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人文主義教育

小學人文主義教育

發布時間:2021-02-24 06:41:54

『壹』 人文教育和精神教育的差別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一詞現已用得十分普遍,然而,如果要問什麼是人文教育,卻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這里從三個方面探討這一問題:關於人文教育的定位;關於人文教育的界定;關於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
一、人文教育的定位:關於"成人"的教育
教育本來是人的教育,但是現在我們卻看到它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育"人"的責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質,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識的教育、專業的教育被強化了。而教育一旦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靈魂或人的精神,嚴格說來就不成其為教育。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 ①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重要本質特徵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從教育中包括大學教育中抽出的,人文教育在大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
正因為如此,人們不斷地呼籲加強人文教育。但是,對於加強什麼樣的人文教育,我們卻面臨著不同的選擇和定位。
一般來說,人們談到的人文教育,並不是一種確定的公認的含義,而常常表達著多種含義,最常見的有三種:一是人文主義教育,二是人文學科教育,三是關於"成人"的教育。下面是這三種表達的基本含義。
所謂人文主義教育,特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這是當時進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們從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人性論出發,沖破中世紀經院哲學和教會蒙昧主義教育的統治所倡導的以人為中心,歌頌人的價值和力量,要求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提倡以培養身心健康、知識廣博、多才多藝的新人為教育理想並據此進行教育革新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在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其基本精神對今天的教育仍有著有益的啟示。然而,由於其歷史的局限和隨後發展中脫離現實的傾向,以及越來越注重於知識掌握的目的,這種教育思想對當時以及以後歐洲的教育也產生過一些不利影響。 ②
關於人文學科的教育,系指以人文學科為基本內容的教育。這種教育在中國古代的"六藝"教育和希臘的"七藝"教育傳統中就已有體現。早期的人文學科教育更加重視其心智訓練和情感陶冶的價值,不以培養專家為目的。然而, 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及學科分化的日益加劇,教育的專門化日益顯著,人文學科教育也走上了不斷專業化的道路,脫離了它的初衷。同時人文學科教育在教育的根本目的上也常常受到文化視野的局限,僅僅囿於純人文學科的范圍,這對人文教育的開展也形成了不應有的障礙。
關於"成人"的教育。這是針對教育中無視人、把人當作工具,或者強化人的片面發展,忽視人的身心協調發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為理念,力求通過德、智、體等多方面的教育培養完整的人,而不是"半個人"或者"機器人",強調給人以廣博訓練而不僅僅是專業訓練,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協調發展,使人成為真正的人並實現人的全面價值。近代以來以人本主義哲學為指導的多次教育改革和一些大學所採取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識教育、普通教育以及文化素質教育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講都是這一教育思想的體現。當然,這一教育思想在實踐中關於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爭論也從未停止過。
面對上述三種人文教育概念的表達,這里將人文教育的基本內涵定位於第三種,即關於"成人"的教育。如果我們注意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的統一性,樹立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並在價值觀上確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辯證統一觀,強調基礎性教育與專業性教育的一體性而不是分離性,並吸收前兩種人文教育表達的基本精神,那麼,人文教育就是"成人"的教育的觀點則更顯示出教育的意義與現代的高度。
二、人文教育的界定:實質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可以給人文教育作如下嘗試性界定:
所謂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這種精神的養成一般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這一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化成,更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歸根結底,它使人理解並重視人生的意義,並給社會多一份人文關懷,在根本上體現教育的本質人與理想。
首先,這一界定把人文教育視為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人"的教育。事實上,關於"成人"的教育有著不同的要求,最低要求是使人成為人;較高要求是使人成為較完整的人,即德、智、體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的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為一個完美的人,這當然是一種理想追求。誇美紐斯早就指出:"假如要形成一個人,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 ③ 這就是一種基本要求。而孔子所說的則是一種高要求。"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④ 關於人性的善惡,歷史上爭論不休,實際上,性善論和性惡論都有失偏頗,人性既有惡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就此而言,也許正因為有前者,人才需要教育,需要不斷改造自己,也因為有後者,人才可能教育。可以肯定的是,人性教育是必要的。通過教育抑惡揚善,以至於"止於至善",一直是教育的一種追求。也就是說,人性不僅有善和惡之分,而且其境界有高下之別,我們的教育應當把引導學生做一個高尚的人作為努力的方向。
本來,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養人"。但是,隨著教育的專業化發展及人們求職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為時尚,加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教育中的盛行,人們逐漸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靈魂。我們應當把被肢解成專業教育與人的教育兩部分的教育整合起來,把人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靈魂貫穿於教育的始終,否則我們的專業教育很難成功,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為一件虛無的東西或一種用以點綴的裝飾品。
其次,這一界定把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確定為促進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上,而不是培養專業工作者,是一種非職業性的非專業性的教育,其核心是涵養和充實人文精神,而不是停留於獲得有關的人文知識。知識的獲得當然是必要的,但它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達到人性境界的提升。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種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人類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把人性不斷提升的精神,而不是把人性降格為獸性或動物性。事實上,一旦人沒有了人性,其所造成的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因此,我們今天講人的教育,人性的教育,還不只是要求人們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會,還要善待自然,善待我們今天生存的環境,充分理解人生的意義,並把人生意義升華和社會價值實現統一起來。
其三,這一界定是用整體文化的視野與知行統一觀來看待人文教育的,而不是僅就人文文化而言的,也不僅是從教育者的角度考慮的,基於此,界定中提出了人文教育目的的達成過程,它是通過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而達成的。通過人文教育涵養人文精神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心靈覺解、人性境界提升的內在生長和文化化成的過程,是一個 知行統一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純粹的內在生長過程,也不是純粹的文化化成的過程,當然,更不是一個知行脫節或者知而不行的過程。
長期以來,教育認識與實踐中有一種誤解,以為人文教育就只是人文學科的教育。毫無疑問,人文學科教育是重要的一面,但不是全部。如果只限於此,那就不僅窄化了人文教育的內容,而且誤解了教育本身,是在人的教育中置廣大教育工作者包括專業教師與教育管理工作者於無所作為的地步,也把自然學科、社會學科中一些重要的文化經典著作置於閱讀范圍之外,致使人文教育的對象缺少了必要的滋養成分,也使人文學科的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廣大教師的支持,其結果對人文教育的開展極為不利,也影響了人文教育的實效。我們必須在人文教育的實踐中擴大教育的視野,確立正確的教育觀,結合教育對象的實際,以提高教育的效果。其中,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文化經典,開設必要的經典導讀課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因為人類幾千年來積淀起來的文化經典中含有豐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養分。
另外,我們的人文教育常常重在課堂、重在教,而對文化氛圍的營造與學生個體的人生體驗卻予以忽略。從這個角度分析,文理科較強的綜合大學有著學科文化的優勢,並無聲地影響其校園文化氛圍,而單一的工學院、科技學院、甚至理工學院,都存在某些先天不足,以致常常花很大氣力也難以營造應有的文化氛圍,而這種氛圍又降低了學生自我體驗的文化蘊涵。更嚴重的是,這種缺陷還深深地印在學校傳統中,深刻地影響著教職員工的心理,形成某種不利於人文教育的思維定勢。
所有這些考慮,力求給現代人文教育一個合理的界定。但由於力所不及和缺乏深度的思考,其不足在所難免。也正是因為如此,這種界定是描述性的,這種描述也期待著通過人的認識的發展而加以深化,如同人文教育的多種表達一樣,具有其歷史和認識的流動性。
三、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文、史、哲、藝等人文類學科
誠然,這里將進行人文教育的視野放在整體文化觀上,即不僅限於學科知識范圍,而且涉及文化氛圍與學生體驗;學科上也不僅限於人文學科,而且包括人類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里所沉澱的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與認識自我的思想精華,人們可以從中受到智慧的啟迪與心靈的撞擊;而且所有這些,都要透過其層層外殼而深入到內核去吸取其中的精神養分。這是前面已經討論過的。這里單列一個問題要討論的是:從學科上講,進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是什麼?答案是:哲學、文學、歷史和藝術等人文類學科。也就是說,人文教育盡管涉及人類文化的廣泛知識領域,實施途徑也多種多樣,但就學科範圍而言,它仍然有自己的核心學科,這就是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等人文類學科。這是因為:
1.人文學科有獨特的研究對象
《國際教育網路全書》的解釋中有這樣一段話:"人文學科研究人類活動的歷史並觀察被人類經驗和想像所塑造的對象。哲學的研究,文學和歷史學的解釋,對藝術、音樂及戲曲的批判,都探討了人類精神的限度、深度及能力。" ⑤ 《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也指出:"一般認為人文學科構成一種獨特的知識,即關於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的人文主義的學科。" ⑥從現代學科而言,人文學科主要包括語言、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及具有人文主義內容或運用人文主義方法的其他社會科學。總之,人文學科有著獨特的研究對象,它構成一種特殊的知識,是研究關於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的學問。正如杜維明先生所言,"文學的真實情感、歷史的集體記憶、哲學的睿智和宗教的終極關懷都是緊扣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條件和意義等方面展開的學術領域" ⑦ 。這一學術領域的成果,特別是其中的文化經典,無疑是關於人的教育的難得教材。
2.人文學科有獨特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
人文學科的思維模式既區別於自然科學,也區別於社會科學,這是由它特定的研究對象所決定的。這種特定的研究對象---人、人的價值、人的精神、人的心靈世界具有某種特殊性或個別性,它難以像自然科學那樣重復地進行實驗,難以採取完全量化的分析方法,因為人文社會現象包含著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等,具有個別性、不確切性,不可能被純粹客觀地加以描述和分析。因此,理解、闡釋、反思、體驗、感悟等是其根本的研究方法。也正是這種思維模式與研究方法,幫助人們以正確的態度認識自己、理解他人、處理人際關系和社會上各種復雜問題。
3.人文學科有獨特的社會批判功能和批判精神
大學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它的社會批判功能。這種功能體現在每一學科之中,尤其是人文學科,正如杜維明先生所指出的,"人文學科具有發揮這一社會功能最大的潛力。" ⑧ 哲學揭示問題的深刻性,文學刻畫人物的尖刻性,歷史紀錄事實的無情性,令其他學科難以比擬。因此,人文學科對人的心靈的震撼,對人的批判精神的形成,對人性的提升與人格的塑造,影響最為直接也最為深遠。
正是上述因素,即人文學科獨特的研究對象、獨特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以及特別具有的批判精神,說明就學科範圍來講,人文學科特別是其中的哲學、文學、歷史和藝術等,應當成為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也正是因為如此,國家對人文學科的專業教育應予重視。也就是說,盡管我們所指的人文教育是一般意義的,不是專業意義的,但卻與專業意義的人文教育有著密切關系,因為專業意義下的人文學科教育能為一般意義下的人文教育提供有深度的課程,培養高水平的師資,改善人文氛圍,因而也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高等學校的人文教育。

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大力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結合中小學實際,特製定《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

一、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義

1.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億萬中小學生中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中華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

2.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行「西化」、「分化」和爭奪下一代的圖謀,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面對日益開放的環境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要求,在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斷增強廣大青少年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和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二、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實施原則

3.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堅持育人為本,重在實踐,教育、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4.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遵循以下原則:

——以學生為主體,重在實踐的原則。要尊重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教育、主動發展。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認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統一,鼓勵和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實際中身體力行,弘揚民族精神。

——突出重點、體現特色的原則。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為重點,大力開展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與國情教育。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入手,善於挖掘和利用當地體現民族精神的各種資源,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學生熟悉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以情動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

——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原則。要把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充分整合和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的各種教育資源,協調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要特別重視發揮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對中小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育人環境。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原則。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既要繼承和發揚長期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和好做法,又要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不斷更新觀念,在內容、方法、手段和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創新,採用新技術,開辟新渠道,佔領新陣地。

三、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內容

5.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須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倡導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祖國統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有利於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導學生樹立以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為最大光榮,以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嚴為最大恥辱的觀念。

——愛國主義同社會主義是緊密結合的。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認識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性進步和光明前途。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了解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同一切分裂祖國的行為作斗爭。

——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了解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增強愛好和平、反對侵略、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意識。

6.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是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點。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優良傳統,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對人類發展的貢獻,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和著名歷史人物,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和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英勇斗爭,取得勝利的歷史。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民族。了解五千年歷史中孕育的優秀傳統美德,如公正無私、嫉惡如仇、誠實篤信、不尚空談、戒奢節儉、防微杜漸、三省吾身、豁達大度、溫良恭儉讓等修身之道;敬業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志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昂揚銳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奮不顧身、捨生取義、見義勇為的英雄氣概;「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理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社會風尚等。

——中國共產黨是民族精神的繼承者和創造者。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建立新中國的奮斗中表現出來的革命和拚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後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既包括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又包括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64字創業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

7.創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學生理解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繼承優良傳統,又要體現時代進步的要求,從時代和社會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的內涵。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開拓進取,勇於創新。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於創造的民族。了解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不僅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也形成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知難而進等精神,全社會全民族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努力培養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思想。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了解學習是創新的基礎,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努力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以開放的精神面向世界,虛心學習世界其它民族長處,努力培養求知上進,不斷進取的品質。

四、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實施途徑

8.各學科有機滲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中小學德育課程和語文、歷史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要充實體現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等理科課程應結合教學內容,豐富中國科學家的科學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內容。藝術(音樂、美術)課應包含經典民樂、民歌、民族戲劇欣賞和中國畫、書法藝術欣賞的內容。體育課應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等內容。

9.重視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民族傳統節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節日,「七七事變」、「九一八事變」、「一二九運動」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紀念日,開展主題校(班)會、團(隊)會,請革命先輩和各行業的英雄模範作報告、講故事,組織學生觀看反映偉大民族精神的影視片等。通過晨會、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等多種途徑,組織開展集中體現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的經典格言、詩詞誦讀活動;教唱以愛國主義為主旋律的歌曲,定期舉行學生歌詠比賽和文藝演出等活動。

10.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定期組織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瞻仰革命聖地和遺址,祭掃烈士墓,緬懷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學習他們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參觀城市、農村和名勝古跡,了解改革開放的成就和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組織開展徵文、演講、講座、知識競賽、社會調查等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學生校外活動場所、社會實踐基地的育人作用。學生參加各種校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總時間,初中學生一般每學年不少於20天,普通高中學生一般每學年不少於30天。

11.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堅持升降國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節日、紀念日、大型集體活動必須舉行庄嚴、隆重的升旗儀式,每天堅持升降國旗,每周舉行國旗下講話,全體中小學生都應會唱國歌。學校要結合實際,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電視、校園網、櫥窗、板報和文化長廊等宣傳陣地,大力宣傳和弘揚民族精神;校園內張貼懸掛革命領袖和中華民族傑出人物畫像,製作體現民族精神的燈箱、語錄牌等,積極開展創建安全文明校園活動,營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濃厚校園氛圍。

『貳』 如何把人文主義教育運用到小學英語教學中

現在的人文主義偏重於借鑒西方國家的文化,我國在這方面應該把涉及人文教育的傳統寓言故事整成簡易英語文章。

『叄』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文精神應換成什麼新穎的題目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
(1) 探挖教材,「順理成章」
(2) 緊扣課堂,「有的放矢」。從教學目標、過程、方法上去滲透。
(3) 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從學生角度講,大量閱讀背誦,從活動中,課內延伸處雲吸收。
(4) 鍛煉自身,為人師表:從教師角度講,多讀、多寫,展示個性表達愛心,去熏陶。

現代社會需要公民有良好的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小學語文學科是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優先的學科,理應承擔著弘揚人文精神的責任。人文精神教育主要包括對知識、科學、真理的重視和求索;對道德行為、道德修養、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看重與追求,對自由、平等、正義等重大價值的渴望與呼喚,對人的關注、尊重和對人的主體性的祈盼與高揚,以及對生存意義和價值取何等問題的反思。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滲透呢?我想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探挖教材「順理成章」。
小學語文教材在編寫之初,就帶有強烈的人文傾向,是體現小學語文人文性最顯著的地方。從語文新課程標准中對教材的編排要求也可看出來:「教材編寫應體現時代性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教材選文要有典範性,文質優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這些要求都體現在每篇教材編排之中,教師進行教學時,首先應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體會編者的用意,有意識地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如:學習蘇教版教材第七冊《三顧茅廬》中,除了傳授語文知識及能力要求外,教師還要挖掘教材本身負載的人文性,讓人文性付於教學之中。教材中的對人才的尊重,對別人的尊重,待人誠心……這些人文性可在教學中利用表演有機滲透,除了對人物行動的表演滲透外,還要指導學生深切誦讀,體會從劉備的行動與話語中體現的人文性。這樣才能使教材的人文性逐一消化、吸收。另外,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性還要注意不能割裂教材,破壞教材的完整性與文學性,應順理成章地進行人文精神滲透,進行祖國文化的感染與熏陶,從中理解語言的音樂美,節奏美,建築美。再如學習蘇教版第七冊教材《九寨溝》,倘若我們割裂其中九寨溝的美、整體美的教學,而只重視部分雪峰,飛瀑,平湖的體會,忽視閱讀感悟,重視分析講解;忽視自主朗讀體悟,我想,九賽溝的景美、水美、詞語美,就不會深入每個學生的心田。
二、緊扣課堂,「有的放矢」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教師進行傳授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主要空間,緊扣課堂有的放矢地進行人文精神滲透尤為重要。在挖掘教材人文因素的前提下,從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都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
1、從教學目標中,凸現人文精神。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對語文知識能力通常較為看中。在確立教學目標時,總是把知識能力作為主要目標來進行。翻開一份份教案都是偏重知識傳授、能力的培養。一些人文性的審美、思品教育等目標及習慣目標,都成了其中的裝飾與點綴。具體貫徹目標時又把這些人文性,體現人文精神的目標,順帶而過也不作檢查、要求,這都是不正常的現象。我們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時,也要關注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課內對學生審美、思品等目標也要有目的的關注,凸現人文精神,課堂結束也還要把人文目標進行驗證。這樣,課堂中,有的放矢從目標入手,有利於人文精神的滲透。
2、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人文精神。我們要學習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體現人文精神,擯棄「目中無人」、「滿堂問」的教育。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指出:「學生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灌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這要求我們教師在積極引導下主動探究新知,共同研究新知,體現人文精神。首先,我們要尊重學生,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活生生的個體。從人格上尊重學生,課堂教學中,教師從語言行動都要體現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回答,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尊重學生的權益,不歧視侮辱學生,相信學生肯定會有發展……從學習上,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主體參與學習過程,主體探究,共同合作,不以教師意志強加學生,把學習閱讀真正當成對話的過程,吸引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其次,我們要給予學生一個個性發揮的空間。在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個性是體現人文精神的主要方面,利用時間與空間在傳授學習的間隙,留給學生個性發揮的空間尤為重要,在講課結束後的小組總結,大組交流,在練習時的縱橫交錯的表現……凡是能有利於學生展示個性的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安排,有目的地訓練展示,促學生在課堂上表現自我、發展自我,讓人文精神之花開在課堂每個角落。
3、選取新的教法與學法,滲透人文精神
現在新的教法與學法層出不窮,大都數教法學法都暗含著人文精神,在選取新的教法與學法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其人文精神。如選用「選擇性學習方式」的教法,他強調學生主體意識的選擇性,指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己能力選擇合適自身的學習目標、內容、方法的自覺自主學習,運用指導,就會鍛煉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他們個性。從教法教學培養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新方法其實也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精神,體現了學生個性化的提高,儲如此類教學法有「合作、探究法」、「引導發現法」等等,每種方法本身閃著人文精神的光芒,應在教學中多次選取應用, 讓人文精神無形滲透。
三、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需要多方進行。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學習方式、學習態度等各不相同。導致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文的閃光點。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應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教師應有目的地激發,讓其相互感染,取長補短,具體方法有:
1、大量閱讀,大量背誦。用閱讀、背誦的方法吸取書中的人文精神,讓人文精神深入學生心田。語文新課程標准規定了大量供學生閱讀背誦的古詩課文等篇目,要求學生大量積累,從積累中消化汲取人文的營養。互相交流閱讀感受、互相背誦,互相朗讀等方法的誘導,又可以使每個人相互交流達到鞏固吸取人文精神之目的 。
2、在活動中,從活動本身與活動的參與者身上汲取人文精神營養。如:朗讀比賽、小報製作等活動,學生在實踐中、活動中,競爭、合作、謙讓、智慧等一齊閃現,對其他成員有指導,介紹學習的作用。這樣活動,不僅使學生獲取了知識鍛煉了能力,還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一舉數得。
3、課內延伸使人文精神得到鞏固。在課內所悟的人文精神,教師可有目的延伸課外,鞏固是個好方法。如學習蘇教版第七冊《盲人打燈》一課,受到為別人著想人文精神教育,延伸課外。(1)做一件像盲人打燈一樣的事跡;(2)把這些事跡集中起來,編個《故事會集》;(3)排演一個《盲人打燈》的小話劇等。這樣,同學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學習,能促進個人對人文精神的領悟和吸收。
四、鍛煉自身,為人師表
我們在考慮人文精神向學生滲透的同時,其實我們語文教師自身也需要滲透人文精神,需要鍛煉我們教師離人文精神越來越遠。曾幾何時,我們教師的名字出現在報刊中、小說中、對聯中……而現在只是出現在大大小小的證書中、表格中。人文好像離我們遠去了。許多語文教師每學期不讀一本文學書,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散文,很少有寫下水文的。大都數語文教師都在思考教案和總結,好像一下子人文、語文像高掛的電燈,只能照亮不能走進。我想我們的語文教師吸收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1、多讀多寫,樹立榜樣。著名語文教師於渏說過「語文教師應是雜家,應是網路全書,應是實實在在弘揚人文精神的第一人」。而多讀多寫,即是成為雜家的基石。廣泛的閱讀、廣泛的涉獵,讀萬卷書,下千字文,讓書中的人文精神內化吸收,讓人文精神走入自己每個細胞。這樣你才能在課堂上,不自覺地散發人文的光輝,你才能在教學中展示自己,為人師表。讓學生感受到人性的教育,不斷章取義,不生吞活剝,這樣學生才有學習的榜樣,從小樹立人文、人情之光。
2、展示個性,熏陶感悟。其實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光輝的一面。發揮自己的長處,展示自己的個性,讓學生充分感知感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的個性某種程度上受教師個性的影響。長期以來,受統一教材、教參、教法的影響特別是應試的影響,抹殺了教師的個性,使教師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工匠」。而每個小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是有意識、有情感的。因此教師應講藝術,注意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教師的教學應有創造性,每堂課的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創新具有自己鮮明的風格的教學模式,只有個性豐滿的教師,才能培養也個性豐富的學生。
3、表達愛心,盪起回應。「愛」是教師教育教學的基石,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環節,沒有愛,所有的人文精神將失去了光彩。教師要以愛為基本,多種方法與學生產生共振,從而達到教育目的。我們不能把粗暴武斷的眼光放在知識接受上,導致恨鐵不成鋼。重知識能力,輕「愛好教育」,使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老師之間不能和平共處,在哪兒都看不順眼,缺乏融洽、寬容的人文內涵。要充滿愛心的共振,耐心細致地把人文精神送到學生、教師身邊,送到每個角落。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無私地關愛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都能成才,並把這種信心傳遞給學生,在學生心中盪起回應。
人文精神很寬泛,內容很多。我們語文教師應從自身做起,鍛煉自己,影響學生,在小語教學的每個環節中滲透,讓學生領悟,讓學生去展示。這樣,方能使人文精神之花盛開在我們身邊,盛開在每一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中。

『肆』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
人文素養是創建和諧社會的一個根本支撐點,是現代文明人必備的基本素質。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就要充分挖掘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關注學生,「以人為本」,正如人文主義認為,教育應專注於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養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當作優先追求的目標。而人格和個性的培養應是在「潤物細無聲」般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也就是說,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是潛移的,漸進的,是在長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呢,接下來就來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 更新觀念,創設民主的氛圍,營造寬松和諧的人文環境,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親其師而信其道」,對小學生往往因為喜歡某位老師,而轉變為喜歡老師所教的學科。教師要把微笑帶入課堂,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美好的心境,要把自己作為普通一員置身於學生主體之中,與學生和平相處;要對學生多關心,多愛護,通過細微之處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型的師生關系;要尊重學生,在全班交流中盡可能給學困生以發言的機會,對他們的學習上付出的努力給予真誠的鼓勵,營造寬松的研討氛圍,讓每一個學生在研討過程中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都能體驗到老師的關注和期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行動。如課堂上多用「我們一起來學習好嗎?」、「小朋友,你認為這句話應該怎樣讀?請你給人家讀一讀行嗎?」、「把你的體會說給我們聽聽好嗎」 等充滿愛心言語,讓學生以輕松、愉悅的心情去欣賞課文,領略課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實感。讓學生有更多的勇氣和膽量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根據課文進行二度創作,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去體悟人文精神。常言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要讓學生變為被灌輸的容器,而應該讓學生以生活體驗來理解文章。建立平等對話教學,才能使學生真正地融入到課堂中,才能與教師、與作者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精神共鳴,而原來機械式的學習也才能回歸到詩意的、審美的語文教育。
二、挖掘課文創造因素,在想像中發展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豐富的想像力是創造的翅膀,有想像力才會有創造力。課文中想像因素無處不在,教師一是要善於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捕捉那些能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關鍵內容,有意識地鼓勵學生海闊天空地想像,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這么一句話:「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啟發學生想像,可憐的小女孩賣火柴的晴景,她可能遭遇了哪些冷眼、冷語、冷漠等,學生在此興趣盎然,創新思維火花不時迸發出來,學生的眼前出現了一個個的畫面,從而更深刻的體會到小女孩的可憐。緊接著問:「如果小女孩在面前你想怎麼做?」課後我又以「賣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話,這樣學生在想像中發展了創新思維。
三、利用好現成的語文教材,仔細品味,透悟課文的人文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新編語文教材的指導思想中規定注重文化、人性的熏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與審美教育。由此可見,人文性是新編語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語文課本中佳作連篇,幾乎每篇中都包含著人文精神,如果在教學中能有意識地加以引導發揮,把人文精神挖掘出來,對學生進行有意的熏陶。日積月累,無疑會逐步形成學生的人文意識,養成良好的人文習慣。
1、反復品味,激活情感體驗,透悟課文的人文內涵。
葉聖陶說過:「辭的情味,可從好幾個方面去辨認,有的應從字面去推敲……」可見語言蘊含的情味。教材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只有在反復品味中才能體驗。課堂上對美文佳作進行講析時,抓住精彩段落、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領悟課文的人文內涵,只有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特別是人文性有了感同身受的認識後,才會油然而生認同心理,進而被其中的人文精神所感染。如《窮人》一文反映的是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贊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教學時讓學生反復品味,用心體驗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桑娜的美好心靈就躍然紙上。此時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人文教育水到渠成
2、多讀、熟讀,在聯系延伸中培養人文素養。
佳作美文,往往滲透著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或者熱愛祖國;或者熱愛人類;或者熱愛大自然;或者熱愛人類文化與文明……;雖然語言風格各不相同,但人文性卻是明曉的。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懂得了什麼是愛,怎樣善待生命,如何關心他人他物以後,再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經歷談感想,然後形成書面文字,使人文精神深留學生的腦海中。如學習了《山中仿友》後,教學時啟發學生思考從課文中感受到了什麼?學生們所敘述的都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再如,在學完《大瀑布的葬禮》後,教者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感悟,也來為即將乾涸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寫一篇悼詞。學生的悼詞篇篇感人肺腑,從中明顯體現出人類為自己對瀑布所做出的傷害感到深深的懊悔之情和對破壞自然的行為的譴責之情。
四、注重言傳身教,注重潛移默化
在學校中,老師是許多學生的偶像和崇拜者,老師的言行舉止、人文素養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因此,在日常的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豐厚的人文素養去影響學生。教師要摒棄師道尊嚴,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朋友,讓教育充滿綠色,向學生傾注人文關懷。多給學生「微笑」,少一些「冷眼」,多給學生「溫暖」,少一些「冷酷」。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用關愛呵護學生的心靈,用時代的人文精神和個人的人格魅力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老師的人文關懷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風雨征途中的竹杖藜。在教學中,師生要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師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發揮教人以生命智慧,給人以健康心靈的教化作用,引導並促進學生自由、全面、和諧地發展。
就語文教育而言,談人文性離不開教材、教師和學生,而其最終歸宿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關注生命個體,關注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天性,發展學生的個性,啟迪學生的靈性,誘發學生的悟性,促進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要順應和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個「自然人」培養成一個「社會人」,學生的健康發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徹底、最成功的體現。因此,站在學生健康發展的高度,教師應努力搭建民主、科學、平等的平台,為學生而教,為學生的發展而教,依照學生的學習規律設計教學,為生命個體的發展撐起一片自由、和諧、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五、開發語文學習資源,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和體驗生活,在擴展閱讀中拓寬學生視野,發展學生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充分把握好課堂資源外,更要開發課外語文學習資源。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因此學習資源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我們應該構建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習渠道,開發和利用生活中豐富的課外資源,如課外書籍、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各種標牌廣告等,以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以讓學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與啟迪。
1、引導鼓勵學生課外閱讀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閱讀教學要建立一個開放的,以語文課本為擴散點,開展擴展性閱讀,讓學生閱讀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同時要加強課外閱讀的組織與指導,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和鑒賞能力,引導學生用心去欣賞語言文字運用之妙,豐富學生的知識。在擴展性閱讀中,學生的視野不斷擴大,探索能力不斷增強,與此相伴隨相統一的,語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將厚積而薄發。比如,學完《丑小鴨》的時候去閱讀《安徒生童話》;學完《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長》這兩則寓言的時候去讀讀《中國寓言故事》等等,這樣的學習既是我們語文課堂的延伸,又是孩子們培養閱讀習慣、感受文學魅力的契機,與此同時,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在大量閱讀中獲得了發展。看的東西多了,積累在「肚子」里,能慢慢地發酵。在適當的時候,它會自然地通過言語傾吐出來。
2、鼓勵學生體驗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到實際活動中去親身體驗,親密接觸課文以外的世界,讓他們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去發現、去描寫生活中的人與事,抒發自己的情與感。如編演課本劇,敘寫故事,開展辯論演講比賽,把一些詩文配樂、演唱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激活學生思維,張揚學生個性,促發其創造力。又如在班中開展《我長大了》、《我是父母的好幫手》、成語接龍、故事會等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發現自我,珍惜自我。讓他們的才能和創造性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讓他們都能在學校找到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種不同的榮譽中發現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讓他們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積淀自己的人文素養。
六.體現人文性的教學評價
傳統的語文教學評價與其他學科的教學評價存在相同的問題:那就是評價目標狹窄,評價內容片面,評價方式單一。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長期定位在「社會本位」上,片面強調「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課程改革將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作了重大的調整,定位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語文課程標准》我們可以發現:評價應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標,既要關注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既要注重對結果的評價,也要注重對語文學習過程的評價。特別是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利用學生在語文課堂現場生成的資源進行人文性的評價,在朗讀課文後,我會毫不吝嗇地加一句:「你讀得真棒!把我們都感染了。」「你的朗讀將我們都帶入到了那個境地,我們很感謝你」……我經常會學生精彩的回答說「經典」。時間久了,當同學們聽到精彩的發言時,不但會模仿我的樣子說「經典」而且會自發地為這個學生鼓掌,由衷地祝賀他。「鼓掌」是對一個孩子最好的獎勵,我的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鼓掌聲,有對經典回答的鼓掌;有對課文朗讀的鼓掌;有對學生進步的鼓掌……不要小看了我們的學生,眼睛可是很明亮的呢!他們已經分得清什麼時候應該鼓掌。諸如此類的課堂激勵性評價無疑是學生興趣的催化劑,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更是師生之間感情的營養劑,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有利於教師駕馭課堂。
總之,良好的人文素養是人發展的最本質的源泉,最持久的動力,是生命核心的潛能。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各篇課文,各種語文活動,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辨別,對人類、自然、宇宙的關懷,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並由此煥發出內在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堅強不屈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使他們以後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曲折,經歷怎樣的人文精神危機都能從容應對,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態勢。

『伍』 誇美紐斯泛智教育具體內容是什麼

內容:

在「泛智論」和「教育適應自然」的基礎上,誇美紐斯總結了學習的程序,提出了統一的學制系統。他認為人類的學習應該從嬰兒時期開始,一直持續到成年,而且應明確分為不同的學習期,即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與四個階段相對應的分別是母育學校、國語學校、拉丁語學校和大學四級學制系統.。

嬰兒期(從出生至6歲),與之相應的為母育學校。誇美紐斯認為,每一個家庭都是一所母育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母育學校為兒童的體力、道德和智力發展奠定基礎。

兒童期(從6歲至12歲),與之相應的是國語學校。誇美紐斯主張,在每個城鎮和鄉村都應設立一所國語學校,這所學校應該不分性別、階級和家庭背景,均等的招收兒童接受教育。

少年期(從12歲至18歲),與之相應的是拉丁語學校。誇美紐斯主張在每一個較大的城市都設立拉丁語學校,招收有理想的學生進行更徹底的教育。

青年期(從18歲至24歲),與之相應的是大學。誇美紐斯認為,每個王國或省都應該設立大學,招收部分最有才華的人,為其提供任何科學或學科的全面訓練,將其培養成教師或學者。

誇美紐斯企圖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學制和泛智的課程內容,讓人們能夠涉獵全部知識,具備真實的學問、道德和信仰。

並認為當人們長到二十四歲,接受了大學的教育,就如樹木結了果實,到了摘取的時候。日後,人們在誇美紐斯提出的學制系統的基礎上,將其發展為「七級學制」,增加了妊娠學校、成年學校和老年學校。

(5)小學人文主義教育擴展閱讀:

誇美紐斯的泛智教育以「泛智論」和「教育適應自然」為基礎的。

泛智教育思想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需要,為創立獨立的、系統的教育學奠定了基礎,對西方教育理論體系的形成以及中國近現代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誇美紐斯受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對人具有的智慧和創造力充滿信心,主張通過教育使人獲得和諧發展,希望通過教育改良社會,實現教派和民族的平等。

泛智論是誇美紐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謂「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過接受教育而獲得廣泛、全面的知識,從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發展。他主張學習廣泛的知識,掌握學科知識的精粹;強調所學內容要對實際生活有用;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以及各種語言的學習;注重學生行動能力的訓練等。

『陸』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開展人文主義教育

語文教滲透文精神
(1) 探挖教材順理章
(2) 緊扣課堂放矢教目標、程、滲透
(3) 相互習取補短:角度講量閱讀背誦課內延伸處雲吸收
(4) 鍛煉自身師表:教師角度講讀、寫展示性表達熏陶

現代社需要公民良文素質與科素質語文科階段進行文精神教育優先科理應承擔著弘揚文精神責任文精神教育主要包括知識、科、真理重視求索;道德行、道德修養、道德信念道德格看重與追求自由、平等、義等重價值渴望與呼喚關注、尊重主體性祈盼與高揚及存意義價值取何等問題反思何語文教進行文精神滲透呢我想幾面入手:
、探挖教材順理章
語文教材編寫初帶強烈文傾向體現語文文性顯著語文新課程標准教材編排要求看:教材編寫應體現代性現代意識關注類……要弘揚華民族優秀文化……教材選文要典範性文質優美富文化內涵代氣息……些要求都體現每篇教材編排教師進行教首先應充挖掘教材文素體編者用意意識進行文精神滲透:習蘇教版教材第七冊《三顧茅廬》除傳授語文知識及能力要求外教師要挖掘教材本身負載文性讓文性付於教教材才尊重別尊重待誠……些文性教利用表演機滲透除物行表演滲透外要指導深切誦讀體劉備行與語體現文性才能使教材文性逐消化、吸收另外挖掘教材本身文性要注意能割裂教材破壞教材完整性與文性應順理章進行文精神滲透進行祖文化染與熏陶理解語言音樂美節奏美建築美再習蘇教版第七冊教材《九寨溝》倘若我割裂其九寨溝美、整體美教重視部雪峰飛瀑平湖體忽視閱讀悟重視析講解;忽視自主朗讀體悟我想九賽溝景美、水美、詞語美深入每田
二、緊扣課堂放矢
課堂教育教主陣教師進行傳授教育替代主要空間緊扣課堂放矢進行文精神滲透尤重要挖掘教材文素前提課堂教每環節都進行文精神滲透:
1、教目標凸現文精神我實際教語文知識能力通較看確立教目標總知識能力作主要目標進行翻份份教案都偏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些文性審美、思品教育等目標及習慣目標都其裝飾與點綴具體貫徹目標些文性體現文精神目標順帶作檢查、要求都現象我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要關注文精神培養課內審美、思品等目標要目關注凸現文精神課堂結束要文目標進行驗證課堂放矢目標入手利於文精神滲透
2、教程體現文精神我要習新理念新語文教程體現文精神擯棄目、滿堂問教育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指:需要填滿灌顆需要點燃火種要求我教師積極引導主探究新知共同研究新知體現文精神首先我要尊重習主體體格尊重課堂教教師語言行都要體現尊重格尊重答尊重勞尊重權益歧視侮辱相信肯定發展……習習主體主體參與習程主體探究共同合作教師意志強加習閱讀真程吸引主探求知識其我要給予性發揮空間課堂教發展性體現文精神主要面利用間與空間傳授習間隙留給性發揮空間尤重要講課結束組總結組交流練習縱橫交錯表現……凡能利於展示性面教教師要目安排目訓練展示促課堂表現自我、發展自我讓文精神花課堂每角落
3、選取新教與滲透文精神
現新教與層窮都數教都暗含著文精神選取新教與同能潛移默化培養其文精神選用選擇性習式教強調主體意識選擇性指教師指導根據自能力選擇合適自身習目標、內容、自覺自主習運用指導鍛煉主體意識強化性教教培養角度說新其實培養文精神體現性化提高儲類教合作、探究、引導發現等等每種本身閃著文精神光芒應教選取應用 讓文精神形滲透
三、相互習取補短
文精神培養需要進行由於每環境、習式、習態度等各相同導致每身都自獨特文閃光點與間與教師間應相互習取補短教師應目激發讓其相互染取補短具體:
1、量閱讀量背誦用閱讀、背誦吸取書文精神讓文精神深入田語文新課程標准規定量供閱讀背誦古詩課文等篇目要求量積累積累消化汲取文營養互相交流閱讀受、互相背誦互相朗讀等誘導使每相互交流達鞏固吸取文精神目
2、本身與參與者身汲取文精神營養:朗讀比賽、報製作等實踐、競爭、合作、謙讓、智慧等齊閃現其員指導介紹習作用僅使獲取知識鍛煉能力受文精神熏陶舉數
3、課內延伸使文精神鞏固課內所悟文精神教師目延伸課外鞏固習蘇教版第七冊《盲打燈》課受別著想文精神教育延伸課外(1)做件像盲打燈事跡;(2)些事跡集起編《故事集》;(3)排演《盲打燈》劇等同間相互啟發、相互習能促進文精神領悟吸收
四、鍛煉自身師表
我考慮文精神向滲透同其實我語文教師自身需要滲透文精神需要鍛煉我教師離文精神越越遠曾幾何我教師名字現報刊、說、聯……現現證書、表格文像離我遠許語文教師每期讀本文書寫篇像散文少寫水文都數語文教師都思考教案總結像文、語文像高掛電燈能照亮能走進我想我語文教師吸收文精神已迫眉睫
1、讀寫樹立榜著名語文教師於渏說語文教師應雜家應網路全書應實實弘揚文精神第讀寫即雜家基石廣泛閱讀、廣泛涉獵讀萬卷書千字文讓書文精神內化吸收讓文精神走入自每細胞才能課堂自覺散發文光輝才能教展示自師表讓受性教育斷章取義吞剝才習榜樹立文、情光
2、展示性熏陶悟其實每教師都自性都自光輝面發揮自處展示自性讓充知悟非重要性某種程度受教師性影響期受統教材、教參、教影響特別應試影響抹殺教師性使教師真意義工匠每都鮮命體意識、情教師應講藝術注意性發展要求;教師教應創造性每堂課教能千篇律應遵循教規律基礎充發揮自性創新具自鮮明風格教模式性豐滿教師才能培養性豐富
3、表達盪起應教師教育教基石文精神重要環節沒所文精神失光彩教師要基本種與產共振達教育目我能粗暴武斷眼光放知識接受導致恨鐵鋼重知識能力輕教育使與間與師間能平共處哪都看順眼缺乏融洽、寬容文內涵要充滿共振耐細致文精神送、教師身邊送每角落整教私關每尊重每相信每都能都能才並種信傳遞給盪起應
文精神寬泛內容我語文教師應自身做起鍛煉自影響語教每環節滲透讓領悟讓展示能使文精神花盛我身邊盛每語文課堂教

『柒』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主義教育

首先,作為師者,要明白什麼是人文主義。
其次,人文主義教育是一種思回想,在給學生答授課的時候,要滲透人文主義理念。可以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讓學生參與其中,發揮其課堂的主人作用,學生總結自己的體會,交流各自思想。

『捌』 如何理解並運用人本主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正一、什麼是人本主義抄教育人本主義從根本上講就是以人為本。而人本主義教育基於對人的"終極意義"的追求,對人的價值的關懷和自我理解的關心,它強調人的情感、審美和對無限與永恆的體驗,注重學生的內心世界、主觀世界的發展變化,把學生當作一個活生生的、有個性的、有生命價值的主體來看待,深入挖掘主體的內在需要、情感、動機和主觀願望,從滿足主體生存需要的角度來開發其學習的潛力、什麼是人本主義教育人本主義從根本上講就是以人為本。而人本主義教育基於對人的「終極意義」的追求,對人的價值的關懷和自我理解的關心,它強調人的情感、審美和對無限與永恆的體驗,注重學生的內心世界、主觀世界的發展變化,把學生當作一個活生生的、有個性的、有生命價

『玖』 淺議怎樣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教育

《美術課程標准》對美術課的性質這樣定義:「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什麼是人文呢?《現代漢語詞典》解釋道:「指強調以人為主體,尊重人的價值,關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觀念,即人文精神。」《現代漢語詞典》對人文精神是這樣解釋的:「一種主張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關懷認的現實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為。」那麼如何在美術教學中發揚人文精神,充分體現美術課的人文性質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強調兒童為教學的主體,走進童心世界,保護兒童興趣的萌芽。
教師耕耘的是一片凈土,教師工作之所以純潔,是因為他面對的是一群純潔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骯臟的靈魂去玷污這聖潔的土地。我熱愛本職工作,自覺地去辛勤耕作,認真地實踐。當好孩子的美術教師,必須要熱愛生活,要有耐心,幫助孩子學會寬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關心人,懂得如何和別人合作,能夠很好地與人交流,相處與配合。這才是教育的宗旨:以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心底是那麼的無邪,他們的身上沒有太多道理的束縛,對於孩子來說,興趣是如此重要,在教學中我千方百計來保護扶植兒童興趣的萌芽,對學生的創作從來不等閑視之,或給予積極的肯定或合理的建議,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繪畫和美術活動中。
例如在上三年級美術上冊《夢幻中的城堡》一課時,課前導入課時我繪聲繪色的講《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後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假如女孩子是白雪公主,男孩子是王子,你居住的城堡會是什麼樣子?三年級的孩子正處於想像力豐富時期,於是非常踴躍的回答了這個問題。正如恩格斯所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孩子們想像的閘門被打開了,回答真是異彩紛呈、奇異古怪。接著讓孩子們用各種形式去表現夢幻中的城堡就順理成章了,甚至有的孩子已經迫不及待了…….。正是因為我挖掘了兒童內心感興趣的東西,才開啟了學生想像的閘門,作為美術教師扶植兒童興趣的萌芽是多麼的重要啊!
人們都不喜歡每天給你板個面孔的人,何況是孩子。俗話說得:「給孩子只能給心不給臉。」實際上這句話沒有任何道理。板個臉你能走進孩子的世界嗎?不了解孩子你如何駕馭孩子?在學了一天的數學語文之後想必很累,多年來我一直堅持做到將微笑帶進課堂,一個微笑能化解凝固的課堂氣氛,一個微笑會帶給孩子無限的親切感拉近你和孩子的距離,一個微笑會使教師的講解更具吸引力,一個微笑更能帶給學生對學習的愉悅感。微笑為我和我的孩子之間搭建了一條通向藝術的橋梁。
人文的關懷使我真正走進了童心的世界,保護了兒童興趣的萌芽,使我發現了一個奇異而有趣的思想殿堂。
二、教師要能解讀兒童繪畫,善於與兒童溝通。
作為一名教師要能解讀兒童繪畫,善於與兒童溝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無法做好本職工作。現代兒童美術教育以人發展為中心,教育兒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兒童,一切以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為基礎上。教師不僅要須知心理學知識,而且要具有理解兒童,善於和兒童建立密切融洽關系的本領。能隨時進入兒童的天地中來,能聽懂兒童的心聲,知道兒童喜歡什麼,需要什麼,他們怎麼想,怎麼做;並能以平等、友善的態度與兒童做朋友。只有這樣,教師才有資格去幫助和指導兒童。
美術教師還必須熟悉兒童們創造的視覺語言符號,兒童繪畫反映兒童的內心世界,我通過兒童的作品去了解他們的愛好、性格,他們的成長狀況。對兒童的藝術創造充滿熱情,充滿關愛之心,耐心地了解他們的想法,才能因勢利導的做好教學工作。在指導兒童時不能以個人愛好為准則,不要對兒童輕易去批評和否定,要以友愛協商的態度,在美術活動中,至始至終,幫助兒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以孩子為本這是我教好孩子的前提。
三、細心細致的做好學生作業的有效評價,把合適的美術教育還給孩子。
要讓兒童畫真正成為「兒童自己的畫」,評價方面非常重要,我從不對孩子的畫橫加評價,而是細心地把每個孩子的作品展示,由孩子們欣賞討論。在每一堂課之前,我都要對前一節課學生的作品進行分析評價,評價的原則是表揚每一個學生與眾不同的創造,如可以問孩子「最喜歡哪一張」而不是「哪一張最好」,因為我要做的是允許孩子表現和發展個人對世界的認識,允許不同評價尺度的存在,允許個性的發展。如果我們的評價還是教師一言堂,「這張畫我喜歡」「這張畫很乾凈」「這張畫畫得很好」「這張畫亂七八糟,我不喜歡」,那麼,只能說明我們還沒有理解美術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樣我們將永遠不可能還給孩子真正意義上的美術教育。
美術課程評價我以《課程標准》的評價原則為宗旨,允許孩子表現和發展個人對世界的認識。長此以來,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那就是學生希望得到肯定更加努力,創作更具自由性,個性得到了發展,對美術的愛好逐漸形成,學生愛好美術,上起課來更加輕松!
四、尋找適合兒童心理的語言,讓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進行創作,體現人文關懷精神。
《心理學》告訴教師:「教師的語言生動形象、簡潔流暢、抑揚頓挫、快慢適中、說話有趣味,才能引人入勝,適度的表情和手勢動作,可增強講授內容的情緒感染色彩。」在教學中,我始終銘記心理學告訴我們的這些道理,善於抓住時機,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適宜的環境,用積極的語言,提升兒童對繪畫的興趣。
每堂課的講解我將自己想像成鞠萍、董浩,用孩子般天真、活潑的語氣,豐富的表情進行講解、交流……,結果吵鬧的孩子們即刻靜了下來,一雙雙眼睛凝視著我,思維隨著我抑揚頓挫的語言在課堂中飛揚、馳騁…。學生的心情愉悅,在嘗試操作或創作的過程中,他們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體驗到發現、探索的樂趣。在完成作品時,他們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自信心油然而生。作為教師我善於抓住時機,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適宜的環境,用積極的語言,提升了兒童對繪畫的興趣。這難道這不是人文關懷精神在教學中的體現嗎?
五、尊重學生,樹立學生的自信,將愛投注於每一個學生。
自信是兒童進行美術創作的動力,是美術學習的心理基礎。試想讓一個沒有自信的孩子進行美術創作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又怎麼能談到孩子個性的發展,又怎能談到發揮其主體性和創造性,又怎能談到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總看到一些對自己不夠自信的孩子,三年級有一個孩子叫陳楊,長得胖乎乎,上課時總是慵懶地坐在哪兒,作業時懶得思考懶得動手。沒少挨老師的教訓卻依然如故。和周圍學生了解情況後,我認為陳楊這類學生得到的鼓勵和肯定太少,長此以往導致了一種心理影響,對自己喪失了信心,認為做什麼都不行,甚至自卑。學習上養成了一種懶得思考、懶得動手、得過且過的習慣。怎麼辦?我首先要樹立他的自信。我一直在尋找機會……。一次上課意外的發現他聽得很投入,於是我不失時機的表揚了他,對於我的表揚他感到有些意外,因為這些贊美的詞似乎與他無關,那一節課他始終格外認真……。我的第一步棋下成功了,我在全班同學面前給他給足了面子!改變了他給全班同學認為什麼都不行的印象,幫他樹立了尊嚴。第二步棋該樹立其自信了!我等待著下一個機會……。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表現的也還好,但總沒有能拿出來有折服力的作品,終於在上《地球的新生》這一課時,陳楊的作品很有創意,那天我讓全班同學欣賞他的作品,對他給予了極高的肯定和表揚。孩子當時臉上掠過的一絲驚喜和難以掩飾的快樂我看在心裡喜在眉梢。通過這次表揚無形中告訴他別人行你也能行。我成功的在所有同學面前樹立了他的自信!通過這次事件他完全在同學面前昂起了頭找回了自信。剩下要做的工作就是鞏固階段。當老師的都知道像陳楊這種孩子極其不穩定,容易依然故我或妄自尊大,於是在以後的時間里我從紀律、學習態度、作業各個方面言語中肯的鼓勵他。再上美術課時他早已是端端正正的座好,並十分認真的參與到美術活動中,積極的將作品拿來請我指導,以前那個不自信慵懶的陳楊不見了。現在的他自信而又上進!正是因為我重視了學生的尊嚴,以人為本,尊重了他這個獨立的人的價值,才贏得了孩子巨大的轉變!
人文教育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教師所應具備的人性觀。作為美術教師如果在加強自身的知識的同時,更應加強歷史感、責任感和自我感,學習如何獨立思考,發展自身,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融相通,用這樣的人文精神去開發兒童的美術素養,陶冶情操,促進個性發展。
豐子愷先生說: 「世間的大人們,你們是由兒童變成的,你們的童心不曾完全泯滅。你們應該時時召回自己的童心,親身去看看兒童的世界,不要誤解他們,虐待他們,摧殘他們的美麗與幸福。」豐子愷先生對兒童心理的了解和對教師工作的要求使我們為感親切。新世紀的兒童比以往更聰明,更具有探索精神,同時對教育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他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在目前這種科技日益先進的社會生活里,美術學習有助於兒童發展自身最大的潛能。讓我們召喚社會各界人士共同關注正在成長的兒童美術教育,把人文精神、把傳統、把最廣泛意義下的文化相傳下去;用愛美化兒童心靈,締造出具有靈性的兒童美術,還兒童一個率真的童年!

『拾』 在小學科學、品社課堂上如何體現人文教育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徵主要表現為:

(1)學校不再局限在培養神職人員,而是為了培養懂得世俗學問、有人道主義精神、有德行和能為社會進步而獻身的人。有些學校甚至把培養具有資產階級事業家的品質,有禮貌,儀態端莊大方,身心健康,具有開拓精神的資產階級紳士作為自己的培養目標。
(2)相信知識、學問和文化在促進道德提高、社會改良與人類進步方面的作用。
(3)拉丁文、希臘文成為學校的主要課程,古典文學在學校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歷史、地理被列入學校課程表。有些學校,將數學和洗染科學作為重要學習內容。
(4)把游戲、體育視為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提倡人的身心健康發展。人文教育
(5)宗教道德教育逐漸解體,開始提倡人道主義、樂觀主義、熱愛自由、追求和平等以及合理享樂等新的道德觀。尊重兒童和反對體罰成為一些教育家的強烈要求。
(6)古代教育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根據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教育的主張被重視,並逐漸付諸實踐。
(7)理論聯系實際,向大自然學習,利用實物、直觀教具進行教學等思想被提出並在實際中運用。
(8)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產生,以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最初提出。

閱讀全文

與小學人文主義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