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社會教育的根本目的

小學社會教育的根本目的

發布時間:2021-02-24 00:40:49

A.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養真正的人,培養全面、完整的人為己任。對於所有學校來說,教學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具體落實在教師職業行為上就是通過教師的勞動培養人,塑造人,改造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拓展資料:
教育過程開始於一個人的出生並持續終身,對人產生持久而深刻的變化。有些人甚至認為教育可以開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過外部的言語和音樂來影響子宮里成長著的胎兒,進行胎教,希望給孩子以積極的健康的發展。

來源
「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語e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 「引出」。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人通過受教育實現社會地位的變遷。教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與人類社會共始終。
內涵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即學校教育,它不僅包括全日制的學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業余的學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廣播學校和電視學校的教育等。
它是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B.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的目的

這是一個嚴肅、宏大甚至偏於沉重的話題。作為這個行業的一分子,我自然不是無話可講,不過真要說得詳細、明確,恐怕也不那麼容易。讀Whitehead的The Aids of Ecation,受到不少的教益。

這是三聯書店出的有關他的教育方面演講的集子,譯者是徐汝舟,集子翻譯過來給了中文的題目:《教育的目的》,其實或許翻譯為「教育的功用」會更好吧。如果說起這么嚴肅的話題,也大概只有Whitehead的整個演講集子才能系統的回答了。既不是簡單明了的幾句話,也不是淺顯功利的低級要求。在這位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教育家看來,教育上的兩條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務須透徹」值得商榷。他提出異議,有其原因,他說,在眾多的科目中選擇一小部分進行教授,會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不連貫的思想概念,沒有任何生命的火化閃爍。

單從這一點來看,Whitehead對於教育的思考是人本的,從著眼於個體發展來進行的。仔細想來,選取一部分學科,誰人來選,怎麼選,什麼標准?又由誰來制定這些標准,實際上都是值得認真反思的問題。現行的學科的學習將決定了未來若干年內社會人群的思維、科學、文學素養和水平,甚至是偏重的類型,比如:科學受到重視的時代,那麼社會上人群的科學素養平均水平是較高的。但是人們對於所教授學科的選取總是有局限性的,對於所教的學科給出過於具體的限制,使原本整體的學科知識被人為地劃分成幾個小學科,這樣粗魯的行為不僅割裂了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間的有機聯系,而且還會破壞學生既有經驗、生活體驗與所學知識的結合,破壞他們對於知識的思維上的體驗。與之對應,他提出的解決辦法就是要「根除各科目之間那種致命的分離狀況,因為他扼殺了現代課程的生命力。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Whitehead認為現代的學科分類沒有向學生們展示生活這個獨特的統一體,而是教他們代數、幾何、科學、歷史不同的學科,或者語言等。而這樣的分類教學的結果就是,課程喪失了生命力、變得枯燥無味,而學生也將會喪失自主觀察、思考、學習能力,他們掌握的僅僅是書本固有的經驗和理論。學科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問題在今天早已經不再新鮮,而正在成為教育改革者們努力革新的重點:學科學習必須向生活實踐適當延伸。

在教育這條大道上,今天的中國與當時的英國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多重的困難。許多部門、政府機構都似乎認為可以把學校機械地分為兩三種死板的類型,並強迫每一類學校採取一種刻板的課程。而這樣的制度,對於教育本身來說就是災難性的;當然,或許,在今日之中國來說,有其特殊的情況,比如全國范圍內統一的高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存在。可是,如果不給學校、老師一定的根據自己學校、學生特點來設計課程、學習行為的權利,那麼,要從根本上革新教育,只不過如同Whitehead所說「從一種形式主義陷入另一種形式主義,從一團陳腐呆滯的思想陷入另一團同樣沒有生命的思想中。」

反復被提到的生命力,不僅僅是存在於課程、學科學習中,更重要的是滲透在學校、教師對於學生的培養當中,教育的目的或許無法簡單明示,但是至少,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生命對於生活的靈感、感悟和創造,這樣人類才能不斷地前進;陷入程序化、機械化、模式化的教育扼殺了許多天才、創造力乃至生命力。有多少「天之驕子」有過輕生念頭?大學生最擔心什麼?中國社會調查所日前公布對北京、上海等2000名大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調查結果,數據顯示,大學生的壓力主要來自社會就業,逾九成學生對自己畢業後的生活沒有明確目標,8.3%的學生曾想過輕生。(《新京報》8月16日)
坊間流傳甚廣的「畢業等於失業」,

高校畢業生就業很艱難,很多人不得不採取「零工資就業」的方式,放棄應有的勞動收入和社會保障權益,讓我更傾向於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真不小。與「大學生的壓力主要來自社會就業」相對的是,高校的盲目擴招已經影響到了高等教育協調發展,而就業崗位的相對匱乏更是加劇了教育與社會的矛盾。
什麼是教育,所謂教育,廣義指以影響人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狹義指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進行的學校教育。教育是作為個體的人與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手段,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制約,也對社會整體及其諸多方面產生影響。教育還受制於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和促進個人全面發展強有力的工具。
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及教育均取得了巨大進展,但與此同時,各種社會矛盾也接踵而至,而其中較為突出的正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脫節。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在《教育、文化和社會的再生產》一書中指出,社會,僅僅擁有教育資本是遠遠不夠的,為了使教育資本能夠成功轉換成一種社會或文化資本,行動者還必須同時擁有一定數量由支配精英的慣習——只能通過家庭所獲得——生產的象徵資本。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由於文憑的獲取變得越來越容易,學校頒發的文憑和各種資格證書的價值已大不如前。在這種情形下,文憑以外的其他各種選擇標准便成為象徵資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選擇標准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開始由文憑轉向能力等更為實在的判斷標准上。
所以現在越來越熟悉一個新名詞「早期教育」早期教育,這個詞中「早期」二字應該說是一個屬於時間性的概念,這是與人們受教育的中期和晚期相對而言的。因此,早期教育的性質,與以等級劃分性質的初等教育不同,早期教育的時限包括乳兒期、嬰兒期、幼兒期三個時期,它的教育對象是三歲前和到六歲的兒童,而初等教育對象是六歲以後的學齡兒童。早期接受基礎教育,也就更早的步入大學。
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讀大學,究竟要讀什麼?畢業後,又能做什麼?高校怎樣培養人格健全、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高校專業設置怎樣與社會需求相結合?薛涌在《大學屬於誰》中談到,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公民,而不是製造社會工程的「零件」;大學是提供精神資源的地方,而不是訓練技能的場所,應「讓學生充分發展自己的人格和才智,還能幫助他們應付各種環境和挑戰」。
說到教育目的是什麼,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在他的《教育論》中提出了「為完滿生活做准備」的教育目的。斯賓塞認為,生活應當是教育價值的核心,教育的目的應當圍繞「完滿生活」展開。這里所說的「完滿生活」不僅指物質條件方面,還包括怎樣對待自己的身體,怎樣培養心智,怎樣處理教育子女,怎樣做一個好公民,怎樣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而增進人類幸福等廣闊內容。反觀我國當前的教育目的,我們提倡全面發展和個體個性及自由的發展,但片面追求智育發展而忽視德育教育及品格塑造的傾向,使得教育嚴重背離了當初的目的。
教育不是一個事物,而是一個永遠無止境的過程。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而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培養人,造成了極大的人才浪費。怎樣看待高校培養的畢業生「結構不合理」和「人才浪費」?全國有多少高校在重復著「不求回報」的無效教育,還在不計成本地重復生產著不為社會所需的「產品」?眼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畢業生就業遭遇尷尬,問題的症結就在於,目前高校的專業設置、學科結構與社會需求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沒有致力於完善人格的塑造,未能著力於培養應用型人才。有這樣一種現狀,因缺乏動手能力而求職困難,不少大學生開始踏上繼續教育之路。不是說我們培養出來的不是人才,而是說沒有塑造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而如今大家的解決方式就算是不斷的受再教育,即深造。不斷的增加首教育的時間。但現今這種終身式的教育會將我們這個原本聰明繁榮的種族走向滅亡,大家要認識到我們要接受教育沒錯,但是我們是要用知識來豐富自己,使其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工具,而不是累贅,更不時一味的片面的依靠知識。
古人雲,知識就是力量沒錯,但這力量是要靠人去驅使,而不是自己就可以變成力量。

C. 小學教育的根本性質是什麼

發個例題的試題給你看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具體的考試內容看今年的考試大綱:
1.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中反映在他的代表性著作《大教學論》中
2。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他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和《入學條件》《學習年限》
3。德育過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思想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4。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學計劃和教育要求組織起來的學生群體是《班級體》,它是學校中開展各類活動的最基本的基礎組織,
5。內發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動力主要源於人自身的內在需要,中國古代內發論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6。小學課外活動的主體是《學生》
7。課堂教學方法有多種,其中,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實驗性手段來引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被稱為《演示》法
7。《教育目的》是進行教育工作的根本依據
8。《素質教育》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現代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的能力的教育。
9。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指定我國教育方針的理論依據,
10。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培養人》
11,人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在教育活動中被稱為是《非智力因素》。
12,教師和學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系。
13,從課程任務的角度出發,可將課程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性課程》。
14,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上課》
15,教育的兩條基本規律是,教育適應並促進社會發展規律,教育適應並促進《個體》發展的規律
16,教學的中心環節是《上課》。

簡答題:
1,簡述20世紀後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呈現出哪些新的特點?
2,簡述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
3,小學階段課程性質的特點有哪些?
4。為什麼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5,小學德育的途徑有哪些?

論述題
1。作為班主任,如何培養和形成班級體?
2,聯系實際,談談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意義與具體內容?

簡答題答案:
一:簡述20世紀後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呈現出哪些新的特點?
答:
(1)教育的終身化,它的本質在於,人的一生應該是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一生;它是對過去將人的一生分為學習階段和學習結束後階段觀念的否定,終身教育應貫穿於整個教育過程和教育形式中。
(2)教育的全民化,即教育對象的全民化,教育必須向所有人開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且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的內涵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普及化,它特別強調使所有適齡兒童都進入小學並降低輟學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脫除義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對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和專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讓所有人都受到同樣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白南化,包括教育自主權的擴大,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對教育的單一性和統一性的否定,它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教育技術的現代化是指現代科學技術在教育上的運用,並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化。

二:簡述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
答:首先,教育目的是一個國家對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而培養目標根據教育目的指定的某一級或某一類學校或某一個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是國家總體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階段或不同階段或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專業的具體化,其次,培養目標的確定必須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礎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須通過各級各類學校,各專業的培養而實現,

三:小學階段課程性質的特點有哪些?
答:我國小學階段的課程基本性質,應體現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和可接受性。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的基礎,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因此,抓好小學課程的改革事關重大。
(1)普及性。小學階段教育是義務教育,是國家為每個適齡兒童提供的基礎教育,應提供均等的就學機會,因此,小學課程應適應兒童發展的不同需要,保障學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質量要符合國家基本標准。
(2)基礎性。小學教育是為每一個學生今後的發展和從事終身學習打基礎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因而它的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的、有限的和具有發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擴大、拔高。
(3)發展性。小學教育的課程設置要給學生全面、豐富的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應有利於學生自主、多樣、持續的發展。
(4)可接受性。小學教育的課程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

四:為什麼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答:(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學校教育按照一定的目標,選擇合適的內容,採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時間,對人進行有系統的培養。
(2)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與環境對人的自發的影響有著本質的區別。教師應該受過嚴格而專門的訓練,他們不僅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而且熟悉兒童心理,懂得採取適當的教育方法,能夠因材施教,凶而教師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3)學校教育能夠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盡管學校不能全部加以控制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協調這些因素,讓學生處於最佳的發展環境之下。
綜合以上原因,所以可以說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

五:小學德育的途徑有哪些?
答:(1)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學校丁作必須以教學為主,教學活動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組織形式,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徑。
(2)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這是生動活潑地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可以使學生的品德在各種實踐活動和社會交往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這種方式不受教學計劃的限制,可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願選擇參加。課外與校外活動特別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辨別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互助友愛、團結合作、紀律性與責任感等良好品德。
(3)勞動。這是學校進行德育,尤其是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勞動,學生容易產生對勞動、科學與技術的興趣與愛好;激發出巨大的熱情與力量,經受思想與行為上的嚴峻磨練;培養學生愛勞動和勤儉、朴實、艱苦、頑強等許多品德。
(4)少先隊活動。少年先鋒隊是中國共產黨委託共青團領導的少年兒童的群眾組織,是少年兒童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通過少先隊活動,能激發小學生的上進心、榮譽感,使他們能夠嚴格要求自己,自覺提高思想水平,培養良好品德。
(5)班主任1:作。以上幾條德育途徑各有自己的特點與功能,互相聯系,互相補充,構成了德育途徑的整體。學校應全面利用各種德育途徑的作用,使其科學地配合起來,以便發揮德育途徑的最大的整體功能。

論述題答案:
1。作為班主任,如何培養和形成班級體?
答:(1)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目標是集體發展的方向和動力,一個班集體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標,才能使班級成員在認識上和行動上保持統一,才能推動班集體的發展。
(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一個良好的班集體都會有一批團結在教師周圍的積極分子,他們是帶動全班同學實現集體發展目標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隊伍是培養班集體的一項重要工作。
(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班集體的正常秩序是維持和控制學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條件,是班主任開展工作的重要保證。班集體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規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則以及一定的活動節律。
(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班集體是在全班同學參加各種教育活動中逐步成長起來的,而各種教育活動又可使每個人都有機會為集體出力並顯示自己的才能。設計並開展班級教育活動是班主任的經常性工作之一。
(5)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班集體輿論是班集體生活與成員意願的反映。正確的班集體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集體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同化、激勵的作用,是形成、鞏固班集體和教育集體成員的重要手段。

2,聯系實際,談談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意義與具體內容?
答: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它的意義是:
(1)師德對教師自身的發展與提高起保證和推動作用,使教師保持良好的從業心態;
(2)教師的道德行為對學生是直接的示範,對於養成良好品德處於關鍵時期的小學生來說,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師德修養直接影響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
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的具體內容是:
①對事業無私奉獻;②對學生,真誠熱愛;③對同志,團結協作;④對自己嚴格要求,以身作則。

D. 實施義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的特點。 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的義務教育年限為九年,這一規定符合我國的國情,是適當的。目前,我國的義務的教育學制的實際情況主要有「六三制」(即小學六年制,中學三年制)、「五四制」(即小學五年制、中學四年制)和「九年一貫制」三種學制。其中還有少數地區實行八年制的義務的教育,即小學五年制,中學三年制,但這些地區目前也正在抓緊實現由八年制向九年制的過渡。從我國學制狀況看來,九年制或八年制的義務的教育包括了初等義務的教育和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兩個階段。適齡兒童、少年按規定在義務的教育學校完成了九年或八年的義務教育學習,即可達到初中畢業的文化程度。 【基本性質】 我國義務教育的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這是義務教育的三個基本性質。 免費性 所謂免費性,就是明確規定「不收學費、雜費」。公益性和免費性是聯系在一起的,對農村而言,從今年到明年要全部免除學費、雜費,但是對城市而言,這還需要一個過程。實際上,要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雜費,就涉及到很大的財政問題。現在國家就是要下決心解決這個問題。如修訂的義務教育第二條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 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 普及性 統一性是貫穿始終的一個理念。在新法中,從始至終強調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義務教育,這個統一包括要制定統一的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設置標准、教學標准、經費標准、建設標准、學生公用經費的標准等等。這些與統一相關的內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來。如修訂的義務教育第四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的特點。 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的義務教育年限為九年,這一規定符合我國的國情,是適當的。目前,我國的義務的教育學制的實際情況主要有「六三制」(即小學六年制,中學三年制)、「五四制」(即小學五年制、中學四年制)和「九年一貫制」三種學制。其中還有少數地區實行八年制的義務的教育,即小學五年制,中學三年制,但這些地區目前也正在抓緊實現由八年制向九年制的過渡。從我國學制狀況看來,九年制或八年制的義務的教育包括了初等義務的教育和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兩個階段。適齡兒童、少年按規定在義務的教育學校完成了九年或八年的義務教育學習,即可達到初中畢業的文化程度。

E. 小學教育目的依據

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的社會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養的人各具特色.
2.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
制定小學教育目的,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要注意小學生年齡發展的階段特徵,尊重他們的興趣與需要;在考慮小學生身心發展特徵的共性時,還要注意到所存在的發展的差異性.
3.人們的教育理想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確立了科學的人的發展觀,指明了人的發展的必然規律,是我國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F. 普通中小學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普通中小學教育的目標

小學教育專業堅持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小學教師為培養目標。其綜合素質概括為一個核心、兩種水平、六種能力、十二項基本功。

即是以師德為核心開展教育,努力使學生達到本科層次學術水平和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具備教育能力、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活動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學習發展能力,和講、寫、算、創、教、用、作、彈、唱、跳、畫、練十二項基本功。

(6)小學社會教育的根本目的擴展閱讀

中小學教育的意義

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離不開教育與知識產權制度的支撐。隨著人類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已經凸現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

如何把知識產權教育廣泛深入到青少年中去,如何將培養創造創新能力與知識產權制度結合起來,為創新型國家儲備基石,這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有關學校的重視。

許多學校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知識產權教育,有與小發明小創造結合,有與美術小製作結合,有與科技創新活動結合,也有與研究性課程結合,更有滲透到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教育中的。

通過知識產權教育,部分學校學生與教職員工對知識產權的知曉率已達到90%以上,專利申請量逐年遞升,創新方案、創造成果、創意作品大量涌現,教師、學生的創新的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和展現。

這不僅使青少年樹立起尊重和保護創造成果的意識,也培養了青少年創新品質、創新思維和自主創新能力。

G. 制定小學教育目的的依據是什麼

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版狀況確定的。

小學教育堅持以培權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小學教師為培養目標。

(7)小學社會教育的根本目的擴展閱讀

在構建課程結構體繫上堅持體現「三性一體」的特徵,三性指高等教育的共性、高師教育的特性、與小學教育專業的個性,一體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為一體。

在培養工作中堅持大學通識課、基礎專業課、學科專業課、公共選修課、活動課、社會實踐課六個課程平台以小學教育專業實踐和小學教育研究一線貫穿,並充分體現小學教育專業綜合培養、學有專長的2111人才培養特色。

根據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在大學通識課、基礎專業課的基礎上設置了中文、數學、英語、體育、藝術、科學教育和信息技術等不同的學科方向,開設了不同的課程,學生四年內平均要學習2800學時;本專業結合教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教育見實習和論文寫作等實踐活動。

H. 教育根本目的是什麼

教育目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的。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教育還沒有成為一項專門的、獨立的社會活動,教育目的寓於生產勞動和生活活動本身的目的之中。它表現為原始社會的氏族為求其群體的鞏固和延續,使兒童學會成人生產和生活所必需的經驗和社會習俗。在奴隸社會中,教育開始從社會生活中獨立出來。那時的教育是為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服務的。中國古代的夏、商、周已有學校。《孟子》記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儒家的教育思想占統治地位,儒家的教育目的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目的。(見《大學》、《中庸》)提出:「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目的。儒家的這一套教育目的是為鞏固封建制度服務的。
在西方,古希臘的雅典在波希戰爭獲勝以後,由於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追求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理想。亞里士多德提倡自由教育,主張把奴隸主貴族的子弟培養成為自由人,要求身體、道德、智力和美感各方面平衡地、和諧地發展。他曾批評當時斯巴達的教育,認為為了軍事的目的過分強調體育,對青年進行殘忍的訓練和把知識學習降低到手工匠水平,因而忽視了智育的作法是不對的。在西歐的封建社會中,宗教神學統治了教育陣地。教會學校的目的在於培養僧侶,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目的是培養騎士。僧侶和騎士都是封建統治階級所需要的人。
資產階級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提出過不同的教育目的。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針對封建教育中的「神道」之學,提出了資產階級的「人道」之學。他們反對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僧侶和其他的教會神職人員,主張培養新型的人──完善全面的人。16、17世紀,由於科學知識的發展,英國思想家F.培根、捷克教育家J.A.誇美紐斯等提出泛智主義的教育目的,主張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後來,英國教育家J.洛克反映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主張以培養紳士為教育目的。這種紳士是資產階級化了的新貴族。18、19 世紀, 西方又出現了以自我發展為教育目的的主張。認為教育必須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發展他們自由和自發的表現,要求各種能力和諧地發展。其代表人物是法國啟蒙思想家J.-J.盧梭、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和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等。對於這種不受限制的發展兒童內在天性的教育目的,德國哲學家G.W.F.黑格爾和教育家J.F.赫爾巴特是持反對觀點的。黑格爾認為教育不應追求個性,而應追求「一個更高更普遍的目的」──絕對理性的精神。赫爾巴特認為,自我發展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對人性錯誤分析的基礎之上的。他主張,教育目的應是在與環境的接觸中,通過多方面的興趣,把道德的目的提高到支配的地位上來,形成理想的人。19世紀中葉,英國教育家H.斯賓塞為了適應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提出了為「完滿的生活」作準備的教育目的。20世紀,美國教育家J.杜威提出了實用主義的教育目的。他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過程在它本身以外無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一個真正的目的和一個從外面強加給活動過程的目的,沒有一點不是相反的。」杜威主張教育的目的應該由受教育者固有的活動和需要來確立,反對任何外加的、為未來作準備的教育目的。他所提出的教育目的只能培養出資產階級所需要的、順應資本主義社會的人。
中國開始實行近代學制以後,清政府學部於1906年正式規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為教育宗旨。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當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文教方針。辛亥革命後,在蔡元培的影響下,1912年臨時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這體現了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思想。1929年,國民黨政府則頒布了所謂「三民主義」的教育宗旨。
從教育發展史來看,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不斷變化,大致上有兩種傾向:①強調教育的社會制約作用,主張從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確定教育目的。②強調人的自我發展,認為應從兒童內在的自然潛力出發來考慮教育目的。此外,也有主張確定教育目的應兼顧社會需要和人的發展兩個方面的。但是,由於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歷史上的教育家都不可能科學地解決這個問題。只有K.馬克思、F.恩格斯對這個問題作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考察,提出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才為科學地解決教育目的問題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 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曾經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理想。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C.H.聖西門說過:「我終身的全部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一切社會成員創造最廣泛的可能來發展他們的才能。」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R.歐文不僅在理論上強調這個思想,而且親自進行了實驗。但是,他們在解決人和環境、教育的關繫上墜入了歷史唯心主義。他們和18世紀法國早期唯物主義者一樣,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教育的產物。這種理論必然導致通過少數「天才人物」,就可以使一切人得到全面發展的錯誤結論。並把人的全面發展同實現社會變革,創造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的前提割裂開來。他們不懂得: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改變或自我改造之間的一致,只有把這兩種改變都看作革命的實踐這個道理。因此,所謂一切人的全面發展,只能是一種空想。K.馬克思一方面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阻礙人全面發展的桎梏,社會文明的繁榮是「用最大限度地浪費個人發展的方法」來達到的;另一方面,他從分析現代工業的革命變革中,指出了現代社會的生產力必將要求消滅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對立和各種職業的固定分工,使人的全面發展成為可能,從而揭示了在新的社會條件下,通過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造就全面發展人的唯一方法」的必然趨勢。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將是「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
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主義的實踐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人的全面發展是在整個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實現的。雖然教育不是實現一切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但是在解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的前提下,教育是一條重要的途徑。個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依靠學校教育打好基礎。因此社會主義教育應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的。
中國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規定教育目的,是「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個教育目的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它明確規定了中國教育目的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指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基本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無論是培養勞動後備力量,還是培養各種專門人才,都需要使他們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德、智、體、美之間是互相依存、互相聯系的。每一個方面都有它自己特有的任務,在實踐中不能突出某一個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I. 小學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學會數學思考方式,為以後打基礎,不要出難題,培養正確的思考數學方式

J. 淺析小學社會教育內容和目的 論文

希望能幫到你,起到作用,讓你採納滿意……: 淺談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目的觀反思與建構【論文關鍵詞】教師的教育目的工具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學生為本【論文摘 要】長期以來,許多教師對其自身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認識,對於是否存在教師主體的教育目的存在疑惑。然而教師的教育目的觀或顯性或隱性地存在於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體現出基於工具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及無目的觀念下的發展狀態,影響著教師教育教學活動,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該基於社會教育目的並超越它,以學生的發展、幸福為導向,以教育理論為輔,構建作為其主體的教師教育目的觀。
教育目的作為對受教育者成為什麼樣的人才的規定和標准,是執行社會公眾或國家意志教育需求的標准。其無處不體現在教育中,但從其績效上來說,並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復雜的,但較為重要的是教師作為教育目的的實踐者無法達成。當下,中小學教育沉浸在進名校、上大學、擺脫當下的生活模式等的迷途中。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就體現出了教師為學生通過考試而獲取入場券的教育教學的目的性,或者索性是針對部分「有希望的學生」的高期望目的性及對「沒有前途的學生」的一種無目的性的放任自流。教師這樣的教育目的狀態對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無疑是一個背棄。基於此,筆者對當下教師的教育目的觀進行了學理分析和批判,並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及人的成長需求,提出建構教師的教育目的觀的基礎與途徑。

一、教師教育目的與教師教育目的觀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所需人才的總要求,是培養人才的規格和標准,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對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導作用。[1] 學校教育作為教育目的實踐的場域,場域中對受教育者起引導作用的教育者必然是教育目的的踐行者。從學理上來說,教師應是既定教育目的的執行者,然而教師作為一個經驗性、主體性的社會者,不可能機械地執行應然狀態的教育目的,他同時會根據其成長經驗及場域中的踐行實際,建構自己的教育目的。從廣義上來說,教師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師在教育中的一切關系下的行動皆是教育目的的構成體,包括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學輔導過程、心理輔導過程、思想教育過程等。從狹義上來說,教師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師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中所踐行的行動的目的性預設或價值傾向,例如規訓、糾偏、掌握等。而教師的教育目的觀是指教師關於教育目的的一系列的理念或原則的組合與融合。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目的或傾向性價值都是教師的教育目的觀的組成部分。根據主體意識程度的不同,教師的教育目的觀可以分為隱性的和顯性的。隱性的教師教育目的觀體現為教師的無意識的行為觀念、對教師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認知、自我放棄對教育目的的建構,然而在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中體現其意識傾向或功利化目的性行為等。而顯性的教師教育目的觀體現為教師自覺的自主的教育目的觀建構與踐行,例如課程目標、教化目標等。事實上,不管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教師在教育場域中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行為、話語等都涵蓋了教育目的,其系列組合或理念的建構便是教師的教育目的。

二、當下教師的教育目的觀反思

1.工具理性主義下的教師的教育目的觀
所謂「工具理性」,就是通過實踐的途徑確認工具(手段)的有用性,從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為人的某種功利的實現服務。正如富蘭克福學派理論家們認為「在『工具理性』支配下,人們不是由最終目的的明確信念和關於個人幸福的傳統定義所推動,而只是由效率精神和技術能力所驅使的。人們消費僅僅是為了支配商品而不是為了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消費」。[2] 工具理性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同樣地,工具理性主義也滲透到當下的教育中,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對教育目的的異化。教育教學過程已經成為一種手段或一種工具。教師的教育目的的工具理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師看待課程的方式方法。從教育要素關系來說,課程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教育資料。然而受工具理性主義影響的教師教育目的將課程看成是為學生應試的文本內容、考試輔導、考試工具,忽略了課程對於學生的真正價值。在這樣的教育目的支持下,使學生對課程喪失了興趣,以致討厭讀書。這樣的教育即使能使學生獲得那代價昂貴的「入場券」,但使受教育者厭惡書籍,這樣的「為了一棵草而放棄了一片森林」的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育即升學的狹隘的「精英教育實踐」工具理性主義。片面地追求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最大功效及一切為考試為升學服務的目的理念,必然使教師將學生看成是考試的工具。而實際上,受教育者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過早地使其承擔成熟的工具理性的價值觀有悖於受教育者的成長。同時,忽視了受教育者感情的發展,忽視了對人生、對社會的探究,使受教育者只是為考試而學習,為博取高分而沉溺於題海戰術,結果是使他們成為完全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書獃子、考試獃子。
最後,教育教學即為考試的考試理性主義。從廣義的教育來說,教育是無所不在的,是對受教育者的影響。而教育過程也應然具有教育意義,是受教育者成長的過程。教師如何關注、如何看待教育過程,或者說對教育過程抱著何種心態直接影響對受教育者的培養。很顯然,工具理性背景下的教育過程只是為目的服務的「棋子」。在實際的教育中,教育過程的一切是為升學考試,是為獲取高分而服務,一切都要為其保駕護航,甚至連父母對子女的關心也成了這樣一個目的的工具。
2.經驗主義下的教師的教育目的觀
經驗主義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一般指憑自己的經驗來處事的世界觀。經驗論也影響著教師的教育目的觀的構建。
首先,在傳統觀念中,教師有「傳道、授業、解惑」的傳承,讀書是「學而優則仕」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這樣的傳統觀念,影響著教師的教育目的的建構帶有強烈的學習為升學的目的。這種以經驗主義為導向的教育目的觀缺乏時代的導向性,具有盲目性,顯然不適合當今時代的多元化、多樣性的培養要求,它針對的只是在考試大潮中凸顯出來的少部分受教育者的利益要求,而忽視了大部分多樣性教育訴求的受教育者。因此,盲目性、功利性及缺乏長遠的教育眼光的經驗主義下的教育目的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師的教育經歷及人生經驗也是教師的教育目的構建的主要方面。以教師的個人成長經驗來教育指導學生的成長,給學生提供選擇的方向這當然是好事,因為任何的成功、進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和經驗之上的,但是完全以前人的經驗為導向來按部就班,顯然是不合適的。最為典型的是教師基於使學生努力學習以升學、上高校的經驗目的,以其在大學的輕松、舒適、自由的生活為比較對象,反判中學生活的枯燥乏味,對學生產生錯誤的引導,使學生學習是為反叛當下的不自由、約束與壓抑。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是給學生提供期望,使其有學習目標不至於盲目,但同時也將學生導向了一個不真實的非他個體所有的經驗世界裡,從長遠來看不利於學生的成長發展。3.教師的教育無目的觀
在這里談教師的教育無目的觀,必須先區分兩個不同:一是不同於杜威教育理論中教育無目的論,二是區別於前文中二者主義背景下的教師的教育目的觀下的歸類。
教師的教育無目的觀主要在於教師對教育目的認知的缺乏。一方面,認為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在於把教學材料忠實地傳達給學生。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教師認為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國家、政府的事情,而否定個體的自我教育目的觀。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局限於自己所教授的課程,以自己本學科的知識傳導、以學科知識建構為中心,導致其對廣義的教師的教育目的的否定。教師對自己教育目的的缺乏必然導致無法全面關注進而引導學生的全面發展,導致學生對知識、智慧、能力觀念等的選擇偏向。 三、教師的教育目的觀建構

既然教師的教育目的是教育過程當事人(從事教育工作或與教育發生直接聯系的人),在自己教育行為中實際追求的教育目的,是正在被實踐、被應用、被操作的真實存在的教育目的,教師的教育目的又該如何構建呢?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
1.社會教育目的下教師的教育目的的建構
教育與國家的關系密切,沒有任何教育是可以脫離國家目的的。教師作為國家的教育工作者,是國家教育目的的具體實施者、解釋者,通過教師的實施和解釋,國家教育目的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接受和理解。對於國家的教育目的與教師的教育目的,其實就是處理「實然」的教育目的和「應然」的教育目的。「教育賦予人以現實的規定性,是為了否定這種規定性,超越這種規定性。一切現實的規定性只能是規定人的現在,而不是要去規定他的未來。理想的教育並不是要以各種現實的規定性去束縛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從現實性看到各種發展的可能性,並善於將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它要使人樹立起發展與超越現實的理想,並善於將理想賦之於現實。」[3] 因此,教師的教育目的必須在國家的教育目的下構建。
我國長期以來關於教育目的的規定是「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那麼教師的教育目的的構建也必須基於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國家訴求。一方面教師的教育目的的性應具有長遠的教育理想性,培養學生的遠大的社會理想、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在國家教育目的基礎上,根據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樹立自己美好的「應然」教育目的理想,按照學生個體自主全面性發展規律,實施自己的「實然」教育目的。讓「應然」教育目的與「實然」教育目的(成功的教育理念、方法與手段)很好地結合起來,採用個性化教育,全面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的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升學、深造,也關注學生對多樣化教育的訴求,擺脫單一的、固定的、盲目的教育目的。
2.學生發展目的下教師的教育目的的建構
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在於其是培養人的活動,教師作為培養人的主體,其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起到直接的作用。那麼,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必須關注學生的發展目的,也就是說,教師的教育目的必須同時基於學生的特點進行構建。「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主要目標是要為每個人謀福祉。」[4] 我們所談論的這項活動,「它應當以促進人的個性發展為目標」。[5]
學生作為社會關系中的個體,其成長發展的目的在於其幸福。這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學生當下的幸福;其二是學生未來生活的幸福。只關注學生當下的幸福而忽視學生未來的幸福,必然會導致享樂主義傾向,也不符合國家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的目的性;而只關注學生未來的幸福,以當下的時代需求強加給學生,忽視學生當下的幸福訴求,也必然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及學生未來的幸福。因此,在教師的教育目的建構中,必須統一二者,以學生的整體發展訴求為導向,關注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
3.教育理論下教師的教育目的的建構
教育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需求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對教育規律、教育科學的研究和應用也在不斷地深化中,忽視當下的教育發展狀況及教育理論的發展,必然使我們的教育教學落後於時代。因此,教師的教育目的的建構同時應該以教育理論為基礎,包括對學生成長發展過程的認識,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對基於時代需求的教育改革等,這些都將有助於教師對教育教學做出更合理的判斷。

四、結語

教師的教育目的對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對當下的種種的工具理性主義的、經驗主義的、無目的的觀念等進行反思,並在國家教育目的下,以學生的發展為依據,進行反思建構,以促進教育的健康良性發展,使學生獲得幸福。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重慶,400715)

參考文獻:
[1]靳玉樂.教育概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2]劉春燕.當代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主義[J].江西教育科研,2004(8):6-7,22.
[3]魯潔.論教育之適應與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6.
[4]王漢瀾,王道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俄]弗·弗·克拉耶夫斯基著,張男星、曲程等譯.教育學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閱讀全文

與小學社會教育的根本目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