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理想教育的途徑

小學理想教育的途徑

發布時間:2021-02-24 03:53:29

⑴ 如何幫助小學生樹立理想

理想教育是應該的,但理想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很現實的。
中小學生進行理想教育,遠大理想是應該的,但也應該要進行一些近階段的理想教育。如果一味的求大求遠,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的。有了奮斗的目標就有了動力。有理想,奮斗才會有具體明確的目標,未來生活才會有美好的希翼。找個偉人作目標,借鑒它的好處,祛除他的缺點,例如你喜歡毛澤東,你就要學習他的精神和睿智而不是他的剛愎自用,然後就思考怎麼超越他 有理想才會向著理想奮斗,才會努力完成理想。

首先,開展各項活動,激發學生興趣,樹立正確理想。

一、對小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時,應從發展學生的興趣著手,開展各種活動,寓理想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使學生通過活動,既激發興趣又培養能力。筆者在開展活動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時,充分發揮語文科任教師的作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聲情並茂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理想教育,並結合我校和社會實際,加強學生的人生觀教育和「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同時,利用輔導時間召開「前途理想教育」課,如:在與學生娓娓講述周恩來為之中華之崛起的軼事時,筆者趁勢利導,問:你們為什麼而讀書呢?你們的理想是什麼?通過學生不同的回答:為自己、為父母、為老師,想做老師、想當醫生、想入伍當解放軍......筆者又進行了引導教育,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從小樹立遠大理想,並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總會有實現夢想的一天,且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是為國家做貢獻,為人民謀福利。筆者還採用各種形式,如自我演說、小組討論、日記作文等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談特談自己的理想及如何通過勤奮好學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並且使學生的理想付諸行動,為將來為國爭光、參加國家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採用榜樣教育法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形象思維為主,認識事物看大不看小,看近不看遠。所以,採用榜樣教育法不但要形象具體,而且要注意個性差異。例如:筆者引導學生以某個英雄、模範人物或生活中接觸到的他(她)所崇敬的人或課本教材中的某一人物作為自己追求的理想;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來樹立理想——愛好唱歌跳舞的學生讓其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歌星、歌唱家、舞蹈家;愛好數學的學生以將來當一名工程師、科學家作為自己的理想。

其次,通過道德規范教育來促進理想信念的形成。
道德規范的養成,對樹立遠大的社會理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 要注意學生道德規范的教育。在道德規范的教育方面,筆者認真貫徹《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小學生守則》,並根據其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使學生的言行都能受到一定的道德規范的約束,逐步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二、 對學生進行「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筆者通過召開專題報告會,用黨的發展史,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史,對學生進行教育。在學生中樹立起黨的形象、祖國的形象、人民的形象,使學生產生自豪感、榮譽感和責任感,做到愛黨、愛國、愛人民,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從而把人民的需要作為自己的理想。

最後, 鼓勵學生腳踏實地,為實現理想而努力奮斗。

一、在教育中讓學生知道理想信念是高於現實的東西,美好的理想信念轉化為現實,需要經過努力,經過奮斗,不想努力,不願奮斗,理想信念永遠只是空想,毫無意義。

二、教育學生為實現理想而努力應腳踏實地,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不肯做小事的人,難以成就大事業。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細節決定成敗」就是這個道理,讓學生明白實現明天的理想要與今天的學習、鍛煉相結合起來。

三、 要讓學生懂得:理想的實現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只有以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去面對困難和挫折,以頑強的毅力去沖破艱難險阻,才會達到理想的彼岸。

總之,對小學開展理想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宣傳教育的手段,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奮斗目標,充實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個人生活。理想教育要從不同階段、不同對象的實際出發,選擇不同內容、不同方式進行。要通過教育,使學生感到所追求的理想不是虛無縹緲之物,而是經過努力能夠實現的現實,從而堅定對理想的追求。

小學時期是富於理想、選擇生活道路的時期,對小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在時機上要從小開始,在方式上要從具體問題開始,在內容上要把遠大理想與現實條件結合起來,重點進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教育,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學習目的,鼓勵他們立志成才。通過理想教育,引起小學生積極向上的願望,激發小學生實踐創新的興趣,煥發小學生努力奮斗的熱情,改變小學生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使之成為我們改變農村家鄉面貌、建設偉大祖國的強大動力。

⑵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理想教育

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能讓孩子一輩子都生活在幸福和快樂之中。家長的理想不能代替孩子,孩子幸福不幸福不是攀比的和給別人看的,而是自己感受的。 對學生進行理想前途教育,這是教育工作中一項艱巨的任務,教師不但要有恆心,而且還要著眼現實,展望未來,對學生循循善誘,有的放矢地誘導。
一、了解分析,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
教師要了解和分析學生理想的現狀和成因。學生的理想總是通過一些具體事情的嚮往或態度表示出來的,如對某方面興趣很濃,對某方面漠不關心,教師要通過不同的途徑(如家訪,個別談話,組織討論等)了解各種態度和傾向,加以梳理,從而掌握各個學生對理想前途的認識水平,分析哪些方面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哪些是好的苗頭,哪些是壞的傾向。
二、從低到高,循序漸進,促使學生朝著理想不斷奮進。
由於學生年齡、經歷和文化水平的差異,因而對理想的認識也有差別,
初入學的學生只以他心目中的權威人物(一般是教師或家長)的教導作自己的理想,隨著年齡和文化知識的增長,學生獨立思考和想像能力也相應提高,但所想的內容多限於生活方面,與吃喝玩樂等相連,如個別學生只希望爸爸每天都給他一元零用錢,個別學生只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一部兒童電視劇等等,這些都可以稱為生活理想。總之,要以高處著眼,從現實基礎入手,積極地促使學生朝著遠大的理想而奮進。
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避免板起臉孔談理想。
比如,針對學生腦子里理想前途的觀念淡薄的情況,開展「我的理想是什麼」的主題活動,讓學生述說自己的理想,如有的學生說我的理想是當一名籃球運動員,有的說我的理想是當一名作曲家,有的說當一名公安戰士,有的說最理想是當一位農民等,針對學生為自己最實惠的想法,開展「假如人人為自己」為主題的班隊活動,引導學生設想一下假如人人都如此,將會造成集體和社會的損失,結果對己也不利。又如組織學生觀看祖國山河的專題片等,通過畫面參觀,使學生認識到祖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燦爛文化,似錦前程,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樹立振興中華的理想,並通過訪問解放軍叔叔,使學生認識今天的安定局面還得感謝他們的保衛。只有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去啟發,誘導學生,才能使他們自然而然地樹立健康的理想。
四、以德啟智,德智相長,培養有理想的新時代學生。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他們的理想是和學習情況分不開的。學習好時對理想前途有信心,否則就悲觀失望,自暴自棄,甚至走上邪路,所以教師決不能脫離學習導理想,而要把理想前途教育同學習及各種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如通過開展「著眼未來,立志成才」的主題班會,用張海迪身殘志堅的感人故事,用達芬奇、童第周等名人的故事去啟發學生,使學生意識到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須努力學好文化知識。

⑶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理想教育 天道酬勤的blog

每個人都有理想,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理想奮斗,努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因為只要有目標,不管路途有多麼陡多麼峭,都會變成一條平坦的路.理想就是一盞燈,照亮了前方,我們便輕而易舉地大步走向前.一旦沒有理想,我們的路將凹凸不平.
世上有幾十億人,世上也有很多不公平的時候.男人如果打女人,告上法院的話.男人肯定會贏了這場官司,為什麼?因為男人有錢有工作,女人沒錢,男人有錢即可以請律師,還可以找假證人,所以女人會輸,男人會贏.如果將來我當了一名律師,不會讓我看到不公平的事發生.
律師的工資高,但是我並不是一個貪錢的人.我是一個比較好的人,但是人不為己天諸地滅,所以我會收100元錢幫一些在社會上沒能力的人.我既有高工資還有附加100元,更重要的是,他欠了我一個人情,如果將來我有什麼事,他們肯定奮不顧身地為我.因為人就是應該互相幫助,互相愛護.這也是我們人類的一大優點.
還有律師做得很出名,有可能被外國或國內看中了.這樣我們嚴家就可以光宗耀祖.還可以讓爸爸媽媽享受一下清福.可以幫補家用.但是,要時時冒著生命危險.因為如果幫好人打贏了官司,那麼壞人必定很恨我,想玩死我,所以我們打官司時,的確要讓壞人心服口服,如果輕輕有一點錯,那就很可能小命不保.所以當律師也有一定的難度.
這律師的路,還有很遙遠.我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走向律師遙遠的路.

⑷ 小學生的理想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努力呢

理想就是夢想,有理想,就意味著對明天充滿了追求與渴望,對未來充滿了憧憬與嚮往。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曾說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斗。亦有詩雲,「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希望之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從筆者來看,詩中的「理想」就如同我們平時所說的「夢想」,夢想雖然不像詩里說的一樣偉大、神聖,但它的確會成為我們披荊斬棘不斷前行的動力,就像一首歌里唱的:有夢就有希望,心若在夢就在。有夢想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從小是否樹立遠大理想對個人的成長來說就顯得頗為重要。 我國古訓有言:少年立志要遠大,持身要緊嚴。立志不高,則溺於流俗;持身不嚴,則入於匪辭。理想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也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理想。我們敬愛的總理--周恩來同志少年時代對自己學習的最終目的就十分明確,那就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910年,12歲的周恩來隨同伯父來到東北的沈陽,在當時的「奉天省官立東關模範兩等小學校」讀書。 有的同學回答:「為明理而讀書!」 也有的回答:「為做官而讀書!」 一些家境貧困的學生則回答:「為掙錢,為吃飯,為不受欺侮而讀書……」 還有一個鞋店老闆的兒子說:「為家父而讀書!」引的全班同學一陣笑聲。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莊重地回答。 由於周恩來是南方人,魏校長一時間沒能聽懂他的回答,於是周恩來又沉著、大聲地重復了一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異乎尋常的回答,使魏校長為之一振,也使得整個教室鴉雀無聲。校長萬萬沒有想到這年幼的周恩來,竟有如此遠大的抱負。老校長高興得連連點頭稱贊:「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正因為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和遠大的理想,周恩來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任總理,更成為了倍受世界人民景仰的一位時代偉人。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誓言,百年以來,一直在中華莘莘學子之間廣為流傳,成為他們共同的奮斗目標。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從1歲到101歲都可以為自己繪制一張未來的藍圖,因此理想並不專屬於青少年,但卻又不可或缺。因為青少年時代對追求真理,探索人生,有著強烈的需求和願望。此時,若我們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就會使自己的一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所以革命前輩李大釗同志曾這樣講過:「青年啊,你們臨開始行動之前,就應該定向。譬如航海遠行的人,必先定個目的地,中途的指針,總是指著這個方向走,才能有達到目的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隨風飄轉,恐怕永無達到的日子。」毛澤東思想談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通過無數成功人士的案例,我們不難發現,有理想的人生與沒理想的人生,結局顯然是天壤之別。 常言道: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遠大理想呢?筆者是如此做的。 首先,開展各項活動,激發學生興趣,樹立正確理想。一、對小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時,應從發展學生的興趣著手,開展各種活動,寓理想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使學生通過活動,既激發興趣又培養能力。筆者在開展活動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時,充分發揮語文科任教師的作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聲情並茂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理想教育,並結合我校和社會實際,加強學生的人生觀教育和「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同時,利用輔導時間召開「前途理想教育」課,如:在與學生娓娓講述周恩來為之中華之崛起的軼事時,筆者趁勢利導,問:你們為什麼而讀書呢?你們的理想是什麼?通過學生不同的回答:為自己、為父母、為老師,想做老師、想當醫生、想入伍當解放軍......筆者又進行了引導教育,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從小樹立遠大理想,並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總會有實現夢想的一天,且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是為國家做貢獻,為人民謀福利。筆者還採用各種形式,如自我演說、小組討論、日記作文等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談特談自己的理想及如何通過勤奮好學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並且使學生的理想付諸行動,為將來為國爭光、參加國家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採用榜樣教育法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形象思維為主,認識事物看大不看小,看近不看遠。所以,採用榜樣教育法不但要形象具體,而且要注意個性差異。例如:筆者引導學生以某個英雄、模範人物或生活中接觸到的他(她)所崇敬的人或課本教材中的某一人物作為自己追求的理想;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來樹立理想——愛好唱歌跳舞的學生讓其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歌星、歌唱家、舞蹈家;愛好數學的學生以將來當一名工程師、科學家作為自己的理想。 其次,通過道德規范教育來促進理想信念的形成。 道德規范的養成,對樹立遠大的社會理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 要注意學生道德規范的教育。在道德規范的教育方面,筆者認真貫徹《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小學生守則》,並根據其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使學生的言行都能受到一定的道德規范的約束,逐步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二、 對學生進行「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筆者通過召開專題報告會,用黨的發展史,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史,對學生進行教育。在學生中樹立起黨的形象、祖國的形象、人民的形象,使學生產生自豪感、榮譽感和責任感,做到愛黨、愛國、愛人民,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從而把人民的需要作為自己的理想。 最後, 鼓勵學生腳踏實地,為實現理想而努力奮斗。一、在教育中讓學生知道理想信念是高於現實的東西,美好的理想信念轉化為現實,需要經過努力,經過奮斗,不想努力,不願奮斗,理想信念永遠只是空想,毫無意義。二、教育學生為實現理想而努力應腳踏實地,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不肯做小事的人,難以成就大事業。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細節決定成敗」就是這個道理,讓學生明白實現明天的理想要與今天的學習、鍛煉相結合起來。三、 要讓學生懂得:理想的實現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只有以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去面對困難和挫折,以頑強的毅力去沖破艱難險阻,才會達到理想的彼岸。 總之,對小學開展理想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宣傳教育的手段,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奮斗目標,充實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個人生活。理想教育要從不同階段、不同對象的實際出發,選擇不同內容、不同方式進行。要通過教育,使學生感到所追求的理想不是虛無縹緲之物,而是經過努力能夠實現的現實,從而堅定對理想的追求。小學時期是富於理想、選擇生活道路的時期,對小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在時機上要從小開始,在方式上要從具體問題開始,在內容上要把遠大理想與現實條件結合起來,重點進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教育,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學習目的,鼓勵他們立志成才。

⑸ 教育學原理 理想教育的途徑是什麼

論憲法原則
憲法原則是體現在憲法制度與程序中的價值和理念,是構成憲法價值共同體的基礎和連接點。憲法原則既表現為人類生活的共同的價值追求,同時表現為各國特定憲法文化的存在方式與特殊性。憲法原則既表現為理念,也表現為具體的規范形式。在建立憲法訴訟制度的國家,憲法原則往往成為進行憲法判斷的基礎和具體依據。
一.憲法原則性質與功能
憲法原則是憲法價值的統一體和基礎,是構成社會政治共同體的基本要素。憲法原則的性質表現在:一是價值性,即憲法原則體現了憲法國家應追求的基本目標與價值體系,指明憲法生活的基本方式;二是原理性,即憲法原則實際上是憲法存在與發展的基本原理,是由各種原理組成的集合體[1];三是指導性,即憲法原則對整個憲法制度的運作過程起到指導功能,構成憲法制度統一的基礎;四是多樣性,即憲法生活的多樣性在客觀上決定了憲法原則存在方式與功能的多樣性。
憲法原則的基本功能是指導憲法規范與憲法制度運行的過程和程序,使憲法發展具有統一的基礎和依據。具體而言憲法原則的基本功能表現在:提供現代國家構成原理的基礎,使國家權力的運行具有統一的基礎;提供憲法國際化的事實和價值基礎,使憲法在統一的理念下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提供解決憲法規范與社會現實沖突的指導原則與理論依據,是解決社會各種利益糾紛的准則;提供進行憲法解釋與憲法判斷的標准與認識論的工具;提供憲法價值社會化的基礎與形式,使社會成員在實際生活中不斷感受憲法帶來的利益等。憲法原則並不是具體而明確的規則,其內涵由各種抽象的原理組成,有時存在不確定性因素。
二.憲法原則形式與分類
憲法原則作為對憲法制度運行過程進行指導的原理,其表現形式是多元化的。在各國憲法學理論中憲法原則有不同的表述。憲法原則在憲法中的體現主要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形式是憲法典中沒有明文。如在美國,有的學者談論憲法原則時認為,美國憲政的基本原則是權力分立和權力分配,並從這一原則中派生出美國憲政的另一項原則,即限權原則。[2]這三項原則實際上確立了美國憲法的價值基礎和基本原理。在日本,國民主權、和平主義與基本人權保障是憲法所體現的基本原則,有的學者甚至把它描述為憲法的靈魂。在這些國家憲法原則主要通過憲法解釋或具體的憲法判斷過程得到說明和解釋。[3]
第二種形式是在憲法典中具體規定憲法原則。有的國家規定在憲法正文,有的國家規定在憲法序言。採用這種形式的優點是憲法原則的表述比較明確和統一,便於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理解和解釋。但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是憲法原則內涵的表述與憲法典規則之間會發生不吻合的現象,對具體的憲法解釋設定不必要的范圍。目前,在憲法典中規定憲法原則的國家,在具體規定形式也不盡相同。有的國家是在憲法序言中規定憲法原則(或憲法原理),代表性的國家是韓國。韓國憲法在序言中以直接或間接形式規定了國際和平主義、民主主義、法治國家、社會國家與文化國家等原理。有的國家是在憲法典第一章中具體規定憲法基本原則。保加利亞憲法(1991年)第一章以24條的篇幅規定了憲法的基本原則,其內容包括:(1)規定國民主權原則,即國家的全部權力來自於人民,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執行權與司法權;(2)明確規定實行地方自治原則;(3)憲法作為國家最高法地位的確認,規定憲法是最高法,其他法均不得與之相抵觸,憲法的所有條款均直接有效等;(4)宣布保加利亞共和國是法制國家等。葡萄牙憲法(1982年)在憲法序言之後第一編基本權利與義務之前專門規定了憲法的基本原則,共有11個條款。其基本原則的內容包括:(1)規定葡萄牙共和國為民主的法制國家;(2)規定國民主權原則,即統一而不可分的主權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憲法規定行使主權,國家服從憲法,並且以民主化法制為基礎;(3)國家實行單一制,並尊重地方政府的自治原則與公共行政的民主分權;(4)規定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5)規定了國家的基本任務;(6)規定普選和政黨的基本原則等。從規定基本原則的結構安排看,憲法原則在憲法序言和具體制度之間起到價值上的承前啟後的作用,以保障憲法在運行過程中保持價值上的統一性。
三.憲法原則具體內容的分析
憲法原則具體內容有不同的表述,但就其基本價值而言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從各國憲法結構和發展過程看,憲法原則主要由民主原則與法治原則組成。
(一) 民主原則
憲法原則的基本內容與價值趨向首先是民主價值,以民主作為憲法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不同國家的憲法以不同的形式確認了民主的意義與功能。毫無疑問,民主原理是憲法原理中的核心的概念,在憲法秩序的形成和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民主的概念經過歷史的變遷已成為多樣化的概念,其內涵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既要尊重多數人的意志,又要保障少數人利益是現代民主的基本價值體系,其中少數人利益的保護又是民主原理的更為核心的概念。
在憲法制度的發展史上,從憲法理念角度對民主的概念進行分析始於1952年德國憲法法院的判決。在政黨解散的判決中憲法法院對「自由民主的基本秩序」做出了解釋,認為自由民主的基本秩序是排除各種暴力或肆意性支配,是尊崇多數人意志,以國民自決、自由與平等為基礎的法治國家的統治秩序。這一秩序包括具體化的人權、生命權的尊重、國民主權、權力分立、政府的責任、行政的合法律性、司法權的獨立、多黨制與政黨機會的平等。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憲法的基本內容與民主主義有著密切的關系,如離開民主主義價值,憲法體制是不能存在和發展的。
在憲法體系中民主原則發揮重要的功能。首先,在憲法體系中民主主義提供國家權力正當性的基礎,即創設國家權力,使國家權力的運作具有正當性、合法性基礎。憲法所體現的民意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形成與檢驗民意的基本途徑是民主程序。特別是普遍實行代議制政體的背景下,民主原則直接構成憲法體系運作的指導性原理和基礎。其次,民主原則為憲法體系中政治過程的合理化提供規則與途徑。政治過程的合理化是各種利益平衡基礎上實現的,以公開、平等為基本規則的民主原則保持了政治的理性與正當性,並賦予憲法廣泛的合理性基礎。再次,民主原則在憲法體系中起到限制國家權力的功能。民主原則在憲法體系中表現為一種限制國家權力的功能,使社會各個階層能夠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參與政治過程,發揮相互制約的功能。第四,民主原則在憲法體系中獲得自我矯正的機會與途徑,使民主的價值得到健康的發展。民主在憲法體系中既有積極的功能,同時也存在消極的功能。按照傳統民主主義理論,多數人統治是正當的,多數人意志一般情況下是理性的。但憲法體系中的民主並不以是否代表多數人意志為判斷理性的唯一依據,維護少數人意志的理性是現代民主發展的重要內涵。如發生多數人意志出現非理性時,憲法體系能夠有效地消除多數民主所帶來的弊端。
在憲法體系中多數決獲得正當性的根據主要在:一是多數的數的優位或事實勢力的優位成為多數決正當性或效力的根據;二是在一般情況下,多數人作出合理決定的可能性比較大;三是從經濟民主主義觀點看,利益的極大化成為正當性的基礎;四是從自由的觀點看,自由價值有可能提供正當性基礎;五是從現實生活看,多數決能夠極大限度地保障政治的平等與和平。從這種意義上講,民主一方面為憲法的發展提供事實和價值層面的支持,而另一方面在憲法體系中獲得矯正其弊端的制度保障。
各國憲法在其制度的設計和運作過程中,以民主價值的維護作為基礎和出發點,通過不同的形式規定了民主的意義。作為政治原理的民主主義在憲法體系中的具體運用表現在不同的領域,主要有:憲法普遍規定國民主權原則,確立國家權力的來源與基礎;社會成員直接參與政治過程的途徑與機制,規定直接與間接參與形式;國家統治正當化的基礎與少數人利益的憲法保障機制;以憲法的形式規定多數決原則與具體運用規則;憲法與政黨制度的相互關系;選舉制度的原則與運用等。可以說,憲法制度的所有內容與民主價值有關,民主問題的研究自然成為研究憲法制度的出發點。
( 二)法治原則
法治原則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總結和概括的治國原理,是一種法的統治形式,已構成現代文明社會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現代社會法治理論是內涵十分豐富的知識體系,既要反映人類追求的法治理論,同時也要反映人權保障的實踐要求。1959年印度新德里召開的國際法學家會議通過的有關法治的報告是國際社會普遍公認的法治理想的綜合性的反映,會議通過的《德里宣言》確認了如下法治原則:(1)根據法治精神,立法機關的職能在於創造和維持使個人尊嚴得到尊重和維護的各種條件。不但要承認公民的民事權利和政治權利,而且還需要建立為充分發展個性所必需的社會、經濟、教育和文化條件。(2)法治原則不僅要防範行政權的濫用,而且還需要有一個有效的政府來維持法律秩序,藉以保障人們具有充分的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條件。(3)法治要求正當的刑事程序。(4)司法獨立和律師自由。一個獨立的司法機關是實現法治的先決條件。《德里宣言》提出的法治「集中表現了全面正義的法治要求」[4]可見,現代社會的法治精神是限制國家權力的濫用,保障公民權利與自由。其中,保障人權又是現代法治本質的內涵。成熟的法治是人權價值普遍受到尊重的理想狀態。人權和自由是「法治理想最高最廣的發展階段,它們超出了純法律的范疇,進入了政治、經濟和哲學的領域」[5]法治作為普遍尊重人權的一種制度,反映社會變遷的要求,具有濃厚的文化基礎。
法治是歷史的概念,時代的變遷不斷賦予法治以新的內涵。但無論社會的發展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法治所體現的限制國家權力、保障人權的基本價值是不變的。法治原理實際上構成現代國家的原理,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的標志,並在實踐中逐步形成法治國家的概念。法治國家概念本質上是與憲法秩序有著密切關系的政治概念,經過了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以自由、平等與正義的實現為基本內容的法治國家理念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到了18世紀,法治國家作為與自由主義憲法國家相同的概念,形成了自身的理論體系,其內容包括:國家的活動必須依照法律進行;為了保護基本權利需要從憲法規范角度建立獨立的法院體系;國家的活動應限於人的自由保護領域等。19世紀以後,法治國家進入到市民的法治國家階段,即以市民社會為基礎建立法治國家基礎,如成文憲法的制定、權力的分立、基本權的保障、國家賠償制度的建立、行政的合法性、憲法裁判制度的功能等都是市民社會中法治起到的功能。但是,隨著社會矛盾的出現與沖突的加劇,法治國家從形式主義法治國家向實質主義法治國家轉變,出現了實質的法治國家形態(materieller Rechtsstaat).實質法治國家重視國家的形式與實質,同時保障合法性與正當性,力求協調法和法律價值。其理論基礎是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建立社會共同體和平生活的環境,實現公民的權利與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憲政理念的變化,法治概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強調了法治國家的實質內容,成為區分於一般法律國家概念的價值體系,重視法律內容和目的,建立了以正義、平等與自由價值為基礎的法治概念。
法治國家原理在憲法體系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了體現憲政理念的憲法秩序。憲法體繫上的法治國家規定了法治秩序的原則和具體程序,形成政治統一體價值,保障國家權力運作的有序化。在憲法體系中法治國家的原理具體通過法治主義的實質要素與法治主義的形式要素得到體現。[6]
法治主義實質要素包括:1。人的尊嚴與價值的保障。根據憲政的一般原理,人的尊嚴的維護是憲法存在的最高價值,而且也是優越於其他憲法規范的價值體系。保障人的尊嚴是一切國家權力活動的基礎和出發點,構成人權的核心內容。各國憲法無論是否在憲法典上規定人的尊嚴問題,其基本精神是相同的,它是建立憲法體系的價值和制度基礎。2。自由價值。法治國家的 自由價值通過憲法規定的精神自由、人身自由、經濟自由等自由價值得到具體化。從本質上講,自由是憲法體系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自由價值的維護既是法治國家的實質要素,同時也是憲法體系的核心價值。3。平等價值。在憲法體系中平等是人的基本要求和存在方式,體現了法治國家的基本目標。實際上,憲法體系是在平衡自由與平等價值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和完善的,一定程度和范圍內自由的犧牲可以保障平等價值。作為在憲法體系中生活的人們,應該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享有平等權,這種平等既包括形式意義的平等,也包括實質意義上的平等。平等權作為權利和法治社會的基本原則,對所有的國家權力產生約束力。總之,人的尊嚴、自由與平等價值的維護是法治主義實質內容的基本要素,同時構成憲法體系的價值基礎。
法治主義形式(制度性)要素包括:1。法的最高性價值。德國學者克納德認為,從一般意義上講,憲法通過法治國家秩序,賦予國家及其功能以統一的標准與形式。法治國家各種要素中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是法的最高性(Primat des Rechts)。[7]他在解釋法的最高性時提出,法的最高性並不意味著以法律規定所有的社會領域,即使在法治國家中也存在不必通過法律調整的領域,但一旦對某些領域以法律作出規定後,應保持其優位的地位,使法律具有正當性與穩定性。在憲法體系中,法的最高性一般分為憲法優位與法律優位兩種形式。憲法優位要求一切國家行為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國家的立法行為、行政行為與司法行為都受憲法的約束,不得侵犯憲法規則。即使以憲法限制公民的基本權利時也不得限制基本權利的本質內容。法律優位是指以立法的形式進行的國家行為應優先於其他國家行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一切國家權力受法律的約束。按照克納德的解釋,法律是以民意為基礎的,是依民主的、政治意志形成方法制定的,法律優位實際上是實施法律的合理化與自由保障作為前提的。2。人權保障價值。法治國家出發點和目標是個人權利與自由的保障,整個憲法體系也要遵循人權保障的基本價值。在憲法體系中人權價值是作為法治的核心價值而得到體現的,並不獨立構成憲法原則。如果把人權原則和法治原則作為相互獨立原則加以界定,有可能在論述與邏輯上遇到相互重復或不一致的現象。人權的憲法保障既包括憲法體系內的基本權利,同時也包括憲法上沒有列舉的權利與自由的保障。在現代憲法體系中的人權一般具有兩重性,即作為主觀公權的基本權利和作為客觀憲法秩序的基本權利,每一種權利通常具有主觀性與客觀秩序的性質。形式或制度意義上的人權保障是法治實質要素的人的尊嚴、自由與平等價值的制度化,是憲法本體價值的載體。3。權力分立價值。為了保障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與自由,法治國家要求對國家權力進行限制和合理的分工,使不同國家權力之間建立相互均衡和制約機制。現代憲法體系中的權力分立的功能並不僅僅消極地限制國家權力,而是積極、主動地對國家權力職能進行分工,明確其職責范圍和程序。作為憲法原則意義上的權力分立的重要意義首先在於國家權力組織的合理化,制約與監督並不是權力分立的唯一內容與目標。此外,法治主義的形式要素還包括行政的合法性、基本權利的司法保護等不同領域。
四.民主原則與法治原則關系
民主與法治原則反映了現代憲法基本的價值體系和目標,構成現代憲法基本精神。在理解民主原則與法治原則時,我們需要從歷史、規則與實踐三個方面分析兩者的一致性、沖突與解決沖突的途徑。
首先,民主與法治原則在基本的價值目標與價值形態上是相一致的。民主原則排除了統治權被少數人或集團壟斷的可能性,以國民主權與社會成員權利與自由的保障為目標,建立了國家統治原理。法治原則是實現自由、平等與正義為目標的國家功能形態,是依法實行統治的原理。兩者功能是相互聯系的,具有共同的價值基礎。民主原則體現的國民主權、自由、平等等基本價值只能在法治國家體系內才能獲得實效性。同時,屬於實質法治國家要素的自由、平等、正義價值的實現需要保障平等參與的自由的政治秩序。如沒有民主的程序和環境,法治目標的實現缺乏基礎和必要的程序。
其次,民主與法治原則之間存在沖突與矛盾。民主與法治原則之間存在的價值一致性並不意味著兩者不存在沖突,實際上兩者是在價值的緊張關系中存在和發展的。在以多數決為基礎的民主理論看來,多數人的意志具有合法性與正當性效力,對其重新進行正當性評價的法治主義是沒有必要的。當我們把民主理解為多數決原則時,法治國家原理則要求對其合理性與理性進行判斷,消除民主理念中不符合現代法治理念的非理性部分,使民主與法治之間建立原理與功能上的聯系。實際上,民主的自我修正是法治的基本要求,而法治又是在民主的自我修正中得到發展的。民主與法治的沖突源於兩者具有的各自的缺陷,只有在兩者的相互結合中才能彌補各自的缺陷,建立共同的價值體系。
再次,在憲法體系框架內尋求解決民主與法治沖突的途徑。 現代社會的發展是在民主價值與法治價值的統一中得到實現的,需要通過一定形式消除影響其統一形態的各種因素,克服兩者的缺陷。違憲審查制度是現代社會解決兩者沖突的基本形式,各國普遍通過不同形式的違憲審查制度解決民主與法治的沖突與矛盾。違憲審查機關審查范圍通常包括法律法規的違憲審查、機關之間許可權爭議、政黨解散的審判、憲法訴願等。對依照多數人意志制定的法律合憲性進行審查表明了法治原則對民主缺陷的克服,實際上反映了保護少數人利益的現代民主主義價值。及時地消除民主與法治的矛盾,有助於維護憲法體系,實現自由與平等的價值。
[1] 憲法原則與憲法原理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憲法原則實際上是對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共同認可的基本價值的高度概括,使之成為憲政發展的基本規則。德國憲法學家卡茲認為,憲法原理是構成憲法秩序的基礎與支柱,是「概括化的憲法」。在憲法典上明確規定憲法原則的國家,憲法原則不僅表現為一種原理,它同時表現為具有法律效力的規則。兩者的主要區別是,憲法原則體現了憲法原理,但並不是所有的憲法原理都表現為憲法原則。生活中存在的憲法原理通常通過憲法修改、憲法解釋等憲法變遷形式獲得憲法原則的地位,有的表現為具體規則。一般公認的憲法原理有:人民主權思想、人權保障、權力分立、文化國家原理、和平主義原理、福利國家原理、社會或自由市場經濟原理等。在有些國家軍隊保持政治中立也作為憲法原理。
[2] [美]傑羅姆。巴倫等:《美國憲法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4頁。
[3] 我國憲法典也沒有具體規定憲法原則,具體有哪些原則,具體原則的涵義等事項只能通過憲法解釋逐步加以明確。憲法原則的統一解釋與認識,對於憲法實施產生重要影響。在憲法沒有明確憲法原則的情況下,部門法,特別是行政法規不宜規定憲法原則。如1998年頒布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四條中規定,社會團體必須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不得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其他法律或法規中也有類似的規定。這種規定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如何解釋憲法基本原則的問題。在憲法典或憲法解釋沒有對憲法原則或基本原則作出規定或說明的情況下,這種抽象性規定容易造成基本權利的侵害。
[4] 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律哲學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23頁。
[5] 陳弘毅:《法治、啟蒙與現代法的精神》,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年版,第66頁。
[6] 目前,我國的憲法學界對憲法原則有不同的表述與分類方法。代表性的分類是:人民主權原則、法治原則、人權保障原則、權力制約原則等。實際上,從憲法原則的基本內涵看,人權原則與權力制約原則並不是獨立形態的原則,其價值已包含在現代法治體系中,作為法治的形式或實質要素而存在。

⑹ 農村中小學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農村中小學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途徑研究 作者:呂艷男 來源:《教師·中》年第06期 摘 要:近幾年來,農村中小學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其努力下,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但隨之而來的一些負面問題也不容忽視。本文從農村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出現問題的原因和如何應對三方面去分析。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教育誤區;新途徑 目前,部分農村中小學的德育觀念較陳舊,工作方法簡單,內容單一。尤其是近年來,由於家長外出務工,不少青少年缺失家庭監護和關愛,容易受到不良觀念的影響,有的甚至誤入歧途。因此,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必須以學生為本,促進德育創新,用科學的理論做指導,教學生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農村中小學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分析 農村中小學生由於受各方面影響,其思想道德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價值觀念混亂,重視自身利益,把掙錢作為人生目標,導致個人主義蔓延,難以把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結合,以致學習目標模糊,動力不足,厭學情緒強烈;二是文明衛生狀況較差,不尊師重道,社會公德意識薄弱,欠缺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辨別是非能力不足,易被不良誘惑影響,如抽煙、喝酒、早戀、沉迷網路現象時有發生。 二、農村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誤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極為重要。受小農經濟的限制,部分農村家庭仍存在教育觀念陳舊、家長知識層次低、家庭結構失調等問題,這些問題成為了學生健康成長的絆腳石。 (2)學校教育失當。學校是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除了教孩子成才,更要教他們做人。但目前學校把書本作為重中之重,對書本之外的東西如德體美勞不夠重視。此外,受經濟條件限制,農村中小學的教學條件相比城市而言,在軟、硬體上都有待提高。 (3)社會環境失調。陶行知說過:「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即強調社會環境的重要性。青少年難免會染上一些社會惡習,如沉溺網路、早戀等。 三、農村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途徑 1.提高農村家庭德育水平

⑺ 小學德育的途徑有哪些

淺談小學德育的有效途徑
高郵市營南小學
胡錦濤總書記在《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講話中強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核心是要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這應該成為教育工作的主題。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增強學生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要激發學生發展的內在動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形成全社會推進素質教育的強大合力和良好環境。」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決定著社會主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它又滲透在整個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之中,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德育主陣地之一的學校在德育過程中擔負著重大責任,應「把德育放在學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抓緊抓實,常抓不懈。學校應盡量採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把德育落到實處。本文結合著我校的德育實踐和自己的理論學習,就實施德育的途徑,簡明闡述。
一、通過品德課教學
這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思想品德以一定社會意識和道德規范為內容,植根於社會經濟關系中,受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隨著經濟制度的變化而變化。小學品德課的性質決定了該學科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主要是訓練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學科,它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對兒童和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打好基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思想品德課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向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教學的目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及行為習慣,為培養身心全面發展的人奠定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素質基礎。
比方說蘇教版《品德與社會》第十一、十二課,《我們為祖先而驕傲》,文中首先推出令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四大發明;接著介紹了我國的中醫葯學、數學、漢字;接著介紹了歷史文化名人孔子、司馬遷;、璀璨的文化藝術。學生在了解歷史、熟悉歷史中才能熱愛歷史,熱愛祖國和人民,正所謂「知之深而愛之切」。另外,德育還應盡量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結合著品德課可以開展一些活動。比方說教學「體驗生活」這一部分內容,為了讓學生體會賣報人的艱辛,我就組織學生親自去批發一些報紙,到街頭去賣;為了讓學生體會做父母的不容易,我就組織學生和父母交換角色,親身感受。學生通過親自到生活中去經歷,去感受,他們的感受豐富多了,他們對生活有了親身實感。也便產生了對父母更深的愛,對生活的愛。
二、通過其它學科來進行德育
各科教學都含有豐富的教學內容,只要充分發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起來,就能在傳授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受到科學精神,社會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學生的教科書種類較多,其中就有一些內容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就拿語文書中的古詩、古文,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可以拿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比方說陸游的《示兒》,通過講述作者的身世經歷和他的愛國主義事例,從而在詩人偉大人格中學生受到感染與熏陶,在潤物細無聲中學生受到思想的陶冶。這些詩、文可以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還可以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領會歷史背景和深刻內涵,可謂一舉多得。語文書中現代文中也有好多可以滲透德育思想。比方說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的薩沙的爸爸把雨衣給了薩沙的媽媽,而薩沙的媽媽又把雨衣給了薩沙,薩沙問這是為什麼,媽媽告訴他如果他每個人每時每地都要保護弱小。當薩沙看到路邊的薔薇花被滂沱大雨淋得彎了腰,有幾片花瓣已經被沖掉,於是他就把雨衣脫下來,蓋在了薔薇花上,保護了弱小。這一篇短小的文章在「保護弱小」方面勝過教師說教的千言萬語。
三、通過班主任的身教進行德育
班主任是全面負責一個班學生工作的教師,班主任的基本任務是帶好班級,教好學生,對學生進行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職責和任務。班主任要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必須全面深入了解、研究學生,社會有關方面和學生家長配合,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用身教來促使學生德育的良性循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廣將軍雖然不善言辭,然而他的將士卻團結一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究其原因,李廣以身作則,身先士卒為士兵作了最好的表率,才會有如此驚人的效果。所以,欲要學生的德行好,班主任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這樣才能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班主任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肩負班級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職責。班主任要熱愛學生,言傳身教,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要從關心學生發展的需要出發,著眼教育,嚴格要求,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實現管理育人。從小事而言,班主任要求學生撿字紙,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首先要自己做到身體力行,躬身示範,這樣會更有說服力。從大事而言,班主任的人格要經得起考驗,做一個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的人。久而久之,學生受到陽光般的沐浴,以至養成現在「掃一屋」,將來「掃天下」的德行。
四、通過開展學校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
這是生動活潑地向學生進行德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它不受教學計劃的限制,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願選擇參加,自主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制定並執行一定的計劃和紀律,以調節自己的行為和人際關系。因此,通過這個途徑進行德育,符合學生的特點和需要,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特別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識別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互助友愛、團結合作、紀律性和責任感等良好品德。因此在學校最好定期開展一些活動,如「愛國英雄事跡報告會」、「演講比賽」、文明行為標兵評選,在活動中學生要積極的進行准備,查閱資料,比賽,這一系列的過程恰恰也是學生了解德育知識,接受德育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互相影響,互相熏陶,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圍。
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
在學校的教學中,有著定期的社會實踐活動課,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瞻仰革命聖地和遺址,祭掃烈士墓,參觀城市、農村和名勝古跡;組織學生參加軍訓、公益活動、社會調查、志願服務。在假期當中,我們班每學期都有七八位同學組織的「雛鷹假日小隊」,在周末和假期定時組織一些公益性的活動,如到孤寡老人家慰問,幫助打掃衛生,整理房間等等;在社區里幫助打掃衛生,小區美容,去除亂貼亂畫,;在清明節到我們區里的盲校送溫暖;到我們學校附屬幼兒園送鬱金香。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了解了社會,學會了關愛,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增長才幹,完善自我,全面發展。
六、利用「開心樂園」對學生進行教育
我們學校在德育方面的一個特色機構即為「開心樂園」。開心樂園定期開展一些活動,學生可以自願參加,在那兒有舒適而自由的環境,開心姐姐(老師)和同學民主平等和諧相處,自由自在,快樂無比。開心樂園除了有開心姐姐外,還有一些 「開心小天使」(由優秀學生組成)。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在學生成長的路程中,總會遇到種種的煩惱,一些類似道德兩難處境的問題,他們的心理還沒發育成熟,因此有必要獲得幫助。在這個時候,學生可以到開心樂園去找開心姐姐或開心小天使傾訴,她們會為學生解除煩惱,指導方法。如果有的學生比較靦腆,不好意思去,那也沒關系,我們學校還人文地設置了一個「開心信箱」,如果學生有問題而不好找人傾訴的話,可以把它寫成一封信投在「開心信箱」里,開心姐姐會打開信箱,為每位同學寫上回信,做到及時指導、有信必回。
七、利用良好的校園文化來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可見環境的重要性。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可以促進學生奮發向上,積極進取,有助於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我們學校在這方面的有著良好的經驗。我們定期出版校報,對學校的各項活動進行報道;對有經驗的老師的教學方法,對文明班級進行宣傳。另外,我們每個班級還有「校園之星」的評選,把某方面有特長,有突出表現的同學選出來,鼓勵其他同學向表現好的同學學習。另外,我們學校還有特色性的鼓號隊,民樂團,籃球隊等,在提高校園文化品位方面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以上幾個方面德育途徑各有自己的特點和功能,它們互相聯系,互相補充,構成了德育途徑的整體,學校應全面利用各個德育途徑的作用,使其科學地配合起來,以便發揮德育途徑的最大的整體功能。

閱讀全文

與小學理想教育的途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