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說明教育技術對中小學教學的意義
一、現代教育技術使學校辦公自動化。隨著計算機配置和網路設備的普及程度提高,學校在管理自動化上不斷加強,表現在藉助校園網路信息平台,實施辦公辦文信息化,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實現了無紙化辦公,有力促進了學校辦公辦文水平的提升。辦公自動化是學校發展的必然趨勢。幾年來,學校不斷加大計算機及網路設備的投資力度,學校任意一間辦公室、多媒體教室等都裝網路介面並方便地與Internet相連。學校各辦公室的日常文字處理、教務處排課及學籍管理、成績統計分析、學生信息管理、教學設備及實驗儀器等都實行計算機管理。
二、現代教育技術使教師教學手段豐富化。應用信息技術,開闊了教師的眼界,有利於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和共享優質的教學資源,豐富了教師教書育人的手段。教學資源的來源可以來自外部資源,也有來自內部的教育資源,要讓這些教育資源成為對教育教學的有效支持,可以根據視頻、音像、動畫、文字等信息屬性予以分類。教師要結合自己教學風格與學生實際,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資源進行創造性地應用,才能發揮好教學資源應有的作用。數字化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高課堂效率,使教師教學過程游刃有餘,得心應手。信息技術給教師自我發展帶來了機遇。通過網路平台可以使教師分享更多優秀的教學案例,教學視頻可以幫助自己剖析課堂教學中的成敗,教育博客可以記載教學中的精彩片斷,教師的教研活動因網路而突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多的觀點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得到碰撞,更多的教學技巧在網路的對話中得到發展。
三、現代教育技術使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數字化學習是信息時代學習的重要方式。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有利於學習者主動學習的實現,有利於素質教育的實施。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也是學習信息的傳播者,而學習者只能被動地作為信息接受者。在信息教育中,學習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動地獲得相關的學習信息,使學習者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的方法。會不會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是當前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為課堂教學所提供的教學環境,使得課堂上信息來源變得豐富多彩,教師和課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種媒體的運用不僅能夠擴大知識信息的容量,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通過數字化學習環境,教師和學生能夠充分利用當前國內、國際現實世界中的信息作為教學資源,並融入到課程之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和利用,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會使用信息技術是學生今後進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惠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
四、現代教育技術使班級授課個性化。眾所周知,班級授課制解決了大規模向全體學生教學,提高學生共同進步的問題,但也帶來了難以照顧學生個性差異的弊病。而教育信息化可以彌補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網路來設計課程,也可以通過網上論壇進行專題討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練習,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實現個性化教學的目標,讓不同學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礎上獲得進步,激發興趣,因材施教。
五、現代教育技術使師生評價標准化。長期以來,師生的評價標准始終是制約教育發展的一大「瓶頸」,使用信息技術,我們可以方便地對師生作出標准化、系統化、科學化的評價,更好地促進教師的教學工作,更好地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信息技術在自我評估中對定量評價能發揮出科學計算的優勢,而通過學校網站、博客等記錄下的學校發展過程中的軌跡,對定性評價又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家校互動又可以讓家長成為學校發展的義務監督員,幫助學校發展。因此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可以幫助學校進行科學的自我評價和師生評價,幫助學校健康發展。
六、現代教育技術使情感交流數字化。利於信息技術平台,領導與教師之間、老師與老師之間、家長與老師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不用見面就可以進行信息交流和感情的溝通,大家當面不好說不敢說的話也許可以在網路上一吐為快,這就磨合了大家之間的距離,使情感得到交流和共鳴,潤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信息技術也使大家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大家不在一起也能經常探討工作中的問題,甚至於生活中的困惑。
七、現代教育技術使校外聯系便捷化。信息技術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使校外交流和聯系更加方便,也更加便捷,這就減少了人力、物力、財力的開支,更有利於學校與外界的互動。學校是一個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地方,但是學校也不可能包羅萬象,尤其是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倡導的研究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就更需要校外專家的指導幫助,通過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建立家長(社區)志願者和(校外導師)博客、論壇平台等方式,通過整合這些來自校外的優質資源,使學校教育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八、現代教育技術使對外宣傳快速化。宣傳是學校的名片,當前,學校領導重視對外宣傳就離不開信息技術,只有利用信息技術才能實現宣傳的快速化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術將學校優秀文化和辦學思想進行了延伸:①影響家庭教育。通過網路家長學校,提供一些案例供家長參考和討論,使家庭教育透過網路得到學校的支持。②促進社區教育。發揮學校優質資源的價值,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③促進教育公平。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在師生推優等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上,通過網站上公示,規范操作程序,實現公平公正。④豐富網路文化。對學生進行網路的道德規范、安全意識、責任意識等方面的教育,樹立學生正確的觀念與健康上網的良好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九、現代教育技術使辦學效益和影響擴大化。學校使用信息技術使我們跳出了地域的限制,改變了時間的制約,使我們的學校不再是某個地域的學校,而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學校;使我們學習的時間不再是固定的上課時間,而是自由學習的時間。信息技術增大了學校的辦學效益和影響,表現在①宣傳自己的辦學風格;②展示自己的團隊精神;③推廣自己的成功經驗;④吸收更多的優秀學生。學校網站的建立「打破」了學校的圍牆,搭建了一個學校、家長、學生互動的交流平台,完全突破了某個學校時間、空間的局限,為學校的發展創造了無限的可能。
㈡ 雅斯貝爾斯《什麼是教育》讀後感
什麼是教育?教育,乃民族之本。看一個民族的現在和將來,只需看他的教育,教育是一個民族生命活力之表現,是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教育興則民族興,教育衰則民族衰。
什麼是教育?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自己的「語錄」,孔子曰「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魯迅說:「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陶行知認為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教育是促進「個人的獨創的自由發展」。康德認為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它體現著社會意志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探究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愛因斯坦說:「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蒙台梭利說:「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亞米契斯說:「教育是愛的教育」。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種種釋義,各有千秋,作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對於認清教育的本質、明確自己的職能和職責、找准前進的方向是大有好處的。因為沒有理性的自覺,是不可能在實踐中做個自覺而清醒的教育者的。最近,我認真閱讀了雅斯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受益匪淺,對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與理解。
一、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
雅斯貝爾斯認為, 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並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並啟迪其自由天性。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有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從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的過程是讓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游戲和不斷嘗試。全部教育的關鍵在於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和盡可能使學生之「思」不誤入歧路,而是導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並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質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遺憾的是我國現行教育,只重視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卻淡薄了人的靈魂教育。中小學教育大張旗鼓地在開展素質教育,暗地裡卻是實實在在地在抓「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從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到教育的體制建構都無不以升學率為中心、為目標。教育所固有的神聖職責,如:德性的彰顯、人格的培育、生命的完善、素質的提高、能力的培養、創造潛能的開發等等全都萎縮甚至被取消。教育不傳道、不育人,不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不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注重生命境界的提升,不注人格精神的塑造,不注重人文關懷的培育,而只著眼對「工具」的打磨。教育所最終完成的不是對人的德性、人格和精神生命的培育,而是把人塑造成工具——沒有精神沒有靈魂的工具。從而使教育導致人的異化,而不是使人性趨於完善生命趨於完美。今年發生的一連串傷害事故,深層思考,不能不說是我國教育的失敗與悲哀。
二、教育的源泉是真正權威,在權威中自由生存。
雅斯貝爾斯認為,對權威的信仰首先是教育的唯一來源和教育的實質。沒有權威的不斷生成,即便他已掌握了淵博的知識,成為語言和思維的主人,但他卻仍處在被棄置的空無一物的可能性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只有虛無緊緊尾隨著他。真正的權威來自於內在的精神力量,一旦這種內在的精神力量消失,外在的權威也隨之逝去。權威維系著人類內在自由的、面向成長著的行動。沒有權威,團體生活、共同精神、國民教育、軍事秩序、國家與法律效用都是不可能的。權威既來自於外部,但同時它又總是發自於人們的內心中。只有當個人的權威讓大全發揮效用,每次命令都聽從於大全時,一個人的權威才成其為可能。真正的權威也只有經由與它相關的自由才能建立。自由與權威之間的張力在於,雙方都是以對方為存在的依據,失去任何一方。那麼自由就將轉換成混亂,而權威則意味著專制。權威是在歷史現實中已成形的真理統一的謎語,出自所有大全樣式的真理而與負載真理和擁有力量的最高級人類相遇,是真正權威的本質。權威是真實的,但卻不是絕對的。教育幫助個人自由地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一律。我們必須尊重兒童的自由,讓他們自己明白學習的動機,並不是出於服從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它們將心甘情願地尊重能令他們學到知識的教師,並且敬愛那些以德服人而不濫用權威的教師。假如學校里游盪著權威的幽靈,對此學生也不反抗的話,那麼,權威的思想將深深地印在他們稚嫩可塑的本質里,而幾乎不可變更。將來這樣的學生在下意識里只知道服從與固執,卻不懂得怎樣自由地生活。反思我們的教育,權威主要來自於外部,更多的是一種權力,在這種權威的籠罩下,只有服從,卻沒有自由的存在。
三、教育離不開語言與文化,教育是一種理性的陶冶過程。
雅斯貝爾斯認為,要成為人,須靠語言的傳承方能達到,因為精神遺產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傳給我們。俗話說的好:「語言替我而思。」學習語言可以在無形中擴大個人的精神財富。卡爾大帝說過一句話:「我掌握多少種語言,我就可以成為多少種人。」每個人都必須學習語言,但重要的是語言的間接學習,即要熟悉書本上所描寫的事物,事物的特性顯露在表達這種事物的語言特性上,對事物的了解愈深入,其語言表達的水準愈高。語言的意義來自傳承、社會和不斷重復地聽與理解。一般地說,一個人要精通一門學科就需付出畢生的精力,在語言方面則是母語。一個人通過思考的自我教育方式獲得前人流傳下來的研究成果,而這些研究成果不能簡單地作為一成不變的學習對象。學習是德行的保存。孔子所謂的學習,其先決條件在於學生的修養,否則是不會學成的。真正的學習是以不停的奮斗來克服不可避免的困難,人若不學,其他的德行就不清楚而失真:「好仁不好學,其蔽業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我國是禮義文教之邦,在人類各大文明形態中,中華文明以重視教育而獨樹一幟。對教育的重視型構出了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明固有的自性特質。聖人孔子綜合三代,繼往開來,修《詩》、《書》,訂《禮》、《樂》,贊《周易》,承接了源自上古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相承的中國文化傳統,集其大成,被後人奉為「先師」。沒有孔子就沒有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無數的往聖先師才是創造中華文明史的真正的原動力。正因為如此,「師」才有了僅次於「天地君親」的神聖地位而被人們所供奉。「師」所承擔的正是「教育」的責任和使命。
對真理意識的培植通過了人類後天習得的陶冶過程,在陶冶過程中,首先要追問人們是怎樣看待經驗和理解世界上的事物的,又是怎樣將具體知識傳承於我們的。理性的陶冶是方法論意義上實在掌握的訓練,所有的規定雖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們卻飄浮在空中,通過具有一定質量的培養過程,擴展意識就得到了陶冶,其中人們也就相應地形成了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而不是僅僅獲得具有內涵的知識。陶冶是一種生活型式,同時陶冶又是交流、喚醒和自我實現的中介。陶冶在活動中完成,目標是全面的造就人,鑄造人的本質。佔有知識並不等於陶冶,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與傳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團體的本質有關。正是在陶冶的過程中,人的內在精神才被真正喚醒。一個民族的精神層次是由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決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敬畏心來對待陶冶的本質,這些都可以作為衡量一個民族精神層次的標准。陶冶是已形成意識的真實再現,陶冶的行動就是思考的行動,陶冶使得受教育者之間的交流成為可能。所謂有教養的人,即按一定時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從古到今,人們總是把陶冶的後果作為一種要求社會特權的資格。陶冶是每個人獲得知識和重新塑造自己的天地,只有世界作為最終的此在時,陶冶才成為終極的東西,陶冶被原初所創造和承擔,而最終又被存在所沖破。在高層次的陶冶中,盡管有存在消解的趨向,但它同時又是達到最明晰判斷的條件。
㈢ 結合實際思考 當代教育為什麼需要現代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中所指的技術包括有形技術和無形技術兩大類。有形技術主要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運用的物質工具,它往往通過黑板、粉筆等傳統教具,或者幻燈、投影、電影、視聽器材、計算機、網路、衛星等各種教育教學體表現出來,既包括我們通常說的傳統媒體,也包括現代媒體。無形技術既包括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過程中所運用的技巧、策略、方法,又包括其中所蘊含的教學思想、理論等。有形技術是教育技術的依託,無形技術是教育技術的靈魂,這才是教育技術的真正內涵。
而信息技術是指一切能夠擴展人類有關器官功能的技術,主要指與信息的產生、獲取、表徵、傳輸、變換、識別和應用有關的科學技術。應用教育領域的信息技術通常有視聽技術、數學音像技術、衛星電視廣播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網路技術和虛擬技術等。
課程整合是近年來教育改革的主要課題之一,它要研究學科、教材、教師、學生、環境、資源、評價機制等等眾多對象,根據不同的研究對象,課程整合可分成很多子課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其中的一個子課題。
21世紀的公民需要獲得以下一些技能:1、信息處理(組織、獲取、操作和評價)技能;2、解決問題能力;3、批判性思維能力;4、學習能力;5、與他人合作和協作能力。這些目標將使人們對教師和學生的觀點產生新的變化。隨之,教育內容也必須作出相應的改革,傳統的教育觀念要進行革新。信息技術為學校教育提供了許多新的潛在可能性,為當代教育理論提供了許多實現的途徑。這可以從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和內容得到證明。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主要任務: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學習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包括: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四個方面,相應的能力可以稱為「信息能力」。這種能力是信息社會對新型人才培養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達不到這方面的要求,將無法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生活與競爭的需要,就會被信息社會所淘汰。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信息能力在信息社會中已和體現傳統文化的「讀、寫、算」方面的知識與能力一樣重要,不可或缺。換句話說,「讀、寫、算、信息」已成為信息社會中文化基礎的四大支柱。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能夠有效地改進課程的教學,實現下面的目標: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合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便於學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檢索、分析、評價、轉發和利用的技能;不僅促進了班級內學生的合作交流,通過互聯網還可以促進本校學生與全球性學習社區的合作交流,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確實具有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多種寶貴特性。集中體現就是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營造最理想的教學環境。這樣的環境正是創建新型教學活動進程的結構所必不可少的。
此外,整合會使人感到,信息技術雖在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卻和鉛筆或計算器技術一樣變得無痕跡了。教育工作者不要把信息技術與日常課程分開,能有助於信息技術無痕跡地融合在課程之中。這意味著,我們不會特別意識到信息技術的存在,就象不會特別意識到鉛筆的存在一樣,我們關心的不是信息技術或鉛筆,而是課本身。
通過上面的闡述,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信息技術在課程整合中確實能起到獨特的作用。為此我們應該大力推行、實施這種整合。
㈣ 中外教育名著選讀讀後感
讀後感:讀《湯姆·索亞歷險記》有感
書是一把鑰匙,幫我開啟了成功之門;書是一架雲梯,讓我攀登到了知識的頂峰;書是一艘輪船,載著我駛向成功的彼岸……德國大詩人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位高尚的人對話。」我非常喜歡讀書,書就是一位良師益友,教我做人。自從讀了《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以後,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深深地感受到湯姆·索亞是個勇敢頑強的人。
這本書的主人公湯姆活潑調皮,經常逃學打架。他不喜歡受約束,一心想當綠林好漢,過流浪生活。同時,他聰明善良,富有正義感,不僅勇敢地站出來揭露了壞人的罪行,還運用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使自己和好友脫離了險境。
湯姆·索亞是多麼勇敢啊,他的精神時時刻刻激勵著我。記得有一次,天氣寒冷無比,河面上結著厚厚的冰,大地上茫茫一片都是白雪,像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早上,東方還沒有露出魚肚白,媽媽便催促我趕快起床鍛煉。我伸了伸懶腰,看到天色還早,便賴在床上死活不肯起來。媽媽硬逼著我穿好衣服,拖著我走出門外,我只好跟著媽媽一起跑步。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刺骨的寒風「呼呼」作響,只往我脖子里鑽。我的臉凍得通紅通紅,像熟透了的蘋果,手凍得直發抖,只能用力地搓著。雖然天氣寒冷,但我還是冒著風雪跑步。突然,我沒有注意到腳下有一塊石頭,「撲通」一聲被它絆倒了。胳膊肘上滲著血,順著手一直滴到了白雪上,我疼痛難忍,不禁「哇哇」大叫,淚水不知不覺就流了下來。我斬釘截鐵地說:「我不跑了,我再也不跑了!」媽媽聽到後,嚴肅地說:「難道你沒把《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徹底『消化』嗎?書中的湯姆是那麼堅強,是那麼勇敢,可你為什麼遇到這一點小挫折就退縮呢?」我聽了,湯姆的形象又浮現在我眼前,對,我該做一個堅強的男子漢!湯姆遇到了那麼多困難,還毫不在乎,相比之下,我這點痛算得了什麼?我咬咬牙,從地上堅強地站了起來,繼續鍛煉了……
每當遇到困難想退縮時,每當受到挫折想落淚時,我就想起湯姆·索亞那高大的身影。從湯姆·索亞身上,我讀懂了堅強不屈的精神是人類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向湯姆·索亞學習:面對困難,不要悲觀退縮,要勇往直前,去戰勝它。我們必須將這種精神繼續發揚光大。
2010-1-18 17:55 回復
mini『桃子』
35位粉絲
2樓
讀後感:讀《海的女兒》有感
《海的女兒》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它講述的是海底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小美人魚,救起了沉船落難的王子,並且愛上了他。遺憾的是王子並不知道是小人魚救了他,誤以為是公主救了他,並將和公主結婚。小人魚如果想繼續成為「海的女兒」,只要刺死那個王子就可以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屬於她自已的世界。但她沒有這樣做,卻自已投入海中化為泡沫。
我覺得,她是一條心地非常善良的小美人魚。因為她的姐姐們用自己漂亮的頭發從巫婆那裡換來一把可以讓小人魚重生的尖刀,只要她把尖刀刺進王子的胸口,讓王子的血滴在她的腳上,那麼她的腳就會立刻變成尾巴,她又可以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活上五百年。假如是我,我一定不會辜負姐姐們的期望,會把王子殺死。但她並沒有這樣做。因為她知道,假如她把王子殺掉了,那麼會有另一個人和她一樣痛苦,所以她不忍心下手,更不願下手。小美人魚寧願犧牲自己,都不願犧牲別人的幸福。從這兒可以看出,小美人魚的心靈是多麼純真、善良啊!我不知為這個故事,為那條善良又可憐的小美人魚流了多少淚。可我們平時在班級中為了一點點小事而斤斤計較,甚至動起武來。當我在小人魚面前把自己的心靈抖露出來,是多麼地羞愧呀!
小美人魚,你雖離我那麼遙遠,但我覺得你是那麼近,近得貼著我的心。因為你純潔的心靈讓我深深地震撼和永久地感動!
㈤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韓村小學閆惠俊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業務程度,利用假期時間,我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個專業發展方面的方針:施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標准樣式,提高講堂的有效性,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在講堂上為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熱愛、欣賞每個學生,多加察看學生,從中發明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舉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在這三個方針的指導下,我有選擇的讀了些相關書籍--《有效教學標准樣式》、《給教師的建議》和《教育的奇跡》,讀過這些著作後面,使我受益非淺,現簡單說說我讀這些書的感受。讀了《有效教學方法》一書,書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要害舉動讓我深有感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暗昧。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為這絕駁詰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認識程度還存在欠缺,那麼在授課的歷程中重點和難點並不突出,對此講解的還不敷充實,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過於單調,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很好地去相識學生的常識程度和理解能力,這樣使得所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講堂提出問題照舊紀律性的檢查功課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常識方面做的都不敷好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出問題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出問題的藝術,能夠區別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講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等力圖多樣化。3、任務導向。有研究表明,老師用於教授待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要是講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於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麼這個講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覺得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師的引導效用主要表此刻起頭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簡潔而准確地展現教學方針,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看書,是獨立圍繞思考題看書,找謎底,照舊邊看書,邊討論,邊解疑等等。四、引導學生投入學習歷程。5、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准確完成操練的比值。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說在講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常識理解透,掌握好,讀後感《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蘇霍姆林斯基說了每一位教師都到過的現象:昨天上課時,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的規則(定義、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還舉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課時,你瞧,班上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個體的竟把教材全忘了。還發明,許多學生在完成家庭功課時碰到了很大的困難。而在昨天上課時,並沒有察覺到這些困難呀。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常識。為了取得牢固的常識,還必須舉行思考。如何舉行思考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把所獲得的常識運用於實踐。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什麼呢?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點",這些點實質是常識的重點、難點、要害點,常識的因果關系,新舊常識的聯系等。這里是說不管教材是如何的純理論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實際功課。我對"實際功課"的理解是實踐性的功課,操作性的功課,常識運用的功課。讓學生在實踐中、操作中、運用中思考常識,掌握常識。這條建議就是說要在講堂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學生可以用這些空白來思考自己不睬解的常識。這樣看來一堂塞得滿滿的課,也許不是好課。要張弛有度。還有讀到《給教師的建議》的29條"如何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對我深有啟發。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講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經驗常識,新舊結合,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實供給"。對於初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相識,獲取有關的"經驗常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舉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松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心注意、隨心識記與不隨心注意、不隨心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照舊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借自己已有的常識去獲取常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摸索常識,提高講堂效率。而《教育的奇跡》這本書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效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不明事理的人"、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測驗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欠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效用。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欣賞他們身上的發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猶如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算術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差別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物感覺反應極敏銳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於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察看孩子,從中發明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舉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每個孩子都有發光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目光,欣賞每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目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咱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跡呢!()〔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㈥ 什麼是教育讀後感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讀後感
新圍小學 賴學軍
教學媒體能使給學生生動形象,給他們以更大的思維空間。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也變得生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可以從各個渠道,,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為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從中懂得了教學媒體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更好的駕馭。
現代的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課堂教學也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生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板書和投影也是教學媒體中很重要的一環,通過板書和投影,把教學內容很清楚的呈現給學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與體會。老師講授的知識,剛開始會忘記,而好的板書可以讓教學內容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對於有些稍難一點的知識,不容易的理解的知識,我們教師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作為出發點,用較通俗的語言對教育新理念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為我們教師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啟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學慣用書。有關教與學的理念部分是更為具體、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對指導我們教師開展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通過閱讀本書,可以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為背景,以現有教育教學理念為起點,以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借鑒,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讓這些教學理念由從抽象到具體,在實際工作中實施這些新的理念:
一、終身學習
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不斷實踐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並在實踐中提煉出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
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實踐,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
慢慢品味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上有些困難的學生,特別需要板書來幫助他們理解、記憶,,在課後慢慢消化。這就對老師的板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師要事先設計好板書,不但簡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無須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
㈦ 學習中外教育簡史學讀後感
首先,看古今中外,教育源遠流長。中國、埃及、古巴比倫、希臘、印度等世界文明古國,文化教育起源早,發展快,其中許多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對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觀念和「從做中學」的教學原則及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的建構主義和發現法,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教育原理等,這些教育主張、原則和方法,今天也極具教育指導價值。我國兩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並重、由博返約的教學原則和立志樂道、自省自克、身體力行、改過遷善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熱愛學生,以身作則的師德師風,至今仍具有借鑒意義和實用價值。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的普及教育和平民教育、國難教育和鄉村教育等,為當代中國教育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次,教育為推動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互為條件,互相促進。教育的發展為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如古埃及文化教育發展較早,科學技術水平較高,在天文學方面可以制定相當精確的日歷,發明十進位的計算方法,能解含一個未知數的方程式,發現了力學某些定律,建成計算精密的宏偉的金字塔等。又如近代的日本,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政府提出了「富國強兵(國家獨立)、殖產興業(工業化)、文明開化(西方化)」三條基本政策,同時採取積極措施,發展師范教育,到先進的歐美國家學習考察,重視大學教育與科學研究,選派留學生,從歐美聘請教師,大力推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可以說,明治維新以來的教育發展與工業化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達到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作用。
第三、學習中外教育史,要正確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古今中外的教育發展歷史,猶如一面鏡子,給我們提供了經驗與教訓。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猶如一盞盞航標燈,分別給教育歷程起到一段航程的導航作用。但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永遠處於發展變化狀態,過去的教育歷史和教育家們都可能受到一定的歷史和社會的局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白碧無瑕。對過去的教育,既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全盤否定,我們今天學習中外教育史,就是要吸收古今中外教育的精華,剔除其糟粕,繼承其中的科學合理和優良傳統部分,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用科學發展觀引領我們的教育事業,繼承和發揚教育先輩們的優良傳統,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為新時期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應有貢獻。
㈧ 國際教育新理念讀後感
[國際教育新理念讀後感]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國際教育新理念讀後感。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學理論學習很不夠,21世紀是一個「學習化」時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給學生固有的知識,而是轉向塑造學習者新型的人格。因此,教師的知識與觀念的自我更新便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急迫了。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讀書帶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還是讀跟我們教學有關的書籍比較的多,主要還是閱讀雜志為主,其他類書籍買的比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讀的一本書,顧明遠主編的《國際教育新理念》,其實我也是沖著顧明遠的名氣去選擇這本書的。這本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宏觀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紹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紹教與學的理念。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讓廣大教師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為背景,以現有教育教學理念為起點,以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借鑒。能較好的回答我們教學中碰到的常見的幾個問題:第一,「信息時代已經到來」、「知識經濟出露端倪」已經成為我們的常用話語。第二,廣大教師早就擯棄了注入式教學法,而接受了啟發式教學法,特別是近幾年來,許多引進和自創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這對於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著一定的行為,教育也不例外。 這本書聽起來都是理念,很理論化,但讀起來卻不會很枯燥,因為跟我們平時的教學都是緊密聯系的而且能直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教學中的難題,讀後感《國際教育新理念讀後感》。 比如書中介紹的「掌握學習理論:讓差生得到同樣的發展」,就是一個我們實際教學中碰到的難題。 差生是我們老師最為頭痛的一個大問題,我想剛剛結束的考試,大家肯定也在為差生搖頭嘆息了。怎樣解決差生問題,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可能會為我們打開一個好的思路。 傳統教育中每個教師在新學期或新課程開始時,總懷有這樣的預想:大約有多少學生會成為優等生,有大約多少學生將成為中等生、有多少會成為差生。不知道我們在座的老師你們是否也有過這樣想法?這一系列預想,通過分等程序、教學方法與教材,傳遞給學生。這種傳遞造成了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通過分等程序學生的最後分等與最初的預想相差無幾。布盧姆對這種「預想「提出了尖銳的批評。這樣傳統的教育「預想」是當今教育體制種最浪費、最有循環性的一面。他壓制了教師和學生的創造力,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破壞了相當數量的學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盧姆指出了對於改善每個學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在於我們對學生與學習的看法的改變。由此,布盧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學習理論,並因此而被稱為是「摧毀美國教育的人」。 為掌握而教的具體做法是:採取「給學生第二次機會「,即在每個單位完成之後進行「診斷測驗」,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後讓通過測驗的學生,由另一位教師有計劃的作與第一次不同的講解,一直到他們掌握有關教學內容為止。這種方法被稱為「給學生第二次機會」,「對目標射第二次箭」。 為掌握而學就是要使學生確認自己的學習能力,把自己看成是勝任學習的。按照布盧姆的說法,這是學習對學生自我觀念所產生的影響。布盧姆認為,學生經常表現的不及格和學習不勝任,會引起學生懷疑自己的應付能力,因此要引導他們在校外體驗中尋求信任和勝任。布盧姆強調,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成功經驗,他們就會不僅在校內,而且在校外都會完全地拒絕學習。掌握學習能給學校帶來生機,給學生帶來信心,並幫助學生在各類學習中發展一種畢生的興趣。
〔國際教育新理念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