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生德育教育案例
一、學生情況簡單介紹
姓名:劉某
性別:男
年齡:十歲
三年級學生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擁有一定的主動性。能完成作業。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製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沖動。遇事不冷靜,特別受不了別人說它,哪怕是一點點小小的冤枉。
三、有關資料的調查
這位同學今年十歲了,家裡人教育一向都是用打罵的方式,包括他爸爸對待他媽媽也是如此,使他養成了固執、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說,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針對他的性心理特點,經調查了解,我認為他的個性問題來源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鑒於他在如此家庭背景里長大,種種情況都情有可原,還是得用愛心去融化,用理智去澆灌。
2、在班級里,學習成績不好,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對較難的問題不願意動腦筋,又不肯問別人,不懂裝懂,長期發展下去,知識掌握不牢。就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凡事總覺得自己對,對自己認識不清,出現情緒不穩定現象。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 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
2. 他犯錯誤,他不能冷靜,教師應該絕對地冷靜。每次對於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讓它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愛。
3.以強項來淡化弱項,早就發現,他對於勞動還是能實實在在地干好,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
4、他對於受一些小冤枉最不能忍受,不能小事化無,這一點也需要老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可以給他講一些寬容的小故事,讀讀關於寬容的名言,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結合他本人的事例來感受風平浪靜,海闊天空的美好感覺。講講生氣對於身體,心理的傷害。
5、讓它感受到同學們對他的愛,感受到集體成員就像家人一樣,有些小摩擦很正常,但是不能讓小摩擦影響了感情。
六、教育效果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過一學期的了解及教育,這位同學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他對老師信任了,他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沖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干,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
B. 小學生教育典型案例
姓名:張某
性別:男
年齡:八歲
二年級學生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缺乏主動性。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鑽研精神。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製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沖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較差。有依賴和惰性心理,聰明但不愛多動腦。
5、主要原因是由於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有關資料的調查
張某同學今年八歲了,由於頻繁轉學而成為問題學生。在家裡是獨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從小在爺爺奶奶呵護下長大,由於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溺愛,誰也不能碰他一下,誰也不能罵一句,,再加上家庭優越的物質條件,使他養成了固執、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不計後果,出了問題又缺乏責任感,表現出逆反心理。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布置的作業完成了事,多一點也不想做,沒有毅力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處於下游。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說,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針對張某同學的個性心理特點,經調查了解,我認為他的個性問題來源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鑒於他從小嬌生慣養,被捧為掌上明珠,凡事隨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員所溺愛,過於放縱,使他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養成了依賴別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級里,一則年齡大,二則學習成績不好,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對較難的問題不願意動腦筋,又不肯問別人,不懂裝懂,長期發展下去,知識掌握不牢。就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凡事總覺得自己對,對自己認識不清,出現情緒不穩定現象。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 根據張某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於是我與其父母取得聯系,讓他們勤與孩子打電話交流溝通。並讓他的爺爺奶奶一定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
2. 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為規范。
3. 針對張某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經過近半年的了解及教育,張某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張某對教師尊重,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沖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干,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減弱,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易放棄,缺乏堅強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較弱,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成為堅強、有知識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C. 小學養成教育教學反思和敘事案例
http://user.qzone.qq.com/622005015/blog/1308208654這里有很多
D. 誰有輔導小學生,教育小學生的案例請速速支援!!!
個案一:
學生小田,老師,家長都反映他是個「不開竅」的孩子,一道應用題,老師課堂上講過,家長又復習過,可做起來就是錯誤百出,一到考試就更不行了,別的同學背課文,一下子背出了,可他讀了好多遍,還是記不住,丟三落四,常用字常會錯,漸漸地學習提不起興趣。
評析:「不開竅」只是一個通俗的說法,揭開它的面紗其實都與心理因素相關,當學生學習上出現困難的時候,教師不可不考慮:是不是存在學習心理問題?在設法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時候,一定要設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孩子做事丟三落四,對老師、家長的某些要求置之腦後,學習內容難以入腦,並非是頭腦、智力的問題,而是他在記憶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時茫無目的,不知道記什麼,記了有何用,記多長時間、多少內容;記憶時不講究方法,或死記硬背或支零片斷地記憶……
方法:
1 、教會小田記憶的技巧與方法,如理解記憶,趣味記憶即把記憶內容編成有趣的生活現象,讓他樂於記。
2 、培養小田良好的思維習慣,獨立、靈活、敏捷才是健康的思維。
3 、幫助小田樹立自信心,經常是人雲亦雲,總懷疑自己是錯,永遠也品嘗不到學習的成功和甜頭,再之家長切不可以「笨蛋」批評、責罵他,這樣使他對自己自暴自棄,不再努力,設想:思維之泉缺乏了內部動力,是不可能充分噴涌的,多給小田一些鼓勵,「試試你一定能行」,「啊,你進步了!」……變「你能行」為「我能行」。
個案二:
小毛的媽媽經常為孩子急得哭:小毛迷上了游戲機,一次,一次,又一次,媽媽把小毛從游戲機房拽回來;一次,一次,又一次,小毛擋不住游戲機的誘惑,偷偷溜進游戲機房,急得沒法子,小毛媽媽只得每天提前到校接小毛,回家看書做作業;雙休日更是形影不離。
評析:表面上看,孩子沒有去玩游戲機了,實際上孩子的注意力並沒有真正轉過來,因為小毛學習時仍三心二意,成績依然如故,從客觀上講,游戲機動感強烈,內容新奇多變,色彩鮮明,極容易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從主觀上講,小毛缺乏對學習的興趣,缺乏對學習目的性的認識,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質,因而他很容易將注意離開學習而指向於游戲機,這就造成了,小毛對學習三心二意,對游戲機可卻是一心一意;學習時注意力分散,玩游戲機注意力可集中了!
方法:
1 、用有吸引力的刺激物吸引孩子,即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帶孩子上公園走走,踢踢足球,買些孩子喜歡的讀物,把孩子的注意力從游戲機引開去,不要急著硬逼孩子學習,因為孩子本身就不愛學習,正如你「強按牛頭」,牛仍然不會飲水一樣。
2 、引導孩子逐漸明確學習的目的和任務,開始時可以提出少量學習任務,以後逐漸提高要求,逐步讓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學習任務,自己完成,自己督促檢查。
3 、教給孩子一些調控注意力的方法,學習時間過長,可以聽聽舒緩的音樂,遠眺綠色,休息一會兒,再來學習,另外可在書桌旁貼上由孩子自己撰寫的自警語錄,如「有志者事競成」、「戰勝自己、挑戰自己」等,增強自我控制能力。
個案三:
小平有事沒事老愛說謊,考試沒考好,回家怕挨打,只好編些謊話搪塞,作業沒做完卻說做完了,沒帶忘在家了,看到其他小夥伴有美麗的風箏,為爭點面子,免不了說謊:「我家有,比你的更漂亮。」其實家裡並沒有風箏。
評析:大部分孩子的謊言和大人惡意的謊言完全不同,所以不必過於緊張,應查明孩子說謊的原因,如: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採取手段,為了避免懲罰而說謊,為了在各方面超過別人,為了爭得面子,孩子也經常下意識地編些謊話欺騙同伴,孩子多少都會說謊,如果在說謊之後完全不覺羞恥,那才是真正的無葯可救。
方法:
1 、父母試著與孩子多溝通,經常反省自己的管教方式,及時與老師取得聯系,避免過於嚴格稍有過失就被嚴厲處罰現象。
2 、開展「猜猜我的心」的教育活動,孩子與孩子之間,孩子與老師之間,相互猜猜對方在想什麼,對方有什麼感受,經過一段時間持之以恆的訓練,更多的學生將會體驗到新視野,新境界,新心情,新思維,新收獲。
個案四:
小李,男, 9 歲,小學三年級學生,在幼兒園里就比其他孩子明顯好動,上小學後,這種情況有增無減,主要表現在:上課時不遵守紀律,坐不了多長時間就晃動椅子,經常惹周圍的同學;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課余活動愛搞「惡作劇」,在家表現得任性、沖動,稍不順口,就大喊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滾,此外精力特別充沛。
評析:多動症的特徵為:注意力不集中,偶有集中注意的時候也是短暫的,且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轉移,多動是該症比較突出的症狀之一,「多動」不僅是活動過多,而且活動時動作不協調,學習困難,任性沖動情緒不穩定均是症狀之一,而且老師反映,小李腦子並不笨,當他專心時比一般同學學得還快,就是因為好動分心,使得學習成績只能屈居中游,縱上所述,小李具有較多的多動症表現,但是,具有較多的多動症表現並不一定說是多動症 。
方法:
1 、對於好動的孩子,老師最需要的是愛心、關心和耐心,從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入手,耐心糾正孩子的好動行為。
2 、糾正中要堅持下面鼓勵,積極強化,當孩子有一些自製行為的時候,當孩子能持續一定時間穩定注意的時候……老師要及時肯定,並循序漸進對孩子提出要求。
3 、讓孩子適當進行一些手腳 協調、左右手協調、手腳與身體其他部位協調之類的活動,對糾正孩子好動行為有明顯的效果。
個案五:
小冬圓圓的腦袋,大大的眼睛在許多技能上,表現得超出 11 歲孩子的水平,不但會騎自行車,還學會駕駛「小木蘭」,講起故事來眉飛色舞,活靈活現,動畫片過目不忘,就是這樣一個樣樣行的孩子就是學習成績不好,這孩子什麼都不怕,就是怕上學,怕上課,怕看書,怕做作業。
評析:小冬對學習的厭惡情緒稱為厭學,造成厭學的原因有:學校教育因素,如:學風、學業負擔,和諧的師生關系;家庭教育的因素,如破損家庭,嚴厲的教育方法,家長的期望值;交往夥伴的因素和孩子自身因素,究小冬厭學之原因來看他騎小木蘭摔傷腿,在家休養一個月,爸爸怕他寂寞,給他買了兩台手掌機,於是小冬每日樂此不疲,越玩越有勁,上學後,連續三次單元測驗均是倒數第一,父親一氣之下摔壞了手掌機,媽媽買了一本又一本練習冊,除了做還是做,幾個月的變化太大了,小冬把一切都歸罪於「學習」,對學習的厭惡,導致學業的不良;學業不良的後果,強化了他對學習的厭惡,如此惡性循環,聰明的小冬成了有名的「後進生」。
方法:
1 、教師採用亮點誘導,就是肯定小冬的優點、長處、優勢、特點的基礎上,充分張揚其優點,發揮其長處,突出優勢,發揚特點,使小冬看到自己的潛在能力,樹立搞好學習的信心,產生積極的學習行為。
2 、利用十分鍾隊會或午間俱樂部請小冬在班級活動時進行技能表演,如「故事會」等,漸漸地對搞好學習產生了需求,再也不那麼害怕學習了。
3 、逐步提要求。要求孩子一點一點進步,切忌操之過急,切忌拿孩子的短處與其他同學的長處進行比較。
個案六:
小儷,女,十二歲,白白凈凈,愛打扮是家中的小公主,長這么大從不會自己洗頭洗澡,鋪床,什麼家務也不會干,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平時看著滿頭大汗的父母卻無動於衷。
評析: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條件的改善,孩子有了比較優越的學習生活條件,但參加勞動和鍛煉獨立生活能力的機會相對減少,究小儷現象的原因主要有: 1 、父母對小儷過分溺愛,許多孩子的父母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家庭中的「寶貝」,有的家長片面地認為讓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享受得好就是愛,這樣導致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著伸手」的生活,養成了懶惰習慣。 2 、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重智育忽視勞動教育,只要求孩子寫好字、念好書,學習成績好,而對孩子參加勞動則認為是浪費時間,說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幹活,凡事不讓孩子動手,不讓實踐,結果不僅孩子的智力得不到發展,而且孩子的身體也得不到鍛煉。
方法與途徑:
1 、教育孩子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勞動是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本質特徵,勞動不但創造了世界,而且創造了人類本身,要教育孩子珍惜勞動果實,使孩子懂得每天吃的糧食、住的房屋、穿的衣服、學慣用的文具等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而使孩子們確立勞動光榮的思想。
2 、激發孩子的勞動興趣,孩子參加勞動是具有選擇的,往往以興趣作為主導,他們經常對大人的勞動顯得很感興趣,教師要善於對他們進行勞動的啟發教育,首先,教師在勞動中應多作示範,用以感染、影響他們,以激發他們的興趣,其次,要保護孩子們的勞動興趣,積極鼓勵他們參加勞動,對勞動中取得的成績應給予肯定和表揚,假如勞動結果不令人滿意,也不能隨便否定,而應當肯定成績,並善意地幫助孩子分析找出不足的原因,和孩子們一起完成勞動任務,使孩子獲得勞動成功的快樂,這將會極大地提高他們的勞動興趣,再次,勞動時間不宜過長,應注意勞動強度,否則,孩子會把勞動看作是一種負擔,從而失去勞動興趣,產生消極影響。
3 、培養孩子的勞動自覺性,孩子的勞動自覺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家長的影響,如果父母勤勞,辛辛苦苦地幹活,必然促使孩子們自覺地幫助父母分擔一些勞動的任務,教師可以每天適當分配一些勞動崗位和勞動任務給孩子,並加強對完成任務的檢查,促使孩子主動去完成,養成勞動的自覺性。
4 、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勞動習慣的形成能有效地促進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提高,首先,組織學生參加學校安排的具體勞動,做到團結互助,不怕臟累,其次,讓孩子從小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養成參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勞動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再次,教育孩子體貼父母,做家務勞動,做好長輩的小幫手,委託孩子完成一些為全家服務的任務。
個案七
小晨一天到晚總是忙忙亂亂的,做事毛手毛腳,慌慌張張,丟三落四的,每天上學總要把一些學慣用具遺落在家裡;平時挺聰明的,一到考試總因為馬虎,錯好多題;在家做些事也是摔壞這個,碰壞那個,父母、老師怎麼提醒也不管事。
評析:
做事馬虎、毛躁、慌張、丟三落四是行為習慣較差的表現,這樣的孩子往往待人熱情外向,愛交朋友、愛幫助別人,小晨過高地估計自己,認為自己任何事都能辦,可總是由於自己的毛病不能把事情辦好,顯然,這樣的孩子做事計劃性不強,做事又沒有常性,做事條理性差,隨意性太強。久而久之,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方法:
1 、揚長避短。當孩子對新鮮事物產生新奇感,有強烈熱情時;當孩子對同學的一些事情表示要予以熱情幫助時……老師要及時對其正確引導,提示引導孩子如何才能把事做好?由於馬虎會造成什麼損失?引導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養成在做任何事時,都應認真細致,思考在前,就會使學生在思想上重視自己做事的成功率,由於事前的思考和重視結果,就會調動孩子自身的內在潛能,克服他做事馬虎、毛躁、慌張、丟三落四的壞習慣。
2 、事事養成計劃性。老師利用晨會、周會或個別教育的時間,教育學生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應有一個周密的計劃,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事前做哪些准備、如何開始等,也可以教會學生在做事之前用一小紙條,寫上自己要用的物品及時間安排,如做到晚上整理書包,早上出門前的思考等,都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放手讓其獨立。
經過幫助和引導後,應讓學生獨立完成某一件事,其間可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就讓學生去碰,要知道對於學生來說:自己的教訓是最好的教訓,自己親身體驗的經驗是最好的經驗。
個案八
林林自打出生就是個巨大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十歲就成了一位肥胖兒童,可身體素質卻很差,今天感冒,明天發燒,四季鬧病,還早早架上了眼鏡。
評析:
縱觀林林各身體素質表現,都與他缺乏體育鍛煉有關,這將會影響他身心的、理想的、全面的、和諧的發展,體育鍛煉是全面發展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行為規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任何人忽視孩子的身體成長發育的看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也是對孩子成長發展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體育活動對於學生身體生長發育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關鍵是怎樣使孩子,尤其是「豆芽」型孩子、肥胖兒童樂於參加體育活動呢?
方法:
1 、激發孩子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引導孩子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要培養孩子鍛煉身體的興趣和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體育活動,激發他們在某一項目中有一技之長,如「學校即將舉行運動會,就利用活動課時間在班內進行選拔賽,優勝者參加運動會比賽,學生興趣頗大,鬥志昂揚。又如:可以利用晨會、午會給學生講名人鍛煉身體的趣聞軼事,結合時事體會祖國健兒摘金奪銀的喜悅。
2 、有計劃選擇項目進行鍛煉,並給以具體的指導。
老師利用休息時間與孩子一起進行鍛煉,如跳繩、蛙跳、踢毽子等小型的體育活動,有條件還可以和學生一起打羽毛球、乒乓球等,在具體指導孩子體育活動時,要注意把體育活動與游戲娛樂結合起來,寓教於樂,如我校開展的花色橡筋活動,邊唱兒歌,邊跳橡皮筋,這樣會使孩子感到體育活動的樂趣,讓身心都得到鍛煉。
3 、教給孩子有關的體育鍛煉小常識,注意自我保護。
體育鍛煉要收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必須保證活動的科學性。因此,要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鍛煉知識和技術。如:每次鍛煉前,要有準備活動,鍛煉後要有整理放鬆活動;起跑要聽口令,打球時不能走步、撞人等,注意安全保護工作,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4 、要教育孩子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勞逸結合。
任何一個活動項目的鍛煉內容,都是由不會到會的多次重復才能實現,如不經常鍛煉,非但不能形成一定的熟練動作,而且還會前功盡棄,因此必須引導孩子進行體育鍛煉,鍛煉應持之以恆,不可一曝十寒,一張一弛,保證鍛煉後的充分休息時間,使身體各部分恢復正常,對於孩子在體育活動中取得的進步要適時地予以表揚和鼓勵,以促使其體育活動的興趣不斷得以保證和鞏固。
個案九
學生小峰, 11 歲,男,平時不善言談,孤獨冷漠,不喜歡集體生活,不會關心別人,不善於與他人相處,在一次冷餐會上,他自己愛吃的裡脊內、大雞腿、草霉一股腦兒放在自己的碗中獨自享用,全然不顧周圍的同學們。
評析:
在現在的家庭里,一般來說都是家長圍著孩子轉,孩子成了家裡的「中心」,家長關心、愛護孩子,然而孩子對家長、對他人往往是漠不關心,這是因為孩子習慣了被照顧、被保護、被寵愛,因而變得冷漠、孤獨、不喜歡集體生活,不會關心別人,不善於與他人相處,小峰就是這樣一個心裡只有「我」字的孩子。偏差的行為習慣導致他心中無他人,將來走向社會也不可能很好地與別人合作共事,甚至可能發展到做出胡作非為的事情來,怎樣教育學生養成善於與人相處的良好行為習慣,是學校、是老師需要研究的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方法:
1 、要讓學生懂得與人和睦相處的意義,體驗與人和睦相處的喜悅。
要讓學生知道人總是要長大的,只有在與人不斷地交往過程中,才能增長知識,積累經驗、認清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再者,一個人的力量小,集體的力量大,和大家和睦相處能使自己身心愉悅,真正是眾人拾柴火焰高。
2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的感情是純真的,常會因為別人的歡樂而歡樂,別人的痛苦而痛苦,這是培養孩子關心他人,與人和睦相處的感情基礎,孩子有了這種感情基礎,就可能產生發自內心的愛,自覺地為別人著想,把別人的歡樂和痛苦放在心上,要使孩子感到關心別人,為別人服務是一種愉快的事,久而久之,孩子的心裡想的就不完全是自己了。
3 、嚴格要求孩子。
對學生的行為、舉止,從學習到生活均以規范嚴格加以執行,從而形成習慣,這種習慣將是影響孩子的一種無形的約束力,以致學校的值日、做操等都能使孩子養成集體感,令他不能隨便行事,嚴格要求自己,是與別人和睦相處的保證,孩子如果心中有了「想要求別人做到,自己首先應當做到」的觀念,那麼就會嚴以律已,寬以待人,與人和睦相處。
4 、引導孩子逐步擴大與人和睦相處的范圍。
孩子將來要踏上社會,這樣就要把孩子和睦相處的對象擴展到鄰居,學校乃至整個社會,要在孩子的意識中養成「別人的事,也是自己的事」的觀念,在與同學玩要友好相待,要關心同學,關心老師,如:班上小朱同學病了,大家紛紛打電話表示慰問,並捎上一隻大蘋果寫上祝福的話語送給她,這樣不僅給小朱帶去了溫暖和友誼,自己也能從中體會到樂趣,只有這樣,孩子才會逐漸知道怎樣與人和眭相處,當孩子做了關心他人,與人為善的事情時,老師應及時肯定表揚,反過來,當孩子受到別人關心以後,也需要讓他表示感謝。
E. 求一篇養成教育成功案例
養成教育案例
本班學生xx,男, xx 歲,平時不善言談,孤獨冷漠,不喜歡集體生活,不會關心別人,不善於與他人相處,各種活動不願意參加。
評析:
在現在的家庭里,一般來說都是家長圍著孩子轉,孩子成了家裡的「中心」,家長關心、愛護孩子,然而孩子對家長、對他人往往是漠不關心,這是因為孩子習慣了被照顧、被保護、被寵愛,因而變得冷漠、孤獨、不喜歡集體生活,不會關心別人,不善於與他人相處,侯炳豪就是這樣一個心裡只有「我」字的孩子。偏差的行為習慣導致他心中無他人,將來走向社會也不可能很好地與別人合作共事。
方法:
1 、要讓學生懂得與人和睦相處的意義,體驗與人和睦相處的喜悅。
要讓學生知道人總是要長大的,只有在與人不斷地交往過程中,才能增長知識,積累經驗、認清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再者,一個人的力量小,集體的力量大,和大家和睦相處能使自己身心愉悅,真正是眾人拾柴火焰高。
2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的感情是純真的,我就讓他擔任小組長,培養孩子關心他人,與人和睦相處的感情,孩子有了這種感情基礎,就可能產生發自內心的愛,自覺地為別人著想,把別人的歡樂和痛苦放在心上,使他感到關心別人,為別人服務是一種愉快的事。
3 、引導孩子逐步擴大與人和睦相處的范圍。
在孩子的意識中養成「別人的事,也是自己的事」的觀念,在與同學玩要友好相待,要關心同學,關心老師,如:班上 xx同學病了,大家紛紛打電話表示慰問,並捎上一隻大蘋果寫上祝福的話語送給她,這樣不僅給xx同學帶去了溫暖和友誼,自己也能從中體會到樂趣,只有這樣,孩子才會逐漸知道怎樣與人和眭相處.
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案例
養成教育是一項十分復雜而又十分具體的工作。培養學生任何一種良好習行為慣,都需要做長期的、細致的工作。
案例:xxx、男、xx歲、x年級學生。主要表現:經常不交作業或不按時交作業,甚至不做作業;謊稱作業做了落在家裡忘帶了;課堂作業拖拉,星期天作業十次九次來不及完成;他的課桌和書包常是雜亂無章;書和本子也是「蓬頭污垢」的;常與父母撒謊,作業做完了,交了,我把作業丟了......
措施:針對該生的習慣,我採取優等生每人輪流一周,逐漸培養各方面的習慣.使他周周或月月有進步。
評析:這樣的孩子主要是注意力和自控力存在問題,注意力和自控力有問題的孩子行為隨意、思維活躍,口頭表達能力差,常容易把作業放錯地方、把鉛筆和其他學慣用品丟棄,在家裡和學校都不能有條不紊的學習。為此我特別意識到這個問題對孩子的課堂學習產生影響。
方法:1、讓孩子與附近的小夥伴一起做作業或加入一個學習小組,家長和學習小組成員隨時提醒孩子做作業,在他需要時還可以給他幫助。
2、使用積極而及時的強化,老師、家長相互簽字當天的作業。
3、在家裡規定一個位置做作業,並把學慣用品擺放好。
F. 養成教育名人事例
誠實比一千顆櫻桃樹還有價值——誠實
喬治•華盛頓從懂事起,就很崇拜英雄人物。當他看到哥哥穿著軍裝上前線打仗,羨慕極了。一天吃過晚飯,他忽然想到了一個什麼問題,急忙跑去問父親:「爸爸,我長大了也要像哥哥那樣,當一個勇敢的軍人,好嗎?」「好極了,親愛的孩子!」父親高興地回答,「可是,你知道什麼樣的孩子才能成為勇敢的軍人嗎?」父親反問道。「嗯——」華盛頓想了想,回答說:「誠實的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勇敢的軍人,是這樣的嗎?」「就是的。只有誠實,大家才能團結,團結才能戰勝敵人,成為勇敢的軍人。」
父親不光言傳,還很注重身教。在父親農場里,有一顆小櫻桃樹,那是父親為紀念華盛頓的誕生而栽種的。小喬治一天天長大,小櫻桃樹也一年比一年高了。華盛頓一心想長大做一名威武的軍人。有一次,他打算做一把小木槍,把自己武裝起來。他本想讓父親幫幫忙,可看到父親成天忙於自己的工作,沒有時間,於是決定自己動手。小華盛頓拿起鋸子、斧子,找了一棵容易砍倒的小樹,把它鋸倒了。哪知道這棵樹,就是父親最心愛的那棵櫻桃樹。這下可闖了大禍。
父親回來,知道了這件事,大發脾氣,質問是誰乾的。華盛頓躲在屋子裡,非常害怕。他想了想,還是勇敢地出來,走到 面前,帶著慚愧的神色說:「爸爸,是我乾的。」「小傢伙,你把我喜愛的櫻桃樹砍倒了,你不知道我會揍你嗎?」
華盛頓見父親氣未消,回答說:「爸爸,您不是說,要想當一個軍人,首先就得有誠實的品質嗎?我剛才告訴您的是一個事實呀。我沒有撒謊。」
聽兒子這么一說,父親很有感觸。他意識到孩子身上的優良品質,要比自己心愛的櫻桃樹還要珍貴。他一把抱住華盛頓,說:「爸爸原諒你,孩子。承認錯誤是英雄行為,要比一千棵櫻桃樹還有價值。」
G. 如何對學生進行良好衛生習慣養成教育案例分析
1、個人衛生。要勤洗澡,勤換衣,每月換牙刷,早晚要刷牙,飯後要漱口,毛巾與別人分開,並要常常清洗。睡前洗腳,睡前不吃零食。不能有當眾剪指甲、挖鼻子、掏耳朵等不文明的行為。 2、飲食衛生。每天都要吃早餐,不偏食挑食,定時定量進食,不亂吃亂買亂扔,飯前洗手,不喝生水,餐具清潔,生吃瓜果要洗燙削皮,飯後半小時以內不能做劇烈運動,不買、不吃三無食品和過期的食品,不吸煙,不喝酒! 3、公共衛生。我們每個公民都是社會的一員,有義務,有責任維護公共場所的衛生、環境的衛生。自覺做到不隨地吐痰,不亂扔亂拋果皮紙屑,先灑水後掃地,不在牆上亂塗亂畫,認真做好值**,保持教室、校園清潔衛生 4、用眼衛生。看書寫字姿勢要正確,連續看書不能超過一個小時,看書一個小時左右要向遠處眺望幾分鍾,不能在車上看書,不能邊走路邊看書等。 5、心理、精神衛生。保護心理健康,遠離不良誘惑,慎交友,交益友,不交損友,不盲目從眾,不去網吧,不瀏覽不健康的網站,多看健康書籍,說文明話,做文明人,保持心理健康! 1、衛生承包,制定較為詳細的衛生考核制度。有些學生在家中嬌生慣養,平時在家很少幫父母干點家務,在學校值**時,曾出現過互相推諉,不願打掃衛生的情況。後來我建議大家將衛生區域劃分承包,責任到人,並組織學生幹部每天進行衛生考核,評比,對考核結果予以相應的加分和減分制,反映在本人的綜合分中,直接和將來的三好學生的評定、獎學金的評定掛鉤。有了這樣的考核制度後,學生都很重視,做得都很認真,再也沒有發生過衛生差的情況。 2、在每周的班會時間利用規范進行教育。衛生好搞,但很難保持!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下午放學剛打掃過的教室,還沒上晚自習又有了學生隨手丟棄的垃圾。所以讓學生明確了**常衛生行為規范,還要對其進行行為的指導,這是促進學生良好衛生習慣養成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我除了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怎麼做對,怎麼做錯,還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么做。因為只有明辨是非,樹立正氣,才更有利於由知到行的轉化。讓學生逐漸形成自我約束能力,明辨是非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使良好的衛生習慣成為一種自覺行為。也就是說,不需要別人的監督,也能做得很好! 3、讓良好的衛生習慣在活動中反復強化中成自然。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的形成絕不是一朝一夕的。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就必須經過長期反復的訓練和強化。貫徹落實到整個學期的始終,使學生的良好的衛生習慣在反復強化中定型。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教育是習慣的培養。我們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但要慎之於始,而且要慎之於終,有恆心繼續下去,不能間斷。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中專階段是人的成長起步階段,也是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階段,是養成各種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應該把握好這一關鍵期。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我們責無旁貸。
H. 小學生成長案例
一、 什麼是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的定義
關於教育案例的含義,許多專家學者有過不同的表述。雖然說法不同,卻也有一定的共識,如果概括為一個定義,即:教育案例是一個教育情境的故事。在敘述一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上海市七寶中學的青年教師王紅曾寫過一篇《走近語文教學的藝術殿堂》,其中寫到在一次作文講評課上,讓一個男生上講台朗讀,結果這位略有口吃的同學遭到了鬨笑。
台下的同學們緊緊注視著他,課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從後悔自責中省悟:初為人師的我不是也有過臨場時的恐懼和冷場時手足無措的尷尬嗎?然而是自信戰勝了這一切。有時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夠激活一個人內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難忘的失敗也往往可以摧毀一個人僅有的一點自信。眼前的這個男孩難道會陷入後一種情形嗎?不,絕不能。我終於微笑著開口了:「既然他不太習慣在眾目睽睽之下說話,那索性我們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聽吧!」我帶頭走到教室後,背對講台站定,同學們也紛紛趴下頭來。終於,我的背後傳來了輕巧的羞怯的聲音。那的確是篇好作文,寫的是他和父親間的故事。因為動情的緣故,我聽到他的聲音漸漸響了起來,停頓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是聲情並茂了,我知道他已漸漸進入了狀態,湧上心頭的陣陣竊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頭看看他。我竟然發現台下早已經有不少同學抬起頭,默默地、贊許地注視著他。朗讀結束後,教室里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我知道這掌聲不僅僅是給予這篇作文的。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張民生同志在《一個素質教育進課堂的生動案例》一文中,對這個事例評論道:
有口吃的孩子說不出話了,一般好教師的處理方式是:「沒關系,你先下去,下次有機會,再好好准備一下。」但王紅有另一種視角,一種新的境界,這么處理這種場面,化解尷尬的處境,對於學生可能是終身難忘。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在教學過程中,思考問題的角度是以我原來設計好的教學過程為主呢,還是以學生為本去考慮問題。
(參見《上海教育科研》 1999年第6期)
上面這個案例通過生動細致的描述和准確到位的點評,反映了一位青年教師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如何處理課堂上突發事件的經過,給人許多啟迪。這里為舉例方便,事例和點評分別選自兩篇文章,一般在撰寫案例時當然是合為一體的。
二、教育案例的特徵
案例是一種寫作的形式,那麼它與我們平時所說的論文等形式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特點呢?
1、體現教師作為研究者的主體作用。這種主體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在研究內容和對象上,以自己和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為主,個人親歷的感受是教師案例研究的主要資源。
第二,在研究人員的組成上,以個人獨立研究為主,在獨立研究的基礎上,開展個體間的交流和集體研究。
第三,在研究項目的構建上,以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反思為主。案例研究具有更多的工作研究的性質,大多不屬於正式立項的課題研究。
2、表達深切強烈的感受和體驗。
在案例研究中,教師往往處於一種「當事人」的地位,對所經歷的事件具有深切的感受和體驗。因而往往表達出強烈的情感傾向。這種情感表達生出一種感染力,使案例的讀者比較容易進入情境,與研究者分享此時此刻的感受和思考。案例研究的主體性和情境性,使研究者與讀者的溝通,建立在十分相似的經驗背景和思想基礎之上,情感表達促成了思想的共鳴,這也是案例研究這種形式易於為廣大教師所接受的重要原因。
3、與論文的區別
從文體和表述方式上來看,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的;而案例則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因此,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上來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區別。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而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4、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的區別
一般來說,與教案、教學設計的區別比較容易理解。教案和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相近,它們的區別也體現了案例的特點和價值。同樣是對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是有所選擇的。至於怎樣選擇,就要看案例撰寫的目的和功能了。
三、教育案例的類型
(一)一件事的案例。
選擇一件事作為研究的對象和內容,故事的生動感人常常是觸發教師研究和寫作的起因。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生動」是敘事方式的一個基本特徵,它是研究的一個起點,但不應是追求的最終目標。從教師案例研究的角度看,案例研究水平的高低,或者說是衡量好與不好的標准,主要還在於故事所蘊涵的「教育」意義。例如有的學生受某個球星或歌星的奮斗經歷激勵,刻苦訓練,終於在大賽中獲得成功。這樣的事件固然也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卻與學校教育沒有直接的聯系。同樣,曾有一個被學校成績困擾的女中學生,忿而向報刊投寄一篇《差生宣言》,發表後在校園里引起了轟動。這位女同學也深受鼓舞,從此以文科為主攻方向,終於考上了大學。如果把這個事例作為教育案例的研究內容,關注點顯然不能局限在學生身上,還要看學校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了什麼作用。
(二)一個人的案例
教育研究也是對人的研究。在學校生活中,作為研究者的教師經常會對某些特定的對象予以特別的關注,並產生進一步了解和研究的興趣。這些人可能是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也可能是一個有特殊天賦的學生]、或者是一個本校或鄰校的優秀教師。通過對這些對象的研究,教師可以從中發現、體會和借鑒許多有益的、寶貴的教育教學經驗,如一種學習指導方法、一條教育原則、一種教學風格、一套管理措施等。
把一個人作為研究對象,就需要對他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因此,往往需要通過幾件或一系列的事件來反映。由於人的活動和經歷往往是豐富和復雜的,而案例研究受主體和篇幅的限制,反映的事件並不是越多越詳細越好,因此,研究者還要依據一定的研究重點和研究對象的特點,選擇較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來反映研究主題和研究結果。
(三)一次活動的案例
除課堂教學外,各種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校班團隊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等。與課堂教學相比,教育活動的形態更具開放性、生成性及不確定性的特點。教師在組織、開展和指導各種活動時,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問題,如活動的主題設計問題、組織形式問題、資源開發和環境支持問題、學生的自主管理問題、教師的參與指導問題等。
由於活動的過程和形態相對比較復雜,教師可以通過案例研究來總結提煉教改經驗,根據工作的需要和實踐的體驗,對一次活動的基本過程或某個側面進行描述和分析。
四、 為什麼寫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依據不同的寫作目的以及確定的寫作范圍、時間、重點,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有偏於宏觀的,大到介紹一個國家或地區;有偏於微觀的,小到描述一堂課或一次活動。有的詳細敘述事件發展的長期過程;有的著重說明某個情境片斷。有的偏重理論分析;有的則偏重實踐描述。作為學校教師撰寫教育案例,一般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考慮寫作的目的、功能和重點。
(一) 學習運用理論
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用於指導實踐,但不少教師總覺得理論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不如學一些具體方法來得實用。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憑經驗、憑感覺行事的情況並不少見,最終也影響了教師業務水平和自身素質的提高。產生這種現象有主客觀各方面的原因,但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的學習方式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案例是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以往那種單純為理論而學理論的學習方式的不足,把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
經過書本學習,我們對許多理論觀點耳熟能詳,但這並不一定表明已經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通過案例的形式學習運用理論,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比如這幾年來有關主體論的闡述很多,有的說學生是唯一的主體,有的說學生與教師都是主體,也有的說教師是主導性主體。到底誰是主體,單純從理論到理論的抽象說理,有時難以理解。如果結合一個具體的例子作一番分析,可能有助於解決問題。
(二) 總結教改經驗
有經驗的教師談起自己的教學經歷,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體會,但往往局限於具體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撰寫是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從實踐中選擇適當的實例進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有些做法為什麼取得了成功,有些為什麼效果不夠理想。通過反思,提煉並明確有效的教育行為及其理論依據,從而更有效地指導今後的實踐。
案例還是教師梳理記錄自己教學生涯的一種很好的形式。在學校和課堂里,有許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並不適合寫成論文,也不想記成流水帳,那麼撰寫案例不失為一種選擇。案例不僅敘述了教學行為,也記錄了伴隨行為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它是個人的教學檔案和教育史,有獨特的保存和研究價值。
(三) 促進交流研討
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對故事會有不同的解讀,因此案例十分適於用來進行交流和研討,可以成為教研活動和教師培訓的有效載體。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就這些問題和想法開展交流討論,對教師提高分析能力和業務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與撰寫論文相比,案例更適合一般教師的需要。案例的內容貼近實際,材料來源豐富,寫作形式自由,易於傳播交流,更為廣大教師喜聞樂見。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教改實際情況,確定一定階段內的討論主題,圍繞某個主題或專題收集材料、撰寫案例、交流研討,同時結合有關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使教研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 怎樣寫好教育案例
(一) 案例的結構要素
從文章結構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是經過准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
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麼問題,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差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切入,選擇並確立主題。
3、細節
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就要把學生怎麼從「不會」到「會學」的轉折過程,特別是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紹一番,說到「掌握」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
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於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了解。
5、評析
對於案例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一個「差生」轉化事例,我們可以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評析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啟發。
六、 寫好案例的關鍵
寫文章要考慮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結構,並不等於有了好的案例。寫個好的教育案例,有三個關鍵問題需要注意。
1、選擇復雜的情境
所謂復雜的情境,是指故事的發生、發展具有多種可能性。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情境,需要進行判斷、選擇、決定。復雜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思考和想像的餘地,因而給人以更多的啟迪。學校教育教學中有許多典型事例和兩難問題,應該怎樣處理,案例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教師的行為、態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決的思路和例證。
所謂復雜,也是相對的。你認為復雜,他認為不復雜;以前覺得復雜,現在覺得不復雜。因此教育情境的選擇,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選擇什麼樣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針對性。一是要符合當前教改實踐的需要,提出人們所關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問題;二是考慮案例交流的范圍,是公開發表,還是校內交流,或者僅供個人參考。總之,撰寫案例不能只顧講述一個生動的故事,還要注意為什麼講、向誰講這個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行為是故事的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面對同一個情境, 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育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案例能夠深入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案例不同於教案和教學實錄的地方,好的案例應該能夠發揮這個特點和優勢。
人物心理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的心理活動。由於案例一般是教師撰寫的,注意力容易偏重於教師這一方。自己怎麼想的,怎麼教的,效果如何,可以娓娓道來,自我感覺良好;但學生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對教學效果的看法是否與教師一致,往往被忽略了。人們常說「備課要備兩頭」:備教材,備學生。真實地反映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寫好案例的重要一環。
3、具有獨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發不同的思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案例的質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決定的。因為,選擇復雜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種結構要素也好,都是從一定的觀察角度出發,在一定的思想觀點的引導下進行的。要從紛繁復雜的教育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這需要一雙「慧眼」。具備這樣的功力沒有什麼秘訣和捷徑,只有通過長期的磨煉去領悟和掌握。
案例能夠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學的具體過程,因而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適合於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第一線教師來寫作。要寫好案例,首先要有實踐的基礎和經驗的積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寫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強理論學習,不斷地進行實踐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勝過許多泛泛而談。說到底,好文章不是「寫」出來,而是「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