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音樂教育敘事論文

小學音樂教育敘事論文

發布時間:2021-02-26 21:03:21

Ⅰ 求大家幫我找一篇音樂教學方面的論文

音樂課程的文化性建構

無錫教研中心 李凱

作為國家級新一輪基礎教育課改的實驗區之一的無錫,在幾年來的課改實驗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積累了豐富而有價值的實驗經驗,為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和實施作出了應有的先導性貢獻。在此,筆者就近年來無錫市學校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文化性建構談幾點思考。

一、課程理念的文化性建構,著重實現三個轉變

沒有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和對音樂新課標理念的認同、內化,就不可能真正落實新課標。在這樣一個清醒的思想認識的基礎上,我們確立了學習新課程的重要策略:以音樂教學中教育觀念文化建構為基點,以學習、解讀、內化音樂新課程標准為操作平台,推動教師實現學科教學思想、觀念、認識的轉變。我們在著力抓好多層面、全方位的音樂專職教師的新課程普適培訓的同時,舉辦專家專題講座,組織教師進行開放式的學術研討交流,引導教師重新審視自己對音樂教學的理解和認識。使教師在走出傳統音樂教學思想定勢中,逐步形成音樂教學新的課程思想和觀念文化。

其次,調整教師專業發展的坐標,轉變角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課程由忠實執行取向轉變為創生建構取向。新的課程改革則提倡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執行者,也是課程教學的主人。為此,我們在組織音樂學科教師培訓中,通過專家報告推介典型,傳統課例會診等方法,打破教師習以為常的平靜狀態,激發教師重新調整自己專業發展的坐標,要求教師帶著音樂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反思性的學習與思考。積極通過與自己、與同行、與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尋找專業水平、能力與新課改要求之間的差距,從根本上推動專業角色的轉變。

第三、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轉變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是音樂新課改實驗中的關鍵。在學習、解讀音樂新課程理念中,我們要求教師反思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操作過程與方法,分析利弊得失,以激發教師改革教學方式的內需動力。如把傳統的備課改為「設計」,優化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以求教學過程的精、活、動,有效利用和開發課堂生成性資源,激發和保護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興趣,為學生提供感受音樂、鑒賞音樂、表現音樂的廣闊天地。在課堂中教師要改變「一言堂」、「結論評判」等做法,給學生多聽、多唱、多想、多做、多動的學習空間,把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技能學習,有機地滲透在音樂的實踐體驗中,讓學生在學習音樂中感受到樂趣。

二、課程實施策略的文化性建構,重點處理好三個關系

1.堅持預設與生成的辯證統一。新課程改革倡導生成性教學,要求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教學,這對改革傳統課堂教學中過分強調預設與控制的弊端有著積極的意義。預設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預設的超越和發展,沒有充分的預設,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至於音樂課堂教學中出現的那種片面強調「動態生成」,甚至用「動態生成」否定或取代必要「預設」的做法是一種新的思維誤區。為此,我們在音樂新課程實施中,要求教師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鼓勵教師科學施教,既要忠實於「原作」,又要根據課堂具體情景作必要的調節、修正,甚至大膽地創造。在批判機械性「預設」的同時,摒棄以生成為時尚的隨意性生成傾向,使課程實施行進在有序、科學的軌道上。

2.確立科學發展思維,擺正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中小學音樂教學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而新一輪的音樂課程改革也是建立在傳統音樂教學的基礎之上的,任何割斷歷史、全盤否定「傳統」的思想都不是科學正確的。在音樂新課程實施中,我們發現有些學校或教師為了迎合新課改理念,盲目追求音樂課堂的熱鬧,而全盤摒棄了傳統課堂教學中值得弘揚的東西,這種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狀況都是有悖新課改思想的。如以往音樂教學中過分強調識譜、視唱,並將它作為孤立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的做法,固然背離了教育的宗旨,但如果完全廢棄基本樂理知識的傳授,也是不科學的。我們認為,以往的音樂課堂教學中重視基本知識的傳授還需繼承,只是在音樂知識的難度、教學方法等方面要進行「創新」,如識譜、視唱等知識的教學,不能與音樂作品的感知割裂開來,而應融於作品的聽、唱、演、奏的過程中,成為音樂情景體驗、審美、鑒賞的有機組成部分,內化為學生知識、經驗結構的一部分,從而使音樂新課程構想真正成為課堂教學行為和實踐。

3.增強學科綜合意識,處理好一元與多元的關系。音樂新課程較之傳統音樂教材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即重視教材與相關文化的融合,強調多元藝術的結合。

音樂新課程的這~變化,要求廣大音樂教師不斷調整教學思維,增強學科綜合意識,認真處理好音樂藝術與其他藝術的多元融合。在音樂新課程實驗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個問題,許多教師為在課堂教學中體現音樂與多元文化的結合,不顧需要,硬性穿插一些與當堂音樂內容缺少內在聯系的內容或手段,使課堂教學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上缺乏統籌意識和整體把握,隨意性較大。針對「為融合而融合」的問題,我們加大了課堂教學過程設計的研究,鼓勵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內容的同時,巧妙安排多元藝術的整合,追求音樂與多元文化綜合的和諧、自然和無痕,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知識內容和實踐平台。

三、課程目標的文化性建構,著力三項能力培養

1.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是中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的目標之一。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也是一種通過聽覺通道獲取感知的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感知能力是對音樂作品理解、欣賞、審美的基礎。要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就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音樂概念與技能,如音高、節奏、力度、速度、音色等,但這不是音樂藝術教育的全部。因為「藝術是一種深度個人化領域,學生在這個領域中將進入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世界」(加德納語),對音樂的感知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色彩。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在落實培養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目標時,選擇科學有效的操作途徑,來建立學生對音樂感知的通道。如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讓學生辨別、體驗中西方音樂在表現同一主題時存在的差異,以及同一音樂題材因採用不同的表現方式是否會產生不同的心靈體驗等比較中,感知中西方音樂在表現時所存在的文化差異,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2.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就音樂學科本身來看,它是~門創造性最強的藝術門類之一,它對於培養和發展人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品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小學的音樂創作能力有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音樂創作意識,以及他們在學習音樂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性思維;二是教育者利用各種教育手段,結合多種藝術教育形式,為學生創設能激發其創作慾望及發展其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情形。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將音樂欣賞與適當的藝術實踐及創作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音樂創作意識。譬如讓初、高中學生為某一段音樂填詞,或為詩歌、散文、舞蹈、圖畫選擇或創作相應的樂曲、樂段。在低年級學生中,要求學生在欣賞某一樂曲後,根據主題音樂創編音樂故事,表演一段舞蹈,或用線條畫出某一生活情景等等,來激活想像和創作熱情,增強創作意識,培養創新品質。

此外,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要求學生圍繞音樂主題內容,自主收集,選擇相關的音樂資料,並在課堂中進行交流共賞,以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和培養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3.培養學生音樂反思能力。從元認知理論來解讀音樂反思能力的含義,不難看到加德納所提出的音樂的反思能力實質是音樂的元認知能力,它包括個體對藝術家的作品的評論,也包括個體對自己音樂感知與理解能力的反思與理解。即自己是否理解了作品的創作目的,是否了解了作品的創作方法,是否體驗到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以及效果等。如有些學校利用校園電視網舉辦音樂欣賞專題講座,介紹、賞析、講解有關音樂作品;利用校園櫥窗,開辟「樂海拾貝」專欄,向學生介紹音樂家、作曲家等有關知識,拓寬學生音樂知識面,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利用班級黑板報,不定期刊登學生賞析音樂作品的體會文章,舉辦以音樂為主題的班會活動,通過歌曲接唱、知識搶答、作品品評、問答筆談等多種形式,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深層理解,讓學生在反思中,提升自己對藝術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元認知能力即反思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四、學科科研中的文化性建構,注重三點引領

l.研究策略選擇上的引領。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留給教師廣闊的創作空間,教師不僅要通過個體的學習與實踐反思,更有賴於教師群體形成的「學習文化」,教師個人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群體的合作、經驗的分享。基於這些認識,我們在音樂學科教研中,加強和促進了教師群體合作文化的建設,引導教師由獨立走向融合。如構建民主、開放、科學的教研機制,創建合作坦誠、理解包容的教研文化。舉行校際、校內的學術沙龍活動,開展深度對話,促進教師心智模式的改善。通過教師上研究課、教研員上下水課等形式,使教師之間、教師與教研員之間建立一種坦誠無私、民主平等、對話合作的科研夥伴關系等,有效增強了音樂教研的團隊意識,促進了科研合作文化的形成,為音樂教師的專業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2.科研價值取向的引領。有效的學校教科研應以問題引導研究,應將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困惑和提升教師科研水平、能力為價值取向。而實際的教科研情況並非如此,許多學校雖都建立了教科室,都有自己的研究課題,但這些課題的研究卻離課堂很遠,離教學實際很遠,針對教科研的這一傾向和偏差,我們積極破除學科科研的神秘感,在建立研究課題的同時,積極鼓勵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建立個人研究課題,圍繞教學中的問題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開展教育敘事、教學案例的研究與寫作,注重實踐性反思,使內隱的、個性化的實踐經驗情境化、理性化和顯性化,使教學研究真正著落於教學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

3.教學研究方式的引領。傳統的教研工作,往往以活動取代研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機構層層組織的優質課、公開課、示範課評比活動、經驗交流活動,成為教研活動的主要形式。而學校的教研活動,往往局限在具體教學行為而缺少對教學問題的剖析改進和行為跟進,缺乏跨學科、跨年級的溝通和整合,因而容易造成教研的表面化、形式化、簡單化。為此,結合音樂新課程改革的情況,我們努力促進學校、教師教研方式的轉變,積極倡導和推進以音樂課例為載體的教學研究,從更多關注普適性的教育規律到更多關注自然情境中的教育問題,從強調研究知識的傳授方式到注重研究知識的建構與內化,引領教師學習和掌握現象觀察、資料選擇、數據分析、邏輯判斷、操作實驗等重要的研究方式,切實提高教學研究的實效。從文化視角審視中小學音樂課程改革實為一種文化建構,無論是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研究等,都是一種新文化建構。

Ⅱ 什麼是教育敘事類論文

教學敘事研究是以教師自己的故事建構為手段,通過敘述故事,描述教師真實的教學生活,呈現特定情境中教師的教學行為以及這種行為下的學生狀況,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和意義分析,形成有關教學經驗的「個人知識」,獲得對教學活動的意義理解和解釋的一種研究方式。由於教學敘事研究是以講故事的形式進行的,而且故事直接來源於教師的教學經歷,其理解和解釋又取決於教師自己對教學「現場」的獨特把握和判斷。因而,這種研究以其「平民化」的風格,給一線教師以親切感。
但是,從研究現狀來看,有不少的研究不是故事「味」太濃,沖淡了研究,就是「主題先行」,故事性不強,其研究給人以生搬硬套、人為拔高之感。教學敘事研究並無統一的格式與標准,但作為一種教學研究方式卻有著自己獨特的旨趣與品格。筆者認為在教學敘事研究中需要正確處理好敘事與研究、故事性與典型性、描述與解釋、局內人與局外人的幾對關系,才能使教學敘事研究真正成為一種教師自我認識、自我提高的有效方式。

Ⅲ 小學音樂和美術以及勞動與技術的論文

我的學年論文就是這個題目
請留下郵箱,我發給你好了。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敘事論文怎麼寫

教師教育敘事
這些的文章幫忙,是還可以幫助完善而已的。幾號需要的呢 ?

Ⅳ 學校要求寫教育教學論文,2000字左右,論文應該怎麼寫呢教育敘事算不算論文呢,和論文一樣嗎

學校要求寫教育教學論
左右內容,懇定還好的,

Ⅵ 適合發表教育敘事類論文的刊物有哪些

教育前沿
創新教育
文學教育
基礎教育研究
還有很多,您可以去我的網路空間看一下

閱讀全文

與小學音樂教育敘事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