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兒有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13課《古詩兩首》說課稿
這一課可能要分成兩課時吧,沒有合在一起的說課稿哦。。。
《小池》說課稿
《小池》系新課標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的一首古詩,下面我就一年級學生學古詩的特徵,古詩教學所應遵循的規律,來講述自己對這首古詩處理、研究、設計的過程及體會。
一、說教材
古詩《小池》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作品,描述了初夏小池的美麗、和諧、充滿「愛」的景象。它以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為意象,一動一靜,動靜結合,勾勒了一幅充滿活力與和諧的畫卷,表現了初夏的情趣,表達詩人喜愛小池,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除了「晴柔」這個詞以外,本文淺顯易懂,短小精悍,特別是「愛、惜、立」十分有趣,比較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也是培養學生吟誦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好材料,更是能在學生幼小的心田裡播下民族文化的憑借。這首詩應該讓他們學什麼呢?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學生學會誦讀古詩,正確吟誦古詩,有學習古詩的興趣才是最主要的。
所以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1. 理解詩的內容,感受詩中描寫的情景,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趣。2. 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朗讀並背誦古詩。3. 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的大意。教學難點:讀詩聯想畫面,感受詩歌清新自然的寫作特點。二、說教法、學法
對於一首古詩,在一年級學生的教學,如果只停留在對學生進行繁冗枯燥的解說,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種把詩的言語肢解為有關言語,捎帶情理的空洞說教的教學,讓學生對詩通過其特殊形式表現出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就始終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本詩在教師的引導下,應該這樣學:
1、強調吟誦傳情法。前面已經講述,詩歌學習缺少吟誦,就等於是魚離開水一樣。詩歌應有的意境就會喪失全無。所以教學中的朗讀指導,以正確讀—熟練讀—感情讀為途徑,體會情趣讀,從而使學生在吟誦中受到美的感染。
2、玩索養趣法。古代詩人在字詞的使用上十分講究,力求完美。本詩也不例外,抓住古詩中「惜、愛、立」,品味玩索,深挖細酎,讓學生走進詩境,體驗小池的情與愛,才能讓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詩味詩情,感受作者對小池的喜愛。
3、想像展情法。想像是審美的翅膀,凡是我們在藝術作品裡發現為實的東西,並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像力通過眼睛去發現美的。因此,古詩教學中,我讓學生想像還有哪些動物立上頭。不僅可以使學生積淀了語言,更重要能使學生獲得小池不僅景色美,而且和諧美,也可以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
相信學生在我的引領下,肯定會做到低聲慢吟,欣賞入境,感悟美感,體會詩情,表達自己對詩韻的理解。教室里也肯定會書聲朗朗,詩聲揚揚,情聲激盪。
三、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1.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一首古詩《池上》誰還記得,指名背出,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在池塘里小孩偷采蓮花的事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和小池塘有關的古詩,題目叫《小池》,板書題目。2.介紹作者:這首詩是唐朝的楊萬里寫的。二、指導看圖,初讀課文1、同學們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那麼你們想像一下夏日的小荷塘都會有什麼美麗的景象呢?學生自由想像並用語言描繪。2、我們一起看看課本插圖,看看課文里的小池塘里都有什麼?說一說圖上畫了什麼景物。試著誇一誇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那麼詩人是怎麼描寫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讀讀吧。不認識的字,請拼音朋友幫幫忙。3、學生自由讀詩,學習生字。4、檢查自讀情況。(1)出示生字:「昔」認讀那麼老師給它加個豎心旁「惜」你還認識它嗎?你還能給「昔」加什麼偏旁?(2)同樣方法學習「廷」和「蜓」。(3)指名讀全詩,教師正音。5.全班齊讀。三、指導朗讀,體會詩意1、請一個同學朗讀全詩,其他同學邊聽邊看圖,想想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 2、寫泉眼詩人是怎樣寫的?泉眼的水是怎樣流的?「惜」是什麼意思?誰捨不得誰?誰能說說這行詩的意思?(1)指導讀出捨不得的語氣。(2)學生自由練讀。(3)指名讀。3、作者又是怎樣寫樹陰的呢?讀第二行,「樹陰照水」怎樣理解?晴柔剛才同學們學生字已經理解了,「愛晴柔」又怎樣理解?誰喜歡晴天里柔和的風光呢?這行詩是什麼意思?(1)指導讀出喜歡的語氣。(2)學生練讀,男女比賽讀。4、小結:這兩行詩寫了小池周圍的景物--泉眼和樹陰。作者把泉眼和樹陰寫得像人一樣懂得感情,其實是融進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喜愛)請同學們把兩行詩連起來讀一讀,讀出捨不得和喜愛的語氣。指名讀,賽讀。5、寫"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樣寫的呢?讀三、四行。這兩行詩寫的是小池裡的景物。「小荷」指什麼?「才」在這兒是什麼意思?嫩和荷葉剛露出什麼?蜻蜓就怎樣?哪為同學知道這是描寫什麼季節的池塘?為什麼?(初夏,因為只有夏季才有荷葉和蜻蜓,而荷葉剛剛露出尖尖的角,說明這是剛到夏天的時候) 「早」和「才」詩人用得非常准確、生動。有了這兩個字我們讀起來這兩行詩眼前彷彿看見了什麼?把這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怎樣讀才能表達出生動、有趣的情景呢?指導朗讀。6、把四行詩的意思連貫起來說一說,注意詩句中內容之間的聯系。(自己說,互相說,當眾說)7、總結: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樹,嬌嫩的荷葉,可愛的蜻蜓夠成了小池優美的風景。難怪詩人要把這小池寫下來,這里真是太美啦!8、指名反復朗讀,指導讀出語氣9、全班朗讀。10、有感情的朗讀小詩。四、總結: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個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還有更多美麗的景色呢。這些美景正等待著小朋友去發現,去觀賞,去贊美。當然,大自然更期待你們去愛護萬物,保護環境。這樣,美景才會越來越美,越來越多。五、小結:你學會了什麼?
六、布置作業:
1、默寫古詩。2、找一找楊萬里的詩背一背。四、說課後反思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運用各種有效的評價手段,能夠達到激勵、導向、調控作用。在這節以詩歌誦讀的古詩教學課堂,我努力以真誠的語言,溫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度,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當學生朗誦出現誤差時我給予糾正安慰,當學生了解找不到方向時我給予尊重引導,當學生理解感悟呈現連珠妙語我給予表揚放大。這樣及時關注不同層次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及時予以鼓勵、評價,以建構民主、互動、和諧的課堂,讓課堂詩情飛揚!
古詩《所見》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所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13課。它是一首充滿兒童生活氣息的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寫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著牧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回盪。「騎黃牛」表現了牧童悠閑自在的神態。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寫牧童行走間,忽然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盯住鳴蟬。「意欲捕鳴蟬」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詩人對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這句詩抓住牧童剎那間心理發展和動作變化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牧童捕蟬圖」。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認識「所、牧、捕、蟬、閉、立樾」等生字,會寫「童、閉、立、黃」等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②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讀懂詩句的意思。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感受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真切喜歡這首詩,願意主動誦讀,激發嚮往大自然,並有在大自然中發現更多秘密的願望。
3、教學重、難點:
重點:①識字、寫字教學;②會背誦課文。
難點:感受牧童活潑、好奇的特徵。
4、教學准備:音樂、圖片、課件等
二、學情分析:
古詩短小淺顯、琅琅上口,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會背誦。這首詩小學生應該喜歡,因為它生活氣息濃郁,形象生動,語言充滿機趣,且這些夏天裡的故事、景緻也是很多兒童所能經歷,感受的,但由於它是古詩文,意蘊較為豐滿,學生不易讀懂。因此,教師應巧妙地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導。另外,詩中出現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詞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作引導解釋。
三、教法、學法
1、反復誦讀法
經過千百年來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古代詩歌都積淀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過反復誦讀來感知、理解和體味。通過誦讀來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歡同喜,感受詩歌的意蘊,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誦讀者的情感之中,換言之,誦讀者的情感自覺地融入古詩的意境中。這種自覺替代的情感反過來會進一步作用於誦讀過程之中,誦讀者腦海里呈現的畫面,事物也會強化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學法
古詩的教學易使學生學得枯燥無味,也很難讓學生在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教學時,我分別採用觀察圖片、聆聽音樂、動作表演、語言渲染等多種方法來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兒童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讓學生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3、合作學習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一種師生、生生平等的和諧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互相幫助,互相啟發,充分發揮學生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四、設計理念
在學習內容上構建三個維度:即教材規定的內容;教師選擇的學習內容;學生自行選擇的學習內容。三個維度之間在課上以教材內容學習為主,另兩項內容作為延續。在學習方法上注重合作學習,留出充分的時間,留出充分的空間,通過學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進對文本的理解,以及情感的體驗。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繼續閱讀的慾望,也許是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設置情境,促成互動,合理評價,在教師有效地參與下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學關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學習祖國語言這壯麗詩篇中的最生動的詩行。
五、教學過程預設
(一)、一讀感知:
1、揭示課題。(美麗的春天悄悄告別了我們,夏天來到了我們中間,涼爽的風吹來了,我們看見了一片小樹林,「哪幾個小朋友能把夏天的小樹林搬到教室來。)
2、多名學生經過自行討論,在黑板上畫「初夏的小樹林」圖。
●引導學生創設詩歌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3、出示古詩。在這幅美麗的畫面上,有一首詩。藉助拼音,誰能讀會它?(應該幫助學生讀准字音並糾正字音,必要時教師范讀或領讀,並指導讀出節奏)。
4、組成合作小組,互幫互助,看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5、檢查小組朗讀情況。
●這一環節通過合作,引領學生走進詩中描繪的情境中,為解詩意、體詩情設下伏筆;通過合作,藉助拼音、讀通、讀熟詩歌。
(二)、二讀感悟
1、自由讀詩,結合圖畫想想還應該畫上一些什麼。
2、學生之間交流,並要求說出為什麼要畫上這些。
●兒童的認知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讓學生為詩配畫,旨在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請學生當「小畫家」,容易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在討論該畫些什麼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理解了詩意,做法新穎,不落俗套。
3、教師范讀,學生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4、課堂討論自學中的疑難處,教師相機點拔。
●在這個階段,通過學生之間有效地互動,教師的相應點技,以及不斷地豐富畫面,不正是理解詩意的過程嗎?這里展示的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討論、交流、判斷。學生在過程之間得到發展。
(三)、三讀想像
1、看著畫同帶著想像朗讀全詩。(指名讀、小組賽讀、齊讀)
2、想像一下,這牧童唱的會是什麼樣的歌。
3、用自己的表演把詩意表現出來。
4、有感情地朗讀過首詩(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讀)
●體會詩情,對一年級的兒童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兒童的言語描繪也好,動作表演也好,無不是用他的生活經驗來詮釋、演繹動人的詩境,同時,興趣也在這里涌動。
(四)、四讀成誦
1、根據畫面背誦這首詩(願意背的齊背隨著音樂)。
2、向好夥伴背誦這首詩(可加上動作)。
(五)、寫字指導
1、讓學生自己說出書寫要點
2、學生練習
六、打開「學習包」
這里有三首詩,你一定能回家讀給爸爸媽媽聽。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唐·杜甫——《絕句》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唐·張志和——《漁歌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貳』 小學語文說課稿範文
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落花生》
1、說教材內容:
《落花生》是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三課。第四單元的學習主題是生活中的啟示。這單元的每篇課文都包含著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節性強,語言質朴簡潔,含義深刻。《落花生》是兩篇精讀課文中的一篇,課文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的主旨,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初次讀這篇課文,我就被課文平實質朴的語言中所薀含的深刻道理深深吸引,課文中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誇張的比喻、深奧的說法、激盪起伏的情感,但是朴實、自然、親切的行文,卻給人留下了深刻清晰的印象,使人從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尋味的道理,就像文章中父親說的話一樣
「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進一步引導學生走入文本、感受情感、領悟生活哲理的好文章。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四部分內容。恰當巧妙地詳略安排,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2、分析學生情況:
五年級孩子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願意交流。他們已不是低年級的小學生,想法開始更加獨特,對生活有所體驗與感悟,思想也開始向成熟發展,正是引導他們明事理、辨是非,培養人文素養,提高語文能力的關鍵期。學習上,他們也具有一些學習能力,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但是這就更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循循善誘,關注每名學生的個性體驗。用文本為學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橋梁,讓學生在學習中生活,生活中學習,會學習,會生活。
3、根據本課的內容及特點,學生的情況,緊緊圍繞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重點學難點。
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自主掌握本課的生字,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的意思。
2)、抓住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花生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
3)、體會課文詳略恰當地寫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以上目標分兩課進行教學,第一課時解決字詞,疏通文意,重點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抓住重點句,理解深刻含義,體會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
由表及裡地了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理解父親贊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從中體會做人的道理。
教學難點:
文章表達上詳略分明,以物喻人的特點。
4、說教法: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課教學中,我將努力關注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每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讓學生自主地學,在學習中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塑造個性。
5、說學法:
採取「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學習方式,讀、思、議結合,用抓住重點詞句的反復朗讀,對重點內容進行感悟,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感悟語言,體驗情感,用讀來表達感受,交流感受。
6、說教學過程:
本課我想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檢查預習,掌握字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第二課時深入理解父親的話深刻含義,體會文章詳略得當,借物喻人的寫法。下面我就分課時來談談自己的教學設計和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我分以下四個環節進行學習:一、課前布置預習,二、課上交流預習成果,三整體閱讀,概括大意,四、自主學習第一段。
一、課前布置預習:
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也不例外。葉聖陶先生也曾說過:「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好的預習,有利於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聽課效率,鞏固所學的知識。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學生說是終身受益的事情,特別是五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已有所加強,自己有能力獨自進行課前預習,這樣不僅可以很好的掌握所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所學的知識才會更加牢固。
基於以上認識,我在學習本課前布置了以下預習任務:
1、我會學字詞。(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本課生字、詞語,並以小問卷形式呈現。)
2、我會讀課文。
3、我會搜集。通過各種途徑查閱關於本課的作者、落花生的知識等等一切自己想了解的內容。
4、我想問。預習中有什麼問題,及時記錄下來。
四道題設計由淺入深,讓學生明確預習任務與要求,有的放矢
預習起來不盲目,不流於形式。
二、課上交流預習成果。
上課後,學生出示預習卡,在小組內交流預習成果,展示自主預習的內容,與同學分享預習的快樂,然後在全班展示。
本次課程改革評價方式的轉變是重要內容之一。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在小組內對同學預習的情況進行評價,五年級孩子的思想日趨成熟,他們不再輕信吹捧,「你真棒!」「好極了!」等教師評語已不能滿足他們,他們從心理更渴望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認可。所以在同學評價環節中,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與積極性。
三、整體閱讀,概括大意。
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和孩子們一起共同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哪些內容?讀完後,再次默讀思考,並與同伴交流意見,最後共同明確:全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寫
了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教師板書)
四、自主學習第一段。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一自然段,說一說,第一段中應抓住哪個詞,重點讀好?
指導學生抓住「居然」一詞讀出一家人收獲花生時喜悅的心情。抓住文中的關鍵詞理解整段內容,我想詞語的理解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整句、整段、整篇課文相聯系的。所以在教學這段時主要按以下步驟:①讀整段,抓住關鍵詞。②用聯繫上下文,替換近義詞等多種方式理解「居然」的意思。③再把「居然」放在整段中品味喜悅之情。④最後自己用居然說一句話。
四個環節設計,由表到里,由理解到應用,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同時也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是本課教學的關鍵,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主陣地。在這一課時,我將用多種閱讀方式,抓住重點句來進行教學,努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寬松的學習情境,讓學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探究。
一、復習導入,質疑激趣。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用以下方法: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開始學習了《落花生》這一課,下面請你邊默讀課文邊回憶上節課的內容,同時思考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學生默讀,提出自己的問題,進而讓學生帶著在課文中尋找答案的期待走入課文。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創造始於問題」。問題是思維的起點,興趣是求知的動力,通過學生自主提問,營造了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同時還回憶了上節課的學習內容,幫助孩子理清了學習思路,為下面精讀課文做好准備。
二、抓住重點,細讀品味。
本環節中我想這樣設計:
1、找重點。由學習小組合作讀課文的吃花生、議花生部分。一名同學讀,其他同學畫出覺得印象最深的重點句,讀給小組同學聽,將學生內容引到重點上來。全班交流時將重點句呈現出來。(10段、12段、13段)
2、讀重點:採用多種方式:如師生對讀、小組齊讀、分角色朗讀、默讀等多種形式反復朗讀重點句。
3、品重點:個性展示朗讀三段中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師適合點撥,如:喜歡10段的同學朗讀後,可以提問: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課文中哪裡寫了?引導學生讀出花生顯而易見,盡人皆知的好處:美味、榨油、便宜。進一步問:「父親說花生有什麼好處呢?」怎樣表現出來的?讓學生通過對比朗讀,體會父親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表現花生內在的可貴之處,在這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小游戲叫「朗讀代表我的心」。讓學生先自己朗讀,將自己覺得父親話中最能表現花生品質的詞讀出來,其他同學認真聽,猜猜這名同學想突出哪個詞,誰猜對了,誰有權讀自己的體會。這個小環節,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我是想教給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要抓住關鍵詞的方法,同時又是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好機會。誰猜對了,就有權讀,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努力思考應讀好哪個詞,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父親在這里贊花生的藏而不露的品質。
「那麼,父親特別指出花生的可貴之處,目的是什麼呢?」齊讀12、13段,抓住「不好看」,「很有用」,「體面」等關鍵詞,深入理解父親教育的目的,在學生充分交流後,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讀出父親教育我們時的語氣。
4、悟重點。全班齊讀重點句,說說你在學習中有什麼收獲?父親的話給你什麼啟示?進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生活中有沒有像花生那樣的物或人?我們又要像這些人學習什麼?通過再次交流學習,理解借物喻人的寫法。語文學習與生活密切相關,在教學中,要力求做到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所以在這里我將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回憶生活中像落花生一樣的人或物,交流歸納他們身上具有的優秀的品質,最後,完成以下練習:
我愛花生 ,因為它。
我也愛,因為它。
三、再次感知,分清詳略。
巧妙的詳略安排是本文的特點,我想這樣引導學生來體會:
首先,用最直觀的方法,分部分朗讀課文,分別找四個計時員對四部分進行計時。從朗讀時間上直接感受,課文略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詳寫了議花生。再次,通過小組討論,從本文的寫作意圖,中心思想、板書等各方面理解這樣安排的好處。
採用計時法,直觀、形象地將課文的詳略呈現出來,再進一步理解,將難以理解的內容化為直觀、生動、形象、學生樂於接受的形式,讓學生易理解,樂接受,突破了本文教學上的難點。
四、板書總結,深化感情(學生談學習本課的收獲,結束本課學習)
7、說板書。
板書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手段,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成功的板書設計,可以突出知識的重點與關鍵,給學生以啟迪和美的享受,從板書中發現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途徑。
本課的板書設計是為落實教學目標服務的。板書的主體由課文主要內容組成,最後化為「學」字,深化主題,既代表了父親的話的深刻含義,又表明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其中還寄予了老師對同學的殷切希望:像落花生一樣,做個有用的人。
、說教材內容:
《落花生》是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三課。第四單元的學習主題是生活中的啟示。這單元的每篇課文都包含著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節性強,語言質朴簡潔,含義深刻。《落花生》是兩篇精讀課文中的一篇,課文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的主旨,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初次讀這篇課文,我就被課文平實質朴的語言中所薀含的深刻道理深深吸引,課文中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誇張的比喻、深奧的說法、激盪起伏的情感,但是朴實、自然、親切的行文,卻給人留下了深刻清晰的印象,使人從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尋味的道理,就像文章中父親說的話一樣「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進一步引導學生走入文本、感受情感、領悟生活哲理的好文章。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四部分內容。恰當巧妙地詳略安排,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2、分析學生情況:
五年級孩子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願意交流。他們已不是低年級的小學生,想法開始更加獨特,對生活有所體驗與感悟,思想也開始向成熟發展,正是引導他們明事理、辨是非,培養人文素養,提高語文能力的關鍵期。學習上,他們也具有一些學習能力,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但是這就更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循循善誘,關注每名學生的個性體驗。用文本為學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橋梁,讓學生在學習中生活,生活中學習,會學習,會生活。
3、根據本課的內容及特點,學生的情況,緊緊圍繞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重點學難點。
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自主掌握本課的生字,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的意思。
2)、抓住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花生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
3)、體會課文詳略恰當地寫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以上目標分兩課進行教學,第一課時解決字詞,疏通文意,重點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抓住重點句,理解深刻含義,體會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
由表及裡地了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理解父親贊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從中體會做人的道理。
教學難點:
文章表達上詳略分明,以物喻人的特點。
4、說教法: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課教學中,我將努力關注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每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讓學生自主地學,在學習中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塑造個性。
5、說學法:
採取「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學習方式,讀、思、議結合,用抓住重點詞句的反復朗讀,對重點內容進行感悟,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感悟語言,體驗情感,用讀來表達感受,交流感受。
6、說教學過程:
本課我想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檢查預習,掌握字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第二課時深入理解父親的話深刻含義,體會文章詳略得當,借物喻人的寫法??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設計思路: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針對學生的特點,導入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現在老師帶來了什麼?學生:花生!你們吃過花生嗎?喜歡吃嗎?它還叫什麼呢?揭示課題,我希望通過這種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
二、整體感知,重點導讀。要想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只有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探求未知事物,而教師只要給學生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就行了。如在這節課質疑的環節中,我讓學生自主質疑:其次,採用層層剝繭的方法,讓學生反復地朗讀課文中的重點句子,希望使他們在思維和表達的過程中,切實鍛煉運用語言的能力。並在此時出示句子,讓學生去讀,在讀中體會詞的意思。以此來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再者就是讓學生就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的位置、外表和給人的印象進行比較,深刻認識花生的朴實無華。最後,引導學生說出爸爸教育我們的目的。
三、課堂總結。在總結課文時首先對課文的寫作特點進行總結。課文詳略得當的選材、對比的說明方法、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必須提醒學生注意,為後面的小練筆打好基礎。其次是根據板書進行總結,讓學生知道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突破課文的重難點。
『叄』 請問有哪位老師知道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 》的說課稿急需!!謝謝誒!!
古詩詞三首
牧童 舟過安仁 清平樂·村居
(唐)呂岩 (宋)楊萬里 (宋)辛棄疾
草鋪內橫野六七容里,一葉漁船兩小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笛弄晚風三四生。收篙停棹坐船中。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歸來飽飯黃昏後,怪生無雨都張傘,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不脫蓑衣卧月明。不是遮頭是使風。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