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科技教育的意義

小學科技教育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8 05:36:19

『壹』 科學教育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科學抄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襲質的重要因素,是現代教育的核心,這不僅能使青少年獲得生活和未來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獲得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及科學方法的熏陶和培養。科學教育,讓廣大青少年樹立這樣一個牢固的信念:科學總是在尋求、發現和了解世界的新現象,研究和掌握新規律,它是創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奮斗。

『貳』 小學生科技實踐活動的目的和意義

小學生科技實踐活動的目的是通過孩子們的親身事件 讓他們體會更多的科學小知識

『叄』 在小學,學習科學的意義是什麼。

1、首先,小學科學課有利於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通過科學探究以及實驗活動,學生們能夠學會尊重事實,勇於探索,敢於質疑,學會根據所學知識大膽猜想並實踐檢驗。

2、其次,小學科學課可以促進師生交流,促進學生交往。科學課中涉及到很多研究性學習,需要學生組成小組互相配合,有助於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而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經常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解答問題,這也有助於促進師生交流。

3、最後,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有助於其他課程的學習。例如,通過科學課的學習,小學生可以豐富詞彙的儲備,提高語言的准確性和精煉性,鍛煉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對於小學生學習語文等學科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再如,科學課中所提倡的邏輯和因果關系,也有利於小學生理解和學習數學課程。

(3)小學科技教育的意義擴展閱讀:

2017年1月19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通知》,這是自2001年頒布《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實驗稿)》16年後,正式發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

從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國一年級的小朋友們每周都將上至少一節科學課。同時,小學階段科學課時總量的增加也意味著課程內容的擴充,具體變化和效果還有待新版課程標准深入實施後一探究竟。

『肆』 科學史的例子對小學科學教育的意義

一、科學史促成人們世界觀的改變和新的開拓性思維方法的形成
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科學的哲學功能主要就集中在的對人們的世界觀的影響和方法論的建構兩方面。馬克思早就指出,科學進入人們的生活,它比宗教、政治、藝術等意識形態的形式更為有效影響和改變了人的精神世界和思維方式。
就科學史的發展之於世界觀的建構效應來看,奧地利哲學家、維也納學派的創立者石里克曾經在他的著作《哲學與自然科學概念》中有過如下斷言:「在統一的科學內部,所謂的自然科學概念——或者准確的說,它們中的基本概念——是這樣的概念,通過對它們的澄清,世界觀的本質特徵才會出現。因此,哲學家只有從自然科學家的世界圖景中出發,才能達到他們的世界觀」。石里克的這一斷言本身雖然還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它至少鮮明地表達了自然科學對人們的世界觀具有重大影響這樣一種意見。在人類思想史上,那些意義重大的世界觀的轉變,總是和那些決定科學圖景的基本特徵深刻的、具有深遠影響的自然知識的進展一同發生並受到它的制約。從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的日心說的轉變在人的心靈中引起了極大的震撼,極大地改變著人們世界觀,使人們認識到人並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宇宙的一分子。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進一步震動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改變了人類對自身與周圍世界和其它存在物的真正關系的認識—人只不過是生物進化序列的一個環節而已。
如果我們再考慮一下西方哲學發展歷程,我們還會發現哲學不僅始自於人們對自然的思考,而且它的每一個決定性進展和每一種重大的轉變,也總是在與對自然的解釋的關系之中和數學的精確性的氛圍之中發生的。事實上,也只有在這種關聯和這種氣氛中他們才是可以理解的。柏拉圖的哲學就與他的數學和科學素養密切相關,他甚至在他的學園的大門上寫下了這樣的警句:「不懂幾何者不得入內」。持與柏拉圖世界觀正相反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也同樣具有很好的數學和科學素養。而比他稍後的亞里士多德更以「網路全書式」的學者而聞名於世,他的科學建樹也不比他的哲學遜色,現代科學的一些學科甚至就始於他的真知灼見。其他如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康德等等,他們的哲學無不與自然科學密切相關聯。而休謨則常被作為這方面的反面例證,的確,在自然科學方面,可以說休謨沒有作出過任何貢獻,而在哲學歷史科學方面卻取得了許多成就。但是,休謨的例子並不構成自然科學之於世界觀建構的真正反例,相反,恰恰是休謨的例子最為令人信服地證明了科學與世界觀緊密關系的正確性。因為在休謨的哲學中,沒有一處與歷史的概念和或歷史的方法相關,他的例證和思考的材料大多取自物理學和心理學,而後兩者則可以說是分別企圖以精確的概念去把握外在的和內在的自然。因此,作為哲學家和歷史家的休謨也是從自然科學中獲得其哲學的刺激力的。[4]
總之,作為一個統一的知識系統的科學向我們提供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圖景,通過這個世界圖景的意義分析我們可以達到我們的世界觀。
就科學史與方法論的關系而言,一方面,一部科學史就是一部科學方法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另一方面,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方法與哲學方法相互影響並逐漸融為一體。
在近代科學史上的第一階段(即搜集和積累材料的階段),學科之間處於幾乎完全孤立的狀態,以此相適應,把整體分解成部分,深入考察的分析方法居於統治地位,影響到哲學方法則把自然界的事物孤立起來,看作是靜的東西、死的東西。到十九世紀近代科學史的第二階段(即綜合整理材料、並概括上升為理論的階段),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往由於分析方法所形成的嚴格的單值性已被明顯表現出來的多值性所取代。這時同一對象可以同時被幾種方法從不同的側面進行研究,或者同一種方法被用來研究不同的對象。前者如用力學、物理學的方法研究化學產生了化學熱力學;後者如光譜分析方法,在物理學中可以用於研究原子核外電子系的結構,在化學中可以用確定物質的結構和化學成分的關系,在天文學中通過測量天體光譜線的紅移,來測定天體的視線方向的運動速度。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新發展向人們展示了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自然界是普遍聯系的。這一思想隨著二十世紀的到來表現得更加明顯。二十世紀以來,隨著橫向交叉科學的出現,尤其是貝塔朗菲為了開辟整體論研究法的道路而提出的一般系統論,打破了無生命界、生物界和人類社會的界限,找出其中共同起作用的基本定律和原理,解決了分析與綜合、還原論與整體化之間的矛盾,促使科學方法與哲學方法的融合,將人類認識事物的思維方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即從孤立的缺乏聯系的認識方法向揭示事物之間普遍聯系和建立整體性的認識方法跨越了一大步。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創了關於整體的多維立體思維方式,科學地揭示了事物中得各個要素(物質、運動、時間、空間)不能脫離事物總體而獨立存在的基本性質。系統論的核心在於科學認識和哲學認識的整體性,它啟示人們運用系統方法研究和思考問題,突破傳統科學方法和哲學方法思維方法的局限性,廢除單一化、一刀切的舊思想方法,建立起多維性、創造性和開放型的新思維方法。[5]
二、科學的歷史進程突顯出人們基本的行為倫理准則——集體主義和普遍性原則
科學的發展是一項集體的事業。正像一座不朽的豐碑,建成它需要數世紀,為此每個人必須攜帶一塊石料,在某些情況下,這塊石料需要耗費人的畢生精力。因此,這使我們感到科學需要必要的合作,需要我們和我們同時代人同心協力,甚至需要我們的祖先和我們的後繼者共同奮斗。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只不過是一個戰士,僅僅是整體的一小部分。正是人們共同感到的這種紀律,造就了軍人的精神,把農民的粗俗的靈魂和冒險家的無恥的靈魂改造成為他們能夠具有各種各樣的英雄主義行為和獻身精神。在不同的條件下,科學的歷史發展能夠導致類似的行為。這種投入到為人類的利益而集體努力奮進的工作,促使了人性的完善,顯現出人性的可愛。科學本身的發展也需要人們在時代的課題面前協同努力,在歷史的長河中前赴後繼。縱覽幾千年的科學史,無論是中國人、希臘人還是阿拉伯人,都曾創造出令人眩目的古代文明,也無論是英國人、法國人還是德國人,都曾在近代科學中一度占據中心位置而對之做出過巨大貢獻。從希臘文明和中國古代科技對於近代科學的巨大影響,從開普勒在第谷的天文觀測資料的基礎上建立行星運動三定律,牛頓又在開普勒和伽利略工作的基礎上建立牛頓力學,麥克斯韋電磁學立足於法拉第實驗定律,現代遺傳學重新發現孟德爾定律等一系列科學史事實,我們可以體察人類智力接力的承繼性,牛頓因而感嘆:他所以能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科學的發展在本質上是一種人文事業,而對科學的追求,科學的價值形成,科學所要求的團隊精神等都充滿著人文關懷。
科學的歷史發展突顯出人們另一個基本的行為准則是普遍性原則。科學以普遍性為目的,使特殊利益服從普遍利益,這是一條很重要的倫理准則。科學在特殊事實面前,將要認識普遍的規律,它要追求越來越廣闊的概括。乍看起來,這似乎只不過是一種智力習慣,但是智力習慣也有它的道德影響。在這一過程中,科學的研究使人們變得不去更多的注意特殊的、偶然的東西,因為你對它不感興趣,那麼你將自然而然的認為它幾乎沒有什麼意義,不把它看作是值得追求的目標,甚至不屑一顧。作為這種高瞻遠矚的結果,可以說,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變得有遠見了,人們不會再盯著微不足道的瑣事了,由於人們不再理會這些瑣事,它們就不會成為人們生活目標的障礙。於是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傾向於使特殊利益服從普遍利益。
科學的歷史進程展示日新月異的現象,科學使人們與比人們自己更偉大的某些事物聯系起來。在科學發展向人們所提供的偉大視野背後,它引導人們猜測一些更偉大的東西,在追求這種景象的樂趣中,人們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從這意義上說,科學史高尚的。嘗到這種滋味的人,即便是遠遠的看到自然規律先定和諧的人,它也會比其他人善於自處,不去理會他的渺小的、個人的利益,因為他知道有比他自己更重要的價值,這正是人們建立倫理學的基礎。
三、科學史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完善和升華
科學史的人文價值,是指科學的發展在人的精神境界完善與發展中的影響與意義。科學史是人類活動、人類智力發展的歷史。在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凝聚和升華了的人類精神就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人類的基本精神,它對於完善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構理想人格起著重要作用。科學精神主要包括求實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創新精神和發展精神等等。科學精神是科學主體所共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准則的總和,是一種規范性的理性文化,是人類理性精神的集中體現。科學精神是科學家的本然精神,是科學家的良心,是全人類的應然精神,是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人是一種有精神和精神生活的生命存在,科學精神是適應人類精神生活的需要,並與人類精神生活本性相吻合。正因為如此,科學精神才構成人類精神世界中的基本內容。科學精神雖然不能成為人之為人的標志,但它至少可以成為文明人之所以為文明人的標志尺度之一,並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構發揮重要作用。第一、完善人民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構成系統,其中,理性世界是主導性的。人是理性的,但並不等於說人天生就是理性的。理性的發生和發展離不開科學的發展,因為科學是理性的,科學精神是一種理性精神,科學活動是一種理性活動。在科學活動中,通過科學和科學精神內化為人的內心活動的指導原則,它就能深化認識,凈化思想,凝煉精神,塑造靈魂,實現思維方式的現代化,促進價值觀念的自我更新。同時,科學作為真善美的載體,還能美化人的心靈,實現精神境界的審美化和道德化。第二,建構理想的人格形態。科學和科學精神對人的發展的偉大作用之一,表現在人的基本精神面貌的形成上。科學主體在長期的科學認識和科學實際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理性化的人格氣質、實事求是的態度、堅韌不拔的意識、積極創新的勇氣等等。這不僅是科學主體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理想人格應有的特徵。第三,提倡科學精神,可以抵禦偽科學。科學精神的核心是求實創新,它是由科學本身的性質所決定並在長期科學實踐中形成的傳統,為追求和捍衛真理而獻身,為服從真理而果斷修正錯誤,嚴肅認真的責任意識,坦誠無謊的光明態度,以及開拓精神、批判精神等等,都是科學的求實創新精神的具體體現。而那些偽科學構造者們的各種行為表現,比如有意掩蓋事實真相、自我吹噓、偽造名譽頭銜以哄抬身價,拒絕批評和檢驗等是與科學精神不相容的。弘揚科學精神,揭露和抵禦偽科學,既是科學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完善人的健康的精神世界的一個重要方面。
另外,科學史特別關注科學家的生活和思想。科學史對科學家的研究,就是要從科學家本人的生活經歷和時代背景中追溯其思想的來龍去脈。我們不能把科學思想與科學家的科學經歷和人生體驗割裂開來。對科學家的研究,是當今科學史研究的核心領域,一些著名科學家如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傳記,迄今已不下百部。科學史對科學家的研究,無疑為人文主義傳統增添了豐富的內容。人們了解科學家的生平、思想、了解他們走過的道路,就可以學習和借鑒他們的治學態度、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從他們成功的因素中獲得啟示,從他們失敗的原因中吸取教益,從而激勵人們的獻身精神、提高理論思維水平和科學研究的藝術。

『伍』 學校開展科技課教學的意義是什麼

「科技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誰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科學的希望,擔同著科教興國的歷史重任。因此,把科技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從小學抓起,為培養未來的二十一世紀的人才打下基礎勢在必行。

現代科技實驗教材包涵的內容十分廣泛,貼近學生的生活,趣味性很強,是加強科技教育,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的主渠道。這門課的開設必將增強我國少年兒童的科技意識,全面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對從小培養少年兒童學習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從面成為具有創造精神的,適應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的建設人才打下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就需要教師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對科技的好奇心,求知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科技課上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讓學生在自覺參與中求得自我發展,逐步學會做人,做個現代的人,做個科學的人。

然而有些教師往往沿用較陳舊的方法進行教學,這種教學過程中,教師處於中心位置,學生完全處於被動狀態,這種教學造成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即灌輸多,方法呆板,教師費力,學生消極厭煩,嚴重地阻礙著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創新素質的發展,素質教育的實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迎接未來,這是世界各國在教育改革過程中達成的共識,小學現代科技是一門嶄新的學科,需要教師把創新教育觀念落到教學實踐中去,並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兒童的特點,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用「創新性的教」為學生「創造地學」創造環境和條件,具體地說,就是教師運用行之有效的現代教學方法如:探究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學法等,將科學發現的過程,簡潔地重演於課堂,指導學生動手、動腦,讓學生體驗作為學習主體,進行探索、發現和創造性思維的樂趣,從而使學生自行獲取知識、運用知識,享受首創成功的快樂,提高教育教學的的效果,培養具有科技創新素質的學生。

『陸』 小學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教育的重要性如下:

  1. 小學教育的重要特點

    作為少年整個人生當中教育過程的開端,小學教育是規模非常宏達的教育工程,為以後的人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小學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對象,一般是6到12歲的少年接受小學教育,這些少年身心發展正在處於過度階段,也具有錯綜復雜的心理發展狀態,其世界觀,道德品質,政治思想等方面都在建立的初級階段,其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強,受到外界影響也會比較容易。

  2. 整個教育的基石就是小學教育

    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課程計劃》中有明確的規定,小學階段的培養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需要將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正確的觀念和思想初步建立起來,將樂觀開朗、勤奮向上、認真負責、誠實守信以及關愛集體和他人的良好品質培養起來,並將明辨是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初步建立起來。

    第二,對於算術、寫、讀等方面的基本的技能和文化知識需要掌握起來,形成對自然和社會的初步的了解和認知,思考、動手以及貫穿觀察能力都能初步形成。

  3. 興趣廣泛和健康生活的良好的生活需要形成起來。

    最後認識勞動與生活的不易,熱愛勞動的思想也形成。為了實現孩子的品質品德、思想政治和學習文化,我國小學教育需要不斷努力。小學教育有著覆蓋於方方面面的目標,為了這些目標的實現,就需要教育和關心少年兒童成功過程每一個環節,這就對於社會、家庭和學校都提出了很重要要求,需要關注和關心其成長過程。

拓展資料

小學教育是向兒童實施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教育。小學教育既不是就業定向的職業技術教育,也不是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專業教育。它是面對全體兒童實施普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在此基礎上發展他們的能力,培養他們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提高他們的身體心理素質,使他們具備國民應有的一些基本素質,為他們進一步深造創造條件。

小學教育是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前提。小學教育是向全體兒童進行的最基本的知識、技能教育,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做人,奠定學習、生活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從某種程度上講,全面性是專業性的預備。只有保證小學教育的質量,才能確保高一級學校的教育質量。兒童接受小學教育的年齡階段,是人生歷程的巨大變化時期,是人的智力、能力和良好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小學教育的每一個方面都不可偏廢。

『柒』 在學校組織科普教育活動有何意義

關於加強科普教育的意義和策略 (2000年6月) 科普教育是面向社會開展的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科學技術成果的普及性教育,是立足提高國民科學素質的教育,涵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貫穿學歷教育、成人教育和終身教育。科普教育十分有利於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素質教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歷史證明,任何科技的發現、發明、傳播和應用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科技只有與高素質的人才結合起來,才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種結合的根本途徑就是教育。一度時期以來,「***」活動在我國很多地方十分猖獗,釀成了不少人間悲劇。現在,盡管「***」已沒有了市場,人們也逐漸認清了邪教的本質和危害,但是,「***」現象留給我們的思考卻是沉重的、深刻的、永久的。究其原因,除了一些人理想信念淡薄以及「***」的歪理邪說具有極大的欺騙性和詭秘性之外,與前幾年科普教育的針對性、普及性、實效性不強有著很大的關系。當前,不僅僅是教育系統,整個社會都應該十分重視科普教育,並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的整合育人優勢,逐步向社區教育、成人教育和終身教育延伸,普遍提高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全民科學素質,增強人們對邪教歪理邪說的免疫力,促進全民族素質的整體提高。 一、加強科普教育的時代背景不久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發表了2000年度《國際競爭力報告》,中國科技競爭力排名繼1999年大幅度下降12位後,在本年度報告中的排名又下滑到名列第28位,令國人十分震驚。那麼,我國科技競爭力的源頭----教育又怎樣呢?據1987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供的材料,1980年我國文盲占總人口的23.7%,1984年我國小學入學率為37%,1984年我國高校學生人數為139.6萬,大學入學率僅為1%,這個數字與同時期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即使與印度相比,差距也不小,1984年印度高校學生人數為344.2萬,入學率為9%,我國教育的這種狀況實在堪憂。近幾年來,我國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盡管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嚴重的問題:一是學習負擔過重,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較大的影響;二是偏重智育,青少年的素質不能全面發展,扼殺了青少年創造力的開發;三是片面追求升學率,造成學生偏科應考,死記硬背,忽視科普知識的教育和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教育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也只能是見縫插針,始終擺不上應有的位置,從社會到學校到家庭,對科普教育重視和投入遠遠不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科技教育的普及面不廣,一些科技活動、科技比賽僅僅局限於部分參賽學生;二是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沒能形成合力,社會與學校、家庭的科普教育很難接軌;三是科普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長)的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綜合多方面的因素,當前的科普教育遠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更不能適應即將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筆者認為,只有全社會進一步認識科普教育的重要意義並全方位多層次地實施,才能真正貫徹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從而擔負起中華民族21世紀全面復興的偉大使命。加強科普教育的重要意義小平同志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又說:「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教育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前提和智力基礎,是培養高素質勞動力的根本途徑。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應該將科技素質教育貫穿始終,並作為核心工作來抓,其意義主要有三個方面:1.有利於推進現代化建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就是振興經濟,實現現代化。現代化呼喚新的科學技術生產力,現代化需要創造型的高科技人才。從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來看,科普教育不僅能豐富青少年的科技知識,完善知識結構,更有利於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和創造能力,塑造青少年探求科學的意志品質。早在「五四」時期,仁人志士就呼喚「德先生」、「賽先生」,就開始致力於科學救國。八十年過去了,現今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究竟如何呢?毋庸諱言,「文革」不僅僅耽誤了一代青少年,而且還嚴重耽誤了我國科技發展列車的進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科技發展現狀令人擔憂。面對電腦網路世界,面對知識經濟時代,面對21世紀的機遇和挑戰,面對世界各國的激烈競爭,我們不僅要加大教育投資,加快實施素質教育的步伐,更要重視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使科學的種子在青少年的腦海中生根發芽,為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2.有利於增強國際競爭能力。當今世界,國際競爭就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中華民族能否參與國際競爭並在競爭中取勝,同樣需要依靠科學技術,依靠大批高科技人才。作為「母雞」的教育如果不能迅速高效地「生產」出高科技人才,那麼「振興中華」必將是一句空話。從青少年時期加強科普教育,為長大後攀登科技高峰夯實基礎,其意義十分深遠。從這個意義上說,它關系著祖國的「生死存亡」,不能不引起每一個愛國的中國人的思索和重視。3.有利於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使命。回顧三次技術革命的歷史,從蒸汽機、電力技術的廣泛應用,到電子計算機的問世,社會生產力的性質規模、發展速度發生了質的飛躍,從原子能時代、太空時代、信息時代跨入生命科學時代,整個社會都面臨著新科技革命的嚴峻挑戰。目前的知識更新周期也越來越短,幾乎每十年科學技術知識就要淘汰30%。如果不加強科普教育,不注重培養學生科技前沿的新觀念、新方法和新思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那麼,當代青少年很有可能在未來世界中落伍於時代。二、加強科普教育的實施策略科普教育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如果僅僅依靠學校單槍匹馬地實施,是遠遠不能實現預期目標的。這涉及到人們的價值取向、認識導向和運作定向等多方面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們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教育的優勢,努力拓寬科普教育的覆蓋面,不斷深化科普教育的長遠效益,形成齊抓共教的局面,營造整體育人的良好社會氛圍。1.以學校為主體,實施科學素質教育。科普教育應該以學校為主渠道、主陣地,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重點要在「三類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抓好「三化」:一是在學科課程中全面滲透「整體優化」。科普教育首先應立足課堂,體現在各科教學之中。要在不斷提高教師素質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滲透科普教育。一方面採用先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把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創造性思維列入課堂教學目標,從而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引導到學好文化知識方面,尤其在勞技課和自然學科中要加大科普教育的比重,諸如開設創造發明課、進行科技製作等均是較好的嘗試。二是在活動課程中有機結合「重點深化」。如果說,科普教育在學科課程中屬於「普及」層次的話,那麼在活動課程中則屬於「提高」和「深化」的境界。中小學可以通過主題班會、科技興趣小組、團隊活動、社會實踐、科普宣傳周及群體性比賽來促進全校學生積極參與科普教育活動,激發學生探求科學寶庫的熱情,同時,又可以發現和選拔科技新苗,進行個別輔導和點撥,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個性,並且反過來促進群體提高。三是在環境課程中營造氛圍「潛移默化」。學校應十分重視環境育人的功能,要讓每一寸牆壁「說話」,要讓每一棵樹木育人。校園要從「凈化」、「綠化」、「美化」、「香化」向更高層次「知識化」發展,比如,校園花木應掛牌標上科學的類別名,櫥窗板報中應定期進行科普宣傳,牆壁上應書寫激勵性的求知標語,教室內可懸掛科學家頭像和名人名言,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建立科技雕塑,使整個校園洋溢出「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郁氣氛,逐漸培養青少年科學意識和科學的學習習慣。2.以社會為延伸,強化科普教育保障。社會的科普教育情況起著導向、激勵的作用。從「科教興國」到「科教興市」,意味著科普教育也將逐步成為各級政府行為,並形成一定社會輿論導向。筆者認為,當前應該著力加強「三個建設」:一是加強組織建設。要建立健全各級科技類組織,強化科委的全局督導功能,增強科協和科輔協會的組織指導功能,提高少科站的主導育人能力,配齊配強人員,保證組織管理得力到位。二是加強陣地建設。從城市到鄉鎮要建設規范實用的科技長廊,要設計顯目、寓意深刻的「科教興市」雕塑,要將青少年宮辦成科技宮、知識宮,要定期利用電影電視播放科技專題節目,並加快文化宮和圖書館科技知識化的進程。三是加強活動建設。要充分發揮政府、社會團體的力量優勢,通過開展參與型活動、比賽活動、集會類活動、報告會、現場會來推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進程。還要通過團隊活動這一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效載體,積極引導青少年學生提高素質。要通過一些社區活動來推動成人的科普教育進程。3.以家庭為補充,增強科普教育實效。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長是孩子的首任教師,也是終身教師。因此,家長的科學素養及對科普教育之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接受科普教育的效果。同時,家長接受科普教育也極為重要。可以說,教育好一個學生,帶動起一個家庭,就能影響一個社區,促進整個社會。筆者認為,家庭科普教育應從「三好」入手:一是辦好家長學校。學校和社會應聯合開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的科學素質,養成科學的教育方法。二是辦好「家庭科技書角」。家長應多購些科技書籍,豐富孩子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科學的興趣。三是扮好「科技家長」的角色。青少年的求知慾旺盛,如果向家長請教而「一問三不知」,不僅降低家長的威信,而且不利於孩子進步成長。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家長更要擔負起孩子生理、心理衛生上的「導師」,這就要求家長要接受繼續教育,自覺「充電」,不斷提高。綜上所述,科普教育是涉及到未來「國計民生」的大事,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家庭都不能掉以輕心,應該在共同目標的支配下,群策群力,協調配合,將科普教育工作列入政府的議事日程,列入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考評的要素之一,列入學校對教師教學的要求,進一步增強社會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使全社會的科教工作全面啟動、迅速發展。參考文獻:柏岸《科教興國與教育現代化》劉吉《中國教育存在什麼問題》

『捌』 中小學科技創新比賽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當今時代各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科技創新實力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因此我國一直採取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過去,我國由於科學技術落後,在國際社會上沒有發言權,但是現在,我國的科技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和創新,在國際舞台上享有著很大的話語權,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覺得之舉辦中小學科技創新比賽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最後,我覺得舉辦中小學科技創新比賽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鼓勵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質,鼓勵優秀人才的涌現,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一批批後備人才。

『玖』 提高科學活動的科技教育意義應該怎樣做

科技競技活動作為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一環,是學校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版意識、競爭意識權,訓練學生觀察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思考能力和發明創造能力的重要陣地。科學競技活動不僅寓德育教育於活動之中,培養了小學生良好的品質和高尚的情操,更促進了小學生對各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拾』 小學教育的重要意義

基礎教育,培養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生的基本認知方式

閱讀全文

與小學科技教育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