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變化
朋友你好!
改革開放30周年教育變化與成就
「改革開放三十年,辦學條件大改變,危房校舍變樓房,現代媒體課堂顯。改革開放三十年,教師待遇大轉變,月薪幾十到幾千,醫療保障盡開顏。」這是毛菊觀老教師用詩歌的方式,表達出30年我國教育發展的可喜成果,今天,筆者用此來形容通化教育也不為過。
憶往昔,30年前的通化教育事業曾是發展滯慢,舉步維艱。自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有了第一所新式學堂,1949年遼東省市屬中學僅有5個教學班,市屬小學54個教學班共145名學生和72名教工的簡朴辦學條件,1977年,全國恢復了高考。而30年前的我市教育,那是1978年,恰好趕上國家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偉大的轉折,國家重新樹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師的勞動的觀念,對學制、教材、教學時間都作了安排,整頓了教學秩序,恢復了師范院校,對在職教師進行培訓進修,恢復了少先隊組織、中學的共青團組織。自此,我市教育事業也步入恢復、調整和發展軌道,百業待興。那個年月,教育經歷著「撥亂反正」和「披荊斬棘」,各級各類教育學校的辦學規模和校舍、教學設施、儀器等辦學條件和環境都處於落伍、薄弱階段,與現在相比真是天地之別。
看今朝,30年後的我市教育事業可謂蒸蒸日上,累累碩果!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教育事業呈現出科學健康的發展態勢。目前,學前教育與基礎教育競相爭妍,國辦教育與民辦教育齊頭並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蓬勃發展。各級各類學校1017個,在校生達到304177名,教職工達30204人的空前規模,實現了歷史上的巨大飛躍!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能不為之振奮,為之歡呼!
30年後的通化教育,堅持育人為首,德育為先,全面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控輟工作成效顯著,高考成績逐年提高。2004年秋義務教育階段各級學校全面進入新課程,2007年秋全市普通高中全部進入新課程。重視教育科研,承擔大量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課題。市直中學基本掃除信息技術「盲點」,開通了通化教育信息網。全市建設校園網達到143個,全市中小學微機台數達到18778台,機生比達到1:13,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基本完成,覆蓋率達100%。組織近萬人進行「教師教育網路聯盟工程」和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實施「三名工程」,突出抓好「雙師型」教師培訓和專業課教師培訓,旨在提高教師素質和師德水平。
30年後的通化教育,職教發展勢頭良好,中職發展壯大。加快調整、發展職業教育的層次和布局結構,深化辦學體制改革,2005年以來全市職業教育新增建築面積27647平方米,2007年末我市成為全省第一個全部公辦中等職業學校進入省百強校的地區。職業招生就業工作實現新突破,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2006年市教育局被評為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加大薄弱校、偏遠校的改造和改建力度,「十五」期間,全市共投入資金4億元,改造薄弱校430所,改造房校舍13萬平方米,逐步提高整體辦學水平。積極支持和發展民族教育。近年來,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建設教學樓、綜合實驗樓、留學生公寓、學生食堂、宿舍樓等,辦學條件實現根本性改善。幼兒教育、特殊教育也得到健康發展。
30年後的通化教育,注重關注民生,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通過「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學工程,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確保每一位義務教育段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做好市直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工作,使貧困家庭學生得到資助。採取有力措施,認真解決農民工和貧困子女受教育問題。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一費制」,完善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的「三限」政策,嚴格考風考紀,確保教育的公平、透明。2005年在全省率先實施「陽光分班、陽光課堂」等陽光工程,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陽光總在風雨後」,30載教育滄桑巨變,舊貌新顏;30載教育榮譽不斷,任重道遠。市教育局每年獲得的省部級以上表彰、獎勵和榮譽都在20餘項(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國中小幼現代科技教育優秀實驗區」等,通化市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城市教育綜合改革先進市」。
如今,通化教育將全面推進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進程,積極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教育與科技創新、經濟建設、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的緊密結合,為振興通化老工業基地,加快小康社會的進程一路前行,再譜新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義務教育體制與政策發生了哪些變化?
1985年5月,中國政府《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關於地方的職責劃分,原則上確定由各省(市、自治區)決定。執行中,各地基本採用「縣辦高中,鄉辦初中,村辦小學」的做法。這個政策,把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落到了鄉鎮政府頭上。
『貳』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徵文(六年級的水平)
憶改革開放,現中華雄威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後,奧運大幕將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將成為奧運的主人!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參考資料:飛
『叄』 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後10年以及改革開放到現在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周年教育變化與成就
「改革開放三十年,辦學條件大改變,危房校舍變樓房,現代媒體課堂顯。改革開放三十年,教師待遇大轉變,月薪幾十到幾千,醫療保障盡開顏。」這是毛菊觀老教師用詩歌的方式,表達出30年我國教育發展的可喜成果,今天,筆者用此來形容通化教育也不為過。
憶往昔,30年前的通化教育事業曾是發展滯慢,舉步維艱。自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有了第一所新式學堂,1949年遼東省市屬中學僅有5個教學班,市屬小學54個教學班共145名學生和72名教工的簡朴辦學條件,1977年,全國恢復了高考。而30年前的我市教育,那是1978年,恰好趕上國家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偉大的轉折,國家重新樹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師的勞動的觀念,對學制、教材、教學時間都作了安排,整頓了教學秩序,恢復了師范院校,對在職教師進行培訓進修,恢復了少先隊組織、中學的共青團組織。自此,我市教育事業也步入恢復、調整和發展軌道,百業待興。那個年月,教育經歷著「撥亂反正」和「披荊斬棘」,各級各類教育學校的辦學規模和校舍、教學設施、儀器等辦學條件和環境都處於落伍、薄弱階段,與現在相比真是天地之別。
看今朝,30年後的我市教育事業可謂蒸蒸日上,累累碩果!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教育事業呈現出科學健康的發展態勢。目前,學前教育與基礎教育競相爭妍,國辦教育與民辦教育齊頭並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蓬勃發展。各級各類學校1017個,在校生達到304177名,教職工達30204人的空前規模,實現了歷史上的巨大飛躍!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能不為之振奮,為之歡呼!
30年後的通化教育,堅持育人為首,德育為先,全面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控輟工作成效顯著,高考成績逐年提高。2004年秋義務教育階段各級學校全面進入新課程,2007年秋全市普通高中全部進入新課程。重視教育科研,承擔大量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課題。市直中學基本掃除信息技術「盲點」,開通了通化教育信息網。全市建設校園網達到143個,全市中小學微機台數達到18778台,機生比達到1:13,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基本完成,覆蓋率達100%。組織近萬人進行「教師教育網路聯盟工程」和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實施「三名工程」,突出抓好「雙師型」教師培訓和專業課教師培訓,旨在提高教師素質和師德水平。
30年後的通化教育,職教發展勢頭良好,中職發展壯大。加快調整、發展職業教育的層次和布局結構,深化辦學體制改革,2005年以來全市職業教育新增建築面積27647平方米,2007年末我市成為全省第一個全部公辦中等職業學校進入省百強校的地區。職業招生就業工作實現新突破,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2006年市教育局被評為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加大薄弱校、偏遠校的改造和改建力度,「十五」期間,全市共投入資金4億元,改造薄弱校430所,改造房校舍13萬平方米,逐步提高整體辦學水平。積極支持和發展民族教育。近年來,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建設教學樓、綜合實驗樓、留學生公寓、學生食堂、宿舍樓等,辦學條件實現根本性改善。幼兒教育、特殊教育也得到健康發展。
30年後的通化教育,注重關注民生,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通過「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學工程,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確保每一位義務教育段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做好市直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工作,使貧困家庭學生得到資助。採取有力措施,認真解決農民工和貧困子女受教育問題。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一費制」,完善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的「三限」政策,嚴格考風考紀,確保教育的公平、透明。2005年在全省率先實施「陽光分班、陽光課堂」等陽光工程,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陽光總在風雨後」,30載教育滄桑巨變,舊貌新顏;30載教育榮譽不斷,任重道遠。市教育局每年獲得的省部級以上表彰、獎勵和榮譽都在20餘項(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國中小幼現代科技教育優秀實驗區」等,通化市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城市教育綜合改革先進市」。
如今,通化教育將全面推進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進程,積極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教育與科技創新、經濟建設、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的緊密結合,為振興通化老工業基地,加快小康社會的進程一路前行,再譜新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義務教育體制與政策發生了哪些變化?
1985年5月,中國政府《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關於地方的職責劃分,原則上確定由各省(市、自治區)決定。執行中,各地基本採用「縣辦高中,鄉辦初中,村辦小學」的做法。這個政策,把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落到了鄉鎮政府頭上。
『肆』 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的變化
中國改革開放後不僅建立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猛增到246619億元,30年間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國每天創造的GDP為675億元,1978年的GDP現在只用6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按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1:8.1917計算,中國GDP總量約摺合為22248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如按人民幣對美元購買力平價(PPP)轉換系數1.8 水平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GDP現價182321億元人民幣摺合為10128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2位。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快速升值,中國以美元衡量的經濟總量還將快速增加。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數據表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步系數是3. 4,即世界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3.4百分點,中國經濟影響世界,世界經濟影響中國。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全面進步。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WERCCN)和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指數中心(BCEIC)主任季鑄教授主持編制的《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7),從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政策風險、支付風險四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狀況,中國綜合風險指數0.8341,從第38位上升到第36位。排在埃及之前,秘魯之後。政治風險指數0.8513,排在第42位。經濟風險指數0.8064,排在第51位。政策風險指數0.7902,排在第76位。支付風險指數0.8937,排在第23位。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充實,經濟總體安全。然而,宏觀經濟管理水平較低,有待進一步提高。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1978-2007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為3.4%,中國同期經濟平均增長率為9.8%,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2.8倍,是同期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3.2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穩健。1978-1995年期間,中國經濟發展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經濟增長波動性和周期性都比較顯著。此後,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和周期性明顯減弱,表明中國經濟體系日趨完善,宏觀經濟調控日漸成熟。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這其中有價格上漲的因素,也有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因素。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57.5%,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67.7%。那時的中國相當貧困,人們吃糧、吃肉還要憑糧票、肉票。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5.8%,下降了37.7%。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43%,下降了36.4%。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在這30年裡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汽車、電腦、網路、電話、手機、音樂、電影、旅遊、奧運,如此等等,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伍』 折線統計圖可以表示近五年我們小學畢業生人數變化情況
本題的統計圖反映的是十年間同一小學畢業人數的情況,該變化是以時間的變化來描述的,即按照年份順序來排列,所以這十個數據應該按年順序排列,故選A.
『陸』 改革開放前後人民生活的變化
1、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
技術助推生產工具變革。改革開放前,在科學技術欠發達的背景下,人們的勞動方式和社會分工相對單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感測網等新技術的出現,以及由人工智慧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改變了過去以人與人之間的緊密合作與分工為主要基礎的生產、生活和勞動方式,推動人類社會逐漸走向人機協同、跨界融合的智能時代。
2、城鄉勞動方式變化:
改革開放之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城鄉區域之間的流動,大量農民工湧向城鎮就業。
當前,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的背景下,鄉村產業蓬勃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農民工迴流現象普遍出現,本地就業成為農民新的選擇,城鄉勞動方式日漸趨同。
3、發展方式變化: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美好生活的前提。40多年來,人們從觀念到行為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再依靠粗放式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進步,致力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共享美好生活的增長點。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人們追求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導環保意識、生態意識。
4、消費方式變化: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取消了消費品的票證供給制度,引發了城鄉居民的第一次消費革命。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經歷了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再到「吃出文化」「吃出品位」的消費層次變遷。
當前,智能手機、智能家居等的出現,使人們在消費方式上達到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個性化滿足,人們在精神文化生活、教育、旅遊、保健等方面呈現消費熱點,品質型、發展型的消費觀念和方式成為趨勢。
5、消費結構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由單一向多元轉變。在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等成為消費增長最快的領域;食品、衣著、交通等則是農村居民增長最快的消費領域。
『柒』 改革開放後教育發展變化
自改革開放以後,我國教育得到了國家大力支持,從「沒學上」到「有學上」再到「上好學」。
近年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連續保持在4%以上。據教育部統計,2017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達42557億元,比上年增長9.43%。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4204億元,比上年增長8.94%。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幼兒園、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生均教育經費總支出均比上年有所增長,增幅分別為:13.21%、6.82%、9.60%、10.70%、8.11%、9.75%。教育投入越來越多,教育資源越來越優質,學習路徑越來越廣。
從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初期,掃除青壯年文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行動讓「有學上」不再是難題。
1978年小學階段凈入學率為94%、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為66.4%,而2017年這兩個數據已分別達到99.9%和103.5%。
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目前,我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1.45億人,專任教師949.36萬人。
自2013年國家啟動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督導評估認定工作以來,各地新建改擴建學校約26萬所,增加學位2725萬個,補充教師172萬人,參與交流的校長和教師達243萬人次。
截至2017年底,全國通過督導評估認定的縣(市、區)數量達2379個,佔81%,有11個省(區、市)整體通過督導評估認定。
(7)改革開放後小學畢業率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今年年初,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准》,對高校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質量保障體系等作出明確要求;
前不久,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強調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捌』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升學率的變化
cong1---0
『玖』 改革開放前後的變化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不僅建立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猛增到246619億元,30年間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國每天創造的GDP為675億元,1978年的GDP現在只用6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按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1:8.1917計算,中國GDP總量約摺合為22248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見圖1)。[2]如按人民幣對美元購買力平價(PPP)轉換系數1.8 水平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GDP現價182321億元人民幣摺合為10128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2位。[3]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快速升值,中國以美元衡量的經濟總量還將快速增加。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數據表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國經濟
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步系數是3.4,即世界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3.4百分點(見圖2),中國經濟影響世界,世界經濟影響中國。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全面進步。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WERCCN)和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指數中心(BCEIC)主任季鑄教授主持編制的《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7),從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政策風險、支付風險四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狀況,中國綜合風險指數0.8341,從第38位上升到第36位。排在埃及之前,秘魯之後。政治風險指數0.8513,排在第42位。經濟風險指數0.8064,排在第51位。政策風險指數0.7902,排在第76位。支付風險指數0.8937,排在第23位。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充實,經濟總體安全。然而,宏觀經濟管理水平較低,有待進一步提高。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1978-2007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為3.4%,中國同期經濟平均增長率為9.8%,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2.8倍,是同期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3.2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穩健。1978-1995年期間,中國經濟發展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經濟增長波動性和周期性都比較顯著。此後,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和周期性明顯減弱,表明中國經濟體系日趨完善,宏觀經濟調控日漸成熟。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這其中有價格上漲的因素,也有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因素。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57.5%,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67.7%。那時的中國相當貧困,人們吃糧、吃肉還要憑糧票、肉票。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5.8%,下降了37.7%。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43%,下降了36.4%。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在這30年裡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汽車、電腦、網路、電話、手機、音樂、電影、旅遊、奧運,如此等等,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3、改革開放30年十大思想轉變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在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社會經濟思想理論也發生了積極轉變。
第一、毛澤東思想轉向鄧小平理論。實踐證明,毛澤東思想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指南。鄧小平理論繼承了毛澤東思想,並根據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形式變化,提出了改革開放新的發展理論。
第二,階級斗爭理論轉向經濟建設理論,經濟建設成為黨的基本路線。隨著時代變化,社會主義建設取代民主主義革命,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今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社會經濟思想的主流。
第三,國際戰爭理論轉向國際和平理論,中國進入和平發展的年代。對於世界形勢的判斷決定一個國家的基本戰略,20世紀前中期是美蘇爭霸的冷戰時代,國際戰爭危險依然存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世界政治發生重要變化。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正確提出和平是世界主流的判斷。從而為中國和平發展、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第四,計劃經濟理論轉向市場經濟理論,中國開始全面的市場經濟改革。新中國建立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基礎之上,由於計劃經濟缺乏市場競爭,也缺乏市場靈活性,加上帝國主義封鎖,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許多困難。計劃經濟理論轉向市場經濟理論使中國經濟變得更有活力,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五、自力更生理論轉向對外開放理論,中國經濟全面走向世界。自力更生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也使中國建立起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系。然而,一個國家的資源和市場總是有限的,轉向開放無疑會增加發展的資源與空間,對外開放理論使中國走向世界。以往,中國對跨國公司抱有敵意,把跨國公司看作帝國主義的工具。隨著改革開放,敵視跨國公司理論轉向國際合作理論,跨國公司開始大量進入中國。
第六、社會公平理論轉向社會競爭理論,社會分配差距不斷擴大。中國的社會主義理論重要基礎之一是公平理論,然而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時候,強調分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產者的勞動積極性。由公平理論轉向競爭理論是提高經濟效率的需要,也是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邏輯基礎。
第七,農村化理論轉向城市化理論,城市人口越來越多。中國曾一度出現農村化理論,大量城市人口隨著上山下鄉從城市流向農村。隨著改革開放,城市化理論成為主流,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市。
第八,均衡發展理論轉向非均衡發展理論。毛澤東時代,中國比較注意社會經濟發展的均衡性,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是均衡發展理論的代表。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轉向非均衡發展理論,片面理解「發展是硬道理」和「以人為本」,導致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源環境惡化、社會失業增加、貧富差距擴大、城鄉差距擴大,社會經濟發展失衡。
第九,平衡人口理論轉向非平衡人口理論。以往中國的人口結構是自然增長,盡管一段時期內由於長期戰爭後的補償性增長和經濟結構引起的社會性增長疊加,造成人口增長較快,但「正三角形」人口結構基本是基本合理的、可持續的(中國距離人口飽和上限還有相當距離,且會像其他國家那樣進入自然下降過程,呈正態分布)。相反,非平衡的計劃生育人口政策使今天的中國人口結構呈現「倒三角形」,貧困老齡化的中國邏輯上難以持續。
第十,工業經濟理論向服務經濟、綠色經濟理論。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證明,中國工業化發展理論和增長方式有效率,但是沒有和諧持續,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以人力資本為主要增長來源的服務經濟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主要問題,北京開辟了服務經濟發展的新路,這也是目前所有先進發達國家的發展之路。不過,服務經濟發展的主要地域在城市,「三農問題」仍未解決。以原生態農業、可循環工業和可持續的服務產業為特徵的四川遂寧的綠色經濟道路,不但解決了「三農問題」、中國西部發展問題,也解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問題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拾』 2002年我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6%,小學畢業生的升學率是97%,說說百分率各表示什麼含義。
98.6%表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占總人的98.6%,97%表示小學畢業生升學的占總人的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