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實踐研究
具體操作如下:
在小學數學實踐中探索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操作模式及具體操作方法,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教育理念,體會數學的價值;通過實驗,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使學生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通過實驗,初步用生活化策略構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1.加強學生數學生活經驗積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主動性。通過引導學生從日常所處的校園、家庭、社會等周圍生活環境中,有目的地發現和收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加以認真觀察和詳細記錄,鼓勵學生主動以多種途徑去尋求問題的情景,並嘗試運用數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討論和解釋,引導學生用准確、嚴格、簡練的數學語言或文字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結論。
2、創設生活化數學教學情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通過教師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理解,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組織學習材料,使新知識呈現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即教學內容生活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直觀語言、實物演示、游戲活動、多媒體教學、實踐活動教學等方法和手段來模擬、再現和創設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於教學全過程,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建立一種開放的,與生活相結合的、生動的課堂教學方式,即教學過程生活化。通過設置開放性、實踐性等作業形式,使學生及時將數學知識應用、驗證於日常生活,並將此過程中再次積累的新經驗反復驗證於課堂與生活之間,即作業形式生活化。
3、豐富學生數學生活實踐體驗,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通過對課內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以多種途徑、形式的數學生活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數學經驗,留心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多方解決問題,促使學生主動應用、驗證數學知識,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
4、挖掘學生現實生活教育資源,培養學生自我拓展的意識及學習品質。通過對學生所處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等現實環境的關注,從中挖掘與學生數學學習密切相關的生活要素,結合學生個體或者群體的實際認知水平,加以開發、提煉、加工和整合,使之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生活教育資源而進行合理的利用,引導學生在對知識經驗的積累、驗證、鞏固、應用等過程中,不斷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數學意識及數學學習品質
希望可以幫到您!
⑵ 小課題研究報告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一、課題的提出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數學教學中我發現數學教學總是與生活有所隔離,這樣就使學生接觸到的數學知識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學難度,為此,我覺得教師應該在課題研究中應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善於質疑、自主研究,主動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探索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因此我確立了小課題----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1、培養學生積極穩定的學習態度。通過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相關背景從多種渠道中加以發掘,凸現出該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歷史與現實背景,呈現知識的產生、發展、變化過程,揭示該知識的發展規律和本質,認識對人類社會生活的現實影響和真實意義,從而增強學生深刻理解相關知識點賦予個人的現實意義,促使學生形成端正、穩定的學習態度。 2、加強學生數學生活經驗積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主動性的研究通過引導學生從日常所處的校園、家庭、社會等周圍生活環境中,有目的地發現和收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加以認真觀察和詳細記錄,鼓勵學生主動以多種途徑去尋求問題的情景,並嘗試運用數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討論和解釋,引導學生用准確、嚴格、簡練的數學語言或文字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結論。 3、創設生活化數學教學情景,培養學生數學興趣的研究,通過教師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理解,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組織學習材料,使新知識呈現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即教學內容生活化。
⑶ 如何實施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源於生活,啟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可見,數學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需要在生活化的具體情景中「體驗」,在生活化的能力訓練中「探索」,在生活化的練習中「拓展」,在生活化應用教學中「創新」。課堂教學生活化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符合現代家庭孩子脫離生活實際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進行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打通數學與生活的無形屏障,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領悟數學的魅力。現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做簡單的闡述。
一、創設生活情境,體驗生活化數學策略
在數學課堂導入教學中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挖掘出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更貼近生活,且從中引出數學問題,並以此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存在於現實生活中,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如趙海峰老師上《小數的初步認識》時,創設了去商場購物的生活情境,看到物品價格選取學生生活熟悉的一組直接導入,如:練習本定價0.45元 一瓶礦泉水1.05元 一片創可貼0.1元 一本書25.25元 ……讓學生找出哪些是小數,並觀察今天所學的小數與以前認識的數有什麼不同,通過引導對小數的特徵及意義有了初步的認識。接著趙老師從「元角分」這些生活常識入手,建立這些小數的實際價值,如0.45元其實就是4角5分,0.1元就是1角也是1/10元等,讓學生在熟悉的商品價格背景中藉助直觀的圖示去體會分數與小數的內在聯系點,從而為後續的利用分數來理解小數做充分的准備。達到了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的自然鏈接,學生學得生動,學得精彩。
二、借用生活素材,探究數學問題的策略
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引導自主探究,培養創新能力。新課程標准強調:數學學習不是被動吸收知識,通過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用已有知識處理新的任務,並構建自己的意義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盡量為學生提供貼近孩子生活的素材,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探究活動。例如,著名特級教師黃愛華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出示 「青島啤酒的酒精度為3.4%」、「紹興老酒的酒精度為15%」、「酒鬼酒的酒精度為52%」,然後問學生:「喝哪種酒容易醉?」「為什麼喝這種酒最容易醉?」這個問題激發了全體學生的探索慾望,個個情緒高漲,積極思考、交流,最後發現了酒精度(百分數)這個數學問題,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概括出百分數的意義。這樣,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的大課堂之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探索數學問題,真正掌握數學知識。
三、運用動手操作,發展學生思維策略
動手操作是孩子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依據。對於動作、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最深刻的體驗莫過於自己親手實踐過的東西。在平時教學中要讓學生把數學和動手操作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創新意識逐漸增強,使所學知識更扎實,應用知識更靈活。如在一年級學習《圖形的拼組》時,讓學生做紙風車、紙飛機和正方體。在學習《年月日》後,告訴學生2013年2月1號是星期五,讓他們自行製作2013年2月份的日歷。這樣即讓學生參與製作年歷的活動,又讓學生掌握平年2月和閏年2月的相關知識。
四、設計課堂練習,聯系生活實際策略
人教版教材中的練習設計較過去雖已作了很大的調整,但仍有一部分的練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隔較遠,教學中難以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為此,我們需要在練習環節中將原有一些脫離學生生活的習題,做一些適當改組,引進相關的生活問題,以加深理解新知,激發學生練習興趣,提升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
五、學用適時結合,拓展生活化數學策略
以生活活動為載體,領悟數學真諦,做到學以致用。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
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道理,把數學知識放在生活實際中讓學生去感知,學會利用生活實踐解決數學問題,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於生活。在教學中充分拓展延伸知識,設置開放性、實踐性等作業形式,讓學生能及時將數學知識應用、驗證於日常生活,並在此過程中再次積累新經驗進行反復驗證。如幫助家庭算一算水電費、如何利用商場促銷活動購物比較優惠、怎樣合理安排時間等等。
六、撰寫數學日記、記錄生活數學策略
數學日記是一座架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梁。學生將學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從而擴大學生視野,讓其成為蘊育知識的搖籃。通過寫數學日記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體驗生活,並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激發用「數學眼光」看社會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興趣。
七、深入了解學情,創設生活化教學評價策略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應該著眼學生的全面發展,應該讓學生在評價中感受學習的快樂,發現自己的潛能,激勵自己,做到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既要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要評價學生從生活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特點,解題策略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要評價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興趣、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以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在學習評價生活化中享受數學的樂趣。
總之,生活中的數學是鮮活的,脫離了生活實際的教和學是無味的,學生在課堂上不只是聽數學、看數學、練數學,而是更多地做數學、玩數學,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應用中學數學,在數學思維活動中經歷、體驗和探索數學,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價值和意義,讓我們的數學貼近生活,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孩子們面前,使學生感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知識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⑷ 如何讓小學數學走近生活課題研究方案
《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小課題研究報告
小課題研究報告
----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一、課題的提出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數學教學中我發現數學教學總是與生活有所隔離,這樣就使學生接觸到的數學知識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學難度,為此,我覺得教師應該在課題研究中應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善於質疑、自主研究,主動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探索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因此我確立了小課題----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1、培養學生積極穩定的學習態度。通過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相關背景從多種渠道中加以發掘,凸現出該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歷史與現實背景,呈現知識的產生、發展、變化過程,揭示該知識的發展規律和本質,認識對人類社會生活的現實影響和真實意義,從而增強學生深刻理解相關知識點賦予個人的現實意義,促使學生形成端正、穩定的學習態度。
2、加強學生數學生活經驗積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主動性的研究通過引導學生從日常所處的校園、家庭、社會等周圍生活環境中,有目的地發現和收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加以認真觀察和詳細記錄,鼓勵學生主動以多種途徑去尋求問題的情景,並嘗試運用數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討論和解釋,引導學生用准確、嚴格、簡練的數學語言或文字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結論。
3、創設生活化數學教學情景,培養學生數學興趣的研究,通過教師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理解,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組織學習材料,使新知識呈現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即教學內容生活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直觀語言、實物演示、游戲活動、多媒體教學、實踐活動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來模擬、再現和創設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於教學全過程,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建立一種開放的,與生活相結合的、生動的課堂教學方式,即教學過程生活化。通過設置開放性、實踐性等作業形式,使學生及時將數學知識應用、驗證於日常生活,並將此過程中再次積累的新經驗反復驗證於課堂與生活之間,即作業形式生活化。
4、豐富學生數學生活實踐體驗,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研究,通過對課內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以多種途徑、形式的數學生活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數學經驗,留心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多方解決問題,促使學生主動應用、驗證數學知識,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
5、挖掘學生現實生活教育資源,培養學生自我拓展的意識及學習品質的研究通過對學生所處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等現實環境的關注,從中挖掘與學生數學學習密切相關的生活要素,結合學生個體或者群體的實際認知水平,加以開發、提煉、加工和整合,使之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生活教育資源而進行合理的利用,引導學生在對知識經驗的積累、驗證、鞏固、應用等過程中,不斷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數學意識及數學學習品質。
三、 課題研究原則:
1、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而老師則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材的教學內容及呈現形式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不是單純地依賴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去獲得知識,而是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操作、獨立思考及討論交流的機會,進而獲得數學結論,以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這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和基本規律決定的。
2、實踐性
現代數學教學理論認為:好的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一旦離開了學習實踐,學生就不能成為主體,因此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個體參與和學生的個性發展,加強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3、開放性
數學課堂生活化,就必須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觀察、實驗、活動的機會,使新教材的教學更容易體現「提出問題——相互交流——匯報總結——鞏固實踐」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引進和用好開放題,給每個學生提供更多參與機會和成功的機會,讓每個學生在參與中得到發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數學素質。
四、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
數學來源於生活。新課程標准指導下的數學教學就應該聯系生活、貼近生活,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數學走進他們的生活,進入課堂,使之產生親近感,變的具體、生動,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使學生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想辦法來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以達到對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滿足,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同時也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再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走進生活、大膽實踐,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真正實現小學數學生活化。課題探究的內容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
1、聯系實際,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問題無處不在,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產生數學問題,並激發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慾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應十分重視讓學生歸納已有生活經驗,並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認識」時,先用投影片出示學生平時常見的扇子、書、紅領巾、皮球等實物,然後抽去實物,留下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幾何圖形,讓學生發現這些圖形原來就在我們的身邊,無形中產生了自主探究的興趣。再如,在教學「商的近似值」時,可以讓學生試著做一下如「150÷44」一類的除法式題,當學生除不盡時,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數學問題自然產生,再學習「商的近似值」知識,適時地滿足了學生解決問題的需求。
2、創設情境、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
新知識呈現方式發生了變化,必須要求教師的教學觀念的改變,從而探索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新模式。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每一位教師必須有充分的課前准備,真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盡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摸摸、拼拼、塗塗、量量,在「生活化」的動手操作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識。
3、走進生活,用新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學生學習數學是為了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少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例如,學習「長方形面積」後,可以布置學生回家測量家裡客廳的長和寬,求出面積,再測量一下一塊地磚的長和寬並計算面積,最後算一算客廳里鋪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塊?如果一塊地磚2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這就必然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延伸,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但更重要的是把課內外緊緊結合起來,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中,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4、開展實踐活動,真正實現小學數學「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實踐與綜合運用將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拓寬數學教學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生活中的認知和行為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以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水平。例如:在教學數學廣角烙餅時,我就讓他們回家觀察媽媽平時是怎樣做的,這樣既容易學會知識又增長了他們的生活的經驗。這樣,讓學生養成留心身邊事物,有意識的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並自覺的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聯系。使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富有魅力,對於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增強學習的積極性都十分的重要。
五、課題研究的實踐探索及措施落實
在研究的初級階段,我發現學生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兩者還是有所隔離,學生還是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習知識,然後又在教師的指引下解決問題,缺乏自主地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動獲取知識與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這個問題的根源歸根到底還是我們教師設計的活動是否稱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動。因此,本階段要通過研究,使教師逐步把課題思想貫穿到平時的教學中去,注重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結合,注重學習活動的設計,使我的課堂有新的起色,無論拿到怎樣一個內容都知道從生活中找尋它的模型。並引導老師在反思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重點解決如何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下面就從幾個方面談一下課題的實踐探索及措施落實:
首先捕捉「生活現象」,引入新知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引入學生感興趣的生日時我們切生日蛋糕,怎樣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樣多?學生討論,然後自己動手也來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樣多……最後,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樣多(每份同樣多),這叫「平均分」。這樣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現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學生增加了動手操作的機會,而且使學生對新概念感到新穎、親切。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個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秘。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其次聯系「生活畫面」,揭示規律
學生的非形式數學知識,生活中的數學常識、經驗的建立首先必須依賴於實踐活動,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師若能創造性地將數學知識融合於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畫面」,就可以幫助學生學好數學。
如我在教學「簡單的分數加法」時,創設生活場面,每個學生拿出兩個八分之八的圓,先讓學生組成小組給圓塗色(塗成不同的幾份),然後把兩個圓重疊,看一下兩個圓的塗色部分加起來是多少?這樣一來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再次設計「生活情景」,開展演練
數學知識應加以演練才得以鞏固,數學技能也應加以反復練習才能習得。數學教學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練,會有利於實實在在地提高能力。
如在教學相遇問題的應用題時,在學生對此類應用題的結構和解法有基本了解時,我布置了這樣一個活動:同桌兩個同學合作,將相遇問題的應用題中的情節表演出來,並口頭編應用題,解答……那麼,如果沒有同桌幫忙,你一個人可以表演嗎?學生興趣很濃,紛紛舉手示範。經過這樣的演練,學生對「兩地,同時,相向(對),相遇」等有了實實在在的了解。
教師應該善於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
最後返回「生活天地」,廣為溝通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作廣泛溝通,會使學生「領悟」出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數學有很強的應用價值這個重要道理。這就要求教師注重「實踐第一」的觀點,在生活數學的天地中求新、求美。
教師只有把學生真正的帶到生活中去,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結合起來,才能真正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
六、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效。
1、加強了學生數學生活經驗的積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3、降低了教學難度。
4、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5、提高了教師自身的科研能力。
一年來,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和理論素養的提升這兩方面。。
反思一年多的研究過程,我的體會頗多:
第一,本課題的研究在我的努力下,在「數學知識的呈現方式生活化」方面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我的研究還只是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次,今後研究還需不斷加深,向更深的層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第二,對本課題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教師」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進行「學生」方面的研究,即對「學生參與」的研究還需更全面、更深入。
第三,課堂是本課題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它比較好地解決了研究過程中的方法問題,但我感覺在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到位,特別是對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方面還需加大監控力度,以進一步做好質的研究。
七、課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1、本課題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課教師能在平時的實踐中,將某些現象、想法、感受及時總結、提煉,並能上升至理論層面,而在這方面,我覺得自己還遠遠沒有達到。
2、對個案的理解不全面,實踐中有應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這樣的態度需在今後的實驗中加以改進。
3、探討出「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教育教學實踐,形成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的教學模式也是一個難點。
4、學生層次不整齊,加上現有的條件有限(如學生家庭條件的限制)使得課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5、本課題研究成果主要通過課題總結報告、教學研究論文等形式呈現。但是,如何使這些成果能夠深刻體現設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實到日常具體教學過程中,還也是是一個研究的難點。
八、對今後工作的幾點思考
1、如何改變組織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生活化的數學」活動中來,是今後應該改進的地方。
2、通過研究探討、摸索出「生活——數學——生活」的數學教學模式,並加以推廣,用它指導我今後的數學教學工作。
總之,該課題實施一年來,我覺得自己的理論素養提高了。而且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能夠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及時收集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然後再把這些問題移進課堂,通過對現行教材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數學教學內容源於學生現實生活,教學過程中的方法、手段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學生學習活動應用、驗證於日常生活,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並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得出的答案或結論,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協同發展,達到提高和完善學生的數學素養的目的。
「讓講台成為舞台、讓教室成為社會、讓學生成為演員、讓教師成為導演」,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這就是我今後研究的主要方向。
⑸ 怎樣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
一、課題的提出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數學教學中我發現數學教學總是與生活有所隔離,這樣就使學生接觸到的數學知識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學難度,為此,我覺得教師應該在課題研究中應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善於質疑、自主研究,主動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探索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因此我確立了小課題----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1、培養學生積極穩定的學習態度。通過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相關背景從多種渠道中加以發掘,凸現出該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歷史與現實背景,呈現知識的產生、發展、變化過程,揭示該知識的發展規律和本質,認識對人類社會生活的現實影響和真實意義,從而增強學生深刻理解相關知識點賦予個人的現實意義,促使學生形成端正、穩定的學習態度。
2、加強學生數學生活經驗積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主動性的研究通過引導學生從日常所處的校園、家庭、社會等周圍生活環境中,有目的地發現和收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加以認真觀察和詳細記錄,鼓勵學生主動以多種途徑去尋求問題的情景,並嘗試運用數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討論和解釋,引導學生用准確、嚴格、簡練的數學語言或文字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結論。
3、創設生活化數學教學情景,培養學生數學興趣的研究,通過教師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理解,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組織學習材料,使新知識呈現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即教學內容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