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心目中的英國小學教育是怎樣的最想了解哪個方面
哈哈哈哈哈哈好哈哈哈哈好哈哈哈哈好而是的額頭AA啊
㈡ 英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英國人普遍以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情構成的最大妨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習慣社會的需求,有必要從小就培育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敬他人和自我抑制,知道對自己的行動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別的人一樣融入並適應社會,作為爸爸媽媽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責任。
1、道德不靠教訓
英國中小學校園里的道德教學不叫道德教學,而稱「個體的社會健康教學」或稱「社會化進程」。目的是讓他們懂得往常做人的根本道理,怎麼自律以融入社會,變成社會的一份子。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尊敬生命、公正、誠篤、守信。
英國人還有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訓的」。它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學里,那即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原則,但是,讓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日子中懂得和了解倫理道德。
2、小孩不是白紙
現在科學研究現已證明,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先天就現已部分地承繼了爸爸媽媽的脾氣、性情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紙論」是把工作過分簡單化的觀念。
3、誠篤不是孤立的道德
英國校園通常不設專門的道德教學課,但開設包括釋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國際首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這門課被以為是對孩子道德和良知培育十分主要的一門課。
不僅如此英國校園每周都安排班級評論,選擇一些校園里或許社會上的工作,讓孩子們發表看法,一起評論,自己去領悟和判別對錯與對錯。團體游戲也是一種主要方法,讓孩子懂得顧及與諒解他人,懂得怎麼與同伴協作。英國校園還遍及鼓舞孩子飼養小動物,安排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談天、慈善募捐及參與公益或環保活動,培育孩子的愛心和社會往來才能。在英國教學作業者看來,誠篤不是一種孤立的道德,而是與自重和尊敬他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嚴密地聯絡在一起的。
4、花錢「培育」孩子調皮
咱們小時候,爸爸媽媽總是以某個孩子歷來不出去亂跑為典範來教育咱們。但是在英國,孩子們允許調皮或許說爸爸媽媽是花錢培育他們調皮。每個周末都有活動,不是到某個兄弟家就餐,就是有某個小兄弟的生日派對,或許是去游水、踢球。總歸,差不多是爸爸媽媽和孩子的互動日,很少呆在家裡看電視之類的,調皮還能讓孩子的想像力更豐富。
5、英國的家庭教學
鼓舞孩子自己進餐。孩子長到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開端喜愛自個用湯匙喝湯吃菜。絕大大都英國家長以為,孩子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神往,徹底應給予積極鼓舞。
杜絕偏食、挑食。英國人遍及以為,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部、充沛的營養,並且會使孩子養成固執、自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情。
本來,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起,家長就開端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學」了。
㈢ 論文為什麼要選英國小學教育授課方式
1.國內學術期刊,目前90%為收費發表論文,也就是說,作者發表論文需要支回付版面費。 2.學術答期刊在發行方面一向比較艱難,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一般作者是不會花錢買一些學術性質的雜志來看的。因為這個原因,國內學術期刊自2003年的事業單位轉到
㈣ 英國的小學教育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班級授課制的國家之一。然而他們在發揮這一現代教育制度長處和優勢的同時,也採取相應的措施彌補其在個別教育方面的不足。為此,英國中小學的教學組織始終保持著課程教學和個別輔導兩個系統。課程教學系統以教研組(按學科劃分組成)為紐帶,由任課教師組成。其主要職責是面向全班學生系統授課。個別輔導系統以年級組(按年級劃分組成)為紐帶,由輔導教師組成。其主要職責是對本年級兒童進行個別輔導。這種雙軌並行的教學組織形式既發揚了班組授課制系統講授、成批培養、大規模提高教學質量的優勢,又克服了其在因材施教上的不足,充分照顧到了每個兒童的個體需要和個性發展。
英國中小學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上充分體現對個別教育的重視。通常學校對每個年級和每個班級訂有整體性教學計劃,整體計劃規定了兒童必修課程的門類、教學時數和教學進度。與此同時,任課教師和輔導教師還要負責為每位兒童制訂個體教學計劃。除此而外,英國的特殊教育事業還十分發達。幾乎每一個郡都有比較齊全完備的聾、盲、啞、弱智、精神殘疾、肢體殘疾等特殊學校。與此同時,每一所普通中小學又都設有特殊教育教研組。特教組的主要職責是對全校那些經過國家標准檢測已注冊的特殊兒童進行特殊教育,這種特殊教育的高度普及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對個別教育的重視。
重視個別教育的客觀結果是兒童的個性發展十分鮮明,充滿朝氣和創造活力。這一點我們在對案例學校的實地考察中深有感觸。例如,當陌生人走進教室時,只要教師許可,學生們會主動圍上來打招呼攀談。在課堂討論中,學生們的發言極為踴躍,在實驗課中學生們表現出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各種自選的活動課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特殊的興趣愛好和獨特的技能。當我們問及學校為什麼會如此重視個別教育時,萊斯特市的一位中學校長對我們這樣說:「每一個兒童都有其內在的潛力和特點,因此我們的責任就是確保每一個兒童都能夠在其固有的基礎和素質上獲得充分發展,使他們成為既具有公民一般素養、又具有鮮明個性和獨特才能的人,成為能夠自食其力並對社會有用的人。」
老師圍著學生轉
英國的中小學生每天上六節課,一節課程50分鍾(上午9時到校,下午4時放學)。在課堂上,教師極少搞滿堂灌,一言堂。通常教師只講授15—20分鍾,其餘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學生自己鑽研教材或獨立做作業與練習。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是提綱挈領地講透教材的主要內容,然後進行巡迴解答和指導。整個教學過程可以說是教師圍著學生轉。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方式五花八門。走進教室,你會看到有的在研讀課本,有的在相互討論,有的在操作教具,有的在向教師詢問。盡管教學秩序看上去不太安靜整齊,可是學生們的學習神情都很專注、很投入,而且課堂氣氛富有生機,十分活躍。這種以兒童主體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始終處於開動腦筋、獨立思考的積極狀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習獲了知識,更主要的是學會了學習的方法,培養和鍛煉了發現知識、探索真理的創造意識和能力。
注重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英國教學的又一顯著特色。英國中小學的教室里,總是擺滿了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教具和玩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活動相當一部分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操作這些教具、玩具。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課程的教學伴隨有大量的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英語、歷史、地理、社會、外語等課程的教學則大量藉助現代化視聽教學手段。與此同時,學校還常結合教學內容舉行各種參觀、見習、實習等活動。例如,講生物課會帶學生到自然博物館參觀,講歷史課會帶學生到歷史展覽館參觀,講天文知識會把學生帶進天文館,講宗教知識會把學生帶進教堂。在北桑朴頓市的一所案例學校,我曾親歷了該校為結合歷史課和地理課教學而舉辦的「中國周」活動。在這一周里,學校里充滿了中國文化的標志和特徵,整個校園里彌漫著中國文化的氛圍。不僅如此,學校還把全部四年級的學生帶到約100英里外的倫敦市「中國城」(華人居住區)和維多利亞博物館的中國展廳參觀。這種教學形式,比起抽象講授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除此之外,英國中小學在課程設置上也非常突出實用性知識和技能教學。有一門課叫作技術課程,主要內容和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必備的技能,如電工、水工、木工技能,家電操作和簡單維修技能,汽車原理和駕駛技術等。為配合這門課程教學,普通中學都設有實習車間。實習車間擁有各種常規工具和普通車床。由於高度重視教學實踐環節,中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普遍較強。
寓德育於教學活動中
英國是一個倡導「紳士風度」的國家。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個民族的文明素養較高。然而,縱觀英國的教育,卻很難找出專門的德育課程。過去,中小學以宗教課程為主渠道來滲透道德教育。可是進入七八十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英國青少年已開始不信奉宗教,這樣宗教課的德育功能也就日漸萎縮。現在除少部分教會創辦的學校外,大部分中小學已取消了宗教課程。那麼德育是如何來實施的呢?
德育實施的主渠道是各科教學。英國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確規定,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把公民素養教育作為教學的基本任務和目標,同時要求任何教學都必須貫穿教育性原則,即把道德教育、公民素質教育有機地滲透到各種教學之中。這一思想首先體現在教材內容的編寫中。英國中小學的教材是遵循科學與價值的雙重原則來編寫的,教材內容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把自然知識、社會知識的傳授和人道主義、國家意識的滲透有機結合。其次,體現在對教師的教學要求上。在教學管理中,英國中小學普遍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挖掘和講解既要體現科學觀念、真理觀念,又要體現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同時要求每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自己的人格品行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在英國考察期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英國教師的敬業精神和責任心很強,言行舉止表現出很高的文明素養和道德水準,這對學生無疑是最好的德育因素。除此之外,學校還通過校園文化、禮儀活動、社會實踐、日常管理以及學校與家長、社區等相互配合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從形式上看、英國中小學雖然在德育工作上的投入不多,但是其德育的效果卻很好。這集中表現在學生普遍具有較高的道德文明素養。
㈤ 英國教育制度
英國教育體系分為三大部分:小學(5歲到11歲)、中學(11歲到18歲)和高等教育。在英國,16歲的學生需要參加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CS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cation)考試。考試結果分為A*-G各個等級,得到五個A*-C結果的學生通常會繼續學習兩年,參加三科(或以上)課程的中學高級水平考試(A-Level)。本科院校將根據學生該考試的結果進行錄取。
英國中學的類型
傳統寄宿式中學
非傳統式中學
6th Form高級中學-英國中學的類型
英國中學教育制度
英國教育制度素來在學術品質與提供完善照顧方面享有盛名,至今世上無人能出其右。數百年來,在許多院校有許多不斷擴充的學習中心來提供英國及外籍學生學習,另有大量新近成立的院校加入傳統學校的行列,以確保英國學制不只趕得上日益繁復,日趨科學化社會的腳步,也在探求無盡的知識與完美領域不斷超越學習的界域。
英國不僅是一些最古老、最著名的學校、學院和大學的故鄉,它也同樣有最新興的、最富革新精神的院校。教育不只是教師和政府,也同樣是家長與學生長期討論的話題。英國教育和台灣教育到底有什麽區別呢?
★ 英國學生獨立能力強。在獨立學習方面,英國學生要高於台灣學生。英國的每個中學生都能夠去圖書館查閱文獻,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來完成一個比較正規的Project。Project的漢語意思是「計劃」、「設計」、「規化」。實際上類似台灣的「科研論文」。英國中學生的Project完全從學生的興趣和社會實際出發,題材極為廣泛。從理化生實驗、數學建模到英國的歷史、地理;從環境保護到關愛生命;從反恐到世界和平;從政治到經濟……,應有盡有。有些Project有理有據,不亞於台灣大學生的畢業論文。
★ 英國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也強於台灣學生。不分擔家務勞動的學生很少見,他們從小就幫助父母擦汽車、剪草坪。小學生打工的也很多,送報紙是最常見的了,錢雖然掙得不是很多,卻擁有了面對社會、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到了假期,加油站、快餐店、超市,到處都有中學生在忙著幹活。一個假期下來,不但能掙幾百英鎊,更重要的是他們變得自信、老練。
★ 英國學生的團隊意識強。在英國,人們普遍推崇Team spirit——團隊精神。團隊精神是指一個人與大家協同工作的能力或態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合作能力。英國學校歷來都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團隊精神」教育,在公共場所或集體活動中,個人必須服從大家。如果哪個學生為了自己出風頭而連累了大家,他就會被一致斥為「沒有團隊精神」。
★ 英國學生的身體素質好。體育不但是英國中學的重要課程,而且每天下午四點鍾開始,大部分學生又都出現在運動場上。大量的體育鍛煉,加上合理的充足營養,使英國學生大都身強力壯、精力充沛。那種肌肉發達、動作靈活的運動員型學生到處可見。就連女生對體育也十分熱衷。體育好、學習好的學生才備受同學們的推崇。
★ 英國學生的探究精神強。英國學生做事十分開放,敢想敢幹,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他們認為「只要不被禁止,就可以做」。所以,成功的機會也相對較多。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他們不迷信課本、不迷信權威,也不像台灣學生那麽關注問題的答案、關注他人的看法。對問題不但有自己的見解,而且特別注重科學論證。注重在探究中尋找答案。
英國學生的學校生活,一般的學校都是從早晨九點上課到下午四點放學。四點過後,學生大多去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英國學校的課余活動很豐富:話劇團、樂隊、合唱團、壘球、棒球、橄欖球、游泳、跑步、網球、壁球,應有盡有。每天的家庭作業一般只需40分鍾即可完成。在課程設置方面,從初中起,學生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一般選三至五門學科,但不能少於三科,其中不包括英語)。他們上課的方式與台灣也不一樣。在台灣,一個班級的學生每天都在同一間教室裏上課,不同的任課老師進進出出。而在英國,進進出出的是學生,不同的學科在不同的教室上課,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同學。課間的走廊裏,學生們都在快速地尋找下節課的教室。那種感覺和大學差不多。最關鍵的還是兩國的師生關系的差異。在台灣,教師是無所不能的權威,很少有學生會對老師產生懷疑。老師的淵博、老師的自信、老師的嚴厲,使學生對他們由教生畏,害怕與老師接近。英國的老師依然是知識的源泉,但他們除了思想還有感情。他們和學生的距離似乎要近一些,他們會和學生談天、交心。
台英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差異,自然與其文化背景、社會環境的不同是分不開的。教育體系的不同,基礎教育最根本特點的差異是問題的關鍵。首先,台灣的基礎教育的特點是應試、選拔。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課程起點高、難度大、知識面窄。我們的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要考太多的試、要背太多的知識、要寫太多的作業,要參加太多的課外輔導班。學生沒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來滿足自己的愛好。而即使是在基礎教育改革轟轟烈烈的今天,我們的老師基本上不敢鼓勵和挖掘學生們學習以外的各種潛能,因為學校的一切都還是以中考成敗論英雄。
相比之下,英國教育似乎更關心人的實際能力,以及在其解決問題中的創造力。他們給學生身心發展上更大的空間,學生們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機會去接觸外部的世界,接觸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和與之息息相關的社會。打工也好,project作業也好,團隊活動也好,這些都會對學生未來的成年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和幫助。
而英國政府則希望英國的每所學校,最終都能夠發揮起自己的特色,他們認為需要改變教育體制來使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充分發展,而不能強迫學生來適應教育體制結構。
台灣學生若克服語言的困難,並把持住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留學英國大致上都能有不錯的表現. 咨詢時,不需刻意美化國外留學生活,但需鼓勵學生面對困難及挑戰,進而豐富自己的人生。
㈥ 英國小學教育的特色
英國小學教育的特色
英國的教育有著近千年的輝煌歷史。它培養過像哲學家培根、物理學家牛頓、生物學家達爾文和文學家莎士比亞等許多世界偉人,它也曾推動過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近幾十年來為了適應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英國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進行了許多根本性的改革和發展。
目前的英國實行十一年「強迫教育」。根據法律,父母在子女滿5周歲時,必須將其送進學校,年滿16歲高中畢業後才可以離開學校。11歲以前,學校里基本沒有考試和作業,11歲時,兒童要參加一個「十一齡」的考試,學校和家長常常由這一成績來決定孩子入什麼樣的中學。
英國中、小學主要分公立和私立兩大類。公立學校一律免交學費、書費;而私立學校要求學生住校,家長要交納十分昂貴的學費,甚至往往超過大學的學費。由於私立學校的教學設備、師資條件以及經濟條件的優越,其教學效果一般比公立學校好。
英國中、小學的教學內容較同年級的中國學校來說,一般程度較淺,知識面較寬。其教育宗旨多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動手製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加強學生對社會和自然界知識的學習。一般每個班級20左右個學生,教學中多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探索式以及野處實習和參觀等方法。各種電化教學儀器以及電子計算機已廣泛應用於教學。例如,在一所技術中學,整個學校有一百多台計算機,分別安裝在圖書館、辦公室、教室和走廊等許多地方,師生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操作,教師也常常用來進行課堂演示,或進行學生實驗和練習。
20世紀80年代,英國教育部做出一個改革措施,將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球物理課合並為一門科學課。科學課的教學大綱把原來互相對立割裂的幾部分內容有機地合為一體,使學生對整個科學體系和各門學科間的內在聯系能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技術和設計課的開設也是一大特色,在這門課上,學生能接觸到木工、鉗工、工藝品製作、科技製作、烹調以及計算機自動控制等形形色色的內容。一些中學水平的學生就能拆開家中的電視機、錄相機、電冰箱以及汽車進行修理!這與他們從小一直進行動手能力的培養是分不開的。
中、小學教學與現代科技和現代社會問題的緊密聯系也是英國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一切如能源、資源、污染和生態平衡等世界性的研究課題都能在教學中體現出來。比如,教師經常組織學生討論太陽能、核能的利用,水壩、電廠的設計方案。從而除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外也能增強學生統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雖然大量的現代化電化教學儀器進入了教室,但實驗室內的實驗儀器都似乎不是那麼精良和漂亮,其設計一般都十分巧妙,結構簡單明了,有許多是老師或學生的自製教具,極有利於原理的掌握和啟發思維。
總起來,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英國中、小學生的知識面普遍較寬,在表達、動手和創新等多種能力上和音樂、藝術素質上也超過我國的同齡學生。但計算能力、解題能力一般不如我國學生。
英國學生16歲高中畢業,要參加一次普通教育證書的考試,即畢業考試。考試中獲得高分者,可再讀兩年高級教育的課程。這一課程的內容與大學課程內容相銜接,理論性很強,有些內容相當於我國大學一年級的水平。二年後,學生參加學校的高級教育證書的考試。各大學則根據每個學生的這一成績錄取學生而不再舉行統一的高考。
㈦ 英國小學教育的弊端
與中國的很多學校不同,英國學校有男校女校之分,當然也有男女混校。學校是否應該按性別劃分呢?男女分校和混校各有何利弊呢?送孩子出國讀書前,你或許需要予以考慮。曾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留學的羅子薇在英生活十多年,兒子吳比在她的培養下去年考入英國頂級的私校伊頓公學,並成為中國大陸首位獲得該校「國王獎學金」的學生。羅子薇以曾經的留學生和小留學生家長的雙重身份,在此講述她個人的觀點,供大家分享。子薇的兒子吳比成為首個獲得伊頓公學獎學金的中國大陸學生。男校和女校之分一直是英國私立教育體系中的一大傳統,第一所男女混合寄宿學校直到十九世紀末期才出現。一直以來,盡管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為孩子應該讀單性別學校好還是讀混合學校好爭論不已,但近些年的不少研究在很大層面傾向就讀單性別學校的優點大於就讀男女混合學校。綜觀各類研究,大的理由不外乎兩個。其一,由於男孩女孩除了身體結構外大腦結構也不同,男生女生在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路徑方面隨之就不一樣,所以把孩子們以性別劃分從而接受最合適他們(她們)的教育比如說不同學科的排列和設置、不同體育運動的安排、不同課外興趣的培養與發展皆十分必要且事半功倍;其二,當孩子進入無論是學業還是其他潛能發展都很重要的人生階段——青春期階段,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就讀單性別學校更容易在客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他們各自喜歡的科目和課外興趣上,並避免不必要的早戀及早期性行為的發生。當然,反對單性別學校教育的聲音也一直不小,主要表現在社會學家們可能認為單性別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生活在與客觀現實不符的世界裡,因為大學校園以及未來的工作環境都是男女共存。此外,更有提出單性別學校的畢業生不善於與異性相處,導致婚姻破裂的也不在少數。從個人角度出發,我倒不擔心單性別學校教育模式,因為我知道我兒子與他絕大多數同學在全都是男生的學校里生活得十分愉快和充實。實際上,男校女校之間也會定期互訪聯誼,舉各類活動諸如舞台劇、音樂會或舞會等等——自有他們的樂趣!總之,不管結論如何,單性別學校還是混合學校都一定有各自存在的理由,而最大的好處是為家長與孩子提供了可選擇性。所以事實是,孩子最喜歡的學校才是最好和最合適他(她)的學校。
㈧ 簡述英國的教育制度
英國的教育制度:
第一階段:幼兒園教育(3-5歲)
第二階段:小學教育(5-11歲)
第三階段:中學教育(12-16歲)
5歲-16歲為法律規定的強制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必須入學,由國家負責必須的學費、書籍和必要的供應。
第四階段:延續教育(16-18歲)
延續教育分為兩種體系:學業路線和職業路線。學業路線著重於培養學術研究方面的人才,而職業路線則結合社會各層面的職業需要,培養在各種行業中具有專門技能和知識的人才。
第五階段:本科教育(19-21歲)
本科課程一般需要3年-4年(醫科為5年)。英國大學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所以學生在本科課程最後一年,通常需要獨立完成一項研究工作,並撰寫論文,學校以此決定所授予學位的級別。
第六階段:研究生教育(22歲以後)
授課式碩士學位:以教學為主,多為實用性專業,一般分為三個學期。第一、二學期以授課為主,第三學期撰寫學位論文。
研究式碩士學位:以做研究為主,學校將指派一名導師監督研究工作,導師僅給學生提供指導和建議,大部分時間是學生自己進行創新性研究,最後完成一篇3~5萬字的學位論文。
博士學位:一般需要經過3年的課程學習和研究,並提交學位論文,有時也要書面考試。
(8)英國小學教育方法擴展閱讀
依據地區的不同,英國教育可以劃分為:英格蘭教育、威爾士教育、蘇格蘭教育、北愛爾蘭教育。
英國教育是權力下放的,在聯合王國各個組成國家中,教育系統各不相同,也由不同政府監管:英國政府負責英格蘭地區的教育,威爾士政府負責威爾士地區的教育,蘇格蘭政府負責蘇格蘭地區的教育,北愛爾蘭行政局負責北愛爾蘭地區的教育。
18世紀60年代, 英國開始工業革命,要求廣大勞動群眾子女接受一定的教育與訓練,成為合格的勞動力,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1839年,政府成立樞密院教育委員會,此為第一個監督和管理教育的國家機構。教育撥款法的通過及中央教育機構的建立是英國教育由教會控制向國家化方向發展的轉折點,亦是國家干預公共教育事業的開始。
1870年,教育署長福斯特提出初等教育法案,奠定了整個教育制度的基礎。
1902年,議會通過首相巴爾福提出的教育法案,建立公立中等教育制度,但並未建立一套完全相互銜接的公共教育制度。
1944年,教育大臣巴特勒在議會上提出教育法案(稱《1944年教育法》或《巴特勒教育法》),確立了從初等、中等直到繼續教育的公共教育體系,對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體制進行重大改革,為當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礎,但並未完全改變歷史遺留的雙軌制,公學未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自實施《1944年教育法》至20世紀80年代初的40年間,教育有很大變化。1981年開始實行「公助學額計劃」,為公立學校學生轉讀獨立學校提供機會。進入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1988年教育改革法》頒布後,教育又進行了改革。
㈨ 為什麼中國學校和英國學校的教育方式不同有哪些因素
英國的教育是在1840年代工業革命之後建立起來的,培養的是適應工業化生產的版高素質高技術人才。也權是因此,英國的現代教育體系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
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是蘇聯模式衍生出來的。所以從起源上就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