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會教育多元文化教案小班
活動目標:
1、知道生活中有許多尖利的東西,會傷害我們的身體。
2、了解專一些避免尖利物品傷害身體屬的方法。
活動准備:各種尖利的物品,如:筆、剪刀、樹枝、筷子等。
活動過程:
1、教師講述故事《小猴哭了》
2、教師出示帶有尖頭的筆,引導幼兒討論。
教師:「為什麼這樣的筆碰到小猴的眼睛裡,它會大哭?」(筆有一個尖尖的筆頭,戳在我們的身體上會覺得痛。有時尖尖的東西戳破我們的身體,導致流血。尖利的東西對眼睛的傷害特別大。)
1、討論:你們還見過哪些東西是尖尖的?
尖利的東西有很多,如各種刀、樹枝的尖頭、筷子等,幼兒每講一件物品教師就拿一樣,放在幼兒面前。
2、觀看錶演,比較不同行為的性質。
請幼兒觀看錶演,組織幼兒討論:怎樣做才不會讓自己受傷害?
(1)小兔子用畫畫的筆在別人的臉上點墨水。
(2)小猴在玩樹枝。
(3)小兔子一邊望著窗外,一邊在用剪刀剪紙。
(4)小鵝用筷子對著老師的眼睛說話。
3、教師小結。
教師:首先要用正確的方法使用這些物品;其次不要拿尖利的物品和同伴哄鬧、玩耍;第三,當周圍有同伴在這樣哄鬧時要提醒他們,並躲開他們。
『貳』 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的適宜經驗主要包括哪些
一、從自立、親情入手,優化中西方文化元素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進,我國的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固有的「金字塔」結構變為「倒金字塔」結構,這種變化也導致兒童在家庭中的位置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由傳統理念中「服從家長」變為「要求家長服從」。目前,中國家庭對孩子的溺愛到達了空前的程度,孩子沒有基本的勞動、自立理念,對自己應該完全能勝任的生活瑣事卻絲毫沒有自理的概念,一味地依賴家長。很多家長也看做理所應當,並將之視為孩子與自己親近的表現。這種狀況的存在和蔓延對幼兒的成長及將來的發展極為不利。我們要從幼兒園入手,開始對幼兒滲透西方的自立教育,讓學生幫家長、小朋友和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家庭中,鼓勵幼兒幫助媽媽擺放碗筷,或者收拾餐桌,洗自己的襪子、手絹,自己整理書包等;在學校,發現小朋友背後的拉鏈或者扣子開了,主動幫助小朋友拉上或者繫上;幫助老師為小朋友發放水果或點心,幫助老師一起做值日、打掃衛生等,從而不斷幫助學生樹立獨立意識和助人意識。同時,也要倡導小朋友有什麼心裡話給家長、老師說一說,鼓勵幼兒與教師和家長親近,加強情感教育。這樣,幼兒就能接受中西方文化雙重熏陶,既有中國傳統的重視親情,又有西方的獨立自主。
二、課程內容多元化,多種文化共同熏陶
幼兒園課程的開設有很大的自主權,不受門的嚴格控制。因此,幼兒園課程的開設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則。既要讓幼兒接受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故事,比如卧冰求鯉、囊螢映雪、程門立雪等,讓幼兒初步接受中國文化中的「敬老」「勤奮」「尊師」等文化元素;又要讓幼兒接受一些西方的文化元素,給幼兒講一些西方的童話故事《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丑小鴨》《灰姑娘》等,時常播放一些英文、法文的兒歌,觀看一些簡單的西方畫作,讓幼兒直觀感受西方文化元素;同時,教師還要注意滲透我國少數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比如蒙古族的騎射、少數民族的歌曲、舞蹈、生活習慣等。讓幼兒從小就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氛圍中生長,接受多種文化的熏陶,促使各種文化元素自然滲透,以幫助幼兒在文化民主的氛圍中成為能夠理解兩種或多種文化的人,使他們既成為自己文化的主體,又成為其中有能力的一員。這對今後幼兒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下成長都大有裨益。
三、從飲食、服裝等對幼兒進行多元化熏陶
中國民間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緣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所謂中國民間飲食的文化內涵,是指由飲食物質文化、技術文化、意識文化等反映的植根於中華文化的飲食思想和觀念。這是反映中華飲食文化本質屬性的因素,是中華飲食文化深厚堅實的思想淵源。近年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受西方飲食習慣的沖擊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兒童更喜歡洋快餐。但是,無論是中餐還是西餐都有其文化特色,教師只需向幼兒展示中西餐的不同製作方法和就餐習慣,比如用圖片或者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學生喜愛的中國菜和熟悉的西餐,讓肉夾饃來PK漢堡,餡餅來挑戰披薩,茶與可樂形成對比,面條與通心粉進行對抗,牛排與紅燒排骨進行較量……還可以將中國傳統服裝與西裝同時展示:西裝裙與旗袍對比,風衣與長衫並列,唐裝與西裝媲美……讓幼兒從小感受到飲食習慣和服裝風格的不同是一種自然的存在,是世界多樣化的自然呈現,對它們都能抱一種平和的態度去認識、去接受,從小就能在一種多元化的生活氛圍中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幼兒長大後快速融入「地球村」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以多元、多彩節日為載體,感受多元文化
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能體現出不同民族的民族性格的文化風格。幼兒從小接受不同的節日文化,對開闊幼兒視野、豐富幼兒文化積淀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在幼兒園開展以「國慶」為主題的活動;「中秋節」製作月餅,與家長共同品嘗,體驗勞動成果與親情;知道「重陽節」的來歷,尊敬、愛戴老人等等,這樣讓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使幼兒對了解與認識我們的民族,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同時,讓學生接受「父親節」「母親節」「萬聖節」「聖誕節」「愚人節」等西方節日,了解這些節日時,西方人會以哪種方式度過。過去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種誤區,即往往以突出表現差異感的方式來強調民族特性,在贊揚民族精神的同時,不自覺地貶低其他文化;或者在介紹其他文化時,常常與自己文化進行「孰優孰劣」的比較,其結果使我們的孩子不是過分自卑就是盲目自豪。為避免上述誤區,我園在多元文化教育上致力於幫助幼兒認識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內涵,學會尊重其他文化的多樣性。
文化的融合是歷史發展的潮流。因此幼兒園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同時,實行多元文化教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培養適應多元文化的未來人才必須從娃娃做起。
『叄』 如何對學前兒童進行多元文化教育
過去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種誤區,「往往以突出表現差異和頌揚優越感的方式來強回調民族特性」答,在贊揚民族精神的同時,不自覺地貶低其他文化.愛國主義教育變成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教育.同樣,在介紹其他文化時,也常常與自己文化進行優劣比較,其結果使我們的孩子不是自卑就是自傲.21世紀世界將形成巨大的經濟聯合體,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以致不同文化將面臨共同的問題,於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要解決各自文化中的問題,就必須加強國際視野,相互借鑒經驗.幼兒園有必要開展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質是立足本土文化認同的世界文化啟蒙教育.這種教育同樣強調體驗式學習、環境的教育功能.幼兒園不僅應建構多元文化教育網路,而且應在環境創設、一日生活中滲透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
『肆』 全國各地的小學課文版材都是一樣的么
不是,目前,全國使用的小學語文教材共13個版本。按教育部的規定,教材的使用選擇權在學校手中,通常一個地區會選擇一樣的教材版本。
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中小學使用語文教材中,一半以上的區縣在使用人教版教材,另一半左右的區縣分別使用蘇教版、北師大版和北京版教材。
1、人教版語文
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是現在全國大部分地區使用的。60多年來,人教社一直負責編寫全國的中小學教材,直至上個世紀80年代末,教育部推行「一綱多本」,它對教材的壟斷才被打破。時至今日,人教社仍是業界公認的中小學教材編寫實力最強、最權威的。
教材亮點: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開放而富有活力。從一年級下冊開始,每個「語文園地」里都有「我的發現」欄目,不斷鼓勵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引導他們自主發現學習方法。
如一年級下冊的「語文園地四」,兩個小夥伴正在對話:「我發現目字旁的字和眼睛有關。」「我發現……」教材通過這種引導合作學習的方式,啟發學生發現偏旁往往與字義有關。
使用反饋:
一位網名為「翩翩起舞」的老師認為:人教版的語文教材知識性很廣,是好事也是壞事。容易導致有些學生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最後變成好的學生越好,差的學生越差。這樣差距拉大了,某些學生就對學習產生反感。
一位鄉村老師在給編委會留言中寫道:對於三年級教材我只能說「想說愛你不容易」,不知道這些高高在上的編者是站在什麼角度上來編書的。
更沒有考慮到學生城市和農村的區別,三年級的孩子每天一大堆的收集資料,這許多是高年級學生才能完成的任務都讓三年級孩子來完成,怎麼辦?農村的學生又哪來那些資料?一大堆的難題是前所未有的。
專家論:
人民教育出版社退休編輯顧振彪說,「當時設想很好,山區農村可以編得淺一些,多些關於農村的內容;而像北京上海一些水平比較高的學校,應該編比較深的教材。但實際上,農村不願意用淺的教材,他們說,孩子本來在農村,用淺的教材就更考不上大學了,寧願用重點中學的深教材。主要根源還是應試教育,教材的編寫往往也要考慮考試。」
2、蘇教版語文
經教育部核准,江蘇教育出版社於2001年初啟動了與課程標准配套的義務教育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的編寫工作。目前,江蘇省的小學都用蘇教版的語文教材,而北京、山東、山西、陝西、安徽、海南、福建、黑龍江、雲南、甘肅、廣西的部分區市也在使用。
教材亮點: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的一大特色是學「識字課文」識字。「識字課文」是編者借鑒傳統語文教育經驗和多種識字方法而精心編寫的識字教材。
駿馬,秋風,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椰樹,驕陽,海島
氂牛,冰雪,高原」
這是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識字課文,分開來看,是一個個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詞語,連起來讀,又像一首音韻和諧的寫景詩。短短24個字,勾勒出一幅氣勢恢弘、景象萬千的中華長卷圖。學生學習這樣的課文,既識了字,認識了事物,又可以在誦讀過程中感受到祖國的遼闊和壯美。
反饋:
一熱心網友認為:「首先,拿到這本書就有想讀的感覺,圖片優美,字體也很適於孩子們認讀和書寫。其次,它相對人教版來說,我認為難易程度更適合孩子們理解。最後,我認為它在書寫和口語交際方面的設計也非常合理並且貼近生活。」
另一位學生家長表示,蘇教版語文教材全彩的配圖對學生很有吸引力,課後的問題符合課本教材,內容做的很精緻。
3、北師大版語文教材
北師大版語文教材是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陝西、安徽、新疆、福建、黑龍江部分區市在使用。在教科書編寫過程和實驗中,編者一直力圖解決:語文學習興趣、語文學習方法、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三個問題。
教材亮點: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和兒童早期識字經驗相聯系,又進一步深入,在一入學時學習「字與畫」單元,把漢字象形及由畫演變為字的特點和過程溶入100個左右常用字的學習,保護了孩子主動識字的積極性。
如果不是這樣,一上來就學拼音,特別是強調四會,難度很大,幼小斷裂,使孩子對語文課產生畏難情緒,很容易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
4、京版語文教材
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選擇了80多首詩歌,其中古詩47首,占教材總量的13%。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總計有61首古詩,從內容看,唐詩佔50%,宋代詩詞佔30%,其他有漢樂府民歌、元、清及現代詩詞。鄂教版語文教材,古詩詞約占所有課文的四分之一,包含90餘首。
北師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任翔表示,目前已經通過教育部審查的北京版語文教材,將會大幅增加古詩文的內容,小學學段篇幅將達到100篇,古詩文佔全部課文比例達到15%以上。
比如在小學一年級古詩文的選取上,由之前的個位數篇幅增加至22篇,其中,九篇為蒙學經典,包括《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同時,在古詩的選擇上,會選取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的大家名作,讓學生感受文字的美感。
(4)多元文化教育小學語文擴展閱讀
人教版語文教材和蘇教版語文教材的共性
1、它們都著力體現多元文化理念。人教版語文教材和蘇教版語文教材中都包括了民族文化、一般文化、性別文化、年齡文化、地域文化、階層文化等多種文化。
從總體上看,既包括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包括各個少數民族文化和國外的民族文化;既包括精英階層的文化,又包括普通階層的文化;既含有城市文化,又含有鄉村文化等。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群體的文化。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
2.它們都引進了少數民族的文化。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文化。如何實現各民族間的理解、尊重和和睦相處始終是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作為中國的啟蒙教材,有必要介紹各個民族的文化。
這兩個版本的教材對少數民族的文化都有所反映,人教版教材中的《藏戲》《雅魯藏布大峽谷》《文成公主進藏》等描繪出了藏族的風俗禮節、風景以及藏族與漢族之間友好的情誼;《和田的維吾爾》《七月的天山》等描述了維吾爾族的風光和日常生活。
但是,這類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文章在蘇教版語文教材中僅占課文總量的2.5%;而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中也只佔了課文總量的3.1%。
3.在這兩個版本的教材中有關男性的文化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但關於女性文化的比例則相對較少。在這兩個版本的教材中,不管是從兒童類作品看,還是從成人類作品看,有關男性文化的課文都居多數。這些男性人物都表現出了堅強、勇敢和探究的性格特色,從而具有了較高的認同感。
女性人物卻僅僅被賦予弱小、溫柔和賢淑的性格特徵,除了蘇教版教材中的花木蘭、海倫·凱勒、桑蘭以及人教版教材中的居里夫人以「強者」的身份出現以外,其他女性都是以弱小的形象出現的。善良、賢惠、順從等是她們性格上的特徵。
4.它們都反映了農村地區的文化,城市地區的文化所佔的比重有所減小。兩個版本的教材經過修改,反映農村地區文化的課文數量都較多。反映農村地區文化的課文多和景色、動物等有關,其中,大部分都出現在詩詞和散文里。
『伍』 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的區別
多元文化是指文化中不只有一種文化,多種文化,相互包容。
跨文化教育是指,用原本的文化去別的文化氛圍中進行教育。
『陸』 小學語文多元化評價的還要什麼不足
《語文課程標准》提到「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做到語句專通順,行款正確,屬書寫規范、整潔」。根據要求,同時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把評價作文的內容包括三方面:基礎分、技能分、附加分。基礎分包括:錯別字少、正確使用標點、語句通順、字跡清楚。技能分包括:內容具體、真情實感、語言生動、條理清楚、中心明確。附加分包括特色分和進步分。特色分指學生在某一方面有特好的地方,如想像力豐富,選材新穎,構思特別,開頭結尾特好或某一個地方寫的特好等。進步分指學生在在前後作文中出現的微小的進步,可以是字比以前端正了,錯別字少了,會使用標點了等。以上評價作文的幾個方面可以根據年級高低,班級的素質,適當的減少或增加。像我教六年級班,個別學生基礎比較差,在技能分中去掉真情實感這個項目,因為他們連基本功都不是很扎實,要做到真情實感真的是很難。所以素質教育中的一切評價應是促學生以成功者的良好心態進入後續學習的動力,而絕不是找學生的漏洞。
『柒』 多元文化教育教育是干什麼的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跨越文化邊界的教育,反映了人們對社會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軌跡的深刻認識與把握,反映了人們對教育所寄予的促進人類朝著和平、自由和社會正義邁進的美好願望,是國際教育變革的重要走向。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不斷朝著多元、理解、開放的方向發展。
當今世界,隨著經濟、技術、商業等方面的發展以及交通、交流工具的現代化,人類活動范圍逐漸擴大,人類社會由封閉、半封閉與隔閡的狀態轉變為半開放、開放與相互交往的狀態,社會經濟由地方性、自給自足向全球化、多元化轉變。歷史的進程要求過去的文化孤島被文化多元所替代,文化的排他性被文化的包容性所替代。不同人類群體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密切,文化間關系由相互疏遠到相互接近、由相互孤立到相互依賴。
在人類社會越來越復雜化,信息流通越來發達的情況下,文化的更新轉型也日益加快,各種文化的發展均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新的文化也將層出不窮。在現代復雜的社會結構下,必然需求各種不同的文化服務於社會的發展,這些文化服務於社會的發展,就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復雜社會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主義的提出無疑具有積極的、進步的意義。多元文化主義的爭論也顯示社會本身的進步,體現了各種族融合的成功。
世界多元文化所產生的"波及"效應,推動著當今世界其他領域的多元化發展.教育多元化就是這種境遇下的一種應對行動,教育不可能置身於思想和行動的新潮流之外,它在更新價值觀念方面大有可為,人們期望教育不僅能滿足人與社會的基本要求,而且還希望它也能面對世界的重大問題
『捌』 多元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有哪些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跨越文化邊界的教育,反映了人們對社會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軌跡的深刻認識與把握,反映了人們對教育所寄予的促進人類朝著和平、自由和社會正義邁進的美好願望,是國際教育變革的重要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