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疫情有變化,中小學寒假已經確定,家長擔心嗎
北京疫情有變化,雖然中小學寒假已經確定,但仍是有不少家長感到擔心。
多地教育廳已經明確了中小學放寒假的時間,這讓家長們鬆了一口氣,但是面對局部地區疫情出現反彈的情況,家長不得不擔心起來,加上冬季是流感頻發的季節,家長更加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
北京地區的疫情有變化,這更是讓家長憂心忡忡,擔心如果寒假放假的時間太靠後,孩子的安全問題更難以得到保障。
3、勤洗手,佩戴好口罩
最後,中小學生們平時放學回到家裡面一定要勤洗手,不要用臟手去觸摸眼睛、鼻或口,另外去人多的地方也要注意佩戴好口罩。
你是否支持中小學寒假的放假時間提前呢?歡迎發表觀點和看法。
② 小學教育的現狀與前景
小學教育專業就業前景及就業形勢
2019-03-25 13:47:50
文/葉丹
這專業就業還是比較好的,老師永遠都不愁找不到工作,所以主要看你是否有興趣,畢竟這工作幾十年如一日,沒什麼大發展,不適合有野心的人,如果是女孩,還是比較好的,這個職業穩定。
1小學教育專業就業前景怎麼樣
截止2015年12月,小學教育專業用人數量呈下降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隨著小學生的減少、拆校並校的進行,小學教師已經飽和,新教師進入已經很難了。
雖然教育主管部門通過老教師提前退休讓出崗位、競爭上崗淘汰不合格教師來緩解小學教師的就業難問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只能是權宜之計,畢竟老教師有限,競爭上崗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從幾年前開始,教師的准入已經向社會放開,只要具有教師資格證的社會人員,通過考核,就可以進入教育系統,競爭教師崗位。尤其是隨著社會就業難度的加大,很多中文系、數學系、英語系等系科的學生甚至研究生加入到小學教師的競爭行列,這無疑又增加了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難度。
小學教育專業在專業學科中屬於教育學類中的教育學類,其中教育學類共10個專業,小學教育專業在教育學類專業中排名第3,在整個教育學大類中排名第4位。
2小學教育就業前景好嗎
這個專業分語數英三個方向的。可以說吧,我們這個專業有自己有時也有劣勢。畢業出來了可以說是專業人才,畢竟你的畢業證書寫的是這個專業畢業的,在大學里受到也是專業的培養。不過也有劣勢,有些小學是會註明只要數科院、外文學院、漢語言這些畢業出來的師范生的。主要還是看各教育局各區各學校的要求了。但是這個專業就業率可以說是很高的,主要看你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目標而已。
③ 如何當下中小學課堂的國學教育現狀
(一)、傳統教育 傳統教育思想是中國幼兒教育界的主流思想,他們雖然也認為幼兒教育應該有別於小學教育,但是兩者沒有本質差別。幼兒園就是簡化版小學。不可否認,傳統教育模式在教學的規范性、實踐性和效果方面具有絕對優勢。以河南為例,占據主導品牌地位的幾乎都是隸屬於學校的附屬幼兒園,其中包含很多民辦學校的幼兒園。他們具有資源優勢,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區域,幼兒園的品牌影響和認可還取決於該園的歷史淵源和特殊地位。傳統教育模式里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是從屬地位,優秀導師和學生悟性制約教育效果,這已經成為阻礙傳統教育模式發展的無解難題。 (二)、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的全球影響力、教育理論的系統性與可操作性、教育效果的顯著性,促使蒙台梭利成為對中國幼兒教育影響最大的西方幼教專家,她揭示了一個完全不同於中國傳統教育的幼兒世界。蒙氏教育法帶有強烈的個人烙印,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杜威、克伯屈等大教育家的嚴厲批評。它的理論基石—形式訓練理論—早在19世紀下半葉便被證明有缺陷。但同時,蒙氏教育法獨特的教學效果又使得它大受父母的歡迎,它強調知覺發展、動手操作、注意力培養,是讓兒童自由選擇,促進優化的有效學習模式,但在語言發展、個性培養和想像力塑造方面則沒有顯著提升。因此,蒙氏教育「中國化」需要長期扎實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三)、早期教育 諸如愛嬰、寶貝等早教中心,以西方早教專家的系統理論為依託,利用豐富多彩的早教形式,在中國開創了0-3歲全新的嬰幼兒早教高端市場。特點:高利潤、低成本;經營模式簡單化和市場的高速發展;連鎖經營促進規模化。他們資本雄厚,手握資源,成為幼兒園市場競爭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但是未來軟肋恰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早教模式,早教理論和實踐活動缺乏有效論證,教育形式過於商業化,教育過程過於取悅家長,教育效果無從考證。早期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均沒有脫離傳統范疇。如果不克服簡單、浮躁、輕率的教育態度,他們註定會成為幼教市場的邊緣角色。 (四)、雙語教育 國人對英語的狂熱和外教資源長期短缺將是雙語教育高成本的根源。南京一家收費十萬/年的貴族幼兒園打得就是外教牌,利用全天候外教、中外混合班、游戲化教學、大型表演劇等吸引高端市場的家庭。把握嬰幼兒的語言敏感期,有效促進外語能力發展,這是具有旺盛市場需求的教育目標。雖然語言氛圍是嬰幼兒最優的成長模式,但是高昂的外教成本讓它成為不可能的教育選擇。如何擺脫成人學英語模式,建立適合嬰幼兒外語語言發展的可行的低成本學習模式,這是幼兒教育界努力探索的教育課題。 (五)、天才教育 天才教育是美國立法實施的教育模式,也稱天賦教育,精髓就是自我教育,它是利用學生的自身天賦結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而加速個體發展的教育思路。天賦教育沒有強迫教育,也沒有放任教育,是一種順其天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它承認個體差異,主張平等和個性。教育平等是通過倡導用不平等的教育對待天資不同的學生而實現,個性化教育其實就是精英教育。日本千葉的天才幼兒園、北京八中少兒班、中科大少年班等與美國天賦班的教育模式極為相似。中國民營學校要想改變公立學校的主導地位,只有在教育領域掀起革命風暴,占據教育制高點,才有機會從根本上改變自身處境。
④ 中國的教育發展現狀如何
中國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
城市中小學老師嚴重超編,師資力量雄厚,而鄉村及偏遠落後老師嚴重不足。偏遠山區及鄉村音樂體育美術老師嚴重不足,有的老師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半路出家,為了開設開齊而臨時安排,屬於趕鴨子上架。計算機信息技術老師缺少,計算機作為先進文化和技術傳播,對於學校老師掌握現代科學教育技術受到了影響。城市老師,音樂體育美術都是專職老師,每一個學科都有教研組,可以進行交流和學習,而鄉下一個年級一個班,只有一個老師。老師外出的機會少,老師一走學生只有放假,也沒有外出學習和培訓的名額。師資的不足,嚴重影響了教學的質量。
近年來,農民工外出打工的人數增多,造成許多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教育,在家由爺爺奶奶照顧,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方法不當,對孩子溺愛。關心和照顧農民工子女,已經成為社會問題。
農村老師的隊伍建設必須加強,。只有切實提高農村老師的待遇,改善農村教師的生活狀態,才能讓農村老師的隊伍穩定。待遇和社會地位的提高,才能讓鄉下教師安於教書,樂於教書。
⑤ 北京教育現狀
北京教育現狀
⑥ 當今小學教育現狀是什麼
當今小學教育現狀:
1.重知識輕能力
盡管從理念上看,學校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但實際上,即使在小學階段,以考試為中心的現象也很普遍。測驗命題死糾知識的細枝末節,忽略了記憶以外高層能力的評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死記硬背的學風。其後果是學生學習負擔沉重,影響了多元能力的發展。
2.片面追求分數
分數成為學習目標,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內在求知動機。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兩種。外在動機是為了獲得外在獎勵而激發出的學習動機,比如為了獲得高分而努力學習。內在動機是因為喜歡、有興趣或活動本身的原因而激發起的學習熱情。考試使很多學生為考試而學習,抑制了內在求知動機的發展。僅僅用測驗分數評價學生,也容易挫傷困難學生的積極性。國外研究顯示,那些比較聰明的學生在有評分的學校里學習態度更為積極,而那些學習比較慢的學生在不評分的學校里學習更積極有效。在小學低年級,分數對差生的不良影響尤為明顯。
3.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學校在評價學生時,學業成績往往是主要的評價標准。有些老師會因為學生成績不好而當眾批評學生,甚至羞辱學生,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許多成年人在回憶自己的小學生活時,不能忘懷的是老師的一次表揚或一個意想不到的鼓勵;同時久久不能遺忘的是老師的蔑視或嘲諷。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學生考了高分,就被認為是好孩子,並獲得獎勵;而考得不好,就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責難。考試壓力給學生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引起考試焦慮,危害兒童的心理健康。考試競爭不利於學生間的互助與合作,還會導致一些不良習慣的產生,如抄襲、說謊、攻擊性過強等。
4.制約教學改革
由於測驗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和控製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沒有測驗觀念和測驗內容及方法的變革都難以行之有效。在不合理的考試制度下,一些好的教育思想、好的教材和教法無法在實踐中推行的事情時有所見。如學校開展「愉快學習」教學改革,但評價時仍然盯著學生在傳統測驗中的得分高低,則改革必然受阻。因為改革意味著採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會對常規教學帶來影響,不僅不能保證使學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時還會因追求一些素質發展使學生的某些分數下降。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有一些學校不敢改革,也不願改革。
⑦ 如何看待當今中國的教育現狀
不公平,需改善
⑧ 糾結的中國教育現狀:中小學到底要不要減負
疑問
中小學減負,怎麼了?
今年兩會,再次將中小學減負問題推向輿論的高潮。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在回答記者有關中小學生減負的問題時稱,從1951年到2017年國家圍繞中小學學生的減負出台過幾十份文件。但恰如古詩雲:「一山放過一山攔」。幾十年喊減負,有些地方孩子們的書包越喊越沉,課外負擔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時間越喊越少。
國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在大力呼籲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並出台了許多政策文件扎實推進減負。
但近期一篇名為《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火爆朋友圈,並贏得了眾多家長和網友的支持。
為什麼在學業壓力如此大的情況下,依舊有家長選擇為孩子「加負」?中小學減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減負,還是頭痛醫頭腳疼醫腳?
減負這件事兒,其實已經喊了有三十多年了,而且據統計,自1985年以來,中央政府下達49次「減負令」。如此重錘之下,卻出現了一個尷尬局面:校內減下來,校外加上去,補習班的迅猛發展增加了中小學生負擔的同時,也加重了家長的負擔。
事實上,細細觀察我們會發現,盡管年年都喊「史上最嚴減負令」,但是不少減負政策只針對表面問題頭痛醫頭腳疼醫腳,並沒有戳到問題的實處。
比如,2013年,北京市推出「史上最嚴減負八條」,明確要求小學生在校時間不能超過6個小時,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不超過8個小時,每天下午3點半,學校準時放學。這就導致了「三點半放學,孩子無人接」問題。孩子下午三點半放學,父母依舊在上班,因而,在學校擠下來的時間,減下來的負,又統統在課外輔導班上還了回來。
也比如,針對作業的減量指令。例如今年,開學前夕,杭州市拱墅區、上城區教育局放出減負大招——兩區小學生、初中生做作業超過晚上10點,就可以選擇不做。然而,這樣一刀切下來,能力強的孩子減了負,能力弱的孩子卻「吃不飽」。除此之外,在家長懼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以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作用之下,校外「加餐」已經成為了必不可少的選擇。
還比如,2月間,教育部發布了《關於規范管理面向基礎教育領域開展的競賽掛牌命名表彰等活動的公告》,要求進一步規范管理面向基礎教育領域開展的競賽、掛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動。但是,在擇校熱的背景下,仍有少數學校無視禁令。因此,一邊是教育部門的三令五申,一邊依舊是競賽火爆,有的學校和培訓機構合作,開展「密考」,有的競賽組織者,則把學校認可競賽成績作為競賽宣傳。
「學生減負到底應該減什麼?」住川全國政協委員、西南醫科大學校長何延政認為,「減負」減掉的應該是過於繁重的課外負擔,而不是減少對學習的投入、對能力的培養,更不是簡單粗暴地減少在校學習時間、降低學業水平要求。
不是不想減,而是不敢減
都知道孩子間的競爭壓力大,負擔重。減負原本是好事,但是,為什麼還有不少人提出「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呢?
事實上,不是家長不想減負,而是不敢減。因為競爭太激烈了。
近年來,我國在抓學生減負時,主要緊盯學校教育,要求學校減少作業,嚴禁學校補課。來自學校的負擔確實減輕了,但校外的負擔卻迅速增加,很多家長都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訓班。
中國教育學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不少家庭,悄悄把「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主戰場轉向課外時間,課輔機構超綱教學、以競賽轉換招生資源的做法,嚴重擾亂了教育教學秩序,而最終接盤受害的正是中小學生,作業越來越多,負擔越來越重,睡不好,沒時間玩耍,救救孩子的聲音淹沒在功利追逐大潮中。
這樣悲劇性的惡性循環,其根源就在教育的剛需——中高考依舊不變。除此之外,「教育資源均等化」並沒有實現,優質教育資源仍然控制在少部分學校手裡。因而,多數家庭非常清楚的意識到,僅憑校內的所學孩子難以在眾多的學子中脫穎而出,規規矩矩實施「減負」的學生,根本進不了好的初高中學習。所以,學生和家長都卯足了勁,要進入到一個優質學校,從而博一個看似光明的前程。
減負,真的有益於孩子的未來發展么?
更讓家長們擔憂的是,減負,也許並非真的有益於孩子的未來發展。
日本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減負教訓,非常值得借鑒。當時經濟飛速發展的日本社會,要求給學生減負的呼聲同樣強烈,教育部門當然從善如流。
怎麼減負?和我們一樣,少學東西,少上學,少考試。
「寬松教育」方針下的30年間,日本中央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大體包括:降低教學大綱的標准(縮減課本)、減少規定學時和公立學校去重點化。例如將小學至高中的總課時從5821課時減少至5785課時,《中學指導要領》的冊頁從261頁減少至123頁,公立中小學每周上課5天(原本6天),學生報考公立中學不能填學校志願,只能按片區隨機入學等。問題是,這些直接減負的政策手段根本沒有達到減負的效果,還產生了系列副作用。
首先,由於寬松教育政策只能約束公立教育部門,民眾的升學需求和競爭態勢並沒有變化,因而,私立學校大量崛起。
原本占據優勢教育資源的公立中學只能提供寬松的托底教育,無法為想要上好學的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幾乎所有志願上一流大學的中學生都投入私立中學,隨之,沒了要讀書的學生,公立中學的優質師資也不斷流失。這樣一來,極大地擾亂教育資源的有序分配,進一步加劇了教育的不公。
其次,便是課外補習班迅速蔓延,課外補習費的支出初年攀升,不少家庭因此入不敷出。
要考上好大學,僅僅上私立學校還不夠,課外補習學校(日本稱「學習塾」「進學塾」)專門為應試做好准備,這幾乎成為日本家庭的一般常識。甚至,許多家長發現,如果在家中不做充分的預習准備,連較好的補習學校都進不去。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寬松教育」政策整體上降低了必修的教育標准,看似學生有了更大的自由選擇學習的空間,其實這個年齡的學生既不充分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社會需求,甚至不夠了解競爭游戲規則。
自主選擇適合的教育資源既超出了學生的能力,也超出了多數家長的見識水平。除非精通教育和社會規則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多數家長在為孩子做學業選擇時手足無措,心態焦慮。私營培訓機構的營銷誘惑、家長間的模仿與攀比、恨鐵不成鋼和病急亂投醫等心態都會造成超量教育、過度補習,結果又加重了一重學業負擔——不僅無效,更可能適得其反。
減負減起來,靠的不只是一家之力,一時之言
「減負」並不等於公辦教育的「後退」、不等於降低中小學生的課程難度、不等於不要學生刻苦學習、不等於減少學生學習時間、不等於不要考試。
但一味地減負一刀切,很可能會重蹈日本減負的歷史。
如何能讓負減下去,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懸在所有人心頭的疑問。
中國教育報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今天,我們要再次強調大力「減負」,是因為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教育的功能從過去的「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開始逐漸轉向「人人成才」「各盡其才」。
減負是勢在必行,但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前提下,「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無處不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減負減起來,靠的不只是一家之力,一時之言。
正如教育專家熊丙奇所言,要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把學生和家長從繁重的學業負擔以及擇校焦慮中解放出來,不能簡單依靠推遲上學時間、取消特長生招生、叫停競賽、規范教育培訓機構經營等舉措,而需要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也正如,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徐冬青所說,「減負」之難,難於上青天,某種意義上,是各類主體的合力所致。
跨越「減負陷阱」,必須釐清各類主體的責任,只有政府、市場、家庭、學校、教師承擔了各自的責任,並建立問責機制,才能真正將學業負擔減下來。在這個意義上,政府不但要履行自己的責任,還需要履行對各類辦學機構和教育教學行為進行「規則設計,規范治理,規律引導」的公共責任,才能最終打贏這場事關祖國未來的「減負大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