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優化作業布置,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1、關鍵是培養來學生學習的興自趣,學生有了興趣,何愁教不好?他們自己也會學了.
2、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
3、教師自己要有文本解讀能力,課堂上要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視教學,培養學生用「我手寫我心」.文章不在於技巧,關鍵在於富有真情實感.
5、掌握一些實用的教學法,多向名家學習,學習他們的課堂教學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輩的教育家一些新課程改革後出現的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
② 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總結 如何減輕中小學學生課業負擔
教育研究課題的選擇,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首要環節,也是關鍵的一步。這是因為課題的選擇引導著研究方向,並制約整個研究工作的進行以及研究的價值。但在現實之中,確確實實存在著一些教師找不到研究課題,不知道如何選擇研究課題,或者選擇的研究課題本身是「偽問題」而是不是「真問題」等現象。針對現存的種種問題,我們將從課題來源、課題選擇的一般步驟、課題選擇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做具體的分析與介紹。一、課題的來源一線教師作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體,不同於專業研究者,其研究工作應主要圍繞自身的教學實踐展開,課題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在教學中發現問題教學中的問題是教師教育研究課題的主要來源。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可以說是千變萬化,層出不窮的。 1.將教育實踐活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直接轉化為研究課題教師可以把那些重要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例如,長期困擾教育界的中小學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產生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怎樣才能得到解決?再如學習困難學生是怎樣形成的?學習困難學生有哪些特點?教育教學中怎樣促進學習困難學生的轉化?學生厭學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問題,這種狀況是怎樣形成的?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有著怎樣的關系?怎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等。這些問題幾乎在每個教師教學過程中都會碰到,並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從這些突出的現實問題中提出課題進行研究最能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優勢,能直接的提高教學質量。 2.從教學實踐的疑難、矛盾和困境中發現研究課題教師可以從教學實踐的疑難、矛盾和困境中發現研究課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疑難、矛盾與困境,並且沒有現成的成功解決方法可供借鑒。這種疑難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幾種類型:(1)教師的理想與實際存在著差距。例如,教師希望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此為基點進行新的教學設計,試圖引發學生興趣,喚起學習熱情,但實施下來效果並不明顯,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受到了一定的影響。(2)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目標之間存在著沖突。如教師從「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指導思想出發,在教學中布置較有挑戰性的作業,但這種做法卻導致一部分學生跟不上功課,產生挫敗感,最終厭學。(3)教師與領導、同事、或家長對教育教學存在的不同甚至對立的看法。如有的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做出新的嘗試,以改變原來的「填鴨式」教學,但周圍同事或學生家長卻不認同,認為他在出風頭,會影響學生學習。(4)教學中存在著比比皆是的「兩難困境」。例如顧及到了單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就有可能妨礙了學生集體;關注到了學生的興趣,規范性就很可能被削弱;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角色就可能無法實現了。上述的疑難、矛盾和困境都可成為教師的研究課題,教師在研究的過程中找出化解問題的方法,從而走出困境,提升教學效果。 3.從具體的教學場景中捕捉研究課題教師可以從具體的教學場景中捕捉研究課題。中小學教師與專業研究者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於,教師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學實際的現場,是在現場中感受教育事實,生發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現場是教育問題的源發地,是問題產生的土壤,進入教育現場的教師對教育現場所做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可能滋生大量的有待研究的課題。例如,教師遇到一位學生,很隨意的問道:「作業完成的怎麼樣了?」這是一個「小」得算不上「真問題」的問題,但只要學生給出回答,然後教師順著這個問題深入下去,繼續與學生交談,也許就能發現與之關聯的教學上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學生「完成的不好」的原因中可能存在著學習情感、動機、能力等等問題,也可能是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漏洞,教師完全可以就此展開研究。因此,教師一定要學會關注自己的教育實踐現場,善於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要認識到,研究課題實際上大多並不是來源於理論材料的佔有和分析,而是教育實踐場景。可以這樣說,真實的教育實踐場景既是研究得以進行的主要依託,又是發現問題的重要所在。教育場景蘊涵了大量的甚至是無窮無盡的待研究的問題。而要在教育場景中發現這些問題,則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和高度的敏感性。要能夠在稍縱即逝的現象中捕捉問題,甚至在貌似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不放過任何可以提出問題的細節和現象。(二)在閱讀中萌生問題我們講教師的研究課題應主要來源於教育教學實踐之中,並不是說教師可以完全放棄對理論資料的佔有,可以在「無閱讀」的狀態下做任何研究。實際上,佔有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研讀、學習相關的理論文獻,對教師來說是很必要的。與此同時,這也是研究課題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1.他人研究可以為教師發現研究課題提供啟通過閱讀文獻資料,在了解他人的研究基礎上,教師可以發現自己要研究的課題。這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第一,研究與他人相同的問題,但是闡發自己的觀點,得出自己的結論。例如,看到別人研究「關於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對策」,自己在思考的基礎上,發現自己能得出不同的主張、不同的研究結論,於是選擇同樣的問題進行研究。第二,選擇一個與他人的問題類似、接近的問題進行研究。例如,了解了別人研究的「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的對策」這一問題,自己選擇「減輕中學生課業負擔的對策」這一問題。第三,選擇一個比他人的問題更具體或更深層次的問題進行研究。因為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總會留下他們所沒有解決的問題;同時教育在發展,一個問題解決了往往又會引出另一個新問題。例如,素質教育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一個問題,涌現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當閱讀了若干有關素質教育的研究文章之後,就會發現目前素質教育的研究還側重於理論研究,且較為籠統和粗糙,與實踐聯系不足,尚未把有關理論與教育教學實際工作融會貫通在一起。教師在閱讀研究成果時,要時時注意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將自己已有的經驗與閱讀材料中的分析相聯系。 2.教育信息可為教師選擇研究課題提供線索教育類的報紙雜志以及有關的課題指南之中,都有教育科研與動態成果的反映,透露出各種各樣的教育信息。教育報刊上有很多信息,經常閱讀教育類報紙和雜志,可以從其提供的教育信息中發現很多有價值的課題。孫雲曉在《你的孩子快樂嗎?》一文中寫道,「雪化了變成什麼?」一個孩子回答:「變成了春天!」這個回答是多麼富有想像力,又多麼富有藝術性,可居然被判為零分,因為標准答案是「雪化了變成水」。「樹上有五隻鳥,被人用槍打死一隻後,樹上還剩幾只鳥?」一個孩子回答:「還有三隻。」老師愕然:「怎麼可能?」孩子解釋:「爸爸被打死了,媽媽嚇跑了,剩下三個孩子不會飛。」這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回答,又是一個現實的回答。可是這也不符合標准答案。上述這兩條信息就給我們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研究課題:以什麼樣的評價標准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課題指南也是為教師提供教育信息最為直接的一個渠道。為了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有計劃地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國家、省、市教育領導機構在認真分析全國和各省市的政治、經濟和教育發展狀況基礎上,分別制定出一定時期教育科研課題指南和規劃,為進行教育科研選題提供依據。例如,各級教育科研領導部門往往會以年度教育研究課題指南、五年規劃課題指南、委託課題等形式提供一系列的教育研究課題;哲學社會科學的科研領導部門提供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指南中,也往往包含一部分教育研究課題。教師可以密切關注課題指南,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具體的研究課題,進行申報。從教育信息中選題,與教師平時做一個有心人,眼光敏銳,閱讀廣泛,善於積累,經常進行信息資料分析是分不開的。因此教師應及時掌握教育信息、教育動態,做好情報資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提高從教育信息中發現科研課題的能力。(三)在交流中激發問題教師可以從與他人進行教育教學問題的討論中得到啟示,從而發現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問題,並通過對有關問題的深入思考,進一步將有關的問題發展為教育研究的課題。事實上,有不少教育研究課題正是通過這種途徑而提出來的。首先,可以從其他教師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中總結出研究課題。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因為每一位教師都會在教育實踐中積累不少的經驗與教訓。如有的教師對學生態度和藹可親,從不訓斥學生,師生關系一直很好,所教班級紀律好,學習成績好,與之相反,另一為教師管理十分嚴格,但班級紀律卻時好時壞,學習成績平平;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喜歡「跑題」,卻深受學生喜愛,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十分濃厚,相比之下,另一位在教學中「一板一眼」的老師,在課堂中常常遭受「冷遇」,學生也總是無精打采。這些經驗與教訓,或是在一定范圍內收到了好的成效,或是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負向影響。那麼,這些教育經驗與教訓之中反映了什麼樣的教育規律?某些措施和效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什麼?怎樣從教育經驗與教訓中提煉、揭示出一般的教育規律?這些都可供教師提出課題並進行研究。因此,教師一定要善於與他人交流,從別人的心得中吸取智慧,從別人的成果中吸取營養。其次,教師與持有不同理論觀點的教師進行交流,可以為其提供一個相互沖突的對立面,為提出研究課題提供參照。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交鋒有利於擴展研究視角和視野,在進行爭論的同時,只要選准角度,突出個性,就能選擇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關於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這個問題,有人持「教育主導作用論」,有人持「環境制約論」,兩種理論都有較強的解釋力,且都能「自圓其說」。但這兩種觀點之間卻存在者明顯的矛盾與不一致。有人專門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學校德育與社會道德環境關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論觀點,對學校德育的「主導作用」做了條件限定,對社會道德環境的性質與發揮效能的規律進行了探討,明確了二者的性質、特點和相互關系,從而為改善學校德育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在選擇這類課題時,教師必須了解爭論問題的歷史、焦點和現狀,客觀地分析各方的依據和不足,結合自身,提出對該問題的看法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廣闊的教育領域,科學研究的課題數量眾多,選擇課題的渠道和途徑也很多,上面介紹的僅僅是教師日常工作中較為常見和操作便利的幾種。只要做個有心人,虛心學習,勤於思考,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課題。二、課題選擇的一般步驟課題的選擇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要經歷一個從產生研究動機到選定研究方向,從研究問題朦朧到逐漸清晰,從有初步的研究構想到確立研究問題以及明確研究目標的過程。選題要按以下步驟進行。(一)調查研究,選擇研究方向確定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是選擇教育科研課題的基礎。一個研究課題的確定,往往是在教學實踐中,受某一教育現象的觸發,產生研究的沖動,或者閱讀教育理論書籍、教育雜志、報紙及教育文獻資料時受到啟發,產生聯想,萌生教育科研意向。因此,一開始往往拿不定主意,會對幾個研究方向都感興趣,這時就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了解有關課題發展史實、課題研究水平與今後發展趨勢。對於一線教師來說,調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查閱資料和專家咨詢。查閱資料可以考察哪一個研究方向更具有研究價值。廣泛閱讀有關資料,吸收與消化有關領域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們研究達到的程度以及目前的研究動態,然後根據選題的原則,反復比較、認真考慮,該方向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有無繼續深入挖掘的必要和可能;自身在此方向是有無較多的信息積累和研究基礎;相對於其他方向,有無更多的環境條件優勢。這樣,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比較幾個研究方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一個研究方向確立下來,把精力集中在這個方向上。此外,教師還可以征詢專家或對某方向有研究經驗者的意見,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取得借鑒,有時要反復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之後再確立自己的主攻方向。(二)總結提煉,確立研究課題方向確立之後,就要對這個方向上要研究的問題進行必要的主題提煉,才能加工成有意義的、提法准確的、切實可行的課題。教師在實際研究中,尤其是初涉教育科研領域時,或多或少存在著選題寬泛、狹窄、模糊等不當現象。因此,教師在進行有效的研究之前,必須對所選定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提煉,以形成和確立有意義的、問題提法原則上是正確的、有可能實現的科學問題進行研究。具體策略有以下幾點: 1.縮小策略即將寬泛的主題縮小到易於把握的程度。主題涉及范圍的大小應與研究的時間和地點、研究人員和對象的數量、研究事件的多寡等相適應。對於過於寬泛的主題,教師可以考慮縮小研究對象的范圍。例如「我國不同類型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可縮小為「××地區農村初級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此外,教師還可以考慮聚焦研究問題的核心。如對於「××地區農村初級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如果研究人數有限、時間不長,縮小後這個問題仍然寬泛,因為「校園文化」包含的因素太多了,有顯性的物質環境、規章制度,也有隱性的校風、教風、學風等等,教師如果覺得無法深入研究這樣復雜的問題,可以取其中某個要素進行研究。因此,可把它縮小為:「××地區農村初級中學教師教學風格的調查研究」「 ××地區農村初級中學課堂中師生關系研究」等等。這就是根據教育實際,對研究問題進行聚焦。 2.擴展策略即將狹窄的問題進行擴充、豐富,使其值得研究。問題狹窄在於研究的主攻因素太小,或不具備代表性和普遍性,使研究沒有價值。對於教師來說,研究問題宜小不宜大,但畢竟是研究,如果問題過小,就無須研究了。如「怎樣幫助××同學提高外語成績」,它是一種個別的具體問題,要從這個問題中提煉初值得研究的課題,應該從普遍性的角度對其擴展和豐富:「這個學生的外語成績是否經常不好;班上其他人是否也這樣,有多少,他們是否有共同特點;什麼原因引起他們英語學習不好」等等。通過這樣的擴充和豐富,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提煉為「 初一學生英語學習困難的成因與對策研究」。這是通過對個別現象由表及裡、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提煉。 3.分析策略即將復雜、模糊的問題進行分解,或對模糊問題各要素的關系進行分析,使研究的問題簡化、清晰。對於模糊、復雜的問題,教師常束手無策,不知道從何入手解決,分析能使問題范圍清楚集中,它是教師提煉科研課題的重要策略。(1)分解問題。指將一個復雜的研究問題按照內在的邏輯體系,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系的小問題,使這些問題形成具有一定層次結構的問題網路,從而在具體化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問題。例如,語文課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研究者可將此問題分解為:語文教學內容的改革,語文教學策略、方法、手段的改革,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革,課堂教學中主體參與的基本形式,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分解研究問題,不僅使研究的問題更加明確,還可以幫助研究者,使所要研究的課題沿著一定脈絡,由淺入深向前推進,形成穩定的研究方向。(2)分析因果。指分析問題的產生原因及影響,發現問題的內在聯系,以便深入准確地掌握問題之根本。如某學校「成功教育研究」課題,就是源於對「學習困難學生」問題因果關系的深刻分析。「學習困難學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有失敗者心態:自卑感強、自信心喪失。這種心態產生於學生在學習中的反復失敗。」因此認為「改變學生學習困難,就要改變學生的學習心態,改變不良心態的最好辦法是讓每個學生獲得成功」。因果分析能幫助教師找到問題的根本,同時也為問題解決提供思路和辦法。(三)分析梳理,明確研究目標課題確立之後,就要明確研究目標。課題研究目標就是通過課題研究希望解決的問題和將要取得的成果,即通過研究獲得的對某一教育現象及其有關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的科學認識。研究一個課題,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推敲,明確研究目標,這樣才能把研究問題的內容與方向把握住,並成為界定研究范圍的標尺。為了使研究目標明確,便於操作,可以從過程論和系統論兩個層面對課題目標進行分解。首先,從過程論的角度分析,可以把課題研究目標分成三個層次,分別叫做任務目標、狀態目標和成果目標。任務目標又叫做研究工作目標,通過制定研究任務書來表達,內容包括:課題研究的任務是什麼,由誰去完成,如何完成,什麼時候完成等。狀態目標對於教育實驗研究來說,是對被試施加實驗變數以後,舊狀態發生變化,研究者所期望達到的新狀態。成果目標是課題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研究完成後希望得到的綜合性成果。三個層次的目標是相互聯系的統一體,前一層次的目標是後一層次目標的手段。按層次設計課題目標,簡明實用,具有導向作用。其次,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一些綜合性較強的課題,往往存在著目標系列,應當給予明確,按它們之間的關聯影響以及隸屬關系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目標系統,便於課題研究的開展,也有利於課題成果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有機體系。例如,「關於當前教師對學生評語的現狀調查與分析」這一課題,目標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教師評語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中的現狀;分析造成教師評語偏離素質教育要求的原因;指出教師評語中不符合素質教育要求需改變的方面;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顯然,課題要實現的目標是明確的,目標之間包含著一定的系統性也是清楚的,每一個子目標都可以構想自己的研究方案,但處於大系統中,必須服從課題總目標的需要。三、課題選擇的原則與方法(一)選題原則選題原則就是進行課題選擇時應當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實質是為課題選擇活動提供某種行為准則和標准。為了保證研究質量,選擇課題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價值性原則選擇的價值性原則,是指課題要有理論學術價值和實踐應用價值。這主要表現為能滿足教育工作實際的需要和教育科學本身發展的需要。教育為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所決定,又影響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教育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要求研究者去探索、去解決。通過教育科研的途徑,可以使我國的教育事業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得到科學的指導,少交「學費」,少走彎路。同時,教育實踐的不斷發展也要求教育理論不斷更新、發展與完善。這不僅是教育理論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有利於提高理論的指導性,加強對教育實踐的指導力度,也反映了人類對教育認識的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因此,在選擇教育科研課題時,一定要考慮教育事業和教育理論發展的需要,所選課題應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該原則充分反映了開展一項科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種目的性和針對性很強的探索活動,這就要求作為科研起點的選題必須符合教育科學理論自身發展的需要,利於驗證、批判和發展教育理論,完善教育科學本身的理論體系;必須符合教育實踐應用的需要,利於指導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對於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後一方面的價值始終是第一位。當然,若用長遠的眼光來看,不管是哪種類型的研究課題,它都必須首先指向其教育實踐應用方面的價值,即使側重教育理論學術價值的課題,其最終目的也是指導教育實踐應用,最終也會轉化為教育實踐應用方面的價值。 2.創新性原則選題的創新性原則,是指所選研究課題必須具有新意,有獨創性和突破性。選擇前人沒有研究或研究極少的課題,自是創新,但老生常談的問題也可以做出創新性的成果。新視角、新方法、新途徑一樣體現創新性,許多有創新性的教育新思想和新觀點,往往是來源於研究設計、研究方法或研究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創新並非一定要另外開墾一片無人問津的「處女地」,而是要善於把繼承和創新結合起來。科學研究總是在前人已得出的科學發現的基礎上進行探索,站在前人已有高度向更高的科學高峰攀登。總之,為了獲得具有創新性成果,教育科研應從多方面創新:第一,重視選題的創新性。要從新問題、新事物、新理論、新思想、新經驗中選題;要把握時代的脈搏,從熱點上選題;從獨特的角度來看問題,在未開墾的處女地上進行挖掘。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創新,採用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術,改進、完善某些已有的研究方法。第三,在應用上創新,將一種已有的理論方法首次應用到教育領域。 3.可行性原則選題的可行性原則,是指只有具備一定主客觀條件的教育科研選題才有預期成功的可能。課題選擇必須充分考慮主客觀條件,分析課題在實際研究過程中的切實可行性。從主觀方面看,應分析自己的專業特長、知識基礎、興趣愛好、科研能力和經驗、時間精力等;從客觀方面看,應分析是否有必要的參考資料、經費、設備、時間,是否能得到領導的支持和各方面的配合等。對於一線教師來說,選擇課題應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自己的力量與研究課題的大小難易是否相稱。總的來說,中小學教師選題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難。課題大了,涉及的范圍廣、因素多、周期長;難度大了,由於涉及的變數復雜,對研究者的主客觀要求高,如果研究者力所不能及,會半途而廢。小的課題,涉及范圍小、變數少,對研究者的主客觀條件要求相對低一些,容易出成果。而且由於課題目標集中,能較深入地解決一兩個理論和實踐問題,其價值也可能是很大的。尤其是初步涉足教育研究領域的人,更應該選擇那些范圍較窄、內容比較具體、難度較低的課題,特別是緊密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有可利用的條件、成果,能直接應用於自己實踐的課題。以後,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科研能力的不斷提高,視野的不斷擴展,可以選擇一些難度較大或綜合性較強的課題。 4.科學性原則選題的科學性原則,是指所選研究課題必須符合教育科學理論及規律,必須具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根據。教育科研課題的選擇必須遵循教育及與之相聯系的各種事物的客觀規律,必須充分認識研究的客觀條件。這就要求選題必須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應該通過對教育的歷史、現狀的分析,對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經過嚴密的論證等形成課題,切忌主觀想像,盲目選題。對於一線教師來說,從教育實踐中直接選定的研究課題,必須具有豐富可靠的事實依據和很強的針對性。一要盡可能選擇具有普遍性的課題,少受個別的、特殊的教育現象的影響,更容易透過現象揭示教育科學的本質規律。二要選擇具體的、明確的課題,界線要清,范圍宜小。另一方面,選題的指導思想必須是正確的、科學的,所選定的課題應該能夠納入一定的教育科學知識框架或理論體系。
③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優化作業布置,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小學生作業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應用所學知識、技能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它是課回堂教學的繼續和延伸。答作業設計得恰當,能有效地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但是,長期以來,由於陳舊的應試教育觀念和影響,小學數學作業已成為壓在小學生身上的沉重負擔,不僅嚴重妨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還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是提高民族整體素質,是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我國人才在下一世紀競爭能力的需要。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從課改精神出發,優化與創新作業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使作業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作業的手段追求多角度、多感官,讓學生動起來,使作業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應用,在開放中創新。在既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又能讓學生獲得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④ 如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當今教學,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已經不是一個很新鮮的問題。減負是為了提高效率,怎樣統一減負與增效這一對矛盾?關鍵在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改革。 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學的基本形式,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陣地,要實現減負增效,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就必須徹底摒棄傳統教學方法中的「滿堂灌」、「填鴨式」,徹底摒棄那種為應付考試而採用的「題海戰術」,嚴格正確地把握教材,採用先進的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在課堂上講得精、講得有趣、講得靈活,留有足夠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讓學生自行研討,自己學習,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漸地讓學生熱愛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為了真正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我們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明確目的,激發興趣。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應該使學生了數學學科的實用價值,對他們有什麼直接或間接的用途。當學生能夠意識到學習是他們達到某種重要的目的手段時,他們就會產生求知慾和認識的興趣。在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目的,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有效辦法。在數學教學中,向學生介紹數學在科學、生產和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實例,使學生明確數學在社會和現代科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樣可以克服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需要的片面認識,加深了對數學學習的重要性的理解,從而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還應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學習數學對於提高思維素質,培養邏輯推理能力和想像力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說「學習數學是鍛煉思維使人變聰明的特效葯」。從而給學生樹立「學數學能使人更聰明」的觀念,以保持教學課堂上學習數學的興趣。二:精講精練。 精耕:有些教師認為,教師課堂講授時間與教學效果成正比,認為教師課堂講,學生課外練,既充分利用了課堂時間,又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課外時間。因此不惜擠掉學生獨立作業與反饋的時間,用於講授,認為這樣就能提高教學效果,就能取得好成績。殊不知學生構建新的認知結構,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均離不開自身的獨立活動,單靠教師講授和師生共同活動,充其量只能使學生「懂」,而達不到「會」。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正確地把握教材,精心的設計課堂的教學過程,充分的相信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對教材中一些學生能看得懂的知識不作過多反復累贅的講解,採用讓學生自學探討、自行實踐,而教師則圍繞這些基礎知識設計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甚至爭論,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基礎高低、興趣差異,採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進行教學,從而達到讓學生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的目的。例如,「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區別」,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這一節課,教師直接給出定理,然後予以說明,接著完成例題的講解,表面上似乎也能達到教學要求。然而,這實在是一種很平常的課堂結構,沒有擺脫以教師為中心的舊教學思想的束縛。如果改變一下設計,讓學生實踐、觀察,給學生一個具體的直觀形象;自己尋找區別,得出兩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就會使整節課顯得更加生動活潑,更能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也更能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區別。這樣會比教師直接給出結論的效果會更好些。 精練:當前數學課堂,作業不能做到當堂完成當場反饋的現象,仍普遍存在。不少教師把課堂作業變成課外作業,剝奪了學生活動時間的同時,也增加了教師的負擔,事倍功半直接影響教學效率的提高。應隨時注意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的深淺,教學節奏的快慢,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語言的輕重緩慢,都應由課堂上學生對數學教學信息反饋來確定,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獨立作業是學生課堂獨立作業的一項重要活動,它一方面能促使學生將剛剛理解的知識加以應用,在應用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暴露學生對新知識應用上的不足。課堂作業,顧名思義課堂中完成、並得以反饋的作業,在數學學習上練習不搞一刀切,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基礎高低、興趣差異,採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進行教學,以適應不同需要,使各類學生能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基礎差的學生講課時要注意淺顯易懂,對基礎好的學生則可寓理深刻一些,布置的練習也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分層次,對基礎差的學生多練一些基礎題;對基礎好的學生可布置一些靈活題目和難度較大的思考題,使每人學有所獲,有所進步,同時認真做好輔導工作,通過個別輔導幫助他們越過學習上的障礙,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獲取反饋信息,調整教學方法。 有些教師認為盡早把書本教完,盡早開始總復習效果較好,因此,他們砍掉學生課堂作業與反饋的時間用於趕進度。應試觀念指導下,強抓分數的教學嚴重違反了信息接受原理與學生認知規律,結果適得其反,不利於學生知識的獲取,技能的形成和認知結構的構建。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共同活動,必能獲得一定成效,這些成效若得到及時反饋,就能成為進一步調整教與學的新信息。對學生來說,及時了解學習的結果,可以很快得獲得矯正性信息,進一步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及時的、恰當的評價,是一種很重要的反饋形式,是推動學習,提高學習效果的有利因素。教師從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中,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如何。及時,全面的獲得反饋信息,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總之,每堂數學課都能精心設計,挖掘一些數學趣味因素,使數學課堂高潮迭起,妙趣橫生,從根本上改善數學學科的繁難,枯燥乏味的負面特點,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受到其樂融融。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培養與激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精講與精練,學生的學習方法與教師教學方法的及時調整。從而才能真正達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⑤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喊了多年就是減不下來,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在於許多家長不願減,一些教師也不願減。不願減的心態是:擔心減負會降低質量和影響升學率。這之中一個根本問題是對課業負擔與教學質量的相關性的認識。隨著家長對教學質量期望值的不斷提高和擇校意識的不斷增強,學校和教師要生存和發展必須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但提高質量有兩條路。一條是走內涵發展的路,即通過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這是一條課業負擔合理——學生有充分自由支配的時間自學和發展愛好特長——從而學得主動、積極、高效——學習能力強,發展後勁足,獲得高質量的良性循環之路。另一條是走外延發展的道路。即通過延長學習時間,以打題海和疲勞戰術來提高質量。這是一條負擔重——學習心理壓力大,學習能力差——厭學甚至逃學——教學質量低,缺乏發展後勁的惡性循環之路。當然也不排除通過發展外延會帶來短期效應,但這是一種以犧牲學生健康和發展後勁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是不足取的。有了以上認識,我努力練好內功,尋求既減輕負擔又提高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端正教育思想,走出認識誤區。
我認為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就學校內部來說也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是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及教育效果諸因素的綜合反映形式,根源在於教育思想問題,要解決課業負擔過重必須從端正教育思想入手。端正教育思想,我著重解決了三個片面的認識:一是片面的質量觀。即認為高負擔=高質量=升學率,從而通過布置超過學生承受極限的課外作業以此來提高質量。這種作法使學生整天埋於作業堆里,成了做作業的「機器」,既阻塞了學生思維的開發、學習能力和興趣特長的發展,又損害了身心健康,束縛了學生豐富的精神世界,是一種片面的質量觀。教學質量的實質應該是教育任務的全面完成和全體學生的全面提高。二是失真的師愛觀。加強課業負擔伴隨著教師的辛苦,所以,作業負擔過重經常同教師的師愛和責任心交織在一起,老師認為補課越多,作業越多,越能體現老師的師愛,家長也常常以此評價老師的工作態度,如不這樣,還會落得「不負責任」的罵名,這種犧牲學生發展後勁和身心健康的作法不是真正的師愛,而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三是落後的學習觀。即過分強調「勤學苦練」。用學習時間的長短,作業量的多少來衡量學生的勤奮程度,而忽視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學習不僅有知識學習,還有技巧和技能的學習,心智的以思維為主的能力的學習,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學習。學習成績不完全與學習時間成正比,主要取決於學習效率的高低。今天的學習不能滿足於「勤學苦練」傳統的方法,而要勤於思考,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只要我們採取正確的教育方法、合理的負擔,教學的質量全面提高就有了可能。觀念轉變後,教師自覺把提高教學質量的著眼點從課外移到課內,著力點放在科學地教和指導學生科學地學上來,努力在教學效益上下功夫。
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益
我認為課內損失課外補是造成課業負擔過重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達到既減輕課業負擔,又提高質量的目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關鍵。在課堂教學中我要求自己做到以下五條:一是准備充分。要在深鑽大綱和教材的基礎上備課,做到備過程、備語言、備板書、備習題、備教具。二是減少課堂時間損耗,要求自己提前2分鍾進教室作好上課准備,課堂合理提高思維密度,保持適當的容量,濃縮教學語言,增強信息輸出的有效性,減少講課的隨意性,精簡板書,加強教學活動的「流程」管理。三是改變課堂結構,講、練、查結合,要求自己知識點要抓准,教法力爭靈活,步驟力爭扎實。四是優化教學手段,實行教學技術的綜合化,盡可能的廣泛使用電化教學以增強直觀性,提高學生儲存記憶的速度、長度。五是對差生實行超前輔導,即在上新課之前先在課外組織他們預習新課內容,並講授一些知識,讓他們先了解新課內容以打好學習新課的知識基礎,從而為提高課堂效率創造條件。
三、精心設計作業,減少低效和無效勞動
減少作業過程中的無效勞動及其帶來的負作用,追求作業量和質關系的效率是我在實際教學中的又一重要舉措。我的主要措施是「三禁止」、「三控制」、「三加強」。三禁止是:禁止把作業作為處罰犯過失的學生的手段,即布置懲罰性作業;禁止互相用作業去爭奪學生課余時間地盤;禁止布置簡單重復的機械性操作訓練的無思考性作業。三控制:一是控製作業總量。二是控制興趣題和思考題的數量和質量。三是控制星期天和節假日的作業質量。三加強:一是加強作業設計把關,精心設計作業,努力體現典型性、層次性、綜合性、多樣性,達到少而精和「以一當十」。分層布置作業並按「必作」和「選作」提出不同要求。二是加強練習冊習題集之類資料的管理。這其中又包括教師管理和學生自我管理,尤其是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習題集的能力,讓他們學會使用練習冊,學會用好習題集。三是加強對學生作業的訂正。成立訂正小組,做到日抓周察月小結。
四、優化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負擔重也與學生會學的能力差密切相關,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提高學習效率是減輕學習負擔的重要途徑。我們為此採取了三條措施。一是落實學生的學習主人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貫徹主體教育思想,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讓學生知道推導過程和解題過程,多給學生表現的機會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創造條件讓學生去體驗通過思考得到成功的愉快。另一方面加強自學能力的培養,努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二是訓練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的學習才能得到充分發揮,給學習帶來高效率,而不良的學習習慣會阻礙才能的發揮,給學習帶來低效率。我給部分學生制訂了上課、自習、作業、復習、閱讀、考試、作息七個方面的優良習慣要求,並通過嚴格、有序、反復訓練和達標驗收督促和強化學生落實,使學生形成自我運動和自主學習。經過時間的檢驗、事實的證明此法效果不錯。三是指導學法,促進轉化,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我按照「指導學法——發展學習興趣——改變原有不良方法——鍛煉意志,形成新的行為方式——培養學習技能——內化為學習能力——學習能力轉化為各科知識」的思路實施教學改革,通過教學示範,榜樣示範,學生自講,小組互講逐漸使各科學習方法知識變成學生的學習行為方式,使學生逐步通曉學習門徑,掌握科學的方法。
五、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學習動力
造成學生學習負擔過重有內在和外在兩方面的原因,內在原因主要表現在學習心理負擔過重,畏懼和厭煩學習,把學習視為迫不得已,很難受的事情。為此,我從優化學生的學習心理素質入手,努力尋求造成學生負擔重的內在原因的解決辦法。主要措施是:培養提高學習心理品質,促進主動發展。一方面開展學習目的教育,圍繞構成學習積極性的有效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諸如求知慾、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自信心、意志力、獨立性、創造性等,尤其注意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心理品質,樹立精神支柱,努力克服惰性心理。另一方面加強心理教育和輔導預防心理偏差的產生,使他們能以良好的心理品質,經受各種困難和挫折,並能隨時主動地應用心理自我調節的方法及時解除自己的焦慮與困惑,達到心理平衡以保持樂觀的心境。創造和諧、愉快、樂學的學習環境和氣氛。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輕松、平等、民主、師生互相尊重的心理環境,決不諷刺、體罰學生和變相體罰學生。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活動,擴大學生交往面。在交往中得到喜悅和寄託,獲得啟示和力量,以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耐挫力,使個性化和社會化得到和諧協調,從而促進心理健康。實施成功教育,減輕心理壓力。決不諷刺、挖苦學生,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對考差了的學生從不公開批評,寫檢查,請家長,而是幫助正確歸因、鼓勵進步和自信。對學業成績實行分層要求鼓勵性評價,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六、減輕考試負擔,科學評估質量
考試多、效能低也是造成學生負擔過重的原因之一。為了減輕考試負擔,我按照「兩減少、一提高、一加強」的思路進行考試改革。即減少考試科目和次數。減少考試競爭壓力,淡化名次分層評價,重獎學業進步生。提高考試的質量,提高試題信度和效度、嚴格考風,豐富考試內容和方法。內容上增加自學能力檢測和動手操作能力、應用能力的考核,方法上採用口試、筆試和實驗操作結合。同時加強教學過程的課時、單元質量過關,把問題解決在教學過程中。
教學質量評價對於整個減負系統工程來說是個至關重要的「瓶頸」。要減負還必須改變單以分數論「英雄」的評價模式。重視課堂教學質量、課業負擔的情況。重視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評價。兩項改革打破了「分數唯一」的傳統模式,促進了師生教學過程質量的提高。
七、提高自身素質,堅持教學科研
課業負擔過重也是經驗教育低效乏能的一種現象。傳統的經驗方法不足以駕駛變化了的課程,舊方法解決新問題只能選擇加強強度和延長時間的路子。因此,要實現既減輕負擔又保證質量,必須全面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素質。我自己投入到教育科研中,並把優化教學過程作為主攻方向。一是研究新教材,把握實質,合理地、恰當地處理和組織教材。二是探討在豐富和發展原有教學模式基礎上找到與本學科相適應的教學模式,並根據學科特點及規律安排教學過程以減輕學生負擔。三是加強作業的「科研」。努力尋求「使學生少做些作業並且因此可以多學些的路子」,探討作業設計的最優化及其批改、指導、評價的最優方法。為此我給自己定了三項制度。一是教學達標制度。目的在於讓自己把時間、精力集中到苦練基本功,加強「六認真」上,增強駕馭教材和課堂教學的能力,有效地教好教材,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二是學科特色建設制度。爭取在二、三年內形成符合本校實際的數學教學思想、教研理論、教學風格,找到走內涵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三是自我實行成才達標制度。要求自己走學習、研究、思考、實踐的路子,達到教育、教學、實驗崗位合格,進而爭取出科研成果和影響教育界,從而走上教學研究之路。
⑥ 如何減輕數學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
【摘要】 減輕抄青少年學生過重的課襲業負擔,主要是通過培養學習興趣、構建高效數學課堂等策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 數學課;減負;提質;策略 「減負提質」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作為數學教師的我,認為「減負提質」就是以數學課程標准為前提,有針對性地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和心理負擔,提高數學課堂效率,建設高效課堂. 在此,我從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策略. 一、教師轉變教學思想是「減負提質」的前提 課堂教學要重視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改變被動的學習方式為自主學習、科學探究;改變以教師的講授為主,變為師生共同探究學習、合作交流等. 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創新建議和合理要求給予足夠的關注認同,甚至欣賞. 作為活動主體的學生會感到輕松愉悅,作為活動的引導...
⑦ 如何切實減輕中小學學生課業負擔
1.堅持依法治教。認真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也包括政府及教育專行政部門制定的關於減輕中屬小學生課業負擔的行政規章,要貫徹到位,令行禁止,加強督導檢查,防止擺過場,走形式,一陣風,要堅持常抓不懈,切實扭轉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局面。
2.改革考試招生和質量評價制度。要堅持推薦生制度,擴大比例增加人數,使更多的學生受益。要堅持克服單純以升學率,單純以學生學習成績評價教師和學校的弊端,建立全面的發展性評價體系,要可操作,落到位,起作用,即在學生升學,教師晉級,學校評優等方面起作用,使學生、教師、學校受益於發展性評價。要進一步降低中考命題難度,淡化甄別和選拔功能。
3.繼續深化課程改革。從課程內容、教學行為、學生學習方式、課程評價等方面,全面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目標和任務,轉變教育觀念,摒棄應試教育的做法,著眼於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推進素質教育,這是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根本途徑。
⑧ 如何 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 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一、研究背景
中學生作業負擔過重已經成為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這不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由調查結果顯示,現在的學生負擔確實很重,而且家長的壓力也很大,所以學生的學業負擔來源於家長、學校以及老師的壓力三座大山,壓得學生幾乎無法喘息,這三座大山的根源在於我們應試教育的考試評價制度,分數高於一切,在這樣的情況下,來自各方的壓力自然讓學生承受不了。對於數學教學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要提高學生對數學題的應變能力,就要做到有效的課堂教學和優化的課後作業。
二、研究意義
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延伸部分,一份有效的作業,不僅可以客觀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數學作業的優化性還有提升空間,要是做的好就能明顯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數學課外作業是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補充,意在通過適當的課外作業使課堂知識再現,使課堂所學知識得到應用,讓學生通過練習及作業對知識舉一反三、融匯貫通。
減少作業負擔,要求我們的老師在訓練題目和作業題目的選擇上動大量的腦筋,花費了大量的精力。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和愛好,選擇了一些能讓學生動手動腳動嘴動腦的課外作業,比如某一地區或某一范圍內的調查報告,可以讓有興趣的同學自主結合,共同完成,做到要求要明確:目標明確,深入實際,材料真實,結論清楚。課堂學習目標一定要明確,盡量減少甚至杜絕臨時性作業,這也是減負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堅持教師改變觀念,在有效課堂上下功夫,提高認識,以建設高效、和諧課堂為目標。
優化數學課外作業就是針對學生的實際,教師從「茫茫題海」中經過認真搜集、精心篩選,找出適合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需求的習題,經過編輯、加工和整理成為課外作業。既要求作業質量,又把握適當的數量。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
成立課題小組,搜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信息,制定高中學生課業負擔產生的原因調查問卷,並對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分析,深化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確立課題實施的途徑和方法,制定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明確研究內容的核心概念、主要理論依據、研究實施的方法和途徑等。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
通過問卷數據統計、分析、家訪、與學生談話、與教師領導交流,分析高中學生課業負擔產生的原因,通過定期召開課題組成員會,研討探究,如何精選例題,篩選有效作業、控製作業量的方法與策略,並加以實施、驗證、總結。針對高中學生課業負擔產生的原因,制定相應的策略。運用賞識教育、成功教育和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的理論指導教師轉變角色、向課堂45分鍾求效率,同時研究總結出一條適合本校實際的理論與方法。編寫適合學生的作業習題冊及月考模考試題,讓學生在有限的習題中盡可能地掌握所學知識。
第三階段:成果展示階段。
對本課題的研究過程及資料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分析,撰寫研究報告、完成課題研究成果的編匯工作。根據編寫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反思,並撰寫結題報告。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研究報告,研究論文。
2.經驗總結材料:階段性總結材料,結題總結材料。
3.匯編優化不同課型數學作業的案例、課件、研究心得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