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之我見

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之我見

發布時間:2021-03-05 05:13:03

1. 課題《農村中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之探究》合適嗎

題目太大了,沒抄法寫!首先,農村,北京的中關村貴州的農村肯定不同,和新疆的農村不同,每個地域的經濟情況不同,教育的重視程度必然差異很大,不能一概而論,其次,范圍這么廣,你要找多少地方實地考察,根本不現實,如果你連去都沒有去過,那文章就沒有依據,明眼人一看就是「假大空」;「中小學」,雖然我們大家常常說這個詞,但正規的論文一定不能這么寫,從7歲入學到高三18歲,期間跨度太大,他們的共性顯得不那麼明顯了,7歲的孩子會上課下位說話,18歲的學生卻不會了,把他們看成一個整體研究太搞笑了,其三,「行為習慣」,上課遵守紀律是行為習慣,尊敬師長是行為習慣,自律是行為習慣,堅持課外閱讀是行為習慣.....這個范圍這么寬,你要寫那個,總共才幾千字的文章你不可能都寫的.

2. 如何指導農村小學生作文之我見

【如何指導農村小學生寫好作文】
寫作,是遵循一定的規律,按照一定的方法把字、詞、句組成篇章的一種練習,在人們學習、工作、生產、生活、科研中應用廣泛、必不可少。因此,作文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一直以來,作文教學雖然費時費力,但是成效仍不大,這讓小學語文教師十分棘手,更讓讓小學生感到頭痛困惑。那麼,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我就自己近二十年的作文教學經驗談幾點個人的認識。

一、多讀多背,積累材料

小學生寫作文常會出現「啞巴吃餃子,心裡有數說不出」的狀況,當他們列好了寫作提綱、確定了寫作材料,到了寫正文時卻絞盡腦汁,欲言又止,心裡知道想寫什麼,卻表達不出;即使能七拼八湊勉強完成,也是干癟乏味,毫無生氣。究其原因,就是小學生詞句嚴重匱乏造成的。
怎樣改變這一現狀呢?我認為讓小學生多讀多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朱熹指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杜甫的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更是家喻戶曉。書是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作文內容的重要來源。《新課改》明確指出:「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量不少於150萬。」教師引領學生搞好課內閱讀的同時,還要培養指導學生養成課外熱愛讀書和自主摘抄妙詞佳句的良好習慣。學生通過閱讀適合的各種書籍,無論是詩歌、寓言、小說還是童話;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無論是文學讀物,還是科普讀物;也無論是中國作品,還是外國作品。學生閱讀的內容和范圍越廣泛,視野也就越寬,知識也就越廣,積累的語言材料也就越多。這樣,作文時學生的表達才豐富,學生的作文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走進生活、學會觀察

嬰兒初到人世,對這個未知的新鮮世界充滿無窮無盡的好奇。他們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傾聽,用雙手去觸摸,用嘴巴去品嘗,用身體去親近,用心靈去感受,他們總是不知疲倦的、以充沛的精力與初生牛犢般的勇氣去探知周圍的一切。漸漸地(孩子上學後),他們出現對周圍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變得麻木冷漠起來,究其原因,這都是應試教育體制所致。應試教育制度下,成績是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分數是評價學生好壞的唯一或重要標准,課堂成了學生活動的重要場所,學習成了學生生活的全部,分數成了學生最關注的對象和努力追求的目標。久而久之,學生的銳志被消磨,學生的心神被侵蝕,變得「兩耳不聞窗外事,整天泡在題海中」。
《新課標》提出了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教師一定要把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注重學生情態的培養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教師要教育學生熱愛生活,並學會細致有序地觀察生活。葉聖陶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的向著追求充實的路走去,更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這句話深刻的指出了生活實踐對於習作是多麼重要。
農村的孩子生活並不枯燥,種樹栽花,捕魚捉蝦,爬樹摘果,割草收麥,養狗喂貓??他們的生活其實很豐富,天空很遼闊,關鍵是教師要激勵學生走進大自然,引導他們去發現、去觀察、去體驗,這樣才會有鮮活的內容,學生才會寫出美文佳作。畢竟南宋詩人陸游在《文章》中有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安排學生寫《我愛秋天》這篇作文時,我帶領學生走出課堂,來到田野里,來到草地上,來到樹林里??讓學生在大自然中盡情玩賞,在玩賞中認真觀察,在觀察中用心感受,這樣竟然寫出我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自改互改,養成習慣

現在,仍有為數不少的老師沿襲以往的作文教學方法。先向學生出示作文題目,然後說明寫作要求,接著讓學生寫出底稿,最後謄寫在作文本上。此時學生的任務已告完成,剩
下的就全是老師的工作了。老師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學生的作文精批細改,可作文本發下去之後,學生只在乎所得的結果,對於老師指出的優缺點及詞句等方面的修改卻熟視無睹,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新課標》要求「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做到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葉聖陶先生曾說:「我當過老師,改過的作文不計其數,得到深切的體會,無自修自改便徒勞無益??教師引導和指導讓學生去改,這是終身受用的。」學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強弱是衡量其獨立習作能力高低的標志。教學生修改作文,不僅能促進「寫」,培養學生的興趣,發展智力,增強寫作能力,而且能讓學生在不斷品嘗成功的過程中養成勤於思考、精益求精的習慣。好文章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改出來的。那麼教師該如何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首先,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自改意識。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古今中外名家大家被廣為傳誦的作品都是經千錘百煉成為經典之作的。例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就是幾經推敲斟酌定下來的。曹雪芹對《紅樓夢》更是達到了「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學生修改文章有趣的實例,進行有目的、有意義的教育,——或表揚學生自改的成果,激發學生自改的積極性;也可以通過作文競賽的形式,不斷的誘發學生自我完善修改作文的願望。

其次,教師要教給學生修改的方法。學生完成初稿後,要讓學生多讀一讀。先從局部段落入手,看看標點使用是否正確,有沒有錯別字,詞語搭配是否恰當,語句是否通順、簡練,表達是否准確等。然後從整體著眼,看看中心是否明確,選材是否真實、新穎,層次是否清晰,詳略是否得當。當學生自改完後,再讓學生相互修改或合作修改,使學生在互評互議中取長補短,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及對文章的鑒賞能力。

「萬事開頭難。」起初,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可能較差,但是我相信,只要教師有計劃、有步驟的訓練,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勢必得到逐步提高。

3. 淺談怎樣培養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

一位名人說:「細節決定成敗。」所謂細節,就是細小的環節或細小的情節,把細小的地方想到,把細小的事情做好,聚沙成塔,才能鑄就偉業,而做好一件事情的每一個細節都要有一個好的習慣。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 養成教育是小學德育的主要內容。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能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因此,養成教育在小學教育工作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簡述
在農村小學任教多年,教學實踐中我注意觀察到:有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由於個人素質和家庭教育比較好,學生有著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學習主動,認真踏實,成績優秀並能協助老師做好班級工作;另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習慣表現一般,其特徵是管理到位,他們的表現就較好,成績還能上升,一旦管理疏忽,表現就差,影響學習;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由於種種原因其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都很差,表現為不講個人衛生,衣冠不整,上課不專心聽講,不積極思考,對學習持無所謂態度,校內校外屢犯錯誤,作業書寫極不認真,校內作業要在老師的及時督促下才能勉強完成,課外作業從不主動完成甚至根本不做,學習成績明顯落後於整體平均水平,各項能力幾乎談不上,成了拖後腿的問題學生,為此老師傷透腦筋,為他們付出多於別人幾倍的心血。
二、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生成的原因
現在農村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工作並不好抓。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農村家庭成員文化素養偏低,家長的不良一言一行,對小學生的負面影響巨大。現在的農村家長,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的文化水平,他們對現在的知識缺乏認識,由於工作和勞動的關系,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接受新時代的知識信息,去觀察指導自己孩子的道德行為表現、學習態度方法等,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對子女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出現了真空地帶,無疑加重了學校教育的責任,也降低了學校教育的效果。
2、社會不良導向帶來學生的可塑性發生偏差。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而且這個成長的時段有些因素還會影響到他們的人生。如今的時代是信息時代,信息的傳輸量大,速度快。社會上的信息好壞參半,甚至有些不良信息以極快的速度影響了青少年學生,使學生的可塑性發生偏差。
3、現代教育中的孩子缺少榜樣。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早些時候的孩子學習的榜樣很多,黃繼光、董存瑞、劉胡蘭、雷鋒等眾多榜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而現在的學校很漂亮,很氣派,可是已經沒有了那會說話的眼睛了。英雄、榜樣離孩子們越來越遠了。
三、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完善的對策
面對客觀現實,針對困難與問題,作為在農村小學工作的一線教師,在抓養成教育工作中,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積極營造有利於養成教育實施的氛圍。
學校是學生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創設良好的德育氛圍。校園內可設置醒目的標語、牆頭板報、花園警示語、人文景觀雕塑、德育教育專欄、法制教育專欄,開辦校園廣播溝通師生心靈,報道發生在校園里的好人好事。比如,學校把衛生間文化當做一件學生養成衛生文明習慣大事來抓:雪白的牆壁上懸掛著「舉手投足下、干凈你我他」「你講文明、我講文明、人人都講文明」等大幅禮儀標語和衛生間管理制度,使學生在如廁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2、言傳身教,帶動養成。
人們常說「身教勝於言教」。有研究調查表明:效仿是很多科學家成功的秘訣,而學生的成功成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效仿。俗話說「什麼樣的教師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可見示範的重要性,對他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親可敬的教師,是學生心中的楷模,其人格魅力吸引著學生接近、模仿,激勵其良好行為規范的養成。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處處做好表率: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教師要使用規范的語言,進而對學生言傳身教;在勞動課中,老師應當與學生共同參與來完成勞動任務;老師在教育學生時同樣要提高自己的認識,不能認為老師的責任只是教育學生,而忽視「律己「和「垂範」。這樣說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會很好。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盡最大的努力給學生做出表率,切實做到對學生的「身教」。
3、積極評價,引導養成。
評價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手段。從評價的內容上,學校可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編制《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評價細則》,對常見的道德行為習慣分類別編制指標體系;從評價的時間上,可採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每日一對照、每周一小結、每月一評比、每學期一表彰的作法;從評價的方式上則採取自評、他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同時,在日常管理中可以採取「班級創星台」,頒發「五星」 「四星」 「三星」流動紅旗,激勵學生爭先創優。在評比的過程中,領導親自檢查評比,親自頒發流動紅旗。通過檢查、評比,一些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逐漸養成,班級之間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積極向上的良好班風。這樣不但規范了學生的行為,而且可以在學生中樹立起行為規范標兵,使學生有榜樣可學。另外教師要事實求是地按照制度對學生的操行進行評定,對做得好的加以肯定,對做得差的指出努力方向,從而使學生不斷進步。
4、抓好課堂教學主渠道,落實養成教育。
課堂教育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渠道,把養成教育落實到課堂中,是實現養成教育的主要途徑。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教學中首先要培養學生會聽、會說、會寫的良好學習習慣。學生只有在課堂上認真聽教師的講話,傾聽同學的發言,才能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保證課堂活動有效進行。其次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習慣。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學生心理,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的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最後還要培養學生認知能力以及學會求知的習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整理知識、構建合理的、有利於後繼發展的認知結構,讓學生從中悟出學習的方法,學會求知。
在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身邊發生的事,適時進行養成教育,能起到潛移默化的功效。通過一些現實的生活素材感化學生,將現實生活搬進課堂,將課堂教學和現實生活融為一體。這樣,從根本上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不僅完成教學任務,而且使學生接受養成教育。
5、加強監督,不斷強化。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艱巨、長期而細致的過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恆,不斷強化,反復抓,抓反復。如通過長期的反復宣傳、實踐,學生才能逐漸了解、熟悉校紀班規,進而使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提醒、引導下,逐漸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種習慣遵守,再而經過繼續地深化實踐,最終才能變成自覺遵守,而能終身受益。
6、家校配合,鞏固養成
在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時,要強調與家庭配合,積極探索家、校協同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
(1)為了向家長普及更多的家教理論知識和家教方式、方法,提高教孩好子女的思想意識,學校可舉辦家教講座,解決農村家長在家教方面的種種困惑和誤區。同時還可組織家長交流教育子女的經驗,指導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老師還可以通過家訪,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及時與家長交換在家庭中進行養成教育的意見,讓學生感受到了家長和教師的關注,從而形成教育合力。
(3)通過家教徵文以及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情況,圍繞「教育子女好、以身作則好、配合學校好」等三方面內容,評選出優秀好家長給以表彰。並利用家長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先進典型作正面引導,召開家教經驗交流會,邀請優秀好家長進行現身說法,介紹家教經驗,交流學習體會,暢談學習心得,讓家長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無形而又直接地影響著孩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養成教育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好的事,但只要有恆心、有愛心、有熱心,並不斷努力,總會出成果。城市也好,農村也好,我想,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遇到的困難會越來越多,那麼就讓我們與時俱進,為培養合格的二十一世紀競爭人才而努力奮斗!

4. 小學生的養成教育的徵文怎麼寫啊,

呼籲文明

歙州學校小學部502班 朱志浩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國家一直被稱為「文明禮儀之邦」。可是,近幾年來,我們卻看到或者聽到關於一些不文明的事情。「文明」好像被人們遺忘。

當老師號召我們寫一些關於文明方面的作文時,首先浮現在我腦海里的是一則讓我難以忘懷的廣告。

當一個小朋友的羽毛球意外打在了樹上,小孩子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的時候,另一個跑步經過的大哥哥跑上前去幫忙摘取,小朋友臉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在一座彎彎的小橋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正吃力地拉著三輪車。大哥哥見狀,又立刻上前推了一把,老爺爺那彎曲的腰似乎挺直了一些,過後大哥哥在老爺爺贊美的目光中,輕松地繼續慢跑。當一個人在登山途中扔下了片片垃圾的時候,又是另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默默撿起……

看著這些畫面,我的內心被深深感動著。可是,當我在平時的生活中卻看到與畫面截然不同的行為。路邊的老奶奶不小心摔倒在地上,過路的人沒有停下匆匆的腳步;一個人把垃圾扔在了不該扔的拐角,順便走過的人不僅沒能制止,反而也順手將自己的垃圾扔在那裡。公交車站,擁擠的人群,年邁的老人和弱小的兒童被擠在一旁。現在想想這樣的畫面,簡直是天壤之別。

看到這些,我忍不住向前訴說,卻遭到別人的反對,「別人能這樣做,我就為什麼不能。」這是我經常聽到的一句辯解的話。

對此,我想大聲呼籲,不要讓我們優秀的文明沉淪下去,不要讓我們的文明之花枯萎。救救文明,救救我們自己。

5. 如何培養農村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落實 總書記關於教育重要講話精神的體現,是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的具體類容。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實施,新舊觀念的沖突,農村留守兒童的增多,小學教育也出現了令人擔憂和深思的問題。比如:在少年兒童中普遍出現了行為霸道、不懂禮貌、不認真上課、不完成作業...... 故對於這些孩子,培養其養成教育至關重要。那麼怎樣抓好小學生養成教育呢?
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教育家葉聖陶也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習慣」。小學生正處成長、發展的重要階段,正值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好習慣終身受益,作為一名教師,在引導並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方面,肩負著重要的責任。通過實踐與學習,我認為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要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的細節做起。
一、從小事做起
由於農村生活環境以及不少家庭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一段時間以來,校園里小學生亂扔垃圾的現象很嚴重,特別是中午期間,校門前後紙屑亂飛,垃圾遍地,嚴重影響了校園的環境整潔,破壞了校園的和諧氛圍,讓教師們很頭痛。怎樣糾正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徹底改變校園臟亂差的狀況,我仔細分析其中原因,決定從小學生自身行為規范的塑造入手。學校德育處向全校學生發出了第一份「學校是我家,愛護靠大家」的倡議書,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以校為家,共同簽名鄭重承諾:不在校內亂丟一片紙屑和垃圾。小小的要求,簡單的簽名,卻許下了一個重重的諾言,同時我們注重每天衛生打掃,加強平時檢查和監督,兩周後校園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
二、從實事入手
道德品質是人生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有時候很難把握,我們教師常有這樣的感受,多少次苦口婆心地教誨,對學生來說收獲甚微。像愛祖國,愛人民,愛黨之類的大道理,對於生活在殷實家庭的小學生來說,教師的語言總是顯得蒼白無力,諸如此類的疑惑和難以把握讓我們感到尷尬。我認為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小學德育要走出這種「唱高調,不實際」的誤區,一定要從實際生活人手,講究教育實效。如上面例子,怎樣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講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故事,看相關的戰爭影片與書籍,這似乎離孩子們的生活太遠了。我們組織孩子們收看中國運動們在北京奧運會上的影像,告訴孩子們一次次升起的國旗,一遍遍奏響的國歌,一聲聲為中國人加油的呼聲,一次次心靈的震撼,就是對自己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我們還告訴小學生,你們能做到的不是馬上為國家爭光,而是好好做人,好好學習,好好生活,愛家也是愛國。為此學校還專項開展了「好孩子,做家務」活動。安排組長每天檢查同學的家庭作業情況,若發現有不按時完成或亂寫亂畫,應付了事等現象,就一定及時與此學生溝通,督促改正,如果屢教不改,還會通知家長共同監督。對於有進步的同學,要隨時發現「閃光點」,加以表揚,每周五下午隊會課,總結本周班上一周來的表現,樹立榜樣,經過長期的努力,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會端正自己的行為。並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用實際的行動取代高調的口號,讓養成教育變得務實而有效。特別是讓孩子家長們感動,他們認為學校這樣教育方式很實在,孩子進步很大。
三、以身作則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永遠是教師的主題。小學生眼裡的老師往往是神聖的,他們的舉止常滲透於孩子的言行。因此,教師不但要用愛來教育學生,還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他們,讓其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我校以後又開展了「彎彎腰」活動,要求學生看見紙屑、垃圾撿起它。放入校園近處的垃圾桶,學校領導、教師做好表率作用,學生看見領導、老師都親自彎腰撿起垃圾,學生也就能跟著做,每次大掃除老師和同學共同參與。這樣訓練了學生不亂丟亂扔的行為習慣,為凈化校園環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以活動為載體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是我們的小學生思想教育應遵循的原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喜愛活動。學校組織多項集體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在活動中培養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和集體榮譽感,有利於良好行為規范的養成。如組織各班參加「感恩之聲,抗戰之歌」大型文藝匯演,年級田徑接力賽,學校運動會、班級故事比賽,寒暑假作業展評等多種形式的集體活動。通過深入淺出的活動載體,用鮮活通俗的語言,生動典型的故事,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這樣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也就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從細微處評價
行為習慣要落實到生活中的細處,養成好的習慣就是做好生活中、學習中的細小地方。我所在的農村小學因為近年來布局調整,中小學合校後,再加上沙渠工業園器區的成立,有大批外地學生轉入,學生的素質良莠不齊。我校為了便於學校日常規范管理和平時各班級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制定了學校一日常規細則,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細則》,我們認為在小學生良好習慣培養上,應集中在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四個方面,並進一步將四大方面一一細化,如「文明禮儀」這一重點的訓練要點有:1.認真參加升旗儀式;2.團結同學,不打架,不罵人;不說臟話;3.尊敬教師,見到教師要主動問候;4.尊敬長輩,學會照顧和感謝親人;5.會使用文明用語;6.不在教室和走廊追逐打鬧;7.積極參加活動,觀看比賽或演出時文明有序等。每天學校大隊部進行紀律禮儀檢查、衛生檢查、兩操檢查、、文明監督,大隊幹部依據細則要求對全校各班級常規情況進行檢查評比,鼓勵各班爭創「文明班級」。班主任則依據細則要求上的規定加深對班級的常規管理,促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認識到,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學生的行為會出現反復,只有堅持從小事做起,事實入手,以身作則,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長抓不懈,相信在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定會逐步養成。

6. 如何抓好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1.習慣優化,堅持不懈。
2.家校配合,同心協力。
3.獎懲結合,力所能及。

7.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論文

一位名人說:「細節決定成敗。」所謂細節,就是細小的環節或細小的情節,把細小的地方想到,把細小的事情做好,聚沙成塔,才能鑄就偉業,而做好一件事情的每一個細節都要有一個好的習慣。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 養成教育是小學德育的主要內容。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能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因此,養成教育在小學教育工作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簡述
在農村小學任教多年,教學實踐中我注意觀察到:有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由於個人素質和家庭教育比較好,學生有著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學習主動,認真踏實,成績優秀並能協助老師做好班級工作;另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習慣表現一般,其特徵是管理到位,他們的表現就較好,成績還能上升,一旦管理疏忽,表現就差,影響學習;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由於種種原因其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都很差,表現為不講個人衛生,衣冠不整,上課不專心聽講,不積極思考,對學習持無所謂態度,校內校外屢犯錯誤,作業書寫極不認真,校內作業要在老師的及時督促下才能勉強完成,課外作業從不主動完成甚至根本不做,學習成績明顯落後於整體平均水平,各項能力幾乎談不上,成了拖後腿的問題學生,為此老師傷透腦筋,為他們付出多於別人幾倍的心血。
二、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生成的原因
現在農村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工作並不好抓。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農村家庭成員文化素養偏低,家長的不良一言一行,對小學生的負面影響巨大。現在的農村家長,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的文化水平,他們對現在的知識缺乏認識,由於工作和勞動的關系,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接受新時代的知識信息,去觀察指導自己孩子的道德行為表現、學習態度方法等,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對子女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出現了真空地帶,無疑加重了學校教育的責任,也降低了學校教育的效果。
2、社會不良導向帶來學生的可塑性發生偏差。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而且這個成長的時段有些因素還會影響到他們的人生。如今的時代是信息時代,信息的傳輸量大,速度快。社會上的信息好壞參半,甚至有些不良信息以極快的速度影響了青少年學生,使學生的可塑性發生偏差。
3、現代教育中的孩子缺少榜樣。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早些時候的孩子學習的榜樣很多,黃繼光、董存瑞、劉胡蘭、雷鋒等眾多榜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而現在的學校很漂亮,很氣派,可是已經沒有了那會說話的眼睛了。英雄、榜樣離孩子們越來越遠了。
三、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完善的對策
面對客觀現實,針對困難與問題,作為在農村小學工作的一線教師,在抓養成教育工作中,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積極營造有利於養成教育實施的氛圍。
學校是學生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創設良好的德育氛圍。校園內可設置醒目的標語、牆頭板報、花園警示語、人文景觀雕塑、德育教育專欄、法制教育專欄,開辦校園廣播溝通師生心靈,報道發生在校園里的好人好事。比如,學校把衛生間文化當做一件學生養成衛生文明習慣大事來抓:雪白的牆壁上懸掛著「舉手投足下、干凈你我他」「你講文明、我講文明、人人都講文明」等大幅禮儀標語和衛生間管理制度,使學生在如廁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2、言傳身教,帶動養成。
人們常說「身教勝於言教」。有研究調查表明:效仿是很多科學家成功的秘訣,而學生的成功成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效仿。俗話說「什麼樣的教師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可見示範的重要性,對他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親可敬的教師,是學生心中的楷模,其人格魅力吸引著學生接近、模仿,激勵其良好行為規范的養成。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處處做好表率: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教師要使用規范的語言,進而對學生言傳身教;在勞動課中,老師應當與學生共同參與來完成勞動任務;老師在教育學生時同樣要提高自己的認識,不能認為老師的責任只是教育學生,而忽視「律己「和「垂範」。這樣說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會很好。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盡最大的努力給學生做出表率,切實做到對學生的「身教」。
3、積極評價,引導養成。
評價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手段。從評價的內容上,學校可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編制《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評價細則》,對常見的道德行為習慣分類別編制指標體系;從評價的時間上,可採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每日一對照、每周一小結、每月一評比、每學期一表彰的作法;從評價的方式上則採取自評、他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同時,在日常管理中可以採取「班級創星台」,頒發「五星」 「四星」 「三星」流動紅旗,激勵學生爭先創優。在評比的過程中,領導親自檢查評比,親自頒發流動紅旗。通過檢查、評比,一些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逐漸養成,班級之間形成一種你追

8. 小學生養成教育個人總結

1.從正面寫
2.養成什麼習慣
3.學習上
4.德育上
5.勞動方面
6.心理上
7.健康運動上等

9. 關於農村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幾點思考

一、強化認知,形成共識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應以「知」為基礎,知是行的前提,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時,我們堅持以品德課教學、少先隊活動等為陣地,強化學生的道德認知。
1、發揮學科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利用學科教學滲透行為規范的認知教育,最易被學生接受。特別是《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更具認知教育的功能,經常是用小故事來闡明道理,易於學生理解和接受。
2、開發養成教育系列校本課程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校可以組織老師開發養成教育系列校本課程,把養成教育細化為生活、學習、衛生、道德、交往五個方面的行為習慣,把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貫穿於學習、生活和交往的每一個環節。
二、情感溝通,提高認識
「情通則理達」。情感是知與行的中介和橋梁,是「知」轉化為「行」的催化劑。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學校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成立「心理咨詢室」、「校長信箱」、「班主任信箱」、開通校長熱線電話、採用QQ聊天、Email書信交流等。在集會時告訴所有學生,誰有難過、委屈或是困惑,只要願意,可以用書信、電話或談心的方式與校長、老師交流,並向學生鄭重承諾:「你們反映的情況一定要調查,你們的困難一定會盡力幫助,你們的信件一定會回復!」校長、班主任、心理輔導老師定時打開信箱或到心理咨詢室,按時回信,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真心誠意的想幫助他們。通過情感溝通,學生主動向我們敞開了心靈,這樣學校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有效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三、遵循規律,訓練導行
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應依照科學規律實施。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於一個行為,一個人重復21天以上會形成習慣,重復90天就會形成穩定的習慣;習慣的形成大致經歷「刻意,不自然」(1—7天左右)、「刻意,自然」(7—21天左右)和「不刻意,自然」(21天—90天左右)三個階段。為此,學校在開展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時必須依照科學的規律進行,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 強化訓練,形成習慣
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自覺性都比較差,僅僅停留在「知」的層次上,是難以形成習慣,只有反復訓練才能形成自然的、穩定的動力定型,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守紀習慣,學校把每學期開學的第一月定為行為習慣訓練月,嚴格按照《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校本課程》上的要求強化訓練。如一年級學生剛入學,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課堂常規、作業書寫以及文具整理等習慣培養。訓練學生坐姿,要求他們記住六個字:「頭正、腰直、腳安」。老師與學生約定了口令,老師說:「一、二、三!」學生就能習慣性地條件反射:「坐坐好!」老師雙臂胸前平曲,學生就知道老師的意思,馬上「端正坐好」;學生寫字時,老師提醒學生「寫字做到…」,學生立馬回答:「三個一」,並能迅速糾正不正確姿勢。經過多次訓練,逐步鞏固,孩子們就養成了正確的習慣了。習慣訓練時,低年級老師多以比賽、競爭、奪紅旗等方式來進行,中高年級多以活動體驗、疏導結合為手段強化進行。
二 健全制度,督促落實
由於學生年齡較小,意志力不堅強,不能長久堅持,所以,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在於有一個比較的管理制度,隨時督促學生、提醒學生。學校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小學生守則》要求,結合學校實際,制定了《潘湖小學學生在校一日常規》、《潘湖小學學生在家常規》及《潘湖小學班級、學生星級評比細則》;每個班級根據學生年級特徵、行為表現,擬定《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活動計劃》,安排好訓練側重點,同時還制定《行為規范評比辦法》簡明的可操作的制度。
三 榜樣效仿,注重實效
榜樣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用榜樣的模範行為教育影響兒童,可以把抽象的規范內容具體化、形象化。
教師是學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學生都將教師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因此,老師在要求學生養成好習慣的同時要以身作則,作出榜樣。碰到同學主動問好,看到地上紙屑彎腰拾起……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美的語言、美的行為蘊涵著一種無窮的教育力量,學生耳濡目染,自會受到熏陶。
最具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榜樣,來自於學生同伴。學校可以發揮評選活動的教育功能,開展評選「文明小使者」、「環保小衛士」、「禮儀之星」、「小博士」、「家務小能手」等,讓榜樣的力量推動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四、家校配合,齊抓共管
家庭是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陣地,家長的一舉一動隨時影響著學生。學生在學校中已經接受了教師正確的引導,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長不良習慣的影響。因此,要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同步進行,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取得良好效果。
學校要加強家庭教育的指導,召開家庭教育座談會,教師講清學校對孩子行為習慣培養的要求,請教子有方的家長介紹好習慣培養的方法,向家長推薦有關家庭教育書刊,使家長懂得良好習慣對子女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了解行為規范的教育內容和方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足夠的方法和耐心。我們相信:堅持「科學方法+持之以恆」的培養策略,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學生,學生一定會享受到良好習慣帶來的永久福利。

閱讀全文

與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之我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