己親身經歷和真實體驗的生活道理。 2.重共性而輕個性 創新能力的核心特徵是獨特性,而獨特性基於個體的差異性。但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重共性而輕個性,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灌輸個人服從集體的社會觀念。要求個體時時處處與大家保持一致。班級和學校都是集體的實物載體,個人在班級和學校的管理制度制約下,學會了壓抑自我。而在以集體主義消滅個人主義的同時,也消滅了一些個性色彩濃厚的創造型人格特質。反映在教學上,學校規定了統一的教學進度,學生們被動地適應老師。學得快、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只好「等」,還要強迫自己繼續聽已經明白的課堂內容。與此同時,學得慢、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在統一的教學進度要求下不得不「趕」,而「趕」得很吃力的學生往往失去了娛樂乃至休息的時間。總之,我們的學校教育忽視個體差異的存在,用一個尺碼的鞋讓所有的學生去穿。其結果必然是有的人要小腳穿大鞋,有的人卻要削足適履。反映在考試上,一個學校,甚至一個區、一個市採取一個標准、一個模式、一張試卷。在考試形式上比較單一,即閉卷筆試的考試方法。在學校統一的尺度下,學生被剝奪了合理、有效發揮個人潛能的機會,同時對知識的好奇心、新奇感、自發的學習動力也會盪然無存。所以,我們的教育培養的學生,最薄弱之處是缺乏創新意識。 3.在教育管理理念上缺乏寬容精神和民主精神 缺乏寬容精神的學校教育和教學管理是扼殺個體創新精神的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這種制約不僅從外在的角度以社會控制的形式壓抑個體創新思維的發展,而且從內在的角度以思維習慣的形式壓制個體創新思維的生成。我國中小學在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權威型管理。東方教育在處理師生關繫上,崇尚教師的絕對權威,忽視學生主動性與積極性;在班級管理上,以嚴格的規章制度作為教育學生的出發點,忽視學生自理能力的培養;在教育學生的方式上,習慣於道德說教和批評訓斥,不習慣坦誠協商;在處理教與學的關繫上以教師的單一講授為主,師生雙方均不習慣共同討論與答疑。中國的傳統教育是「嚴師出高徒」。「嚴格」是我國教師管理學生的突出特徵,而教師的強權威性和學生的強服從性,則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師生關系的突出特徵。權威型管理因適用於應試教育而滿足了現行教育的現實需要。應試教育需要的是挖掘學生在學習知識方面的潛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積累或記憶盡可能多的信息,而來自權威的強權式的壓力能夠迫使學生在短時間集中精力,排除一切雜念,靠爆發力取得短時記憶的最佳效果。但也導致了學生不僅難以形成民主精神、平等意識,而且也難以形成自主意識、權利意識及責任意識,並有依賴性強、選擇能力低以及缺乏客觀的判斷力的發展趨勢,致使個體既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也不能正確認識和評價別人。這些缺陷最終限制的是個體的獨立發展及創造潛能的開發。 (2)過度的紀律約束。滿堂灌是中國課堂教學的傳統特點,課堂就是教師的講壇而不是學生的論壇。其根源在於無視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自主權,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沒有把學生作為學習知識的創造性主體,而只是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上課時學生發言要先舉手,即學生能否有發言的機會取決於老師是否恩准,不舉手就發言屬於違反課堂紀律。所以,恰恰是在孩子們最有勇氣發表見解的時候壓制了他們的表達欲,也正是在他們最有可能培養自我表達能力的時候限制了他們的表達機會。 二、適應新形勢,樹立新理念,培養創造性的人才 1.樹立新的知識觀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96年發布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其中對知識的形態作出了新界定。知識可簡稱四大類:知道是什麼(know-what),知道為什麼(know-why),知道怎樣做(know-how),知道誰有知識(know-who)。這種知識四分類法所表達的含義是,知識可以分為四個基本范圍:其一是有關「是什麼」的知識,屬於描述事實方面的知識;其二是有關「為什麼」的知識,屬於探究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識;其三是有關「如何做」的知識,屬於操作、試驗、技能方面的知識;其四是有關「源於何處」的知識,屬於尋找信息和知識源頭的知識。前兩類知識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而後兩類知識則是我們的教育中缺乏的教育內容。 新知識觀告誡我們,實踐類活動的重要性是值得格外強調的,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都應改變重知識積累輕知識應用的觀念。哲人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那麼知識就愈多愈好嗎?知識是力量的基礎,但只做知識的存儲器我們不會有任何的力量,知識要想真正成為無窮力量的來源就必須追求知識的應用與理論的創新,知識的堆砌只是一堆散沙,而知識的創造性應用則使其具有了無窮的力量。教育的重點應該由傳授現成的知識轉變為培養學習的能力,吸收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創造力。而要對其有所突破,就有必要對基礎的教育理念加以完善與創新,即鼓勵個性,鼓勵創新。 2.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共性的教育固然便於管理,但對個性的抹煞無助於創造性的培養與創新能力的提高,也就無助於社會的進步,歷史的發展。 針對學生能力差異,學校的教學制度應有靈活性,如同樣的課程安排不同的教學進度,讓學生自己選擇合適的進度;班級的設置不要過於死板,可自由流動;還可以考慮在各年級設立面向全體學生的跳級制和降級制,包括允許單科跳、降級。即使在同一個班級里,已經聽懂課的學生應當允許看別的書,甚至出去玩。從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學校留作業應當適時適量,針對性強並按學生的能力劃分不同的層次,讓學生自己選擇作業形式和作業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做作業。在評價學生時應將考試的分數與等級評語相結合,即使只是通過考試來評價,也應當採取書面考、操作考、閉卷考、開卷考等多種考試形式。 3.營造民主、寬容的學校教育環境 陶行知先生說「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和諧的氣氛。」民主和諧的氣氛,使學生感受到了自由、輕松,創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促進師生間的交流。所謂「師嚴道尊」也不用畢恭畢敬。而幾千年來,師生間的不平等關系,嚴重地桎梏了兩者關系的進一步發展。「近師嚴而止」幾乎成了不變的真理。一種合作式的小組學習研究的氣氛就這樣被無端地破壞了。教師在廣大人民心中有其崇高的地位,但在一朝為人師的同時,更應為其朋為之友。 課堂教學制度方面,要真正改變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的局面。這些年來國家雖一再強調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行啟發式教學,但觀察整個社會的課堂教學面貌,基本上是維持著傳統的模式——教師講,學生聽。雖時有新教學方法的實驗,但量少而影響面小。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要鼓勵學生質疑解難,教師提問後留下充足時間,讓學生思考,耐心等待他們的回答。尤其重要的是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勵他們尋找問題答案,如能通過觀察,學生能直接獲取答案的,教師一定提供觀察機會。如自己通過操作能獲取答案的,教師一定要提供操作機會,讓學生自己動手試一試,找到問題的答案。所以要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改變課堂教學面貌,僅憑造輿論遠遠不夠,國家應從政策上作出規定,保證學生質疑問難和自學的時間。這種時間比的分配在不同的年級應區別對待。同時,不同的學科也要把握好師生活動時間的比例。

閱讀全文

與中西方小學教育差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