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那麼現代社會的小學、大學和中國古代所指的「小學」「大學」有何不同呢
中國古代的小學是四年制,大學是兩年制,而現代的小學是六年制,大學是四年制在學齡的階段有完全不同。
❷ 中國古代教育學經典
學記,相傳是孟子的樂正克寫的,全文字數雖然很少,但是卻是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其意義非凡
❸ 古代大學的教育與現代大學的教育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古代大學注重道德,人生價值觀。古代接受大學教育的人少之又少,所以版當時社會上除了英權雄就是庸人,兩極分化嚴重。現代大學注重科學,技術方面的培養。而且人人都能讀大學。現在處處是人才,每個人人都有一技之長,都能掙口飯吃。比古代更和諧
❹ 教育學和小學教育的區別是什麼哪個更好就業一些
初等教育的范圍包括小學教育。
我國的教育現階段分為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
初等教育包括現在的小學九年義務制教育加上高中,而高等教育主要是指大學及研究生教育。
職業教育則是指技校、高職、中專等專門為職業就業而開展的教育了。
因此說,初等教育包括小學教育,而小學教育是初等教育的一部分。
拓展資料:
初等教育(primary ecation)是指教育系統中最基礎的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它為第一級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最初始的階段。具有最大的普及性、廣泛性,一般都屬義務教育階段。初等教育是近幾百年來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結果,其源頭是在 15 世紀的歐洲。
而初等教育制度的實施得以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上,並以全民為對象,則到 19 世紀後期才逐漸實現。在 20 世紀,隨著時代的前進,初等教育在制度、結構、課程和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但各國實施初等教育的狀況各不相同。初等教育專業以培養中小學急需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教師為主,以培養幼兒教師 及婦聯、公安、武警、醫院等部門的心理咨詢與治療人員和社會上的心理咨詢師為輔。
21世紀初等教育在大學是一門專業,而針對文理科又有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有所長,具備小學教育專業知識,勝任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具有現代教育觀念,能適應21世紀教育教學改革,能獨立進行教學、科研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求學生具有扎實、寬厚的文化科學知識;具有較為扎實、系統的學科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為系統的小學教育理論知識。
小學教育專業,是在培養小學教師五十多年的經驗基礎上,於2001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新增設本科專業。主要是具有中等師范及以上學歷的學生所學專業和一定教育教學經驗的在職小學教師。其中,文史類面向文史類教師;理科類面向理科教師。
❺ 古代教育學的內容
《學記》是中國古代的教育學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篇教育專著。全文只有一千二百回二十九個字,對教答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原則、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及教師的作用等問題,都作了比較全面的系統的論述,寫得非常精練,非常深刻。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把它奉為經典,用以指導設學施教,對我國古代教育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學記》是我國古代教育論著中的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教育的寶貴文獻。
❻ 我國古代學校產生於哪個朝代這是教育學裡面的一道題。
傳說中,學校在夏、商時期都有,但證據不是太充足。周朝則是比較可信的,已經有了大學、小學之分。男子到了七歲就要入小學,而所謂的「學校」(因為當時不叫這個名字)中則要教授男子諸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等技能,。但此時的教育大都是官學,也只有貴族子弟才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直到孔子首開私學後,教育才開始變得逐漸平民化,受教人群變得多起來,但必須承認這都是相對過去而言的。
❼ 古代小學與大學的分別
古代有小學、大學之分。大學以詩書禮樂為學習內容,而小學則以文字訓詁為教授內容,故小學成為文字學的別稱。《漢書·藝文志》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可見,小學是古代學生的基礎教育,對小學的掌握程度,將影響著一個人後來學問的發展。
我們在解讀《大學》這本經典時,已於前文說到了《學記》中的一些古代教育的情況,這里不妨再來看看我國古代的大學與小學是怎樣一回事。
現代人先讀小學,而後是中學,然後是大學。古代人也是先讀小學,然後就進入大(太)學,那時還沒有中學這一概念,也沒有這一級學校。
有記載顯示,我國在夏代已經出現了正式的學校。《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
這雖僅短短67個字,內容卻非常豐富,此為之解讀:
1.歷史起源與沿革。學校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夏代。其沿革,則是夏、商、周三代在興辦學校這方面延續不斷。
2.名稱與含義。雖然這三代都設學校,但是名稱不一。夏以「校」為名,是「教」的意思。殷以「序」為名,是「射」的意思。周以「庠」為名,是「養」的意思。雖然稱名不一,但是實質都是教導、教育、教化的意思。王念孫《廣雅疏證》:「庠訓為養,序訓為射,皆是教導之名。」
3.學校的級別。「庠」、「序」、「校」都用作鄉里學校的名稱,也就是都是地方性學校。「學則三代共之」,此「學」就是指「大學」,意思是至於大學,三代都一樣稱為「學」。
4.學校的性質與任務。三代是一以貫之的,就是通過學習教養來「明人倫」,使人倫彰顯明白。什麼叫「人倫」?就是人際關系的倫理准則。古人以為父子、君
臣、夫婦、長幼、朋友五種關系是社會中最重要的,不可變革的,而處理這五種關系又必須依循一定的准則,所以就稱為「人倫」、「倫常」。比如《孟子·滕文公
上》說:人之所以是人,是有其為人之道的,如果吃飽了,穿暖了,住安逸了,卻沒有受教育,那麼就近於禽獸。當初聖人就憂慮到這一點,便由契來作司徒,教以
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此句話出自《孟子》)
5.明人倫的作用與價值。其一,如果社會的上層,比如諸侯、卿大夫都明白了人倫,那麼下層的民眾就會和諧團結。這就構成一個和諧社會。其二,如果有聖王興
起的話,就必定會前來學習效法,這便成為了聖王的老師了。雖然後面這句話是針對滕文公說的,但是同樣彰顯出「明人倫」的重要的普遍的價值。如朱熹《孟子集
注》:「滕國褊小,雖行仁政,未必能興王業;然則為王者師,則雖不有天下,而其澤亦足以及天下矣。」
我們再說說古代小學,這是指對兒童、少年進行初等教育的學校。西周時就有小學,在此前稱為下庠、西序、左序。此後名稱也不一。官學比如有四門小學、內小學,私學有書館、鄉塾等。
「小學」也有故事。因為兒童於小學階段先要學識字寫字等,所以漢代就把文字學稱為「小學」。比如《漢書·藝文志》就曾收錄字書《蒼頡》、《凡將》等「凡小學十家四十五篇」。後來「小學」作為語言學的名詞,其內涵也在擴大。比如魏晉之後,隨著韻書的出現,音韻學也歸入了「小學」。唐代以後,訓詁學也歸入了「小學」。「小學」成了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總稱,一直沿用到清末。國學大師章炳麟認為「小學」之名稱不確切,主張改稱語言文字之學。「小學」是一門艱深的傳統學問,要精通它絕非易事。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就說到當初在日本時,國學大師章太炎就給他教授過語言文字學,「太炎先生曾教我小學」。
再稍微具體地看一下古代小學、大學的一些情況也很有意趣。
《大戴禮記·保傅》:「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又雲:「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禮記·王制》:「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
《白虎通》:「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是也。」
《尚書大傳》:「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學,見小節而履小義。二十而入大學,見大節而踐大義。此世子入學之期限也。」《尚書大傳》又雲:「十五年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者,謂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學;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學。」
綜合這些文獻裡面的歷史信息,有幾點可說:
1.入小學的年齡大體在8歲,而一些特殊人物至13歲才入小學,甚至一些天性比較晚成的人,也就是智力開發比較晚的,15歲才進小學。
2.入大學的年齡大體在15歲,而一些特殊的人物至20歲才進大學。
3.小學學習的內容,如朱熹《大學章句序》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此有譯文,可參見後文《朱熹〈大學章句〉譯介》。
4.大學學習的內容不一樣了,從學「見小節而履小義」至於「見大節而踐大義」了。如朱熹所說:「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小學是「見小節而履小義」。大學就是教育成人「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這就是「大節」、「大義」,而且不僅要「見」,還要「踐」。《大學》就是這樣的經典。
我們再來看看地下出土的甲骨文給我們提供的信息。
甲骨文有「學」字,其中有一個字的字形的結構含有三方面的意思:一是有算籌交錯的形式,表明了學的內容;二是還有一部分結構,表明了教與學的活動;三是另
有一部分結構表示房屋,說明教學要有一定的場所。毛銳禮說:「我國古代學之名,自商開始」,據對甲骨卜辭考證,「所見商代的『學』已包含了學校教育的基本
特徵,是學校教育成型的標志」,「商朝學校已有大學、小學之分,古籍對此多有記載,如《禮記·明堂位》:『殷人設右學為大學,左學為小學,而作樂於瞽宗』
等等。重要的是近年來在甲骨卜辭中已經發現了『大學』和『庠』(小學范圍的學校名稱),進一步證明商代學校已分為兩級施教。」(毛銳禮《中國教育史簡
編》,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這些古代的文獻以及地下出土的材料,雙重地告訴後人我國古代教育的悠久歷史以及多元的信息。
關於「大學」與「小學」,朱熹有很多自己的認識與理念。
朱熹的《大學章句》,於淳熙十六年(1189年)改定,還有《大學或問》作於此年。讀他的《大學章句》,特別是序言,可以了解他關於大學的一些理念,而關於小學,朱熹也極端重視。
朱熹曾編纂有以道德教育為主的兒童教本。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編成《小學》六卷,教育兒童以「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其中《內篇》有:《立
教》、《明倫》、《敬身》、《稽古》。《外篇》有:《嘉言》、《善行》。搜輯經史子集32家386條相關內容。又作有《小學題辭》,載於《朱文公文集》卷
七十六。
朱熹說:「學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為道,則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習之於小學,則無以收其心,養其德性,而為大學之基本。及其長也,不進於大學,則無
以察夫義理,惜諸事業,而收小學之成功。今使幼學之士,必先有以自盡乎灑、掃、應、對、進、退之間;禮、樂、射、御、書、數之習慣。俟(sS,等待)其既
長,而後進乎明德、新民,以止於至善,是乃次第之當然,又何為不可哉?」
這是說,小學與大學,固然有所不同,然而從為學之道來說,則是一致的。因此當其幼小的時候,不學習小學,那麼就不能收攏他的放縱之心,培養他的德性,而作
為大學的根基根本。等到他長大了,如果不進於大學,那麼就不能考察義理,施行到各事業中去,而收取小學的成功。對於幼學之士,必定先盡量地讓他學會灑水、
掃地、待人、接物等事情,做好禮、樂、射、御、書、數這些教育內容的基礎訓練。等到長大以後,而再進一步接受「明德」、「新民」以及「止於至善」等教育。
這是教育次第之理所當然,又為什麼不可以呢?
在《朱子語類》中還有這樣的記載,是朱熹回答他人關於小學與大學關系的問題的。
問:「小學大學如何?」
曰:「小學涵養此性,大學則所以實其理也。忠、信、孝、弟之類,須於小學中出;然正心、誠意之類,小學如何知得?須其有識後,以此實之。大抵大學一節一節恢廓展布將去,然必到於此而後進;既到而一進,固不可;未到而求進,亦不可。」(《朱子語類》卷十四)
朱熹還說:「小學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所學之事所以。」「小學是直理會那事,大學是窮究那理因甚恁地。」(《朱子語類》卷七)「恁(nIn)地」,
這么、那麼的意思。朱熹的話說得很精煉,小學是直理會那事,而大學是窮究那事情後面的、深里的道理,因為什麼而會這樣的、那樣的。
朱熹的《小學》、《小學題辭》古代是沒有圖來說明的。古代朝鮮學者李(1502—1571),即李退溪,被稱譽為「朝鮮之朱子」、「東方百世之師」。他曾按照朱熹的理念創作了一幅《小學圖》,也在此作一介紹。
李說:「右小學,古無圖。臣謹依本書目錄為此圖,以對大學之圖。又引朱子《大學或問》通論大小之說,以見二者用功之梗概。蓋小學、大學相待而成,所以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故或問得以通論,而於此兩圖,可以兼收相備雲。」(《退溪全書·小學題解》)
從圖中看到,小學之教育,有「立教」、「明倫」、「敬身」為「綱要」。
一、「立教」。此有細目「四立之教」:(1)立胎育保養之教。(2)立小大始終之教。(3)立三物四術之教。(4)立師弟授受之教。
二、「明倫」。此有細目「五明」:(1)明父子之親。(2)明君臣之義。(3)明夫婦之別。(4)明長幼之序。(5)明朋友之交。
三、「敬身」。此有細目「四明」:(1)明心術之要。(2)明威儀之則。(3)明衣服之制。(4)明飲食之節。
關於此「三綱」,又延伸至於「稽古」。於此「三綱」,在「明倫」下又有「嘉言」、「善行」兩條目。「嘉言」又有「三廣」之細目:(1)廣立教。(2)廣明倫。(3)廣敬身。「善行」又有「三實」之細目:(1)實立教。(2)實明倫。(3)實敬身。
如果我們細細體味一下,古代小學的道德教育是這樣的,也許可以作為反思今日教育的借鑒,這也並非沒有補益的。這里還說明古代小學、大學在道德教育等方面是銜接的。
另外,此處文內所說的「兩圖」,一是指李所繪的《小學圖》,一是指朝鮮學者權近所繪的《大學圖》,可以將這兩幅圖或聯綴,或對比著看,有益於對《大學》的理解。
❽ 大學里,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班,都學什麼專業課
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普通話、教師口語、教學設計、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學、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現代漢語基礎、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基礎寫作、兒童文學、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初等數論、數學分析。
以及應用數學、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小學自然課程與教學論、小學社會與品德課程教學、小學藝術課程教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簡史、比較教育、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
專業培養目標:
1、掌握該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較高的文化素養;
3、了解現代人文社會科學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就;
4、具有正確的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懂得教育教學規律;
5、具備運用教育理論和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初步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從事小學教師職業的自我發展能力;
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體魄和正確的審美觀。
❾ 古代所說的大學小學指的是什麼
古代有小學、大學之分。大學以詩書禮樂為學習內容,而小學則以文字訓詁為教授內容,故小學成為文字學的別稱。《漢書·藝文志》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可見,小學是古代學生的基礎教育,對小學的掌握程度,將影響著一個人後來學問的發展。
現代人先讀小學,而後是中學,然後是大學。古代人也是先讀小學,然後就進入大(太)學,那時還沒有中學這一概念,也沒有這一級學校。
有記載顯示,我國在夏代已經出現了正式的學校。《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
❿ 小學教育專業屬於教育學類嗎
(一)必修課程
1.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其中錄音課18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要求:明確處於小學學習階段的兒童的心理發展對教育實踐的意義,以及小學教育面臨的實際的心理學任務,使學生確立科學的兒童觀和科學的教育觀,並根據所學的理論總結和指導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本課程從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相結合的角度探索兒童教育的規律,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並重的課程。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課程圍繞發展是教育的依據和結果,教育是發展的動因這兩個主題,闡述了兒童的社會化和個性化過程,兒童在認知發展和個性發展中的基本特徵、個體和群體差異,以及基本的應對策略;闡述兒童的學習風格和教師的教學風格,以及兒童的學習差異與教師的教學差異的關系;闡述學習的准備,現代課堂教學模式,以及發展和教學的測量等問題。
2.人文社會科學基礎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是"開放教育試點"教育學科教育學類小學教育專業的必修課。本課程的要求是:理解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主要區別和內在聯系,了解人文社會科學的概況,認識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闡述人文社會科學的具體內涵、內部結構和歷史脈絡;近現代世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哲學、歷史學、文藝學以及經濟學、社會學、語言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的重要突破;闡述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和主要趨勢,人文科學與人文精神的關系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對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影響及應採取的對策。
3.自然科學基礎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與小學教材、教學以及課外活動有關的自然科學知識,擴大知識面,能兼教小學自然常識課程。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及與之有關的科技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4.現代教育思想
本課程3學分,課內學時54,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學習要求是:了解現代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的最新成果,以及重要的學校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的新認識,理解教育思想發展的客觀規律、實施素質教育的理論依據和教育基本原理發展線索,掌握現代西方和我國基礎教育實踐的發展及一般理論研究成果在學校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方法。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簡介中外教育思想發展的歷史及當代教育思想的主要流派,分析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論依據,討論我國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教育科學研究領域的新成果及其實踐運用的前景。
5.教育研究方法
本課程5學分,課內90學時,其中錄音課20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目的要求是:培養學生的教育科研意識,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驟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礎知識及應用技能,初步具備進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課程主要內容:確定研究課題的方法,教育科研的設計,文獻法與內容分析法,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研究結果的定量描述,研究假設的統計推斷,研究結果的解釋和研究報告的撰寫和研究的評價。
6.閱讀與寫作(1)(2)
本課程6學分,課內學時108,開設一學年。
本課程將現代閱讀理論與寫作理論有機整合、貫通,是一門體現當代課程改革精神的綜合性、應用性、基礎性課程。本課程的要求是:學習和了解現代閱讀基本理論與寫作基礎理論,了解和掌握各類文章的特點和基本的文章解讀方法與寫作方法,增強學生自身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提高學生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水平。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學習閱讀與寫作基本理論的意義,懂得閱讀與寫作的內在關系,了解閱讀心理與寫作心理,初繼續步掌握閱讀的基本規律、特點與方法,掌握寫作的基本規律和特點,掌握各類文體的基本特點、寫作方法和文章的修改與評改。
7.現代教師學導論
本課程3學分,課內學時54,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要求是:了解現代教師的職業特點,理解並具備現代教師的職業道德、基本素質和創新能力,認識現代教師的歷史使命和重大責任。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闡述現代教師的職業特點、歷史使命、地位和作用;闡述現代教師的職業道德、基本素質(包括適應時代的教育理念、寬廣深厚的知識背景、教育教學技能、課堂教學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更新知識和創造的能力、教育教學研究能力、人格魅力、身心素質等),以及現代教師繼續教育的任務;同時介紹國際視野下的教師現狀和未來發展。
8.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
本課程7學分,課內136學時,其中錄像課20學時,開設一學年。
本課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的基本內容,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和改革意識;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具有使用計算機進行文本、圖表和演示文稿的製作能力,具有使用計算機上網和製作簡單網頁的能力,初步具備把計算機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去的能力;了解教育傳播理論、教學媒體理論和教學媒體的選擇方法,能正確選擇教學媒體和在教學中的使用方法,了解教學軟體製作技術;初步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會進行課程設計;為提高教學技能,使教學科學化、規范化和現代化奠定基礎。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信息技術概述(概念、地位和作用);計算機文化、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Windows);辦公應用軟體(Word、Excel、PowerPoint或Wps2000);網路知識和相關軟體(Internet Explorer、FrontPage);教育技術概述(概念、簡史和方法);教育傳播理論和教育媒體理論;教育媒體(宏觀、中觀、個人);教學設計(理論、過程、方法);教育媒體應用實驗。
9.美學與美育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美學與美育是教育學科教育學類小學教育專業的必修課。本課程是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美學與美育理論知識、較高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塑造能力、較高的實施美育的能力的課程。本課程重視美學、美育理論向審美實踐與審美教育實踐能力的轉化,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滲透性和復雜相關性。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美學;美及其形態;美感;什麼是美育;形式美與美育;藝術美與美育;審美文化形態與美育;青少年發展與美育;教師角色與美育。
(二)限選課程
1.高等數學(B)(1)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有網路資源,VCD及文字教材等媒體,開設一學期。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微積分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能夠解決簡單的應用問題。
高等數學(B) (1)是小學教師進修高等師范專科小學教育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本課程供小學教師進修使用。主要內容是:前言、緒論、初等數學知識、函數、極限、導數、微分、不定積分、定積分、微積分簡史、微分方程。
後續課程:統計與概率,數論初步等。
2.基礎英語(1)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英語語音、語調,能流利地朗讀所學課文,掌握和運用基礎英語語法及500個左右詞彙,包括約50個常用句型和30個常用短語,能借用詞典閱讀淺易英語讀物。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基礎英語語法及500個左右詞彙,包括約50個常用句型和30個常用短語。
(三)選修A類課
1.中國古代文學(1)(2)
本課程8學分,課內學時144,其中電視課36學時,錄音課18學時,開設一學年。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基本掌握古代漢語以及有關文化知識,提高閱讀、鑒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學和語言修養。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分作品選和理論知識兩部分,比例約為4:1。作品選部分有說理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駢文、詩、詞、曲、短篇小說等各種文學體裁,不求面面俱到,也不強調各時期的比例;理論知識部分,以文學知識為主,適量介紹古代漢語、古代文化等知識,有些知識安排在作品選的注釋、習題中,可不受上述比例限制。
本課程與文科中國語言文學類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的中國古代文學(1)(2)(3)課程不同,授課對象是小學教師,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有所不同。
2.中國通史(1)(2)
本課程6學分,課內學時108。開設一學年。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中國的原始社會;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春秋戰國;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時期;明清時期。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從邊疆危機到瓜分危機;戊戌維新和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抗日戰爭;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立與鞏固;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歷史性的轉折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3.中國現當代文學
本課程6學分,課內學時108,其中電視課36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要求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概括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過程和主要成就,選讀各個歷史時期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理解其思想藝術特色,提高對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鑒賞和評析能力。
本課程主要內容:"五四"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學;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學;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新中國成立後十七年文學;新時期文學;港台文學。其中文學史知識與作品選讀部分的比例約為1:3。
4.現代漢語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小時,其中電視課18學時,開設一學期。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文字、詞彙、語法、修辭的基礎知識,提高對漢語的理解水平,提高運用現代漢語知識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能力。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漢字結構,漢字規范化、標准化;詞彙的構成、發展和規范化;詞類,短語,句子,復句,句群;語言表達中的修辭方式。
5.文藝理論基礎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其中電視課18學時,開設一學期。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基本的文藝理論知識,提高理解、鑒賞文藝的能力。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以文學為主,兼及書畫、音樂、影視各類藝術,鑒賞部分比重較大。
6.兒童文學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學時,開設一學期。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提高小學教師分析兒童文學作品的能力,能編寫一般的兒童讀物。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訓練小學教師獨立分析兒童文學作品,學習兒童文學的理論知識和創作兒童文學作品。作品分析、創作練習和理論知識學習的比例約為4:1。
7.外國文學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外國文學史的基本知識,提高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分析及鑒賞能力。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簡明系統地介紹外國文學的發展過程,重點介紹從古代至現代各個歷史時期歐美主要國家的文學發展的基本狀況和特點,並簡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從目前實際出發,簡要介紹亞非文學。
8.創新教學
本課程3學分,課內學時54,錄像4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以當前中小學教學實踐為基礎,通過教學促進教學改革,培養和提高教師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教學創新能力,變傳統教學為創新性教學。使教師的教學更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慾望和社會責任感,開發學生的創造力,為培養適應新世紀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緒論-創新教學的時代意義;教學創新與素質教育;教學創新的探索與實踐;創造性思維與教學創新;創新型教師的教學特色;創新型學生的學習特色;創新教學環境。
9.基礎英語(2)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其中電視課時30,開設一學期。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和運用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以及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從而達到小學師資應具備的整體知識、文化水平和相應的業務素質。熟練掌握1200個左右詞彙,認知2000-2500個英語單詞,包括約300個常用句型和短語,能借用詞典閱讀淺易英語讀物。了解兩種語言的差異。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基礎英語語法及2000-2500個英語單詞,約300個常用句型和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