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今小學教育現狀是什麼
當今小學教育現狀:
1.重知識輕能力
盡管從理念上看,學校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但實際上,即使在小學階段,以考試為中心的現象也很普遍。測驗命題死糾知識的細枝末節,忽略了記憶以外高層能力的評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死記硬背的學風。其後果是學生學習負擔沉重,影響了多元能力的發展。
2.片面追求分數
分數成為學習目標,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內在求知動機。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兩種。外在動機是為了獲得外在獎勵而激發出的學習動機,比如為了獲得高分而努力學習。內在動機是因為喜歡、有興趣或活動本身的原因而激發起的學習熱情。考試使很多學生為考試而學習,抑制了內在求知動機的發展。僅僅用測驗分數評價學生,也容易挫傷困難學生的積極性。國外研究顯示,那些比較聰明的學生在有評分的學校里學習態度更為積極,而那些學習比較慢的學生在不評分的學校里學習更積極有效。在小學低年級,分數對差生的不良影響尤為明顯。
3.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學校在評價學生時,學業成績往往是主要的評價標准。有些老師會因為學生成績不好而當眾批評學生,甚至羞辱學生,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許多成年人在回憶自己的小學生活時,不能忘懷的是老師的一次表揚或一個意想不到的鼓勵;同時久久不能遺忘的是老師的蔑視或嘲諷。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學生考了高分,就被認為是好孩子,並獲得獎勵;而考得不好,就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責難。考試壓力給學生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引起考試焦慮,危害兒童的心理健康。考試競爭不利於學生間的互助與合作,還會導致一些不良習慣的產生,如抄襲、說謊、攻擊性過強等。
4.制約教學改革
由於測驗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和控製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沒有測驗觀念和測驗內容及方法的變革都難以行之有效。在不合理的考試制度下,一些好的教育思想、好的教材和教法無法在實踐中推行的事情時有所見。如學校開展「愉快學習」教學改革,但評價時仍然盯著學生在傳統測驗中的得分高低,則改革必然受阻。因為改革意味著採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會對常規教學帶來影響,不僅不能保證使學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時還會因追求一些素質發展使學生的某些分數下降。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有一些學校不敢改革,也不願改革。
2. 現在的小學教育是什麼樣子
小學階段已過早的進入了備考狀態。
在高考制度的沖擊之下,教師考核制度的鞭策之下,在小學階段已將考試成績做為衡量一切的唯一標尺。所以,領導們向教師要成績,教師們便只有向孩子們要成績,由此波及到孩子的成長中只關注成績,而忽略了個性的培養。久而久之所培養出的孩子只能是「高分低能」,心理不十分健康,自理能力不強,只知學習而不知其它。如此延續到初中、高中,從何還能看到孩子們天真爛漫、孩子們的創造力呢?
小學教材存在不必要的知識。
例如,小學四年級的數學,教材中有一部分知識是: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質數、合數、質因數、分解質因數………,這部分知識,概念較多較雜,不論哪一年的學生學習這一單元時總時是比較困難,而學完之後,掌握程度也不盡人意,甚至到了五年級還有許多同學不會這部分知識。雖然是學起來如此困難,但是從我們的現實生活來看,哪有用到這部分知識的地方?既然我們所學的知識是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的,那這部分知識有用嗎?
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就已經歷了中考般的「磨難」。
對於五年級小學畢業生,各學校領導是過分的重視的,或考試全市組織,或考試統一排序,弄得教師學生萬分的緊張:時間抓得緊、作業布置緊、考試組織緊。其實我們小學只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都是自然受教育,何必讓教師學生這樣「累」呢?
總之,我們的小學教育很「緊」,更不用說初中、高中了,而當學生考入了大學,便基本「解放」了,這就是我國教育「緊進松出」的現狀。
3. 怎麼看待現在的小學教育
我國目前的小學生在校教育都差不多是一種教學模式:即填鴨式教育,專偏重於對教材的學習屬,考試成績決定考生的一切,當然,我們不否認這種教育方法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即計劃經濟時代的存在的合理性和對當時社會發展的貢獻,但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強調競爭,而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的弊端也顯露出來:一是強調結論的唯一性和權威性,而對過程的合理性,合法性置若渺茫,不利於對學生發散性思維和逆向思維的培養;二是該模式過分強調共性和紀律性,不利於對學生個性愛好的培養;三是由於偏重知識型教學,而輕視了對學生其它各方面,比如心理、美學、價值觀念的培養,這不利於培養一個合格的學生,因為它即使成績優異,用客觀的眼光來看,也是一個畸形的次品。
4. 新常態下教師要具備怎樣的學習工作生活作風
1、新常態下做有遠大理想的好老師。學校是社會的一方凈土,面對學生純真的目光能把自己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用自己的方式傳遞給學生,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孩子們能在成長的過程中將你的思想觀念慢慢的擴大到那時桃李滿天下的喜悅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
2、新常態下做有職業道德的好老師。
一個老師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得失等方面老出問題,怎麼能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師者,人之模範也」合格的教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教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影響帶動學生。
3、新常態下做有扎實學識的好老師。
記的有位教育家說過「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光亮,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自己所知道的必須大大超過要教給學生的范圍,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能夠在各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
4、新常態下做有愛之心的好老師。
當老師心中一定要有愛,這種愛不僅是對工作的愛,更是對學生的關愛,不僅要愛好學生更要愛差學生,用愛去發現他們身上每一點滴的進步,去尋找生活、品德上每一個閃光點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勵,讓他們感到溫暖,增強自信,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去愛自己的學生吧!
以上幾點是我對新常態下如何做好教師的幾點思考。還是那句話,既然選擇了就要努力把它做好,不管是在喧鬧的城市小學,還是在寧靜的鄉村校園,既然選擇了當老師我們就有一份共同的責任那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我們就有一個共同的稱號那就是 「教師」為了我們共同的目標努力吧老師們,調整好心態幸福的教書育人,幸福的健康生活!
5. 新形勢下如何全面推進小學教育
一、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
以往的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將學生視為被加工的對象、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完全處於次要從屬地位,是課堂教學的附屬、是配角。教學就是教師一個人自導自演的舞台劇。現代教學論明確提出,學生不是被動接受信息的客體,而是信息的主動構建者。新課程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出要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展開主動思考與積極探究,完成知識的自我構建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我們不要因為小學生年齡小,沒有獨立學習能力,而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停留在口號階段,要充分地認識到小學生雖小,但他們不附屬於任何人,他們是與我們平等的學習體,是主動的構建者、課堂的真正參與者。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真正放權,走下講台,與學生站在同是學習者的平等位置上,而不是把權利緊緊地控制在自己的手裡,要將更多學習的自主權與主動權還給學生,變管理與被管理的師生關系為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的課堂教學氛圍更愉悅、更民主、更具親和力,更能激起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與動機,使學生對面前所呈現的知識表現出極大的關注與認可,進而表現出積極的學習情緒、端正的學習態度與積極的學習行為。這樣更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的巨大潛能,使學生主動而積極地展開探究活動,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智力,激活學生思維的教學目的,使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真正實現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徹底轉變。
二、順應學生的天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往往認為學生年齡小、自主意識差,將學生的好動視為擾亂教學的異常舉動,只有乖乖聽話的學生才是好學生。教師採用整齊劃一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天性與個性,最後只能將學生改造成整齊劃一的「產品」,讓學生失去個性。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順應學生的天性,實施個性化教學,張揚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化地發展,實現個性化與全面發展的協調。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間的差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與策略,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發展。首先,我們要深入了解學生,要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特點、認知規律與生理特點,要通過多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共性與特性。只有全面深入而客觀地掌握了小學生的特點,才能從共性中發現個性,才能採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才能真正做到從學生實際為出發點,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其次,提高自身教學技巧。教師要具備高超的教學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在學生實際與教學之間找准最佳結合點與切入點,才能靈活處理各種突發事件,使課堂教學處於不斷的動態生成中,這樣才能真正地釋放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潛能,放飛學生的思緒,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愉悅感、成就感與滿足感,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發展。
三、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是新世紀競爭的核心,創新能力是新世紀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教育階段,我們要將創新教育無形滲透於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一是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有什麼樣的教學行為,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如果教師是一個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人,那又如何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呢?所以,在平時教師要加強學習與研修,要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思想,認真學習新課程,認清什麼是創新,什麼是創新教育,如何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並將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摸索,在實踐中總結,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師的創新素養與能力。二是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與探究空間。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問可以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求知的力量,進而積極探究。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運用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要讓學生擁有充足的思考時間,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探究,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師的啟發與誘導下能夠擺脫傳統教學的條框限制,能夠從全新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與看待問題。這樣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突破思維定勢與心理定勢,敢於挑戰權威與經典,勇於突破教學常規,有所發現、有所突破,進行創造性學習,這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契機。
6. 如何在新常態下教育教學工作有新作為
全縣教育系統要積極作為,著力提升新常態下駕馭教育改革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並就新常態下教育如何深化改革、如何適應教育發展新形勢、如何提升校長專業素養、如何鞏固提升教育質量、如何帶好教師隊伍、如何科學教育管理學生、如何加強校園安全、如何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等七個方面,作了全面、深入、獨到的闡述。他要求與會校長、園長一要主動作為,積極適應,突破禁錮,引領上教育發展新常態;二要率先垂範,善謀務實,管理創新,加強學習,提升管理素質;三要樹立信心,鼓足干勁,敢於突破,確保會同教育質量穩中求進;四要把制度建設作為加強作風建設和科學管理的重要任務,嚴守中央、省、市各項規定,保持底線,嚴把關口。最後,周汝謙用一位校長論文《用整個心做校長》中的一段話與參會校長、園長共勉: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去,默默地為教育事業奉獻青春,把學校當成家來經營,把教師當成兄弟姐妹一樣尊重愛護,把每一個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培養呵護,這是一名好校長應追求的更高境界
7. 未來的小學教育是什麼樣
-
10年後,幼兒入園不再難,「小升初」擇校不再熱,高中毛入學率達到90%……教育規劃綱要告訴人們——基礎教育的未來什麼樣。 我國有中小學、幼兒園40多萬所,在校、在園學生達2億多人。
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基礎教育在規劃綱要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在教育規劃綱要的各個部分都有重要闡述,在第二部分發展任務中得到集中表述。」在1日教育部的新聞發布會上,專家們表示,教育規劃綱要在基礎教育領域努力回應了人民群眾對一些問題的關切。
關鍵詞:擇校
【綱要】切實縮小校際差距,著力解決擇校問題。加快薄弱學校改造,著力提高師資水平。實行縣(區)域內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設置重點學校和重點班。
「進不了好小學,就進不了好中學;進不了好中學,就進不了好大學;進不了好大學,孩子這輩子就完了。」這句來自電視劇的台詞,表現了現階段中國家長望子成龍的心聲,也折射出了擇校家庭的現實心態。愈演愈烈的擇校熱成為我國基礎教育的「頑疾」,「擇校熱」的背後是老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綱要素質教育課題調研組組長顧明遠表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均衡無疑是解決擇校問題最重要的辦法。「擇校並不是中國特色。」顧明遠說,在教育發展過程中,總會有不均衡現象產生,美國、加拿大等教育發達國家也是如此。「只是中國目前擇校現象突出,需要緩解。」
中央教科所所長、綱要第七戰略課題組組長袁振國表示,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解決擇校問題的若干舉措:縮小校際差距;加快薄弱學校改造,提高師資水平;實行縣(區)域內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等一系列的政策,期望用推進教育均衡從根本上解決擇校問題。理想的狀態是,2020年的「小升初」沒有任何選拔過程,孩子們就近入學。
教育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顧明遠表示,由於長期的觀念,老百姓心中對好學校的認定,不是一個命令就能取消的,所以在義務教育階段要弱化名校概念還需要一個過程。
另外,要積極探索「示範性高中指標到校」政策,通過示範性高中的招生名額下放到所有初中,使在任何初中上學的學生都有可能通過努力升入示範性高中。
關鍵詞:減負
【綱要】要建立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和公告制度。各種考試和競賽成績不得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與升學的依據。
減負,是我國教育的又一「頑疾」。多年來,教育部下發了多個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相關文件,有些地區在學生減負方面也取得明顯成效。但總體上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情況依然存在。此次在教育規劃綱要中也有較多篇幅提及。
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造成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十分復雜,有來自社會競爭和就業的影響,有來自用人制度的導向作用,有來自升學考試的壓力,有來自家庭對子女的過高期望,有來自以升學率和分數對學校和學生的不科學的評價。減負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綜合治理。
「擇校壓力也是反映了考試壓力。」顧明遠表示,改變中考唯分數論的局面,通過綜合素質評價科學評價一個學生,也是減負的重要方面。綱要里把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提高作為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綱要提出,素質教育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這是一個指導思想,反映在義務教育階段減輕學生負擔這個問題上。比如規定不以各種競賽的成績作為入學的依據,這也是為了減輕學生負擔,讓學生能夠自由地學習,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能得以推行。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表示,現在高中學生課業負擔確實比較重,在一些地區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傾向比較嚴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規劃綱要「高中教育」部分當中明確提幾個關鍵詞,第一,下一步高中的發展是多樣化發展。第二,要特色發展。第三,全面發展和有個性的發展。要鼓勵學校讓每一個學生根據他的特長去因材施教,同時要對不同的學生,特別是潛質不同的學生要有自己個性特長的發展,這樣解決高中學校同質化和千校一面的問題。
「減負,也要在評價上明確政府的責任,不以升學率評價教育、評價學校,不以分數作為唯一標准來評價學生、評價學校、評價教育。」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高洪表示,另外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課程改革提高課堂效率角度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按照現在這個文本提出的指向採取一些措施。
關鍵詞:隨遷子女
【綱要】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和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加快,進城務工人員數量逐年增加,需要接受義務教育的進城務工子女數量規模也在逐步擴大。據2008年統計,全國義務教育隨遷子女已經達到884.7萬人,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近6%。「不管來自城市還是農村,還是從哪個地方到流入地來的學生,都要接受義務教育,」高洪表示,凡是符合年齡條件的適齡兒童少年都要在流入地接受平等的義務教育,這是沒有差別的。
為進一步妥善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規劃綱要重申了以流入地區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的政策。同時進一步提出要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那麼,什麼樣的辦法才能實現跨地升高中甚至參加高考的目標?高洪表示,我國的現狀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可以流動,但非義務教育階段,還得回屬地讀高中參加高考。目前這只是一個方向,具體怎麼實施,實施過程中會出現什麼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教師待遇
【綱要】要依法保障教師的收入水平不低於或者高於國家公務員的水平,要落實教師的基本工資政策。在農村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的教師待遇實行傾斜政策
在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長呂玉剛表示,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採取多種形式保障教師地位,維護教師權益,提高教師待遇。在保障待遇方面特別提出要依法保障教師的收入水平不低於或者高於國家公務員的水平,要落實教師的基本工資政策。在農村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的教師待遇實行傾斜政策。去年以來我們實施了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的政策,根本上要建立三個機制: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總量的合理的確立機制;激勵機制;財產保障機制,義務教育學校工資全部納入財政預算的保障范圍。
8. 教育該有怎樣的新常態
新常態下的教育,不應該是強迫,而是引導;不是灌輸,而是浸潤;不是施壓,而是影響;不是改造,而是改變。它不是讓孩子必須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幫助他成為應該成為的那樣的人。
新常態下的教育,在於積淀孩子素養,提升孩子素質,因而把孩子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紙分數更重要,把孩子的人文素養看得比考試成績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將不再以「分」為向導,以「考」為法寶,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為目標,而是基於「人」的哲學拷量與追問,把培養一個個精神獨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擔當,能夠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為己任。
新常態下的教育,當以人為本,遵從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個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給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鼓勵他們不斷嘗試、直面挫折。一個人只有在自由的狀態下,才有可能重新發現自己的潛能和個性。而教育不應該成為枷鎖和禁錮,緊緊地攥著孩子。
新常態下的教育,會無限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和發展的可能,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愉快學習、探究學習中學會學習,快樂成長,而不是憑死記硬背,死整蠻干,靠拼時間、拼體力甚至靠拼生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試成績。
新常態下的教育,需要我們擁有一顆平常心。這樣的平常心,會引導我們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因勢利導,順其自然,就像老農對待禾苗一樣,按農時施肥澆水,而不會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在孩子的世界瘋狂開采。
新常態下的教育,不應再有超大規模學校,不應再有高考集中營。校園會成為孩子們真正的學園、花園、家園、樂園。在這里,孩子不會被定位於工廠流水線上的一件件產品,他們可以有比較充足的時間與人交往,可以自由自在地參與各種社團活動,讀自己喜歡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新常態下的教育,也要求校長不趨炎附勢,不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而是保持一份豁達與寧靜,堅守良知和使命,以家國的情懷和擔當,盡全力讓學校成為美好事物匯聚的地方,並為孩子們的成長提供適合的教育。
9. 小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小學教育是在培養小學教師五十多年的經驗基礎上,於2001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回新增設本科專業。主要是具有答中等師范及以上學歷的學生所學專業和一定教育教學經驗的在職小學教師。其中,文史類面向文史類教師;理科類面向理科教師。
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小學教育專業堅持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小學教師為培養目標。其綜合素質概括為一個核心、兩種水平、六種能力、十二項基本功。
(9)新常態下的小學教育擴展閱讀:
1、小學教育專業分類
小學教育專業分文科、理科還有英語三個方向。主要是具有中等師范學歷及一定教育教學經驗的在職小學教師。其中,文史類面向文史類教師;理科類面向理科教師。
2、小學教育辦學特色
小學教育專業將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形成專業建設的多學科特色、人才素質的綜合培養特色、辦學模式的開放特色與專業發展的服務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