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摘自《培養獨立的孩子—生存教育在美國》
而美國的老師,甚至是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我不懂!
美國的老師或教授說不懂,學生就得自己去找**;中國教師不能說不懂,教師越能找**,學生找**的能力就越弱,依賴性就越強。
有一次,我的電腦有問題,礦礦實在太忙,應付了一陣,問題依舊,就撂下爛攤子走了。我不得不一步一步地重新進行研究,最後解決了問題。
我說:為了引導你學電腦,我開始是裝傻,後來是真傻。 一方面,人是社會動物,人的生存離不開集體;另一方面,正因為人要依賴集體生存,所以個人的獨立能力越強,生存能力也就越強。特種部隊或偵察兵的訓練內容之一,就是獨立生存的能力。
其實,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美國人就特別推崇孩子的獨立思考。我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之一,是黑人笑星比爾•考斯彼主持的《孩子說的出人意料的東西》。這個節目讓你捧腹的同時,也讓你深思。有一次,比爾問一個七八歲的女孩:你長大以後想當什麼? 女孩很自信地答道:總統! 全場觀眾嘩然。比爾做了一個滑稽的吃驚狀,然後問:那你說說看,為什麼美國至今沒有女總統? 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因為男人不投她的票。 全場一片笑聲。比爾:你肯定是因為男人不投她的票嗎? 女孩不屑地說:當然肯定! 比爾意味深長地笑笑,對全場觀眾說:請投她的票的男士舉手。 伴隨著笑聲,有不少男士舉手。比爾得意地說:你看,有不少男士投你的票呀。 女孩不為所動,淡淡地說:還不到三分之一! 比爾做出不相信又不高興的樣子,對觀眾說道:請在場的所有男士把手舉起來。 言下之意,不舉手的就不是男人,哪個男人敢不舉手。在鬨堂大笑中,男人們的手一片林立。比爾故作嚴肅地說:請投她的票的男士仍然舉手,不投的放下手。
比爾這一招厲害。在女孩的擠兌和眾目睽睽之下,要大男人們把已經舉起的手再放下來,確實不太容易。這樣一來,雖然仍有人放下來手,但投她的票的男人多了許多。
比爾得意揚揚地說道:怎麼樣,‘總統女士’,這回可是有三分之二的男士投你的票啦。 沸騰的場面突然靜了下來。人們要看這個女孩還能說什麼。女孩露出一絲與童稚不太相稱的輕蔑的笑意:他們不誠實,他們心裏面並不願投我的票! 許多人目瞪口呆!然後是一片掌聲,一片驚嘆這是典型的美式獨立思考。沒有獨立思考的孩子,就沒有獨立性。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就要提供一些機會給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感覺:什麼對?什麼錯?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應該怎樣做?什麼不應該怎樣做?
以上均摘自《培養獨立的孩子生存教育在美國》,更多內容請閱讀《黃全愈教育文集》。
② 小學生怎樣進行自主教育
【英盛觀察】我們注意到,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對本該是自己處理的事毫無主張,事事都依靠家長;也有些孩子年齡雖然不大,卻很自覺。早上自己按時起床;自己上學;放學回家,自己抓緊時間做作業……向這些家長求教,我們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能力。我們把這些家長的成功經驗概括為——自主性:指人在活動當中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它表現為個體自由地、獨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種狀態。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體現為他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自由的選擇。
一、給孩子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嬰兒當然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里,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有這樣一位母親,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背著他走,直到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因為怕老師看見,才不情願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母親呵護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呢?作家長的,應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能力,擴大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如鼓勵他自己找朋友玩,讓他在這個空間里自己當主人。
二、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但如果成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只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自主性就永遠培養不出來了。
有一位父親,他在孩子3歲多的時候,就每天給孩子一段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只要不出危險,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願意做的事:玩,看電視,畫畫,拼圖,或者什麼也不幹……無聊了,他最終還是會主動來找父母,父母就給孩子一些指導性的建議。長此以往,孩子便逐漸懂得了珍惜時間,學會了安排時間。
三、給孩子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
培養孩子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敗的,但採取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的態度,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這才是我們應該採取的正確做法。
有一位母親看到5歲的孩子對洗碗感興趣,就為孩子准備了一個小板凳,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特別愛幹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准備了小板凳……」孩子興奮地喊著:「謝謝媽媽!」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興地學著大人的樣子去洗碗了。
四、給孩子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
孩子提出問題,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訴他答案。這樣看起來簡單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不會想問題,總希望別人能提供現成答案。這直接妨礙了孩子在智力勞動上的自主性。
有一位家長的成功經驗是:孩子問我字,雖然我認識,但我不告訴他,而是讓他去查字典。以後,再有不認識的字,他也不來問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五、給孩子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活在窮困家庭的孩子,惡劣的生存環境自然就為他准備了艱苦鍛煉的條件;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長應多想辦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讓孩子去解決;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難,也要求他自己去解決,從而培養孩子應對未來的能力和意志。
六、給孩子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會遇到不少機遇,但如果不善於把握,機遇就會和你擦肩而過。家長的任務應該是提供或指出各種機遇,啟發孩子自己去抓住,培養孩子善於抓住機遇、參與公平競爭的能力。
一位小學生偶然同媽媽講起學校要進行英語選拔賽的事情,媽媽就鼓勵英語成績不錯的孩子爭取參加,並告訴她,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把握住一個機會就意味著在成功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在小學升初中時,這次比賽的成績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孩子非常感激**的提醒,以後很主動地在各種機會中表現自己。
七、給孩子沖突,讓他自己去解決
和成年人一樣,孩子在一起也難免有沖突。解決沖突的過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長、走向成熟的過程。當孩子向家長訴說自己遇到的諸如人際交往之間的矛盾時,家長應鼓勵孩子去面對它,指導孩子自己去解決,而不是迴避它,更不宜動轆由家長代替孩子解決問題。
八、給孩子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
為了讓孩子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必須讓孩子從小既學會合作,又學會競爭。有效的辦法,就是經常在他的身邊樹立一個友好的競爭對手。
有一個學生學習差,某階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數第一名。父母一再鼓勵孩子不要灰心,要敢於和別人競爭,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點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趕上他沒問題。在孩子取得勝利之後,父母又啟發他尋找新的競爭對手,開始新一輪暗中的較量……
九、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選擇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但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不可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家長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有一位家長帶孩子去少年宮報名,家長本來的意願是讓孩子學鋼琴,可是卻發現她在舞蹈組門口看得出了神,於是,家長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同時也提出要求:她對自己的選擇要負責,一定要堅持一個階段,把舞蹈學好。
十、給孩子題目,讓他自己去創造
創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層次的表現。孩子的創造性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同樣需要家長的積極引導和巧妙激發。有一個孩子特別愛玩泥,而且能捏出一些花樣來。於是家長主動給孩子買了各種各樣的泥塑和橡皮泥,對孩子說:「你要玩就好好學、好好捏、好好練,要有新點子。」在家長的鼓勵下,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初中畢業時,已經能輕松捏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並以此特長考上了工藝美術學校。
上述這些條件的創造,只是有利於發展孩子的自主性,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家長還要不斷和孩子進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勵孩子,評價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務,使他的進步永不停止。
③ 小學生生存教育
運用「需要層次」的原則,選擇適當需要層次,改進政治課教學。
著名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看來,需要是人的行為和活動的決定原因,而且也是人的個性發展的決定原因。因此,教育首先是對需要的培養。但是,需要是有層次的,只能由低到高循序漸進。較低層次需要滿足了,才能向較高層次的需要邁進,乃至追求最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社會公德教育提出的「大公無私——應當;公私兼顧——正當;自私自利——不當」的口號,就是根據的人需要劃出的不同層次,因而受到群眾普遍認同。上海市提出的市民必須遵守的「七不」規范,就是從低層次需要做起的實例,似乎與國際大城市地位不相稱,實際是精神文明最佳切入點。因此,政治課教學也應根據學生的需要層次的規律作出相應的調整,而不應該進行脫離實際的理想化教育。
以前的政治課教學,往往採用理想化教育模式,希望學生追求最高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然而,現在的社會展現了人性中更多的側面,而其中的許多側面與理想化的道德價值觀相去甚遠。當我們把理想化的看法灌輸給學生時,他們所看到的現實卻是作為教育者的成年人並不具備這些美德,那麼政治課的教學就可想而知了。
選擇適當的需要層次進行教學,符合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講「人為什麼要工作?」學生們往往脫口而出:「為了賺錢。」這種回答屬於低層次需要,思想境界當然是不高的,教科書上也不是這樣講的。但我首先給予認可,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工作確實還是一種謀生手段,工作為了賺錢無可非議。接著再問學生:「那麼,工作除了賺錢這個目的是否就沒有其他目的了呢?」這時候,課堂里氣氛活躍,學生們爭先恐後發言:「工作能給社會創造財富」,「工作、勞動能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工作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工作能使人充實,富有樂趣」,「工作能實現人生的價值」……還請學生舉例證明上述觀點,並著重討論了「工作能實現人生的價值」問題,把學生引導到人的需要的最高層次。這種方法避免了學生的逆反心理,抵觸情緒,教學氣氛融洽,教學目的容易達到。
運用「無意注意」的原則,增強刺激,改進政治課教學。
著名的心理學家詹姆斯把注意分為兩類:一類叫有意注意,是預先有一定的目的,並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本文不談)另一類叫無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喚起無意注意的刺激分為四類:(1)心理物理的刺激特徵。強度、大小、 顏色、音量的變化能引起注意的刺激特徵。(2)情緒的刺激特徵。 某些刺激能喚起情緒反應,加快心跳,提高人的活動水平,使人凝神屏息。(3)差異的刺激特徵。某些刺激偏離它們的周圍環境或偏離人的預期效果,便會造成差異,使人有新穎感、復雜感、驚奇感、或獨特感,喚起人的注意。(4)指令性刺激。發出指令詞語,喚起學生注意。政治課理論抽象,內容枯燥,教師若不精心組織,往往顯得呆板、空洞、單調乏味。我們運用「無意注意」的原則,以增強刺激,喚起學生的無意注意。
在講「人生理想」時,我貫徹「無意注意」的原則,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上課開始,我說,「我們先來做個實驗。」(此乃差異的刺激)然後拿出一個寬口瓶,把一堆拳頭大小的石頭一塊一塊放進去,直到一塊也塞不下時,問:「瓶子滿了嗎?」(此乃指令性刺激,下同)每個學生都說:「滿了!」我拎出一桶小石子,(此乃心理物理的刺激,下文加沙、加水亦然)將石子倒進瓶里,搖動瓶子時石子一個個擠進石頭中間的空位。又問:「瓶子滿了嗎?」這回學生們提高了警惕,有的說,「可能還沒滿吧!」我又拎出一桶沙倒進瓶子里,沙粒流到石頭和石子之間的縫隙里,再問:「瓶子滿了嗎?」「沒有!」這次全班響亮地回答。「很好!」這時我拿出一罐水倒進瓶子里,直到溢滿瓶口。我看著全班問:「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一個性急的學生連忙回答:「說明不管你的計劃排得多滿,只要你努一把力,就能塞進東西。」「不對」,(此乃情緒的刺激)我說,「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不是先把大石頭放進瓶子,以後再努力也放不進去的!生活中的大石頭是什麼呢?就是人生理想!要優先放進你的瓶子里。」例子貫串了四類刺激,喚起了學生的無意注意,且耐人尋味,思想性也強。
為了增強刺激,喚起學生的無意注意,舉例一定要用心。在講「一分為二」時,我這樣舉例:按照歐氏幾何學,教室里天花板上兩盞電燈是平行的,因為同垂直於天花板。但把電線理解成直線,就不平行了,而是相交於地心。同理,兩只輪船在同一緯度向北平行航行,它們之間的距離不是處處相等,而是越來越近,最後相交於北極。可見歐氏幾何學也是一分為二的。在講「規律」時,我舉了「蟬與數論」的例子。為什麼蟬的生命周期是13年或17年呢?13、17是質數,除了1 和本身之外沒有其他的整數因子。生命周期為質數的蟬由於天敵少,在生存競爭中處於優勢,因而就生存下來了。生命周期不是質數的蟬則反之。蟬並不懂數論,而是自然規律在起作用。在講「民族問題」時,我展示了新版人民幣各票面上的民族頭像。在講「宗教問題」時,我列舉了源自宗教的成語。在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時,我列舉了漢語中的「善」是「羊、廿、口」,意即很多羊,羊是古代的財富;英語中的「good」,即表示「好」、「善」,也表示福利,……增強刺激的手段,還有看教學電影、錄像,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等。
這樣講課,喚起學生的無意注意。講之前,學生捉摸不透。講之時,學生全神貫注。講之後,學生回味無窮。
要運用心理學原則改進政治課教學,政治教師首先要學好心理學乃至研究各種流派,諸如詹姆斯的功能主義,華森的行為主義,魏泰邁的完形心理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馮特的神經心理學以及不是個人獨特的認識心理學等等。
其次,要真正運用心理學原則改進政治課教學,政治教師最好是個雜家。無論天文地理、文科理科、文娛體育、琴棋書畫,都能略懂一些,要啥有啥。只有具備廣博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左右逢源,出奇制勝,增強政治課的吸引力,改變政治課枯燥乏味的情況。
再次,學校也要形成一個良好的心理教育的氛圍。令人高興的是,加強心理教育已成為整個教育界的共識。上海市最近出台了學校心理教學三年規劃,並作了具體部署。在這樣良好的氛圍下,政治教師更能自覺地學習心理學,運用心理學原則改進政治課教學。
④ 怎樣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
獨立生活能力是一個人進行正常生活必須具備的最基本能力,它還包括對艱苦環境的 適應能力和面臨挫折時的應變能力。獨立生活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後天環境的熏陶下教育培育出來的,人出生後的環境不同,所受的教育和影響不同,獨立生活能力也就有很大差異。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呢? 首先,家長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父母總是對孩子充滿了愛,但卻存在著不少誤區:(1)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就比什麼都強,並錯誤地認為只要文化知識才是學習(2)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生活自理能力自然就具備了(3)認為自己所受的磨難已經夠多了,不能再讓孩子也吃苦受累,應該讓他們生活得舒 適些(4)認為將來家務社會化,孩子會不會家務都沒有多少關系。可見,孩子獨立生活能力 差的主要原因在於進展的過度保護型的養育觀念和所實施的保護型教育方式,只有 改變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變保護型為指導型,從代替孩子做事轉變為指導孩子做 事,才能培養出具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孩子。 其次,讓孩子參與成人的活動。讓孩子參加成人的活動,對培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是大有好處的。例如,在家裡,讓孩子和父母一起做家務,購買日常用品。同時,家裡的一些事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事,最好與孩子共同商量,使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小主人,對家庭和社會都應該負責任,增長社會生活經驗。 再次,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凡是孩子能夠完成和做的事,家長都應該盡量放手地讓他們自己去做,父母不能包辦代替,盡早讓孩子學會穿衣、穿鞋、自己吃飯等等,4-5歲以後讓他們自己洗滌餐具、掃地、抹桌子、整理房間或者到商店買日常用品等等,切忌事事包辦,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樣他們一旦離開父母就會無所適從,遇到困難不會積極想辦法。 最後,為孩子創造發展獨立性的環境。父母應該有計劃、有目的地交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和任務,讓他們獨立完成。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要鼓勵他(她)自己想辦法去克服;當孩子完成任務時,要及時給予欣賞和贊揚,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樂趣。 總之,通過以上多方面的教育和培養,相信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會逐漸得到加強。
⑤ 小學生「生存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區別之處是什麼
「生存教育」是在有生命的基礎上進行的活動與行為,沒有生命就無法生存。而「生命教育」則強調生命的本質,即生死觀。說得再清楚點,就是,「生存教育」是在有命後進行的教育,「生命教育」則是如何保命的教育。
⑥ 想讓孩子生活獨立,怎麼教育孩子合適
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小孩肯定是要離開父母,自己生存的。那些天天被家長版寵愛的孩子就要吃權虧許多,因為在家裡父母或者是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非常寵愛自己,所以就喪失了很多自理能力。所以平時就算是孩子還小的時候,作為家長也不應該太過寵愛他,有的時候放任他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是一個比較好的教育方法。就像在國外一樣,很多小孩可能沒有滿十歲就已經自己開始做各種事情了,十一二歲,有些小孩可能都已經學會自己去外面打工賺錢了。
⑦ 小學生如何更自主自立
自立是不依賴別人、依靠自己努力做事的精神品質。自立自信乃是人生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人類精神的必須追求。自立,對於新一代是刻不容緩,如果喪失了一生中最好的發展時機,將需要以終生的代價來償還。俗話說: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飯,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 靠天, 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它啟示我們人生應自立自強,他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講,尤為顯得重要和緊迫。由於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依賴性較強,學習不夠自覺,學習上生活上依賴父母 ,未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思想上缺乏自立自信的態度,所以,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教育工作者,很需要培養自己的學生學會自立。而培養學生自立自信的思想應該從小抓起,那麼應該怎樣抓才能培養學生的自立自信? 一、首先引導學生克服依賴的心理 1、在家庭作業上培養孩子自信心思想 做個真正的人,第一就要有思想。我初次接手教學二年級的數學課,每一次的數學作業,學生的作業都做的都很認真,正確率非常高,幾乎沒有錯的地方,與我原先教學的班級學生的作業有很大的區別,雖然我批改的很輕松,多數學生不需要二次批改,但我覺的心理仍得很承重,為什麼?究此原因,孩子的作業每次做的都正確,那是家長的「辛勤勞動」,是家長的「功勞」,只要老師一布置作業,孩子就依賴家長給予指導,沒有家長在邊上幫忙,孩子就不知道怎麼做作業,沒有了自己的思想。我在教學五年級時,就發現有這樣一名學生,其家長經常和我進行交流,向我訴苦,說哪是孩子在做作業,簡直就是自己在做作業,孩子沒有學會的自己到會了,真後悔啊!一開始她孩子在低年級,怕孩子不懂,就指導孩子做作業,久而久之,不知不覺轉變為替孩子做作業,因為,孩子一遇到所謂難題,就問家長,家長又不會去引導,哪只好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孩子就像機器人一樣不動腦筋,惡意循環,孩子養成非常大的依賴性,在學習上完全沒有自信,以致學習成績差,但又不能放手,因為一放手孩子什麼都不會,成績會更差,家長覺得非常累。別說家長非常累,作為老師的我也非常累,由於家庭作業是家長的功勞,我失去了一個了解學生真實學習情況的途徑,不知道學生知識到底掌握的怎麼樣,就不知道怎樣給學生補缺補差。而學生自己覺得更累,在學習上是家長在完全包辦,自己已失去獨立自主的思想,學習興趣越來越低,覺得學習沒有樂趣,逐漸失去了自信心。 所以,作為教學工作者,要正確地引導家長科學地管理孩子,不能事無巨細,盡量讓孩子自主的安排自己的學習,像家庭作業一類,讓學生自己做,對低年級的學生,最多為孩子讀讀題,讓孩子獨立思考,作業做錯了,並不是壞事,反而是好事,首先這是孩子獨立做的,印象深刻,能夠克服依賴心理;其次學生通過學習自己會分析發現是怎麼錯的,通過自己的努力訂正錯誤提高學習興趣。最後老師通過學生的作業錯誤有的放矢,對該生補缺補差,提高學生的成績使學生增加自信。 2、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嘗試獨立解決問題
兒童的思維具有不穩定性,在學習過程中,應教給學生認真思考,會想問題,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如:看到應用題的問題,要想需要知道什麼條件,解答的思路是什麼,怎樣想問題最簡單。這樣,學生思考得准確、深刻。這種習慣的養成有助於獨立思維品質的形成。 經常聽到個別四、五年級的學生家長與老師交流,說我的孩子在一、二年級成績經常都是「雙百」,可是現在別說「雙百」,大多時間學習成績都跟不上班級的學習步伐。就此原因,有多方面,在這里不一一細述,但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因是家長和老師沒有重視對孩子的獨立性學習的培養,如孩子上課不認真,還做小動作,作業不主動做還拖拉„„家長大都因為是小事,認為孩子只要考「雙百」就行,只注重成績,不注重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培養。眾所周之,知識是連貫的、漸漸深入的,壞習慣一旦養成就會產生消極因素,對學習產生非常大的阻礙,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結果對學生的自身發展貽害無窮,非常不利於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面對新課程,我們必須牢記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教學生學"。現在大多數學生頭腦里只有老師「灌輸」的內容,離開老師,就不會學習了,這種現狀是應試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後果。我們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讓學生跟在自己後面亦步亦趨的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一位老師教學「80減去一個數得49,這個數是多少?」時,整整提了10個問題,如下:「x是哪個數?(用手指80)這個數是哪個數? 80減去什麼?x是什麼位?80叫什麼?49叫什麼?x叫什麼?求什麼?用哪個關系式?也就是『減數等於被減數減去差』是不是?」對於學生來說該內容相當簡單,易於掌握,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學完成,只需輕輕點撥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這位老師這樣做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有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起學習需要,學生才能真正去調動自身的學習潛能,進行自主學習,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是學生樹立自立自信思想的一種表現形式。 一位教師上《用數對確定位置》一課,信息量很大,地球儀、圍棋、迪卡爾的數學事故„„,很想一節課都能把所以知識都帶給學生,結果40分鍾一節課上了60分鍾,學生並沒有學到更多的知識。現實中,特別是城市的孩子,他們的信息量也是很大的,很多相關的信息,不一定在課堂上呈現,類似迪卡爾的數學信息,完全可以布置在課前,或是課後,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做進一步學習與了解的拓展內容,將數學知識的學習與課外的延深有機的結合,培養學生嘗試獨立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 3、多向榜樣學習 學習自立要向成功人物學習,但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主要是向榜樣人物經歷的失敗多學習,多和學生探討為什麼「失敗是成功之母」。介紹如孔子、屈原、司馬遷、文天祥、華羅庚„„他們都經歷數不清的坎坷,磨難和挫折,最後都走向成功的典型事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向榜樣學習,使學生理解自立自信的重要,是走向成功的必備條件。
二、以文明禮儀作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 引導學生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應以文明禮儀作為突破口,教師應結合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引導,能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是文明的一種表現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從日常行為的養成做起,從具體小事做起,如:自己穿衣服、幫家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亂花零花錢„„。在生活中學會自立,並根據學生自立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評價和指導,找出不文明,使學生逐步養成自立自信的生活態度。 總之,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理論指導下,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自立自信思想,還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進一步努力探索和實踐,努力創新出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來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
想知道更多關於的教師信息的資料可以關注中公教師網:http://www.zgjs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