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際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育》 哪年出版
02年
② 小學數學課程改革與發展中國際數學教育對我們的啟示
從國外小學數學教育發展的趨勢看,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強調數學為所有的人
二、改革數學教學內容,使數學成為學生的有用的工具
三、改進教學方法,教會學生學習
③ 國際小學數學教育改革有哪些特點
國際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的幾個趨勢
一、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實踐
重視數學知識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已成為國際數學教育改革的一個基本趨勢。目前,英國數學課程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並形成了系統化的體系。這一體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數學應用在英國 《數學課程標准》中被確定為單獨的教學目標。
第二,英國國家課程委員會要求所有學校都要重視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
第三,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要求已體現在國家統考大綱中。
第四,國家數學課程對數學應用有如下要求:在實踐工作處理問題以及使用物質材料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技能,增進理解;運用數學解決一系列現實生活問題;對數學內部的規律和原理進行探索研究。
二、提倡學生「做數學」
「做數學」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觀點,它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現實的經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數學是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條件。重視學生的主體活動是數學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日本文部省於1998年12月頒布了第七次中、小學學習指導綱要,揭開了日本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的序幕。目前日本數學教育改革的最新動向是:數學教育個性化、活動化和實踐性,提倡綜合性學習和選擇性學習。
三、計算機與數學教育相結合
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數學教育,十分重視計算機輔助教與學的研究與實施。英國《數學課程標准》要求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機會來發展並學會應用信息技術學習數學的能力。隨著數學教學中技術含量的提高,電腦、網路技術等成為學生常用的學習手段,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現代化手段和媒介獲得信息,進行數學思考活動。可以預料,現代科學技術無疑將極大地影響數學教育的現狀和未來,數學教育將進入信息化的時代。
四、目標的個性化與差別化
④ hpm視角下的高等數學教學 是什麼意思
我將堅持到底
1983年美洲杯帆船決賽前4輪結束後,丹尼斯·康納(DennisConner)的「自由號」在這項共有7輪比賽的重要賽事中暫時以3勝1負的成績排在首位。那天早上,第五輪比賽即將開始,「整箱整箱的香檳送到『自由號』的甲板。而在他們的觀禮船上,船員們的妻子全部都穿著紅白藍相間的背心和短褲,迫不及待要在她們的丈夫奪取美國人失落132年之久的獎杯後參加合影。」2可惜事與願違。
比賽一開始,由於「澳大利亞二號」搶在發令槍之前起步,不得不退回到起點線後再次起步,這使「自由號」獲得了37秒的優勢。澳大利亞隊的船長約翰·伯特蘭(JohnBertrand)打算轉到賽道左邊,滿心希望風向發生變化,可以幫助他們趕上去。丹尼斯·康納則決定將「自由號」留在賽道右邊。這一回,伯特蘭大膽押寶押對了,因為風向果然按照澳大利亞人的心願偏轉了5°,「澳大利亞二號」以1分47秒的巨大優勢贏得這輪比賽。人們紛紛批評康納,說他策略失敗,沒能跟隨澳大利亞隊調整航向。再賽兩輪之後,「澳大利亞二號」贏得了決賽桂冠。
帆船比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觀察「跟隨領頭羊」策略的一個很有意思的反例。成績領先的帆船,通常會照搬尾隨船隻的策略。一旦遇到尾隨的船隻改變航向,那麼成績領先的船隻也會照做不誤。實際上,即便成績尾隨的船隻採用一種顯然非常低劣的策略時,成績領先的船隻也會照樣模仿。為什麼?因為帆船比賽與在舞廳里跳舞不同,在這里,成績接近是沒有用的,只有在最後勝出才有意義。假如你成績領先了,那麼,維持領先地位的最可靠的辦法就是看見別人怎樣做,你就跟著怎樣做。
一旦競爭者超過兩個,這一策略就不再適用了。即使只有三條船,如果一條船偏向右邊,另一條船偏向左邊,成績領先者就要擇其一,確定自己要跟哪一條船。股市分析員和經濟預測員也會受到這種模仿策略的感染。業績領先的預測員總是想方設法隨大流,製造出一個跟其他人差不多的預測結果。這么一來,大家就不太可能改變對這些預測員的能力的看法。另一方面,初出茅廬者則會採取一種冒險策略;他們喜歡預言市場會出現繁榮或崩潰。通常他們都會犯錯,以後也沒有人聽信他們,不過,偶爾也會有人做出正確的預測,一夜成名,躋身名家行列。
產業和技術競爭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在個人電腦市場,戴爾的創新能力遠不如它將標准化的技術批量生產、推向大眾市場的本事那麼聞名。新概念更多是來自蘋果電腦、太陽電腦和其他新近創立的公司。冒險性創新是這些公司脫穎而出奪取市場份額的最佳機會,可能也是唯一的機會。這一點不止在高科技產品領域成立。寶潔作為尿布行業的戴爾,模仿了金佰利(KimberlyClark)發明的可再貼尿布黏合帶,再度奪回了市場統治地位。
跟在別人後面採取行動有兩種辦法。一是一旦看出別人的策略,你立即模仿(好比帆船比賽的情形);二是再等一等,直到這個策略被證明成功或者失敗後再說(好比電腦產業的情形)。而在商界,等得越久越有利,這是因為,商界與體育比賽不同,這里的競爭通常不會出現贏者通吃的局面。結果是,市場上的領頭羊們,只有當它們對新生企業選擇的航向同樣充滿信心時,才會跟隨這些企業的步伐。
⑤ 簡單梳理一下我國的小學數學教育的變革軌跡,從中可以發現一些什麼樣的特點
數與代數數與代數現行大綱這部分內容主要側重有關數、代數式、方程、函數的運算,《標准》對此作了較大地改革:1.重視數與符號意義以及對數的感受,體會數字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通過探索豐富的問題情景發展運算的含義,在保持基本筆算訓練的前提下,強調能夠根據題目條件尋求合理、簡捷的運算途徑和運算方法,加強估算,引進計算器,鼓勵演算法多樣化.2.對於應用問題:選材強調現實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題材呈現形式多樣化(表格、圖形、漫畫、對話、文字等);強調對信息材料的選擇與判斷(信息多餘、信息不足……);解決的策略多樣化;問題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為編制的應用題類型及其解題分析.3.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學可以發現、描述、分析客觀世界中多種多樣的模式,把握事物的變化和事物間的關系;初步發展學生的符號意識,學會用符號表達現實問題中的一些基本關系,會初步進行符號運算.4.體會方程和函數是刻劃現實世界,有效地表示、處理、交流和傳遞信息的強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發展規律,預測事物發展的重要手段,重視對簡單現實頭問題的建模過程,學會選擇有效的符號運算程序和方法解決問題,重視近似解法特別是圖象解法.第一學段1.增加「能進行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兩步).2.適當加強基礎.3.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第二學段1.增加「結合現實情景感受大數的意義,並進行估算;發展學生的數感;加強與現實的聯系.」2.增加了「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3.刪除「會口算百以內一位數乘、除兩位數」(?教師討論)4.將「理解等式的性質,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改為「能理解簡單的方程.」圖形與幾何(原稱空間與圖形:變「空間與圖形」為「圖形與幾何」;重提幾何直觀、推理能力、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用詞更加規范,體現了課標的嚴肅)現行大綱這部分內容,小學主要側重長度、面積、體積的計算,初中主要是運用邏輯證明和擴大公理化的方法呈現有關平面圖形的性質,這使得學生不能將所學的幾何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也沒有體現現代幾何的發展,還往往造成不少學生因此對幾何、至整個數學學習失去了興趣和信心.為此,《標准》在重新審視幾何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提出幾何學習最重要的目標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間觀念.並對傳統的幾何內容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革:1.設置了「空間與圖形」領域,將幾何學習的視野拓寬到學生生活的空間,強調空間和圖形知識的現實背景,從第一學段開始使學生接觸豐富的幾何世界.2.通過觀察、描述、製作、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和圖形設計與推理的能力.3.突出用觀察、操作、變換、坐標、推理等多方式了解現實空間和處理幾何問題,體會的刻劃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標准》中還指出,邏輯證明的要求並不局限於幾何內容,而應該體現在數學學習各個領域,包括代數和統計與概率等;對於幾何證明的教學來說,它的目的不應當是追求證明的技巧、證明的速度和題目的難度,而應服從於使學生養成「說明有據」的態度、尊重客觀事實的精神和質疑的習慣,形成證明的意識,理解證明的必要性和意義,體會證明的思想,掌握證明的基本方法等等.因此,《標准》中在強調探索圖形性質的基礎之上,要求證明基本圖形(三角形、四邊形)的基本性質,降低了對論證過程形式化和證明技巧的要求,刪節去了繁難的幾何證明題,旨在通過這些讓學生體驗邏輯證明的意義、過程,掌握基本的證明方法,同時,向學生介紹歐幾里得和《幾何原本》,使學生體會它們對於人類歷史和思想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綜上所述,《標准》大大地加強和改善了目前的幾何教學.的」圖形與幾何」第一學段仍分為四部分,具體表示有所變動,(1)圖形的認識,(2)測量,(3)圖形的運動,(4)圖形與位置,在探索、發現、確認、證明圖形性質過程中,體現兩種推理(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相輔相成的關系.體現增強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圖形的運動」強調了圖形的運動是研究圖形性質的一種有效方法.運動也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第一學段(1)將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放在第二學段.(2)將」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放在第二學段.」第二學段(1)刪除「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和「兩條直線確定一個點」(2)增加「通過操作,了解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為定值.統計與概率現行大綱中只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三代數中設立一章介紹有關統計初步的內容,幾乎沒有涉及概率內容,同時仍然採取「定義——公式——例題——習題」的體系呈現弦計初步知識,使得學生很難得體會這部分內容與現實的聯系,統計與概率對決策的作用.因此,《標准》中大大增加了「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在三個學段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分別設置了相應的內容,結合實際問題,體現了統計與概率的基本思想:1、反映數據統計的全過程:收集和整理數據、表示數據、分析數據、作出決策、進行交流.2、體全隨機觀念和用樣本估計總體的初步思想,將概率統計方法作為制定決策的有力手段.3、根據數據作出推理和合理的論證,並初步學會用概率統計語言進行交流.統計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方式呈現整理數據的結果.⑴(第一學段)不要求學生學習「正規」的統計圖(一格代表一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以及平均數(放在第二學段).這種變化有三個原因:①更加突出了學生對數據分析的體驗,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數據.②早期經驗的多樣化可以為以後學習:「正規」的統計圖表和統計量奠定比較牢固的基礎.③使得統計內容在第一、二學段的要求層次更加明確.⑵加強分析圖表的能力里的培養.提升「讀圖能力」的培養.⑶加強調查等活動的體驗.(主要是小調查)在收集數據方法方面,考慮到學生年齡特徵,要求學生了解測量、調查等的簡單方法,不要求學生從報刊、雜志、電視等去收集資料.⑷第二學段與《標准》相比,在統計方面,只要求學生體會平均數的意義,不要求學生學習中位數、眾數(這些內容放在第三學段)平均數易受極端數的影響(最大數與最小數的影響).⑸另外,刪去「體會數據可能產生的誤導」這一要求.概率(可能性,重視「隨機現象」)在第一學段,去掉了對此內容的要求:第二學段只要求學生體會隨機現象,並能對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的描述.綜合與實踐「綜合與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針對問題的情景,學生綜合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獨立思考或與他人合作經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感悟數學各部分內容之間\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加深對所教數學內容的理解.《標准》增設「聯系與綜合」部分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各個知識領域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體會數學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現實社會和其他學科的聯系,以及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過程中的作用;體會數學知識內在的聯系.同時,採用過「綜合實踐活動」這種新的學習形式,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使他們獲得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逐步發展對數學的整體認識.新的數學課程新技術對數學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技術包括數學課程的目的、數學學習的內容以及教與學的方式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標准》提出在第二學段引入計算器,並鼓勵把計算器和計算機作為研究、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這樣可以免除學生做大量繁雜、重復的運算,從而在探索性、創造性的數學活動中投入的精力,解決更為廣泛的現實問題.同時,在課程實施建議中強調,有條件的地區應盡可能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加數學課程的技術含量,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增加師生互動、形象化表示數學內容、有效處理復雜的數學運算等方面的優勢,去改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最終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對綜合與實踐的理解-------實踐性﹑綜合性﹑探索性「綜合與實踐」應當保證每個學期至少有一次,它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課外或課內外相結合完成.「綜合與實踐」的核心是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不同學段有不同的特點.第一學段:內容安排強調時實踐性和趣味性.第二學段:通過應用、探索和反思,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通過探索、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思考的習慣,通過交流,發展理解他人、團結互助的合作精神.啟示:啟示一:堅持數學課程的三維整體目標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體現在新的教學課程標准中,形成了包括知識與技能、思維與能力、情感與態度三個基本方面的目標.啟示二: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作為課程與教學的重點之一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和探究問題,初步學會大知識的學習和解決問題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判和調控.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初步學會對已有知識經驗質疑和對問題進行多方面的分析,能進行發散性思維,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演算法多樣化、思考問題的策略化).初步掌握觀察、操作、比較、分析、類比、歸納多種數學的思考方法和利用圖表整理數據,獲取信息的方法.具有抓住現實生活的本質,進行數學抽象與概括的經歷與經驗.懂得從特殊到一般,從一般到特殊以及轉化的思維策略.啟示三:把解決問題置於數學課程的核心地位在標準的修改稿中,不僅體現了解決問題的基本理念,而且在實施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經歷探索、實踐的過程).啟示四:要把促進創新和落實基礎知識統一起來數學學習中創新活動主要集中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上述活動中,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佔有重要作用.
⑥ 小學生適合看什麼書請推薦
適合小學生讀的書有:《窗邊的小豆豆》、《列那狐的故事》、《城南舊事》、《夏洛的網》、《唐·吉訶德》。
1、《窗邊的小豆豆》
《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主持人黑柳徹子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首次出版於1981年。
這本書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後,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裡「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學園里親切、隨和的教學方式使這里的孩子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5、《唐·吉訶德》
《唐·吉訶德》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於1605年和1615年分兩部分岀版的長篇反騎士小說。
故事發生時,騎士早已絕跡一個多世紀,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諾卻因為沉迷於騎士小說,時常幻想自己是個中世紀騎士,進而自封為「唐·吉訶德·德·拉曼恰」,拉著鄰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僕人,「行俠仗義」、遊走天下,作出了種種與時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結果四處碰壁。但最終從夢幻中蘇醒過來。回到家鄉後死去。
⑦ 「小學為專科層次教材」其中的小學數學科目要看哪些書(高分送上)
個人認為首先要熟悉小學數學教材。
關鍵在於你身邊的的師兄師姐們,去問他們去年你們那裡考的是什麼知識范圍。
⑧ 如何做好孩子的國際教育規劃
一、淺談本人對於國際化教育的理解
主要從家長視角分享關於在孩子的國際化教育規劃中家長們應該考慮哪些要素,以及在國際化教育背景下,未來孩子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英語能力。
近幾年,出國留學人群從早先以大學生畢業以後為主,逐步轉向大學階段、中學階段出國留學的孩子越來越多,低齡留學趨勢越來越明顯。加上國內的高考改革,整個國際化教育規劃對於新一代的家長是蠻復雜的一個命題。對於我本人,在給孩子做教育規劃到想要決策時,什麼時候走國際教育路徑是一個選擇題。這個選擇的選項包括國際幼兒園、外國語小學、公立中學國際班、民辦國際學校、外籍國際學校。在國內一二線城市是有不少國際教育機構供家長可以選擇的。
其實在任何一個節點選擇對孩子的未來都是一個重要的決策。目前來看,好的國際化教育在國內還是比較稀缺的,雖然還有大量的國際學校在投資建設中,但是目前看整體資源還是供不應求的。因此大家在國內選擇國際化教育的時候,會面對一個供需失衡的競爭。比如在北京的一些好的順義、朝陽、海淀的國際學校,入學都面臨著越來越激勵的競爭。如果涉及到海外留學的,這不僅僅是一個供需失衡的競爭,好的大學、中學都很難申請。但是孩子如果去了以後要真正適應、比較成功,從適應學習到將來踏入社會、比較自信,對孩子綜合實力的要求是越來越高的。
先拋出一些問題。今天短短的時間內不可能對所有的問題有詳細的溝通與討論,今天是國際教育群的開群講座,我做個引子,在後續的時間里,我們會邀請這個行業的大咖來進行一系列的講座,搭建一個開放的平台,和大家分享國際教育不同的信息、不同的視角、甚至不同的觀點,為大家在給孩子進行教育規劃是做一個背景的參考。
二、數據解析問題
下面我們挑選幾個典型的問題進行探討下,這些問題都曾困擾過我以及我身邊的朋友。比如到底上國內大學還是上國際的大學?怎麼能讓孩子有良好的中文基礎同時有能讓英語也有接近母語的能力?到底幾年級轉入國際學校比較好?國際學校和公立學校的教學本質差異是什麼?個人認為,在孩子做教育規劃時,父母多考慮這些信息是應該的。至於具體什麼選擇,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事。拋開個性化的討論,我們從路線圖的角度再去分析這個問題:
通過我們對大量家長的調查發現,回答孩子將來可能出國留學的家長佔57%,以後再定的佔31%,反映出來近90%的家長認為孩子有可能會有國際化教育的經歷,這個比重還是很高的。
從具體的路徑上,有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就已經有了國際學校,或者在小升初的時候家長選擇初中國際班,或者高中轉到民辦或者外籍國際學校,也有一線的家長從初中左右開始通過標准化的考試考慮申請進入到美英的國際學校。具體的路徑有很多,但需要引起我們思考的的是,選擇紅色或藍色路線,孩子在6、7歲至18歲這個階段學習的東西、成長的全日制的環境是不同的。紅色的路徑主要還是應試的導向,教育大綱是以國家新課標為基礎的。如果孩子要走藍色的路徑,在中學國際部的環境下,初中及初中以前是以英文為主,(不一定會是全英文),會用到大量英美的課程體系,從學科類的如科學、數學、歷史等,中文變為第二語言。甚至在只接受外籍孩子的國際學校,中文就會成了外語。走國際化的路線,為了升入國外好的大學,也需要准備相應的考試,但學習的內容、方式、導向完全不一樣。所以,回到教育規劃的角度,還是要提醒家長要思考:希望孩子學什麼,希望孩子十幾年時間怎麼度過,這是一個基層問題,這是需要父母深層考慮的。而不是簡單的考慮說不想高考、沒想好等,還是要以終為始的慎重考慮。
我身邊接觸大量的家長,有孩子已經在國際學習就讀,但托福成績80多,因為聽說國外的好大學托福成績都要求95分以上,因此擔心申請不上國外好大學想重新選擇高考的。也有在公立名校就讀很優秀的孩子,但高二才轉向要出國,突擊准備托福、SAT、甚至AP的項目,也有成功的案例,但孩子都非常的辛苦。
現在我們通過互聯網,這些目標學校的小學、中學、大學的入學基本標準是可以找到的,無論從標准化考試、或者競爭力的分析等。不是為了要競爭從小給孩子很大壓力,但是父母對於孩子未來的規劃應該了解應該培養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下面這個圖,家長可以作為孩子教育規劃的一個計劃表來填寫,通過這個表格可以反映出很多問題,也是一個父母嚴肅思考孩子教育規劃的過程
三、孩子未來應具備怎樣的英語能力
下面我們進入另外一個命題,提到國際化教育,一般以英語為母語類西方國家的大學為目標出口,英語是一個基本能力和工具。那麼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英文能力?這個話題和大家進行一些探索。
那麼需要具備怎樣的英文能力,才能讓孩子在未來游刃有餘呢?任何英語的考試其實只是一個考試形式,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說,我們認為首先應該把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作為一個學習其他所有內容的工具,最後是成為孩子學習、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孩子從小時候就持續的學好英語,這樣對於中高考的考試、出國留學的考試來取得優異成績是有保障的,但是這還是不夠的。全英文的學習能力是孩子必備的能力,父母早點做教育規劃並不是下賭注,而是可以在不同階段構築孩子不同的能力,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機會。
未來孩子的英文溝通力開始於從小建立一種全英文的思維。國內的新課標和中高考的要求是不需要具備全英文思維能力的,但是如果孩子在一個全英文的環境下,比如孩子在國外旅遊,從點餐、機場、問路,路途中與英語與外國人交流,這些如果仍然以翻譯式的方式交流的話,效率是非常低的。
那要做到全英思維應該 (1)任何一個溝通都要以英文為基礎,大腦從語句構建、考慮事情都是以英文為輸入輸出,這個如果缺乏一個全英文的環境,能夠做到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2)應該從小培養全英文的思維; (3)提供更多的應用英文的環境,比如常去游學或國外旅遊等,但是這個很短暫,最好每周都有這樣的機會,這樣孩子才會從學英語過渡到用英語。
第二個能力非常重要,針對需要在國際化教育道路上堅持走下去的孩子們的一種基礎能力。構建在全英文基礎之上的學習力的孩子完全可以用英語學習科學、數學、歷史、音樂等任何一個他需要學習的科目,這樣的全英文學習力,是建立在全英文思維的基礎上的。比如本人九十年代在美國讀研究生的時候,當時所有的課程都是以全英文授課,我是要把老師講的內容先翻譯成中文,消化後再轉成英文輸出出去,無論是寫還是說,所以這樣的效率是很低的。
而在我們身邊看見的由於國際化學校是全英文教學,進入國際學校環境的孩子,如果這個基礎差的話,是需要經過半年左右的過渡期,而過渡期完成也不一定是能達到游刃有餘的進行學習、溝通等。有很多專業術語,如果從小沒有用英語學習過這些專業內容的話,還是比較吃力的。而這中間我認為閱讀能力是最核心的,最好在3歲左右從繪本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閱讀技巧、閱讀習慣,具備了閱讀能力,孩子實際上是通過閱讀去學習大部分的學科。而一旦孩子對閱讀失去了興趣,比如到了10歲到12歲左右才開始強調閱讀的話,在現在信息泛濫的情況下,要讓孩子踏踏實實回來再重新培養閱讀興趣是非常困難的。
第三種能力叫影響力,表現在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寫作演講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上,這三種能力也是非常核心的,而寫作能力、演講能力是建立在大量的構建在廣泛閱讀基礎上的。而團隊合作也是高級能力,這個也是孩子將來去了國外的大學非常需要的能力,同時也是當代孩子比較缺失的能力。
這些都是我理解的未來孩子國際化教育所需要的能力,我是希望提出來,讓家長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提前關注、提前選擇,提前注重以上能力的培養,對孩子未來的國際化教育是有很大幫助的。
四、案例剖析
最後選擇幾個比較實際的案例,供大家形象化的理解國際學校的孩子在干什麼。我的孩子上7年級了,給大家展示上學期的科學生物課的一個小作業。孩子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大量進行互聯網的搜索、閱讀教科書、課堂學習內容、自己製作、創意發揮、列印剪輯等很多工作。通過這個過程,孩子收獲還是很大的,通過這個作業,適應了用在線網路全書去搜索學習知識的方式。第二個鏈接是一節歷史課,學習基督教的起源,讓3個孩子組成一個團隊,去收集匯總資料,自己用Imovie去製作講解視頻,展示他們共同的對於基督教起源這個事的理解。這是國際學校一個標準的團隊合作的項目,通過這個項目,他們學會了獨立思考、收集材料、討論協作,並取得了完成項目後的成就感。類似的例子,在孩子進入國際大學後會經歷的更多。
⑨ 《國際視野下的學前教育》讀後感
[《國際視野下的學前教育》讀後感]《國際視野下的學前教育》讀後感李蔥蔥假期里,讀了朱家雄教授主編的《國際視野下的學前教育》,這本書匯集了當今國際上居於與學前教育有關領域最前沿的專家學者的論述,這些專家學者來自美國、歐洲、澳洲、日韓等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所發出的聲音雖然不盡相同,卻能讓我聆聽到精彩的、高質量的、大師級的對話,在一口氣讀完這些文章以後,給我帶來的有思考、有聯想,有享受,《國際視野下的學前教育》讀後感。其中,感觸最深的就是關於課堂教學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我覺得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聚焦課堂教學,在問題、情景、合作中優化教育行為:1、圍繞集體教學活動的質效,開展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找尋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重點與難問題,如「讓幼兒有效地學習」等,使幼兒在集體教學活動中能獲得多種經驗的提升;使教師們在實踐、研究、反思中做到集體活動的價值更本質、互動更靈活、細節更精心,讀後感《《國際視野下的學前教育》讀後感》。2、以教研組為載體,積極開展教學研討。營造開放互動的教研氛圍,讓每位教師成為教研的主人,促教師在課改的「問題情景」中,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思與調整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繼續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以「案例分析、錄像觀摩、骨幹教師專題引領、網上教研、教師自主式輪流組織教研、實踐反思式教研」等形式,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研究;以「好課共享」、「一課多研」、等教學研討活動,從活動的設計、組織等方面拓展教師使用新教材的思路,改變教師傳統的思維方式,形成團結合作的研究氛圍,使課堂教學呈現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