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需一篇關於小學教育的論文3000字要求不限
當前中小學教育管理中亟待關注的幾個問題
摘要: 體現著時代精神的課程理念其 代寫論文所倡導的觀念、行為上的諸多轉變不僅局限於教師和學生這一層面,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也必 須 選准新的立足點,本著有利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促進 「人、校」共同發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實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營 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構建「綠色」管理制度,為課改的實施掃清障礙。
關鍵詞:課改;學校管理;問題
新的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觀念、行為上的諸多轉變並不僅僅局限於教師和學生這一層面, 學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為也要發生相應的變革。沒有與之相應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為的支撐與保障,新課程的實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名副其實。
從一些工作現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為已經明顯滯後,管理問 題瞬時凸現出來。如:重製度忽視人文關懷,重經驗忽視方法創新,重硬體忽視軟體建設, 重形式忽視管理實質等等。對照新的課程理念,就會發現我們在管理中有很多陳規陋習,如 果不加以調整、改變,勢必制約新課程的實施以及學校的發展,甚至教育的發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說,新課程讓學校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面對新課程所引發的諸多新的變化、新的情況以及新的問題,管理者必須 本著有利於學校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促進「人、校」共同發展 的根本宗旨,選准新的立足點,賦予管理新的內涵,創造管理新概念,從而進一步提高管理 層次和管理效能, 為課改的實施掃清障礙,保駕護航。因此,筆者認為,當前的學校管理應亟待關注如下問題 :
一、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關注學校定位,對學校缺乏一個整體的盤點,推著乾的現象比較普遍,這也 是學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課程理念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即只有從實 際出發,找到促進自己發展的「第二曲線」,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這就需要對 學校進行准確的定位。
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是一個關鍵環節,是學校追求個性鮮明的辦學特色的起點,它 關繫到學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設計並制定出與自身相吻合的發展戰略。因為只有明確了 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才能有的放矢地、創造性地開展好各項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
准確為學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驟:首先要進行戰略分析,對學校內外部環境進行系統思 考 、整合分析。這包括三個方面:(1)把握社會的客觀需要。即:了解社會的發展形勢及對人 才培 養的需求,了解國內外教育改革的總體趨勢和動向,教育改革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以及 所在社區的發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觀趨勢。所謂「跳出學校看學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這個道理。(2)正視學校的辦學條件。即從學校實際出發,對學校的文化傳統、社會形象、 學校特色以及師資隊伍、生源狀況、教學設施、設備條件、資源等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觀規律。這是學校正確定位的基礎。然後,根據這些實際狀況,採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從S(優勢)、W(劣勢)、O(機遇)和T(威脅)四個方面對學校現狀進行細致分析,從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創建理想的辦學模式。其次要釐清辦學理念,擬定出極具發展空間的 學校規劃。辦學理念是貫穿學校工作始終的一條主線,是「靈魂」,用明確的辦學思想去統 帥學校的各 項工作,指導、規范教育行為,這應成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說,這也是決定辦 學層次高低的標尺。所謂「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深刻含義正在於此 。時下,課改給了學校發展極大的自由度和極大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用先進的理念貫穿 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促進學校的目標達成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實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並不是新生事物,雖然被經常提及,但它沒有真正地在管理過程中生根發芽,在現 實中往往是流於形式,有名無實。究其根源是受傳統的管理觀念束縛太深,習慣於權力支配 、無條件服從這樣落後的管理方式,極大地扼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 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馳。其實,教師不僅僅是被管理者,同時也是管理者,具 有雙重身份。要實現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須充分體現以教師為本的主體思想,營造一個寬松 的管理和心理環境,喚醒廣大教師的主人翁意識,讓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決策,充分 發掘他們的潛能,這才是提高學校管理質量的根本保證。高效益的管理,有賴於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參與、團結協作。所以作為管理者應轉變「家長式「的工作作風,打破單一的、 封閉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強民主意識、團隊意識,採取柔性的、 開放的管理策略,把廣大教師當作合作夥伴,與教師進行廣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討,最大 限度地實現教師的「參政」、「議政」、「創新」、「求異」,傾聽他們的建議和意見,不 斷完善工作目標和任務,從而取得最大認同和理解,這是暢通管理渠道、保證目標實現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動中謀求統一的過程,教師如果不再只是被動 服從,而是主動適應,管理才會有質的飛躍。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極致
「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基於此點,關注教師的成長,立足 於發現人、培養人、促進其專業化發展應是現代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說的那樣:管理的最大價值,不在於做了什麼事,而在於發現了多少人和培養了多少人。
反思我們的管理實踐,凸現的是教師的工具價值,即把教師當作完成學校目標的工具,沒有 全面地關注教師的需要、成長和發展,忽視了對教師的發現和培養,或者說僅僅維持在低效 的培養水平上。這無異於慢性自殺,因為教師隊伍是學校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學的本質指標只有一個,就是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難理解「 立足於發現、致力於培養」該有多麼的重要。所以作為管理者,更多考慮的應是如何造就一 支專業化的隊伍,如何用發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觀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師,如何根據 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發展優勢,制定出因人而異的培養規劃,如何按時代的要求,促進 他們的專業化發展。尤其在課改的起始階段,管理者面臨著諸多難題,例如,研究型教師 的培養、教師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信息技術等新的技能培養等等,都需要 一個一個地去攻破,只有這樣,教師的工作能力才會與日俱增,教師的整體實力才能不斷攀 升。
四、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學校是培養人、教育人、促進人不斷發展的文化場所,它應該追求一種文化品味,體現一種 特有的文化氣息和文化底蘊,從而達到時時引導人、塑造人、實現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進 一步地推動學校的發展。
受一定的認識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學校硬體設施的建設上,雖說這也 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僅強調物質建設未免有些偏頗。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應在建立學習 型組織、建設學習化校園上多做文章,創設開放、寬松的交流空間,開展各種科研活動,開 設豐富多彩的論壇、辯論會、信息發布會等,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充滿學術氣、書卷氣,體 現出一種文化追求,這對師生的成長以及學校的發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文化氛 圍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需要幾代的管理者 和廣大教師共同為之努力奮斗,才能不斷豐富其內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綠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種常規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學校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程的全 面推進,我們不難發現,舊的制度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學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筆者認為,重建管理制度應體現「綠色」宗旨。所謂「綠色」宗旨,意指新課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思想,立足於催人奮進、共求發展這樣的主題,要充滿生命的活力 。 具體說,有兩層含義:一要「新」。即總體上要符合時代精神和課改的指導思想,要體 現學校的管理意圖,引導、矯正教師的教育行為,充分 發揮制度管理的導向功能。二要「活」。即要體現一定的彈性,可隨時根據形勢變化以及實 際狀況進行微調,同時還不束縛人的手腳,有利於教師的探索和創造,有利於教師的進一步 發展,充分發揮制度管理的激勵功能。
總之,重建制度是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過程中要廣泛徵求教師的意見 和要求,取得目標上的認同,本著促進人、發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陳孝彬,程鳳春
『貳』 8000字 小學教育論文!本科畢業論文!
新課程背景下的農村中小學教育
摘要:由於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的限制,嚴重製約著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由於農村中小學教師總體素質的偏低和觀念的陳舊,不能很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發展。重新定位農村中小學教師角色;構建農村中小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農村中小學育人環境是農村新課改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新課程;農村;中小學;教與學;構建
目前,農村中小學分布相對零散,規模小,條件差,教育經費短缺嚴重製約著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由於農村中小學教師總體素質的偏低和觀念的陳舊,不能很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發展。
一、重新定位農村中小學教師角色
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其角色結構的復雜性。相對學生而言,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層面式的「師長、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對市場經濟、網路時代,面對激烈的社會變革和越來越高的社會期待,面對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沖擊,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我們的農村中小學教師,一定要正確處理「師長、同志、朋友、父母」這一層面式的角色問題,走出辦公室,融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熟悉學生,努力創造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條件,在和他們進行交流對話的過程中,提供雙方交換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機會。教師只有真正掌握了學生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才能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以達「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之目的。
(二)三維式的「導演、導游、導師」角色
在新課程中,角色的轉變不僅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導作用變得更加重要,這就加大了指導的難度。樹立「導師意識」;首先是相信學生。相信學生能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靠創造性的勞動獲得新知,並有所進步;其次是善於指導,中小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夠強,情緒不夠穩定,方法還很欠缺,這就需要農村中小學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再次,重視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過程的設計。要以有利於激發興趣、有利於發展思維、有利於培養創造能力為原則。「導演、導游、導師」三維角色三種境界,都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後者更充分地顯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有益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構建農村中小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
為了促進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使新課改在農村中小學得到有效地實施,就要優化課堂教學。構建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
(一)探究准備
這是學習新知識的前提,其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准備良好的思維材料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
1.創設情景
(1)遷移學習。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好知識、學法的鋪墊。 (2)情景引入。通過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用日常生活中的實物、實例、游戲、故事等引入。
2.提出問題
根據新知識的特點,引導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
(二)探究構建
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任務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准備多種探究性材料;指導學生運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主動參與探究的全過程,從而獲取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可分三步:
1.獨立探究。採用嘗試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師為學生准備嘗試的材料(自學課文、操作演示、動筆練習等)和嘗試思考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嘗試中要解決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嘗試,做到邊嘗試、邊思考,初步理解所學的內容。
通過學生嘗試思考,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嘗試精神。
2.合作探究。採用討論質疑的方法。在學生通過嘗試初步感知的基礎上,為了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運用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各自發表不同的意見,互相提問,互相幫助,共同研究,解決問題。
討論;有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討論的問題是新課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啟發思維的關鍵或在嘗試中遇到的問題。讓每個人發表自己的意見和不同的見解。小組討論後,再進行全班交流。
質疑;學生在討論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決的問題或在教學中重點、難點、關鍵的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通過學生討論、質疑,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新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造能力。
3.發現知識。學生經過嘗試、討論試練後,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習的過程,運用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知識歸納構建;發現學習規律,概括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這是檢測鞏固運用新知識,掌握運用學法、形成技能的環節。
1.嘗試。這是檢測新知識,運用新知識;掌握學法和運用學法的嘗試;練習內容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有助於學生運用學法和遷移學法。
練習要環繞目標,突出重點,有基本練習、綜合或專項練習、發展練習三個層次,練習要有開放性,形式要多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
2.評價。在學生嘗試的基礎上,讓學生互批、互評、互議,評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過師生互評,充分發揮學生協作的功能和自主學習的功能,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
3.總結。一方面讓學生談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有什麼收獲?另一方面教師對這節課所學知識的深化作簡明提示。
三、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農村中小學育人環境
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對傳統教育的教學方法進行大膽改革與創新,在教學主體、教學形式、教學氛圍等方面實現有機轉換,確保教學內容的和諧統一。
(一)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學、尊重師長、尊重知識、尊重自然、尊重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祖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96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地域,為我們提拱了豐富多彩的德育內容,我們實在沒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針對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多樣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我們本著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貼近實際和注重實效的原則開展德育工作。大處著眼就是對各年級學生應達到什麼標准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要求、小處著手就是從平時抓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貼近實際、注重實效就是結合時代要求、社會環境和學生實際,扎扎實實工作,實實在在落實德育的各項措施。我們以「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為主題,緊緊圍繞發展創新的內容開展了,少先隊、團隊演講比賽活動;以「養成習慣,收獲命運」為主題開展了爭創行為規范示範班活動;以「歌唱祖國,愛我中華」為主題連續舉辦了校園藝術節,開展了爭創藝術教育特色班活動;以尊重自然,強化和諧」為主題,引導學生將愛護、保護環境與自,身文明修養相結合,開展了從我做起,從身邊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動;以「珍愛生命,遵守交規」為主題,開展了尊重社會,強化規則意識的話動;以」誠信、助人、尊師、興教」為主題,開展了每學期四次的團隊觀摩話動。我們還特別重視新生人學、新隊員宣誓、校園每日常規、畢業文明離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相信學生的能力,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創造機會還給學生,開放學生的心靈世界,以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
1.給學生質疑的機會。「教學就是在沒有問題的地方產生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傳授知識。」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起點,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一項基本訓練。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敢問」,幫助學生「會問」引導學生「善問」。在問的形式上,可讓學生課前提問,供教師備課、上課;課上提問,供師生討論交流;課後提問,供大家學習探究.在問的內容上,指導學生」善問」,即把握何處問、怎麼問?
2.給學生選擇的權利。若要教學打動每個學生,就必須給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在更多的教學環節上,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尋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的新機制,如果學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選擇,就會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去尋求自己的發展和提高。
3.給學生嘗試的空間。學生的知識能力不是教師給的,而是在自主嘗試、實踐探究中形成的。從模仿到探究到創造,逐步構建了以學生「自主學習;大膽嘗試」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定向一自學—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內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不會嘗試到敢於嘗試到樂於嘗試到善於嘗試,形成了自主意識、強化了探究意識,提高了受挫意識,進發了成功意識。
4.給學生創造的天地。課堂對學生來說,應該是學習與成果的展示。但是學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師、怕提問、怕學生。應該培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只有體現出這種「不怕」的精神,才能顯示出孩子的求知慾,學生才能敢學、敢問、敢拼、敢和教師爭辯,才能創造出一堂好課,才能實現孩子真正的發展目標。樹立我能、我會、我棒的意識,鼓勵學生自主嘗試、自主實踐、自主創造,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
(三)挖掘校本課程資源,加大學校教育合力
由於農村地域的差異,決定了農村經濟、文化的不平衡,積極探索開發一切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是提高農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徑。
1.校內資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師、一塊獎牌、一件作品、一項工程……」,若將這些統計、整理,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教育資源。
2.鄉土教材。「民俗民風、鄉土文化、特色產業、人才人力……」,不僅是編寫鄉土教材的基本內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它既可彌補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不足,又能讓受教育者看得見、摸得著,樂意接受。
3.家長交流。「每學期的家長開放日、專題講座、家長學校咨詢活動……」,深受廣大家長的歡迎,增進了家長對學校工作的了解與交流,同時,學校也從家長那裡得到了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從而不斷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難怪有人說家長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
4.學生活動。「紅領巾廣播站、國旗下的講話、團徽下的宣誓、板報專欄、校規校訓」以及參觀、訪問、調查、競賽等有益活動,讓學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勞動之艱辛,親歷知識的需求,觸動求知的慾望。實踐活動寓教於樂,使學生從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啟智、健體」的高尚品質教育。
(四)運用激勵性評價,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很多農村學校、教師習慣於大考、小考後把成績公布於眾,然後仔細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數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這種做法偶爾為之,可能會給學生適度的壓力,激發學習積極性。但頻繁用這種手段,甚至將之作為控制、刺激學生的有力武器,後果必然是災難性的。長期如此,將破壞學校教學環境,使學生始終生活在焦慮和壓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對排名靠後的學生在心理上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教育無小事,採取任何教育措施,都應首先考慮到學生的利益。我們在課堂上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了不同的評價標准,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了不同的評價形式;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認真對待;對學生的認識和實踐結果。正確的給予充分的肯定,有獨到見解的大加表揚,錯誤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評,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從閱讀資料、師生交流諸多方面得到正確的答案。由此可見,運用激勵性評價,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四、多種途徑促進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
(一)調整農村學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動學校的發展
農村學校分布相對零散,規模小,條件差,在教育投資不足的情況下;如果把有限的資金均攤給各個學校;只能是杯水車薪。推進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資才能見效,而集中投資的前提必須是調整學校布局,撤並部分不足百名師生的「袖珍學校」,集中力量和資金建設示範化學校,因地制宜抓好「計算機、閉路電視、廣播」三網合一的「鄉鎮網」及各個學校的信息網路建設,推動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教師。農村「民轉公」和代課教師偏多,素質偏低,觀念相對落後,教法相對陳舊。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在建好農村學校衛星網這一「天網」和互聯網這一「地網」的同時,還要加強「人網」的建設。一是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培養培訓等方面向農村教師傾斜,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任教;二是通過發達地區對貧困農村學校的支教、城鎮和農村學校教師的輪流任教、城鎮教師定期送教下鄉等形式,共享「人網」資源;三是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提高農村學校辦學水平;四是加強學歷培訓和繼續教育,提高農村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基本功素質;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學資源體系,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利用農村獨特環境,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農村進行新課程改革,環境、設施等並非課改教師所想像的那樣——完美無缺。然而,沒有活動場地、沒有專業教室……,時刻困擾著課改的如期進行,作為課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農村那些平凡樸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莊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諸如踢毽子、打沙包;盪鞦韆、促泥鰍、扭秧歌、舞龍燈等活動;都對學生的自主參與、群體合作、情趣愛好、創新思維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組織引導得當,並加以創新改進,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製度,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
大多數農村中小學忽視校本教研,盛行分數管理。為了扭轉這種重分不重人,利益驅動代替事業追求的被動局面,必須建立健全校本教研製度,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為主,通過教學反思、交流研討、集體備課、協作嘗試、說課評課、案例評選、探究創新等活動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
(五)邀請家長走進課堂,強化家長與學校間的聯系
家庭不僅是學生溫暖的港灣,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誠邀家長與課改同行。無論是實施課改年級的教師還是其他年級的教師,都要多與家長聯系、溝通,做好宣傳工作,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並舉行家長開放日、開放周,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縱橫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通過平等對話。在對話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六)健全教育評價機制,激發教師的積極性
教育評價有鑒定、改進、激勵、管理與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於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立教師教育教學綜合量化管理辦法,不「以分論賞」,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評估教師工作;在學生評價上注重學生的發展,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杜絕公布成績和用成績排名次的錯誤做法;鼓勵學校、家長、社區共建有效、合理、科學的教育評價機制,激發教師進行新課改的積極性,在教育教學中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課改文化氛圍。
『叄』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4000字左右 急用!!
你可以到網上去搜搜這方面的材料。最好能夠結合實際寫寫這方面的案例。完全從網上照抄是萬萬不可的,如果發現多處是網上搜集來的,你還得重新費事。所以最好擬定一個提綱,然後參考一下所收集的資料,再自行整理比較合適。
『肆』 求一篇小學教育學畢業論文範文
多媒體在小學教育教學中的運用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對現代教育教學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多媒體教學又成為電化教育的主體,並發
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多媒體課件以自己獨特的優勢,在教育教學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多媒體CAI課件將文字、圖片、聲音、動
畫等多媒體組織起來,更是有動感和趣味性,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直觀演示、人機交互、實時操作等多種形
式,能充分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現已成為探索學校教學改革的一條途徑,也是學校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
內容。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教育教學運用思考
134中國科教創新導刊China E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教育需要改革,網路改變教育。目前,
信息技術與教學的結合在教育領域中最為
廣泛應用為網路遠程教育和多媒體輔助教
學,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正由單機
課件演示向多媒體網路教學發展。多媒體
網路教學的出現為建立新型的教學方式提
供了契機,為教育功能的全方位擴展創造
了條件,同時它也全面沖擊著傳統教學,導
致課堂教學的深刻變革。本文主要論述的
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日常教學工作的應用。
1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最
有前途、令人振奮的發展領域。社會的進
步、科學技術、知識的急劇增加和人口的
膨脹,急需訓練有素、能適應時代要求的
人才。利用多媒體技術所具有的高度集成
性、良好的交互性、信息容量大、反饋及
時等特點,將多種信息同時或交替作用給
學習者感官,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的
種種弊端,使學習便加趣味化、自然化、人
性化。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意
義既深且遠。
2多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2.1利用多媒體的趣味性,引發學生主動學
習的慾望
採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可以給學生提
供實物圖象、運動過程,利用放大、重復、
慢性、定格特技手段使用教學內容形象
化、直觀化,對學生的感官進行路刺激,而
創設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主動活潑的教
學氛圍,這樣就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比如,教學《圓的認識》時,設計了這樣一
個開頭場面:米老鼠要坐車去找唐老鴨,先
坐長方形輪子的汽車,車開動不了。接著
改坐橢圓形輪子的汽車,車開動了,但是車
子不穩,顛得厲害。最後,它坐上了圓形輪
子的汽車,汽車賓士向前,舒服極了。那麼
圓形和長方形、橢圓形有什麼區別?為什
么圓形輪子的汽車才開得穩?……形象生
動的畫面,美妙無比的音樂,兒童化的語
言,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萌發起學生學
習的慾望,學生躍躍欲試,各抒己見。
2.2利用展台,改善教學手段
利用多媒體展示台演示既滿足全體小
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學習交流的需要,又能
使實物(圖片)等放大提供給學生逼真清晰
色彩鮮艷的教學效果,教師將體積較小或
數量不足的實物標本及照片,通過展台真
實的呈現在大屏幕上,供小學生觀察討論,
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進行教
學,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小學生的抽象
思維能力還不發達,學習一些比較抽象的
概念時,必須藉助實物的圖象來支持。比
如,教學《時、分的認識》時,要講清時與
分的關系這個教學難點,如果光靠教師嘴
巴說,學生肯定不好理解。教師利用多媒
體演示,時鍾走一大格,分鍾同時走一圈,
並配有「嘀嗒」聲,學生就可以直觀、清晰
地觀察出時針和分針同時走,同時停,時針
走了1小時,分針走了60分。多媒體教育技
術引入教學,使學生觀察的重點得到突出,
思維也從具體向抽象過渡,教師教學的難
度得以降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3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調動學生主動學
習的積極性
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使教學方式
更加生動活潑,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審美
性與現實性,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
學習效率,讓學生學習過程得到良好的熏
陶。多媒體創設了學生喜愛的各種情景,
引發學生產生愉快輕松的情感體驗,激發
學生形成積極健康愉快的情感。美術課
上,教師利用掃描技術將學生用書上小小
故事圖片放映到大屏幕上,孩子看到自己
書上的圖片突然出現在「大電視機」上,都
興奮得不得了。這樣一來,孩子活動的積
極性調動起來了。另外,還利用掃描儀將
拼圖材料掃描進去,讓孩子了解了拼圖的
方法……孩子們對這種教學形式非常喜
歡,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又激發了學
生的好奇心,更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2.4提供良好的想像空間,拓展學生的思維
多媒體能隨意的放大、縮小、定格、移
動畫面或畫面中的事物,有利於學生拓展
思維空間,豐富想像力。在音樂和科學教
學中,教師讓學生展開聯想,通過多媒體繪
畫,畫面的變化,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故
事情節中,根據自己以往的生活經驗,想到
了許多……
2.5利用課件或媒體演示,靈活突破重難點,
優化教學過程
教師藉助多媒體圖文並茂、聲像結合
的優勢,變靜態掛圖為動態畫面,變說教為
形象視覺刺激,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
覺、感覺的協同作用,使學生猶如身臨其
境,輕松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還給孩子
們一個享受快樂學習的機會,又充分調動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欲,優化了教學
過程。
3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必須具備
多媒體教育資源的合理設計、開發、管理
與利用的能力與對學生信息技術環境下學
習的設計、組織、指揮的水平。不是所有
的課都適合於多媒體環境下學習,要根據
教學自身的學科特點,合理運用教育手段。
同時,多媒體運用不是教育的全部內容,只
能是作為教學中的新興輔助手段,並且在
運用時,教師不僅要掌握教學方法,還要對
不同的多媒體素材編輯工具的性能以及教
學所要達到的效果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
解。也要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生協作學習活
動中的組指導和調控作用,要為學生解決
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4結語
媒體,就是信息的載體,簡單地說就是
信息的表示方式,在教學中就是我們向學
生展示知識的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就
是以多媒體計算機為核心,集文字、聲音、
圖像、動畫效果、影音文件等多種媒體為
一身的一種教學方式。它突破了「黑板加
粉筆」傳統教學模式和信息貧乏、形式單
一的框架,拓寬了時空的概念,在繼承傳統
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自身的特
點,以其鮮明的畫面、逼真的色彩、生動的
形象及聲音效果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
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說等感
官;發揮師生交互的優勢,達到寓教於樂、
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體走進課堂,已經是一個不爭的
事實。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有設計、製作、
運用課件的能力,這也是新時期教師的基
本素質,但是,只有真正提高了教師各方面
的素質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這也是
大家公認的道理。現代高科技在小學課堂
上得到運用和發展,也體現了我國教育改
革和教育發展的重大進步。但是,只有處
理好客觀存在的矛盾,事物才能繼續向前
發展。
『伍』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
新課程背景下的農村中小學教育
摘要:由於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的限制,嚴重製約著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由於農村中小學教師總體素質的偏低和觀念的陳舊,不能很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發展。重新定位農村中小學教師角色;構建農村中小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農村中小學育人環境是農村新課改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新課程;農村;中小學;教與學;構建
目前,農村中小學分布相對零散,規模小,條件差,教育經費短缺嚴重製約著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由於農村中小學教師總體素質的偏低和觀念的陳舊,不能很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發展。
一、重新定位農村中小學教師角色
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其角色結構的復雜性。相對學生而言,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層面式的「師長、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對市場經濟、網路時代,面對激烈的社會變革和越來越高的社會期待,面對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沖擊,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我們的農村中小學教師,一定要正確處理「師長、同志、朋友、父母」這一層面式的角色問題,走出辦公室,融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熟悉學生,努力創造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條件,在和他們進行交流對話的過程中,提供雙方交換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機會。教師只有真正掌握了學生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才能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以達「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之目的。
(二)三維式的「導演、導游、導師」角色
在新課程中,角色的轉變不僅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導作用變得更加重要,這就加大了指導的難度。樹立「導師意識」;首先是相信學生。相信學生能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靠創造性的勞動獲得新知,並有所進步;其次是善於指導,中小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夠強,情緒不夠穩定,方法還很欠缺,這就需要農村中小學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再次,重視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過程的設計。要以有利於激發興趣、有利於發展思維、有利於培養創造能力為原則。「導演、導游、導師」三維角色三種境界,都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後者更充分地顯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有益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構建農村中小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
為了促進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使新課改在農村中小學得到有效地實施,就要優化課堂教學。構建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
(一)探究准備
這是學習新知識的前提,其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准備良好的思維材料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
1.創設情景
(1)遷移學習。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好知識、學法的鋪墊。 (2)情景引入。通過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用日常生活中的實物、實例、游戲、故事等引入。
2.提出問題
根據新知識的特點,引導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
(二)探究構建
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任務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准備多種探究性材料;指導學生運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主動參與探究的全過程,從而獲取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可分三步:
1.獨立探究。採用嘗試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師為學生准備嘗試的材料(自學課文、操作演示、動筆練習等)和嘗試思考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嘗試中要解決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嘗試,做到邊嘗試、邊思考,初步理解所學的內容。
通過學生嘗試思考,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嘗試精神。
2.合作探究。採用討論質疑的方法。在學生通過嘗試初步感知的基礎上,為了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運用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各自發表不同的意見,互相提問,互相幫助,共同研究,解決問題。
討論;有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討論的問題是新課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啟發思維的關鍵或在嘗試中遇到的問題。讓每個人發表自己的意見和不同的見解。小組討論後,再進行全班交流。
質疑;學生在討論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決的問題或在教學中重點、難點、關鍵的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通過學生討論、質疑,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新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造能力。
3.發現知識。學生經過嘗試、討論試練後,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習的過程,運用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知識歸納構建;發現學習規律,概括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這是檢測鞏固運用新知識,掌握運用學法、形成技能的環節。
1.嘗試。這是檢測新知識,運用新知識;掌握學法和運用學法的嘗試;練習內容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有助於學生運用學法和遷移學法。
練習要環繞目標,突出重點,有基本練習、綜合或專項練習、發展練習三個層次,練習要有開放性,形式要多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
2.評價。在學生嘗試的基礎上,讓學生互批、互評、互議,評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過師生互評,充分發揮學生協作的功能和自主學習的功能,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
3.總結。一方面讓學生談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有什麼收獲?另一方面教師對這節課所學知識的深化作簡明提示。
三、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農村中小學育人環境
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對傳統教育的教學方法進行大膽改革與創新,在教學主體、教學形式、教學氛圍等方面實現有機轉換,確保教學內容的和諧統一。
(一)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學、尊重師長、尊重知識、尊重自然、尊重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祖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96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地域,為我們提拱了豐富多彩的德育內容,我們實在沒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針對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多樣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我們本著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貼近實際和注重實效的原則開展德育工作。大處著眼就是對各年級學生應達到什麼標准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要求、小處著手就是從平時抓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貼近實際、注重實效就是結合時代要求、社會環境和學生實際,扎扎實實工作,實實在在落實德育的各項措施。我們以「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為主題,緊緊圍繞發展創新的內容開展了,少先隊、團隊演講比賽活動;以「養成習慣,收獲命運」為主題開展了爭創行為規范示範班活動;以「歌唱祖國,愛我中華」為主題連續舉辦了校園藝術節,開展了爭創藝術教育特色班活動;以尊重自然,強化和諧」為主題,引導學生將愛護、保護環境與自,身文明修養相結合,開展了從我做起,從身邊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動;以「珍愛生命,遵守交規」為主題,開展了尊重社會,強化規則意識的話動;以」誠信、助人、尊師、興教」為主題,開展了每學期四次的團隊觀摩話動。我們還特別重視新生人學、新隊員宣誓、校園每日常規、畢業文明離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相信學生的能力,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創造機會還給學生,開放學生的心靈世界,以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
1.給學生質疑的機會。「教學就是在沒有問題的地方產生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傳授知識。」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起點,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一項基本訓練。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敢問」,幫助學生「會問」引導學生「善問」。在問的形式上,可讓學生課前提問,供教師備課、上課;課上提問,供師生討論交流;課後提問,供大家學習探究.在問的內容上,指導學生」善問」,即把握何處問、怎麼問?
2.給學生選擇的權利。若要教學打動每個學生,就必須給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在更多的教學環節上,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尋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的新機制,如果學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選擇,就會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去尋求自己的發展和提高。
3.給學生嘗試的空間。學生的知識能力不是教師給的,而是在自主嘗試、實踐探究中形成的。從模仿到探究到創造,逐步構建了以學生「自主學習;大膽嘗試」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定向一自學—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內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不會嘗試到敢於嘗試到樂於嘗試到善於嘗試,形成了自主意識、強化了探究意識,提高了受挫意識,進發了成功意識。
4.給學生創造的天地。課堂對學生來說,應該是學習與成果的展示。但是學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師、怕提問、怕學生。應該培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只有體現出這種「不怕」的精神,才能顯示出孩子的求知慾,學生才能敢學、敢問、敢拼、敢和教師爭辯,才能創造出一堂好課,才能實現孩子真正的發展目標。樹立我能、我會、我棒的意識,鼓勵學生自主嘗試、自主實踐、自主創造,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
(三)挖掘校本課程資源,加大學校教育合力
由於農村地域的差異,決定了農村經濟、文化的不平衡,積極探索開發一切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是提高農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徑。
1.校內資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師、一塊獎牌、一件作品、一項工程……」,若將這些統計、整理,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教育資源。
2.鄉土教材。「民俗民風、鄉土文化、特色產業、人才人力……」,不僅是編寫鄉土教材的基本內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它既可彌補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不足,又能讓受教育者看得見、摸得著,樂意接受。
3.家長交流。「每學期的家長開放日、專題講座、家長學校咨詢活動……」,深受廣大家長的歡迎,增進了家長對學校工作的了解與交流,同時,學校也從家長那裡得到了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從而不斷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難怪有人說家長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
4.學生活動。「紅領巾廣播站、國旗下的講話、團徽下的宣誓、板報專欄、校規校訓」以及參觀、訪問、調查、競賽等有益活動,讓學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勞動之艱辛,親歷知識的需求,觸動求知的慾望。實踐活動寓教於樂,使學生從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啟智、健體」的高尚品質教育。
(四)運用激勵性評價,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很多農村學校、教師習慣於大考、小考後把成績公布於眾,然後仔細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數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這種做法偶爾為之,可能會給學生適度的壓力,激發學習積極性。但頻繁用這種手段,甚至將之作為控制、刺激學生的有力武器,後果必然是災難性的。長期如此,將破壞學校教學環境,使學生始終生活在焦慮和壓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對排名靠後的學生在心理上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教育無小事,採取任何教育措施,都應首先考慮到學生的利益。我們在課堂上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了不同的評價標准,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了不同的評價形式;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認真對待;對學生的認識和實踐結果。正確的給予充分的肯定,有獨到見解的大加表揚,錯誤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評,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從閱讀資料、師生交流諸多方面得到正確的答案。由此可見,運用激勵性評價,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四、多種途徑促進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
(一)調整農村學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動學校的發展
農村學校分布相對零散,規模小,條件差,在教育投資不足的情況下;如果把有限的資金均攤給各個學校;只能是杯水車薪。推進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資才能見效,而集中投資的前提必須是調整學校布局,撤並部分不足百名師生的「袖珍學校」,集中力量和資金建設示範化學校,因地制宜抓好「計算機、閉路電視、廣播」三網合一的「鄉鎮網」及各個學校的信息網路建設,推動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教師。農村「民轉公」和代課教師偏多,素質偏低,觀念相對落後,教法相對陳舊。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在建好農村學校衛星網這一「天網」和互聯網這一「地網」的同時,還要加強「人網」的建設。一是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培養培訓等方面向農村教師傾斜,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任教;二是通過發達地區對貧困農村學校的支教、城鎮和農村學校教師的輪流任教、城鎮教師定期送教下鄉等形式,共享「人網」資源;三是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提高農村學校辦學水平;四是加強學歷培訓和繼續教育,提高農村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基本功素質;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學資源體系,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利用農村獨特環境,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農村進行新課程改革,環境、設施等並非課改教師所想像的那樣——完美無缺。然而,沒有活動場地、沒有專業教室……,時刻困擾著課改的如期進行,作為課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農村那些平凡樸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莊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諸如踢毽子、打沙包;盪鞦韆、促泥鰍、扭秧歌、舞龍燈等活動;都對學生的自主參與、群體合作、情趣愛好、創新思維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組織引導得當,並加以創新改進,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製度,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
大多數農村中小學忽視校本教研,盛行分數管理。為了扭轉這種重分不重人,利益驅動代替事業追求的被動局面,必須建立健全校本教研製度,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為主,通過教學反思、交流研討、集體備課、協作嘗試、說課評課、案例評選、探究創新等活動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
(五)邀請家長走進課堂,強化家長與學校間的聯系
家庭不僅是學生溫暖的港灣,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誠邀家長與課改同行。無論是實施課改年級的教師還是其他年級的教師,都要多與家長聯系、溝通,做好宣傳工作,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並舉行家長開放日、開放周,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縱橫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通過平等對話。在對話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六)健全教育評價機制,激發教師的積極性
教育評價有鑒定、改進、激勵、管理與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於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立教師教育教學綜合量化管理辦法,不「以分論賞」,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評估教師工作;在學生評價上注重學生的發展,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杜絕公布成績和用成績排名次的錯誤做法;鼓勵學校、家長、社區共建有效、合理、科學的教育評價機制,激發教師進行新課改的積極性,在教育教學中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課改文化氛圍。
『陸』 小學教育專業畢業論文怎麼寫文章要寫出摘要和關鍵詞
論小學德育課程的理念呈現及其特點摘要:「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會化」,通過對小學德育課程的內容目標、學生的社會生活及學習者自身因素多層次的高度整合,課程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呈現為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優化形式,使內容設計表現出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及時代意識的培養。關鍵詞:小學德育課程;品德與社會;德育生活化;德育社會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新課程的實施和開展已有三年,三年來從事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的各方人士進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教材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來這兩門課程所做的探索,可以發現,作為一門新型的綜合課程,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會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課程和社會課程以知識邏輯體系組織內容,只重灌輸,忽視學生所處的社會生態以及學生的個I生特徵,採取「化整為零」的方式,兼顧考慮教學的內容目標、學生的社會生活以及學習者自身素質,整合三個方面的因素,建構體系結構,使小學品德教育最終走向「回歸兒童生活世界」的建構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現形式多樣化的活動整合內容目標因素。新課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體地看待知、情、能的培養目標,將目標寬泛化,將認知活動、體驗活動以及探索活動的過程與方法整合到目標當中,使標准所要求的教學內容重整,與知、情、能的整體目標相融合,採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f生發展,使學生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識。以同心圓擴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會生活因素。提倡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導,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學內窖點。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兒音網 童的經驗范圍為選擇面。根據學生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特點,採用「同心圓擴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學校生活的基礎上,在空間上以身邊的生活環境為起點,向家鄉、社區,進而向國家、世界拓展;在時間上以現在為圓點,向過去和未來延伸。同時,為解決過去教學中知識板塊分割,內容缺乏整合的特點,新課程還從社會關系、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個主要的方面選擇內容要點,以面為依託,在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將內容與過程及方法整合起來,穿插在各主題情境和課題之中,不完全強調各主題情境、課題內容上的一統性和邏輯性,而側重兒童能在社會生活過程中豐富生活經驗,體驗生活過程,提高社會適應和參與的能力,掌握相關的社會認識和技能,鍛煉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以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學內容動態整合學習者因素。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意識,反對一味地進行知識的外在灌輸,以引導的方式利用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啟發學生自主建構活動和學習意義,達到整體目標的實現。學習者既是德育的對象,又是德育過程的主體I生因素,學習主體既具備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維素質,又是處於社會生活當中的成員和角色之一,這兩點在圖1、圖2的截面圖中已分別說明。但兒童社會生活目標的實現是一個動態而非靜態的過程,是一個立體的成長過程,而非平面的簡單構造,個體的知情能發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體提升的結果,這個提升的過程是主體處於不斷擴大的日趨復雜的社會生活領域中,伴隨體驗、認知、探索等活動,循序漸進地被潛移默化的。因此,兒童社會生活目標的實現,不是簡單平白的書本知識灌輸,新課程就綜合了圖1、圖2展示的內容,在引導建構學習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兒童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和發展規律,採取先易後難,由淺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學內容和序列,並且將不同的內容綜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內容本著從直觀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學過程,即使是同一內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齡段、不同主題情境中重復出現,但要求深度卻有層次上的遞進。這種綜合考慮內容目標、社會生活因素和學習者因素的形式,能夠有效地做到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中心,從而將德育生活化、德育社會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體呈現在小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具備比以往同時段同類課程更為優化的嶄新特色
『柒』 求:小學教育論文 要求: 3000字、摘要,參考文獻、關鍵字
提高小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持久性的策略
[摘要]: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貼近生活確定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積極評價,保持長久的興趣和旺盛的熱情,自己去實踐、去探究、成就精彩!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 興趣 生成 形式 評價
目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已全面實施,與語文、數學學科相比,綜合實踐活動課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和趣味性,所以,一經開展,就獲得了學生的喜歡,極大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小學生的年齡特徵決定著他們對整個活動不會保持長久的興趣和旺盛的熱情。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推動學生關注課程、積極動腦、發揮想像和創造的重要的內在動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合理安排活動的每個環節,做到有張有弛,有漲有落,使學生愛學、想學、樂學。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能持續地保持一個個高漲的興奮點。在幾年的指導實踐中,形成了以下三大策略:
策略一、主題,基於生成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開放的課程領域,注重以學生發展為本, 關注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 重視學生個性潛能的開發、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提高及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實踐的過程中,主題要具有現實性及可操作性,只有符合學生認識實際,切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才能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才能可持續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從而保證活動開展的質量。但小學生的研究課題不同於科學家的研究,從哪裡生成課題?面對眾多的題目,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確定呢?
1.多問幾個為什麼,從日常生活中生成。
生活中的有些常見現象,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看似簡單,但如果處處注意觀察,就會發現有那麼多的問題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例1.《你的坐姿科學嗎?》
我校五⑵班學生發現上學期本班近視人數有18人,這學期初上升至22人,其中即將近視的(即視力在4.8—4.9)有3人,而且身邊的「小駝背」也越來越多,有報道證明頸柱病已出現低齡化趨勢,坐姿不正確是產生這些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同學高遠的阿姨因坐姿不正確而導致腰椎骨突出。因此,學生產生了要了解正確的讀寫姿勢的慾望。老師因勢利導,開展了四個活動:查找、訪問、聽講座,了解坐姿知識;觀察拍照、問卷調查,了解坐姿情況;認識不正確的坐姿的危害,並糾正不良坐姿;寫倡議書,倡議人們告別不正確坐姿。通過本次的綜合實踐活動,給同學們上了一堂非常有意義的坐姿課,同學們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之後,上課坐得不端正的現象大大減少了,並且能夠及時地提醒身邊的每一個人,還會向他們介紹有關坐姿的知識呢!現在,班裡的每一個同學都彷彿成了坐姿方面的專家。
從以上的例子可見,引導學生確立活動主題時不妨從身邊的一點一滴抓起,滴水映日,通過深層的挖掘,得出形象生動的結論,掌握了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促進學生的思想和情感教育的完善。此活動還獲得了浙江省二十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實踐活動一等獎。
2.延伸學科知識,從學科知識中生成。
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學生在日常學科教學產生了很多疑問或感興趣的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雖然不同於學科課程,但也不是與其他學科完全割裂開來,可以與各科教學結合起來,如果老師對學生適當引導,延伸學科知識,能從學科知識中生成課題。
例2.《鐵棒磁性與摩擦次數的關系》。小學科學課《做一個小磁鐵》中,有一個「自己做個小磁鐵」的實驗:握住磁鐵的一極在鋼針上沿一個方向摩擦,重復作20~30次可以把鋼針變成磁鐵。在一次綜合實踐課上,陳詩慧同學問:磁化鋼針一定要象書本上所說需20~30次單向摩擦嗎?能減少次數嗎?這是多麼值得敬佩的探究精神呀!我肯定了學生向書本質疑的精神,鼓勵她用實驗來證明,她借來的電子天平,用磁鐵把鋼針磁化,然後把吸取的鐵粉進行稱量,結果發現用磁鐵把鋼針單向摩擦5~6次,磁性達到最大值,磁化鋼針沒必要象書本上所說需20~30次單向摩擦。她還把不同長度的鋼針、鐵釘進行磁化,發現用磁鐵單向摩擦5~6次,磁性就達到了最高值。通過反復實驗,孩子從這里得到的啟示,不僅僅是活動本身,而是明白什麼是嚴謹的科學態度。
由於受到教學時間的限制,課堂探究教學大多為部分的探究,許多問題可能在學生很想深入探究的時候就不得不終止,此時提出的問題卻是學生最感興趣,是對學生最有吸引力的課題,這種吸引力可以驅使學生課外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學生將所學的學科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得到延伸、綜合與提升。同時,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可以在各學科的學習中得到拓展和加深。
3.關注生活現實,從生存環境中生成。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每時每刻都在與周圍環境進行信息交流。我們應該充分注重環境的功能,挖掘身邊的資源。如家鄉經濟發展了,可家鄉的河流卻污染嚴重,是讓許多同學們感興趣的問題。
例3.宋斯亮同學在觀察比較瑞安河水顏色的情況時,發現河水顏色不同,河水裡的水蚤數量不同。喜歡動腦思考的他猜想是因為臟水的微生物越多,水蚤吃的東西就越多,繁殖得就越快。於是宋斯亮就用舊礦泉水瓶捉來水蚤開始研究。為了能看清楚水蚤的樣子,他請媽媽幫忙買來了顯微鏡;為了能找到不同的水質,他跑到市環保局要來市區水質檢測表,從不同的河邊弄到不同水質的水,用大大小小的碗,把收集來的水蚤養在這些水裡。接下來,他每天仔細觀察,撰寫觀察記錄,春夏秋冬,通過將近一年的觀察紀錄,最後他發現水蚤在不同的水質里心率、存活率、繁殖率不同,以及水蚤在潔凈水無法進行單性生殖等特點。通過實驗,他還發現可以利用水蚤在不同水質中的反應知道水質受污染的程度,還可以通過觀察水蚤生理現象的變化來檢測水質是否受重金屬或者其他有毒物質的污染。實驗中,宋斯亮碰到不少難題。比如水蚤的心跳很快,很難數清心跳次數。於是,他想了個辦法,就是先取下顯微鏡的目鏡,把水蚤心跳用攝像頭拍攝下來,然後用慢鏡頭放出來,再數出一分鍾跳幾次,終於算出水蚤平均心跳在不同水質里少的在257次,多的達290次。可以想像如此精確的數據需要花費多少心思。正是這種興趣讓他走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他的《水蚤生活和水質關系的探索發現》獲得二十三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創新項目一等獎。
實踐證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內容越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開展的效果就越好。孩子們的問題意識還是有的,但由於年齡小,有時他們的問題或許是幼稚的、可笑的,限於條件或許還難以成為課題,但每一位教師都要善於捕捉、樂於引導,把可行性問題引申為可研究課題,只要課題有一點價值,學生有探究的興趣,課題本身有研究的可能,我們就應該主動地與學生一起去探索。
4.源於動手實踐,從學校特色中生成
許多學校都舉辦一年一度的科技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鍛造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形成了自己的科技活動特色。學校特色優勢項目的合理開發與利用是綜合實踐活動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對富有本校特色的、從自己身邊來的課題, 研究起來更感興趣,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如我們結合學校科技特色,進行了《我與知識產權同行》、《科學車模火起來, 探究車輪轉起來》等實踐活動,就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
例4.《我與知識產權同行》。為響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號召,推動中小學創新教育和普及知識產權教育,搭建一個創新型人才培育、交流、展示的平台,我校開展了為期達3個多月的 「知識產權與我同行」科技綜合實踐活動,分階段有重點地了開展了:「我知道、我倡議、我設計、我製作、我申報」等一系列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對我校小學教師和學生集中進行一次知識產權知識的普及宣傳,使大家能了解和掌握我國知識產權的基本知識和有關法律法規,增強知識產權意識,做知識產權的明白人,成為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者和保護者,通過一系列的發明創造活動,推進創新能力培養。
例5.《科學車模火起來, 探究車輪轉起來》。車模活動是很受部分小學生歡迎的科技活動,我校開展這項活動有15年了,我們過去單純地依靠現成車模比賽材料,單純地向學生灌輸車模知識,讓他們來開展活動,由於受到年齡、知識結構、物質條件及活動場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直不能普及到全校的學生。我們老師通過反思認識到,車模活動主旨並不僅僅停留在依靠現成車模比賽材料一般的「操作」層面上,確定了普及全校車模活動的指導思想:1、小車製作的所有材料都應該是學生們熟悉的、低成本的、是學生身邊隨手可得的,以及可以利用的廢舊材料。2、利用學生現有知識作為研究基礎,激發探究的興趣,學生在活動的實踐中,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究者,體驗到智慧的力量和創造的歡樂。因此,我校響亮地提出「嘗試車模設計,參與車模實踐,探究車模科學」為主題的車模科普實踐活動。為全校學生設計一系列車模活動:一、二年級學生自帶家裡已有的遙控車進進競速比賽,三至六年級學生自選車體材料,設計製作車模,並進行競速比賽。自製車模科技實踐活動是在廣泛的群眾基礎上扎實地開展,全校有90%的學生參加了班級選拔賽,由於本次活動是做中玩,玩中學,學生參與面廣,學生的科學素養得以提高。
科學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載體,活動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抓住社會的熱點問題,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作為研究基礎,在活動設計時要為學生留出創新空間,探究空間,實踐空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作為活動的主體,他們的科學素養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策略二、形式,基於活潑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想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除了教師必須善於抓住時機、選好主題、當好參謀、正確引導外,還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活動的主題設計出多種多樣新穎別致的活動形式,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使他們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增長知識,鍛煉各種能力。為此,我們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在教學中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
例6.如五年級開展的《讓校園更美——認識校園里的動植物》實踐活動,學生分別調查了校園內的動物和植物種類,開展了蚯蚓、螞蟻和蝸牛等的研究。以葉片為標木,歷時一年多,五十多名同學一共採集裝幀了葉片一千多張。並配以生長過程、作用等文字說明。為了寫文字說明,學生更是查資料、走訪能人、上網搜索,甚至調動了近一半的家長參與,完成文字資料近十萬字。還製作了植物名標牌,進行澆水、拔草、鬆土等勞動實踐。此項綜合實踐活動,取得了浙江省二等獎的好成績。
同學們在活動中對植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說:「要是我們也能親手種植花草,那該有多好啊!」種植花草,這對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城市孩子來說是多麼新奇的活動,也是多麼巨大的挑戰啊!同學們躍躍欲試,於是《在勞動中成長——種植花草綜合實踐活動 》成了本班學生第二學期的實踐活動,也在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們應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運用體現其個性特徵的自己的方式展開深度探究,獲得自己的獨創性理解。要讓學生真正發揮主人翁精神,在活動中充分展示個性和才華,「活」起來,「動」起來。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去。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醉心於此,樂此不疲。體驗成功,感受幸福,創造快樂。
策略三、評價,基於發展
積極評價是綜合實踐活動能否引起學生持續興趣,激發學生研究動力的生命所在。適當的評價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從而激發興趣與動力,維持學生學習的熱情;認識到實踐過程的問題所在,才能夠認真檢討,調整研究方案、研究手段等等,從而順利完成研究任務。在獲得成功與發現缺陷、糾正缺陷過程中提高能力,快樂體驗,獲取知識。
1.積極鼓勵,還學生一份自信
學生學習的態度、情緒、心境與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有著密切的聯系。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教師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並給予及時的肯定、鼓勵。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自我,樹立「我能行」、「我最棒」的意識。美國電影《師生情》有這樣一個片段:一位白人教師到黑人社區任教小學一年級,在第一節數學課中老師伸出五個手指問其中一名黑人孩子,"這是幾個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個。」老師沒有指責他說錯了,而是高興地大聲贊道:「你真歷害,還差兩個你就數對了。」教師一句贊賞的話,就緩和了學生的心理壓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習較差的學生,往往對學習沒有信心,沒有動力,教師不要過多的指責他們,只有進行正確、科學的評價,才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才能使他們自覺、自信地參與到綜合實踐活動中去。
2.成果展示,促進人人參與
展示交流是對學生在整個活動各種表現和實驗結果綜合體現,也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共同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有利於主題活動的深入拓展。一些研究課題經過研究後,會得出令人驚奇的成果,讓學生們通過校內電視台和廣播把這些成果傳揚出去,也可以辦一個「成果展覽室」,適時讓學生們來參觀,成果的研究人進行講說,這樣不僅促使研究的學生研究興趣更濃,而且使更多學生有了研究的慾望。
3.設計評價工具,引導學生反思
綜合實踐作為一門課程,如何進行學期總結性評價呢?評價結果以什麼方式進入學生成長記錄檔案呢?為此,教師可設計些評價工具,並通過它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如有位教師設計讓學生通過填寫「說說心裡話」一表,對整個活動過程進行依次自我反思,並在交流中相互促進,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同時在小組內進行自我評價和其他成員的評價。
「說說心裡話」評價表
評價項目 學生的話
對這次的研究活動是否感興趣,請說出理由
想對你的指導老師說什麼呢
認為自己做的結果如何
在做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通過這次活動,最大收獲是什麼
小組合作是否愉快
這樣的活動,願意繼續參加嗎?請談談你的想法
小組評價表
評價內容 小組描述性評價
參與計劃的制定
開展活動的積極性
宣傳活動達到效果
小組協作精神
組員文明禮貌
勇於探索精神
使用信息技術手段
評價時注意對學生的各種活動方式給予充分的肯定,多鼓勵,贊揚學生,多以描述性評價為主,避免將評價簡化為分數或等級。這些記錄評定和協商研討評定可使學生深入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 增加自信,學會揚長避短,敢於創新,激發他們對綜合實踐的興趣。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是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新的領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僅給了孩子自主空間,也給了教師一定的機遇和挑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拓寬思路,轉變觀念,激發學生主動生成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獲得一種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過程中豐富多彩的、活生生的體驗。學生將伴著濃厚的興趣,投入到活動中去,保持長久的興趣和旺盛的熱情,自己去實踐、去探究、成就精彩!
參考文獻:
1、郭元祥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2、周又紅、 李崗編著《青少年生物與環境科學實踐活動競賽指導》,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