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育局可以查小學錄取信息嗎
可以的,可以上招生的教育機關官方網站,或是查所考學校的網站。建議直接致電當地教育局或者報考小學的電話詢問。
② 紅樓教育志:讀什麼書,不過認幾個字罷了
書中寫道:「賈母因問黛玉念何書,黛玉道:『剛念了《四書》。』黛玉又問姊妹們讀何書,賈母道:『讀什麼書,不過認幾個字罷了。』」
這是黛玉到賈府之後,第一次正式直面自己的教育問題,也是第一次調整自己關於「讀書」的認識。
因為,在賈母這里,黛玉第一次對於「讀書」的概念發生了認知失調:讀書可能並不是「讀書」,而只是認字而已。認字和讀書是兩碼事,讀書是比認字更高的學習階段。所以,賈母會說自己的孫女們還沒達到「讀書」的階段,只是在「認字」階段。
此刻,黛玉就略顯尷尬了。姊妹們還在「認字」階段,難道黛玉自己就到「讀書」階段了?自己是不是顯得太不謙虛了?黛玉是聰慧的,她很快就調整了自己腦海中關於「讀書」的概念。當寶玉問她,「妹妹可曾讀書」時,黛玉就說,「不曾讀書。只上了一年學,些許認得幾個字。」
《紅樓夢》里,「讀書」和「認字」是分得很清楚的。比如,第四回寫李紈,「將些《女四書》、《列女傳》讀讀,認得幾個字罷了」;同樣在第四回寫薛蟠,「雖也上過學,不過略識幾個字」。而「讀書」主要是指以科舉為旨歸,苦讀四書五經,最終能體會聖學「天理」,即「讀書明理」。這也是賈府上下主流價值觀最看重的。
且看第四十三回薛寶釵對林黛玉講的這一段話。寶釵說:
「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男人們讀書明理,輔國治民,這便好了。只是如今並不聽見有這樣的人,讀了書倒更壞了。這是書誤了他,可惜他也把書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麼大害處。」
在這里,「讀書」和「明理」被清楚地分為了兩件事。讀書是為了明理,不明理不如不讀書。
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學習程度的進階大致有三個階段:識字——讀書——明理。
據此,教育內容的安排也常常是分階段的。元代教育家程端禮的《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被奉為元、明清三代「教學計劃」的准繩。它就把教育分為了三大階段:
(1)預備教育階段:八歲入學之前,讀《性理字訓》、《童蒙須知》、《千字文》。
(2)基礎教育階段:八歲入學至十五歲,首先讀朱熹的《小學》,然後再讀「四書」及《孝經》。再讀《易》、《書》、《詩》、《儀禮》、《禮記》、《周禮》《春秋經》並三傳正文。
(3)提高教育階段:十五歲以後,首先讀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然後在讀經書的基礎上學史、學文,比如《資治通鑒》,韓愈的文章和《楚辭》等。在學經、學史、學文的基礎上,還要求學生將「性理」、「制度」、「治道」三方面綜合學習。
可以看出,程端禮提出的這三個階段基本是對應「識字——讀書——明理」的。在八歲之前的「預備教育階段」主要進行的就是識字教育。識字教育一直是我國古代私塾教育的第一任務。教育的方法就是讓兒童背誦認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識字課本。因為對識字的重視,中國古代便出現了一系列很有影響力的識字教材。比如,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倉頡篇》、《爰歷篇》、《凡將篇》,西漢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學》,宋代的《三字經》、《百家姓》,明代的《龍文鞭影》,清代的《小學韻語》等。
這些都是專門的識字教材,雖然蘊含著一些淺顯的歷史文化知識、社會生活道理和道德價值觀念,但主要任務是為了識字。當然,讀《四書》是讀書明理的過程,但同時也是識字或強化識字的過程。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識字、讀書和明理三者雖然可以分開,但也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
根據這個主線,天下的人大概可以分為四類:不識字的人、識字的人、讀書人和明理的人。在《紅樓夢》中,不識字的人是大量存在的,那些老奴、婆子、丫頭們,像焦大、周瑞家的、襲人等都不識字;賈璉、賈珍、賈蓉、薛蟠這些人念過書,但算不得讀書人,只能算是識字的人;如果不把讀書限定在為科甲讀書這個范圍內,寶玉、黛玉、寶釵、湘雲等這些人基本都可以算是讀書人了;至於明理的人,如果專指讀書明理,那在《紅樓夢》中是很難找的。如果把「明理」延伸到對人生智慧的體悟,那麼有一個人倒是可以算得上,那就是劉老老。劉老老真誠善良、恪守本分、「難得糊塗」,也是《紅樓夢》中一個要緊的人物,只是她完全不識字、沒讀書而已。另外,還有兩個厲害人物,那就是賈母和王熙鳳,她們都是管家的高手,但她們卻都讀書有限或識字不多。
可見,同樣是上學幾年或十幾年,有些人只是認得幾個字罷了,完全缺乏知識的熏陶和書卷的氣息,更別說「明理」了;有些人雖然知識豐富、文質彬彬,但缺乏應有的道德素養和對真理的認知。
賈母說,「讀什麼書,不過認幾個字罷了。」這不像是在說她的那幾個孫女,倒像是在說現在的很多的學生和所謂的讀書人。
③ 求沈陽學校數量,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及學生 ,教職員工數量.2017年數
一個是每年的教育年鑒或者教育局的工作報告;一個是沈陽市的教育志;還有一個是沈陽市的統計年鑒;一個是遼寧統計年鑒。年鑒可以通過圖書館或者淘寶獲得。不過你要的數據是2017年,因為2017還沒有過,統計數據可能還沒有匯總。
希望對您有用!
④ 跪求石家莊市合作路小學發展史(我在線等)
到教育局找一本叫《石家莊市教育志》的書,上面寫得非常清楚,比現任校長董得多。
⑤ 皇城根小學的簡介
北京市西城區黃城根小學
簡 稱:黃城根小學
創辦時間:1904年
類 別:重點小學
所屬地區:回北京市答西城區
北京市西城區黃城根小學位於古老的皇城腳下西黃城根北街,前身為創建於1904年的內務府三旗初等第六小學堂。1906年改為北洋官立第二小學堂,是最早的公立小學之一。
學校設施
黃城根小學現有教職員工70人,在校學生1162人。校園佔地6740平方米,建築面積7876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布局合理。除27個普通教室外,還設有計算機房、多媒體教室、計算機網路室、美術教室、音樂教室等多種學科專用教室。設有電子圖書閱覽室,圖書館藏書48600餘冊,實現了圖書管理的電腦化和資料查詢的網路化。學校有自己獨立的網站、電視台、演播室,各教室配有閉路電視,實現了資源共享。
⑥ 教育局可以查小學錄取信息嗎
你好,是可以的,可以打電話到教育局或直接去教育局查詢,也可以找學校管學籍的老師查詢。
⑦ 怎樣寫 教育志
範例如下請參考。
校志的撰寫提綱
一、圖片資料:說明學校新舊變化、變革、改革創新,以及最能表現學校特色的資料。
二、文字敘述:盡可能翔實地敘述學校不同歷史時期的辦學規模、辦學情況重大事件、學校的發展變化、領導班子變化、改革創新的舉措。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供參考。
1、學校的歷史沿革:(1)學校概況(2)歷史沿革;2、行政組織(1)管理系統(2)職能部門(3)管理體制;3、教學工作(1)教學管理(2)教學質量(3)課程設置(4)學籍管理(5)教研活動(6)教研成果、課題;4、教師隊伍建設;5、黨群組織;6、德育工作;7、辦學特色;8、學校基礎設施建設;9、師表風范;10、桃李芬芳(歷屆高考錄取榜、省級以上獎勵或榮譽稱號;11、後勤服務;12、名教風采(特級教師、省級勞模或先進工作者、教育專家、學科帶頭人、教育教學成績特別突出在本市有較大影響的教師)
以上條目僅供參考,在撰寫過程中可以靈活掌握,但基本框架要符合志書的基本規范。
《鄉鎮教育》續志撰寫提綱
第一節 概述
鄉鎮面積、人口,行政村數,學校處數,教學班數;中小學教師數,學歷達標率;幼兒園處數,入園率,專任幼兒教師數,整體教育發展概況等。
一、基礎教育(包括學前教育)
分階段概述本鄉鎮基礎教育發展的狀況。如1987年起,開始實施初等義務教育時,本鄉鎮的經濟基礎和辦學條件的實際狀況;1994年底,本鄉鎮實施初等義務教育工作,通過市縣政府驗收後又轉入「兩基」工作,當時本鄉鎮教育發展的基本狀況;本鄉鎮教育實施「兩基」後至今,教育投入、發展的狀況又有哪些變化?(要用具體數字,進行概括對比分析,用事實說明教育發展變化的軌跡)
二、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職業教育具體到各鄉鎮教委,應主要承擔的任務就是如何配合縣進修學校、職業中專以及後來的職教中心,做好中小學教師的學歷教育和學歷補償教育及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如何加強對鄉鎮中小學生的分流管理,讓學生合理進入到適合自己學習的高一級學校學習;另外,小學、幼兒教師離職進修、函授、各種短訓班培訓人次等基本的情況。
成人教育的重點之一是掃盲和利用鄉鎮成人中心學校對農民進行文化實用技術培訓。掃盲階段,如何建立鄉、村二級網路,實行掃盲目標責任制,對這項工作的目標、責任和驗收結果要概括求實地反映出來。1995年後,農村成人教育工作重點已全面轉向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各鄉鎮成人教育中心學校和村農民文化技校如何為農民致富服務等項工作,是鄉鎮續志的重要內容。
三、教師隊伍(包括學前教育)
1986~2001年期間,本鄉鎮如何配合全縣對教師,尤其是民辦教師培訓工作實現序列化?如對本鄉鎮民辦教師進行注冊登記、頒發教師資格證書,穩定民師隊伍等等;本鄉鎮通過哪些形式?如在教師中開展大練教學基本功和教學改革活動,不斷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等。
2000年後至今,對教師隊伍的職業道德建設和教學業務水平的提高又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有什麼明顯變化?這些情況的發展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變化。(要結合鄉鎮實際做法,進行綜合概述)
四、教育科研與教學改革
1、本鄉鎮教委對教育科研與教學改革的重視程度、認識水平。以什麼為切入點加強對教育科研與教學改革的領導。
2、本鄉鎮從1986~2006年,可分幾個不同的階段,概括敘述開展的工作和做法。如建立教研網路、加強對鄉鎮教研室建設,重視培養科研骨幹、對教學的考核評價,對教研人員的培養提高;推廣課題成果、課堂改革實驗、表彰教學成績優秀教師等等。
3、鄉鎮中小學(幼教)教研成果展示。如對鄉鎮、學校集體榮譽稱號的表彰和教師個人改革實驗的獎勵。(要做認真統計,進行綜合展示)
第二節 組織機構
一、鄉鎮教育機構改革
可據全縣教育機構改革的變化,結合鄉鎮教委機構的變化實際進行。如:1984年縣第一次機構改革時,鄉鎮機構是如何變化的;1993年縣第二次機構改革時,鄉鎮教育機構又是如何變化的;2001年3月,全縣鄉鎮撤並為7個鄉鎮後,鄉鎮教育機構又是如何變化的。(每次變化後,鄉鎮教委歷屆負責人及任職期限)
二、鄉鎮學校沿革
把本鄉鎮從1986年至2006年期間,中小學處數的撤並變化情況(包括原有的聯中)寫清楚。
第三節 主要改革項目
一、領導管理體制改革
1、可根據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及1986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法》,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後,鄉鎮地方政府是如何實行「分級辦學,分工管理」體制的?
如本鄉鎮農村小學,學區聯辦小學的管理體制;鄉鎮初中、中心小學(包括幼兒園)、中心農民文化技校的管理體制。
2、在人事管理方面,鄉鎮教育組長的管理考察;鄉鎮中學校長、教育工會主席的管理考察;鄉鎮初中中層幹部、中心小學校長、學區小學校長,農民文化技術學校校長的管理考察;鄉鎮公民辦教師的管理考察。
3、在財務管理方面,鄉鎮教育經費不同時期的管理變化。
4、在教學管理方面,教研網路的管理變化情況。(以上四點,可分四個層次進行概述)
二、可把原題目「職、成教改革」換成「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本鄉鎮中、小學幼兒教育)
1、校長負責制;
2、教職工定編限額聘任制、教職工聘任制;
3、崗位目標責任制;
4、學校內部其他方面的管理制度。
三、財務管理制度改革(略)
四、鄉鎮中學、中心小學介紹
1、學校簡介
2、反映學校面貌的照片、學校負責人工作照、領導班子辦公照
3、學校特色活動介紹(含照片)
校志目錄
序
第一章 學校現貌;第一節 校址;第二節 歷史沿革;第三節 現貌
第二章 學校體制與組織機構
第一節 領導體制;第二節 組織機構
附1:學校組織機構示意圖
附2:2003——2004學年度學校領導分工職責
第三節 辦學理念及培養目標;第四節 發展規劃與工作總結
附1:新洲縣城關中心小學(1996——2000學年度學校工作規劃)
附2:新洲區邾城街中心小學2001——2005年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
附3:邾城街中心小學學校工作計劃(2004——2005學年度)
附4:科學的理論指導 務實的工作作風(2004年工作總結)
第五節 校務公開工作
附1:邾城街中心小學關於成立校務公開領導小組的通知
附2:邾城街中心小學關於成立校務公開監督檢查組的通知
附3:新洲區邾城街中心小學校務公開工作自評報告
第三章 教職工與學生
第一節 教職工
附1:教職工結構表;附2:各級各類會員情況統計表
附3:邾城街中心小學第四屆教職工代表大會代表名單
附4:邾城街中心小學教職工代表大會暫行規定
附5:關於考勤、請假紀律的規定
附6:邾城街中心小學第四屆教代會崗位責任制
附7:城關中心小學教師綜合考評試行意見
附8:新洲縣城關鎮中心小學教職工崗位津貼浮動制
附8:武漢市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附9:區教育局關於實施教師師德檔案制度的通知
附10:武漢市新洲區教師職業道德考核標准
附11:城關中心小學教師學習制度
附12:邾城街中心小學2004年秋季教職工基本情況
第二節 學生
第四章 教育工作
第一節 德育工作
附1:邾城街中心小學學生活動一周常規
附2:邾城街中心小學學生一日常規
附3:邾城街中心小學2002——2003學年度德育工作計劃
第二節 體育、藝術、衛生工作
附1:邾城街中心小學《快樂對對碰》節目方案
第三節 學生安全教育
附1:關於進一步加強安全工作的通知
第四節 寒暑假期教育工作
附1:告家長書
附2:絢麗多彩的寒假「創新素質實踐行」寒假活動反饋表
第五章 教學工作
附1:調整後的九年義務教育「六、三」學制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安排表
附2:按市執行課程計劃意見調整後小學初中課程安排表
附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年級課程安排表
附4:邾城街中心小學2004——2005學年度作息時間表
附5: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材料之七
附6:新洲縣城關中心小學學科教學常規
附7:新洲縣城關中心小學教研工作評價方案
附8:新洲縣城關中心小學領導聽課評課制度
第六章 教科研工作
附1:邾城街中心小學2004年秋教科研工作計劃
附:《小學生學習指導》子課題《小學生心理指導策略》研究成果
第七章 教育教學成果
第一節 教育成果
附1:1985年後學校獲市級以上榮譽稱號
第二節 教學業績
附1:教育教學論文存目(1996——2001年)
附2:2003——2004學年度學生獲獎名冊
第八章 校園文化
第九章 教育交流
附1:優秀教案選登
數學教案
附2:優秀論文選登
減負——必須向課堂教學要質量
關於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的幾點思考
第十章 校辦產業
第十一章 經費、設施與存在問題
第十二章 人物選介
第十三章 歷任校長書記簡表
附1:邾城街中心小學校園平面圖
附2:學校大事記
學校校志
序
邾城街中心小學始創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時屬新洲境內三所官立兩等小學堂之一。初時有教職員工7人,學生91人,至2004年止,有教職員工249人,學生3470餘人。教職員工是創辦初期的35.6倍,學生是創辦初期的385.6倍,在近百年的歷史中,這是一個很大的發展與飛躍。學校的發展史,是新洲教育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縮影,折射出新洲教育人的一代又一代的艱辛努力與不懈探索。《邾城街中心小學校志》是學校歷史中的第一本校志,她的問世,既是學校向廣大師生進行熱愛學校傳統教育的好教材,又為家長、社會全方位地了解學校輝煌歷史提供資料;她既可作為今天興校的參考,又可為後人辦學留作借鑒,對促進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
本校志主要記載了1907年至2005年98間學校發展的歷程,在建國前的42年中,在國勢衰弱、國民經濟落後的大背景下,學校雖幾經遷移,但發展十分緩慢,到1949年,學校只有150名學生,13名教職員工。1951年,新洲建縣後,學校規模擴大,有教職員工18人,學生400人,到1954年定為實驗小學時,有教職員工38人,學生920人。此後學校不斷發展壯大。1996年——2005年,是學校飛躍發展的十年,曾出現過「超級大班」、「超級大校」的現象。在上級黨委和政府部門的關心下,校園、校舍面積不斷擴大,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一棟兩層教學樓、兩棟平房教室擴展為三棟四層教學樓和一棟四層綜合科技實驗樓,徹底解決了「超級大班」的現象。十年中,學校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師地位不斷提高,教師隊伍不斷擴大。
學校始終致力於教書育人、科研興校,以「創名校、出名師、育名生」為辦學終極目標。以德育為首位,以教學中心,以科研為動力,教科研工作如火如荼,方興來艾,涌現出了一批科研型的教師,近年來還提出「學校是你創造的樂園,老師是你共同發展的夥伴,同學們是美好未來的主人」的辦學思想,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的辦學理念。
回顧總結過去是為了發展開創未來,學校雖然取得了較大成績,但離黨和人民的要求還相距甚遠,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仍然很多,辦學條件還需進一步改善,教師福利待遇亟待提高,教育觀念也須轉變,這些是我們今後的努力方向。
在本校志編寫過程中,多次得到區教育志辦的領導與專家的關心,這里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
校志與學校志
目前,至少存在兩種語意下的「學校志」,分別體現著不同的理論與實踐關系立場。
【地方誌語意下的學校志】
地方誌中的「志」是記載某行政區劃范圍內、某個領域內自然和社會、歷史與現狀的綜合資料著述。「志」記錄的是一個時代或一段時限內的歷史,體裁有述、記、志、傳、圖、表、錄等,以志為主,屬篇章結構,是一種介於資料匯編和學術專著二者之間的資料性著述。從此語意出發,「學校志」是地方誌的一種延伸,簡稱「校志」。一部優秀的學校志,不僅可以作為今天興校的參考、後人辦學的借鑒,而且是向廣大師生進行愛校傳統教育的好教材,可以幫助家長和社會全方位地了解學校,在現代社會,不失為學校打造自身形象的一種舉措。
顯然,這種語意下的「學校志」,不屬於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教育研究,盡管從廣義上講,各種校志當中對具體歷史條件下的學校各方面狀況的描摹,可以幫助後世的人們對當年的教育獲得一種相對真切的體悟,但,編志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探究學校現實存在的問題,也很少對學校各種教育現象與措施進行合理、合法性的追問。編寫這樣的學校志一般不需要教育理論工作者加入,屬於純粹的實踐立場,更需要的是史學的而非教育學的理論觀照。
【人種志語意下的學校志】
人種志研究是一種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交互作用」的實地調查研究,是研究者在現場進行長期的觀察、訪問、記錄,針對所選擇的場所、針對自然發生的對象而作的研究。其基本特點是需要研究者參與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在自然情境下觀察並收集數據,通過敘事的方式描述資料,從而得出研究結論。
我在博士學位論文研究中採用了教育人種志的方法,但迴避了此名稱,而稱之為「田野考察」(field research),並在經歷了多次研究視野的收縮與擴展之後,將自己的研究方法命名為「學校志」。整個研究視野與方法調整的過程,簡要的說是從「人種志」到「課堂志」再到「學校志」,因為我在田野考察中發現,在教學領域內開展人類學性質的研究,不能簡單地參考人類學家的田野報告和「人種志」的方法技術,而王鑒博士在《教育研究》中介紹的「課堂志」雖更適切於教育研究,但視野又過於集中在40分鍾內的課堂。只記錄師生在課堂這個特定時空里的言行,往往難以實現「人類學」研究的品味,也不能充分展現中小學教育的全貌。因此,我提出「學校志」這個概念,即指介於無所不包的「人種志」與相對局限的「課堂志」之間,以一所或幾所學校為參與觀察的「研究現場」,重點考察學校這個特定社區內發生的諸多教育現象之文化特性,通過敏銳而詳盡的描述來再現學校的文化生態,進而反思現象背後的機理與問題,屬於微觀的教育人種志。
無論從目錄、體例、敘事風格等角度看,這種「學校志」都與前面的校志有著明顯的區別。它不再是為了給一所學校修史立傳,也不同於教師們更為熟悉的各種學科性課堂實錄,而更需要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加入,更需要教育的理論視野對實踐世界的觀照與解析。作為一項移植性的教育研究方法,「學校志」尚有許多研究技術乃至理論的問題有待解決,當前學術界對「敘事研究」、「質性研究」等的批評,「學校志」也同樣必須面對,其中最嚴峻的莫過於,由教育理論工作者為主導的「學校志」(大多以教育敘事為形式),與教師自己撰寫的教育日誌、教學案理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到田野中去研究」與「在田野中研究」,這兩個看似旨趣相似、甚至是殊途同歸的提法,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立場看其實有著鮮明的差異:前者是教育理論工作者帶著足夠的理論准備走向實踐,後者則是教育實踐工作者攜著豐富的實踐資源走向理論。「學校志」作為一種研究路徑,更多指前者,意味著理論工作者主動出擊,越過重重「守門員」,與實踐工作者在教育現場的真實相遇,以自己的理論積累、研究視角為工具,記錄下與教師們不盡相同的故事、細節,並做出更有理性光華的辨析與討論。在這一過程中,實踐工作者既是我們的研究對象,也是我們的研究夥伴,彼此視角、觀點的尊重與包容是相當關鍵的。可以說,沒有足夠的視閾融合與重疊共識,理論工作者即使天天泡在學校里,也未必能發現真正困擾實踐工作者的問題,更難以提供有益的幫助。
⑧ 民國時期的小學是如何進行公民教育的
在《灌縣風物(暫定名)》第一篇中,我們考證了該影片的拍攝時間和地點。其中,學生的服飾、學習環境和課本成為了探索影片「秘密」的線索。圖為學生上課的情景。影片的鏡頭停留在了《中國公民(第五冊)》(張耿西等編)課本的某一頁上,即「十一我要孝順父母」。此文實際上是成語「綵衣娛親」的故事。文中寫道:「生我?我的是父母。我不和父母淘?猓?閌切㈨?。老菜子是春秋?r的楚??耍??淺P㈨?他的父母,到了七十多?q,父母?是活著。他想父母的年???大,我???天天想法子使他??快?貳S幸惶歟??氳攪艘?ü?O有趣的法子。他??晌煥先說教夢葜凶?攏?約捍┝艘患?五綵衣服,故意?作小孩子的模?櫻?詬改該媲疤?盼枳牛??母改縛戳耍?揮X哈哈大笑。」圖為掃描自《中國公民(第五冊)》(1939)第259版。從課本的扉頁的「編輯大意」可知,該課本是遵照當時教育部頒布的小學公民訓練條目進行編輯。課文均以故事為中心,其目的主要是使兒童根據故事的具體意義來體會課文的內容,正如圖二中的「十一我要孝順父母」。該課本課文的排列順序是按照先個人、次家庭、再次及社會國家,顧及「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的教育原則。這些要求在課本的目錄中一一體現:先是有關於自身的衛生和行為習慣,後是有關於思想意識等內容。圖為該課本扉頁中的《公民訓練條目考查表》,說明學生需對相應的公民訓練內容進行學習或實踐,並進行記錄和考察。除此之外,影片鏡頭對學生的洗漱場景非常「著迷」,停留的時間足足25秒,從學生刷牙一直拍攝到學生用肥皂洗手。我們可以從以上內容推論出這段影片能夠反映當時的公民教育和新生活運動。而這一點,在文獻中也有所反映。據《灌縣教育志》,民國二十四年,國民政府制定了「小學公民訓練目標」四條和「小學公民訓練德目」十八項。1936年,國民政府經過新一輪的調整後頒布了新的課程標准。小學部分設置了公民訓練,並且在其中加入新生活規律,實施方法更為具體。
⑨ 常德市東升小學是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
公立的。座落在常德市人民東路的歷史名校——常德市東升小學,創辦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歷經百年風雨洗禮,日益發展壯大,逐步成為常德名校。1980年,經常德教委申報評為湖南省重點小學,載入湖南教育志全省重點小學名錄,1994年因少先隊工作突出被評為常德市首批特色學校。1991年,市政府撥款八十多萬,修建了一棟五層綜合樓,集辦公、教學於一體。2000年,市、區兩級政府繼續投資300多萬元,拆掉部分老校舍,新建了一棟30個教室、5間辦公室、四個多功能室的五層的全市一流教學大樓,重修了新校門,改建了花園,擴建了操場。學校再次籌資40多萬元,裝配了高標準的多媒體教室、電腦室、課件製作室,裝備了一類標准實驗室、儀器室,添置了大量圖書,配備了舞蹈室、練功室、體操房、繪畫室等專用教室。2004年,區政府、區教育局又投入資金30餘萬元維護裝修了學校辦公樓,市委機關事務處為學校送來了部分新辦公傢俱,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學校現已擴展到26個教學班,教職工98名,學生1519人。
⑩ 常德市東升小學的網址是多少
m沒有網址,下面是東升小學的情況,供參考
座落在常德市人民東路的歷史名校——常德市東升小學,創辦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歷經百年風雨洗禮,日益發展壯大,逐步成為常德名校。1980年,經常德教委申報評為湖南省重點小學,載入湖南教育志全省重點小學名錄,1994年因少先隊工作突出被評為常德市首批特色學校。
1991年,市政府撥款八十多萬,修建了一棟五層綜合樓,集辦公、教學於一體。2000年,市、區兩級政府繼續投資300多萬元,拆掉部分老校舍,新建了一棟30個教室、5間辦公室、四個多功能室的五層的全市一流教學大樓,重修了新校門,改建了花園,擴建了操場。學校再次籌資40多萬元,裝配了高標準的多媒體教室、電腦室、課件製作室,裝備了一類標准實驗室、儀器室,添置了大量圖書,配備了舞蹈室、練功室、體操房、繪畫室等專用教室。2004年,區政府、區教育局又投入資金30餘萬元維護裝修了學校辦公樓,市委機關事務處為學校送來了部分新辦公傢俱,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學校現已擴展到26個教學班,教職工98名,學生1519人。
在全市十佳校長武湘群同志領導下,東升小學堅持以德育為首,以教學為主,以育人為本的辦學理念,走上了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辦學成果。
在德育工作上,學校以少先隊大隊部為龍頭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動,實施活動育人,培養了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學上,學校特別注重抓好校本教研,在動方互動中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藝,促進教師的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更好的服務於學生和社會。
近兩年來,我校教師在《湖南教育》等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學術論文8篇,優秀學術論文獲國家級獎勵25篇、省級獎勵18篇,市級獎勵27篇,區級獎勵40餘篇。其中歐熊飛、蘆冬梅、袁勝輝、蔣湘君等老師的論文、主持研究的課題多次獲省、市級以上獎勵。我校編寫的校本教材《我與中國常德詩牆》代表常德市參加全省展評;由汪新貴執筆,袁勝軍編圖的名校校志《風雨百年鑄校魂》參加全省教育史志評選被省教育廳史志專家稱為「難得的史志佳作」,成為兄弟學校範本;《東升小學?教研視窗》成為全市小學獨創的校本教研專刊,深受好評。我校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共獲國家獎勵12人次,省、市、區級獎勵共70餘人次。我校的畢業生因文化知識過硬,思想作風好,守紀律,愛好廣而深受市一中等名校青睞。
東升小學辦學成就獲社會充分肯定,常德電視台、常德日報等媒體進行了十多次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