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開展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
新《課標》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實驗與推廣,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提供了廣闊的前景,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同時也對傳統的教育思想和課程理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新教材和舊教材相比,在內容設計安排和呈現形式上均有所突破。最為顯著的一個舉措就是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中增加了數學實踐活動。數學實踐活動課的設置,打破了原來學科教學中重書本知識,輕直接經驗;重結論,輕過程;封閉學習多,開放學習少;機械記憶多,實際應用少等的教學模式。給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帶來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如何正確認識數學實踐活動,如何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數學實踐活動課以怎樣的的模式呈現便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內涵、意義
數學實踐活動課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解決某一實際的數學問題為目標,以引起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的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它是對數學學科教學的延伸和發展,是對學生理解、運用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升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始終貫徹著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思想,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由舒展身心。它以學生的生活和現實問題為載體和背景,著眼於促進學生個性自主和諧地發展,以學生的直接體驗和最新信息為主要內容,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和主題研究為基本形式,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任務。因此,它具有強烈的生活性、實踐性、研究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等特點。
數學實踐活動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知識記憶為特徵的陳舊方法,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和對數學本身的探究中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主動地獲取數學知識並獲得直接體驗。
具體來說,它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現實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有利於提高他們從周圍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的數學意識和探索精神。同時,他們在活動中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能夠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並且由於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有著更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他們相互交流、相互請教,每個人的創造力、科學志趣和個性差異鮮明地表現出來,有利於教師的因材施教。
2、促進課內知識的擴展、深化和鞏固,有利於拓寬學生的認識范圍,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在活動中遇到的許多問題,教科書上是沒有答案的。如:巧用余數解決實際問題,怎樣買最省錢;測量計算教學樓的佔地面積和建築面積;設計一個春遊或秋遊方案等等。面對這些問題,學生急於想解決的心理,促使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去搜集信息和資料。學生在處理分析這些信息和資料的過程中,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
3、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和競爭,有利於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促進全面發展。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也有觀摩別人的機會;有自己成功的機會,也有自己在大家面前失敗的時候;有頭頭道道說理的時候,也有推翻自己去承認別人的時候。當學生認為自己成功地解決某個問題時,他們便會盡可能地向其餘的同學有條理地敘述和論證自己的方法和觀點,無疑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競爭,能使他們認識到如何正確對待自己、對待別人;對待真理、對待榮譽,這樣非常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全面和諧發展。
二、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基本操作程序
數學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性解決問題的活動,它在呈現形式上絕不是單純的戶外活動,它可以表現為課堂內的經理探索,有可以表現為課內外相結合,還可以是完全置身於社會這個大環境下的調查活動。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活動,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一種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經歷了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完整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問題的策略選擇都是由學生自己選定。一般來說,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確定課題——商定活動方案——論證活動方案——總結評價。筆者試以小學數學的實踐活動課《我們去秋遊》為例具體闡述。
1、確定課題
數學的學習必須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每一位教師必須創設一個鼓勵學生去探索的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所以,在課的開始,老師就從談話引入,課堂氣氛異常輕松、愉悅。「秋天到了,校園了的各種花也開了,天氣也特別得晴朗。這么好的季節,你們最大的願望是什麼?」當有學生建議組織四年級的秋遊時,教師順勢引導:「秋遊活動很有意義,可是整個四年級班級多、人數多,要組織一次這樣的活動,需要好好計劃一下,做一番准備。想不想做一回小小策劃員,自己來設計一個秋遊方案?」然後,教師揭題:秋遊。這樣就對本次實踐活動進行了定向。
2、商定活動方案
這一環節是明確實踐活動目的,協定實踐活動程序。教師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商議確定活動前的准備。「回想經歷過的幾次春遊活動,想一想要組織這樣的一次較大型的秋遊活動,要考慮哪些方面的問題呢?」學生紛紛發表意見,異常踴躍。首先,師生經過交流共同確定秋遊的地點—蘇州樂園。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對提出的眾多問題進行梳理和歸納。最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討論交流確定活動前需要解決問題,確定本次實踐活動的方案程序。(一)制定租車方案;(二)選擇購票方案;(三)建議遊玩方案。
3、論證活動方案
在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能水平,創設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索研討的問題情境,提供一些有利於學生進行探討發現的研究材料和信息,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活動中去,並充分驗證自己設計的秋遊活動方案。
(1)論證租車輛數和租車費用
多媒體提供信息:洛社鎮中心小學四年級學生人數401人,教師24人。每輛汽車最多可乘坐45人,包車每輛500元。學生很快列出算式為:(401+24)÷45=9(輛)……20(人)。當老師問要租幾輛車時,大多數學生都說10輛,但有一小部分學生提出了異議,理由是最後一輛車只有20人,也要500元,太浪費。這時,老師順勢引導:「從節儉的角度考慮,20人租一輛車,空位太多,太浪費。那麼,你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嗎?」學生紛紛展開討論。有的學生提出「這20人擠到其他幾輛車去。」但馬上就有學生反對,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客車超載,違反交通規則,有不安全。」這時,就有學生提出可以租一輛小車。這樣既可以解決多餘人員的乘車問題,又不浪費。經過商討,最終達成一致意見租一輛小車。教師於是又提供一條信息:租一輛小車要300元。這樣租車費用也得到了解決。無形中學生學會了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要靈活解決的策略。
(2)論證購票方案
首先讓學生模擬購票員角色,咨詢有關信息:根據信息中提供的相關內容,以自由問答的形式向模擬購票員咨詢。(什麼叫「團體票」,「30以上」是什麼意思?)其次讓學生先商量一下怎樣購票更合理,然後算一算需要多少錢。最後小組內選擇最佳方案,並陳述自己的觀點。當學生列出了各種不同的方案後,教師啟發比較:「看來購票的方案不止一種,那麼作為四年級的老師他們該如何選擇呢?你能提供點建議嗎?」學生在發表看法的過程中,引起他們共鳴,選擇並篩選出一種最佳方案。即
401位同學買團體票401× 30=12030(元);24位老師買成人票 24×60=1440(元)。最後教師結合實際讓學生說一說本次秋遊活動每位同學應該交的費用。
(3)論證遊玩方案
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份「蘇州樂園」部分遊玩項目的價目表。「參考所提供的價目表,根據自己的愛好作出決定:如果你去,你准備向家長要多少錢?這些錢可以怎樣安排?」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了各自的遊玩方案時,教師又提出靈活性、開放性更強的要求:「如果只帶20元錢,你覺得最多可以玩幾個項目?是哪幾個?最少可以玩幾個項目?是哪幾個?幾個項目?」在此基礎上,教師評價激勵:「根據個人的遊玩方案設計,評出小組內哪位同學消費比較合理,做到既節約又玩得盡興。」
論證活動方案強調的是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去發現和研究問題。不僅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更是在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4、總結評價
數學使活動課的總結包括過程總結、結果分析、交流甚至答辯活動。側重在學生反思探究、實踐中的得失。如:「我懂得了什麼」,「我掌握了什麼方法」,「我在實踐活動課中的得失」,「我打算如何改進」等。所以,教師以問題:「國慶節快到了,悄悄地設計一份全家人出遊的方案,給家人一個驚喜」。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
由於數學實踐活動課課型的特點,決定了其評價標准和方式與常規性學習的不同。它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基礎為參照系,而不是以科學領域的發展水平為參照系進行總結和評價。評價時,既要評價學生從事實踐活動的結果,更要評價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要評價學生學習數學的水平,更要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三、數學實踐活動課應注意的問題
1、避免將數學實踐活動課上成課外活動和數學活動課
課外活動是「在教學大綱范圍之外由學生自願參加的各種教育活動的總稱」,它不屬於課程的范疇。數學活動課重在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它以發展學生個性要素為首要目標的課型。雖然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隨年級的上升而具有層次性,但這些內容是不確定的,它是由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的不同靈活安排的。其開設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有數學游戲、數學講座、數學牆報等。而數學實踐活動課不同於課外活動和數學活動課。它的設計和實施具有一定的規范,並嚴格按此規范實施教學過程。它涉及的領域更為廣泛,側重從數學的角度研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主要以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為基礎,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發展數學、掌握數學。
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這一點,避免將數學實踐活動課上成課外活動和數學活動課。
2、正確處理師生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中的關系
由於數學實踐活動課具有強烈的生活性、實踐性、研究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等特點,所以小學生樂於主動參加、積極投入。他們通過動手、動腦、動口,始終處於動態的活動中。同時,他們又通過自身獨立探索和合作研究的體驗、,增長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特長,而不是間接地、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因此,學生是數學使活動課的主角,居於主體地位。但他們的學習活動又離不開教師的悉心指導和幫助。教師在適當時機的引導、組織和幫助對他們的學習活動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此時起到了輔助的作用,居於主導的地位。所以,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活動為主線。
3、數學實踐活動課在組織形式上要突出靈活性的特點
教師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需要,可以組織年級活動、班級活動、小組活動、個人活動;可以組織課外活動、課內活動;可以組織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在家長指導下的活動。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活動,都應該使數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相聯系,突出數學實踐活動的應用性。讓學生樹立「大眾數學」觀,體會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逐漸形成量化意識和良好的「數感」。同時注重加強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軟化學科界限,敢於打破傳統的格局和學科限制,允許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中研究與數學有關的其他問題,而不是「純數學」。
Ⅱ 如何設計好一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一、背景提出
當代的小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就算在山村,姐妹也不像以前那麼多了,被長期嬌慣的孩子,他們很少用心去體會父母的感受和辛酸。為此,我特准備這樣一個活動讓小朋友和他們的父母進行交流,並讓他們深入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
二、活動時間: 一周
三、 活動地點:學校 父母的工作地點 家裡 父母的朋友和同事家 鄰家
四、 活動目標
情感態度目標:
1) 通過課題小組的集體探究,培養團隊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
2) 體驗自己去探索和思考問題的成就感,享受共同探究、合作、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培養學習興趣。
3) 通過這次活動後,能形成深深地感受父母、體諒父母的辛酸,能充分地站在他們的角度為他們著想。
4) 能夠通過向父母的學習,鼓勵小朋友們成為社會有用之才,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知識目標:
1) 知道父母的興趣愛好
2) 了解父母對家庭、社會和自己所做的貢獻
3) 從心底知道父母的辛苦
4) 能客觀說出父母對自己的影響
能力目標:
1) 通過和父母深刻的談話能夠形成逆向思維的能力和為他人著想的能力
2) 通過和周圍鄰居、父母的朋友及同事的談話,增強社會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 在了解父母的興趣愛好和處事方面搜集資料時,可以培養深入思考、獨立處理和搜集資料的能力
5) 通過相互交流和展示,能夠互相學習、發現、反思、改進、促進實踐能力的不斷發展
五、活動條件:
活動沒有限制,適用於中小學的每一個學生。
六、活動實施過程:(在老師的指導下,幾個同學一組共同構思問題,單獨完成提問部分,再集體討論得出總結)
1、准備階段
1)由老師事先聯系一個本班學生家長較多的單位
2)設計好向父母提問的問題
3)做多份問卷調查給鄰居、父母的朋友和同事
4)構思好幾個關於父母工作時的問題給父母的朋友和同事作答
2、活動階段
1)老師帶領同學們去參觀單位,近距離地觀察父母工作,體會父母工作之辛苦
2)晚上,父母下班回家後和父母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工作狀況
3)周末,就和鄰居、父母的朋友和同事進行交流更進一步地了解父母的處事態度、原則和工作風范
4)自己也寫下對父母的感受和印象
5)自己親手做兩張致謝賀卡給父母
6)學會做一件簡單地家務
3、總結階段
歸總討論:回歸到每組交流、討論,互相介紹自己父母的工作、興趣愛好和對自己生活和學習的關心
七、活動意義:
這次活動主要是加強父母和子女的交流,讓當代新的一代能夠深切體會父母生活和工作的不易,讓他們能夠站在父母的角度為父母著想、為父母分擔。
Ⅲ 如何上好小學綜合實踐課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近代社會的產物,它是面向學生生活而設計的一門經驗性課程,實踐性課程。可以說,綜合實踐是學生的實踐,是學生的活動。我認為,要上好綜合實踐課,應處理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任何課程都具有特定的課程內容與形式。課程內容是由課程的性質決定的,而課程形式反映了課程內容的要求。處理好課程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助於克服實施過程中的形式傾向。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是學生的活動主題。 綜合時間活動是面向學生生活領域的課程,因而,其課程內容不應來源於書本,而應來源於學生的生活,來源於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的問題,圍繞問題來組織綜合實踐活動。而這一問題就是學生活動的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非預設的課程,學生在該課程中學習什麼內容?與學科課程不同的是,學習的內容不是預先設記好,不是體系化的書本知識或知識專題,而是學生從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問題,並由問題上升到活動主題,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整合性。 要保證學生活動主題的整合性,在以校為本的綜合實踐活動開發與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證整個學段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具有一定的廣度。 學生的活動主題往往是從生活背景中、從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從一個活動主題的實施過程來看,任何一個活動主題都是有意義的。但如果整個學段的活動主題只是圍繞某一角度來確定的,那麼活動主題的確定往往不利於培養學生開放的思維方式。因此,在整個學段學生確定活動主題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涉獵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文化等不同領域的問題。在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生活背景與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適當引導學生在不同年級關注不同領域的問題。 2、妥善處理活動主題中的知識性問題。 任何主題的活動都應該使學生獲取一定的知識,在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活動方式,自主獲取知識,形式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追求之一。因而,在實施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書本知識運用到問題解決與活動過程中,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及時整理與總結活動體會與活動收獲,獲取知識。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形式。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形式是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經驗性課程、活動課程。因而,活動就是其基本形式。在實施過程中,要防止為了活動而活動的狀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根據活動主題的需要決定活動形式或活動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綜合性」也要求活動方式的綜合性。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整個學段的活動過程中,經歷探究、實踐、調查、考察、服務、社會宣傳、公益勞動、設計與製作、技術實踐與勞動實踐、信息實踐、總結與交流、展示與答辯、回報與表演等活動方式。 2、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活動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的價值就在活動過程中。必須留給學生充足的活動時間與活動空間,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活動過程。要切實體現該課程的價值,讓學生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必須讓學生「全面參與」,並「深度實踐」。 三、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還必須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一)突出學生主體。 突出學生主體,意味著把學生作為課程的主體,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意味著發揮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 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一方面是指導學生是課程的直接實施者,另一方面是指發揮學生在課程實施中的能動性,學生創造著課程。因此,不應把課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學生必須毫無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對象,而應發揮學生對課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構能力的作用。綜合實踐活動更不同於學科坑成,它不是「可教的」課程,而是「可做的」課程,是實踐性課程。作為一種實踐性的課程,學生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主體。綜合實踐是學生的實踐,是學生通過實踐來學習,通過實踐獲得發展。 2、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 從學生出發是體現學生本位課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准備階段、開展的過程、總結與交流等環節都應該尊重學生的實際,關注他們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准備階段,最好不由教師提供活動主題或問題來讓學生選擇,而應由學生自主提出活動主題或問題。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從他們的實際出發。當然,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並不是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定活動主題,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明確活動主題或問題的意義。 (二)加強教師的有效指導。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導師與學生的關系。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種實踐性課程,要求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師在學生的活動過程中起著指導的作用。綜合實踐活動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做」出來的,因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教師的主要作用就在於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但教師的指導需要以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為前提。指導不等於規定,不等於統一要求。 2、提高教師指導的有效性。 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一方面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和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指導的有效性。所以要設計與制定教師指導方案,增強教師指導的計劃性。教師指導方案應包括:學生活動主題的具體目標、學生活動過程與具體方法的指導、學生活動主題必要的資料與工具准備、學生活動評價策略等。制定教師指導方案,有利於教師明確指導任務,落實具體的知道行為。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種活動類的綜合課程,是這次課程改革中的新型產物,它與其它學科課程領域有著本質區別,它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和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是學科課程與知識類綜合課程的一種補充形態。但是我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在理論定位與研究取向上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澄清,還需要進一步的反思與追問。
Ⅳ 如何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生活化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綜合實踐活動已經成為當前小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注重提升小學生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同時加強了對小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能讓小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快樂、構建知識、形成能力。要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質量和效率,眾多教師開始考慮讓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更加接近生活,即實現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生活化。
這種舉措的本質在於讓小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貼近生活,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實踐,在生活中獲得全面的提升和升華。
基於此,本文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如何接近生活議題進行了淺探,以期拋磚引玉,進一步促進小學綜合實踐互動的發展和進步。
二、從生活中取材
在進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之前,需要教師制定合適的活動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應該從生活中取材,利用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素材來安排活動計劃和方案。
例如,社會媒體報道了某地發生火災的情況,並且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教師就可以以此為題材設計和安排綜合實踐活動,以火災為主題,讓學生了解火災發生的原因、避免火災的措施以及火災中正確的逃生手段等等。
此項綜合實踐活動的取材來源於生活,並且是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此次火災經過媒體的報道,在學生家庭中已經引起了廣大的反響,學生必定會受到家長的教育,並對火災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三、讓學生走進生活進行實踐活動
要讓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更加接近生活,教師就應該讓學生真正地走進生活,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實踐活動。
例如,以《春天在哪裡》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其內容就是讓學生在春天到來時發現春天的痕跡、了解春天的特徵,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並在其中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此項主題就需要學生走進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春天的痕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春遊,或者讓學生家長帶領學生進行踏春活動,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發現生活中的春景,並且完成各種記錄,最終得到春天在哪裡的結果。
在這個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真正地走進了生活,是在現實生活中完成此次實踐活動。這就有機地將綜合實踐活動貼近了生活,實現了生活化。
四、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
在讓學生走進生活進行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教師應該更進一步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也就是要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並且提出問題。
教師需要明確的是綜合實踐活動應該是一個可持續的教育過程,其目的是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同時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和動手能力。
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走進現實生活進行實踐,更應該進一步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由此提出問題。這樣,教師就能夠依據學生的發現進行參考,制定更加符合學生生活經驗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實踐活動計劃。
五、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的互動
教師需要謹記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主體是學生,而教師的工作只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完成實踐。也就是說,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夠做出更加符合學生素質和能力、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的綜合實踐活動計劃。
因此,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嚴格追蹤學生完成實踐活動的過程,掌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能力。通過與學生交流和互動的過程,教師應該得到大量的信息,並以此作為指定下一次綜合實踐活動的材料。
經過調查和研究發現,當前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並不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有部分實踐活動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疇,學生根本無法利用自身的生活常識和經驗解決其中的問題。
而造成這些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教師沒有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在制定綜合實踐活動的計劃安排時,教師往往從自己的認知出發或者參考網路上的資料。由此而制定的實踐活動計劃並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得此計劃更加偏離學生的生活。
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教師才能夠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狀況,甚至聽取學生的意見。只有建立在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基礎上的活動計劃,才能更加符合學生的能力和基礎,才能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
六、結語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建立在新課程標准下的重要教學內容,是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實行的手段,其目的就在於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知識、提升素質,同時感受生活,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地成長。
要實現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生活化,就需要廣大教師從生活中取材,以此制定綜合實踐活動的計劃。並且要讓學生真正地走進生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完成實踐活動。同時,要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並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以此制定出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和符合學生情況的實踐活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