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深化小學教育改革創新求突破
一、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養能力
學校始終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立校之本。學校堅持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通過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探索和完善既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又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各類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
1、更新教育觀念,鞏固本科教學地位。以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主題,深入開展教育教學研討活動,進一步轉變人才培養理念與本科教育觀念,樹立全面發展觀念、人人成才觀念、多樣化人才觀念、終身學習觀念、系統培養觀念,進一步鞏固了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與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
2、優化課程體系,提高課程質量。按照「統籌部署、分步實施、狠抓落實、全面提高」的原則,以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內容改革為重點,大力實施「課程建設工程」,深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精選和設計實驗教學內容與體系,建立了「公共基礎+專業提高+研究創新」三層次、四年不斷線的實踐課程體系,增加創新創業教育課模塊、素質教育課模塊,以課程資源平台建設為基礎,推進優質課程資源共享。現已建成28門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
3、深化教學改革,創新培養模式。根據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修訂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完全學分制,推進公共基礎課程改革、普通本科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改革以及教材選用改革,實行本科生導師制,促進因材施教和個性化發展;構建課外實踐學分認證教育體系,促進專業教育與實踐教育的融通,形成了學科專業教育與素質拓展活動教育良性互動的育人特色;不斷創新產學研合作辦學特色,建成144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資助制度,遴選了一批實施創新創業教育試點,促進了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
4、啟動專業大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為進一步體現科學技術發展、學科交叉和滲透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突出基礎寬厚、適應性強、專業口徑寬、綜合能力強、整體素質高的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學校啟動了公共管理類、工商管理類兩個專業大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在今年的招生中,這兩類專業按大類招生,一年以後,學生根據興趣和志願重新選擇專業。
5、實施「特色計劃」,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學校緊緊圍繞提高本科教學質量這一核心,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實施「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和「國際交流開放計劃」試點工作,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搭建良好平台,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
實施「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按照「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建立和形成與基層司法、執法機關以及中小企業等法律事務部門信息交流和人才培養的合作與聯動機制,不斷進行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創新,積極優化具有自身優勢和特色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步形成新時期卓越法律人才評價體系,保障和提高法學人才培養質量。
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進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實驗班的學生單獨開班,並實現特色教學。突出個性培養和柔性管理理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參與導師的科研,接受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強化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全面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提高科研能力。
二、不斷加強師資培訓力度,強化教學隊伍建設,著力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多年來,我校一直重視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教師分別採取不同的培養與提升舉措。
三、以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為抓手,強化教學建設,深化教學改革
學校以本科教學工程建設為抓手,制定出台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管理辦法》、《優秀教學成果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教學改革文件,鼓勵教師從事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四、不斷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打造創新人才培養平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加強實驗室建設和加強實驗教學環節,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體現。多年來,學校一直注重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建設,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狠抓實驗、實習(社會實踐)和畢業論文設計,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打造創新人才培養平台,突出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不斷完善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強化獎懲功能
學校對教學管理規章制度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建設。完善和實施了常規教學檢查、教學督導、教學信息反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等多項質量監控措施,逐步完善了教學規章制度,保障了教學秩序的正常穩定。在此基礎上,嚴格日常教學管理,向管理要質量,從管理求提升。嚴格執行培養方案,嚴格教學檢查,嚴格考核紀律,認真履行調停課審批制度,規范執行學業警示制度、畢業論文管理與專業實習,嚴肅教師教學工作紀律,保障了教學秩序的正常穩定,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② 談談你對教育改革爭論應有的科學態度
教育改革既來要積源極又要有嚴格的科學態度——對中小學實行承包制的看法
【摘要】: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之風吹遍了全國。機構改革,經濟改革,特別是農業體制和經營管理上的改革,效果顯著,形勢喜人,給整個國家帶來了勃勃生氣。實踐已經證明,改革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沒有改革,就沒有國家的興旺發達、民族的振興和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毫無疑問,中小學教育也需要改革,使之同新時期的要求,同經濟的發展和「兩個文明」的建設相適應,從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更好地為四化建設服務。
【關鍵詞】: 中小學教育 承包制 科學態度 社會主義教育體系 教育改革 中國特色 教育工作 十一屆三中全會 在校學生 尊重教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羊之風吹遍了全國。機構改一蘋,經濟改革,特別是農業體制和經營份理上的改蘋,效果顯苦,形勢喜人,給整個國家帶來了勃勃生氣。買踐已經證明,屍之一蘋幾建設社會主義_.一牡,代化強囚的需長一。沒有改豐,就沒有國家的興旺發達、民族杏釗汽興和社會全、
③ 小學教育該如何改革
這個問題太大了,看講理論還是講實際,還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④ 學校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有哪些舉措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學生的和諧幸福,教育改革的瓶頸其實就是文憑這張薄紙,站的高一點來看,捅破這張薄紙,教育改革就會有很大收獲。
①、學校教育壟斷是學校對學生的剝削,學生除了學校教育以外還應該有自我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空間和時間。
②、學校教育的目的最基本的就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其次是培養人才,再者就是培養精英。
③、教育改革應該主要圍繞著教師、教材和考題的改革,一流的教師、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考題才是教育之本。
④、學校教育的方式不僅要注重實用,還要注重理論,更要注重修養。用培養自然人的思想來教育,還是用培養社會人的思想來教育,關鍵看這個人是否有覺悟,是否有理想,是否愛學習,所以需要區別教育。區別不在於形式,而在教育方法和教育過程中。
⑤、學校教育應當注重素質教育,所以不要有側重學科,一視同仁,全面要求;學校教育應當注重基礎教育,所以各學科的考試分數至少應該及格。
⑥、學校教育學到的是系統化的知識和思維方式以及主流意識形態,而其它教育途徑獲得的是碎片化的知識、生活常識以及社會經驗。其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完善。
⑦、國家在進行教育改革和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應當加快經濟建設,引導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社會對中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使學有所用,避免讀書無用論的市場論調以及人才流失的風險。
⑧、智力要集中,科研才有效,技術才能不斷的革新。軍事科技應該是國家技術的領頭羊,產學研應該率先並主要應用於軍事科技的發展,所以國家可加快軍事技術的研發,而只在戰時量產,並在適當的時候,將先進的軍事技術轉化為民用技術。這樣既可減少國家不必要的投入和永占戰略制高點,還可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⑨、教育改革注重點,一悟、兩務、三齡、四觀:悟性;務虛、務實;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實際年齡;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五項素質、四類教育、三種商:生理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專業素質、社會素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智商、情商、逆商。
⑩、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而考試的目的是為了公平的選拔人才。國家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雙重標准,國家重理論,所以學歷很重要;企業重實用,所以技能很重要。事業單位有負激勵,所以選拔要嚴格;企業職稱有正激勵,所以選拔可放寬。
⑪、時代變遷,讀書觀的轉變,以前讀書要符合國家的評價,讀書要符合企業的評價,未來讀書要符合社會的評價。注重點從意識形態到知識技能再到個人修養。
⑫、在發展中國家,直接學習的效率要低於間接學習的效率,而直接學習的機會成本卻要大於間接學習的機會成本,因此讀書無用論否定的不是知識更不是智慧而是效率。發展中國家的效率低於發達國家,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也體現在知識轉化內能的基礎上。
⑬、未成年的教育以思想為主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身體還在發育,各方面都有提升空間,思想決定了他們的品質;成年人的教育以利益為引導,成年人思想成熟,身體成型,各方面處於穩定狀態,利益決定了他們的取向。
⑤ 你對學校目前的教育現狀如何評價,從教師專業性發展提出你的改革教育
當前的教育缺乏人性,教育改革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當前的小學教育現狀還是過分重視智育為顯著特徵。
來自於教師、家長在學分上的過高要求對學生的壓力很大。因升學考試尤重學分使然。素質教育的貫徹落實幾近一句空話。孩子已經成為被灌輸和打壓的對象,學習目標不清,學習行為茫然。學校盲從,教師無法,家長無奈無知,真實的現狀堪憂。
國家的教育方針並沒有問題,尊重人性,強調全面發展,尊重個性發展。在高中和大學階段專業技能的普及教育,配套人財物的投入還是比較理想的。但是,小學階段還是智育的天下,全面發展教育,個性化教育得不到真正落實。初中涉及升學就更談不上了。究其原因還是在評價上。在小升初,初升高階段,如何客觀評價學生的真實成長狀況,不能只重視智育的學分,為實現全面發展還應在其他各育的評價上下功夫。尤其德、體、勞、美等育是為人之本,智育之基。學生的學習成績可以稍差,但德行必須過關,也就是說他首先要是一個合格的人;學生的學習成績可以稍差,應是一個擁有健康體魄的人。學生的學習成績可以稍差,盡管他的技能稍差,勞動質量不是很高,但切不可做一個好逸惡勞的人,要做一個以勞動為榮的人 。學生的學習成績可以稍差,但能明是非,知善惡,辨美醜,崇尚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德才兼備最為理想,然不能兼備,應以德為要、為首,其他各育附之。
如何做到兼顧各育呢?還應該以評價為主導,真正把各育都納入到考評活動中。落實全面發展就不是問題,說到底還是指揮棒的問題,在政府導向,改革不要雷聲大雨點小,切忌穿新鞋走老路。
當前的教育發展形勢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不斷提高,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迫在眉睫。教育部門應結合教育改革需要,積極推動針對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有效培訓。要加強培訓的准備、組織和管理。做到不走過場,不流行式。培訓要以改革需要為出發點,以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為落腳點。在課的研究方向上下功夫,在課的質量上下功夫,從基層學校教改需要上研究,在教師專業素質現狀上尋求突破。讓教師在培訓中真正獲益,接收培訓的教師回到學校實現培訓成果共享。基層學校要以參加上級培訓為依託促進校本研培,為廣大教師專業成長提供實踐平台,學校要重視對研培和實踐的評價和拓展延伸,最終實現教師專業發展可操作、可持續、見成效、適應教改需要。-----拙見。
⑥ 素質教育對中小學教學方法改革的新要求
(1)突出「啟發式」教學思想
堅持「啟發式」教學指導思想,按照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的要求來選用和設計教學方法,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點。
(2)強調教學生學會學習
學會學習是當今改革教學方法的重要理念。教會學生學習是學生素質發展的內在策略,是提高學業成績的根本途徑之一,也是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對策之一。
(3)注重研究學法
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兩個方面。實施素質教育,改革教學方法就應以過去只研究教法逐步過渡到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學法,使教與學統一起來。
(4)促使學生知情意和諧發展
教學方法改革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學習態度,注重激情引趣。為了健全人格的發展,在實施素質教育中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必須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意因素,促使學生知情意和諧發展。
(5)實現教學方法最優化。
教學方法的改革或優化不在於剔除或偏愛哪些方法,而在於如何依據不同的制約因素對教學方法做出最佳選擇。
⑦ 當前中小學教育應該如何改革
高考在那復擺著怎麼改製革啊?唯一的目標就是高分。只能是在題目上動腦子。少出死勁硬背的東西。多出些反應學生思考能力的題目。要是像發達國家一樣進行社區活動或者其它能力的考核將對小城市的孩子和沒錢沒背景的孩子造成極大的不公平。現在的問題是不同學校教師水平差距太大。讓孩子們享有相同的資源去公平競爭是目前最大的改革課題。
⑧ 你對教育改革發展的建議是什麼
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制進行改革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應普及高中。按現在的學制,就是十二年義務教育,一方面對國家來說,增加的投入會更大,困難多;另一方面對部分學生來說(尤其是學困生)時間太長,難堅持。為解決這兩方面的矛盾,筆者建議實行十年義務教育,具體執行:小學五年(不含學前教育),初中三年,高中兩年。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基本要求:
1.1 實行免費教育,原則上國家辦學,不允許民辦。
1.2 義務教育禁止辦重點校、重點班。學校的教師及其他教育資源均衡搭配,教師的待遇是同等,學生劃片、劃區招生,就近入學。
1.3 義務教育取消各種形式的統考;禁止節假日補課,禁止使用各種復習資料。不再分文理科,全心全意實施素質教育。
1.4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實行義務教育。中等職業學校不實行區域保護,可跨區域招生,學生可自由選擇學校。
1.5 建立科學、完善、全面的學業評價制度,建立公開透明的學生檔案,實行十分嚴格的畢業證書發放制度,確保整個義務教育的教育質量
如果滿意請點擊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答題不易..祝你開心~(*^__^*) 嘻嘻……
⑨ 請你對學校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提出寶貴意見,該怎麼寫
在德育范疇中,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都有各自不代的優勢。當這兩種優勢實現有機結合時,就能夠增強學校德育與家庭德育的整體合力。這是一體化互動的含義之一。此外,從當前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來看,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造成了當今家庭教育窄化、家庭德育功能弱化甚至是迷失的現象,這就需要學校將自身的優勢輻射到家庭教育的范疇,與家長一道彌補歷史造成的缺失。這是一體化互動的另一層更加深刻的含義。
要使學校教育與家庭德育實現良好的一體互動,就必須尋求一種使雙方能夠相互溝通和互補的現實結合點,對找到一種有效的現實操作方式。因為學校德育有自身的特點和要求,家庭德育也有自身的特點和要求,只有在尊重雙方的個性特徵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良好的一體化互動。試圖以學校德育代替家庭德育,或以家庭德育的模式來要求和操作學校德育,都是不合理、不科學的。
一、學校教育的規范性與家庭教育的發散性特徵互補互動與家庭教育相比較,學校教育具有明顯的規范性特徵。一是學校教育發揮著傳遞著人類精神財富和社會文化、普及和提高人民群眾科學文化知識的社會功能,因此,學校教育必須體現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促進社會繁榮發展的歷史規定性;二是學校教育要根據社會在政治、經濟、道德等方面的規定性,按照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規格要求,來體現一定社會發展水平所形成的教育思想,實現一定社會所期望的培養目標;三是從我國學校現行的操作方式和具體的教育過程來看,教育活動的主要設計依據,基本上是以「常態分布的理念來規范自身的教育行為,保證能夠面向發展水平相近的大多數。<BR> 相對學校教育的規范性而言,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反映出一種發散性的要求。如果說,學校教育要體現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促進社會繁榮發展歷史規定性的話,那麼,家庭教育教育更多的是著眼於自身的家族利益和家庭利益。即使隨著現代家庭結構的改變,家族利益顯得沒那麼重要了,當代家庭也往往把孩子學業上的發展,與家長自身的「面子」和孩子日後的前途等切身利益聯系起來。每個家庭都有自身的功利目標取向,也就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發散性特徵。<BR> 如果說,學校教育在發揮促進學生社會化過程的社會功能時,要反映出社會在政治、經濟、道德等方面的社會規定性的話,那麼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反映出每個家庭和家長自身的願望和要求。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家長,都有自身的文化背景。每一種獨特的社會背景,都會產生出一種獨特的期望類型。有的家長期望子女能夠學業長進,學識高深;有的家長期望子女能夠從政經商,陞官發財;有的家長期望子女能夠安於平淡,知足常樂;……各個家庭和家長的不同期望,反映了眾多的個體需求,也就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發散性特徵。<BR> 如果說,學校教育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更多的是以大多數發展水平相近的學生為設計依據的話,那麼,每個家庭和每個家長,在自身的教育過程中,他們都是獨向於自己的孩子,關注的也就是自己的「這一個」。因此,把家庭環境中的教育與學校環境中的教育進行一番比較,我們就會發現,在家庭環境中的教育,可能會更加忠實和全面地體現出教育的個性化要求;在教育設計問題上,家庭教育就比學校教育的整體規范性具有更加明顯和突出的個體發散性特徵。<BR>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學校德育與家庭德育之間,有著各自不同的特徵。所謂一體化,正是在尊重各自特徵的基礎上,促進相互溝通、協調,產生互補、互動。在功利價值取向上,學校著眼於社會整體利益,與家庭著眼於家庭個體利益,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整合互補的。在這個整合互補過程中,也就體現了當今社會倡導的社會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互相兼顧的基本原則。在教育設計方面,學校面向「常態分布」的大多數學生,與家庭關注自己子女的個性化要求,也不是相互矛盾對立的。以家庭的個性化設計補充學校的「常態分布」要求,就真正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要求。學校德育的規范性,反映了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本質特徵;家庭德育的發散性,也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性特徵。二者都是一種客觀現實的反映,它們之間的關系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互補互動的。
二、校教育的理性特徵與家庭德育的非理性特徵互補互動學校德育的理性特徵與家庭德育的非理性特徵,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從事德育活動的主體教師與家長,他們的社會角色特徵有著明顯的差別。學校的教師是從事教育活動的專業工作者;而家庭中的家長,主要擔負著教養子女的責任和義務。如果把家長所充當的「教養」這種角色進一步分解為「教」與「養」兩個方面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家長擔任「教」的角色,顯然因為缺少學校教師那種專業優勢而是顯得遜色多了,尤其是進入工業社會發展階段以後。社會生產方式、人們的工作方式發生也極大變化,社會分公進一步把學校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部類單列發展,這在客觀上就削弱了家庭的教育功能,也造成了家長的教育意識進一步淡化了,家長們常常更多、更自覺的是充當著「養」的角色,更關就自身的養育功能
2、教師與學生、家長與子女,它們的關系特徵有著明顯的差別。在學校里,維系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社會分工所賦予的契約關系。這種關系,是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兩種社會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一旦這種社會活動中斷,彼此之間建立起來的這種社會關系也就客觀上中斷了。為了保證明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社會以具有契約性質的規范要求,對教學雙方的行為給予制約,教師與學生都必須以一種理性的態度保證自己的行為受到這種契約關系的約束。學校的師生關系,純粹是一種只具有社會屬性的關系。而在家庭中,家長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既有社會屬性、也具有自然屬性的血緣關系。相對學校師生關系的契約性來說,這種血緣關系具有一種永恆性,無論是客觀因素,還是主觀因素,都不可能在事實上中斷它。這些關系特徵,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師與家長的教育價值取向、教育行為特徵和教育效果。<3、教師與家長,在教育行為特徵方面也有著明顯的差別。如上所說,教師與學生之間依賴於一種社會契約關系來維系,這種具有社會屬性的契約關系,要求教師的教育具有一種專業化的理性特徵。而家長與子女之間,卻是一種不但具有社會屬性、也具有自然屬性的血緣關系。在動物界里,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高級動物,還是低級動物,出自於種族廷續這種自然屬性的驅使,它們對後代的呵護養育,也常常表現出具有人類教育意義的行為和現象。反過來,我們也不難觀察到,在家長們的教育行為中,也常常表現出一些反映自然本性和生物本能的行為和現象。我們可以通過下列圖示,把教師教育行為的專業化理性特徵與家長教育行為的自然性本能特徵作一番比較概括 角色\行為類型行為特徵\教師專業責任\冷靜理性化傾向專業制約以理馭情\家長\沖動情緒化傾向情感驅動因情蔽理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學校教育具有明顯的理性特徵,而家庭教育具有明顯的非理性特徵。要使學校德育與家庭德育實現一體互動,就要將學校教育的專業優勢輻射到家庭教育中,提高家長的教育理性,改善家長的教育行為,在家長的教育過程中盡量減少本能沖動的負面影響;而對學校教師來說,也要以家庭教育中的情感受性特徵改善自身的教育行為,在教育過程中實現情理交融。情與理都是教育的基本構成要素;學校與家庭,都是實施教育影響的重要區間。教師與家長,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角色,但是,雙方都具有自身的教育功能,也都有要以情與理充實和自己的教育行為。只要教師與家長彼此協調合作,就能在學校與家庭的不同區間中,實現一體化互動,對學生和子女產生綜合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