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孝育是什麼意思
您好!
是小學教育吧?
小學教育的意思是
在培養小學教師五十多年的經驗基版礎上,
於2001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權新增設本科專業。
主要是具有中等師范及以上學歷的學生所學專業
和一定教育教學經驗的在職小學教師。
其中,
文史類面向文史類教師,理科類面向理科教師。
很高興為您解答,
祝您生活愉快!
⑵ 怎樣進行小學生的孝心教育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寧願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滿足孩子的各種要專求。這樣一味地慣著孩子,只屬會助長他們的嬌氣,使他們產生「只要索取就能得到滿足」的感覺。孝心源於責任,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獨立性。目前正值暑假,家長可以為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實踐和社會實踐,比如讓孩子試著安排一天的生活,買菜、洗衣、做飯,讓他們感受父母平時的辛苦;還可以帶孩子去條件艱苦的山村體驗生活,感受幸福的來之不易。只有讓孩子真正懂得生活的艱辛,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的責任心。
⑶ 孝道教育如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有何建議
一、中小學強化孝道教育是現實的要求
1.學生孝道缺失需要補救。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一些中小學生的孝道缺失是一個普遍問題。其具體表現為:一是尊老意識缺失。現在好多中小學生的尊老意識日趨淡漠,對長輩或老人不夠尊重和理解,有的甚至惡言相對;二是養老行為的缺失。有好多青少年只會要求父母照顧自己,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一切全為他服務。有人這樣概括:「爺爺是僕人,奶奶是傭人,孩子是主人。」孩子很少照顧父母和老人;三是敬老感情缺失。一些中小學生在家很少問候、關心父母,很少和父母進行情感溝通和交流,忽視了對父母精神上的關愛。孝道缺失,不僅影響到中小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也影響到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問題,社會和家長都普遍呼喚著孝道在孩子身上的回歸,因此中小學開展孝道教育是補救孝道缺失的現實需要。
2.家庭養老需要孝道支撐
目前中國的養老方式是以家庭養老為主,這是幾千年形成的傳統模式。中國的老年人口70%以上還生活在農村,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還比較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必須依靠家庭成員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幫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長輩的養老主要靠自己子女,養老敬老尊老賴以存在的思想基礎就是傳統的孝道。尤其今天,我國提前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養老更需要孝道去支撐。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報告反映,老年人中認為自己的經濟沒有保障的,農村達到45.3%,城市為26.3%。這些老人養老一般還要靠子女盡責任、去完成。在這樣的情況下,後代沒有孝的意識、孝的責任和孝的行為怎麼行呢?因此,宣揚傳統的孝道文化,積極倡導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在中小學強化孝道教育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3.社會和諧需要孝道維持
中國孝文化認為,「孝」不但是指孝順父母,而且包括愛兄長,還要擴而廣之行「孝」於天下,愛天下之人。道德建設若由孝敬父母、撫愛子女開始,提倡孝文化教育,由尊敬父母進而推廣到全社會尊老愛幼,由愛父母推及至愛天下人的父母。孝道要求將家庭的人倫關系延伸到廣大社會中,這種由內向外、由近及遠的方法,就叫「泛愛眾」。有了「泛愛眾」,這個社會就容易和諧。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要求,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方法措施很多,但弘揚孝道文化是必不可少。人人講孝道,人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就容易和諧。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能盡孝,不可能處理好和兄弟、親友、師長、同事、集體和國家的關系,其結果家庭不和、社會不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孝道教育,是非常及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從以上分析看,中小學開展孝道教育既是學生品德培養的客觀需要,又是現實社會的迫切需求,我們的中小學教師根據這些需要和需求,應該在學校積極開展傳統的孝道教育。
二、強化中小學孝道教育的思路
《國務院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思想道德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中小學教育的全過程。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根據國家的要求,學校如何強化孝道教育,如何做到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去實踐。
1.思想上「重孝」。我們每個中小學教師在思想上要重視孝道。首先要改變過去對孝道文化的不正確認識,有些人總認為孝道是封建社會的東西,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過,所以講起來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不夠大膽,放得不開。今天我們要辯證地繼承,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科學地對待。其次要充分認識孝道文化的歷史作用和現代價值,孝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石,是幾千年來民族倫理道德的精華,孝文化孕化著代代中國人,積極促進人際關系和睦、社會秩序的安定和有力推動著社會文明發展,在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起著重要作用。再次各個學校的領導要重視,組織上有安排、行動上有計劃、活動上有落實,效果上有檢查,要把孝道教育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還要建立一些孝道教育的制度和機制,把孝敬文化建設納入於學校整個常規教育與管理之中。
⑷ 學校倡導兩行教育,尤其強調孝行教育,學校要求每個學生從小學孝、懂孝、行孝。 為此學校建議
你多大? 初中以下就寫爸媽辛苦了之類……高中就寫感謝爸媽和自己長大之類的話……大學……寫……自己頂天立地
⑸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孝道教育
孝心,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幾千年來,它始終是衡量一個人品質高低的重要標准之一。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愛媽媽才能愛祖國。」針對學生個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傾向通過真情體驗、感悟親情激發學生愛的情感把親情回報付諸於實踐。讓學生回報親情把對父母的愛付諸實際行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積累激發學生從小有愛心樹立心中有父母、有親人的情感。人教版教材中,蘊涵著孝道這一傳統美德的文章為數不少,我們應該怎樣深入、高效地加以開發利用呢?
一、用心審視社會現狀,深入體會編者的用心 [本文轉自:www.dylw.net]
孝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傳統孝道盛行千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寶。東漢前後的黃香、董永和孟宗是事親守孝的代表人物。他們以孝行而感天動地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受人們的推崇,同時也成為人們事親守孝所標榜的典範。但當今社會,我們中的很多人卻忘記了行孝,尤其是青年一族,置父母的辛苦不顧,大手大腳,互相攀比,手機、電腦、mp3一個不能少,穿最漂亮的衣服,吃最可口的飯菜,玩最時尚的數碼產品,且振振有辭地將這樣的享受看作理所當然的「權利」;即使有人談到「孝」,但大多數人對「孝」的內涵的理解也嚴重畸形化,認為孝敬長輩,就是從金錢和物質上施與接濟;因此,藉助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我們的青少年一代樹立正確的孝道觀念,成為了當前德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現行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來看,教材中有關孝文化的選文,圖文平易生動,人物形象可親可敬,充滿了民主、感恩、博愛、有為的思想,可讀性、觀賞性、教育功能都很強。不僅很生動形象地闡釋了「孝」的內涵,更給我們的少年兒童提供了可借鑒效仿的行為依據。例如,《棉鞋裡的陽光》、《胖乎乎的小手》、《將心比心》、《可貴的沉默》、《媽媽的賬單》、《懷念母親》等文章,感人至深。
這樣一種傳統文化意蘊頗為豐厚的道德教材,真不知凝聚了新課本兢兢業業的編者們的多少勞動。面對著燦爛輝煌、熠熠生輝的中華文化,他們是怎樣獨具慧心地想到將源遠蘊豐的孝文化編入教材,作為滋養孩子生命的文化營養!不知讀了多少篇選文才淘出其中的精品,作為禮物奉獻給孩子們,供他們享讀。
二、充分利用教材,體會無私的父母之愛 [本文轉自:www.dylw.net]
《媽媽的賬單》這篇課文講的是小男孩彼得為媽媽做事,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每天向媽媽索取做事的報酬,當他在餐桌旁看到媽媽給他的一份賬單總額為零時,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與無價,並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在教學完本課後,我沒有立即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感受,而是布置了一個作業:回家後為爸爸媽媽做一件事,或者讓爸爸媽媽講一個關於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第二天上課時,孩子們紛紛向我匯報:「老師,我昨天第一次為爸爸洗了腳,爸爸還誇我是個有孝心的孩子。」「老師,昨天媽媽給我講了我小時候半夜發燒送我上醫院的事,我聽了好感動。」「老師,昨天我幫媽媽拖了地,媽媽說我真懂事。」……聽了孩子們的匯報,我告訴他們:「孩子們,你們在父母的關愛中幸福地成長,知道了父母對你們的愛,你們昨天的表現真棒,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到了父母的愛,同時也知道了回報父母的愛。像小彼得一樣,知道了愛是無價的,也是無私的,希望你們用對父母的這份愛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那麼,世界就會匯成一片愛的海洋……」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沒有脫離生活實際的「說教」,也沒有空洞的思想教育,而是讓學生身體力行,親自實踐,自己從中悟出文本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通過交流,讓學生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教學中滲透尊己和愛人的教育
《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由此可見,孝道固然范圍很廣,但行的時候卻是從自己的身上愛起的。凡是一個人的身體,乃至很細小的一根頭發和一點皮膚,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應當保全。身體發膚,既然授之於父母,更何談身體以外的金錢、名譽、地位了。作為子女的就應當體念父母愛兒女的心,謹慎地保重自己的身體,愛護自己的名譽,不要使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有一點損傷,名譽有一點敗壞。例如在指導學生讀好《遊子吟》(三年級下冊)中「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一句,體會母親不辭勞苦,對兒子的一片關愛之情時,我借題拓展,引導學生討論:那出門在外的孟郊應當怎樣感念母親的恩情呢不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一個學生說:「孟郊出門在外,母親最擔心他的身體了,因此,他應該注意保護自己的身體,不要生病。」「節日的時候,孟郊應當發個簡訊或打個電話,向母親報平安!」一個男生補充道。這些都是從只有十歲大的孩子口中發出的稚嫩的聲音,雖然他們還不完全理解孝的含義,但卻懂得了要愛護身體不讓親人擔心的道理,這不正切合了《孝經》中「謹身節用」、以孝父母的至妙之道嗎?因此,我們應教育學生愛護身體、珍惜生命、很好地駕馭自己五彩人生,這也是愛父母的表現。
孝心是對今天社會轉型期人際間情感疏離的感召,大力推進孝德建設,讓孝入人心、入家庭、入社會,以孝聚合力、保穩定、促發展,在社會中形成「以孝為榮、不孝為辱、以孝為美、不孝為丑」的良好風氣。倡導真善美,這是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呼喚。只有愛父母、愛親人、愛家庭,才能真正愛人民、愛集體、愛國家。所以,從小對孩子進行孝心教育勢在必行。
⑹ 怎樣對小學生進行孝心教育
在現實生抄活中,很多父母寧願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這樣一味地慣著孩子,只會助長他們的嬌氣,使他們產生「只要索取就能得到滿足」的感覺。孝心源於責任,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獨立性。目前正值暑假,家長可以為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實踐和社會實踐,比如讓孩子試著安排一天的生活,買菜、洗衣、做飯,讓他們感受父母平時的辛苦;還可以帶孩子去條件艱苦的山村體驗生活,感受幸福的來之不易。只有讓孩子真正懂得生活的艱辛,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的責任心。
⑺ 小學生如何盡孝
尊重長者、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這種美德在一些小學生的身上很少表現。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家庭生活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裡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裡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憂慮。 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子女對父母的關系,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裡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培養孩子尊敬長者、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為了培養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我是這么做的:
第一,布置作業,讓孩子調查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付出了哪些。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應該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二,注重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這些要求,我們專門開展了主題隊會活動,通過小品,歌舞,知識搶答等形式,讓孩子主動做到以上幾項,之後在晨間活動時也經常詢問評比。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第三,爭取家長配合,在家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孝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對中年夫婦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裡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通過家長會,家訪以及思訊教育平台發簡訊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孝敬思想,要求家長努力做孩子的楷模,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漸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對小學生進行孝敬父母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和呼喚。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今天,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其結果是一方面使國人大開了眼界,擴大了視野;另一方面也隨之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東西方不同的價值觀的碰撞給人們的道德觀念帶來的困惑與行為矛盾,逐步在校園、家庭和社會中表現出來。面對這種挑戰,如果我們一味地抵制外來文化,那隻會造成封閉自守,與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失之交臂,繼續推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因此,我們應從正面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對學生進行中國文化傳統的教育,及時糾正學生中出現的道德偏差。使學生能夠以優良的素質迎接21世紀的挑戰。
⑻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孝道的教育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孝道教育孝心,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幾千年來,它始終是衡量一個人品質高低的重要標准之一。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愛媽媽才能愛祖國。」針對學生個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傾向通過真情體驗、感悟親情激發學生愛的情感把親情回報付諸於實踐。讓學生回報親情把對父母的愛付諸實際行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積累激發學生從小有愛心樹立心中有父母、有親人的情感。人教版教材中,蘊涵著孝道這一傳統美德的文章為數不少,我們應該怎樣深入、高效地加以開發利用呢?
一、用心審視社會現狀,深入體會編者的用心 孝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傳統孝道盛行千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寶。東漢前後的黃香、董永和孟宗是事親守孝的代表人物。他們以孝行而感天動地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受人們的推崇,同時也成為人們事親守孝所標榜的典範。但當今社會,我們中的很多人卻忘記了行孝,尤其是青年一族,置父母的辛苦不顧,大手大腳,互相攀比,手機、電腦、mp3一個不能少,穿最漂亮的衣服,吃最可口的飯菜,玩最時尚的數碼產品,且振振有辭地將這樣的享受看作理所當然的「權利」;即使有人談到「孝」,但大多數人對「孝」的內涵的理解也嚴重畸形化,認為孝敬長輩,就是從金錢和物質上施與接濟;因此,藉助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我們的青少年一代樹立正確的孝道觀念,成為了當前德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現行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來看,教材中有關孝文化的選文,圖文平易生動,人物形象可親可敬,充滿了民主、感恩、博愛、有為的思想,可讀性、觀賞性、教育功能都很強。不僅很生動形象地闡釋了「孝」的內涵,更給我們的少年兒童提供了可借鑒效仿的行為依據。例如,《棉鞋裡的陽光》、《胖乎乎的小手》、《將心比心》、《可貴的沉默》、《媽媽的賬單》、《懷念母親》等文章,感人至深。
這樣一種傳統文化意蘊頗為豐厚的道德教材,真不知凝聚了新課本兢兢業業的編者們的多少勞動。面對著燦爛輝煌、熠熠生輝的中華文化,他們是怎樣獨具慧心地想到將源遠蘊豐的孝文化編入教材,作為滋養孩子生命的文化營養!不知讀了多少篇選文才淘出其中的精品,作為禮物奉獻給孩子們,供他們享讀。
二、充分利用教材,體會無私的父母之愛 。《媽媽的賬單》這篇課文講的是小男孩彼得為媽媽做事,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每天向媽媽索取做事的報酬,當他在餐桌旁看到媽媽給他的一份賬單總額為零時,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與無價,並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在教學完本課後,我沒有立即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感受,而是布置了一個作業:回家後為爸爸媽媽做一件事,或者讓爸爸媽媽講一個關於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第二天上課時,孩子們紛紛向我匯報:「老師,我昨天第一次為爸爸洗了腳,爸爸還誇我是個有孝心的孩子。」「老師,昨天媽媽給我講了我小時候半夜發燒送我上醫院的事,我聽了好感動。」「老師,昨天我幫媽媽拖了地,媽媽說我真懂事。」……聽了孩子們的匯報,我告訴他們:「孩子們,你們在父母的關愛中幸福地成長,知道了父母對你們的愛,你們昨天的表現真棒,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到了父母的愛,同時也知道了回報父母的愛。像小彼得一樣,知道了愛是無價的,也是無私的,希望你們用對父母的這份愛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那麼,世界就會匯成一片愛的海洋……」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沒有脫離生活實際的「說教」,也沒有空洞的思想教育,而是讓學生身體力行,親自實踐,自己從中悟出文本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通過交流,讓學生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教學中滲透尊己和愛人的教育
《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由此可見,孝道固然范圍很廣,但行的時候卻是從自己的身上愛起的。凡是一個人的身體,乃至很細小的一根頭發和一點皮膚,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應當保全。身體發膚,既然授之於父母,更何談身體以外的金錢、名譽、地位了。作為子女的就應當體念父母愛兒女的心,謹慎地保重自己的身體,愛護自己的名譽,不要使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有一點損傷,名譽有一點敗壞。例如在指導學生讀好《遊子吟》(三年級下冊)中「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一句,體會母親不辭勞苦,對兒子的一片關愛之情時,我借題拓展,引導學生討論:那出門在外的孟郊應當怎樣感念母親的恩情呢不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一個學生說:「孟郊出門在外,母親最擔心他的身體了,因此,他應該注意保護自己的身體,不要生病。」「節日的時候,孟郊應當發個簡訊或打個電話,向母親報平安!」一個男生補充道。這些都是從只有十歲大的孩子口中發出的稚嫩的聲音,雖然他們還不完全理解孝的含義,但卻懂得了要愛護身體不讓親人擔心的道理,這不正切合了《孝經》中「謹身節用」、以孝父母的至妙之道嗎?
⑼ 小學生什麼是 孝
中國是禮儀之邦,從古至今孝順的名言、格言和孝順的故事數不勝數。如今「孝順父母」更與「熱愛祖國」、「關愛他人」成為沈陽市民共同踐行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則。
「孝順」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如今,本報調查結果顯示:九成小學生認為「孝」就是「好好學習」和「聽父母話」;中學生表示「考出好成績是對爸媽最好的回報」;大學生則總結多陪陪父母、聽父母的話和不惹父母生氣最重要。
在中小學普遍關注國學教育、大學回歸親情教育的今天,教育專家提示:孩子們本身都是孝順的,我們在提升知識與能力的同時,也應該給他們機會,教會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付諸實踐。尤其是我們的父母們,需要在家庭中給孩子補上「孝順」這一課。
九成小學生認為「孝」就是聽話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小學生能說出什麼是「孝」並願意為此付諸行動,但是在回答關於如何對父母盡孝的問題時,九成學生的答案都是「好好學習」和「聽父母話」。
對此,有關教育界人士指出,這顯示了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他們的心目中「孝」就是「順」,聽父母的話、學習成績讓父母滿意就是孝順了。
調查結果
「聽話」、「好好學習」成「孝」的詮釋
參加此次調查的100多名小學生全部是00後,其中有95%是獨生子女。面對「你怎麼理解『孝』」這一問題,有90%的小學生答案都是「聽父母的話」和「好好學習」。孩子們普遍認為,孝順父母以及長輩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成績好,平時聽父母的話。超過70%的孩子平時在家會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80%的小學生認為父母平時工作很辛苦,為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在如何具體對長輩盡孝方面,80%的孩子回答不出父母的生日,也沒有送過父母禮物。甚至一些孩子對父母的具體工作單位也都說不清楚。
「孝」從哪來?
學校成「孝」的教育主渠道
記者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受到的關於「孝」的教育都是來自於學校。與此同時,家庭和社會對孩子「孝」的教育缺失不免令人擔憂。
90%的學生是在學校學習的《弟子規》,只有不到10%的孩子表示,平時在生活中父母對他們進行過「孝」的教育。據記者了解,某小學曾經做過相關的調查問卷,在面對「每天上學放學都主動與父母打招呼嗎?」「有好吃的東西會主動給父母吃嗎?」「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和工作單位嗎?」等問題時,多數學生選擇了否定的答案。
渾南三校校長項莉有些無奈地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學生父母對孩子的物質付出遠遠超過對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投入。「『孝』的教育重擔都壓在了學校身上,我們的學生每周5天在學校接受『孝』的教育,周末一回到家裡,在父母的放縱寵溺之下,效果馬上就消失殆盡了。」
專家建議
培養孩子孝心父母應以身作則
項莉建議那些年輕的父母,公休日盡量帶孩子一起看望和陪伴老人,給老人買些他們愛吃的東西,幫老人做些家務活兒。在這種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之下,孩子自然也會逐漸養成尊敬長輩、孝順父母的好習慣。
另外,家長們也要從生活細節著手培養孩子的孝心。當孩子吃東西,父母應該與他一起分享;平時多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適當地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讓孩子有機會主動關心父母。「媽媽今天很累,連倒水的力氣都沒有了。」這時絕大多數孩子都會馬上跑去倒一杯水端到媽媽面前,這是一個多麼好的教育孩子「孝」的機會。
⑽ 淺談怎樣對小學生進行孝道文化的教育
以身作則,親身示範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