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活動總結
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的十七大報告講了四個方面內容:「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功能主要在於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原則與依據,這四方面內容並不直接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涵,但為構建走向大眾實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了方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下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進入實踐領域的社會核心價值觀應該是簡單、清晰、明了的,最好是「語錄」,幾句話、幾個詞。 「語錄」恰是理論生命力最強盛的標志,最有作為的標志,最發揮作用的標志。
基於這樣的判斷,我們認為,有四個價值范疇應該能、也確實能進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野:和諧、公正、仁愛、共享。
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狀態。和諧,這一范疇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但其價值內蘊具有鮮明的現代色彩,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和諧,「和而不同」,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內容,首先是承認「不同」,充分肯定、尊重、保障社會主體的多樣性、差異性、獨立性,包含了「自由」、「平等」所應有的內容;但這不同又沒有導致根本性的沖突與斗爭,而是「和諧相處」,是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在更高層面上達到一種融洽、協調、有序的狀態。因此,我們可以講,「和諧」,是對自由與平等的超越,既包含了自由與平等的精神,又避免了抽象談自由與平等而可能導致的社會失序。
公正——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指向。建立在集體主義基石上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承認並倡導共同的標准、共同的價值。這一標準是超越所有社會主體自發利益而又普照所有社會主體根本利益的價值評判,這就是公平正義,簡稱公正。公,一個社會大家庭的理想狀態;正,一個社會大家庭的共同信念。而且,公正作為核心價值觀,既有厚重的理想導引性,又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可以在全社會引起共鳴。
仁愛——社會主義社會的倫理訴求。愛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情感,也是人類社會最可寶貴的情感。沒有愛的社會是不可忍受的,任何社會都應該把愛作為核心的價值觀。但是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因而不同社會形態中的愛的形式與愛的內涵是不一樣的。資本主義個體主義基石的價值觀決定了它的愛是「博愛」,而社會主義社會,更加註重個體與社會及社會中相關群體的關系,是一種「關系之愛」。愛有差等,向上愛父向下愛子,同樣是愛,形式內涵截然不同。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進行創造性轉換,用於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合適的。更何況「仁者愛人」,社會主義的「仁愛」還是建立在以人為本基礎上的愛。
共享——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胡錦濤同志指出:「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無論物質成果,還是精神成果,都應該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所共享,都應該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更進一步看,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主人對國家改革發展成果共享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是社會主義的邏輯必然。所有制形態上的「公有」體現在分配形態上必然是「共享」。而且,「共享」作為核心價值,在當代中國有著鮮明的針對性,也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核心價值觀應處於價值的層面,是價值性的不是工具性的,因而,一些反映奮斗目標、發展主題、政治文明建設任務等要求的具體內容不應該進入價值觀層面。比如,「民主、法治、權利」等內容,固然很重要,也是當代中國社會迫切需要加強的內容,但它們是價值觀的實踐展開,是次生內容,我們完全可以從核心價值觀中把它們推導出來。把它們列入核心價值觀,會發生價值觀層次紊亂。對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臨的挑戰要有清醒認識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至少面臨著來自內外兩個方面的挑戰。
第一,從中國社會內部看,中國社會發展階段的不確定性導致價值觀塑造的復雜性。
價值觀不是空穴來風,不是紙上談兵。價值觀來源於社會形態的深層結構與運行關系。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會有什麼樣的價值觀,有什麼樣的社會才會有什麼樣的價值觀。
我們回顧價值觀塑造的歷史,就會發現一個規律。
一個社會價值觀的形成一般在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新社會形成前夕,這時由於大家共有一種理想,因而可以提出一種激發、鼓舞、理想色彩比較濃厚的價值觀。這一階段的價值觀更多的是一種應然的價值觀,應該如何如何。像資本主義「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就是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提出的。另一個階段就是一個社會已經完全成熟定型後,可以提出與這一定型社會完全吻合的價值觀。像中國的忠孝價值觀(忠於君主,重視家庭)就是一個成熟的農業封建帝國所需要的價值觀,它適應並維護了那個社會。
當代中國從社會發展階段上來看,恰好不屬於這兩個時間段,而更像是一個過渡階段。在過渡階段,我們有很多問題沒有闡述清楚,我們的社會狀態處於不斷變化過程中。像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核心是什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形態?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仍然在不斷探索中。這種探索,這種不確定在客觀上導致了價值觀困惑這一現象。
因此,這一階段中國社會的價值觀,既不是價值反叛,也不是價值虛無,而是價值迷茫,而這一點更加危險。價值反叛不可怕,只要有明確的反對內容,就肯定會有潛台詞的擁護內容,內容就在它的對立面或者至少離之不遠;價值虛無也問題不大,不承認一切價值本身也是一種價值的選擇。而價值迷茫則不然,又希望有明確的價值規范,又不知道價值規范在哪裡。縱使頭腦中有些價值觀的希冀(或者說叫理論上的主流價值觀),又因為這些希望的價值觀不會真正在實踐中行得通而不敢當真。面對在社會實踐中大行其道的價值觀(庸俗價值觀)卻又有些不甘心、不接受。
這種困境就表明,我們要搞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問題,必須首先搞清楚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的明確內涵及其社會性質明確歸屬等等這些問題,但這一工作任重道遠。
第二,從外部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競爭看,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形成了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直接而強有力的挑戰。
西方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是簡明、清晰的。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深層理念是 「自由、平等、博愛」,價值觀的實踐展開是「民主、法治、權利」,至少從形式上就給我們以直接的挑戰。不管我們是否承認,當我們准備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就在客觀上把我們推向唯一的境地:必須面對資本主義價值觀這一對手。
更嚴峻的是,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其理論形態上的抽象性和資本主義社會在當今世界事實上的主導地位,使得西方價值觀有成為「普適價值」的沖動,西方社會在推波助瀾,我們社會也有些同志隨波逐流。
其實,對於把西方價值觀當作「普適價值」,我們的態度必須很明確。一方面,中國與西方社會是不同的,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乃至不同的地位實力,導致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是深刻的,這是客觀的事實,一目瞭然;另一方面,中國與西方畢竟同為人類社會,不會沒有共同的東西、共同的要求。但中西方社會之間的共同究竟是什麼,尚需要進一步認識。簡單地把在西方社會大行其道的東西當作「普適價值」強加於中國社會,既是一種無知的獨斷,也是一種臆想的狂妄。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社會主義社會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超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然也應該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觀的超越。這種超越里,既包括反對,也包括汲取,用哲學的話講,就是揚棄。但是,這種超越、這種揚棄從理論上「認識到」變為在實踐中「做得到」,仍然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需要我們努力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