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感恩教育求答案
是要一些感恩的故事嗎??感恩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飄盪,繪畫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雲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為感恩才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題記 從嬰兒的「哇哇」墜地到哺育他長大成人,父母們花去了多少的心血與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從上小學到初中,乃至大學,又有多少老師為他嘔心瀝血,默默奉獻著光和熱,燃燒著自己,點亮著他人。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為有名的科學家,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但她在會上看見自己的小學老師,用一束鮮花表達她的感激之情;偉人毛澤東也同樣在佳節送上對老師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來的偉人無不有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你的一句問候,一聲呼喚,一絲感慨。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條隔離帶,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忘記了那一聲聲快樂,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學會感恩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的人生之路總是陽光明媚,晴空萬里,到底哪一縷陽光最耀眼?有人說是優異的學習成績,有人說是給予別人幫助……而我認為在我們的人生路上最燦爛的陽光應該屬於知恩圖報,感謝幫助我們成長的每一個人。是的,學會感恩,是一種情懷,學會感恩,更是一種情操. 兩年前,我得了一場大病,父母背著我東奔西跑,到處求醫,從他們焦急的神態中,從他們悉心的呵護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父母對我發自內心的愛。一天,爸爸用自行車馱我去醫院,我坐車後發現爸爸騎得很慢.幾個月了,爸爸是太累了,我的病讓他身心疲憊。我無意中發現了爸爸頭上的一些白發。啊,爸爸變了,變老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歲月的滄桑,看到了生活的艱辛,更看到了爸爸為我操勞的痕跡。啊,爸爸沒變,大山般的父愛沒變。我依然感受著他的溫暖,他的愛。 那是我住院期間的一天傍晚,天很冷,外面的雪下得很大。爸爸下班後趕來給我送飯,可是我想吃餃子。他二話不說,放下手裡提來的家裡做好的飯菜,迎著凜冽的大風,冒著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又出去為我買餃子。天黑了,風更猛了,雪更大了.這時,雪人似的爸爸一邊走還一邊說:「餓壞了吧!」看著爸爸慈祥的面容,摸著爸爸凍得通紅的雙手,我感動得流淚了。「爸爸,爸爸……」我在心裡一遍遍地念叨,「你真是我的好爸爸!」。冬天是寒冷的,而爸爸所做的一切,卻彷彿陽光,溫暖我病痛的軀體;又似暖流,融進我愁苦的心坎里;爸爸的關愛,撐起了我戰勝病魔的信念,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我康復出院. 我永遠不會忘記父母對我的愛,對我的呵護和關懷。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我常常這樣問自己。哪怕是為他們垂垂肩,洗洗碗,給他們唱段曲兒,陪他們逛逛街,散散步,我也會感到心裡的安慰。學會感恩,學會報答,我彷彿一下子長大了:我用心學習,不讓他們為我的操心;我搶著洗碗揀菜,讓他們能多休息一會兒;我經常哼哼小曲,讓家庭充滿歡聲笑語……我盡我所能給父母留下最難忘的美好時光,讓他們開心,讓他們驕傲, 我愛我的父母,普天下的孩子們都愛自己的父母.讓我們一起對父母說一聲:「我們愛您!」讓我們一起行動,知恩圖報,學會感恩.冬天就不再寒冷,黑夜就不再漫長,幸福快樂就時刻陪伴在你我身邊.]
㈡ 中小學感恩教育講了什麼故事
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擋挫折的能力。她在第一個主題上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孩子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握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後,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到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長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我的樹枝砍了蓋房子。」又過了幾年,青年變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漂洋過海了,作為中年人我也應該到別處去看看。」大樹說:「你可以把握的樹干砍了做成獨木舟。」中年人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中年人長出了一根根白發,他來到樹樁前,樹樁說:「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更不會理我了吧。」他說:「不,現在我只想陪你一起曬太陽。」樹樁開心極了。
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擋挫折的能力。她在第一個主題上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孩子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握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後,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到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長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我的樹枝砍了蓋房子。」又過了幾年,青年變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漂洋過海了,作為中年人我也應該到別處去看看。」大樹說:「你可以把握的樹干砍了做成獨木舟。」中年人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中年人長出了一根根白發,他來到樹樁前,樹樁說:「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更不會理我了吧。」他說:「不,現在我只想陪你一起曬太陽。」樹樁開心極了。
這個人的一生都在像大樹索取,而大樹所要的回報僅僅是他的陪伴。大樹就像我們的父母,都是無私的,為了兒女,給予他們所有的一切。百善孝為先,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於承擔愛與責任。看完講座,我懂了要想成才先成人的道理。
㈢ 感恩教育演講稿1224字
學會感恩 擔當責任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剛才從播放的音樂和黑板的熒屏中,大家知道我們今天要召開一次有關「感恩」的主題班會。而這個主題班會,我早已准備好,遲遲未開。大家知道為什麼嗎?
《感恩的心》這首歌,大家不知吟唱了多少遍;感恩勵志報告,大家不知聆聽了多少場。然而,我們真的懂得感恩嗎?有的同學很是茫然,更有些同學對「感恩」已經麻木。所以,我擔心這樣的主題班會成為了一種形式,讓大家覺得又是一場大道理,因為再生動的語言如果沒有在實際行動中體現,依然是蒼白無力的。
今天早上,我在翻閱同學們的周記中,感受到了同學們對家庭和父母的那份親情,對班級和同學的那份友情的感動和依戀。不得不讓我重新思考召開有關「感恩」的主題班會。我認為它不僅必要而且適時,大家認為呢?
大家都會吟孟郊的《遊子吟》這首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之所以讓人感動,是因為它體現出父母對子女的那份牽掛和愛戀。有人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的愛是天底下最無私的愛。他們用全身心的愛去包容子女,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保護子女。然而,他們卻不圖任何回報。即使遭受再大的委屈,他們從不抱怨,而是一如既往的為子女付出。作為子女,我們感受到了父母的愛了嗎?
有同學會說,父母不理解我們,常常逼迫我們學習,完成他們為完成的心願,給我的壓力太大了……誠然,我並不否認這一點。畢竟我們所處的年代和父母不一樣,是不能用同一個標准來要求的。這也是大家和父母產生代溝的原因。但我想試問一下,你理解父母嗎?父母為什麼這樣做?他們是為自己嗎?父母終生的夢想不是讓自己的子女過得好一點,過得幸福一點嗎?而這一點有錯嗎?讓我們來看看大家的表現。
《種瓜得豆》:一個女孩在父母的呵護下從小學上初中考上重點大學讀研究生讀博士,可當父親病了母親需要與女兒商量如何給父親治病的時候,女兒說『我又不是醫生,你跟我商量有什麼用?』,當母親讓女兒把沾滿了父親口水的濕毛巾拿到廚房清洗的時候,女兒極不情願的用兩個手指小心翼翼的像拈著什麼穢物。
而最近在網路上兩起「傷害」父母的事例,讓人們不得不陷入思考。一個是XX年10月16日,中央電視台《看見》欄目播出了對16歲博士張炘煬的專訪《長大要成人》。在專訪中,張炘揚發出疑問:「我博士出來,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博士畢業有用嗎?博士後畢業有用嗎?」並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給他買房。就他家的經濟狀況而言,這個要求顯然是不現實的。此言論一出,使得張炘煬陷入了輿論的風尖浪口。另一個是XX年10月24日,深圳市光明新區發展和財政局公務員廖天野與父親因爭吵產生肢體沖突,導致父親身體多處受傷。此事曝光後,引起了廣泛而強烈的關注。
當我看到這兩篇報道後,很是無語。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你可以不養,但不能不敬,更不能不孝,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何況我們人乎?更可恨的是你怎麼能動手呢?愧為人子,枉為人也。
讓我們來通過一段視頻「小細節大恩情」來看看父母的一生是怎樣養育我們的。看完這個視頻,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也許大家認為父母還年輕,還能為大家一直操勞。但父母還有老的時候,在父母老的那一刻,我們是否能像大家小的時候攙扶著我們父母前行。有一句話請大家記住: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呀!接下來請大家欣賞一則公益廣告:「媽媽洗腳」。這是愛和孝的感染和傳遞。或許我們沒有驚天的壯舉來回報父母的恩情,也許我們不會像公益廣告《媽媽洗腳》中那個小男孩為爸爸媽媽洗一次腳,但我們要學會尊重父母、理解父母,不讓父母傷心,這是做人的底線。正如上面講的那個毆打自己父親的公務員一樣,打在父身更疼在父心,即使這樣,他的父母最終還是原諒了他。這就是父母的偉大!
在家庭中,我們擔當為人子女的責任,就要做一個好子女。在農忙時節幫父母干一些農活;回家幫父母干一些家務;在父母生日時,對父母說一聲:生日快樂!回家擁抱一下父母或者對父母報一個微笑。而這一切已經足矣。記住:即使你無所謂,你對家庭不能無所謂;即使你對家庭無所謂,但是家庭對你不能無所謂。善待我們的父母,就是善待我們自己!
然而,對大家來說,學會感恩,還要擔當另一個責任:做一個好學生。
有人說,同學之情是人生中最純潔的感情。一點都不假。沒有社會中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只有一顆為他人著想的心。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心,體現出一份濃濃的友情。在人生中短短的幾年相聚,成就的是一生的擁有。我們最終要分離,但我們擁有了一段最美的相聚。所以我們要學會珍惜同學之間的情誼,為他人著想,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對一個班級來說,往往有這么四種人組成:第一種是班級離不開的人;第二種是班級有我更好的人;第三種是班級有我沒我都一樣的人;第四種是班級沒我更好的人。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到底屬於那種人。
然而,做一個好學生,還必須要善待學習。大家都知道作為學生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可以回想一下大家對學習的態度。是否是全心全意的或者是全身心的?我想不是,從大家感覺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來。「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讎而不欲見」。而目前的學習就是為以後做一個好公民做准備。我甚至認為可以允許大家學習沒有分數,但不能沒有成長。因為無論你現在怎樣對待學習,但總是要成長的。
然而,對於我們有的學生,總是認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吸引人,總想往外面跑。豈不知目前對大家來說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光還是在校園。想想一生中我們的學校生活有多長?而學校生活中我們的高中生活有多長?人生是沒有迴路的,一旦錯過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我們總不能失去時才覺得珍惜吧!為什麼不在擁有時好好享受呢?更何況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不要給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遺憾。
做一個好學生,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將來做一個社會好公民。即使不為社會,還要為自己。希望大家能做一個人格自尊、學習自主、行為自律、生活自理、責任擔當的好學生。
最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有個老木匠准備退休,他告訴老闆,說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老闆捨不得做得一手好活計的木匠走,再三挽留,木匠決心已下不為所動。老闆只得答應,但問他是否可以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應了。在蓋房過程中,大家都看出來,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用料也不那麼嚴格,做出的活計也全無往日水準。老闆並沒有說什麼,只是在房子建好後,把鑰匙交給了老木匠。「這是你的房子。」老闆說,「我送給你的禮物。」老木匠愣住了,同樣,他的後悔與羞愧大家也都看出來了。他這一生蓋了多少好房子,最後卻為自己建了這樣一幢粗製濫造的房子。
人生的那份考卷,我們是交給自己的,所以,請記住:一定要對自己負責!
讓我們常常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時時銘記他人的恩情。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報答父母、報答師長、報答社會,報答所有關心愛護和幫助過我們的人,讓我們的世界更加美好燦爛。
高二420班主題班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㈣ 求:一篇深入進行感恩教育,開展與父母談心活動,並寫出談些感受的論文,要求:盡可能原創
——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之我見
根據平常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和一些切身實踐,我談以下家庭教育觀點:
一、樹立正確的育人觀
家長教育子女,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育人觀。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這是做父母的天性。具體怎麼個好法,不同時期、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標准。一直以來,許多家長選擇的是一種「精英取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追求做「大款」、當「大官」、成「大腕」。如果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一生一世好,或者是不單孩子自己好,還能成為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人,這希望是對的。但是,如果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出於光宗耀祖或實現自己個人的目的,這希望就不對了。不能否定的是,現在確實有一些父母把自己的遺憾、個人的野心等寄託在孩子身上。正確的育人觀應該是:堅持以人為本,以孩子的健康成長為根本。所謂健康成長就是在人性固有的基礎上,使各個方面都得到有機的、和諧的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一個充滿活力的、一個富有個性的、一個蘊藏巨大潛能和善於學習創造的新人。這樣的新人首先必須是一個自食其力的人,進而再是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教育子女雖然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但這主要是由家庭的社會職能所決定的,家長更多的是在履行一種社會職責。
其次要懂得成才的過程、成才的規律,不能期望走捷徑。任何事物的成長都有規律,人才的成長也有其固有的規律。「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只有那種在科學的崎嶇山路上,不辭勞苦,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的人,才能達到光輝的頂點。「成龍」、「成鳳」、當「大官」、成「大款」,大凡成大事者,都是如此,沒有捷徑。俗話說「欲求生富貴,須下苦工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雖然,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盡量做得比較有趣味一些,是可以寓嚴肅的事情一個寬松的環境的,但這不是捷徑。所謂的捷徑,也就是掌握規律,少走彎路。
父母有權「望子成龍」,也有權「助子成龍」,但是沒有權利「逼子成龍」,沒有權利把「成龍」作為孩子的唯一選擇。同樣,父母也不可以把「平庸」作為孩子的惟一選擇。無論是「平庸」還是成功,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應該讓孩子自己選擇,父母不能把自己的價值觀、成功觀、快樂觀、幸福觀強加在孩子頭上。父母無權包辦孩子的未來生活方式。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父母,一定要樹立正確的育人觀,一定要用「尊重、交流、引導、指導」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
二、充分尊重孩子
1、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我們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最重要的一條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們的內在要求。你尊重孩子,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家長對孩子有管理教育的權利,有按照《未成年人保護法》盡監護的責任,但在人格上與孩子是平等的。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不應在孩子面前以自己是孩子的生身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等自居,不應在孩子面前表現出「高高在上」、「隨處都是權威」等所謂的「尊嚴」,不應羞辱孩子,更不能體罰孩子。
兒童行為心理學研究發現,體罰孩子其實是一種其害無窮的行為。在1-3歲時經常遭受過體罰的孩子,易變得虛偽、冷酷、多事、擅長說謊、有暴力傾向,這些行為會在體罰後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內開始產生。體罰造成的孩子的逆反行為,會在兩年以後在某些方面表現出來。通常有六種情況:孩子會偶爾或經常偷盜或撒謊;對他人態度粗暴或缺乏同情心;做了錯事後缺乏自信心;經常有破壞性或暴力性行為;不服從學校的規定;與教師不能相處融洽等。研究人員用曲線圖來記錄兩個值,即父母對孩子的體罰值和子女受體罰後的暴力值。兒科醫生們發現,兩年以後,這兩個值變得越來越接近,即體罰值越大,暴力值也越大。他們將之稱為「劑量關系」或「作用關系」。研究人員建議,減少甚至消除體罰,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有益的,同時也有利於降低社會的暴力程度。當然,許多在童年時遭受過體罰的人,在長大後並沒有變成虐待兒童的人,或變成消沉鬱悶的人。這就像是人會得病一樣,在適當的「治療」或環境因素下,患病者會逃脫病魔的威脅。
與經常體罰孩子相反,嬰兒得到更多的擁抱和撫摸,孩子長大後就會遇事不驚、沉著冷靜,並善於調節自己。個中奧秘為,擁抱和撫摸會使孩子大腦中激素水平明顯不同,其結果是體內「壓力激素」水平較低。孩子們長大後註定要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生存,而自幼就得到親子行為溫暖的人更能對付社會環境的壓力,並避免那些與壓力有關的疾病。
2、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特徵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個性特徵。年齡特徵是指一定年齡階段的生理與心理發展水平及特點。如孩子在幼兒期特別喜愛游戲和故事,父母採用游戲和講故事的方法來教育孩子,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倘若一個勁地講大道理,效果肯定不好。個性特徵是指每個孩子各自具有的性格特點,如有的孩子性格外向,活潑好動;有的則性格內向,偏於靦腆、安靜。因此,不能採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父母學一點兒童心理學知識非常重要,應該經常注意觀察和研究自己孩子的個性特徵,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其所思、所為及其心理需要。在家教過程中,父母千萬不要用「人家孩子怎麼怎麼的」來衡量自己的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
3、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
生活中,大人們常常對孩子有這樣、那樣的要求,要孩子按照大人的意願去做,可孩子往往有自己的看法。這時,如果父母過分地強求,甚至強制性地使孩子服從,不但不能使孩子聽話,反而會使孩子產生「與父母對著干」的逆反心理,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家長們一定不要將自己的興趣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能使孩子認識自我。自我能力得到肯定,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是激發孩子自覺學習內部動力的最佳方法。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不但能讓家長們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而且是使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
三、善於引導孩子
1、正確地引導孩子
作為家長,首先要用先進的文化思想引導孩子。譬如說,教育孩子長大後要成為愛祖國、愛民族、愛人民,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人不能光為自己活著,要向仁人志士和先鋒模範人物學習等。譬如說,教育孩子以愛勞動作為立身之本,不能依賴、懶惰,只有學習、勤奮、自強,才能不斷進步。等等。當前,教育孩子學習中國男孩洪戰輝的事跡,就特別有現實意義。其次,要和學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制約性很大。拿學雷鋒來說,教師讓孩子學雷鋒做好事,家長如果也是這樣教育,督促孩子做好事,孩子就會增強學雷鋒的意識。如果家長說:「學什麼雷鋒,雷鋒是個傻子。」那麼孩子學雷鋒的勁頭就小多了。學校教育學生不打架、不罵人,如果家長也這樣要求,孩子就容易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如果家長說:「誰罵你一句,你就罵他兩句,誰打你一拳,你就打他兩拳!」孩子就不太容易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第三,家長要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去引導孩子。家長與孩子有骨肉親情。因此,孩子最經常、最直接、印象最深刻的榜樣可以說就是家長了。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孩子的道德有滲透作用。家長應通過言傳身教,以自己良好的言行,為孩子樹立榜樣,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健康成長。
2、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
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有針對性,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對孩子限制太多、太死。首先要注重以德立身。對孩子不只是從吃、穿、住上關心,更要關注思想。抓准孩子思想問題,教育孩子以德立身,培養孩子對生活的熱情。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熱情,有上進心。而對生活充分的熱情和堅忍不拔的上進心,來自於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其次,不用成人的觀點觀察孩子。有些家長用成人的觀點觀察孩子,因而不理解孩子,把孩子的活潑看成是調皮,限制孩子過死,教育方法簡單,與孩子形成「代溝」。孩子不願意和家長說心理話,因而使教育失去針對性。家長應堅持多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第三要抓重點。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些差錯是無法挽回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比如說安全問題、健康問題等。對這些問題,不能馬虎,必須高度關注。而對於孩子一時的成績差、無意中做錯事等,則不必大在意。
四、多予鼓勵孩子
1、及時鼓勵
家長對孩子做了好事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和能力,安排一些做得到、做得好的事情讓孩子去做,然後對孩子給予贊揚和肯定。人人喜歡聽好話,人們處處需要溫暖心田的話語,關鍵時刻父母的一顰一笑,一句振奮人心的贊美,往往能點燃孩子的希望和理想之火。當然這種贊揚要真誠、發自內心。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表揚會使孩子感到高興,使孩子願意再重復這種良好行為,起到正強化的作用。相反,虛偽誇張和不切實際的贊揚會使孩子不安或做假。獎勵要及時,比如發現孩子做了好事,或者做好了事情等,應當即給予肯定。說句暖心的話也行,做個肯定的手勢也行,而不能等孩子差不多忘記了再來表揚。遲到的表揚往往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2、恰當鼓勵
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父母不應吝惜自己的表揚,該出口的要出口,慷慨地給予表揚獎勵。慷慨不是說應該給孩子買多少東西花多少錢,而在於對孩子的進步應該充分肯定。多表揚少批評,是家長家教應該堅持的一個原則。
以精神鼓勵為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表揚應該以精神鼓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精神鼓勵的方式其實很多,比如和孩子一塊兒逛公園、看電影、聽音樂會、家庭旅遊、開個家庭慶祝會等等。獎賞應該屬於第二位。可以利用獎賞給孩子買玩具、購文具、訂報刊、增置文體用品,當然也可買食品、購置衣服等。孩子經濟不獨立,生活要靠家中父母供養,給予孩子適當的物質獎賞也無大礙,但是切記不要多。東西一多,孩子則會墮入物質的滿足和享受之中,與其成長不利。
物質獎勵不事先許願。有些家長總愛事先許願:「你要是期中考100分,我給你買一件連衣裙。」其實這樣做是不妥的。家長獎勵孩子說到底是個手段,是個方法,不是目的。家長給不給,給什麼,要根據具體情況臨時決定,事先許願容易導致孩子養成同大人分斤掰兩、討價還價的庸俗習氣,這就與我們表揚獎勵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在給孩子以物質獎勵的同時一定要伴之以講清道理,說明為什麼獎勵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進步,今後還需要怎樣做,讓孩子明確自己有何長項,奮斗方向是什麼,使孩子在獲得物質上的滿足之後,精神上增添新的動力。
3、不為孩子護短
每個孩子都有優缺點,要做到不為孩子護短。孩子的短處往往是越護越短。如果孩子做錯了事,要及時給予批評,當時給他說明為什麼不好是重要的。每個孩子都允許犯錯,關鍵是要從犯錯中吸取做人做事的本領,不重復犯錯,在錯中慢慢長大。
五、盡量放飛孩子
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讓他們盡情地玩,不要限制過多、過死,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要讓孩子盡量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穿脫衣服、學著鋪床疊被、幫父母幹些家務活等,不要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籠子和鳥」的故事是我們許多父母經常給孩子講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寓意很深刻,鳥兒在籠子中活,那是鳥兒的悲哀,應該讓鳥兒回到大自然中去,那才是鳥兒的本能所歸。愛玩、會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同樣,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什麼事情都想試著去做,孩子在做事中獨立生活的能力會逐步得到鍛煉。父母一定要學會適時而毫不遲緩地放飛孩子。適時而毫不遲緩地放飛孩子,孩子會比在父母的護翼下成長更茁壯、更有主見。相反,包辦會造成孩子能力的喪失。
在放飛孩子方面,我給大家介紹一篇很好的文章,叫「面向未來的教育方式」。全文如下:
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有兩位父母,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有特殊意義的空間,想出了一個叫做「小留學」的好主意,這個辦法,既簡單,又有效,孩子也非常歡迎。所謂「小留學」,就是兩家的孩子,都到對方的家中去住一兩個月,上學仍在原來的學校。別看這么一個空間的變化,對孩子的教育效果卻十分突出。至少有這樣四個方面的好處:一是孩子得到了鍛煉。孩子初次離家,雖然不是一個人生活,但畢竟周圍都是外人,環境不熟悉,因此也可算作獨立生活的初步鍛煉。二是培養了自理能力。初到別人家,孩子比較重視對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他們能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家務活搶著干,作息時間也安排得很緊,不會的事情努力學著做,這一段時間雖然不長,但進步得非常快。三是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留學」到一個新的環境,面對著都是陌生人,這正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好機會。孩子們學習著如何對待家中的長輩,如何對待新的鄰居,如何對待來訪的客人,在新的家中聽到長輩的教導,結合著原有的人際交往經驗,感到對人際關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四是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孩子先後在兩個不同的家庭生活,如果能注意觀察,進行思考,也算是一種比較研究。兩個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每個成員有不同的性格、觀念和生活習慣。分析著兩個家庭的種種不同,可以起到從一個小窗口,加深對社會認識的作用。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注意擴大孩子的空間,這樣放手地去鍛煉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向相反的方向使勁•••••• 我就親眼見到過這么一位母親,她把自己已經上二年級的孩子,費力地抱到離學校只有幾十米的地方,由於怕老師看見挨批評,才不情願地放下來,親了孩子之後,目送著孩子去上學。這位母親肯定極其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可能都會清楚地感到,這種愛的結果將會是多麼可怕!給孩子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培養孩子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做法,肯定要失敗的,但是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的態度,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這才是我們應該採取的正確做法。鍛煉可分為體力鍛煉、腦力鍛煉和綜合鍛煉。要達到鍛煉的目的,一般不能完全靠現成的條件,需要自己創造。有一位到美國探親的中國學者,遇到了這么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看報,突然,有人敲門,開門一看,原來是一個八九歲的女孩子和一個五六歲的女孩子。大孩子非常沉著地對他說:「你們家需要保姆嗎?我是來求職的。」學者好奇地問:「你會什麼呢?年紀這么小••••••」大孩子解釋說:「我已經9歲了,而且我已經有14個月的工作歷史,請看這是我的工作記錄單。我可以照看你的孩子,幫助他完成作業,和他一起游戲••••••」大孩子觀察到沒有聘用她的意思,又進一步說:「你可以試用我一個月,不收工錢。只需要你在我的工作記錄單上簽個字,它有助於我將來找工作。」學者指著那個五六歲的孩子問:「她是誰?你還要照顧她嗎?」聽到的回答更令人驚奇:「她是我的妹妹。她也是來找工作的,她可以用小推車推你的孩子去散步,她的工作是免費的。」多麼可愛的孩子啊!她們的父母也應該說是了不起的敢於放手讓孩子們出來闖天下。可我們就有那麼一些父母,不但自己從沒想過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反而把學校為學生創設的鍛煉條件破壞掉。如某學校組織學生去軍訓,要求學生把自己的行李背到200米外的汽車上,竟有父母向學校提出「抗議」:把孩子累壞了誰負責?最後,這位父母還是自己氣哼哼地把學生的行李背到車上,而他的孩子卻心安理得地徒手走在後邊••••••難道這樣的家庭將來能幸福嗎?真不知道這位汗流滿面的父母是怎樣想的!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每一個孩子都會無休止地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但是問題的答案讓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愛不愛提問題,是關繫到孩子成才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則是關系孩子成才的更重要的因素。例如,過去的小學課本中,在描寫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明確地寫著,是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時候,自動脫落,然後變成青蛙的。學完了這節課後,許多學生就養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樣成長的,尤其是想看看它的尾巴是怎樣脫落的。可是,觀察了一天又一天,不見小蝌蚪的尾巴脫落過程,但是,尾巴確實也不見了。學生們把這種情況告訴了老師,老師沒有主觀地、簡單地否定學生的觀察,而是要求他們仔細地觀察,做出詳細的記錄。於是許多孩子同時進行了觀察,結果是他們都沒有發現脫落的尾巴,在青蛙的屁股上也沒有發現脫落的痕跡。相反,有一些細心的學生發現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縮回去的。所有的觀察,得到了一致結論,他們把這個結果,告訴了老師,在老師的支持下,他們把這些觀察的結果,寄給了出版教科書的有關單位。最終,在科學家的參與下,教科書的錯誤得到了糾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發揚了探索精神,而更值得贊頌的是這位老師,因為他支持學生的自主意識。在家庭中,父母也應創造一些方法,培養孩子在智力上的自主性。有一位父母是這樣引導他的上小學一年級孩子辨別是非的:他每天帶孩子上學擠公共汽車,每當看到出現一些爭論時,他就讓孩子注意觀察,下車時還要把自己的分析講給父母聽,究竟他們是為什麼引起爭論的?究竟誰對誰不對?應該怎麼解決?孩子說完之後,當父母的再做點指導。天長日久,這個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就比別的孩子強,有此作基礎,她很善於給小朋友勸架,因而就成了大家擁護的小班長。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的確有它的道理。生活在窮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種惡劣的生存環境,自然就為他准備了艱苦鍛煉的條件;但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難道孩子就只能當「紈絝子弟」?在順境條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確是當前亟須探討的課題。有經驗的父母多想辦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而且不限於生活方面的困難,讓孩子去解決,從而培養孩子的能力和優良的品質。有位父母是這樣做的:當孩子想買一個東西,父母有時有意識地往後推一周才滿足他的要求,她想這能養成他剋制自己的能力。設置困難,最好要有針對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樓大廈里,上下有電梯,出門有汽車,生活中似乎沒有什麼突出的困難需要他們去解決。針對這種情況,有位父母就想出了個辦法,設置了困難,鼓勵孩子去解決。他給孩子布置了兩個特殊的作業:一個是每天上下12樓,不再乘電梯,而是堅持步行;二是每天上學和放學,不再乘汽車,而是堅持徒步走5站路。設置什麼樣的困難,又和父母的觀念有關。比如,在澳大利亞,有位中國記者親身遇到一件事情,就給人在教育觀念上以深刻的啟迪。有一天,記者走在大街上,在這條街上,和街道並排著有一條小河。這時記者看到前面有位澳大利亞婦女,帶著一個小孩在散步。突然,記者發現前面那個淘氣的小孩子,跳來跳去,撲通!掉進小河裡。記者毫不遲疑,飛快地跑向河邊,准備跳到河裡去救孩子。沒有想到的是,正在記者要跳的一剎那,那位婦女卻制止了他。記者奇怪地望著她,請她解釋。她嚴肅地說:「我要他自己爬上來。」記者看到孩子在水中翻騰,喝了幾口水後,終於爬上來,而腦子里也翻騰著一個想法:這是一位多麼了不起的母親,這是一種多麼理智的愛啊!給孩子一點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現在他的選擇上,但由於父母怕孩子自己選擇錯了,總是不敢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可是如果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他也就永遠學不會選擇,永遠沒有自主性。有的父母就能把有些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但是要在事前為他提供有關情況,幫他分析各種可能,並且要教育他自己選擇了,自己就要負責任。他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選擇錯了,也是一次學習機會,是很值得的。如有一位父母想讓孩子學鋼琴,可是到少年宮報名時,發現孩子在舞蹈組門口看出了神,再也不走了。於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但要求他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一定要堅持一段時間,把舞蹈學好。有的父母在孩子的零花錢上,給予孩子一定的選擇權。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能力的提高,安排出一個合理的零花錢的數量,但把支配權交給孩子,並且節余歸己。這樣做,不但能發展孩子的自主性,而且能使他的經濟意識和理財能力得到提高。選擇和責任總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孩子的事情,件件都讓父母去做主,決定之後,孩子不會想到自己對這個決定有責任,因為不是自己選擇的嘛。如果把權利交給了孩子,他的選擇反而會比較慎重,因為他知道,一旦選擇了,就要由自己負責,是好是壞,後果都要自己承擔。
最後,說明一下。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特點,每個孩子的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特點,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不可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我的實踐有限,一些想法不應作為具有指導意義的經驗。即使是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在指導個體實踐時,也有一個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因此,我將本文命名為「我的家庭教育觀點——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之我見」。表述上雖然使用了父母和大家等人稱,主要是為了便於表達,不改變本文只是個人觀點的本意。本文僅供大家參考。
㈤ 東海縣橫溝西連灣小學教師有錯我們家長該怎麼辦
還是別跟老師較真沒必要
㈥ 關於「珍愛生命,感恩教育」的徵文,小學高年級的
碧綠的大海里,魚兒在自由自在地遨遊;蔚藍的天空下,鳥兒在無拘無束地鳴唱,青翠的草地上,花兒在爭先恐後地開放……整個世界,顯得那麼生機盎然!
生命是什麼,生命是風的輕盈歲月,生命是雨的淋漓盡致,生命是有著許多合音的交響,生命是有著一顆感恩而快樂的心,生命是能夠每日快樂洋溢的幸福。生命給予了我們無限多的東西,我們唯一能回報生命的只有珍愛生命。我們要學會珍惜生命,理解生存的意義,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現代社會中,各種各樣不珍惜生命的行為很多,比如犯罪,吸毒等等,許多同學對於毒品的危害認識不足,只是表面上知道毒品不好,但是會有多大危害呢?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不是很清楚。現在許多同學對於生命沒有一個完整正確的認識,不知道生命的含義,對於死亡沒有基本的恐懼和嚴肅的態度。往往因為一點小事,動不動就拿死來威脅,產生輕生的想法,甚至有一些同學真的去做,這種行為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很大的損失,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生命是多麼可貴、活著是多麼美好!每天清晨醒來,我就想我要好好地把握每一天,真心真意地對待每一天。 當朝霞映紅了我的雙頰,當樹上的小鳥叫醒了我的夢想,我知道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我感謝我的爸爸、媽媽——是他們賦予了我寶貴的生命,是他們讓我感受這美麗的地球、鮮亮的世界、可愛的生活。
是啊,生命就像一朵花,生命之花是絢爛的,也是脆弱的,稍不珍惜就會枯萎,凋零。
範文2.
「珍愛生命,健康成長。」有著太多的理由,它們一片一片和在一起,成為一絲長線,牽住生命,讓我們的生命成為多彩、永悅的春天!
春去春會來,花謝花會開。然而,生命只有一次,它不僅僅是自己的,更屬於所有關心、呵護、愛著我們的人。因此,我們不僅要為自己堅強地活,更應該為愛我們的人努力地活著。 不要當人去樓空時,再懊悔、惋惜時,還來得及嗎?生命誠可貴呀!其實,珍愛自己的生命,健康地成長是一種責任,那是對自己、對愛自己的人負責。你可曾想過,愛自己的人有多少?他們為自己付出多少?他們給予了自己多少?當我們不愛惜自己時,可明白這束縛了多少人的快樂,牽動了多少人的心,要讓多少人為自己流淚?
有一件真實的事情發生在我的身邊:今年暑假裡,我的一個學生的父親在工地上幹活時不小心摔死了,因為這個開學那幾日,他變得非常的孤單,神情恍惚,彷彿失去了自己,整日沉默不語,一個人坐在教室的角落裡,常常看到他落淚的樣子、哀傷的神情。是啊,他的家庭失去了支柱,漫長的人生路他將如何走下去?遇到挫折,他能否堅定地站起來?誰來給他的生命延續給予保證?……我不敢想,真的不也想。但值得欣慰的是,在親人、老師、同學的關心和幫助下,他並沒有放棄自己,而是收拾悲痛重新站了起來。這個逝去了生命的家庭故事讓我明白了生命如此的重要。我要慶幸,我們都要慶幸:擁有一個完整的生命,還有這么多愛自己的人。生命,牽系著太多的靈魂和血肉,包涵著太多、太沉重的愛,我們要在風雨中堅定信念,才能做到「珍愛生命,健康成長」。
一個人這一輩子難免有些小病小痛:上火,多喝水也就過去了;牙疼可能是因為上火;打鼾也就是個人生活習慣的問題;痔瘡不過是小毛病罷了。這些在大多數人看來無大礙的小病小痛,也許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再也引不起人們足夠的關注和興趣,很多人甚至任由它去,只要不妨礙正常的生活,就由它自生自滅吧。但是,這些在您看來「理所當然」的現象中往往隱藏著極大的健康危機,只有珍愛生命者才能讓這些隱藏著的煩惱離我們遠去。
一次的偶然的機會,我在醫院里曾看到一個生命的落幕,一位奄奄一息,彌留於世的病人。當時,她躺在床上,寂靜得如同一顆夜幕里的星星。她的雙唇微微張動,卻說不出一句希望的話語,目光中流露出的渴望擋住了病態的呆滯,她慢慢伸出雙手想要抓住什麼,卻實然一下子像吊著什麼重物似的滑落下去了……她要死了。那一刻我的心猛然間一涼,那時那刻各種耳語她已不再聞,一張張親人的面孔也已看不清了,然而她還是努力挽留住自己的生命,即便已經是虛幻、孱弱了的生命。
從這種生與死的臨界點,我領悟到了生命的可貴。由此,我想到了秋風中飄落的黃葉,在它們經歷了春的萌發、夏的旺盛,卻走向了歸根的季節,然後在冬的泥濘中,結成了堅硬的殼,守護著曾經有過的美麗,以等待明年的綠意從容。
朱自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啊!落葉可以重獲新生,但人生的四季卻是在希望與失望中穿梭,卻不能像落葉那樣等待綠意,是不能周而復始的。
珍愛生命,健康成長,是追求破繭成蝶的過程,而不是守侯翩翩起舞的美麗;是流星劃過後的輝煌,而不是星空閃爍的浪漫。
珍愛生命,健康成長,是凡瑣的城市中閃動的靈魂,是熱鬧生活中的一曲陽春白雪。
珍愛生命,健康成長,是要有兩顆心,一顆化成頑石,拒絕生活中的傷悲,一顆化成愛心,珍惜身邊的一切。
珍愛生命,健康成長,是要為理想而執著地奮斗,而不是為了享受而去抱怨生活,而去放棄生活!
當我們珍愛生命,健康成長時——便擁有整個世界……
朋友,讓我們一起來關注您生命中的一點一滴,讓我們活得更健康、更有質量!
範文3.
每天清晨,我們都會背起書包,在爸爸媽媽的期望和叮嚀中快快樂樂地去上學。可是,有一組數據卻震撼了我。據統計,2004年全國平均每小時就有11人在交通事故中失去生命,其中至少有一名兒童。一小時一個歡蹦亂跳生的生命就會離我們而去,這是多麼可怕,又令人擔憂的數據呀!交通意外傷害已成為中小學生意外傷害的第一殺手。生命之花,瞬間凋謝;警鍾在耳,聲聲驚心。
在我記事時,爸爸媽媽經常對我說:「干什麼事,安全第一」。在我識字以後,常在工地、路口等危險地方看到「請注意安全」;在我成為低年級孩子眼中的哥哥時,我常常會說:「小妹妹,注意安全。」從此,「安全」在我幼小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全」真的如此重要嗎?
我曾聽姐姐說:「有個叫玲玲的小姑娘,她長得胖乎乎的,紅朴朴的臉上有一雙笑咪咪的大眼睛,可愛極了。有一天,她跟著奶奶去買菜,突然看見對面正在清掃街道的媽媽,她高興極了,掙脫了奶奶的手,嘴裡叫著『媽媽』,像一隻可愛的蝴蝶飛向媽媽。可是,不幸就在這時發生了,只聽到一聲驚叫,小玲玲被一輛疾駛而來的摩托車撞倒。鮮血染紅了她那條白色的太陽裙,紅朴朴的臉一下子變得好蒼白,好蒼白……」。
從此,「交通安全」便讓我銘記在心。在課堂上、在隊會中、在電視里,「交通安全」知識成了我關注的熱點。於是在我們攜手相伴外出春遊時,在我們迎著明媚的陽光上學、放學時,在我們快樂地在綠茵場上活動時,安全意識和組織紀律性便成了我必須遵守的原則,遵守交通規則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一樣成為我——一名小學生時刻牢記的做事原則。
從此,「上下學,眼要明,一路縱隊靠右行。車輛靠近早躲開,邊走邊玩有險情。過馬路,左右看,要走人行橫道線。等公車時不越線,擠撞搶坐很危險」的兒歌一直縈繞在我的耳旁。因為我知道,只有安全了,才能更快樂。
又是一個秋高氣爽、碩果累累的季節,我隨手翻閱著舊報紙,一行大字引起了我的注意「生命可貴 安全出行」,我迫不急待地讀起來。2002年的一天,小紅和小芳在馬路邊一起玩耍時,被一輛貨車撞倒,小芳當場死亡,小紅被送往醫院。經過50多個小時的搶救,命保住了,但兩條腿被車輪碾斷了。幾年來,小紅就靠雙手撐著一步步走著,生活難以自理,在全社會的關心下,小紅經過長時間的治療,終於可以走路了。當聽到小紅能走路的消息時,我卻怎麼高興不起來,我在想:假如她們不在馬路邊玩耍,假如她們能注意過往的車輛,那麼,小芳依然能和我們在一起,小紅也不需要用假肢走路。那該有多好啊!
親愛的同學們,歲月如歌,生命如花。願你、願我、願他、願我們每一個人從此都走「珍愛生命,健康成長」之路,讓我們從現在做起,時刻遵守交通規則,在點滴小事中學會安全自護的方法,讓我們呼籲全社會的人都銘記「安全第一」,讓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之花都美麗綻放!
回答者:瞬一森琳 - 舉人 四級 10-23 22:17
在網上看見川音一位學生自殺了,這是成都市內大學今年自殺身亡的第三個大學生。
上個月,我市某重點中學相繼有兩位學生自殺,一個是殉情服用安眠葯,一個是賭氣跳樓。去年,本市某小學一個學生因與別的孩子鬧矛盾,母親罵了他一頓,他就服用農葯自殺,因救治太遲而不幸身亡。
我有一個侄女,13歲,讀初一,整天嘻嘻哈哈的,問她成績時她總是信誓旦旦地說,一定能考好。結果半期成績是班上的倒數第六名,小姑娘一下子蒙了,在日記里說:「我對不起老師!對不起爸媽!我沒臉見人了,不如去跳水死了的好。」她的同桌看到了她的日記,偷偷向老師報告了,老師作了思想工作,她才打消了自殺的念頭。後來,我問她時,她笑著說:「這有什麼嘛,我們班上還有一個想跳樓自殺的。」
自殺的人從大學生到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都有。情況愈來愈不容家長學校樂觀。
是啊,在學生中想以「死」來逃避考試、逃避家長老師的責罵同學的嘲笑的不在少數。我就曾經在我所任教的班級里做過問卷調查,其中有過自殺念頭的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中學生自殺身亡的人數也在增多。
這些如花一樣的生命啊,就這樣因一時的沖動凋零在青春飛揚的時刻。為什麼?是他們沒有意識到生命的美麗?還是在我們的教育中,忽視了對學生珍愛生命的教育?
古人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說法,自戕則是對父母的不孝;西方宗教里說,自殺的人是上不了天堂的,所有的罪過都得不到上帝的饒恕。
曾在醫院里看到被醫生推出手術室的渾身插滿管子的病人,也曾看到在病榻著掙扎著與病魔作斗爭的患者,那時候,我才真切地感受到生命是如此可貴,在生命面前,其它的一切都不值得一提。曾經有人這么說:比金錢更重要的是健康;比健康更重要的是生命。
當前全國上下為抗擊非典表現出的熱情足以證實生命的重要,感受到人們對生命的熱愛。
年青的朋友啊,請你,也珍愛你的生命!
珍愛生命,要學會善待自己,學會放飛自己,讓自己更貼近自然。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事,生命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我們完全可以去嘗試著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踢踢球、上上網,與朋友去郊遊,去大海里游泳,去小溪邊釣魚,去看看喜劇片,去爬喜歡的山,去看看飛瀑,去聽聽濤聲……那麼多的事等著我們去做,那麼多的開心需要我們參與。我們奔跑,我們跳躍,我們歡笑,我們歌唱,這一份美好,皆因有了生命。
珍愛生命,要讓自己的生命有所價值。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為了人生的充實,為了生命的完美,你沒有理由不努力,讓生命因奮斗而精彩。
珍愛生命,還要學會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平靜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要相信,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
讓我們帶著這樣的一首小詩踏上人生之路吧:
我微笑著走向生活,無論生活怎樣回敬我。
報我以平坦嗎?我是一條歡快的小河;
報我以崎嶇嗎?我是一座大山莊嚴的思索;
報我以幸福嗎?我是一隻凌空飛翔的燕子;
報我以不幸嗎?我是桿勁竹經得起千擊萬磨……
㈦ 感恩教育的感恩事例
學會"感恩",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學會感恩,先要學會知恩,要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西方的感恩節就是要教化人們學會感恩。讓孩子學會感恩,關鍵是通過家庭、學校的教育,讓孩子學會知恩、感恩。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會少了許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首先,感恩教育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做。如果我們只知道奉獻,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勞動和付出呈現給孩子從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無從感受到社會和人們對他的恩愛。近日有一則新聞說:來自張家口的67歲的趙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學東門口拉小提琴,為在內蒙古讀書的女兒籌集學費。老父親在街頭賣藝三年,他21歲的女兒競毫不知情。趙老先生這種"默默的愛"雖然珍貴,但不足取;愛要讓孩子知道,才能激發起他們的愛心,引起他們發自內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懷。
其次,感恩教育應以活動為載體,讓青少年從活動中體驗感恩,並回歸現實生活,從點滴做起,在生活中實踐感恩。它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實現自我完善,最終回報生活。
感恩,在中國歷史上例子很多。民族英雄袁崇煥去世後,佘家義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孫孫,生生死死,守墓遺訓,口口相傳,17代人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國家、民族的大義之上。就是在今天,在我們身邊也不乏感恩的事例。在金訓華烈士墓地守了37年的陳健,理所當然地成了CCTV200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37年前,在一次與洪水搏鬥搶救國家財產時,金訓華救了陳健的命。在金訓華犧牲後,陳健決心義務為戰友守墓,並發誓要「一輩子陪著你。」為此,他再沒離開過遜克縣,一直為烈士掃墓守靈。
學會"感恩",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居多,他們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個大人圍著他們轉,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了。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有位哲學家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學校的德育工作應該重視感恩教育,讓孩子學會知恩、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育之恩,社會的關愛之恩,軍隊的保衛之恩,祖國的呵護之恩……從家庭學校開始,學會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經常懷著感恩之心,才會心地坦盪,胸懷寬闊,自覺自願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
㈧ 怎麼寫有關「感恩教育」的演講稿(小學六年級)
感恩之心不可無]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美德,是一片片肺腑之言。如果人與人之間缺少感恩之心,必然導致人際關系冷淡,所以我們要學會感恩。
感恩節是美國人民感謝上帝的日子,因為宗教上說幸福生活是上帝的恩賜,所以要感謝上帝,其意義就是感謝上帝和所有幫助過你的人。感恩節快要到了,我們也要感激所有曾幫助過我們的家長、老師、同學們。
但是我從網上了解到,我們小學生懂得感恩的並不多。因為現代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心中只知愛自己,不知道關愛別人。不少學生不但不體諒父母的辛勞,反而無休止索取,買吃的,買穿的,進網吧……在他們眼中,向父母要錢天經地義。大學生中,也有許多學生從父母那裡要錢,但給家裡寫信問候的學生不到十分之一。看到這,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們不應該這樣做,應該時時刻刻為別人著想,父母給你東西時應該說聲「謝謝」,應該為父母做一些家務,更應該好好學習,以報答老師的養育之恩。
在家裡要做到感恩,在社會上也要做到感恩。
11年前有個人資助了178名貧困孩子,如今他已家財散盡,身患癌症。當他躺在床上,依然受到了「你不是說要將我的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他現在還在讀初中,你就不肯出錢了,你這不是坑人嗎?」這樣毫無一絲感恩之心的催款電話,真令人心寒。看到這,我感受到當今社會懂得感恩的人太少了。這個人資助了178個貧困孩子讀完了小學,肯定花了很多很多錢。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些家長應該到醫院照顧他才對呀!而這些家長不但不感謝,還讓這個面臨死亡人繼續資助他們的孩子。感恩是每個公民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准則,是做人最起碼的修養,他們怎麼能這么做呢?他們的良心都到哪裡去了呢?我們小學生可千萬不能向他們那樣,別人幫助了你,你就得報答別人。
「知恩不報非君子」。我們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應該時時、天天、年年直至永遠;讓感恩應該作為一種習慣,一種美德,在我們心中深深紮根吧。
詩意的生活需要感恩
一直在思考,在功名之外,在興衰之外,應該有一種東西是比較更長遠和更重要的,應該有一種東西是我們可以相信並且希望它永遠不會消失的。
偶然聽到一首美國的民歌《老黑奴》,那種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對人生的豁達,由此聯想到了西方文化的感恩節,想到了我們從古以來,歷史文化長河中永不消失的感情——感恩。
回過頭想想,過去我一直口口聲聲說要追求幸福。因為體會不到幸福的真正含義,卻開始不停地抱怨,埋怨父母長輩,感嘆世事情感。其實幸福就在我身邊停留了二十幾年,我卻渾然不去發覺,不去體會,當我忙著學習、工作,談戀愛……卻忽略了去找回自己感恩的心。由此我也看到了現在的孩子,養尊處優,缺乏責任感,只會索取,卻不懂得回報和付出。這是誰的責任呢?是孩子們?不,他們是花圃中的花朵,需要園丁精心澆灌才會健康成長。是我們這些父母太忙了,沒讓他們明白什麼是最珍貴的——感恩。也許有人會說:「孩子們現在連玩的時間都沒有了」。是的,他們太忙了,忙著上學,忙著參加各種競賽,忙著各種培訓班……卻擠不出時間來感恩。有一次我問我班的孩子們:「你們為家長做過一天家務嗎?你們為長輩洗過一次腳嗎?家長生病時,你們照顧過他們嗎?」回答卻是鴉雀無聲。
親愛的孩子們和你們的爸爸媽媽,泡一杯茶,讓我們一起來吟誦孟郊的詩《遊子吟》,一個遊子在他鄉對母親的關愛思念之情會讓人湧起無限的柔情。即使他是漂泊的,他也是幸福的,因為他有一顆感恩的心。抽一個傍晚,讀一讀陳密的《陳情表》,那種在功名之外,對親情的至愛讓我們潸然淚下。也朗誦一下現代詩人西西的《綠洲》吧,那種對惡劣自然環境的超然態度以及感恩,讓人感動。
如果一個人懷著感恩的心來生活,那簡直是一種詩意的棲居。孩子們,讓我們學會「感恩」吧。感恩父母長輩,感恩良師益友,感恩年年歲歲,感恩春華秋實……你會發覺,我們的生活是如此富有,如此的幸福!
擁有感恩之心,就會擁有一切
花兒之所以那樣嬌艷,是因為它在感激泥土的栽培;小草之所以如此堅強,是因為它在報答大自然給予它的生命;鳥兒的歌聲之所以這么動聽,是因為它在感謝賦予它歌喉的森林……一切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們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生命,花開
㈨ 談談在培養孩子感恩教育方面有哪些建議
談談感恩教育
①11月25日是西方的感恩節。據報載許多學校以「感恩父母情」為主題開展了系列活動,其中有為父母捶一次背,洗一次腳,做一件力所能及家務等。學校借「感恩節」通過活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這本是無可厚非,但是,感恩教育更應該融入學生生活的每一天。
②感恩是一種高尚的情操,是做人最起碼的品質,更是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國歷史上「感恩」的例子很多。民族英雄袁崇煥去世後,佘家義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孫孫,生生死死,守墓遺訓,口口相傳,17代人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國家、民族的大義之上。就是在今天,在我們身邊也不乏感恩的事例。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作為一名32年前唐山地震的遺孤和倖存者,如今擔任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張祥青,累計為汶川災區捐款1億元。面對記者的鏡頭,他只是平靜地說「我們親身經歷過,對那種慘狀感同身受。從廢墟里站起來的唐山人都應該有一份感恩的心懷!」
③感恩是美德,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受多元文化的影響,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似乎受到一定沖擊並正被淡忘。曾有一篇報道《他們為何忘掉恩人》,講的是沈陽瀋河區84歲的老人王儒臣捐資助學,遭到所助學子冷落的事情。13年來,老人先後資助了40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其中有10名是大學生。然而當他雙目失明,卧病在床後,卻從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學業的大學畢業生的來信,更別說來上門探望了!或許「感恩」一詞現在在有些人看來已過時了,然而「 」卻始終是違背社會道德的可恥行為,為人們所不齒和譴責。社會感恩意識的缺失,雖然局限於少數人和個別現象,但其影響不容低估,其危害會導致人情的冷漠、社會道德的滑坡。
④我們的學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傳授知識上,更要幫助教育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學校應建立長效機制,使感恩教育成為學校的主體教育之一。教育形式應多樣豐富,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被感化被影響,從而懂得
、 和 ,使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要讓他們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國之恩,要報效祖國;感念自然之恩,要學會和大自然生靈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要學會和不同性格、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同時,老師和家長們也要身體力行,給孩子們做出榜樣。總而言之,要少一些形式作秀,多一些引導感化,真正能逐步地培養起學生的感恩之心。
⑤因此,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如今,在全社會注重對學生思想教育的同時,讓「感恩」舉動真正融入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