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孝心,和教育孩子的作文
現在,身為小學生的我們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向父母要這要那,卻從不幫父母親做事。我的心中也不由得愧疚萬分,我雖說不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之徒,但從沒為父母著想,做過一件事。只要父母說一句不好聽的話,就跟父母吵架。如果我們反過來想想,父母做這些是為了誰?為的是我們。他們辛辛苦苦在外面掙錢來撫養我們,而我們卻做出了那些沒心沒肺、令人痛心的事來,真是不孝啊!所以,我們應該為父母親想一想,在享受他們的關愛時,也讓我們付出自己的孝心。當他們回來時,要沒端茶,或沒捶背;當他們不在身邊時,要懂得為自己安排事情,以免他們擔心;節假日,要給父母做些事,來緩解他們五天工作的緊張情緒,讓他們精力充沛地迎接下一個工作日。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朋友們,讓孝來陪伴我們一生。讓年少的我們不僅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更是父母身邊的開心果。
❷ 急需一篇關於小學教育的論文3000字要求不限
當前中小學教育管理中亟待關注的幾個問題
摘要: 體現著時代精神的課程理念其 代寫論文所倡導的觀念、行為上的諸多轉變不僅局限於教師和學生這一層面,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也必 須 選准新的立足點,本著有利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促進 「人、校」共同發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實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營 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構建「綠色」管理制度,為課改的實施掃清障礙。
關鍵詞:課改;學校管理;問題
新的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觀念、行為上的諸多轉變並不僅僅局限於教師和學生這一層面, 學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為也要發生相應的變革。沒有與之相應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為的支撐與保障,新課程的實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名副其實。
從一些工作現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為已經明顯滯後,管理問 題瞬時凸現出來。如:重製度忽視人文關懷,重經驗忽視方法創新,重硬體忽視軟體建設, 重形式忽視管理實質等等。對照新的課程理念,就會發現我們在管理中有很多陳規陋習,如 果不加以調整、改變,勢必制約新課程的實施以及學校的發展,甚至教育的發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說,新課程讓學校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面對新課程所引發的諸多新的變化、新的情況以及新的問題,管理者必須 本著有利於學校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促進「人、校」共同發展 的根本宗旨,選准新的立足點,賦予管理新的內涵,創造管理新概念,從而進一步提高管理 層次和管理效能, 為課改的實施掃清障礙,保駕護航。因此,筆者認為,當前的學校管理應亟待關注如下問題 :
一、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關注學校定位,對學校缺乏一個整體的盤點,推著乾的現象比較普遍,這也 是學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課程理念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即只有從實 際出發,找到促進自己發展的「第二曲線」,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這就需要對 學校進行准確的定位。
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是一個關鍵環節,是學校追求個性鮮明的辦學特色的起點,它 關繫到學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設計並制定出與自身相吻合的發展戰略。因為只有明確了 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才能有的放矢地、創造性地開展好各項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
准確為學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驟:首先要進行戰略分析,對學校內外部環境進行系統思 考 、整合分析。這包括三個方面:(1)把握社會的客觀需要。即:了解社會的發展形勢及對人 才培 養的需求,了解國內外教育改革的總體趨勢和動向,教育改革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以及 所在社區的發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觀趨勢。所謂「跳出學校看學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這個道理。(2)正視學校的辦學條件。即從學校實際出發,對學校的文化傳統、社會形象、 學校特色以及師資隊伍、生源狀況、教學設施、設備條件、資源等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觀規律。這是學校正確定位的基礎。然後,根據這些實際狀況,採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從S(優勢)、W(劣勢)、O(機遇)和T(威脅)四個方面對學校現狀進行細致分析,從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創建理想的辦學模式。其次要釐清辦學理念,擬定出極具發展空間的 學校規劃。辦學理念是貫穿學校工作始終的一條主線,是「靈魂」,用明確的辦學思想去統 帥學校的各 項工作,指導、規范教育行為,這應成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說,這也是決定辦 學層次高低的標尺。所謂「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深刻含義正在於此 。時下,課改給了學校發展極大的自由度和極大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用先進的理念貫穿 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促進學校的目標達成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實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並不是新生事物,雖然被經常提及,但它沒有真正地在管理過程中生根發芽,在現 實中往往是流於形式,有名無實。究其根源是受傳統的管理觀念束縛太深,習慣於權力支配 、無條件服從這樣落後的管理方式,極大地扼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 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馳。其實,教師不僅僅是被管理者,同時也是管理者,具 有雙重身份。要實現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須充分體現以教師為本的主體思想,營造一個寬松 的管理和心理環境,喚醒廣大教師的主人翁意識,讓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決策,充分 發掘他們的潛能,這才是提高學校管理質量的根本保證。高效益的管理,有賴於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參與、團結協作。所以作為管理者應轉變「家長式「的工作作風,打破單一的、 封閉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強民主意識、團隊意識,採取柔性的、 開放的管理策略,把廣大教師當作合作夥伴,與教師進行廣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討,最大 限度地實現教師的「參政」、「議政」、「創新」、「求異」,傾聽他們的建議和意見,不 斷完善工作目標和任務,從而取得最大認同和理解,這是暢通管理渠道、保證目標實現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動中謀求統一的過程,教師如果不再只是被動 服從,而是主動適應,管理才會有質的飛躍。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極致
「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基於此點,關注教師的成長,立足 於發現人、培養人、促進其專業化發展應是現代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說的那樣:管理的最大價值,不在於做了什麼事,而在於發現了多少人和培養了多少人。
反思我們的管理實踐,凸現的是教師的工具價值,即把教師當作完成學校目標的工具,沒有 全面地關注教師的需要、成長和發展,忽視了對教師的發現和培養,或者說僅僅維持在低效 的培養水平上。這無異於慢性自殺,因為教師隊伍是學校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學的本質指標只有一個,就是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難理解「 立足於發現、致力於培養」該有多麼的重要。所以作為管理者,更多考慮的應是如何造就一 支專業化的隊伍,如何用發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觀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師,如何根據 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發展優勢,制定出因人而異的培養規劃,如何按時代的要求,促進 他們的專業化發展。尤其在課改的起始階段,管理者面臨著諸多難題,例如,研究型教師 的培養、教師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信息技術等新的技能培養等等,都需要 一個一個地去攻破,只有這樣,教師的工作能力才會與日俱增,教師的整體實力才能不斷攀 升。
四、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學校是培養人、教育人、促進人不斷發展的文化場所,它應該追求一種文化品味,體現一種 特有的文化氣息和文化底蘊,從而達到時時引導人、塑造人、實現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進 一步地推動學校的發展。
受一定的認識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學校硬體設施的建設上,雖說這也 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僅強調物質建設未免有些偏頗。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應在建立學習 型組織、建設學習化校園上多做文章,創設開放、寬松的交流空間,開展各種科研活動,開 設豐富多彩的論壇、辯論會、信息發布會等,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充滿學術氣、書卷氣,體 現出一種文化追求,這對師生的成長以及學校的發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文化氛 圍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需要幾代的管理者 和廣大教師共同為之努力奮斗,才能不斷豐富其內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綠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種常規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學校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程的全 面推進,我們不難發現,舊的制度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學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筆者認為,重建管理制度應體現「綠色」宗旨。所謂「綠色」宗旨,意指新課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思想,立足於催人奮進、共求發展這樣的主題,要充滿生命的活力 。 具體說,有兩層含義:一要「新」。即總體上要符合時代精神和課改的指導思想,要體 現學校的管理意圖,引導、矯正教師的教育行為,充分 發揮制度管理的導向功能。二要「活」。即要體現一定的彈性,可隨時根據形勢變化以及實 際狀況進行微調,同時還不束縛人的手腳,有利於教師的探索和創造,有利於教師的進一步 發展,充分發揮制度管理的激勵功能。
總之,重建制度是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過程中要廣泛徵求教師的意見 和要求,取得目標上的認同,本著促進人、發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陳孝彬,程鳳春
❸ 論文《小學生該如何孝順父母》
小學生該如何孝順父母昆明市西山區陽光小學 李玉梅現在的獨生子女都是在父母、長輩的呵護下長大的,每一家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掌上明珠。這樣一來,孩子長期處於比較優越的地位,容易養成一些不良的毛病,更忘了如何孝順父母。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如何孝順父母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聽從父母的意見和教導,學會從小禮讓父母其實父母的意見和教導,雖然說語句用詞比不上網路詞彙哪么新潮,但可以說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所以對於父母的意見和教導一定要認真仔細的聽取,學會從小禮讓父母,現在一些學校要求學生學習《弟子規》其實也是教育孩子孝順父母。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比起包公的名利、官職來,我們小學生今天孝順父母,聽取父母的意見和教導不是容易得多。二、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現在的孩子都是以我為中心,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父母辛辛苦苦地把他們撫養大,為了工作,為了家庭,為了孩子,父母已經是傾其所有,從來都是心裡只有孩子,但孩子卻從來都不理解是,父母說話他們喊閉嘴,父母掙錢他們嫌煩……更不要說是幫父母做一點家務了,哪怕是洗一個碗,抹一雙筷,父母都會很高興,但他們都不願做,比起子路來,哪更是天差地別了。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起居飲食,保持身體健康 孩子身體健康就是父母最大的心願,只有孩子有了健康的身體,父母才能安心的工作。現在只要是天氣變化,都可看到來送衣服、送葯的家長排成長隊,這樣既影響了家長的工作,又灌輸了孩子不好的想法,他就認為我父母就是會來關心我,我不穿衣服,父母也會送來,他就沒有想到父母的擔心、焦急和辛苦。其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身體健康也是孝順父母的一種舉動。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功學習,努力向上努力學習,提高學習成績,將來能上好中學,學好本領,才能談得上找好工作讓父母放心,舒心,身體健康,現在有些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經常讓老師擔心,同時教師通知家長,家長也擔心。考不上好的學校讓父母到處去找關系找學校,讓父母到處去求人找關系,這難道是孝順父母的好的行為?五、出門和回家都要向父母有個交待,以免父母掛念 現在的父母只要發現孩子晚回來,就非常著急,問同學、問老師、甚至報警……但孩子卻不以為然,只管自己玩得高興,不顧父母的感受。六、要誠實,杜絕撒謊的行為,不在外面做違犯紀律的事有的學生撒謊撒貫了,撒起謊來真的臉不紅心不跳,這樣來就非常危險,因此,要教育學生從小要誠實,杜絕撒謊的行為,不在外面做違犯紀律的事。 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我認為才能做到孝順父母,同時古人說得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❹ 孝心的議論文
我們的生命、思想;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一切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所以,我們不能不孝敬父母。
從古至今,流傳著很多崇尚孝順的人和事。他們有的是平民,有的是皇帝,但他們孝順雙親的事跡,都成為千古美談!薄太後的兒子漢文帝劉恆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身為帝王的漢文帝,其實完全沒必要事事親力親為,只要一聲令下,什麼都可以做好。可是,他做了。至少他沒有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帝王如此,平民百姓又何嘗不是呢?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他從不抱怨,總是恭順對待。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直到冰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這份孝心足以感動每個人。
劉恆和王祥不管身份是否卑微,地位是否顯赫,但是,他們都做到了孝敬父母,劉恆雖然身為皇帝,但他侍奉母親的舉動讓我們深受感動,而王祥可以視自己的養母為親生母親對待,以德報怨,更是讓人感動,他們孝順父母的一言一行,難道我們不應以他們為榮嗎?
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
平常一句問候,一個愛的眼神,一句感激的話語,都能讓父母高興很久。當父母的生日到來時,即使說一句生日快樂,父母的心裡都會很高興的,當父母生病了,如果拿一點葯,父母也會覺得開心,當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時,如果為父母倒杯水,父母都會覺得再累也願意,當父母傷心的時候,一句短短的安慰,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一種幸福,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孝順父母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一個人來到世界上,總會與他人相識,產生親情、友情、戀情,其中濃的化不開,砸碎骨頭連著筋的唯有父母親情。所以,不管貧窮也好,富貴也罷,孝順父母是我們做兒女應盡的責任。
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這輩子都無法償還的,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開始為了我們而奔波忙碌,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他們寧可自己苦,也不肯讓我們受苦,他們對我的愛,是無盡的,偉大的,他們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是他們讓我們可以享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是他們讓我們過的如此快樂,難道,我們不應該報答他們嗎?
❺ 如何對小學進行感恩教育論文
人與人的有效溝通不外乎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吧?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也不例外。然而,當前在經濟社會的沖擊下,許多人不僅觀念改變了,連情感意識也日趨淡薄了。當今的在校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很多孩子為人處世根本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只是一味地從自己的個人利益出發。可見學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傳授知識上,而是還要幫助教育人們懂得做人的道理。我認為,學生來到學校是先來學做人的,其次是學習知識。畢竟人生的杠桿是精神,精神的支點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煥發出無窮的力量。
一、奏響生動的樂章
我認為,感恩教育必須從小學生抓起,讓他們懂得在感激父母養育之恩的同時,也得學會了感激他人。可是,當今的一些青少年不懂得感恩,不僅表現在對待父母的養育之恩,也表現在其他方面。比如老師的教誨之恩,親朋好友、社會賢達的相助之恩等等。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確,孩子們有些不良行為並非是在進入學校之後才養成的。顯然,對小學生的感恩教育需從小抓起,這樣才能奏響了和諧社會的生動樂章!
二、構建愛的氛圍
我曾經在公交車站看到這一幕:好些人在排隊等候上車。此時,來了一位母親帶了一個4歲左右的男孩子,母親邊教育孩子要遵守秩序、依次排隊,邊在留意公交車的到來。不一會兒,公交車進站了,一些人便蜂擁而上,結果那對母子根本上不了車。事實告訴我們,社會中這樣的事例多了,無形當中就對孩子們造成了反面教育,時間久了,孩子反而會認為母親的教育使自己吃虧了,他也會加入那群人的行列。所以說社會感恩教育已刻不容緩了,懂得感恩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品質,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碼的覺悟要求。
對於孩子的感恩教育來說,移情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藉助於電視、圖書等媒介的力量,引導孩子觀看以關愛、善良、正義等內容為主題的作品,多給孩子讀一些以互助友愛為主題的童話故事,還可以把孩子身邊發生的事編成故事講給孩子聽,熏陶培養孩子的感恩之情。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增強和視野的擴大,還可以引導孩子將感恩之情從熟悉的人遷移到一些陌生的人身上。比如引導孩子關心貧困地區兒童的生活,嘗試用零花錢給災區人民捐款,在車上給老人讓座,主動幫助有困難的人,等等,培養孩子心懷感恩萬物的品質。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以身作則成為感恩的榜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如:當我們叫學生把作業練習本搬到班級時,不是認為理所當然,而是向那位學生表示了最真摯的感謝,在班上表揚了這位學生的助人為樂精神,學生臉上寫滿了幸福,同時也看到很多羨慕的眼光。教師,作為感恩教育的引導者之一,應該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以心換心,暢談理想,體味人生,憧憬未來,達到心靈相通。學生由教師的理解、尊重和關愛中,體驗到尊嚴感和幸福感,從而提高自我教育和學習的能力,進而得以完善自我,並從心裡敬重和愛戴教師。感恩教育便收到了實質性的效果。
三、譜寫動人的篇章
中國古語雲:「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人尚且明白的道理,我們更該知曉並付諸於行動。一個人的成長,要感謝父母的恩惠,感謝國家的恩惠,感謝師長的恩惠,感謝大眾的恩惠。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還是一個人為人的基本條件!「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誰都有窘迫的時候,窘迫的時候施人以援手對被救者是一種幫助,對施救者也是一件樂事。因此,我們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形成「滴水恩,湧泉報」的感恩心態,讓學生在愛中成長,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施恩,讓它回歸現實生活,教育學生從點滴做起,在生活中實踐感恩。
再者,教育學生要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學會感恩,先要學會知恩,要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要讓學生懂得,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會少了許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總之,要讓學生成為常懷感恩之心的人、懂得感恩、懂得報恩的人。要讓學生知道「心中有春天的人,身外才會有春天;懂得播種春天的人,才會收獲春天。所以,我們要感激父母給了我們這一次生命,讓我們能來到這個世界活過一次;感謝老師,教給了我們知識,讓我們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感謝朋友,給了我們友誼,讓我們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再孤獨。」當然,我們教師更應該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更應該把體現感恩的行為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才能發揮成;我們中華傳統美德才能發揚光大;心靈與心靈才會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人與人的心才能更好地交融;社會才能更加的和諧!
❻ 關於孝心的議論文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維系統治(「家國同構」,混淆群己權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禮教准則,是漢民族家庭美德與傳統文化罪惡糟粕極具爭議和威力的混合體。需要明辨的是,理論上及現實中的儒家孝道體系是中國特色封建專制主義社會歷史的產物,並非人類的「普世倫理」或客觀的普遍真理。
儒家所主張的依靠暴力實行的「慈-孝」(倒設前提)(無條件的奴隸主義:所謂「親憎我,孝方賢」,舜就是以此起家的政治陰謀家,開了扭曲人性、高壓倫治、孝廉腐敗的惡例。此後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後世有無數「以〔特定關系〕人為神主聖王」的儒家邪教造成的社格人格畸變良知理智淪喪的案例。附: 參考資料2)、「權力-責任」嚴重不對等,制度倒掛設計的孝道是違背《世界人權宣言》、《兒童權利公約》的根本原則與具體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性質,違背現代文明社會的契約倫理與責任倫理、生物界的「責任倫理」和自然法的「道德金律」的。
儒家禮教——孝道推行的實質包含著不平等自由主義、道德相對主義、倫理特殊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上位霸權主義及主觀唯心主義。(參見:自我中心 內聖外王權力意志)沒有平等——公平正義,就沒有法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對真理和人權、人類尊嚴的尊重,也就沒有真愛和博愛。
封建孝道在中國根深蒂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自古以來嚴重威脅著中國人特別是弱勢兒童的生存權(儒家傳統認為包括身體發膚在內的整個人格的主權屬於父母,通過國家暴力和群氓暴力維護這種賄賂人心、婆媳循環、輪流坐莊、一盤散沙的反動統治秩序,卻從不願正視並防止父母侵害其法定被代理人的身體發膚等等)、生命健康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獲得救助權、表達權、參與權、發展權、婚姻自由權、不作偽證權……以至年長公民的社會保障權益(妨害社會進步,只能養兒防老——現在有的人都不需要「養兒防老」了,更容易暴露人性中的罪惡與孝道之本質)。中國的家庭暴力與社會腐敗(絕對權力,絕對腐敗;淫情暴孝,從小訓練;有禮有眾,無法無天。)問題形勢依然嚴峻。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成長過程都沒有正常的父愛(包括教育)和家庭結構。
偉大的哲學家老子這樣看待「禮教聖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子指出:「天下之為父母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為法。」
儒家孝道思想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只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立健全民主法治,才能最終根除封建禮教的社會基礎。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魯迅先生曾撰文批判,揭露禮教的吃人本質和孝道對國民性的巨大危害,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二十四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4章內容相關,故一並解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志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只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
此章有三種解釋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須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應只擔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則不宜過分擔心,否則反而會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為第一解涵意較廣,故詳細說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則人的主控力較強,所以作子女的必須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現良好,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擔心操煩。
事實上以今日醫學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傳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這些地方就應該盡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與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預防措施就一定不該省略,如瘧疾可以藉行前開始服葯預防。另外也有些傳染病與個人的行為有關系,當然也能且該禁力避免危險的行為,如性病。還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自己也應定時按醫師指示使用葯物,因為這與病情的控制相當有關;適當的飲食和運動也同樣重要,同時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還有一些健康行為,如:均衡的飲食、體重的維持等也與健康息息相關,這些應該也屬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觀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許可以理解為:子女須盡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擔操煩。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也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這兩者呢)?
此章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兩解:1.狗和馬也一樣有人供養;2.狗和馬也一樣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種解釋似乎就不須「有」字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當有事時,年輕人去做;有豐盛美食時,由長輩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此章的「色難」亦有兩解:1.晚輩的神色(詳解如上);2.長輩之神色:是指能夠在父母神色未變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為政篇這四章加上學而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6(5)章皆屬「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
綜合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盡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❼ 怎樣進行小學生的孝心教育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寧願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滿足孩子的各種要專求。這樣一味地慣著孩子,只屬會助長他們的嬌氣,使他們產生「只要索取就能得到滿足」的感覺。孝心源於責任,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獨立性。目前正值暑假,家長可以為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實踐和社會實踐,比如讓孩子試著安排一天的生活,買菜、洗衣、做飯,讓他們感受父母平時的辛苦;還可以帶孩子去條件艱苦的山村體驗生活,感受幸福的來之不易。只有讓孩子真正懂得生活的艱辛,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的責任心。
❽ 急求一篇關於小學生家庭教育的論文
別讓我們的愛抑制了孩子成長
Q:2歲半的小女孩小囡每次來園上半日課時,身邊都有兩個人。一位是辭了工作一心照顧她的媽媽,另一位是保姆。吃飯時媽媽喂她,保姆就拿手絹幫她插嘴。小囡來這里後創造了好幾個「第一次」。第一次自己剝香蕉吃(平時都是媽媽剝好了給她);第一次在戶外自己走路(平時都是媽媽抱著);第一次摔跤(以前在父母、保姆保護之下活動,沒有摔跤的機會)……有一次,小囡在幼兒園里不小心跌倒,她父親來找我:「能不能把園里所有的牆角都用海綿包起來?」「可以呀,只是你打算讓小囡一輩子待在幼兒園嗎?園外所有的牆,難道你也要包起來嗎?」我無奈地說。我自己也有一個3歲的兒子,原來以為,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不用學習自然就會。但是小囡父母對她的這種愛,讓我非常疑惑:這是孩子成長需要的愛嗎?我們的愛到底帶給孩子什麼?
北京 小董(幼兒園親子老師,兒子3歲)
在衣索比亞的森林裡,居住著一種社會性很強的動物——樹猴。樹猴生活在叢林中,並在叢林中來回穿梭、覓食和逃離。一次,由於天敵的追捕,部分嬰猴由於求生的能力還未建立起來,無法逃離,從樹上掉落下來。森林的工作人員發現後,就把它們帶回來飼養。
工作人員盡可能為他們創造了一個看上去同自然環境無大差別的「自然」成長環境,並模仿樹猴媽媽,訓練它們覓食、攀爬、在樹間穿梭等等。看起來,整個成長過程同野生樹猴的成長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一直到它們可以獨立生活時,工作人員就將它放回到樹猴群中,讓它們回歸家園。
但不久,這些樹猴一個個陸續死去,竟然沒有活下來的樹猴。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研究結果發現:由於樹猴的成長過程並沒有一個真實的自然環境,它們長大後再回到自然,已經喪失了穿梭於叢林間的能力。我們在其他動物中,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和結果。
2歲半小囡的媽媽是否在愛孩子?實際上我為這個問題本身而難過。因為問題的關鍵在於,千百萬個家長都在不斷重復這樣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問題。此刻,「愛」變成了一個眩目的光環,掩飾了所有衍生出的問題。
雖然人與動物有著很大的差別,但有一點是相似的,那就是童年缺失的成長,都會給成年後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害。
對一條狗來說,出生到八個月,它就可以懷孕生育。但人的成長似乎過於漫長,是所有生命中成長期最長的,需要十八年來完成。這十八年中,最重要的是頭三年,其後是後三年。在這六年中,兒童要為今後將形成的復雜的認知能力打好基礎,發展豐富的情感世界,建立自身以及自身以外的世界之間的聯系和溝通。並且兒童還需將所有這一切過程統合起來,建構在自我身上。
成長是何其重要啊。人類的頭六年的成長,靠口的品嘗認識世界,靠手的觸摸認識世界,靠耳朵的傾聽學習語言、發展思想,靠鼻子嗅豐富認知,靠行走了解空間,靠眼睛自由地觀察了解萬物的形狀,發現世界的不同,靠第一次發現後的再嘗試建立意志和成就感,靠手的自由使用發展智能。
而我們的父母卻限制自己孩子的活動,甚至不讓孩子去活動,他們替代兒童完成他們原本需要自己獨立完成的活動,使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機會。這一切,都因「愛」的名義而生。
嬰兒出生後,是母愛喚醒了他(她)所有的感覺。這種愛透過母親肌膚的觸摸,母親每日慈愛的眼神,母親呼喚嬰兒溫柔的語調,母親有規則地照顧幼兒的生活,母親在嬰兒哭泣時的安慰,一點一滴、一分一秒的積累,逐漸使嬰兒對自己充滿了愛,微笑便在嬰兒的臉上綻開,愛啟動了嬰兒的世界並伴隨著嬰兒對世界的認知,這個嬰兒由於母愛而容易把精力投入到對世界的探索上。
但這並不意味著母親可以規定他(她)如何成長,母愛更不可能表現為替代兒童的自我發展。兒童認知的發展是天然的,沒有兒童會放棄對世界的探索,就如同學走路和說話,除非人為的誤導和阻止。
每一個年齡段,兒童都會表現出不同的成長需求,比如小囡要自己吃飯,自己剝香蕉,自己走路,這都是三歲前幼兒成長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地球上,只要是人類的嬰兒,從出生起就用眼睛盯著明暗分界線看,他們都是用口來感覺和嘗試;用手到處抓摸;都會把裡面的倒出來,外面的塞進去,桌上的扔下去;都會對細小事物感興趣。只要環境適宜,這些無需成人教導,兒童會吃飯時自會吃飯,會說話時自會說話,只要你讓兒童自由,兒童無一例外都能做到。
而愛,是它之外的。愛使認知變得更加有意義和樂趣;愛使兒童每遇到成長的困難時都能充滿力量,勇敢地成長;愛使兒童感到,成長並不使他感到孤獨,他不需要獨自承擔,有一個已經成長過來的人會始終伴隨著他;愛使成人能盡力為兒童提供成長的環境;愛是兒童正常成長的保證。
這才是真正的愛,愛是關心人的成長。
❾ 關於愛心教育的論文
二零零九年九月,山東省青少年素質教育培訓中心侯主任在全校教職工大會上正式提出了開展實施「愛心教育」課題。隨後中心圍繞「愛心教育」主題相繼開展了系列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認為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培訓機構,我們常見的教育內容一般是紀律教育、理想教育、學習教育、法制教育等,缺乏甚至被忽略的是愛心教育、親情教育、生命教育;我們常用的教育方法是要求學生應該做什麼、不準做什麼;而較少採用鼓勵、關愛、欣賞的角度去引導學生哪些行為是對,應該提倡,哪些行為是錯,應反對、禁止。因此,從深層次考慮,部分青少年缺乏愛心,感情冷漠,責任不全在他們,而是他們的教育者——家長和教師。是我們平時忽略這一方面教育和教育方法不科學所致。那麼,作為教育者應如何去開展愛心教育呢?我認為因該先了解何為愛心教育。
一、 我認為愛心教育首先應該是安全的教育。
記得剛來省青少年素質教育培訓中心工作時,一個老教師曾告訴我,不管作為任課教師還是學生管理人員,學生的安全工作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安全是個「1」,其他教育內容可以理解成「0」,在「1」做好的前提下,後面的「0」越多越好,如果沒有這個「1」,後面所有的內容只是「0」的羅列,沒有多大意義。我不能說這個老師講的這句話是真理,但作為老教師,他在自己的崗位上對「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視精神把我深深折服。我覺得愛心教育首先應該是安全的教育。教師應該把學生的安全視為自己的安全,隨時隨地關心關注學生的安全,不僅關心學生的冷暖、感冒發燒,肚子疼,還要關心學生人身安全。託管班學員從中心到學校往返的路上、教室上課時坐凳子的方法、樓道樓梯行走、智樂園體育活動等任何時刻,學生安全這根弦不能放鬆,要及時提醒、警示孩子,將安全隱患消失在萌芽狀態。
二、 愛心教育應是親情、親子教育,是一種責任。
愛心教育應是親情、親子教育。對孩子要有耐心,所有中心的學生都是自己的學生,都是自己的兒女或兄妹。中心學生在生活、學習上有困難了不管求助於那個老師,都要誠懇地去幫助他。我們應該營造一種氛圍,中心就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校長之前曾提出過「德商、智商、情商、智商、逆商」五商教育目標,以此來培養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通過游戲、音樂、圖像、情景想像、互動教學等手段系統訓練青少年感官知覺、思維影像、多元記憶、學習技法等能力。我覺得多表揚、多鼓勵也是愛心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體現,這與中心提出的鼓勵教學法和快樂教學法是一致的。愛心教育是一種責任,應該在鼓勵和快樂的氛圍中切實落實,做出成效,這不僅不僅體現一個教師的責任心,還體現了他的綜合業務素養和道德素質。
三、 教師的育人技巧是實現愛心教育的重要保證。
愛心教育不是溺愛教育,應該活潑而嚴肅,也不是一味批評,應貫穿「德商、智商、情商、志商、逆商」五商教育,還需要希望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
適當的逆商教育對孩子成長很有幫助。對學生的錯誤、壞習慣應及時指正,做到不嬌慣,不縱容,不溺愛。做作業的坐姿、教室里的亂寫亂畫,上課講話、注意力不集中,學生肢體沖突,這些時候愛心教育需要在嚴肅、耐心的前提下開展。在學生中樹立一種威嚴,是其懂得何為對、何為錯,並以身示範,從自我的角度樹立愛心教育傳授者的人格魅力。
在學校,青少年缺乏愛心的行為表現主要是同情心不足、花錢大手大腳,不考慮父母的艱辛,錢不夠用了找個借口向父母要,甚至向老師借錢不還。責任感不強,如班級衛生值日不願意履行,值日逃跑;缺乏公德心,故意毀壞班級、學校公共設施;不珍惜友情,僅為了一點小事與朋友翻臉,甚至吵嘴、打架等。學生做了違紀的事後會產生不安、焦躁的心理,知道老師肯定會處理的。此時,醫治學生的心靈,學生能否認識錯誤、改正不良行為主要是靠教師的育人技巧了。我覺得認為,愛心教育最重要的是須遵循治病救人這一最基本的原則,對待犯錯誤的學生不能縱容,也不能一味責怪、處分,把學生推上絕路,而不給他們改正的機會,俗語說:青少年犯錯上帝也會原諒。其次,運用各種方法讓學生把犯錯誤的心理歷程說出來,如根治偷竊行為,第一步,根據「做賊心虛」的心理,對有嫌疑的學生要求眼光對視班主任和測學生心跳的頻率,很快排查出偷竊的學生。第二步,對偷竊的學生進行安撫,消除緊張心理。本來學生做好准備批評、處罰的,學生也會做好對付老師的准備,此時偏不批評他,而是與他聊天,聊對他感興趣的東西,在他沒有心理防備的情況下,讓其說出偷同學錢的原因。再次,查明學生犯錯誤的原因後,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方法去糾正他的不良行為。
2009-12-22 14:36 回復
省素中心
0位粉絲
2樓
當然,培育青少年的愛心不只是學校教育的事,僅靠我們教育者也難以真正實現,還需家庭、社會的配合。在平時,孩子從學校回到家裡,家長不要把他們當作寵物來養,給他們千嬌萬寵,而是應該讓他們幹些粗活、重活、臟活,使他們知道酸甜苦辣臭都是生活的部分,從中培養起青少年對自己、家庭的責任感,學會體恤父母、關愛他人。只有這樣,青少年來到學校不會僅因一點小事就與同學打架,被老師批評就對老師懷恨在心;走上社會受到挫折才不會心生怨氣,對社會憤懣。現摘述一位美國人對我們中國人曾說過的一段話,願對我們有所警醒。「之所以我認為美國會繼續作為並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不是因為現在美國有多少跨國公司,也不是因為美國擁有多少枚導彈,更不是因為現在的美國人有多大的才幹,而是因為美國有一批朝氣蓬勃充滿新時期『美國精神』的青少年。他們的每一步成長都會引起整個美國的關注,因為美國需要他們。而新時期『美國精神』是什麼呢?就是自立、自強、艱苦樸素的精神。」在美國一個物質高度發達的國度里,青少年要得到一筆錢,不是隨便伸手向父母要,而要通過社會實踐來獲得。在美國,青少年進行社會實踐是十分普遍的,這種做的原動力幾乎都來自於父母的鼓勵與支持,更確切地說來自父母的愛,一種真正對子女負責的愛。因此,希望學校、家庭、社會都能各司其職,為青少年的正常成長提供健康的空間!
四、 營造利於培養學生愛心的育人環境是實現愛心教育的中心環節。
常言道:松疏的土質能使植物更加茁壯的成長,寬松的環境能讓心靈更加健康的發展。應如何營造愛心的環境呢?一是教師要以身作則,在學校形成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的氛圍。學習上嚴格要求學生,對上課睡覺、講話、不做作業的學生給予關注和及時糾正;認真批改學生作業,把學生的一點一滴進步寫在作業的評語里等。教師的這些行為雖細微,但能觸動學生的內心,易於形成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和諧相處的氛圍,使學生對學校、班級有依賴感和安全感。二是開展各項活動讓不同類型的學生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和幫助他人,教師從中去賞識、鼓勵、關愛學生,學生在實現自己的價值中得到老師的尊重和肯定,學生心中就有融入學校、班集體,為他人做好事的快樂體驗。如我中心教育託管班開展的「迎新周、才藝周、書畫周、故事周、游戲周、告別周」等主題活動和班幹部培養計劃,通過這些活動,學生針對自己的特長盡情的發揮和展示自己,並在擔任一周的班委期間既有與學校領導相處的機會,又能了解學校的運作情況,體會到做學校領導的不易,以及為老師和同學做事、得到他人賞識的愉悅體驗。
我覺得,愛心教育不僅體現在課堂上,還體現在與孩子交流的點點滴滴。貫穿滲透於禮貌、交際、溝通等綜合素質提升的全過程。如在我的美術課上,我鼓勵孩子走上講台當眾示範作品,師生一起參與作品點評,在學會畫畫的同時進一提升表達溝通交際能力。愛是交流,「愛是關注」,有時候班裡落後、內向的同學更需要關愛、關注,我們應該讓他們在愛的關懷下進步,因為被關注也是一種貼心的愛。
五、 五、愛心教育是一種氛圍,是一種企業文化,育人者有愛心是成功實現愛心教育的先決條件。
我們教師是否有愛心是成功實現愛心教育的先決條件,即必須遵循以愛育愛這一原則。因為學生在校長期受到老師的教育熏陶,老師的行為、思想在潛移默化中會得到學生的認同和模仿。日積月累的影響其結果是學生在老師的愛中學會的是愛,在老師尊重中學會的是尊重,在信任中學會的是信任,在理解中學會的是理解。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導向影響在班主任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假如有位愛心濃濃的班主任從學生入學時就接手班主任的工作,直至學生畢業,那麼這個班的學生想缺乏愛心都難。我們從教育經常曠課的學生是否從愛心的角度去教育學生的效果就可得到證明。假如一位班主任是採用校紀班規來規范、教育學生,對其批評和處罰,扣操行分,罰掃地。另一位班主任採用和風細雨的教育,幫助學生查找原因和解決方法,在教育中既體現關愛,又指出曠課的嚴重後果,必須付出的代價。這二種做法都可能會杜絕學生的曠課不良行為,但採用第一個方法,學生是為了不受到班主任的處罰而不再曠課,教育學生的違紀行為如果長期堅持處罰型的方法,會使學生在思想中逐漸形成不違紀是為了避免處罰的簡單看法。運用第二個方法的教育效果是,面對老師的深情教育和適當的處罰,學生不好意思再曠課,認識到曠課對自己的不良影響,逐漸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氣,與此同時,守時、向善、責任感等方面的內在品質在愛的教育中伴隨產生、形成。我覺得,育人者唯有具備愛心才有可能真心實意關心學生,才能對繁雜、瑣碎的班級工作不厭煩,才能耐心、細心教育學生。
因此個人建議,愛心教育應先在職工之間推廣,愛是奉獻,為學校、為學生我們應盡職盡責;愛是集體榮譽感,校榮我榮,校恥我恥。我們應共托起「愛心教育」的太陽,並齊心協力為其添柴增溫,讓愛的光芒越來越熱,進而影響潤澤中心的學生及學生家長。來中心工作已經五個多月了,我深深的被中心領導、同事們的關愛所感動。忘不了校長朴實的鼓勵與關切及殷殷的期望;忘不了張冉老師生活上給予親人一樣的溫暖,學習、工作中耐心的指教;忘不了呂老師細心的問候與關心——「天冷了,多穿點衣服」、「感冒咳嗽多喝水,戴個口罩」和工作上的支持與幫助;忘不了張主任業務技能上無私的培訓和工作上兢兢業業的干勁;忘不了中心同事們像一家人一樣工作一起往上沖,生活中像親兄弟姐妹一樣處……在這里我有太多的感動,我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通同事的幫助與支持,我在今後會加努力,也希望愛心教育的企業文化會越搞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