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生國學教育現狀、問題與解決對策
小學生國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小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對國學初步了解,但中小學校國學教育缺位,小學生接觸國學機會少
2.小學生主動參與意識較強,但多帶有功利性目的
3.小學生所學國學內容上貼近生活,內容多樣,但無法形成系統,教材權威性讓人質疑
4.小學生缺乏自主學習國學的意識
5.小學生學習國學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四、 對小學生開展國學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一) 加強中小學對國學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將國學融入校園文化中去
(二) 關注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合理引導小學生對國學教育的看法,避免盲目跟風或全盤否定的傾向
(三) 注重教材編寫,加強師資培訓
(四) 社會多方助力增加小學生接觸國學的機會
2. 小學國學論文文獻綜述
小學國學論文文獻綜述原創的,現做的。
3. 國學經典與教育論文
有專門網站
老子 易經 相關的著作
教育論文有大師的
4.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論文
一、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二、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進行因材施教。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典籍眾多,或短小精悍,或長篇論著,或淺顯易懂,或深奧晦澀。選擇適合小學生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輪船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並不是所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作都在適合在小學階段讀,所以,在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時,我們要慎之又慎,既有培養學生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又要蘊含做人做事之道理。並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誦讀內容:如: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習《弟子規》,背古詩詞20首;五年級學習《孝經》,背古詩詞20首;六年級學習《增廣賢文》,背古詩詞20首。而《老子》是經典中的經典,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它對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無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則適合各年級學生誦讀。三、開展多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必須多樣化,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採用游戲、課本劇、歌謠、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孩子在游戲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游戲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我們可以在班隊會上樹立典型:如自強不息的、勤奮好學的,助人為樂的等等。以榜樣的力量去帶動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學生。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中華傳統節日相結合。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一個節日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表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以此為載體,搜集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的詩歌、故事,讓學生誦讀、領會,對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這才能實現課程標准倡導的建設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中,本著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經典誦讀、背誦、賞析。同時,我們也務必搞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只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過多的形式化也許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負擔。孩子們真正的收獲應該是潛心下來,快樂誦讀,並有所收獲。四、藉助先進的現代教學媒介,提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以我國傳統的文化作為依託,必然會出現一些令孩子難以理解的生僻的詞語。如果處理不當,會使孩子的學習興趣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充分運用當前的科技,將國學內容製作成短片或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漫,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充分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國學學習。藉此培養孩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效果。我國當代音樂家谷建芬老師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把國學經典用音樂的形式演繹,情真意切地再現古詩、古文的韻律美。既淡化了讀詩時的枯燥無味,又增添了語言文字的意境美。這不失是用現代媒介,為國學經典的一種創新。四、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注重整體教育氛圍營造,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書香文化校園。利用名言警句、書畫作品等大力豐富國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等。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成是知識體系,更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曇花一現。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不得不充分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回歸的重要性。
5. 淺談如何在小學道德教育中實施國學經典教育
第一、讓國學經典教育走進校園,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在教育實踐中我們把國學教育與早間操活動、早晨讀、環境創設、校園活動、民間游戲等各個方面相互滲透和整合,走進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各個角落,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和在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規范著孩子們的日常行為,同時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開展國學活動,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傳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責任。良好生活行為習慣是健康生活的基礎。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中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們行為處事的道德標准。在開展小學國學經典活動時,我堅持古為今用,挖掘潛在的積極因素,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來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我班有一位孩子上學經常遲到,家長生氣的跟我說這幾天早上起床他總是磨磨蹭蹭的,還鬧著不洗手,不刷牙不洗臉,於是我抓住契機,將《弟子規》納入健康教育,除了讓其誦讀《弟子規》外,還講其中涉及到行為習慣養成的故事。通過這樣的教育,讓孩子明白了應該從小就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好習慣會成就好人生。
除此之外,我還通過講國學故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國學故事能讓小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我藉助蘊含中國經典文化要義的故事的敘述,讓小學生逐漸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國經典文化。國學是一座豐富的寶藏,它蘊含有多元文化的價值取向,而科學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軀幹上的一個有機活體。其中《三字經》的內容包羅萬象,其中還包括著天文、地理等。在科學領域中,我將《三字經》中所蘊含的豐富的知識滲透到科學領域中,讓小學生感受優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結晶。通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教育學生學生要善待他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三、從語言活動入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小學時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國學經典內容豐富,往往簡短的幾句話就包含了很深的意義。因此我又豐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語言教學活動與國學經典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此來促進小學生語言的發展,也達到強化復習與記憶國學的效果。
第四、讓音樂與國學整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國學由於以古文化為主,枯燥無味,不但學起來較難,而且學生對這些也不感興趣。因此,為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編節奏,把那些國學經典作品很長,讀起來拗口的句子編成歌曲,讓小學生在節奏中輕松學會誦讀國學,感受音樂的美妙。通過將音樂教育與國學經典教育融合為一體,使教育教學活動更加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小學學習國學,應根據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掌握小學生的學習的規律,循序漸進地開展培養與訓練,主要在於通過聽、讀及直接感知來加深對經典著作的理解。聽、讀是基礎,「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釋,自曉其義也。盡管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過聽教師范讀,小學生跟讀乃至自讀,把經典著作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個過程還是有利於小學生理解作者抒發的感情。直接感知是關鍵,也就是要為小學生創造良好的國學學習環境,豐富小學生對生活的感性認知。結合生活情境講解國學,經典來自於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給小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增長小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視野,擴大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小學生思維發展,使他們更加喜愛學習國學,更深切體會國學的深意。故此,在小學開展國學課程建設必須立足小學生的視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使小學生從小產生枯燥乏味的國學認知體驗。
6. 要寫一篇國學教育的論文
調查目前的國學教育狀況,然後針對問題寫,這是一種思路;還有一種思路是查古人關於教育的書籍,可以從禮記開始,到各種家訓,宋明理學及心學關於教育的論述,各種私塾教育的規定程序等寫,這也是一條路。
7. 國學經典教育論文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國學是一門內容包羅萬象的學科,萬物可用內一理貫通容。一個義理,既可以用於修身,亦可以用於治國,還可以用於處理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關系,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現今,各地中小學紛紛打出「國學特色教育」的品牌,使經典國學教育進入課堂。《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到:「確保2014年秋季學期義務教育起始年級學生使用德育、語文、歷史新教材。」
8.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中滲透國學教育
一、分析語文教學的特性,尋找國學教育的切入點
從語文的整體特徵來看,它與國學仍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教師不能貿然在語文教學中教授國學。筆者認為,教師應該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共性,以此作為國學滲透的切入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考慮的因素較多,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國學教育的載體。國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沉澱,大部分反映於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文言文等是它的主要形式。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地在這些內容的教育中滲透國學思想,以此作為國學教育的載體。
除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教師也要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小學時期,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不適合接觸太過繁雜的理論內容。為了使國學滲透順利進行,教師應該簡化國學的內容,保留最為精華的部分。同時,教師還要給學生留有一些時間,讓學生消化並吸收這些內容。利用這段時間,學生還可以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形成個人價值觀。筆者認為,國學教育應該以學生的自主探討與教師的引導為基礎,這樣的好處是既保證了學生對國學的理解,也能夠使每個學生都獲得獨特的感悟。
例如,在學習《別董大》這首詩的時候,教師便可以適當地滲透國學教育。這是一首送別詩,在我國古代詩歌中十分常見。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同時增加學生的閱讀見解,教師可以找一些類似的詩歌,在對比中加強學生的理解。這首詩與其他的詩歌略有不同,它沒有朋友惜別的那種不舍與傷感,「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一掃送別的傷感,充滿豪氣。在國學教育中,教師不只要讓學生尋找共同點,也要尋找詩歌各自的特點。當學生獲得了完全不同的感悟,精神境界也會獲得一定的升華,達到了國學教育的目的。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國學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學生的情緒問題也是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加入國學的語文課堂,必然和以往有所不同,教師要做的便是讓學生盡快適應。筆者認為,只有讓學生對國學產生興趣,才能加快適應過程。小學生是國學教育的受體,為提高國學教育的效率,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國學的本質來看,它很難得到學生的青睞,這是無法改變的。教師應該將國學教育與學生喜歡的事物結合在一起,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古詩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其中融入一些游戲,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學中的趣味部分不能影響國學的主要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分清矛盾的主次關系,合理制定計劃。
在小學時期,興趣是學習動力的主要來源。學生的情緒左右著課堂的氣氛,也決定著課堂的走向。對待情緒這把「雙刃劍」,教師應該有正確的認識。當學生的情緒積極向上,對語文學習充滿熱情時,它可以推動教學的進程;當學生的情緒消極負面,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便會導致教學質量下降。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努力發揮其積極作用,避免消極因素的影響。其中,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所在。
三、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和國學教育的另一共性,它們都需要以此擴充學生的見解。因此,教師有必要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在滲透國學教育的前提要求下,課外閱讀的前提要求是以國學經典為主,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涉獵。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時,教師要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小學生的年紀較小,沒有系統的課外閱讀策略,需要教師從旁引導。在閱讀的時候,應注重質量,重視學生的自我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