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教育教學論文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模式探索
摘要:我校語文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下,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主動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且通過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深化學生的認識,最終使學生能夠主動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講授灌輸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創設情境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階段,可以依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實際情況,將兩個階段合起來進行。
關鍵詞:創設情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
(一)模式的理論基礎及指導思想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式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教師和同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灌輸知識的方式,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主動獲取知識。
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我轉變了教育觀念,將課堂教學變成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和創造者。我們經過反復研究、論證、提煉,依據學科特點,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和歸宿,構建了「創設情境—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這種教學能讓學生逐步由以教師主導的「他主學習」,走向以獨立自學為主的「自主學習」,最後達到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的目的。
(二)模式的教學程序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流程如下:
教師 學生
創設情境 明確目標
分層指導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總結評價
1.創設情境:通過各種手段,創設生動、具體的語言環境,拉近語言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使死的語言成為活的生活。教師可以通過圖片、錄像、動畫片、學生表演等多種方式,以活動為載體,設疑激趣,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如在《ai ei ui》一課識字部分的教學中,導入時播放《春天在哪裡》的音樂,讓學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並利用書中的情境圖和兒歌的表演,讓學生在愉悅之中鞏固了知識。
2.自主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知識,教師分層指導,有針對性地啟發、引導學生圍繞目標進行觀察、閱讀、思考、嘗試、聯系等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去分析、解決問題。
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經驗是在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為此,在教學中必須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提供給學生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最初教師的幫助可以多一些,以後逐漸減少,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我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原有經驗來記憶字,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如在識「白」字時,學生利用已有知識來學習,有的會聯系英語中的「white」來記憶;有的從字形上觀察說,白字像一個打開的易拉罐,當我喝飲料時,就會想到這個字……學生不但思維更加活躍,而且在自主探究的學習中掌握了學習的方法,也增強了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還要組織好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邊共同研討活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迸發出靈感的火花,從而體驗成功的樂趣。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討論,包括同桌互幫式、四人小組研討式、多人小組寫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據學習的具體內容及具體條件,安排學生自由發言,也可以在小組交流,然後派代表在全班匯報。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討論中所提出的疑問,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發展多向思維。師生關系應是解決難題的合作關系,教師要善於運用誘導的語言,緊扣目標,引導學生逐層深化,激活學生的思路。
在實際教學中,創設情境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階段,可以依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實際情況,將兩個階段合起來進行。
(三)模式的教學策略
1.氛圍和諧的策略。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應建立在新型的師生關繫上,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平等、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要與學生互動,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學生對話,要用激勵性語言來鼓勵評價學生,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培植自信,獲取成就感。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成為學生學習的朋友。
2.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實施這一模式的關鍵是問題情境的創設,問題情境的設計不單單是問題本身的設計,還包括問題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可採取:
(1)聯系學生原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
(2)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
(3)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3.群體討論。
4.交流合作策略。
(1)教師應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分組,提出討論,交流的內容和要求並加以有效指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交流。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印象加深,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和片面的認識。
(2)形成合作學習的氛圍,加強生生之間、群體之間的交流和問題,可擴大參與面,組織組際交流、互查、競賽討論等。
(四)教學模式的評價
1.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一教學模式,其突出特點是在教學活動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創設情境,學生發現問題,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2.閃現學生個性。
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閃現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策略,能表達出不拘泥於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嘗試多向思維,敢於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
3.凸現學生創新性。
在學習中,學生敢於質疑問難,敢於標新立異,有競爭意識。
4.體現合作成功。
這一模式,通過「學習共同體」實現人與人的溝通,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在相互表達、交流、評價、吸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
5.構建了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多向的思維交流,師生互動,教師能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構建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五)模式的特點及優勢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下,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主動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且通過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深化學生的認識,最終使學生能夠主動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講授灌輸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改變了課堂教學面貌,實現了五個轉變:(1)變僅以掌握課本知識為目的為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充分和諧地發展;(2)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為引導學生自主參與、主動探究式學習;(3)改變追求唯一結論的封閉式教學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互相研究,進行多向思維,鼓勵標新立異的開放式教學;(4)變教師講學生聽的靜態教學為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實踐活動的動態教學;(5)變教法的單一性為多種方法結合,綜合運用。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在教學中創造性地利用。
參考文獻:1、《教育理論》
2、《教學法研究》
Ⅱ 跪求!!!一篇關於小學教育的論文,要求五千字,
沒問題,原創的小學教育論文。聯系我啊
Ⅲ 小學教育論文怎麼寫,求幾篇這方面的範文
小學教育方面的論文在 輕風論文網 很多的哦,之前我就找上面的老師幫忙指導的。相對於網上很多個人和小機構要好很多,我之前找的 輕風論文 王老師 咨詢的,非常專業的說
這里還有些 資料,你看看
小學教育質量 的延時性 評價研究
當前,我國教育正經歷著前所未有 的變革,而學生的教育教學的質量是決定學 校發展和教育改革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在新課程 評價中明確指出小學生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 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 ,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 面的發展,具體應包括學習 目標和一般性發展目標。基於這個指導思想,建立促進小學教育質量 地提高的評價體系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為此,現 有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 部分——「延時性評價」在促進小學教育質量的提 升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學習過程是個體身心成長發展的過程, 個體身心發展的差異會直接造成個體暫時學習效果、學習質量和反 饋的信息的較大差別,形成性評價 中及時性評價就不能更加科學、客 觀、真實的反映和評價,造就個體在學校教育環境 中處於不利的地位,相反,延時性評價的提出一方面體現了 社會對教育評 價功能人性回歸的需求 ,同時也有 助於推動豐富和發展了教育評價的視角。本文分五章 來研究小學教育質 量的延時性評價,首先,對現今小學教育質量進行了大量的問卷調查、社會訪談、個案研究,經過認真統計和分析, 發現了在當今小學教育質量中確實存在 諸多問題 ;其次,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 來認真分析了延時性評價的重要性,闡述了發展性評價與延時 性 評價和及時性評價與延 時性評價的關系,以及小學教 育質量的延時性評價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從理論基礎的層面上探討了小學教育質量的延時性評價;隨後,又進一步研究了小學教育質量的延時性評價的可 行性,從多個方面進行 了思考,最後,從小學教育質量延時性評價操作技術、價值取向、 參照指標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構建。總之, 通過對 小學教育質量的延時性評價 研究,希望形成「立足過程,促 進發展 」的教育質量管理觀,以小學的學 校、教師、學生的發展為本,使小學教育質量得到全面、 科學、持續地提高。
不懂的你上輕風論文網 自己看吧
Ⅳ 關於小學教育的教學管理論文,急!!!!!!
教學工作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要提高質量必須靠管理,教學工作是個系統工程,它由多個要素構成,要發揮教學的整體功能也要靠管理。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要對教和學的眾多環節實行控制,取得效益還要靠管理。管理是一門科學,要想搞好教學管理,必須認真探索教學管理的科學化之路,幾年來我們在教學管理的科學化道路上進行探索和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管理方法,它們概括起來有四條:一是以質量為中心實行全面管理;二是以規范化為內容實行制度化管理;三是健全檢查、評價、激勵機制,實行效率管理;四是以民主和科研為手段實行科學管理。
一、以質量為中心實行全面管理
在教學管理中必須樹立質量中心觀念和全面管理觀念,因為提高質量是教學管理的目的,也是教學管理追求的目標,還是檢驗教學管理效果的標准,所以質量應該成為管理的中心。而質量的提高又必須通過全面管理來實現。質量是教學各項工作的綜合效果的表現,離開了全面的管理,就不可能有質量的提高。因此,以質量為中心實行全面管理應該成為教學管理的一大原則。
什麼叫全項管理?教師和學生是教學系統的兩大要素,教和學是教學工作的兩個基本方面,教學質量由教的質量和學的質量決定,因此,全面管理就是既要抓教的管理,又要抓學的管理,並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1.教的管理
決定教的質量的因素有三方面,即教師素質(包括思想素質、業務素質、身體素質)、教學環節質量和教學研究。所以,我們在教的管理上就緊緊抓住了教師素質提高,教學環節和教研工作三個方面。
第一、教師素質提高。重點學校的教師隊伍應該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扎實的業 務功,較高的教學水平和現代教學的理論修養,並且應該有一批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做了三方面的努力,一是抓中青年教師的業務進修和繼續教育,以便更新知識提高素養,使他們的知識層次和業務水平都上一個新台階,以適應現代化教學高要求的需要。我們特別重視骨幹教師的外出考察和參加高層次的研討交流活動。我們認為這是培養高水平教師的重要途徑。二是進行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提高教師的理論修養。教育理論貧乏,教育思想陳舊是我校教師中普遍存在的問 題,也是阻礙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理論的再學習就具有特別的重要意義。我們把教育理論的學習規定為教研組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指定學習書目,安排時間,並制定了檢查措施。為了推動教育理論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我們還請教育科研部門專家開設系列講座,舉行專題研討,集中解決一些教育思想的突出問題。另外還請各方面的人士來校傳遞科技方面、改革開放方面、教學改革方面國內外的各種信息,活躍了思想,開闊了眼界,提高了認識,促進了思想觀念的更新。三是開展教學經驗總結活動。對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是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總結是提高的途徑。因此,我們把總結規定為教學工作的一個環節,把每人每學年撰寫一篇論文作為制度貫徹執行,並把論文作為教師教學成果的組成部分,認真評選、獎勵並記入本人的教學檔案,同教學成績一樣成為教師職務評定、評選和提乾的依據。對教師隊伍的提高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第二、教學環節的管理。教學諸環節的管理中我們突出了課堂教學的環節。對課堂效益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的能力和水平,課堂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來自教學的研討活動,通過研討深化對教學規律的認識、探討共同問題的解決,探索舊的教學方法 的改革,開辟新的教學途徑。而舉行各種公開課是開展這種研討和探索的極好形式。通過幾年的實踐我校逐漸形成了系列公開課的制度。這些公開課按檔次、目的和內容形式的不同分為三類。一類叫觀摩課,這是最高層次的公開課,請高水平的教師擔任,在全校范圍內舉行。目的和作用有三:一是展示特色,鼓勵創造特色;二是展示教改成果,推動教學改革;三是樹立典型,指導教學。這類課每學期文、理科各舉行一次。另一類叫研究課。由教研組安排,推薦本學科專題研究承擔者或由較高水平的教師擔任,目的是開展專題研究或成為本學科存在問題的解決進行探索。這類課在教研組范 圍舉行,每學期2-3次。對這類課要求是,要選擇有價值的課題,對課堂教學要進行集體設計,課後對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第三類叫試驗課。這類課在備課組內舉行,每學期每人一課,目的是實現課堂教學研究的群眾化,把全體教師都吸引到教學改革的研究中來。這三個層次的公開課均實行一課一研討的辦法,就是每次公開課後要有不同形式的研討會。這樣就形成了每學期的公開課系列和研討系列,每學期全校僅校級和學科級的公開課就有20多個,要舉辦20多次研討,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有力地推動了教學質量和教師水平的提高。
Ⅳ 小學教育論文
怎樣上好一節課,在新的課程改革實驗中,隨著教育觀念的不斷改變,要適應這個過程,教師的著力點應有以下改變:
一、注重備課內容。
備課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如果備課不認真,考慮不周密,就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教學效率和教學任務的完成。有些教師為了彌補課內損失,加班補課、多留作業,同時又使教師更沒時間備課,以致課堂教學效率更低。這樣總是處於被動狀態,工作辛辛苦苦,但教學質量又理想。因此,教師要上好課,必須備好課。即使是有經驗的教師,也要堅持認真備課。
備課是一項深入細致的工作。通常先從整體入手,對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加以通盤考慮和安排,擬定學期計劃;然後是進一步作好每堂課的教學准備,寫出課時計劃。這一工作過程的內容,主要是學習教學大綱;鑽研教材(包括教學參考書),了解學生,擬定授課計劃,以及准備教具等。
要把一堂課上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有充分的課前准備,教師除了對教材教法的把握外,更主要的是對學生把握。要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認知特點,知識儲備和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動機、情感狀況等。只有對這些情況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注重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這一環節。
現代教學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單向活動方式。而是強調教學一種多邊活動,提倡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新課改特別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前上課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形式。教師做表演式的講授、提問、示範,有條不紊地安排一節課教學程序,關注的是教師如何教,而學生如何學論及很少,因而是一種由教師和學生的單向交流模式,這種單向交流模式不能體現教學活動的復雜性。而現在的課堂教學角色變了,教與學的方式變了。現代教學認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發揮相互作用的潛能,因為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項互動,形成了一個信息交流的立體網路,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因此教與學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動關系,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多向互動過程。如果教學過程實現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那麼教學過程就不再是簡單的傳輸過程,而是學生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的參與過程。這對於充分開發與利用教學系統中的人力資源,減輕師生的負面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增強教學效果,達到教學預定的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要實現教學過程的多邊互動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主體意識,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為根本,要認識到教學過程是教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的學習主人作用結合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所以,現代教學是每一個學生是否都自覺主動地參與到發現、思維、探索、操作的學習過程中,許多教師採用了有利於學生主動、自主、創造性學習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不是也不應該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而應是積極主動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實施簡單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要把學生看成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形成習慣、發展素質的主要陣地。不但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活動的承擔者,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能夠表現出自身的 主觀能動性,而且要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在上課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與完善,而且有利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上每位學生主動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其有所提高,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
四、創建全新的教學方法。
學校是育人搖籃。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人的創造性活動。現代教學決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內在創造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創建全新的教學方法體系,轉變教學觀念是最基礎的一環。具體地說,要實現四方面教學觀念的轉變。
1、從注重學生外在變化轉向注重學生內在變化。傳統教學追求的目標知識的掌握,也就是使學生從不知到知,從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因此,教學的注意點放在學生外在的活動與變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記憶的牢固,答題的准確。
2、從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強調學習的過程。現代信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從知識型轉向能力型。為適應這種情況,教學相應發生了重大轉變,這個轉變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識。因為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應用,應用,更多的是在新的情況和條件下去尋求未知的東西,這就需要思維能力。長期以來,由於強調學習的結果,在學習解答問題時,只要求做出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而這個問題的情境往往與書本的情境相同。因此,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記憶和背誦上,強調學習的過程,主要目標不是要求學生提出一個標准答案,而是要求學生尋求解答的思路,它引導學生重視思維的方法,經過長期的訓練,達到發展潛能的結果。
3、從單純教師的教轉向師生共同活動。傳統的教學,以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知識為特徵,勢必導致教師中心論,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忽視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師生之間的共同協作。其教學方法是單純教師教的方法,講授幾乎占據全部課堂教學時間,教學過程中信息是按照師--生的形式單向傳遞,學生處於被動接受地位,所以為改變這種狀況,陶行之提出「教學合一」,並在教育實踐中具體實施,得到教育界所接受,並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把傳統的認為教學法只是教師教的方法轉變為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學成為合作的過程,這是適應素質教育的教育要求的。因為教育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學生智力和技能的培養,需要親自參與,才能得到提高與發展。
4、從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轉向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傳統教學那種單一的、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適合傳授知識的要求。素質教育要求建立一種開放性、綜合性的教學形式,它在空間形態上、綜合運用集體教學、個別教學與分組教學等多種形式,在時間流程上,根據實際需要設計教學環節與結構,在教學觀念更新的前提下,這個教學方法應特別注意學生信息加工處理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並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健康而和諧的發展。
新課程改革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充滿了生命力;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就充滿了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教育就充滿了勃勃生機。
Ⅵ 求一篇關於小學教育方面的文章
終於能靜下心來細細欣賞孩子們送給我的賀卡。十三年的教學生涯,收到的賀卡也不計其數,但每次都讓我心潮澎湃、激動不已,都會有一種為人師的幸福和快樂湧上心頭。
捧著孩子們親手製作的賀卡,細細端詳,它們有的精緻,有的粗糙,有的復雜,有的簡單,有的畫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我知道,他們的主人都是用心在製作,都想通過它們表達對老師的敬愛。
謝謝,我親愛的孩子們!知道嗎?老師也是從心底里愛你們的。
我也知道,這些賀卡在我的案頭擺放不了多長時間,但同學們對我的愛會一直在心間流動,同學們對我的情,會一直激勵我前進。我會把他們對我的愛變成師愛、母愛、父愛、友愛加倍還給他們!
Ⅶ 關於小學生的教育論文
是這個嗎?-----------
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平湖已變得越來越美麗,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的景象隨處可見。然而由於有些人交通 安全意識的淡薄,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劇。當你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消失於車輪之下,當你發現一陣陣歡聲笑語湮沒在尖銳的汽笛聲中,當你面對那些觸目驚心的場景時,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然是各種事故領域的「頭號殺手」。 而導致悲劇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欠缺安全防衛知識,自我保護能力差,因此對少年兒童進行安全教育的形勢相當緊迫。有專家指出,通過安全教育,提高我們小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80%的意外傷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為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安全教育,1996年2月,國家教委、公安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出通知,把每年3月最後一周的星期一定為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建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制度,敦促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
紅燈短暫而生命長久,為了更好地宣傳交通安全法規,增強學生交通安全意識,教育部將今年3月28日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主題定為「增強交通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為了更好地宣傳交通安全知識,更好地珍視我們生命,在此,學校向全體師生發出倡議:
1、我們要認真學習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規,遵守交通規則,加強安全意識,樹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
2、當我們徒步行走於人來車往的馬路時,請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在馬路上嬉戲打鬧;
3、當我們時馬路時,多一份謙讓與耐心,不闖紅燈,走人行橫道,絕不能為貪一時之快,橫穿馬路;
4、嚴禁12周歲以下的學生騎自行車。放學回家一定要排好路隊。
記得有一個故事。幾個學者與一個老者同船共渡。學者們問老者是否懂得什麼是哲學,老者連連搖頭。學者們紛紛嘆息:那你已經失去了一半的生命。這時一個巨浪打來,小船被掀翻了,老者問:「你們會不會游泳啊?」學者們異口同聲地說不會。老者嘆口氣說:「那你們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
雖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但其中蘊含的哲理卻耐人尋味。災難的發生對每個人來說,不分貧富貴賤,不論性別年齡。孩子、學子、工人、知識分子,人民公僕……無論咿呀學語,還是學富五車,無論幼小纖弱,還是身強力壯,如果缺少應有的警惕,不懂起碼的安全常識,那麼,危險一旦降臨,本可能逃離的厄運,卻都會在意料之外、客觀之中發生了。
遵章守紀,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當我們能做到這一切的時候,我們的社會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重視交通安全,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更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呵護這文明之花,讓我們遠離傷痛,珍愛彼此的生命吧。
今天是第十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我們希望這個日子能夠再次喚醒同學們對交通安全的重視。大地蘇醒,春風又綠。我們要把平安的種子撒播進自己的心田。當它發芽開花、長成參天大樹,我們必將收獲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寧。
Ⅷ 急求關於教育小學孩子的論文,2000字左右!!!謝謝。急用
不知道適合不適合你 培養創新型人才,教育服務於社會,教學創新……一個個有關創新的話題被提起,在碰撞之間,創新教育這一概念在教師的頭腦中逐漸清晰起來。筆者作為一名高級職業學校的教師深知:社會綜合實力越來越體現在民眾素質的高低和創新人才的數量與質量上,越來越體現在這一群體的創新能力上。惟有創造,惟有個體的創造力,才是他全面發展的最好顯現;惟有創造性教學才能適應目前新教育模式的考核,才更有利於青年發展,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才能適應這瞬息萬變的社會對人的要求。因此,在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要求下,我們從事教學必須開展創新教育。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是夯實知識基礎,煉鑄學生的創新人格。 當前很多專家擔心:學校教育把學生的創新能力扼殺了,畢業後再要求他創新,為時已晚!因此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學校教育至關重要。學生創造力和全面素質是相輔相成的,夯實學生的文化知識是基礎,而創新是核心,實際上創新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個性,培養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性的實踐能力,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分別對待,有創新能力的學生要引導他們創新,缺乏創新前提的學生還是要從基本功抓起,促使學生把基礎知識學扎實,進而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和理性的評價能力,培養學生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追求真理的品質,關注現實,關注前沿社會的心質。讓他們在進入社會後,對某一領域產生興趣,並為之努力,才有可能激發出創新火花。從而水到渠成形成完美的創新人格。 二是活躍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倡導師道尊嚴的不平等的關系,學生成為被動的學習者和服從者。尤其一些教師高高在上,脫離學生實際,學生當然不喜歡,學習的積極性就低。怎麼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因此,教師應以真誠的愛心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對學生的終生發展負責。一方面把學生當成孩子去交往,寬容他們反復地犯錯誤,相信並幫助他們在不斷地犯錯與糾錯中逐漸成長,走向成熟;一方面與學生作為朋友去交往,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不拘時空,不拘形式地與學生打成一片,力求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一方面把學生作為同道者去交往,和他們一同去探索知識,發現問題,解決矛盾。從而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關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三是巧構教學模式,拓寬學生的創新思維。 我們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想像力,就應從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社會、分析社會現實的能力入手。如果教學總是老一套,教條條、背條條,「一言堂」式的灌輸,只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喪失對學習的興趣,這樣的教學由於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因而難以達到培養學生素質的目的。因此教師要靈活巧妙的運用教學模式,把教學變成一個啟迪學生積極思考的王國。在文史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現實生活中學生所關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聞片斷、時事材料、國內外重大時事熱點等,教會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構建知識、材料間的聯系,同時,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那種強烈的探索慾望,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這樣才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對於教材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學中就要遵循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深入淺出,有形象生動的比喻去幫助學生進行分析理解。並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運用錄音、錄像、幻燈片等多媒體直觀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教學更生動、形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大大增加。在新穎的教學方式下,給學生一片自由的思想天空,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與「灌輸教育」中解脫,在主動學習的自由探索中尋覓到創新思維的靈感。 四是輕松課堂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輕松的課堂教學環境,不僅能使學生熱愛知識,樂於接受知識,而且能使學生主動地追求知識,能吸取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像力,驅使學生在積極思考、觀察和研究,喚起學生的創造熱情和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創造性教育必須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尤其要創設安全自主的心理環境,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新精神的前提。這就要求教師積極營造課堂師生互動、相互愉悅的教學環境,並實行民主的平等的教學管理,創設寬松民主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思考,大膽探索,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應歡迎學生提出與自己或書本不同的看法,形成一個互相討論、互相促進的教學相長的良好環境和氣氛。使學生在這種教學氛圍中,勇於發現自我,勇於發表獨特見解,逐漸成長為具有大膽探索精神的人。
Ⅸ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
新課程背景下的農村中小學教育
摘要:由於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的限制,嚴重製約著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由於農村中小學教師總體素質的偏低和觀念的陳舊,不能很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發展。重新定位農村中小學教師角色;構建農村中小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農村中小學育人環境是農村新課改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新課程;農村;中小學;教與學;構建
目前,農村中小學分布相對零散,規模小,條件差,教育經費短缺嚴重製約著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由於農村中小學教師總體素質的偏低和觀念的陳舊,不能很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發展。
一、重新定位農村中小學教師角色
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其角色結構的復雜性。相對學生而言,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層面式的「師長、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對市場經濟、網路時代,面對激烈的社會變革和越來越高的社會期待,面對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沖擊,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我們的農村中小學教師,一定要正確處理「師長、同志、朋友、父母」這一層面式的角色問題,走出辦公室,融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熟悉學生,努力創造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條件,在和他們進行交流對話的過程中,提供雙方交換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機會。教師只有真正掌握了學生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才能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以達「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之目的。
(二)三維式的「導演、導游、導師」角色
在新課程中,角色的轉變不僅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導作用變得更加重要,這就加大了指導的難度。樹立「導師意識」;首先是相信學生。相信學生能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靠創造性的勞動獲得新知,並有所進步;其次是善於指導,中小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夠強,情緒不夠穩定,方法還很欠缺,這就需要農村中小學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再次,重視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過程的設計。要以有利於激發興趣、有利於發展思維、有利於培養創造能力為原則。「導演、導游、導師」三維角色三種境界,都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後者更充分地顯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有益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構建農村中小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
為了促進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使新課改在農村中小學得到有效地實施,就要優化課堂教學。構建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
(一)探究准備
這是學習新知識的前提,其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准備良好的思維材料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
1.創設情景
(1)遷移學習。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好知識、學法的鋪墊。 (2)情景引入。通過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用日常生活中的實物、實例、游戲、故事等引入。
2.提出問題
根據新知識的特點,引導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
(二)探究構建
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任務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准備多種探究性材料;指導學生運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主動參與探究的全過程,從而獲取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可分三步:
1.獨立探究。採用嘗試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師為學生准備嘗試的材料(自學課文、操作演示、動筆練習等)和嘗試思考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嘗試中要解決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嘗試,做到邊嘗試、邊思考,初步理解所學的內容。
通過學生嘗試思考,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嘗試精神。
2.合作探究。採用討論質疑的方法。在學生通過嘗試初步感知的基礎上,為了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運用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各自發表不同的意見,互相提問,互相幫助,共同研究,解決問題。
討論;有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討論的問題是新課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啟發思維的關鍵或在嘗試中遇到的問題。讓每個人發表自己的意見和不同的見解。小組討論後,再進行全班交流。
質疑;學生在討論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決的問題或在教學中重點、難點、關鍵的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通過學生討論、質疑,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新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造能力。
3.發現知識。學生經過嘗試、討論試練後,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習的過程,運用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知識歸納構建;發現學習規律,概括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這是檢測鞏固運用新知識,掌握運用學法、形成技能的環節。
1.嘗試。這是檢測新知識,運用新知識;掌握學法和運用學法的嘗試;練習內容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有助於學生運用學法和遷移學法。
練習要環繞目標,突出重點,有基本練習、綜合或專項練習、發展練習三個層次,練習要有開放性,形式要多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
2.評價。在學生嘗試的基礎上,讓學生互批、互評、互議,評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過師生互評,充分發揮學生協作的功能和自主學習的功能,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
3.總結。一方面讓學生談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有什麼收獲?另一方面教師對這節課所學知識的深化作簡明提示。
三、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農村中小學育人環境
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對傳統教育的教學方法進行大膽改革與創新,在教學主體、教學形式、教學氛圍等方面實現有機轉換,確保教學內容的和諧統一。
(一)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學、尊重師長、尊重知識、尊重自然、尊重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祖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96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地域,為我們提拱了豐富多彩的德育內容,我們實在沒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針對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多樣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我們本著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貼近實際和注重實效的原則開展德育工作。大處著眼就是對各年級學生應達到什麼標准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要求、小處著手就是從平時抓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貼近實際、注重實效就是結合時代要求、社會環境和學生實際,扎扎實實工作,實實在在落實德育的各項措施。我們以「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為主題,緊緊圍繞發展創新的內容開展了,少先隊、團隊演講比賽活動;以「養成習慣,收獲命運」為主題開展了爭創行為規范示範班活動;以「歌唱祖國,愛我中華」為主題連續舉辦了校園藝術節,開展了爭創藝術教育特色班活動;以尊重自然,強化和諧」為主題,引導學生將愛護、保護環境與自,身文明修養相結合,開展了從我做起,從身邊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動;以「珍愛生命,遵守交規」為主題,開展了尊重社會,強化規則意識的話動;以」誠信、助人、尊師、興教」為主題,開展了每學期四次的團隊觀摩話動。我們還特別重視新生人學、新隊員宣誓、校園每日常規、畢業文明離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相信學生的能力,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創造機會還給學生,開放學生的心靈世界,以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
1.給學生質疑的機會。「教學就是在沒有問題的地方產生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傳授知識。」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起點,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一項基本訓練。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敢問」,幫助學生「會問」引導學生「善問」。在問的形式上,可讓學生課前提問,供教師備課、上課;課上提問,供師生討論交流;課後提問,供大家學習探究.在問的內容上,指導學生」善問」,即把握何處問、怎麼問?
2.給學生選擇的權利。若要教學打動每個學生,就必須給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在更多的教學環節上,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尋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的新機制,如果學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選擇,就會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去尋求自己的發展和提高。
3.給學生嘗試的空間。學生的知識能力不是教師給的,而是在自主嘗試、實踐探究中形成的。從模仿到探究到創造,逐步構建了以學生「自主學習;大膽嘗試」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定向一自學—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內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不會嘗試到敢於嘗試到樂於嘗試到善於嘗試,形成了自主意識、強化了探究意識,提高了受挫意識,進發了成功意識。
4.給學生創造的天地。課堂對學生來說,應該是學習與成果的展示。但是學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師、怕提問、怕學生。應該培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只有體現出這種「不怕」的精神,才能顯示出孩子的求知慾,學生才能敢學、敢問、敢拼、敢和教師爭辯,才能創造出一堂好課,才能實現孩子真正的發展目標。樹立我能、我會、我棒的意識,鼓勵學生自主嘗試、自主實踐、自主創造,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
(三)挖掘校本課程資源,加大學校教育合力
由於農村地域的差異,決定了農村經濟、文化的不平衡,積極探索開發一切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是提高農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徑。
1.校內資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師、一塊獎牌、一件作品、一項工程……」,若將這些統計、整理,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教育資源。
2.鄉土教材。「民俗民風、鄉土文化、特色產業、人才人力……」,不僅是編寫鄉土教材的基本內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它既可彌補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不足,又能讓受教育者看得見、摸得著,樂意接受。
3.家長交流。「每學期的家長開放日、專題講座、家長學校咨詢活動……」,深受廣大家長的歡迎,增進了家長對學校工作的了解與交流,同時,學校也從家長那裡得到了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從而不斷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難怪有人說家長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
4.學生活動。「紅領巾廣播站、國旗下的講話、團徽下的宣誓、板報專欄、校規校訓」以及參觀、訪問、調查、競賽等有益活動,讓學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勞動之艱辛,親歷知識的需求,觸動求知的慾望。實踐活動寓教於樂,使學生從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啟智、健體」的高尚品質教育。
(四)運用激勵性評價,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很多農村學校、教師習慣於大考、小考後把成績公布於眾,然後仔細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數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這種做法偶爾為之,可能會給學生適度的壓力,激發學習積極性。但頻繁用這種手段,甚至將之作為控制、刺激學生的有力武器,後果必然是災難性的。長期如此,將破壞學校教學環境,使學生始終生活在焦慮和壓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對排名靠後的學生在心理上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教育無小事,採取任何教育措施,都應首先考慮到學生的利益。我們在課堂上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了不同的評價標准,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了不同的評價形式;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認真對待;對學生的認識和實踐結果。正確的給予充分的肯定,有獨到見解的大加表揚,錯誤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評,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從閱讀資料、師生交流諸多方面得到正確的答案。由此可見,運用激勵性評價,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四、多種途徑促進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
(一)調整農村學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動學校的發展
農村學校分布相對零散,規模小,條件差,在教育投資不足的情況下;如果把有限的資金均攤給各個學校;只能是杯水車薪。推進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資才能見效,而集中投資的前提必須是調整學校布局,撤並部分不足百名師生的「袖珍學校」,集中力量和資金建設示範化學校,因地制宜抓好「計算機、閉路電視、廣播」三網合一的「鄉鎮網」及各個學校的信息網路建設,推動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教師。農村「民轉公」和代課教師偏多,素質偏低,觀念相對落後,教法相對陳舊。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在建好農村學校衛星網這一「天網」和互聯網這一「地網」的同時,還要加強「人網」的建設。一是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培養培訓等方面向農村教師傾斜,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任教;二是通過發達地區對貧困農村學校的支教、城鎮和農村學校教師的輪流任教、城鎮教師定期送教下鄉等形式,共享「人網」資源;三是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提高農村學校辦學水平;四是加強學歷培訓和繼續教育,提高農村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基本功素質;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學資源體系,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利用農村獨特環境,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農村進行新課程改革,環境、設施等並非課改教師所想像的那樣——完美無缺。然而,沒有活動場地、沒有專業教室……,時刻困擾著課改的如期進行,作為課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農村那些平凡樸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莊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諸如踢毽子、打沙包;盪鞦韆、促泥鰍、扭秧歌、舞龍燈等活動;都對學生的自主參與、群體合作、情趣愛好、創新思維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組織引導得當,並加以創新改進,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製度,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
大多數農村中小學忽視校本教研,盛行分數管理。為了扭轉這種重分不重人,利益驅動代替事業追求的被動局面,必須建立健全校本教研製度,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為主,通過教學反思、交流研討、集體備課、協作嘗試、說課評課、案例評選、探究創新等活動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
(五)邀請家長走進課堂,強化家長與學校間的聯系
家庭不僅是學生溫暖的港灣,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誠邀家長與課改同行。無論是實施課改年級的教師還是其他年級的教師,都要多與家長聯系、溝通,做好宣傳工作,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並舉行家長開放日、開放周,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縱橫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通過平等對話。在對話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六)健全教育評價機制,激發教師的積極性
教育評價有鑒定、改進、激勵、管理與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於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立教師教育教學綜合量化管理辦法,不「以分論賞」,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評估教師工作;在學生評價上注重學生的發展,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杜絕公布成績和用成績排名次的錯誤做法;鼓勵學校、家長、社區共建有效、合理、科學的教育評價機制,激發教師進行新課改的積極性,在教育教學中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課改文化氛圍。
Ⅹ 關於小學教育論文
當前中小學教育管理中亟待關注的幾個問題
摘要: 體現著時代精神的課程理念其 代寫論文所倡導的觀念、行為上的諸多轉變不僅局限於教師和學生這一層面,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也必 須 選准新的立足點,本著有利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促進 「人、校」共同發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實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營 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構建「綠色」管理制度,為課改的實施掃清障礙。
關鍵詞:課改;學校管理;問題
新的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觀念、行為上的諸多轉變並不僅僅局限於教師和學生這一層面, 學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為也要發生相應的變革。沒有與之相應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為的支撐與保障,新課程的實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名副其實。
從一些工作現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為已經明顯滯後,管理問 題瞬時凸現出來。如:重製度忽視人文關懷,重經驗忽視方法創新,重硬體忽視軟體建設, 重形式忽視管理實質等等。對照新的課程理念,就會發現我們在管理中有很多陳規陋習,如 果不加以調整、改變,勢必制約新課程的實施以及學校的發展,甚至教育的發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說,新課程讓學校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面對新課程所引發的諸多新的變化、新的情況以及新的問題,管理者必須 本著有利於學校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促進「人、校」共同發展 的根本宗旨,選准新的立足點,賦予管理新的內涵,創造管理新概念,從而進一步提高管理 層次和管理效能, 為課改的實施掃清障礙,保駕護航。因此,筆者認為,當前的學校管理應亟待關注如下問題 :
一、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關注學校定位,對學校缺乏一個整體的盤點,推著乾的現象比較普遍,這也 是學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課程理念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即只有從實 際出發,找到促進自己發展的「第二曲線」,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這就需要對 學校進行准確的定位。
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是一個關鍵環節,是學校追求個性鮮明的辦學特色的起點,它 關繫到學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設計並制定出與自身相吻合的發展戰略。因為只有明確了 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才能有的放矢地、創造性地開展好各項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
准確為學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驟:首先要進行戰略分析,對學校內外部環境進行系統思 考 、整合分析。這包括三個方面:(1)把握社會的客觀需要。即:了解社會的發展形勢及對人 才培 養的需求,了解國內外教育改革的總體趨勢和動向,教育改革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以及 所在社區的發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觀趨勢。所謂「跳出學校看學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這個道理。(2)正視學校的辦學條件。即從學校實際出發,對學校的文化傳統、社會形象、 學校特色以及師資隊伍、生源狀況、教學設施、設備條件、資源等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觀規律。這是學校正確定位的基礎。然後,根據這些實際狀況,採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從S(優勢)、W(劣勢)、O(機遇)和T(威脅)四個方面對學校現狀進行細致分析,從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創建理想的辦學模式。其次要釐清辦學理念,擬定出極具發展空間的 學校規劃。辦學理念是貫穿學校工作始終的一條主線,是「靈魂」,用明確的辦學思想去統 帥學校的各 項工作,指導、規范教育行為,這應成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說,這也是決定辦 學層次高低的標尺。所謂「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深刻含義正在於此 。時下,課改給了學校發展極大的自由度和極大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用先進的理念貫穿 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促進學校的目標達成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實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並不是新生事物,雖然被經常提及,但它沒有真正地在管理過程中生根發芽,在現 實中往往是流於形式,有名無實。究其根源是受傳統的管理觀念束縛太深,習慣於權力支配 、無條件服從這樣落後的管理方式,極大地扼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 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馳。其實,教師不僅僅是被管理者,同時也是管理者,具 有雙重身份。要實現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須充分體現以教師為本的主體思想,營造一個寬松 的管理和心理環境,喚醒廣大教師的主人翁意識,讓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決策,充分 發掘他們的潛能,這才是提高學校管理質量的根本保證。高效益的管理,有賴於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參與、團結協作。所以作為管理者應轉變「家長式「的工作作風,打破單一的、 封閉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強民主意識、團隊意識,採取柔性的、 開放的管理策略,把廣大教師當作合作夥伴,與教師進行廣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討,最大 限度地實現教師的「參政」、「議政」、「創新」、「求異」,傾聽他們的建議和意見,不 斷完善工作目標和任務,從而取得最大認同和理解,這是暢通管理渠道、保證目標實現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動中謀求統一的過程,教師如果不再只是被動 服從,而是主動適應,管理才會有質的飛躍。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極致
「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基於此點,關注教師的成長,立足 於發現人、培養人、促進其專業化發展應是現代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說的那樣:管理的最大價值,不在於做了什麼事,而在於發現了多少人和培養了多少人。
反思我們的管理實踐,凸現的是教師的工具價值,即把教師當作完成學校目標的工具,沒有 全面地關注教師的需要、成長和發展,忽視了對教師的發現和培養,或者說僅僅維持在低效 的培養水平上。這無異於慢性自殺,因為教師隊伍是學校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學的本質指標只有一個,就是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難理解「 立足於發現、致力於培養」該有多麼的重要。所以作為管理者,更多考慮的應是如何造就一 支專業化的隊伍,如何用發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觀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師,如何根據 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發展優勢,制定出因人而異的培養規劃,如何按時代的要求,促進 他們的專業化發展。尤其在課改的起始階段,管理者面臨著諸多難題,例如,研究型教師 的培養、教師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信息技術等新的技能培養等等,都需要 一個一個地去攻破,只有這樣,教師的工作能力才會與日俱增,教師的整體實力才能不斷攀 升。
四、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學校是培養人、教育人、促進人不斷發展的文化場所,它應該追求一種文化品味,體現一種 特有的文化氣息和文化底蘊,從而達到時時引導人、塑造人、實現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進 一步地推動學校的發展。
受一定的認識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學校硬體設施的建設上,雖說這也 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僅強調物質建設未免有些偏頗。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應在建立學習 型組織、建設學習化校園上多做文章,創設開放、寬松的交流空間,開展各種科研活動,開 設豐富多彩的論壇、辯論會、信息發布會等,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充滿學術氣、書卷氣,體 現出一種文化追求,這對師生的成長以及學校的發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文化氛 圍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需要幾代的管理者 和廣大教師共同為之努力奮斗,才能不斷豐富其內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綠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種常規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學校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程的全 面推進,我們不難發現,舊的制度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學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筆者認為,重建管理制度應體現「綠色」宗旨。所謂「綠色」宗旨,意指新課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思想,立足於催人奮進、共求發展這樣的主題,要充滿生命的活力 。 具體說,有兩層含義:一要「新」。即總體上要符合時代精神和課改的指導思想,要體 現學校的管理意圖,引導、矯正教師的教育行為,充分 發揮制度管理的導向功能。二要「活」。即要體現一定的彈性,可隨時根據形勢變化以及實 際狀況進行微調,同時還不束縛人的手腳,有利於教師的探索和創造,有利於教師的進一步 發展,充分發揮制度管理的激勵功能。
總之,重建制度是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過程中要廣泛徵求教師的意見 和要求,取得目標上的認同,本著促進人、發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煥發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