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品德創設情境計劃

小學品德創設情境計劃

發布時間:2021-02-15 15:25:58

㈠ 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怎樣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

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怎樣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
在初中學生品德初步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走進學生的生活空間,通過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鮮活的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從而實現學生品德的自主建構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積極嘗試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所謂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就是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圍繞教學的「三維目標」,把教學內容設計為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並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引領課堂教學過程,促使學生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建構,實現「知情意行」的自我認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一、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啟發引導學生道德自覺勢在必行。
《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倡導「回歸生活」的課程理念,強調從學生的生活世界出發,強調對學生生活的服務、指導和提升。但長期以來,由於教師教學觀念、中考功利思想等的影響,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存在著空洞「說教」的現象,把道德、品德從學生的社會生活中剝離出來,以知識的機械復制、行為的刻意規訓為主,導致學生知、行不能統一;由於教師教學方式的陳舊,教師講,學生聽,以管代導,主客體顛倒,忽視了學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導致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主體意識弱化,自主建構品德的能力缺失。因此,將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植根於豐富的生活情境之中,啟發引導學生道德自覺,致力於品德情感的浸潤和培植,勢在必行。
二、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教學實踐的基本思路
1、綜合考慮影響學生成長的興趣、能力傾向、價值取向、道德引導等因素,按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材進行整體分析,逐單元、逐章、逐節挖掘整理教材的生活資源,搜集相關教學內容的社會、網路資源等,作為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的素材,並在教學實踐中對這些素材進行不斷充實、更新和完善,形成「生活化問題情境系列案例」。
2、按照「生活問題思品化,思品教學生活化」的原則,針對單元教學內容,與同頭課教師共同研究確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研究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的框架思路、採取的教學組織策略、教學評價策略等,來構建學生感興趣的單元課堂教學框架結構。
3、力求使課堂教學創設的每個問題都從生活實際中來,把道德、知識、行為結合起來。例如:在學生中開展「怎樣生活」、「怎樣學習」、「怎樣玩」、「怎樣競爭」、「怎樣對待他人」、「怎樣對待父母」等活動,引領學生進行自我設計,培養學生自理、自立的能力,促使學生勇於承擔責任,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
4、進行單元教學總結、反思。反思單元教學實踐中「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的教學效果,包括預期的和非預期的。特別是對非預期結果的反思研究,並以此作為新一輪研究的重要依據。
三、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教學實踐的的幾點體會
1、通過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引發學生的道德體驗。
如在教學「關愛自然,從我做起」一課時,為了增強學生對尊重生命,保護生物多樣性意義的認識,我選用從網路上下載的情景劇《野味餐館》讓學生觀看,並組織學生討論:餐館出售野味是否合法?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說,我們該不該吃野生動物?如果你發現有人在捕殺或販賣國家保護動物又該怎麼做?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自我教育狀態,從而達到了自我感知、自我認識的內化效果。
2、創設生活化空間,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加寬松的氛圍。
以往課堂教學中學生大多是不許亂說亂動的,學生的交往空間、想像空間受到了限制。如果能夠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學習空間,撤去「高高的講台」和「插秧式的座位安排」,教師也「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交流,營造出寬松、民主、愉悅的教學氛圍,會收到奇佳的教學效果。我在教學「面對萬千變化的網路世界」內容時,進行了一次「實話實說」訪談節目,老師充當主持人,每小組選一名學生當嘉賓,其餘學生共同參與。課堂中,嘉賓和觀眾暢談了網路對人們生活各方面帶來的影響、變化等,暢談了中學生應該如何面對網路世界、如何避免沉迷於網路游戲等具體方式和注意的問題。學生在說我思,談我想,訴我憂,議我惑之中形成了正確的應對網路世界的價值取向。
3、創設時事教育情境,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教學中我運用時事演講、新聞發布會、模擬記者會、時事專題講座、時事點評等形式靈活地教學,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從而實現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在講「我國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時,我採用了當時最新、最熱的時事政治材料——青藏鐵路開通,當我一提到青藏鐵路時,同學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最後自然引入到青藏鐵路通車不僅加強了少數民族與其他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將推動西藏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還將有利於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交流。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也深刻理解了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意義。
4、創設社會實踐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社會實踐是基於學生的直接體驗,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去運用知識,發現新知識的學習活動。它以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促進學生多方面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分析「我國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時,要求學生調查我們生活的周圍有哪些污染源,並讓他們提出治理污染的合理化建議。當同學們帶著自己的調查結果到課堂上交流時,課堂成了學生表演的舞台,氣氛異常熱烈。同學們一致認為:增強人們的環保理念,加大執法的力度,才能使我們的天更藍、水更綠,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在進行社會實踐教學中,要敢於讓學生面對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惡現象。如:開展「關於學校收費問題的調查」、「影響家鄉經濟發展的社會調查」、「單親家庭生活狀況調查」、「家庭體罰情況的調查」等活動,通過知、情、意、行的辯證統一的形成過程,來促使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形成和內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師,只有努力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密切關注新課改的發展方向,立足於課堂,著眼於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才能激活課堂,讓思想品德課堂散發著生活的氣息,使思想品德教學熠熠生輝。

㈡ 小學品德情境創設的重要價值是什麼

思想品德課教學需要通過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撥動學生情感之弦,讓他們在體驗中感悟,引起情感的升華和心靈的共鳴,並通過道德踐行,將其內化為真正的、自覺的行動。下面,我就簡要談談我個人的想法和做法:

1. 努力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古人雲:「親其師,信其道。」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前提。新課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人格平等的互動過程,應該是在充滿真誠、溫馨與和諧的氛圍中進行。平常時候,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嘗試著與他們交朋友,經常與他們交流思想感情並不失時機對他們進行教育,關注他們的成長,盡自己的所能為他們解決生活上、學習上遇到的困難,等等。而這一切換來的是學生對我的信任、彼此間關系的融洽。這就為我教學中順利開展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課程情感資源,特別是地方資源,「以情動人」。

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目的是要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如果僅僅是空洞的說教,不僅枯燥無味,也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必須藉助大量真實的素材,給學生以情感上的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和上課的過程中要注意挖掘情感資源,「以情動人」。如在學習九年級第二課第二框《承擔對社會的責任》時,我事先收集整理了有關抗擊冰雪災害和抗震救災的圖片、新聞報道以及在這兩場斗爭中涌現出的許許多多先進感人事例並在課堂上加以展示。這給學生以極大的思想震撼和視覺沖擊,然後引導學生思考:這兩場斗爭我們最終取得了勝利,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什麼?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最後我指出:正是因為有了無數志願者默默無聞的奉獻,正是因為有了廣大幹部群眾、解放軍戰士、武警官兵和醫務工作者等的不言代價與回報,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我們才取得了這兩場抗災斗爭的偉大勝利。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那樣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延續至今的關鍵所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青少年學生,我們應不斷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熱心公益,服務社會,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在挖掘思想品德課程情感資源時,我特別重視地方資源的開發利用。因為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可信度高、易取、有價值,容易被學生接受。如在學習九年級第三課第一框《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時,我採用「就地取材,為我所用」的方法,開展了「家鄉變化知多少」、「改革開放三十年成就展」活動。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調查、實踐、查閱資料等方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並從中提煉出有用的信息。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活動實踐能力,學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通過對家鄉變化的調查了解以及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展示,學生看到了家鄉在變,我們偉大的祖國也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這樣的設計,正是因為學生對祖國的認識,往往是從認識家鄉開始的,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也是從愛家鄉為發端的。只有認識、熱愛自己的家鄉,才能產生認識、熱愛自己的祖國,將來為建設、發展和保衛自己的祖國而努力的情感和態度。這是教育生活化、實踐化的體現,正好印證了陶行之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由此可見,地方課程資源在豐富學生情感體驗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3.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新的思想品德課課程標准淡化了對理論知識灌輸的要求,更加註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道德實踐。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可以在某種特定場合中被激發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觸景生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需要人為地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的動情點,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四課《老師伴我成長》時,我回憶了自己學生時代得到老師關愛的往事,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深深敬意和無限感激之情。接著播放了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有關黟縣宏潭鄉毛田小學教師汪來九先進事跡的報道,讓學生從汪來九老師為了山區的孩子們,為了人民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事跡中,深刻感受到師魂的崇高與偉大,進而聯想到老師平日里對自己的關懷,體會到老師工作的艱辛與辛勤付出。最後,在歌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的動人旋律中,讓學生用最真誠的語言表達對老師的感激與祝福。此時,學生早已思緒萬千,有很多話想對老師表白,真可謂「寓義於情,而義愈至;寓情於境,而情愈深」。

4.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促進情感內化與道德踐行。

傳統的教學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論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活動,從而也失去了情感內化的過程。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實行「知行統一」的教學原則,注重實踐環節對情感內化和道德行為的強化作用。思想品德課程追求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和主動性」。在平常的教學中,我按照新《課程標准》中的活動建議,結合本校實際,組織開展了各種特色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實踐的機會。如開展小調查活動、文娛表演、「環保小衛士」活動、義務勞動、捐款獻愛心活動以及其他形式的社會公益活動,等等。通過實踐活動的參與,培養了學生正確的道德觀並內化為自覺行動,從而真正實現思想品德課的最終目標。

總而言之,思想品德課教學必須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道德實踐,使他們在體驗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靈的共鳴、品德的升華和行為的轉變,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㈢ 小學品德教師怎樣創建有效的課堂教學環境

一、創設來情境,產生情自感共鳴
在品德與社會課上,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創設情境一定要按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根據內容的需要,設計相應的情境,要以鮮明的形象為主體,以此吸引學生、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把他們帶入一個新奇的境界;要重視情理結合,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獲得道德認識。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講明道理,使情與理有機地結合起來。
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如1、通過故事創設情境
教師利用優美、動聽的語言描述,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的認知活動有著指導作用,並且帶有情感色彩的語言,不但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同時能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如在講解鄰里一家親時,教師在上課開始請一位同學講自己家和鄰居發生的小故事,同學娓娓到來,很快就把其它同學的思維拉到自己家與鄰居家發生的事情中,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使課堂很快的活起來,動起來

㈣ 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放性、生活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教學中,把兒童生活作為教學的基礎,教學與兒童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根據兒童實際生活和發展狀況,以活動為教學的主要形式,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融情感教育於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課後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體驗,豐富提升學生的情感。 那麼具體如何在品德與社會學科中進行情感教育呢
一、課前精心設計是情感教育的基礎 在課前教學准備過程中,我始終把情感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好。首先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情感色彩的內容,結合兒童的實際精心設計,並形成計劃寫入教案中。其次,在搜集資料,利用各種資源時,也充分考慮到有關情感教育的資源,特別注重收集感人故事,英雄人物等有利於情感教育的資料。然後,利用教學手段,組織活動,都充分考慮到情感教育形成預設,這就為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課堂有效教學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時機 課堂教學是實施本課程教學的主要環節,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時機。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以下幾方面的做法: 1、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啟發學生的情感。 首先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自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教學中,我總是以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學生起著陶冶、感染作用。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課堂中以熱情的態度,充沛的精力深入角色,從而使學生願意與老師積極配合,很好地接受教育。同時,我也特別注重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並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贊揚,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和進步,從而形成積極的樂觀的生活學習態度。同時,注重教材資源的開展與利用,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會有豐富的情感因素,蘊藏著豐富的學習資源,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圖文結合起來激發學生情感,引發共鳴。 2、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不同德情境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學中,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我總是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善待每一個學生,不偏心,不歧視,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師生關系的平等與真誠,為學生創建交流的平台,讓每個學生都敢想、敢說,從不同程度都達到發展。 3、採用直觀、生動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情感。 小學階段學生的情感往往是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啟發、誘導下才能產生相應的共鳴。因此,在教學中,我不僅善於運用充滿感情色彩的教學語言引發學生的情感,而且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具體、直觀生動的形式,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誘發學生內在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學《圓明園在哭泣》一課,我在課前搜集了許多關於圓明園的資料,製成課件,在課堂上利用錄像、圖片等形式,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自然而然地把學生憎恨外國侵略者的感情引發出來了。使學生獲得一份現實背景下的新感受,新體驗。從而獲得認知感悟,達到了教學目的。 4、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誘發學生情感。 在教學中,我不是把某種情感結論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是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溝通學生的現實生活與學習生活,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社會。從而促進學生情感、價值觀的發展。例如:在教學《城鄉巨變》這課時,運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在課前先讓孩子們采訪爺爺、奶奶,了解家鄉過去的狀況,或者采訪學校工作人員,了解學校過去的情況。如學校附近的道路設施等變化。然後做好記錄,准備匯報。課堂上,組織學生以新聞播報的形式把自己了解到的狀況進行匯報。這樣通過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參觀、訪問等探究活動,讓學生自然地感受到了家鄉的發展變化,熱愛家鄉之情油然而生。
三、課外實踐活動是情感教育的升華。 品質與社會課程性質本身就具有實踐性,情感教育也具有實踐性,只有通過實踐體驗情感才能得到升華。小學階段學生的情感是不穩定的,容易激發,容易消逝的。他們往往不能明辨是非,甚至他們會覺得書本上或老師講的道理與他們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是相矛盾的。比如:品德與社會課上學習了誠信真可貴,可是現實生活中學生會發現有些人會說謊,會騙人,不講誠信。他們思想會感到疑惑。我們要正視這種現實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正確觀念。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實踐體驗,讓學生真正體驗到說實話、辦實事後那種踏實的感受以及被人稱贊的愉悅心裡,同時也讓學生實踐體驗說空話、說假話後的那種空虛的感受以及被人們指責的難堪。這樣學生就會從人們的積極評價中,自己愉悅的情感體驗中獲得知識,建構自己的內心道德情感標准。我們教學不僅要在課堂上創造實踐條件,還應把課堂教育的內容延伸到課外,為學生創造豐富的課外實踐條件,使學生把課堂上獲得的道德觀念、情感知識有效地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深化情感,使情感教育得到升華。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在教學《今天我當家》一課時,課前,我先讓學生觀察爸爸、媽媽一天的生活工作情況並記錄下來。課堂上全班共同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初步感受父母的辛苦。課後,我又安排學生星期天親自當家,並把當家的情況記錄下來,並寫出當家的真實感受。課堂上再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激發了學生熱愛父母的思想感情。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加強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教師要依據新理念,採取靈活多樣的現代化教學方式,以學生生活為基礎,課內外緊密結合起來,進行教育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的思想行為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實現我的教育教學目標。

㈤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目標怎麼制定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總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的。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品德素養的提高。《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新課程《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目標分為三類: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技能領域,因此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也必須體現這三個維度,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因此不能單獨分列出「知識與技能目標有哪些」、「情感態度目標有哪些」。此外,工具性是多方面的,人文內涵也是十分豐富的。主題不同,學生學習的重點也不同。一般地說,一篇主題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有一個主目標或基本目標。課時教學目標的設定,首先要服從於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目標體系。教師要根據課程標准及學生的實際把文本的意義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經驗中去,制定出明確、具體、可操作、易檢測的主題教學目標。從總目標到學段目標再到課時目標。
把握好思品課教改方向和准確把握教學尺度,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明確思品課程的目標理念。思品課程的目標理念,是「幫助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對於這一目標理念,思品教師要高度重視。課標要求「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思品教師要圍繞這一目標理念開展好教學活動。怎樣理解做負責任的公民?它主要包括相互聯系的四個方面:第一,是對自己責任。教材中諸如珍愛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悅納青春、自尊自強、磨礪意志、刻苦學習等內容,都屬於對自己負責的范疇。第二,是對他人負責。教材中諸如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熱愛集體、誠實守信等內容,都屬於對他人責任的范疇。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公民在行使自己享有權利時,不得損害他人享有的合法權益,履行自己應該承擔的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是對他人負責的重要表現。對此,教材從法律角度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第三,是對國家和社會負責。教材中諸如熱愛祖國、承擔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培養親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等內容,都屬於對國家負責的范疇。第四,是對自然責任。教材中諸如親近自然、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續發展等內容,都屬於對自然負責的范疇。上述四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是課堂教學的幾個重要維度。也就是培養學生的價值取向問題。作為價值觀它強調和體現的是社會價值取向與個體價值取向的有機統一。它既強調個人價值,又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它既強調科學價值,又強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既強調人類價值,又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也就是說,教師無論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哪課教學內容,都要站在上述目標理念的高度開展教學活動,注重四個方面的有機整合和價值引導。從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和引導。
第二、正確認識和對待教材。現行思品課教材屬於課程資源中的文本資源,教師必須明確:教材它不是教本,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學本,它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它與教師、學生的關系是平等對話關系。基於上述認識,對於教材應持的正確態度應該是:第一,要依據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第二,要活化教材;第三,要用最鮮活的信息充實教材;第四,可根據學生情況和教師擁有的知識,在師生互動中形成新知識,不斷地完善、充實和建構教材。
由於教材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編寫的,所以必須依據教材進行教學。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深入領會編者意圖,注重發揮教材功能,著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教材提供的知識、簡明的道理。但依據教材並不是照本宣科,並不是局限在教材框定的知識范圍內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調整、整合教材內容,對教學內容可以進行重新設計,創設新的教學情境,提出新的探究問題,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思考形成新理念,對教材不斷的超越和創新。。
第三要合理、恰當使用課件等音像資源。課件等音像資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形象、直觀等特點,它對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生動的學習氛圍,實現教學的立體目標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課件的使用數量和次數並非越多越好,或者節節課都自始至終地利用媒體進行教學。如果過量使用、頻繁使用課件,會導致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課件的視聽上,而忽視學生的思考、理解和感悟,反而會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另外,製作和演示課件,包括演示復制他人製作的課件,都要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如果展示的課件只圖紅花熱鬧,教學效果不佳,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時間的浪費。教學實踐和成功課件告訴我們,使課件等音像資源應該符合三項要求。即:必要性、創新性、實效性。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件等音像資源的使用上,要堅持適度原則,防止出現泛化的現象。
總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品德與社會》教師共同關注的話題,也是《品德與社會》教師的共同追求。只要深刻理解《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准確把握教材、制定明確目標、精心設計問題等,一定會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

㈥ 小學品德課教師怎樣創建有效的課堂教學環境

一、創設情境,產生情感共鳴
在品德與社會課上,創設情境進行教學專是一種非屬常好的教學方式。創設情境一定要按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根據內容的需要,設計相應的情境,要以鮮明的形象為主體,以此吸引學生、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把他們帶入一個新奇的境界;要重視情理結合,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獲得道德認識。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講明道理,使情與理有機地結合起來。
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如1、通過故事創設情境
教師利用優美、動聽的語言描述,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的認知活動有著指導作用,並且帶有情感色彩的語言,不但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同時能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如在講解鄰里一家親時,教師在上課開始請一位同學講自己家和鄰居發生的小故事,同學娓娓到來,很快就把其它同學的思維拉到自己家與鄰居家發生的事情中,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使課堂很快的活起來,動起來。

㈦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情境創設的目的、意義和重要價值是什麼

1.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情境創設的目的、意義和重要價值是什麼?
答:情境的創設應該是為學習主題內容或解決學習問題的一個教學過程,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興趣,學會知識,積累經驗,促進良好品德形成。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生活性發展的基礎。為了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健康成長,他需要增長生活經驗,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還要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這些經驗、知識、技能和道德品質很大一部分是要在學校里獲得的、養成的。
為了讓學生的經驗更加豐富,對社會生活有更廣更深的認識,有更高的辨別力和判斷力,教師就要讓學生接觸、觀察、體驗他們未曾經歷、未曾聽說的社會現象、社會事物。比如,在教學《關愛殘疾人》一課時,為了培養孩子的關愛之心,學會尊重、關心殘疾人。我就讓學生演半天盲人或獨臂人。學生們通過扮演殘疾人,充分體驗到了殘疾人的難處,從而增加了他們關愛殘疾人之情。知識離開了具體的生活情境是沒有意義的,只有把抽象的知識還原到具體的生活中,與一個個具體的現象、事件聯系起來,加以運用,學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識內在的豐富意義。
有效的情境創設可以讓學生在情境中學到知識,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判斷力,實踐能力,能夠提高學生對社會事物的深度認識。總之,創設有效的情境,努力把孩子帶到一個多樣的,復雜的真實情境中去體驗,能幫助學生用已有的經驗解決現實當中的問題,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2.教師在教學情境創設中容易出現的誤區和問題主要有哪些?如何改進?答:情景或問題的設計,易出現偏差。我認為主要表現為:問題的盲目性、問題過大或過小、問題沒有價值、情景創設一片混雜,缺少目的性等。在教學中,情景的創設要充分依據教學目標,以達到教學目標為根本,不能盲目地創設,課堂上看上去很熱鬧,實際孩子沒有真正體驗,只是一笑而過,沒有真正觸動他們的心靈。這就需要教師深挖教材,研究好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實際設計問題或創設情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㈧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如何在品社課中創設情境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根據小學生現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創設相關的品社情境,引起小學生認知的內部矛盾,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引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長期的情境教學,我認為會有以下幾個有利於:
一、有利於激發與維持小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最主要的動力,而最能引發這些興趣的則是外界的情境。引起興趣的情境往往能夠引起快樂,引起快樂的情境往往也能夠使小學生感興趣。在品社活動中,說的最多的就是培養興趣。游戲是小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在游戲活動中小學生表現的最多的則是無拘無束地參與和投入。因此,一名優秀的教師就是要以引發興趣和維持興趣作為重中之重,讓小學生投入到教師設置的課程中去。
二、有利於激發小學生創造力
創造行為不是憑空而來的,他要藉助直觀世界的滋潤或者說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在小學生品社教學中,觀察是小學生智慧最重要的源泉,或者說是繪畫之母。觀察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創造力。對於小學生而言,只有直接參與感知體驗,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教師可以做的是首先,明確認知目的,提高觀察的效率性。觀察目的要明確,教師的提問要言簡意賅且富有啟發性,這對於觀察活動的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的明確,小學生觀察時積極性就高,對觀察對象的感知就清晰完整。反之,小學生就會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因此,教師要抓住小學生認識目的性不強的特點,在組織小學生觀察時首先提明確的問題,使小學生有的放矢。其次,告之認知方式,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小學生在認知過程中,觀察事物較盲目,整個觀察過程是漫無目的,由於注意力時間有限,所以見什麼都會分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教會小學生觀察的方法,小學生要有秩序、有始有終的觀察,提高觀察的准確性。最後,引導認知聯想,提高觀察的深度性。雖然小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很仔細並能出色的回答教師的提問,但只停留在表面,教師葯鼓勵他們觀察完後要充分聯想,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觀察是小學生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正確指導小學生在觀察活動中不斷增長認知、學習技能,開發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的能力,要使小學生從「學會」轉變為「會學」。同時,品社活動的要具有開放性、超前性,在觀察的基礎上培養小學生創造思維和創新精神,支持和鼓勵小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為小學生提供一個不受拘束、自由想像和創作的空間。
三、有利於培養小學生穩定的注意力
小學生的注力不穩定性是此年齡段小學生的根本特徵,教師很難將小學生的注意力固定在某一物體上,他們會被周圍所有的事情所吸引,不斷地從一個物體一道另一物體。然而,注意力不是被無關的東西所吸引的,而是被小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所吸引的。如果,品社教學的方式一成不變、一直是老三樣,即使是一個成人也會倦怠,更何況小學生。每堂課中我的情境融入的形式都不斷的在變化、不斷的創新:故事融入、表演融入、影視融入、外出觀察,除此之外還可以是謎語或童謠融入、故事引入,只有新穎才會觸動小學生心靈,滿足小學生心理飢渴。
最後,教師要為小學生創設求異創新的環境,創造力才是小學生品社教學的關鍵所在。對於小學生的創造要適當得給於鼓勵,小學生的自信是捧出來的。小學生的創新意識來源於教師的創新意識:首先,觀念的創新。小學生品社教學是以小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促進小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的。其次,教育方法的創新。教學活動中以小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協助著、合作者,教師引導、啟發小學生在游戲中探索、發現,培養小學生的興趣,注重小學生個性的體現。
通過品設教學研討我感觸頗深,首先是對於鑽研教材有了更新的認識,不管是在我自己備課過程中,還是在聽的其他老師的課中,都感受到了老師們對於教學目標的把握,以及合理的利用教材的設計思路,在很多老師的課上所產生的閃光點,仔細分析一下,都是由於老師基於教學目標的實現,所設計的課堂生成問題,也正是由於對教學目標的牢牢把握,才使得我們的課堂氣氛活躍時而不凌亂,冷靜時不沉悶。其次,我也更深刻的感受到做為一名品德與社會老師,是越來越需要豐富的知識和敏銳的社會觀察力,很多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上都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體驗,創設出了很好的教學環節,這說明老師們在備課階段一方面深鑽教學目標,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內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關知識和內容,另一方面老師也在課前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合理利用相關的社會資源,進而極大的拉進了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在課堂上流暢的語言、嚴謹的思路、環節緊湊、教法簡明清晰,以及教學配套的投影、圖片、樂曲都讓我得到了啟迪。各節課中,學生通過一個個活動、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在教師的適時引領下,自悟自得獲得新知。開放的課堂讓學生敢於質疑,從中看出是老師在平時教學中對孩子問題意識、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和上課

㈨ 如何創設品德與社會課實效課堂教學情境

設置教學背景
引導學生進入情景
然後講述故事

㈩ 小學思想品德課中如何運用情境教學

所謂情境教學,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或者其他各種手段,為學生創設一種積極的學習氛圍,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情境本身具有豐富的美感、鮮明的形象,激發起學生積極的情緒

閱讀全文

與小學品德創設情境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