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學中對「孝」這一行為是做何闡述的
您要了解,儒家文化和佛陀教導是不同的。 儒家文化的背景是古中國,而佛陀時代背景是古印度。 裡面關於『孝』的話題,那麼基督教和回教也有。但背景不同,因此對『孝』的看法也不同。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這個孝的定義是中國古代思想,但必須告訴您,這並非佛陀所認為的『孝』。 所謂的傳統是自身背景所遺留下來的說法,也許這說法已經千百年了,但佛陀弟子必須依照佛陀的教導來實行。 在下記得佛陀教導的經文中,有一篇提到了什麼是『孝』。奉養父母,恭敬父母是我們的責任。 佛陀所教導的『孝』是子女讓父母接觸正法,修習佛陀的教導。以此走向解脫之道。這種『孝』比任何的孝都要來的有福報。 在下記得如我們本身實行佛陀教導,讓父母正確的實行佛陀教導,這等於是回報了父母養育的。 看一看佛陀的教導。 佛陀在成佛之後回答父親的國家為父親說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孝』。 因此您不需要煩惱於佛陀所教導的『孝』以及中國傳統的『孝』中間的矛盾點。如您是佛陀弟子的話,應當以佛陀教導為優先。 您請無需煩惱,應當實行佛陀的教導。 在下不認為凈空法師所宣說的是適當的。因為『孝』也可以分為很多層面來解釋說。 傳統的『孝』是世間的『孝』,這可以說是一種道德觀。但道德觀是會隨著時代而改變的。 佛陀所教導的『孝』則是一種帶領我們走向解脫之道德『孝』,這是真理的傳達。 沒有任何事情會比讓自己的父母走向解脫之道來的更『孝順』。 父母的心的確是痛苦的,因為有愛就有苦。父母不忍子女的離別而痛苦,這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有愛之心。 但有些接觸正法的父母就明確了解,讓子女走向解脫之道,這才是子女的真正利益。此應當鼓勵。 這是父母之間的差別。 就因為佛陀實行視天下父母如自己父母,視天下的子女如自己子女,因此才會廣說佛法,期望人們能學習此解脫之道。 而身為子女,讓父母走向解脫之道。沒有任何事情,包括傳種接代,會比此事來的『孝順』。因此這是佛陀所認為的『孝順』。
⑵ 有沒有佛教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書,育兒方面的,不是教育孩子學習佛學,是品德和兒童心理學類,最好推薦的
孩子年齡尚抄小,最好還是別襲接觸有關宗教方面的書籍。要找小孩教育方面的書,書店很多。如果孩子對讀書有興趣,你最好從讀書開始,逐漸讓它進入到書本里去。可供孩子閱讀的書非常多。如果已經進入小學,在三年級以前,以圖文並茂的書籍為主;到了四五年級,隨著孩子認字量的增加,可讓他閱讀純文字的世界名著縮寫版(專門針對兒童)。讀這寫書的過程,就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過程。如果在孩子初中以前能讀六七十本這樣的書,相信你的孩子在語言表達、寫作水平、心理健康、道德修養上一定不會有啥問題。如果家裡父母能以身作則,孩子成長過程就不會出現什麼問題。
⑶ 佛學教育宗旨是什麼
佛教是教育,佛學的抄教育宗旨:要用佛學的名詞來說,它所講的是諸法實相;用現代話來講,它所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教育就是講我們自己跟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教育的宗旨我們了解了;那麼要想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要智慧,要真正的智慧。所以佛法所追求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話我們聽起來還不好懂,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對宇宙人生一種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才能夠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學佛求的就是這個。諸位要知道,如果你在佛門裡面求財、求富貴、求功名、求兒女、求平安……,那是小事;能不能求得到呢?不一定能求到。可是如果你能夠求到真正的智慧,那麼這些事情樣樣都可以求得到。為什麼呢?有了智慧,哪一樣辦不到呢!所以智慧是第一,智慧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有智慧,就是佛家常講的有求必應,有求必應是建立在圓滿究竟智慧的基礎上。
⑷ 佛教極力提倡孝順父母,但有些子女是來討債的!如果是來討回債了,那死後又要下地獄
基本的佛法中是沒有什麼討債還債這說法的。每個人的生死都是內每個人自己業行動容力的推動,而後在此生或來世承受自己相應的業行果報。輪回中是意識的遷變流轉而不是什麼冤親債主的鬼魂入胎。所謂還債說是民間鬼神信仰與佛法結合後的產物。
居孝事父母,治家養妻子,不為空之行,是為最吉祥。《法句經•吉祥品》
智者居家,節儉恭用,所奉有四,用得歡喜:一為供養父母妻子,二為瞻視人客奴婢,三為給施親屬知友,四為奉事君天正神沙門道士。《佛般泥洹經》卷上
學習佛法,應該明白自我的責任和義務才是最重要。慈悲、忍辱,須從生活中實踐,佛法是正視自己智慧的不足,而不是逃避。
⑸ 小學音樂教育是否可以滲透佛學及傳統文化的教育
可以的,佛學中的梵唱等形式從本源上說就是音樂的一種形式
傳統文化中的詩經等內容也是可以頌可以唱的。
再說音樂教育也不一定只有旋律才是教學的手段
如說到廣陵散的時候就可以通過介紹它的故事背景
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和情操陶冶。
⑹ 佛教中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國人的這個理念跟外國不一樣,幼年、童年要嚴加管教,那個小孩是沒有自由,嚴加管教,他才能學得出來。《三字經》上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嚴加管教。這些規矩,日常生活規矩,一點都不能夠錯亂,你們讀《弟子規》,知道一個大概。日常生活當中,這些規矩統統要落實、要做到,《弟子規》不是念的,不是背的,每個人都做到。孩子看父母,父母對他的父母,就是孩子的祖父母盡孝道,小孩就學會了。《弟子規》的教學是在三歲之前,他還不認識字,完全從父母那裡學到的。父母把《弟子規》做到了,就是對待他自己的父母,讓小孩看,小孩天天看,全學會了。我們的祖父母對他的父母,曾祖父母,也落實《弟子規》,曾祖父母對他的父母,就是高祖父母,也要落實《弟子規》。高祖父母,大概上頭都不在了、都過世了,在祭祀里頭盡孝道,做榜樣給後代子子孫孫看。中國教育是這么教的,不是口頭,不是文字,身體力行,這樣把人教好了,教出來了。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第一九八集)
⑺ 凈空法師佛學問答怎樣能使孩子對學習有興趣
有些時候抄興趣是天生,有襲時候興趣是後天培養的。培養孩子的興趣,一定、必須要從小時候抓起,當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的時候千萬不要硬逼著他們去學,那樣的話表面上看,他們的確是在學習。但父母知道此時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嗎?這么做的後果是:他們會打心底里開始厭惡學習!
如果真是這樣久而久之他們恐怕這輩子都不會對學習有什麼興趣了,只是迫於父母的淫威,成為一個做題的機器罷了!
後天培養學習興趣:
1、對孩子學習的時間應該有一個合理的規劃,切記所有時間都用來學習,孩子不是學習機器!
2、當孩子算出難題的時候要給予鼓勵!可以是口頭也可以是物質或精神上的。
3、當孩子學習累的時候帶她出去玩,不要讓他和那些繁雜的作業死磕,這樣對孩子沒好處。
4、個人認為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為重要!若有必要一定要以身作則!這樣孩子才會心服口服!
⑻ 佛法中那部經是教育孩子最好的
《地藏經》是佛門中的孝經,教育孩子很好。
⑼ 佛學教育:怎樣讓孩子聰明,成績好
大安復法師答:作為制學前班的老師,出於慈悲,應對班上的孩子先進行道德人格教育,灑掃應對,孝悌仁慈,順應孩子純潔的心靈。對他進行仁愛的教育,教他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關愛苦難人群。愛一切生命,包括蒼蠅、蚊子等蜎飛蠕動之類,培植孩子善良的天性,然後可以向他們講些因果故事,注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
其次,培養孩子的審美情操。欣賞寧靜的古樂,朗誦唐詩宋詞,引導孩子讀儒家經典,如《三字經》、《論語》、《大學》、《中庸》等,讓他們多看些像豐子愷的《護生畫集》之類的善書。這些教育,並無宗教色彩,任何家長都能接受。
視具體情況,向孩子介紹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好處,最好將佛號編成兒歌風格,寓教於樂,潛移默化,家長亦不知不覺受到佛化。
總之,在社會上,作佛學教育,要考慮國情和眾生接受情況,要善巧方便才能有所成效。從儒家教育開始,漸次浸潤佛法精神,變化氣質。素質優良,即可為家長們所接受、嘆服!
⑽ 佛學教育是什麼
釋迦摩尼佛滅度時魔王曾說過,他的子孫會披著袈裟,住進廟宇。那我們該版如何處之權。{罵他即是謗僧,是一種罪過。}我們對他應是敬而遠之,敬。他是佛弟子。遠,他沒有德行。我們要會分辨良師。如何分辨?正所謂,依意,不依人。依了意,不依不了意。經書才是佛陀教育!?那些德行不足僧人,會自行惡果的。現在是末法時期,五濁惡世,應獨善其身。自己德行足夠,那你身邊的人會隨著你的帶動而改變。有這么一則這故事:有一位大德,在村子裡修行。他每天早晨,天剛亮就起床,敲木魚念佛。聲音洪亮,周圍的人幾乎都能聽到。有一天,殺豬的老王,天剛亮就起床准備殺豬。「奇怪今天怎沒聽到木魚和念佛聲呢?」「誰說沒有的」其妻子說道「是你殺業太重,得到的報應。」之後村裡的人殺生害命的人愈來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