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生學習成績不好
這個一定要一校方決策人物好好溝通,通過公關方式解決.這樣的成本才會低.否則轉學後接送等等將會很麻煩。
永遠都不要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好好地痛愛自己的孩子什麼奇跡都會發生。
以下是本人與一過來人的網上交談,覺得對方說的有些道理,內容是對方所說的部分。
我曾經看過一個光碟,叫賞識教育,非常好。
做父母的非常有必要看看。
賞識教育,就是重視基礎教育,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可是,當我看到的時候,已經晚了
對孩子要多表揚,少批評
要看到他的優點,加以鼓勵
一定不能拿別的好學生和他比較,進行批評
不能傷害他的自尊心
一定要注意基礎教育,特別是小學教育
如果他嘗到了學習的甜頭就肯幹了
我們縣有幾家家長,陪孩子到深夜
孩子會感動的
而且孩子的成績都很好
家長也在看書陪
是啊,像是在拼搏
我是幾年前看的
(光碟)早已還人家了
那是個老校長給我看的,他已經退了,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住了。
我們好久好久沒有用賞識的目光凝視自己的孩子了——小時候,正是這種目光把孩子包圍,使他們心裡充滿溫暖;
我們好久好久沒有誇我們孩子聰明,誇我們孩子漂亮了——這正是每個孩子心靈深處強烈的需求。我們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常在干什麼呢?
一個男孩興高采烈地沖回家告訴媽媽,好消息,好消息,老師今天終於表揚我了。媽媽卻說,受表揚就會翹尾巴的東西!小男孩的歡樂頓時煙消雲散。
一個女孩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告訴爸爸,好消息,我得了一百分。爸爸說,隔壁的明明得了雙百,你才一門一百就驕傲成這樣。孩子頓時眼淚汪汪。
資料顯示,我國有6000萬對父母坦言:自己是失敗的家長。問題出在哪裡?出在父母身上,出在一種陳舊的家教觀念上。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都應該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贊美他。
如果你需那個賞識教育光碟,可以與我們聯系。
goodcvc*cn
㈡ 小學生注意的特點及應該怎樣培養其注意的品質
金琰 (常熟市東南小學,常熟 215500) 摘要: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人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少老師和家長卻忽視了小學生正常的心理需求。由於小學階段的兒童尚未形成對自己的穩定的評價,因而外界的批評和表揚,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著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賞識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是一條培養學生心理品質的可能的途徑。本論題主要就實施賞識教育的原因及如何進行賞識教育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賞識教育; 小學生; 心理品質 一、前言 (一)問題的提出 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曾經說:「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於智力、學歷等,而在於是否具備有自信心、進取心、意志力等健康的心理品質。」在某種意義上說,健康的心理品質是現代人的重要素質,也是21世紀創新型人才的通行證。但是在我國目前聲勢浩大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問題並未取得足夠的重視與關注。而且當前學生的心理素質狀況更是頗令人擔憂。 小學生是尚未成熟,有待發展和成熟的人。在以獨身子女居多的家庭結構條件下,中國的家長們太愛自己的孩子了,但更多的家長卻不懂得如何愛孩子。有的家庭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注重在物質上不斷滿足。結果過分的寵愛,無休止的滿足,漸漸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盪不羈的性格。當孩子犯錯時,「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紮根在腦中的傳統思想又會影響家長們去採取極端的方法解決問題。而當今升學就業的壓力,更是使上學前個個都有「自己是好孩子」感覺的學生們,被「壞孩子」的自我感覺所取代,那些亮晶晶的眼睛變得暗淡無光了。 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人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卻忽視了對兒童無形生命的關愛。我們在主觀上想給兒童幸福,但卻因為未發現兒童,不了解兒童,而使這份愛在客觀上變成了一種束縛。所以說教育沒有愛不行,僅有愛不夠。 「賞識教育」是近年來在國內出現的一個新的教育理念。其前提是關注和關愛,表現為對學生積極、正面的肯定,是一種永遠相信孩子「行」的教育方式。在國外部分國家「賞識教育」的教育理念已深入到了每一個教育者的心裡,貫徹到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細節中,作為一種有效的培養學生心理品質的教育方式,它開始受到極大的關注。實踐證明,賞識教育能通過心理暗示,不斷培養兒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使學生不僅有勇於進取的信心,更有不斷進取的動力,能讓學生在希望中成長。[1] (二)基本概念界定 1.賞識 賞識,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指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予以重視或贊揚。而在賞識教育理論中它是一種思維方式,即用賞識的眼光看世界,是一種凡是發生,往好的方面想的積極的思維方式,同時它又是一種欣賞的心態。賞識教育就是在這種心態和思維方式指導下的一套教育理念。目前,直接論述賞識教育的專著和論文不是很多,從已公開出版的專著和論文來看,主要以周弘老師在探索、實踐中提出的觀點為主。即賞識教育就是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教育。[2](p.2) 2.心理品質 小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包括五個方面: 其一,智力方面的品質:即五性,思維的獨創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流暢性、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判斷性。 其二,情緒方面的品質:對創造和創新充滿著熱情,情緒穩定持久能夠控制自己的激情,善於運用新的思路,創新的方法去分析、解決。 其三,興趣與動機方面:對創新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旺盛的求知慾,既有廣泛興趣又有中心興趣。 其四,意志品質方面:具有頑強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其五,性格方面:勤奮、勇敢、自信、謙遜、謹慎具有責任心、正義感與犧牲精神。 (三)研究的角度、內容和方法 其一,本文從加強小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角度出發,探討賞識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運用於心理品質培養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其二,本文的研究內容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賞識教育作為培養心理品質的實踐方法的原因。第二部分重點探討在學生心理品質培養中實施賞識教育的操作策略。第三部分闡述在賞識教育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其三,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獻法 (四)研究的意義 在傳統教育中更多的是指向學生的知識建構,而非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近年來學生的心理品質問題頗令人擔憂,已開始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關注。而賞識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與實踐形態是培養兒童心理品質的一條可能的途徑。根據有關研究發現,小學階段恰恰是心理品質發展的關鍵期。通過賞識,孩子們時常得到成功的喜悅和快感,從而有利於孩子悅納自我,將好的行為不斷內化、鞏固,並對自己的行為具有一定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監督能力。 二、賞識教育作為培養心理品質實踐方法的原因 (一)由賞識教育的理論基礎決定 1.心理學依據 賞識教育的心理學理論基礎具體包括強化理論、需要理論、期望理論和奧蘇貝爾的動機理論。 行為主義者認為:凡過去受過強化的行為,比過去沒有受過強化的行為或受過懲罰的行為更有可能發生。賞識教育從強化理論出發,提倡多給學生肯定和鼓勵,不斷創造機會讓學生嘗試成功、體驗「我能行」,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好的行為習慣得以鞏固。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包含七個層次的需要層次理論,對於現代兒童來說前三個層次絕大多數都能滿足,但是,一般來說學校里最主要的缺失需要是愛和自尊。[3] 運用賞識教育的方法就是要讓每個孩子找到歸屬感,從而為其正確地「實現自我」奠定基礎。 期望理論認為:動機=估計的成功的概率×成功的誘因價值。賞識教育首先寄期望於每一個學生,以激發學生的期望動機。同時,又根據學生的差異實施「因材施教」,鼓勵學生發揮特長,爭先冒尖。 動機理論主要關注的是成就動機,即學生試圖取得好成績的傾向。賞識教育主張給學生以成功的體驗,從而激起學生的好奇、探究等心理傾向。 2.教育學依據 教育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反對傳統教育與生活、社會、學校相隔離,都主張要尊重兒童,讓兒童自然和諧的成長發展。可以說賞識教育作為人文化的實踐型成果正是對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當然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也認為,學生是涌動著活力的生命體,是生長的生命,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教育的出發點是人,終點也是人。教育的指向是為了使人學會生存,為了人的和諧發展,為了人充滿尊嚴的生活在社會中。因此,教育必須回歸生命,關注生命。總而言之,教育應該親近學生主體的生命需要,使教育多一些人文關懷。 (二)由學生的心理需求決定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贊賞,這是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動物的地方。孩子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樣,更是得到別人的賞識。小學階段的兒童,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大多是依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得來的。也就是說,這時他們尚未形成對自己的穩定的評價。外界的批評和表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情緒和行為。[4](p.4) (三)由賞識教育的核心決定 愛是賞識教育的核心。「愛是什麼?是一門藝術,還是一種愉悅感?」[5]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愛,愛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但是愛又是抽象的,愛只有化為具體的言行或神情才能被人所感受。賞識是教育的愛的藝術的一種嘗試,它試圖以愛為引導去發現兒童、認識兒童,從而達到解放兒童、發現兒童的目的。[6](p.7) (四)由賞識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 賞識教育的培養目標可表示為:「近期目標——鼓勵兒童樹立自信;中期目標——促進兒童主動發展;遠期目標——讓兒童在賞識中學會賞識:賞識生活,和諧人生。」[6](p.61-67) 首先,賞識教育的近期目標是樹立兒童自信,而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促進人向上奮進的內部動力,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 其次,促進兒童的主動發展離不開學生的興趣的培養,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熱愛學習,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最後,愛只有在平等中才能實現給予和交流。我們感悟到:「老師的愛使我學會愛學生,我的愛也會使學生去愛別人,讓愛延續下去。」[7](p.169)相信在以愛育愛,以賞識培育賞識的民主和諧氛圍也將更有利於學生相應的心理品質的培養。 三、在學生心理品質培養中實施賞識教育的操作策略 (一)學校教學中對學生的賞識 滿臉稚氣的孩童,是所有學生中最渴望被賞識的一個群體。在小學中,我經常發現老師無意中的贊揚,對於孩子來說卻是無比的榮耀。貼在額頭的小紅花、布告欄中的小紅星都是榮譽的象徵,孩子總會無比驕傲地向父母炫耀。於是,他們會努力做得更好,以期得到老師、家長甚至是其他同學的贊揚。他們在不斷的激勵中完善自己的行為,成熟自己的心智。如果說,古代的教育的戒尺是用來鞭策、激勵學生的話,那麼賞識教育更是一把無形無影懸掛在心靈上的戒尺。教師賞識學生就是要用滿腔的熱愛來尊重學生、欣賞學生,打開學生心靈壓抑的鎖。 1.善於傾聽,加強學生自律意識 人們經常說:「當學生對你說悄悄話的時候,你的教育就真的成功了。」[7](p.35) 事實上只有把學生當成知己、朋友,真誠的賞識他們,學生才迴向你傾吐心中的沉悶和不快。 小學生正處於尚不成熟的成長階段,好奇、貪玩、任性又是他們的缺點,所以難免會犯錯誤,不經意間就成了教師辦公室的常客。可是我發現有些學生受到老師批評與指責時總是喜歡爭辯,而老師認為這是學生不願意接受教育的表現,於是更是聲色俱厲地壓制學生。學生表面上接受了教育,其實內心仍忿忿不平。本來教師想通過嚴厲的教育來喚醒學生,這種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這樣做嚴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適得其反。 做錯事或者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心理壓力較大,自卑、自責、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與人溝通。這時,他所需要的就是老師的傾聽。賞識教育的本質是看得起,也就是在人格上尊重學生,而傾聽就是尊重學生效果奇佳的一種方法。老師可以讓學生盡情地傾訴,在傾聽的同時,發現學生問題的症結,尋找解決的突破口。等學生宣洩完了,內心也平靜多了,這時再幫助學生分析問題的錯誤所在,給予及時的指導。在理解學生的同時,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增強自控能力,養成嚴於律己的優秀品質。同時真誠的表揚學生在自我挑戰中所取得的每一點滴進步,相信他們一定會做的更好,在鼓勵聲中強化學生好的行為習慣。 2.承認差異,幫助學生找回自信 俗語說:十個手指都會有長短。學生之間自然也有差異,作為老師在面對那些學習積極,一點就通的的學生的同時,也必須面對另一部分人,他們學習並沒有那麼主動但卻特別調皮,常常要花費2~3倍的時間卻不一定有效果,這就是許多人認為的「後進生」。為了避免打擾其他同學,一些後進生更是被分到靠牆角的座位,同學們都戲稱是被遺忘的角落。老師對此無能為力,同學投來淡漠的眼神,漸漸地他們真的被溫暖的集體所遺忘。 其實對於後進生而言,單純的說教,常規的嚴格管理,甚至是無休止的補課或加大作業量已無益於改變現狀。美國心理學、教育學家羅傑斯就認為,教師必須保持對學生的「無條件關懷」,因為兒童得到人際關系中的如溫暖、熱愛、同情、關心、尊敬等方面的關懷對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這里包涵了教師對學生無條件的愛心和教師對學生高度的寬容。所謂「無條件的愛心」,就是不管什麼學生、不論學得怎樣,教師都要給予關懷和愛心,而不是拋棄和冷漠;所謂「寬容」,就是學生有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或錯誤,教師都要給予寬容,耐心地期待和幫助他們反思、進步。按照崔學鴻老師的說法,教育好後進生,一定要有從了解到理解的過程,以心換心。只有尋找閃光點,賞識他們,讓他們走出自卑,建立自信,才能真正轉化他們。黎子林是我班的一位學生,由於患有腦癱造成了走路的不便加上又有些自閉在班級中根本沒有朋友,在大家眼裡是個十足的怪人。可是,他會積極主動的把老師批改的作業本分發到同學手中,還不忘要叮囑一聲「這寫錯了,要趕快訂正。」後來老師主動讓他負責分發本子,並在班會課上對他認真負責的工作給予了表揚,大家第一次給了他熱烈的掌聲。雖然他的成績還不是很理想,但從此他開始有了朋友,慢慢地融入到集體之中。仔細回想,原來當初他種種叛逆的行為,其實是感受不到大家的愛,渴望用對立的行為掩飾自己的自卑,引起大家的注意。 同樣一份賞識,如果對於優秀學生是1的話,對於後進生的價值則為100,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欣賞的話語,對於學生來說,都是促進其進步的強大動力。賞識的力量就在於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己,找回自信,邁向成功。 3.注重技巧,表揚與批評相結合 有的教師認為,只有嚴厲才能對學生起作用,把「嚴格」理解為態度生硬,對學生一味的進行責罵和訓斥,把嚴格與鼓勵、贊美截然對立起來了。我們強調正面教育,給學生更多的鼓勵、賞識,並不意味著只是一味的贊揚,沒有批評而且放低對學生的要求。賞識教育同樣需要學生能規范自己的行為,服從學校的管理。只是與傳統教育相比,賞識教育在以「賞」為前提的同時更重在「識」,即代表著教育者對兒童主觀的認識和客觀的行為,它相對「賞」來說是變化和多元化的。 心理治療專家詹姆斯·溫德萊指出:「依賴表揚的孩子找不到自己的滿足,但過分批評更有害。」可見只有將表揚與批評相結合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達到教學的最優化。我們倡導「多鼓勵,少批評」;「表揚要當眾,批評要個別」;特別嚴禁諷刺、挖苦、體罰或變相體罰;在批評中體現愛心,有進步時應及時肯定和鼓勵
㈢ 現在中小學普遍提倡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與懲罰利弊分析
現在中小學普遍提倡「賞識」教育,認為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展示課上「你真行!」「你真棒」此起彼伏,孩子們在贊頌聲中成長。可是這些孩子一旦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後果不堪設想。我們不是常常能在一些新聞報道中看到,一些平時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學生,因為什麼事被老師批評了,想不開,做出極端的舉動嗎?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在我們這個信奉了幾千年「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弟」的國度,居然就出現了這種教師不敢批評學生,更不敢懲罰學生,甚至談罰色變的現象。學校在所謂的愉快教育、賞識教育等不完整教育的怪圈中徘徊打圈——眾多學校為把學生培養成經不得風雨、見不得世面的溫室之花而努力著。
在某些理論「教育家」看來,「不用懲罰的教師才是良好的教師」。我在和某教育工作者交談到這一話題時,此人竟說我們現在已經不用懲罰這個詞了。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在深深地思索著。現在的學生怎麼了?我們的教育工作怎麼了?。其實許多教師受體罰學生這根高線的影響,自然也順應了時代的潮流。事實上也確有少數學生在受批評後,動不動就尋短見,或離家出走,這樣的例子讓許多老師在教育工作中放棄了使用懲戒的武器。教育懲戒也就成了教師們碰也不敢碰的事情,生怕一不小心會被扣上變相體罰的帽子。過度的美聲,不斷地捧學生,使原有教育出現了偏差,賞識中少了一些懲戒,教育中缺了一面鏡子。
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學的奠基人誇美紐斯認為:懲罰是必須的,學校沒有懲罰猶如磨盤沒有水。學生如果在犯錯誤的時候,教育者或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或隔靴搔癢等,就會打亂學生的心理平衡,使其僥幸心理得逞,放縱自己的錯誤行為,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對其發展成長是有害的。美國教育家和兒童學家詹姆斯·多布森說道:「許多人犯罪,正是教師從未嚴格要求學生、制止學生的不良行為、教會學生控制自己沖動的結果,而且這些學生一部分也正是出自嬌生養的家庭。」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更是大聲呼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在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在2002年6月公布了一項方案:「對違反學校紀律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一定程度的體罰」,並明確規定了體罰的對象、程度和方式。應該說對犯錯誤的學生,「有分寸地打擊一下孩子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一、 正確對待賞識教育
1、賞識教育的必要性
愛聽好話是每一個人的天性。在美國的街頭就有一種「贊美機器」,路過的人無需花錢,就能聽到讓人身心愉悅的贊美之詞。對於這種「贊美文化」有人肯定也有人存在質疑。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所謂賞識就是充分肯定學生,通過心理暗示,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使其不僅有勇於進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斷進取的動力。因而,常識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激勵。詹姆斯還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後,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激勵。根據我的教學經驗來看,「賞識教育」可以幫助失敗者找回自信和發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廈,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成功的實質是不怕失敗。學生第一千次摔倒了,做教師的要堅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來。」學生一旦有進步,得到老師及時、中肯而飽滿熱情的評價,哪怕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期待的眼神,一個親切的手勢,都會讓他們感到無限溫暖,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一旦意識到自己被重視、被賞識,便會立即點燃希望之火,其本能的表現則是積極的配合。
2、賞識教育的弊端
現在,賞識教育、師生平等觀念、服務於學生等等新的教育理念已經深入教師的心,對學生的理解、尊重已經成為教師施教的前提,這是非常好的現象,但同時不能不看到,由於對這些觀念的錯誤理解,不敢批評學生甚至放任學生的現象逐漸增多,一些學生的紀律觀念開始淡薄,甚至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現象開始出現。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沉思。一方面,現在獨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長的注意力和愛自然都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對孩子過分的寵愛,無休止的滿足,漸漸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盪不羈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會形成"只要我想的,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的意識,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會毫無顧忌地去取、甚至去奪。有的家庭過分保護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辦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具有潛在的危險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創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沒有獨立的實踐機會,動手能力大大減弱。另一方面,由於獨生子女雖然在學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體生活,也常聽到老師、父母教育他們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訓練,他們還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因此互相幫助等行為對於他們而言只是一個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動。試想,如果一味地用"表揚教育"來教育這樣的孩子,只會使他們更加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甚至可能會帶來以下不良的影響: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賴性。越是誇獎,孩子就越依賴大人們的選擇來決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斷;二是會剝奪孩子的自豪感。兒童教育專家瑪莉琳·古特曼認為,那些小時候經常受到大人們表揚的孩子,在他們步入生活後很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失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不再會很容易地接受大人們那種表面上的誇獎。可見只是一味地表揚孩子,必然滑向溺愛的沼澤,對孩子有百害無一益,結果會害了孩子。
二、懲罰是教育的必要手段
1、懲罰天然是一種教育手段
這里,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的是:懲罰絕不等於體罰,更不是傷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視,讓你覺得難堪,打擊你的自信心。體罰是對學生給予身體上感到痛苦或極度疲勞的懲罰,並造成學生身心健康損害的侵權行為。它包括體罰和變相體罰,即「體」罰與「心」罰。體罰是我國現行法律中明令禁止的行為。《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不僅明確規定了禁止體罰,而且對教師體罰學生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都作了規定。因此,體罰是違法的,不僅不應當提倡,而且應該嚴格禁止。而懲戒是指「施罰使犯過者身心感覺痛苦,但不以損害受罰者身心健康」為原則的一種懲罰方式。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產生後果上都與體罰有本質區別,其中最關鍵的在於,體罰損害了受罰者的身心健康。
愛護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但這並不意味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風細雨式的。相反,有別於體罰的懲戒如果運用恰當的話,它還會成為賞識教育的積極補充。綜觀美、英、日等國中小學的教育現狀,可以發現,盡管在那裡個性發展的大旗高高飄揚,但懲罰教育的威嚴絲毫不減。「不打不成器」、「小樹不修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古訓都提到懲罰的育人作用。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犯錯誤的孩子處以懲罰,能夠培養他們敢於擔當、勇於負責的品質,而這正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質。著名教育專家瑪莉琳·古特曼說過:「那些小時候過多的受到師長表揚的孩子,在他們步入生活後很可以會遭到更多的失望。」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也認為,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種脆弱的不負責任的教育.
2、懲罰它有自己的原則和尺度
懲罰不是單純的讓學生受到懲戒,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它的目的是教育,是讓學生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因此懲罰,它有自己的原則和尺度。
(1).懲罰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教育者使用懲罰時要明確其目的,要懂得懲罰只是一種手段而絕非最終目的。懲罰的目的是為了懲前毖後、維護紀律,使受懲罰的學生改過自新和健康成長,使大多數學生受到教育。如果這個目的不明確,教師就可能濫用懲罰,教師在懲罰學生時就可能帶有個人的情緒、抱有偏見,就可能有「教訓」學生的心理,結果就會對學生造成體罰。 2.靈活性原則。要針對不同的時間、場合、違規程度,以及被懲罰對象的性格類型,機智靈活地選擇不同的懲罰方式,而不能一成不變、千篇一律。比如,對於故意違紀的學生與過失違紀的學生,對於初犯和屢犯,對性格外向和性格內向的學生,懲罰的程度及方式都應該有所區別。 3.懲罰與其他教育方法相結合的原則。不能孤立地使用懲罰手段,必須與整個教育方法體系結合起來,尤其應該與說理、溝通、感化、激勵等教育方法結合起來使用。 4.懲罰必須能解決問題,而不產生新問題的原則。懲罰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懲罰就容易產生消極的作用。所以,在運用懲罰時要注意把握度、把握時機,注重懲罰的實際效果,不能產生副作用。
(2)懲罰的尺度 1.懲罰也需要尊重與信任。 並不只有贊賞才能給予孩子自尊與自信,懲罰更需要尊重與信任,要特別小心地為對方著想,要顧及對方的承受力、尊嚴,不要讓對方難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比如完不成作業,罰抄寫課文20遍,罰去操場跑步之類,並不是真正的懲罰。 2.讓學生為自己的過失負責。其實,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犯錯的時候,內心都有一種要接受懲罰的准備,這是一種心理需求。為自己的愧疚承擔責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紀很小的孩子,或是社會化程度比較低的人,才會選擇逃避責任。回想我們自己長大的過程,一定有一些懲罰是讓自己終生難忘的。一般來說,學生犯錯的時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會使他急於求助,而此時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銘心。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喚醒人,喚醒人內心中沉睡的巨人。當一個孩子犯了錯,要懲罰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個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錯誤。比如,對他說你確實很優秀,但是今天這件事,你傷害了別人,你是怎麼想的,你怎麼辦……懲罰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和目的,應該是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我們總說學生沒有責任心,實際上,很多時候是父母從小就剝奪了學生為自己承擔責任的機會。父母包辦得越多,學生的能力越差,這樣的事情現在太多了。學校里,老師也包辦代替,像少先隊活動,不少都是老師策劃組織、寫演講詞。這就需要我們轉變教育觀念,讓學生感到責任,一個能承擔責任的人,才是現代人。 3. 懲戒也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老師在懲罰學生和訓斥學生的時候,自己同樣也是很生氣很痛苦的。沒有哪個老師會以故意拿出學生的丑當做樂趣,我們每一個教育者的目標都是一致的:為了我們的學生更好。「打是親,罵是愛」或許有些偏激,但是也不是全無道理。
三、 賞識教育和懲罰教育並用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有一次上課我剛進教室,我班的一個最調皮搗蛋的學生廖海明把幾個同學的桌子灑滿了水,教室亂哄哄的,反響很大,我在穩定紀律後讓學生說說他這樣做的後果,輿論之下這一調皮學生不得不低下了頭,然後我當眾「宣判」他違反了哪一條班規就按哪一條處置,按規定做壞事一次罰做十次好事,學生對這樣做拍手稱好,我當時心想對少數學生來說光有說服和感化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相應的懲罰措施,而這個措施不是體罰。後來這個學生通過為班級打水備用、幫同學修理桌椅、替老師收作業、做值日等彌補了過錯,過後我想對他再進行教育,便問他有何感想,沒想到他卻說:「想不到做好事的感覺是這樣的,真爽」。這樣懲罰他其實他心裡也明白是為他好,理解的過程也就是心靈溝通的過程。看來對違紀的學生進行懲罰與充滿愛心的教育並不矛盾。
賞識與懲罰睦鄰友好,不能因恐懼懲罰引起的後果而諱言懲罰,更不能因擔心賞識膨脹的自我意識而拒絕賞識。無疑,賞識與懲罰是一對矛盾,但愛是平衡二者的杠桿。我認為:「優秀的學生很少懂得感謝教過自己的老師。」那不是賞識的錯,而是教師定錯了賞識的標准,將優秀學生和後進生進行了一刀切,於是優秀學生就總是占上風,「賞識風」常吹,讓優秀學生淹沒在教師錯誤的愛里,吹得他們暈頭轉向了;而「那些經常被批評的學生遇到昔日的老師反而特別親熱」,也並非批評的功勞,而是因為受批評的學生讀懂了老師恨鐵不成鋼的情愫,生出了由衷的感激。總之一句話,無論賞識與懲罰都應該是教師愛的表達方式,愛是賞識與懲罰的天平。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教育的秘訣是真愛。專制不是愛,把人家不需要的愛強加給別人,是專制;溺愛不是愛,溺愛對人是不尊重,明明你行我覺得你不行。在信任了解的基礎上,給孩子充分的成長空間,其實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長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遠超出大人的想像。當然,如同在教育中不能只有賞識教育一樣,我們的教育也不能只有懲罰教育。我們不僅要把賞識教育和懲罰教育結合起來,而且還要和其他的教育手段結合起來,比如挫折教育等。畢竟,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對學生的愛,都希望學生能夠健康成長,成為棟梁。
㈣ 小學生調皮不聽話該怎麼教育
一、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叛逆不聽話
1、討厭家長的嘮叨:當今時代上小學的孩子擁有很高的情商與智商,也因為看多了各種影視劇所以會懂得非常多的道理。但是孩子自身的自我控制力卻不是非常好,因而會容易做錯事。另外孩子異常討厭家長的嘮叨,因而就會叛逆,越是家長不讓做的事就會非得做。
2、內心認為「我已經能獨自做事了」:上小學之後的孩子可能會莫名的自信,自我感覺「我已經很大了,能夠獨立做事了」,所以就非常想要嘗試做事情。但是因為家長總是會對自己進行管教或阻止孩子做事,所以就會惹得孩子非常討厭家長的管教。
3、孩子自身的情緒起伏過於激烈:孩子會因為年齡的不斷上漲,就會產生叛逆心理,自身的情緒起伏過於激烈。假如稍有些許不滿的事情就會大發脾氣,因而就會對家長說些不好的話語。
二、在明確了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之後,家長應該正確應對孩子的叛逆不聽話
1、信任孩子,讓孩子試著獨立做事:家長肯定不能一直的保護孩子,所以還是需要讓孩子吃適當的苦頭。假如孩子有強烈意願做某件事情,就應該信任孩子,學會放手,讓其試著獨立做事;等到做事失敗之後也就能逐漸理解到家長教導他的苦心孤詣了。
2、放穩心緒冷靜對待,不能跟孩子賭氣:每個小學生都會有叛逆期,而家長要保證有正確的應對態度,千萬不能跟孩子賭氣,如此只會使得小學生愈加叛逆。家長不能跟孩子發生太大的沖突,也不建議家長和孩子講道理,不然最後的結果除了與孩子的矛盾加大,不會有任何作用,家長不妨冷靜下去,給自己和孩子一個緩沖的時間,這樣對於雙方都有好處。處於叛逆期的小學生會極大程度的討厭家長的命令式言語,因此小學生家長務必要學會冷靜對待,平心靜氣的與小學生交談,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學習疑難,幫助孩子解決其內心存在的心理問題。
㈤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做好賞識教育
賞識的本質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被看得起。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作為師長要真內正看得起兒童,真容正賞識兒童,不是虛情假意的欣賞,言不由衷的表揚。以學生為本,對學生的態度的平等,容許他們的「奇談怪論」,允許他們指出大人的過失。把學生當成一個有獨立人格、有自己的尊嚴、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獨立意志和獨立追求的人。
㈥ 我第一次接觸這種家教的工作是給一個小學2年級的孩子當家教哪位前輩能幫幫忙提點意見
開場白:對孩子:我想成為你的好朋友,好嗎?要面帶微笑,用2~3分鍾時間和他簡單交談幾句,平時喜歡些什麼,再問一下學校講到哪了,學生感到哪有欠缺,但基礎很差的同學肯定是說不出哪兒差,此時千萬不要追問,一定要維護好學生的自尊心。你可找幾道他同步的習題,最主要的是你要觀察他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思維能力。然後有針對性的輔導,你找的這幾道題一定是階梯式的,由易到難,通過這些,相信您已能初步了解了他的學習情況。以後最主要地還是要抓基礎,無論小升初還是中考,絕大多數題還都是基礎題,切不可一昧地光講難題,對高水平的學生也不能忽視基礎,切不可撿芝麻丟西瓜。您不能只是他學校的簡單重復,不能只做卷子,一定要讓學生感到在您這有新意。成績好的學生給他講一些難點的東西,培養和強化其能力。您不妨幽默些,他累了您可講個小笑話活躍一下氣氛。想法讓他喜歡您,接受您,他就願意接受您的輔導,您如果很年輕,和孩子沒有代溝,讓他把您當做自己的朋友。當然您 在教學上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那就成功了。我這可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喲!
您一定要始終面帶微笑。對孩子能回答問題一定要大大表揚,對回答不出問題的時候也一定要給好台階,不可傷其自尊。要賞識教育。千萬不能給張卷子自己去做吧,那樣是不負責任。
另外,最好能常和家長交流一下,了解學生的情況和向他們介紹學生學習進步的情況,因學習中有很多時候非智力因素會占不少比例,讓家長感到您是一位負責任的好老師。放心把孩子交給您。
經驗,只能靠日積月累。
我想,用您的愛心,您的學識和智慧,您一定能成為受學生和家長歡迎的好老師。
㈦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賞識教育
賞識的本質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被看得起。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作為師長要版真正看得起兒童,真正賞識兒權童,不是虛情假意的欣賞,言不由衷的表揚。以學生為本,對學生的態度的平等,容許他們的「奇談怪論」,允許他們指出大人的過失。把學生當成一個有獨立人格、有自己的尊嚴、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獨立意志和獨立追求的人。
㈧ 怎樣在實驗探究進行小學生賞識教育
《小學德育賞識教育和學生賞識意識培養的研究》課題方案
一、本課題的提出背景和依據
1、背景
目前學生的思想在新的形勢下是極不穩定的,在中央「8號文」的精神指導下,探索新時期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是我們德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而組織開展、探索「賞識性教育」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加上國內有周弘等教育專家辛勤研究成果,使我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透視小學德育賞識教育、學生賞識意識的培養。
2、依據
①、中山市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教研氛圍。
中山市開展學生素質教育已十多年了,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學生的心理素質、德育素質還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小學生德育教育研究工作更值得我們去嘗試,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仍是我們德育工作者的重任。小學德育賞識性教育和學生賞識意識培養的研究,將會對我們學生思想品德修養和道德情操起到較好教育作用,甚至可以從心靈深處震憾學生,給他們啟迪,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賞識意識,為其一生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可以給學校今後德育教育、賞識教育提供支持,為我們學校創建「賞識教育特色學校」提供理論的平台。
②、我校近幾年德育工作活動為課題積累了經驗。
近幾年來,我校開展了一系列的德育活動。學生方面,如「德育分級管理目標」的建設,激勵性「文明班」評比活動, 「集齊獎章,爭當文明學生」賞識性德育專題活動的開展等,促進了學生在「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教師方面,如班主任目標管理方案,班主任績效獎金評定方案等,更為學校德育賞識教育課題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在2006年11月10,學校還邀請了廣州父母學堂家庭教育首席培訓師、賞識教育專家章縣高高級講師,對全校教師、學生家長進行了講座.進一步豐富了教師和家長們的理論知識,又切實加強了活動開展的指導性。
③、賞識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陶行知老先生曾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秘,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陶行知老先生特別主張「尊重、信任、理解」兒童,是他最早在中國把「小孩子」稱作「小朋友」。賞識教育是研究、傳承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說賞識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把德育與賞識教育結合起來,大有可為,通過賞識教育,我們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魅力。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
賞識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在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和中央教科所的支持和重視下,在著名教育專家方明、朱小曼、著名教育活動家歐陽維健及當代教育家楊瑞清等一批仁人志士直接參與和幫助下,周弘老師全身心致力於賞識教育的理論科研和普及推廣。目前在賞識孩子方面取得了較成功的經驗,而現在以廣州市為中心先後舉行了十多期「賞識教育高級研修班」。著重在:①.有志於從事教育名師和成果推廣者;②.有志於投資教育產業的成功者;③.有志於成為賞識教育的合作代理、高級講師、高級推廣師等志同道合者;④.有志於成為教育品牌人物的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及各地名師;⑤.有志於從事教育直銷的各界人士;⑥.長期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所困擾,危及到家庭和諧的家長。
綜上所述,在小學開展學生整體性賞識教育和賞識意識培養研究工作還是塊待開墾的處女地,尤其是與小學德育相結合的賞識教育、小學德育賞識教育和賞識性德育管理、小學德育「賞識教育」理念下的管理和賞識性評價與管理的競爭機制的研究,更值得我們去探討和實踐。
三、本課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希望通過本課題研究,努力實現:
1、探索小學德育教育與管理的有效形式,並建立小學德育「賞識教育」理念下教育管理、德育管理以及相應的激勵性評價與競爭機制;
2、在新的教育環境中,探討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面對社會,認識社會,欣賞社會, 從而培養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良好的、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
3、通過開展賞識教育活動,教育學生學會賞識,培養賞識意識,養成良好的賞識習慣,在學生養成教育方面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一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成就賞識人生;
4、賞識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能有效地把學校教育、學生德育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建立「文明、快樂、和諧」的育人環境,形成學校「賞識教育」特色,培養一代新人;
5、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小學德育賞識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在師生中達成「賞識」共識,同時從德育的角度,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賞識性思維習慣,為成就賞識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讓學生成為一生快樂的人。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
小學德育賞識性教育和學生賞識意識培養的研究,是為尋求在新形勢下小學德育「賞識教育」理念的教育管理、德育管理以及相應的激勵性評價與競爭機制,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努力為提高小學生德育素質和思想道德品質尋找出路,履行學校德育工作的首要職責。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重點、難點和基本方法
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主要從小學德育工作方面入手,開展賞識教育,在師生學會賞識、培養賞識意識、養成良好賞識習慣等方面去探究小學德育賞識教育和賞識性德育管理、小學德育「賞識教育」理念下的管理和評價與競爭機制。
課題研究的重點是,建立小學德育「賞識教育」理念下的管理和評價的競爭機制,培養學生的賞識意識。
課題研究的難點是,在開展小學德育賞識教育和培養學生賞識意識的研究中,如何培養學生賞識習慣和養成良好的賞識習慣。
六、課題研究的分工
1、課題領導小組
顧問:張宏齊組長:馮釗順 副組長:肖芳誼
成員:余麗如、覃國珍、黃結英、李 伶、陳鳳儀、李妃英、張潔蘭、何麗麗
2、課題組分工
①、馮釗順:課題的組織領導工作和活動開展的經費;
②、肖芳誼:負責課題研究總體規劃、研究方案設計、課題申報及有關信息收集,負責課題研究的具體組織工作及活動開展,建立小學德育「賞識教育」理念下的管理和賞識性評價與競爭機制。
余麗如、覃國珍、李 伶、李妃英、何麗麗:負責賞識教育在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探索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賞識意識。在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構建常識性教學模式的研究,形成激勵機制、評價機制,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進行互動,逐步滲透賞識教育,培養學生賞識意識(可從「賞識課堂教學」用語的設計,建立學生「賞識意識」培養評價體系和「賞識課堂教學」 評價體系)。
黃結英、肖芳誼:負責「賞識教育主題班會」活動的開展,探索在主題班會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賞識意識,在賞識教育中學會感恩,學會賞識他人。
陳鳳儀、張潔蘭:負責中隊活動和學校大隊活動的開展,探索在少先隊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賞識意識。在活動中逐步形成學生行為規范賞識教育禮儀,建立德育賞識教育中學行為規范評價體系。
七、課題研究的子課題
1.小學德育賞識性評價與競爭機制建立的研究(負責人:肖芳誼);
2.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賞識意識的研究(負責人:余麗如、覃國珍、李 伶、李妃英、何麗麗)
3.在主題班會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賞識意識的研究(負責人:黃結英、肖芳誼)
4.在少先隊大隊(中隊)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賞識意識的研究(負責人:陳鳳儀、張潔蘭)
八、課題的研究的保障
1、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在學校課題組的領導下,以學校各子課題為中心成立實驗小組,探討賞識性教育在各方面活動中的作用,並關注相互聯系共性,同時注重研究本小組活動和研究的特性。
學生養成教育是一個漸進過程,活動的開展和學生意識的形成都是比較復雜,在學校課題組的領導下,我們將根據不同的活動內容和市鎮德育工作不同時段的要求,確定不同的主題,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來開展學校賞識教育活動。包括:理論研究法、學習再學習、走出去請進來(專家引領)、經驗總結法、個案研究法、調查研究法等。
2、研究工作進程
本課題研究是根據2006年前我校德育管理工作,包括一至六年級「德育管理分級目標」建設,組織激勵性文明班評比活動,組織開展「集齊獎章,爭當文明學生」賞識性德育專題活動等方面探討的基礎上進行的深化性研究,從2006年9月開始,到2008年12月結束,歷時三年,分以下四個階段:
(1)課題准備階段(2005年11-2006年6月)。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論證工作。
(2)宣傳發動開始階段(2006年9月--12月)。部署課題研究工作,並根據課題研究工作的需要,組織學習閱讀「賞識教育」有關書籍,初步培養賞識意識,並組織各實驗小組和教師學習賞識教育的相關理論。
(3)實驗研究階段(2006年12月—2008年7月)。這是課題研究的主要階段。從組織「開展賞識教育,從學會欣賞開始」為主題的系列賞識性主題班會課開始,按照研究方案全面實施研究工作。其中,各實驗小組在完成各自的研究任務的基礎上,對課題研究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完成研究報告的撰寫工作。
(4)總結驗收推廣階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學校課題組對課題研究情況和所取得的成果進行全面的總結,完成研究成果的整理、總結、撰寫等工作,並結題。
3、主要措施
(1).統一思想,達成賞識性共識 。賞識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尊重、理解和愛,課題組成員必須統一思想,達成賞識性共識。
(2)加強領導,健全組織 .以學校德育工作為首,以學校少先隊和各班活動為主陣地,建立輻射學校各方面的研究隊伍。並成立由主要領導任組長,聘請相關專家作顧問。
(3)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賞識教育是讓教師成為教育家、讓學生舒展心靈、發展潛能的教育。賞識教育是讓家長、教師、學生和諧成為朋友,共同成長的教育。賞識教育是讓孩子天天快樂,家長、教師日日贊嘆的教育。
(4)堅持一個原則。學校賞識教育活動必須堅持信任、尊重、激勵、寬容的原則。
(5)及時總結,推廣實踐。分階段進行小結,及時將課題研究工作中好的做法進行推廣,並進行表彰;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分析,加以糾正,保證課題穩妥地開展並達到預期的目標。
九、預期研究成果 1、階段性成果
序號 完成時間 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承擔人
1 2006年6月 《小學德育賞識教育和學生賞識意識培養的研究》報告書 申報書 肖芳誼
2 2007年7月 賞識性主題班會「開展賞識教育,從學會欣賞開始」 主題班會課方案 各班主任
3 2008年6月 賞識性少先隊活動探討 少先隊活動方案 少先隊
輔導員
4 2008年10月 學生賞識意識的培養 論文集 全體教師
5 2008年
11至12月 結 題 論文、評價、
管理方案 課題組
成員
6 2008年12月 開展賞識教育 培養賞識意識 成就賞識人生 結題報告
2.終結性成果
序號 完成時間 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承擔人
1 2006年3至6月 小學德育賞識教育和學生賞識意識培養的研究 制定實施方案 肖芳誼
2 2006年9月 學習賞識教育,培養賞識意識 賞識教育學習體會 課題組成員
3 2007年2月至7月 開展賞識教育,從學會欣賞開始 「賞識性主題班會」圖片、資料 班主任
4 2007年5月至10月 行為規范教育和感恩教育 展示活動的圖片、資料 課題組成員
5 2007年10月至12月 賞識教育的深入開展,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賞識意識 活動開展圖片、資料以及措施方案 全體教師
6 2008年月 賞識性少先隊活動探討 中隊活動方案 輔導員
7 07年2月至08年7月 賞識性課堂教學模式 激勵機制、
評價機制 課題組成員
8 07年2月至08年7月 「賞識教師」、「賞識家長」、「賞識學生之星」、「賞識班級」評比 賞識教育
個案集 課題組
9 07年2月至08年7月 學生行為規范賞識教育禮儀
學生行為規范評價體系 陳鳳儀
張潔蘭
10 07年2月至08年7月 「賞識教育」理念下的小學德育
管理和賞識性評介與競爭機制 評價、管理
方案和機制
㈨ 小學班級管理中賞識的作用
賞識教育是以信任、寬容、尊重、理解和激勵為基本原則,對受教育者給予應有的關注和適當的贊揚,讓其在被肯定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自信心和主動發展動力。
小學班級管理重在激勵和引導,及時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優點和長項,加以肯定和表揚,實現個性化成長;發現他們存在的一些不足,適時加以鼓勵,激發其內在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步。
因此,小學班級管理應樹立賞識教育理念,在教育和班級管理中讓學生得到更多的激勵和贊賞,提高管理效率,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大多數班集體,都有幾個不聽話、好搗亂、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許多班主任教育他們時,總是綳著臉、目光嚴厲,振振有詞地指出其身上存在的種種缺點,然後一一要求其改正,並威脅如果沒有改正,將報告家長、送校長教育等等。有的在教育過程中更是少不了「白痴」、「笨蛋」等有傷學生自尊的詞語。這是班主任想用自己的威嚴嚇退學生,使他們變得老實馴良。但事實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許多學生依然自我。如及早採用賞識教育,就可以成功轉化差生。
㈩ 參觀小學取個好聽的名字
赴南京行知小學參觀學習點滴感想
初冬的南京異常的寒冷,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踏進南京行知小學這片熱土,進了行知小學,就像走進了一個美麗的夢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整齊的燈柱,那大大的「博愛、自愛、真愛、會愛」八個字直入人心。放眼望去,掩映在綠樹叢中的一幢幢灰瓦白牆,具有鮮明徽派風格的教學大樓,淡雅素凈,渾然一派書院氣息,與周圍鄉村的田園風光組合的非常和諧。這就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行知思想、弘揚行知精神的園地。進入校園學生們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課,一陣陣琅琅的讀書聲和悠揚的琴聲打破了鄉村校園的寧靜。
我們先參觀了校園,隨後聆聽了行知小學楊瑞清校長報告:
楊瑞清為實踐陶行知教育思想,從南京曉庄師范學校畢業後,他先後創辦了行知實驗班,行知小學,行知基地,開展了「不留級實驗」、「村級大教育」以及「賞識教育」研究,取得了優異成績。他把一所只有7名教師,150多位學生、幾間通風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舊課桌板凳、教育質量低下的村小,辦成了一所新型的農村小學。行知小學的校長楊瑞清就是走在行知路上、弘揚行知精神的典範。
楊瑞清作為一個農村教師,農村校長,二十多年堅守在農村小學。他尊敬陶行知,敬仰陶行知,熱愛陶行知,從內心裡認同陶行知思想對於今天的農村教育、中國教育依然具有普遍價值,具有新鮮的活力,立志傳承行知思想。他借鑒陶行知的「大教育」思想,在實踐中提出了「鄉村大教育」的思想,人人辦教育,人人受教育,他還提出「賞識教育」,通過實行「賞識教育」,他們做到了不讓一個孩子失學,不讓一個孩子留級,不讓一個孩子厭學。他要讓他的學生也要受到最好的教育,要讓他的學生擁有快樂、幸福的童年。他從事鄉村教育二十多年,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級大教育」的辦學模式;他開展的賞識育人模式,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譽為「陶行知」式的鄉村教育家。
楊瑞清校長「以人為本、愛滿天下」的賞識教育模式。我感觸很深,的確農村的孩子生活條件差,視野狹窄,對外界的信息了解不多,往往會出現自卑的心理,如何讓農村的孩子也能夠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健康快樂地成長?楊瑞清的回答是:教農村的孩子要學會賞識,在小學校里做大文化。楊瑞清從孔子的「仁愛」、孫中山的「博愛」、陶行知的「愛滿天下」中感悟到,賞識教育的核心就是「愛」!學會賞識就是要學會愛。教育的本質就是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賞識教育是愛的教育,愛優秀學生是每一位教師的共性,愛後進學生則需要教師有一定的技藝和耐心,不僅要懂得愛,更要會愛。要讓每一位老師都擁有一個良好的「花苞心態」。要學會等待,因為遲開的花朵也許會更美麗,有了這樣的心態,就能夠去尊重學生的人格,相信學生的潛力,理解學生的個性,包容學生的差異,激勵學生的長處,提醒學生的缺點,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
從行知小學回來,心情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靜,我想要立足本職,放眼世界勤學習,多思考,把行知精神帶回本校,在今後的工作中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用愛心來感染學生。用花苞心態來對待每一個學生,因為遲開的花朵也會美麗。真正讓農村的孩子能賞受到教育的力量。好好工作,教好書育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