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陣地.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確提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這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可見創新並不神秘.教育工作者要有創新的意識,要有放手讓學生創造的膽量,「好學生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自己學出來的」.這話不無道理,它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所要認識的知識雖然是人類已知的,但對學生來說卻是全新的,仍要經歷一個由不知到知的重新創造的過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創新意識,依靠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來完成教學任務.老師應少用陳述式的語言,大力倡導討論式教學,多用「想一想」、「試一試」這種語言,變「注入式」為「啟發式」.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會動腦、動手,起到加工知識,自我增長知識的作用,達到激化創新思想,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筆者曾觀摩過一堂地理課,老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國西部大開發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缺水,請向怎樣解決?學生紛紛各抒已見,有的說人工降雨;有的說把天山、祁連山等地的冰川融化;更有大膽的設想:用核武器把喜馬拉雅山脈炸一個大口子,訂印度洋上的濕潤氣流長驅直入我國的大西北!一個個創新的設想在迸發出智慧的為花,誰能說今天的異想天開在明天不會成現實?信息時代呼喚創新,我們的課堂教學要以此為契機,奏響創新的主旋律,培養一代又一代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二、課外活動
通過開展課外活動,可以使學生將課堂上所學到的運用於實際,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外活動中要努力營造一個創新人才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讓學生放下肩頭沉重的書包,輕輕鬆鬆地投入到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如主辦知識講座、競賽活動,開展社會調查、實踐和服務活動及各種興趣、特長、學科小組活動,舉行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及小論文比賽活動等等,這些活動具有趣味性、自主性、靈活性等特點,正確加以運用,對於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開拓學生視野,豐富課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積極的意義.我校在開展課外活動方面走出一條成功之路,他們突破45分鍾的課堂「灌輸」模式,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開展豐多彩的舉小組活動,多渠道提高學生整體素質,通過教師評價、學生互評、深長和社區評價等途徑,發掘學生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特殊能力或潛能,積極領導學生科學性發展.全校20個興趣小組,學生參與率達90%.每年都有一大批「四小」作品在市、地、省甚至全國獲獎,學科奧賽也成績斐然.地理興趣小組製作的「三球儀」獲全國一等獎,數學興趣小組谷沖同學獲全國數學奧賽一等獎,生物興趣小組長每年生物奧賽成績均位列全省前列.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兒童生活第一所學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一方面為人的啟蒙教育和以後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良好條件,另一方面它也關繫到社會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因為下一代的成長和民族素質的提高,都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好了,對於孩子的學業,家長們關注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對了孩子的前途,家長更是倍加關切,望子成龍.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別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落後了」成了一句「至理名言」,重重地壓在眾多獨生子女家長的心頭,並悄然融化在他們的血液中.於是家長把對孩子的教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延伸到「雙休日」.可要問一問21世界究競應該讓孩子具備哪些能力,家長恐怕就難以回答清楚了.有這樣一個故事,生物課上老師告訴學生,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強,把一條蚯蚓切成兩段,會變成兩條蚯蚓.於是,一女孩就挖來一條蚯蚓養在家裡觀察,可女孩的媽媽不問青紅皂白就給了女孩一個耳光,並且把蚯蚓扔了.試問,在這樣家庭環境中,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嗎?作為家長一定要不斷努力提高的文化素養和思想素養,努力創造和諧、民主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充分理解、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是一個天生的學習者,把孩子作為一個天生的學習者的權利還給孩子,「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讓孩子能夠自主地去學習,盡情地去創新.
四、社會教育
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是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的途徑.要充分發揮少年宮、少年之家、業余體校、青少年科技活動輔導站、兒童圖書館等校外教育機構及報刊、廣播、電視、電影等大眾傳播媒體的作用,利用它們的靈活性、多樣性、生動性、容易青少年所接受等特點,為培養年輕一代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許多電視台和報刊舉辦的各種競賽活動,如中央電視台的少兒節目以及《星星擂台》、《開心詞典》、《幸運52》、《夢想劇場》、《神州大舞台》、《正大綜藝》、《第二起跑線》、《挑戰主持人》等等,就激發了許多青少年學生的創造慾望和興趣,迸發出了許多創新火花,不僅為社會實際需要解決了一些問題,也鍛煉了孩子的實踐能力.
2. 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的創新思維
1、增強課堂教學的思維性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學習化的社會,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學習化的社會要求我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的教育觀念要作相應的轉變:①教學觀的轉變。要有傳統的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發現信息、加工信息、研究問題、增長知識、培養能力,應由單一的傳授轉變為師生雙向的過程。②教師觀的轉變。教師要有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職責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轉變為傳道、授業、啟惑,教師不應當只給學生解決問題,而應該啟發、指導學生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③學生觀的轉變。學生要由被動的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的人格,師生平等民主,承認學生間的差異,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全面參與課堂教學,看重學生的進步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增強課堂教學的思維性,就要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思維技能訓練,從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中理解、掌握「活」的新知識。課堂教學中,要結合知識教學多方面訓練學生的基本思維技能,如比較、排列、分類、推理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全面性、概括性、深刻性、邏輯性、嚴密性、靈活性、敏捷性等。思維技能訓練的目的是使學生正確運用思維方法,發展思維能力,優化思維品質。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驚訝和問題開始。」問題是人的思維的動力和起點。課堂教學中應以思維為主,重視問題的提出、材料的設計、假設的提出、實驗的證實、現象的解釋、問題的探討,思維過程一定要清晰、嚴密。物理學家勞厄說:「我們重要的不是要學生獲得知識,而是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2、開發和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以基本思維技能為基礎,以思維的發散性、變通性、獨特性為主要特徵。因此,課堂教學中,開發和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⑴是要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學生在掌握基本思維技能的基礎上,選取一些常用的、有代表性的創造技法,如頭腦風暴法、特性列舉法、強行聯系法、檢查單法、要素重組法、假設法等,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創造技法。⑵是建立以歸納式為主而演繹式為輔的教學模式演繹式教學法從「一般__特殊」的教學思路,有益於求同思維的培養。而歸納式教學法從「特殊__一般」的教學思路,有益於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的培養。發散思維具有三個重要特徵:流暢性、變通性或獨特性。發散思維的這些特徵同時也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特徵。⑶是遵循問題情境性原則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學習的課題要求學生獨立地探索和發現尚不了解的規律、規則和操作方式,而不是簡單的從教師和書本那裡接受現成的知識或解答問題。問題情境更接近生活實際的應用情境,能鍛煉學生透過種種表面現象抓住問題本質的能力和綜合運用各種知識的能力。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培養學生的自信品質。⑷是營造思維活躍、求新求異的創新的課堂教學氣氛開發和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一是寬容與理解。給學生的機會嘗試「錯誤」,發現原理。學生在思維上是緊張的,但在情緒上是放鬆的,心理上有安全感,不會感到壓抑。在解決問題時,每個學生都有充裕的時間提出自己的設想,無論多麼荒唐或幼稚的想法都不會受到恥笑,獨特的、創新的想法卻一直受到鼓勵。二是創新的思想火花相互啟發。學生在課堂上創造性思維成為一種習慣,思維活躍,求新求異意識強烈,課堂由封閉式教學轉變為開放式教學,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探索。「三論」(討論、爭論、辯論)成為主要學習方式,教師---學生、學生---學生充分民主討論、自由交流並大膽質疑,不斷產生新異的假說,不斷產生創新的思想火花,相互啟發,不斷將探索引向深入。增強課堂教學的思維性,開發和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教育創新的要求。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較高層次,是21世紀中國教育的主旋律。
3. 如何培養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如何培養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民族和國家的進步離不開科技創新能力;對於教育來說,更應當把創新能力的培養看做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在我國一些大中城市,很多家長和教師已經有了培養孩子創新能力意識甚至找到了方法,今天咱們把目光轉向農村的小學。
首先,分析一下農村小學的現狀,可以從兩個層面來進行分析。先說有利因素,隨著國家普及義務教育的力度加大,農村小學生失學輟學的幾率大大降低。國家對教育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師資力量的不斷完備,促進了學生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再說一下不利因素,一是家庭環境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是很高。二是知識儲備的問題,學生的知識面相對較窄。三是性格方面,思維刻板不活躍,思想壓力較大,缺乏一個寬松愉悅的心態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
根據教育心理學,影響創造性的因素有三點。第一,環境。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影響學生創造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對孩子不過分要求,家庭氣氛比較民主,則有利於孩子創造性的培養。第二,智力,研究表明,高智商雖非高創造性的充分條件,但可以說是高創造性的必然條件。第三,個性,創造性與個性有互為因果的關系。綜合有關研究,高創造性者一般具備以下個性特徵:具有幽默感,有強烈的抱負和冬季,能夠容忍模糊與錯誤,喜歡幻想,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獨立性。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著手提高農村小學生的創新能力。簡要來說就是環境、個性和思維方法。
一、結合農村自然條件給學生創造有利於創造性產生的良好環境。針對農村小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作為教師可以與學生父母多進行溝通,努力讓學生的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適當的幫助家長找到一些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做到家訪要正確及時,並要求孩子在場。比如說,一些家長害怕影響孩子學習成績,一般在農忙時節都不願讓孩子參加到勞動中來,其實現在提倡的是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做為家長就可以讓孩子適當的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這樣一方面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參與的樂趣,培養了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體會到一顆一粒都來之不易,無形之中也培養了孩子節儉的美德。在教學當中,教師也應當為學生提供寬松的心理環境,讓學生有一個心理自由的空間,促進學生的認識和情感得到自由的發展。
二、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針對農村小學生的個性特點,我們可以從一下幾點入手。1、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如果不能讓孩子行萬里路來增長見識,那麼也可以讓孩子讀萬卷書來開啟智慧之門,這樣不僅彌補了學生知識面窄的不足,而且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會啟發他們的智慧以及見賢思齊的心理追求。2、保護好奇心和解除對答錯問題時的恐懼心理。當孩子面臨問題情境時不要因為孩子的無知或不解而予以否定或譏諷,應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探索或創新,並對於提出超常見解者給與表揚或獎勵。3、農村小學教育應正視音體美的教育。據我的了解和觀察,在一些學校,雖然國家已經為其配備了音體美老師,但是一些學校並未合理利用這些教師資源。音體美的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基本的審美意識和美好的情操,開發學生右腦提高想像力和創造性的發揮,甚至還能使學生的性格朝向好的方向發展。音體美的教育在我國大中城市已經得到了重視,在農村小學更應得到普及和發展,力爭解除文理課佔用音體美課的現象。
三、有意識的教授學生創造性思維策略。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而訓練思維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用途擴散、結構擴散、方法擴散與形態擴散等,我們都可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比如在語文課,我們可以讓學生寫一篇「美化我們的家」的作文;在美術課,我們可以讓學生給自己設計一套喜歡的服裝,等等,像這樣的課題都沒有固定的答案,這樣無形之中也就鍛煉了學生的想像和創造能力。還可以讓小學生講一個自編的小故事,暢所欲言,而教師不做評價或判斷。鼓勵那些標新立異有獨創性的學生。
如今已經不是教授學生知識的時代,而是教學生學會學習,逐漸實現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最終實現個體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這是每個教師都應意識到的。
培養農村小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4.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被提版到這樣的高度來權認識,是值得我們認真深思的。心理學認為:創造性思維是指主動地、獨立地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的思維,它是創造能力的核心。它集中表現為善於獨立思考,思維不循常規,勇於創新,它常以聯想、轉換、引申等思維方法為基礎。創新能力是一種能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它是人的智慧和意識能動性的最高體現,也是學生自我發展的一種需要。但是創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在一定環境下長期培養、潛移默化的影響。人才能否創新,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人才對創新的態度,二是人才所處的環境。小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在課堂中度過,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教師的使命。所以為了實現科技創新的目標,我們必須對目前的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新教育環境,讓課堂充滿創造活力,使課堂教學成為形成科技創新意識、培養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以點燃學生創造的火花。
5.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在智力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的創新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它已成為21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肩負的重任,而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因此,在教學中更應該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創新教學方法,構建合作關系
教育和引導教師打破傳統的角色定位,樹立一種合作、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觀。如何在師生關系中把握平等、合作關系,首先,教師應該經常進行換位思考,嘗試從學生的角度體驗課堂教學,創造民主的課堂氛圍。如果教師理解了自己的行為對學生具有的意義,就能夠更好地修正行為,達到師生之間的平等、合作關系。其次,教師應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傾聽學生的意見,了解學生的感受,使教學成為對話、交流和知識創新的活動,這樣,師生之間不再是命令和服從關系,而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誠交往、共同探索與交流的平等關系。因此,教師必須要考慮:一怎麼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興趣對未知、對創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如何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習慣的形成,是學生主動掌握知識的先決條件,掌握一定的知識又是創新的先決條件,可見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三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有了興趣和習慣還遠遠不夠,要有堅強的毅力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才能激發創新的潛意識。四在拓寬學習的空間上改進教學方法,要大膽走出課文、走出課本,讓課內長骨、課外長肉,讓潛在的創新意識大展宏圖。
二、培養學習興趣,開導創新意識
興趣是創新的源泉、思維的動力,是學習者內在的「激素」,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增強思維的內在動力,解決學生創新思維的動機問題。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加以適當的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在數學圓柱體的側面積一課時,就可採用直觀演示法、獨立操作法,讓學生自己利用手中的圓柱體模型去發現圓柱體的側面積公式。學生在教學引導下,把已成圓柱體學具的紙殼展開認真觀察,討論十分熱烈。「經過你的觀察,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可能是什麼形狀呢?」這個問題一提出,立即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啟迪了他們的創造意識,有的說「是長方形」;有的說「如果圓柱的底周長和高相等,側面展開就是一個正方形」;有的還說「如果沿圓柱體側面的高斜著切開,可能是平行四邊形」……我對學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後,又引導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圓柱體側面展開是什麼形狀,它的側面積都是等於底面周長乘以高(側面積=底面周長×高)。這樣,通過教師的直觀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將原本抽象、枯燥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引起其濃厚的興趣,啟迪他們的創新意識。
三、創設縣念環境,激發求知心理
有好奇心就會主動地去探知,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例如,教學小學六冊《參觀人民大會堂》時,教師提出:「誰到過北京,參觀過人民大會堂嗎?」學生回答「沒有」,老師接著說:「今天帶大家到北京去參觀人民大會堂。」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學生就會想了解人民大會堂的特徵。老師抓住機會,告訴學生今天就來學習《參觀人民大會堂》,看看人民大會堂的特徵。這樣,短短幾分鍾的引入,學生的情緒高漲了,想了解人民大會堂的強烈慾望被激發起來,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要求知的熱情,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得到發展。問題的巧妙設計有利於學生的思維活躍,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尊重學生個體,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民主自由權利。教師要通過恰當的教學方織,形成一種自由、民主的秩序,使學生在這種秩序中學習,按照自己的意圖和計劃行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多邊活動的有效合作過程。教師凡欲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在班上倡導有效合作,這樣,才有利於集體創新能力的發揮,才能有利於構成培養創新能力的「氣候」和「土壤」,才有利於創造一個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質疑的場所。要以啟發式教學思想為指導,嘗試運用發現法、探究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向導作用,創造性地運用提高技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有利於學生產生穩定的積極探求心理和積極實踐的過程。教師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運用討論法、研究法等鼓勵做到發散而集中,再由集中而發散。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使課堂上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教師要友好地傾聽,積極地肯定和鼓勵,使合作過程成為一個發揮民主自由和充滿智慧挑戰的過程。
五、確立主體地位,激發創新才能
學生是創新的主體,創新能力潛伏於每個學生之中。只有在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下,創新才會被激活,從而釋放出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中自由發展。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自由、充滿活力的民主氛圍,使學生人人有獨創性的主體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基礎情況,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也是學習者團體中的一個平等成員。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際上是一種相互探討、共同學習和共同解決問題的活動。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不單只是讓學生參與練習、回答問題的局部過程,也不只是認知參與和邏輯思維參與,情感意志因素和非邏輯因素也應該參與,從而幫助學生形成一種積極探索、孜孜以求的心態。總之,實施主體教育,主要途徑是在課堂教學關鍵所在的是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教師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束縛,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置於教育主體地位,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會有創新能力,才能成為二十一世紀所需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六、創設多問氛圍,提高創新能力
課堂教學要創設一個民主融洽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多思善問,教師不僅要想方設法創設發問環境,引導學生多思善問,而且要對學生的發問及時強化。有時候,學生的問題可能是幼稚的,或者是鑽牛角尖的,甚至是錯誤的,老師也應一樣關注,認真傾聽,肯定其大膽的行為,找出其閃光點,然後,讓學生探討、辯論,集思廣益,最後,歸納提煉出令人誠服的結論,這樣,既保護了學生多思善問的積極性,也撞出了學生的智慧之火。總之,對於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獨立性、恆心、一絲不苟等閃光點要給予必要的尊重,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6. 小學生的培養詳細計劃
可以讓她參加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補課班,例如學學舞蹈,鋼琴,武術什麼的,這個到了以後真的很有用,尤其是在大學,有點特長可以讓人變得很自信,至於文化課不用費太多的心思補課,正常的上學期間足夠了
7. 如何培養小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實踐與研究
第一階段計劃
課題研究的意義: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任務。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是主渠道。教師要在各科教學中精心設計,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小學數學作為義務教育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除了應傳授給學生一些初步的數學知識以外,還擔負著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歷史重任。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是為學生的未來學習提供必要條件,同時促進教師自身創新能力,增強教育科研意識與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實驗與研究的原則:
1.普遍性原則,即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具有普遍性。
2.層次性原則,即針對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確定不同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內容、方法和途徑。
3.差異性原則,即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考慮個體發展的客觀規律。
4.基礎性原則,即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提倡創新並不是否認知識的傳承。創新是建立在知識傳承的基礎之上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以深厚廣博的知識為基礎的。
5.活動性原則,即要注重通過開展各種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動手操作、實驗探索、調查研究和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等)。在活動中,要關注學生活動、探索的過程,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活動、探索的結果,要在學生活動和探索的過程中激發、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6.激勵性原則,即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要注重運用激勵性評價策略。孩子的創新往往源於興趣、愛好,源於好奇心、求知慾和想像力。因此,教育者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異、質疑和問難,鼓勵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進行新的探索。
研究的主要內容: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的誘導和培養研究。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精神培養的研究。
構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教學模式的研究。
小學數學教學中以人為本,實踐創新的研究。
小學數學教學中後進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的研究。
減輕學生負擔,培養創新人才的研究。
小學生數學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評價方法研究。
課題研究目標:
1.通過實踐研究,總結出培養小學生數學創造思維的規律和方法
2.在實踐中驗證和發展,完善小學生數學創造思維培養教學模式的理論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3.探索各種途徑,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去創造,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
4.探討在教學活動中,如何發揮教師的獨特作用,培養學生優秀的心理品質,思維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5.在教學活動中,激勵學生探索「問題解決」的非常規解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總結出一套適合創新教育,適應時代發展,培養創世紀人才的教學經驗,並上升到理論高度。 研究方法:
1、文獻法:搜集有關資料,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新形勢的要求為方向,探索評價培養數學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科學方法,迅速摸清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發展的現狀,並在此基
礎上構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模式。
2、行動研究法:嘗試用多種手段探索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3、經驗總結法:總結在實驗中的成功經驗,吸取教訓,並在研究中收集資料便於今後總結解題。
堅持理論聯系實踐的原則,整體設計,分步實施,總結經驗,逐步擴展,以達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增強教師教育科研意識,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目的。
研究措施:
1,實驗前評估學生數學創造思維能力。
2,在每周兩節教研活動時抽出時間進行研究,每次一位教師進行專題發言。
3,利用每位教師定期舉行的研討課,進行交流探討。
4,實驗後進行全階段的效果測評與成果總結。
研究步驟:
1、准備階段:2011年3月—2011年8月
收集有關理論資料。
成立課題研究組,論證課題可行性,提出具體的研究方法。學習有關理論,為實驗提供依據和指導,制定研究計劃。
2、實驗階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實驗點展開實驗,對教學模式進行嘗試。
參與課堂教學試驗的教師每學期舉行研討課。
課題組進行綜合研討和評價,以點帶面,擴展全校進行課題研究工作,及時反饋信息和調控進程,收集積累資料,學年末作階段性總結。
3、小結階段:2011年12月—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