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談話法
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 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參觀法
參觀法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到一定的校外場所——自然界、生產現場和其他社會生活場所,使學生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研究獲得新知識的方法。
三)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以形成學生的技能、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練習、實驗和實習作業等方法。
1.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
2.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 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伯的操作,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並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
3.實習法(或稱實習作業法)
實習法是學生 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 實習場所,參加一定實習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關的直接知識,或驗證間接知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② 小學課任教師課堂上是如何組織教學的
小學教師應該怎樣組織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一種藝術,要組織好課堂教學,教師必須關注每一位學生,運用一定的組織藝術,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他們的情感,使其在愉快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這里介紹幾種最有效的組織教學的方法,與各位小學老師共勉。
一、目光吸引法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學生通過教師的目光窺見教師的心境,從中引起的相關的心裡效應,產生或親近或疏遠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緒,進而形成這樣或那樣的師生關系,影響教學效果。經驗豐富的教師的「眼睛會說話」,他們善於運用目光為教學服務。如開始上課時,教師用親切的目光注視全體學生,可以安定學生的情緒,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其愉快地投入學習。
二、情感交融法
表情是師生溝通情感,交流思想,建立聯系的過程。教師的表情是傳遞信息,表路情感的重要手段。學生時時從教師的表情中獲取信息,以確定出自己的反應。為了通過表情更加有效的吸引學生,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要求教師上課時,表情要自然。具體來看,一要讓自己的內心活動與外在表情相一致,使學生感受到教師表裡如一的真實形象;二要充滿自信,對學生充滿愛和希望,使學生愛受到鼓舞和激勵;三要親切、溫和,並講究分寸,使學生與教師產生心的共鳴,情的交融。
三、興趣激勵法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裡特徵,是人行為的有力動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是組織教學的積極手段。小學生不可能40分鍾對某一事物始終保持高度注意,我們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在教學中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調節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教《認識第幾》時,
我拋開教材中靜止的畫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資源,讓全班學生一起來參與活動,學生興趣很濃。先讓學生准備好,我說「第一排」那麼,第一排的學生就迅速地站起來。再說第幾排的時候,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氛(把「第」字拖長聲),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在游戲中充分體會第幾的概念,輕松掌握所學的知識。
我我
總之,組織教學法的方法多種多樣的,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學內容及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採用不同方法因勢利導地組織好課堂教學,保證課堂教學計劃順利完成,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③ 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形式有什麼不同
一、兩者的分類不同:
1、教學組織形式的分類:按組織結構分,有全班的、小組的和個別的三種形式;按師生交往分,有師生直接交往和師生間接交往兩種形式。
2、教學形式(即教學方式)的分類:在教學史上先後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授課制、分組教學制和道爾頓制和文納特卡制等。
二、兩者的概述不同:
1、教學組織形式的概述:教學組織形式簡稱「教學形式」。教學活動的一定結構方式。受教育普及程度、學科性質、教學任務制約,其發展變化反映社會生產方式的要求。
2、教學形式的概述:教學方式是指教學方法的活動細節。教學過程中具體的活動狀態,表明教學活動實際呈現的形式。如講授法中的講述、講解、講演;練習法中的示範、摹仿等。
三、兩者的特點不同:
1、教學組織形式的特點: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教學組織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及其對培養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教學組織形式也不斷發展和改進。
2、教學形式的特點:同一教學方式可以用於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方式也可包含於同一教學方法之中。它能使教師工作方法形成獨特風格,賦予教學方法以個人特徵,也能影響學生掌握知識的個人特點。
④ 小學數學課堂組織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一)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是一種最古老的教學方法,也是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講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師講、學生聽,具體地說,又可以分為講述、講讀、講解三種方式。
講述:教師向學生敘述、描繪事物和現象。
講解:教師向學生解釋、說明、論證概念、原理、公式等。
講讀:教師利用教科書邊讀邊講。
以上三種方式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在教學活動中經常穿插結合地使用。
講授法的優點在於,可以使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系統的知識,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於教學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講授法的缺點在於,容易束縛學生,不利於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而且對教師個人的語言素養依賴較大。
教師運用講授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保證講授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教師講授的概念、原理、事實、觀點必須是正確的,這就要求教師認真備課和教學。
2.講授要做到條理清楚、重點分明。講授邏輯清楚,學生才能夠理解清楚。
3.講究語言藝術。教師的語言水平直接決定著講授法的效果,因此必須不斷注重和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首先要做到語言清晰、准確、精練,既邏輯嚴密又清楚明白;其次,要努力做到生動形象、富於感染力,這對於小學生尤其重要;再次,還應當注意語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講究抑揚頓挫。
4.注意與其他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小學生的注意時間有限,在整節課中完全採用講授法很難取得良好效果,教師應當善於將講授法與其他教學方法和手段交叉替換使用,避免學生因長時間聽講出現疲勞和注意渙散現象。
(二)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藉助啟發性問題,通過口頭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活動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談話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獨立思考進行學習。
談話法的優點在於,能夠比較充分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對於學生智力的發展有積極作用,同時也有助於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和提高。談話法的缺點在於,與講授法相比,完成同樣的教學任務,它需要較多的時間。此外,當學生人數較多時,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因此,談話法經常與講授法等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教師運用談話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做好充分的准備。圍繞什麼內容進行談話?提出哪些問題?提問哪些學生?以及學生可能做出什麼樣的回答?怎樣通過進一步的提問引導學生?等等,教師都應當在事前周密考慮和安排。
2.談話要面向全體學生。盡管談話只能在教師與個別學生之間進行,教師還是可以通過努力吸引所有的學生。首先,談話的內容應當是能夠引起全體學生注意的、在教學中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問題。其次,教師應當盡可能使得談話對象有代表性,比如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再次,在談話時適時加以適當的解釋、說明作為補充。
3.在談話結束時進行總結。在談話中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表達得不夠准確、精練,因此在談話的最後階段,教師應當用規范和科學的表述對學生通過談話所獲得的知識加以概括總結,從而強化他們的收獲。
(三)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圍繞某個問題發表和交換意見,通過相互之間的啟發、討論、商量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討論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藉助獨立思考和交流學習。
討論法的優點在於,年齡和發展水平相近的學生共同討論,容易激發興趣、活躍思維,有助於他們聽取、比較、思考不同意見,在此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此外,討論法能夠普遍而充分地給予每一個學生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的機會,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且有效地促進學生口頭語言能力的發展。討論法的缺點在於,受到學生知識經驗水平和能力發展的限制,容易出現討論流於形式或者脫離主題的情況,對小學生而言更是如此,這需要教師加以注意。
教師運用討論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選好討論內容。首先,要選擇那些有討論價值的內容,一般來說,討論內容應當是教學內容中比較重要的事實、概念、原理等。其次,要選擇難度恰當的內容,一般來說,過於簡單或過於復雜的內容都不適當,前者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後者則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2.肯定學生各種意見的價值。對於未知的東西,任何意見都是有價值的。學生總是從自己的邏輯出發去理解和思考,因此各種不同意見盡管可能離正確答案相去甚遠,但卻最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的想法。教師不應當「裁判」,急於指出各種意見正確或錯誤,而要讓學生暢所欲言,通過充分的討論理解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以及為什麼對、為什麼錯。
3.善於引導。教師應當在學生討論時全面巡視、注意傾聽,善於捕捉討論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在討論遇到障礙、深入不下去時教師適當點撥,在討論脫離主題時加以提醒,在討論結束時幫助學生整理結論和答案,等等。這些對於討論法的運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四)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各種練習,從而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練習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實踐性學習。
練習法的優點在於,可以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各種技能技巧。任何技能技巧都是通過練習形成、鞏固和提高的,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各種及時、集中的練習,能夠在這方面取得比較迅速的效果。
教師運用練習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練習的目的和要求。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進行練習,怎樣才是達到了練習的要求,使學生的練習具有目的性和自覺性,避免練習的盲目性和機械性。
2.指導正確的練習方法。教師要在練習之前講解和示範正確的練習方法,並且保證學生基本掌握,以便提高練習的效果。
3.合理安排練習步驟。教師應當使練習有計劃地進行,循序漸進。
4.科學掌握練習量。技能技巧的練習需要一定的練習量,但並不是越多越好,超過學生承受能力的練習會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確定練習量。此外,一般來說,分散練習比過於集中的練習效果更好,將某種練習分成時間較短的幾次完成要比一次性安排更為科學。
5.及時給予學生反饋。要使學生及時知道練習的結果,以便糾正錯誤和鞏固成績。
6.練習方式要多樣化。要防止單一、重復的練習方式,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實際,將口頭的與書面的、記憶的與操作的、課內的與課外的……等不同方式結合使用。採取多樣化的練習方式,可以保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提高練習的效果。
4 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 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七)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五 )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六) 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 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學法指導方法
學法指導應體現多層次多形式;通常有這樣幾種形式。
l、滲透指導
這是教師在課堂上見縫插針,隨時滲透。
2、講授指導
這是開設學法指導課,向學生直接講授學法知識。
3、交流指導
這是教師組織學生總結交流學習經驗,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4、點撥指導
這是學生在學習迷茫時,教師給以恰當點撥提示。
5、示範指導
有些方法僅靠教師講解是不夠的,必要時教師要做示範,讓學生效仿
小學數學學法指導
結合小學數學學科特點,我們認為小學數學學法指導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基本的學習方法是學法指導的基礎,也是一項重要的常規性工作。可以根據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掌握基本學習方法的訓練途徑。比如,怎樣預習,怎樣聽課,怎樣記筆記,怎樣練習,怎樣做作業,怎樣復習小結等。針對每個環節的特點,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比如數學概念、算理、法則、公式等各類基礎知識的學法研究也屬於這個范疇。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讓他們學會數學的思維方法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過學生動手、動腦等親身的感受,才能透徹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學習數學要會讀、會聽、會想、會說、會寫,「會想」也就是會「思考」,教會學生學會思考,掌握—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是數學教學成功的標志。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基本的思維方法,並在教學活動之中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久而久之,學生就一定能夠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另外,在教學中,進行思維方法訓練時一定要讓學生充分運用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只有讓小學生眼、耳、手、口、腦都用起來,思維能力才能得以充分訓練。在思維訓練的同時,要注意強化求同、求異思維對比訓練。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形成離不開思維活動,所以教學要創設間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進行深層次的參與。在思維活動中,讓學生學會思維的方法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
3.教給學生解決間題的方法解決問題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實踐活動,通過解題要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教學實際內容讓學生逐步把握對應、假設、轉化、化歸、集合等數學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要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學會將生活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從而通過數學問題的解決而解決實際問題。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這方面實踐、探索,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與課外實際結合起來,學會發展,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4.教給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閱讀是獲得書本知識的基本方法。讓學生掌握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就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教會學生閱讀數學課本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第一步,是養成良好數學閱讀習慣的關鍵一環。
小學數學教學指導學生閱讀課本.
一是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本,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先自學,看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課堂上帶著間題聽課。這里要注意的是,學生看書往往重結果輕過程,而我們應指導學生重點看過程。
二是課堂上看書。一般是新課之後,讓學生閱讀課本,給學生留有質疑的餘地。有時老師也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讓學生質疑,以培養學生的興趣。
三是課後閱讀課本。其目的是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消化品味,如一些文字長或難記憶的概念,則需要學生加深理解。另外,課後學生還可以閱讀一些數學課外讀物』,以豐富自己釣知識。5.讓學生學會操作方法小學生數學概念、技能、算理、公式的形成都是藉助操作活動,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對照、比較、分析、概括而獲取的。當然,操作活動在小學數學學習中佔有重要位置。正確、科學、有序、合理的操作,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操作要有很強的目的性,操作是手段,是過程,不是目的,不是單純為操作而操作。教師要善於將學生操作這一外化行為內化為學生的理性認識,進而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質的理解,不斷形成和擴展他們的數學認知結構,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6.使學生形成質疑問難、敢於提問的好習慣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一個和諧寬松的環境,使學生敢於向老師提問,哪怕提出的問題不盡合理,甚至是異想天開的,教師也不要加以指責,而是要鼓勵他們多思、多問,保護他們好問的積極性和熱情。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大家討論得到解決,會極大促進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另外,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尋找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有問題可想,有問題可問。問題一般在這樣幾個環節尋找:一是在知識的生長點上找;_
二是在知識的「怎麼樣」上找;
三是在知識的「為什麼」上找;
四是在知識的歸納或分類上找;
五是在知識的作用方面找等等。在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處處都可能存在問題,只要廣大小學生不斷產生疑問,不斷解決疑問,積極動腦思考,這樣的學習才會是既生動活潑又積極主動的,這樣的學習效果才能是最好的。教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學困生的發問,要鼓勵他們張開嘴巴,勇敢地發問。只有這樣,才能使所有小學生的數學素質普遍提高。7;教會學生整理知識脈絡,總結學習過程數學教學要重視數學聯系的教學,即老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本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這樣有利於數學知識形成一個清晰的網路,有利於學生組建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
教學中,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回憶學習過程、總結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把一些零散的知識納入一定的知識結構中去,以便發現規律,進而自覺地運用規律探索新知,進一步完善數學知識結構,增強其自主學習的精神和動力。8.教會學生進行數學交流數學交流就是要求學生通過聽覺、視覺、觸覺,以游戲、閱讀等方式來接受他人的數學思想,同時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數學思想以動作的、直觀的、口頭的或書面的、兒童語言的或數學語言的形式表述出來,與大家一起進行交流。教會學生進行數學交流就是要教會學生「會聽」數學、「會讀」數學、「會寫」數學、」會思考「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運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表述數學對象,只有多交流、多討論,才能促進學生能力不斷提高,智力水平迅速發展。
二、數學學法指導的原則
1.自主性原則。學法指導應把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放在首位,注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法指導的目的在於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利用掌握的方法去主動獲取新知乃至去創造新知。因此,教師在學法指導時,應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去吸取、借鑒、完善知識體系,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
2.滲透性原則。數學方法寓於數學知識之中,因此,教師應將學法指導寓於教學方法之中,教學既教知識又教方法,二者同步進行。
3.差異性原則。學生的數學基礎、個性特徵乃至學生情況等多種因素不盡相同。因此,在進行學法指導時,要區別對待,針對不同的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指導。
4.操作性原則。為了便於學習和掌握,教師提出的學習指導要求要具體明確,具有一定的操作J性。大凡學習指導要求太繁、過簡或籠統含糊都不利於學生學習和掌握。5.整體性原則。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為—了發揮學習指導的整體效應,各個學科應從不同的角度、側面,不同的層次、渠道全面進行學習指導滲透。如各個學科應「以學定教」,通過導人—新授—練習—小結—作業等滲透習方法,通過講授—提問—板書—答疑等提示、點撥、總結學習方法。
三、數學學法指導的途徑
1.講授指導。講授指導就是教師將自己掌握的學習數學的方法直接地講授給學生,然後讓學生照法去實踐。
2.滲透指導。這是教師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是在教師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傳授知識中指導方法,隨時滲透。讓學生既知道學習結果,又掌握學習過程,既懂學習步驟,又會學習技巧。
3.示範指導。學生掌握學法過程的規律告訴我們,有些學法僅靠教師的講解是不夠的,必要時教師要做示範,讓學生去效仿。
4.提示指導。這種指導方法要求教師在適當時機加以適當點撥、提示,學生便能抓住要點,迎刃而解。即在教師的點撥下,讓學生自己悟出道理,掌握方法。
5.交流指導。此指導就是教師組織指導學生總結、交流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方法,以達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之目的。這種方法有很多好處,首先通過總結與交流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其次通過總結與交流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學習方法;再者通過總結交流,更容易推廣他們的經驗。
6.歸納指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領悟到許多學習方法,但可能是不太系統的。因此教師要幫助分析、歸納、總結,使學生的學法得到鞏固。我們認為,數學學法的研究要與數學的教學研究有機結合,教法的研究有助於學法的研究,學法的研究能促進教法的研究。研究任何一種數學教學都必須與學法研究緊密聯系,同步展開,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教法」為主導、「學法」為主體的相互依賴的辯證關系。我們要變教為學,著眼點是以學生思維和學習的進程、知識的發生過程來設計教學。
⑤ 在教育學中,教學組織形式偏重於教學的哪一方面教學方法偏重於哪一方面求指點謝謝!
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及其當代特徵
(1)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整體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關系著教學工作的成敗、教學效率的高低。
(2)當代教學方法的特徵
①以發展學生的智力為出發點,突出了教學的發展性。
②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中心,突出了教學的雙邊性。
③以發揮非認知因素為手段,突出了教學的情感性。
2.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講授既要重視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同時又要應盡可能的與學生的認知基礎發生聯系。
②講授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
③講授應具有啟發性。
④講授要講究語言藝術。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確、簡練,條理清楚、通俗易懂,盡可能音量、語速要適度,語調要抑揚頓挫,適應學生的心理節奏。
講授法的優點是教師容易控制教學進程,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但如果運用不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就會出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局面。
(2)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一般在高年級學生或成人教學中採用。運用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討論的問題要具有吸引力。討論前教師應提出討論題和討論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收集閱讀有關資料或進行調查研究,認真寫好發言提綱。
②討論時,要善於啟發引導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討論要圍繞中心,聯系實際,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機會。
③討論結束時,教師應進行小結,概括討論的情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觀點和系統的知識。
(3)直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方法,要和講授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運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4) 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練習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其一,語言的練習。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練習,旨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其二,解答問題的練習。包括口頭和書面解答問題的練習,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三,實際操作的練習。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術性學科中占重要地位。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運用讀書指導法的基本要求是:
3.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選擇的標准和依據是:
首先,必須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起著導向作用的應是具體的教學目標,為了選擇最佳教學方法,教師必須懂得有關教學目標分類的知識,能夠把總的、較為抽象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分解為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並根據這些目標來確定用何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其次,必須依據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總是相對於某種課程內容而存在的。不同學科性質的教材,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再次,必須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受到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和已有知識條件的制約。
最後,必須依據教師的個性化特點。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考慮到教師自身的素養和條件,取決於教師對各種教學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水平
總之,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必須綜合加以考慮。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通常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種教學方法,必須把多種教學方法優化組合,綜合運用。
教學組織形式
1.教學組織形式概說
(1)教學組織形式
所謂教學組織形式,就是根據一定的教學思想、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主客觀條件組織安排教學活動的方式。
(2)教學組織形式的發展
①個別教學。
我國宋代以前的各級官學和私學,歐洲古代和中世紀的教育均採用個別教學,它是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學組織形式。個別教學就是教師在同一時間以特定內容面向一個或幾個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辦學規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卻能較好地適應個別差異。17世紀以後隨著班級授課在世界范圍的普遍採用,個別教學就成為了教學的非主要組織形式。但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個別教學在歐美各國重新受到重視。
②班級授課。
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其《大教學論》中提出了班級授課制,即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進行教學的制度。19世紀中期,班級授課製成為西方學校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我國最早採用班級授課制在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並在1904年的癸卯學制中以法令的形式確定下來。
③特朗普制。
20世紀50年代出現於美國,由教育學教授勞伊德·特朗普創立。它把大班上課、小班討論、個人自學結合在一起,以靈活的時間單位代替固定統一的上課時間。是中學高年級和大學中值得推廣的教學組織形式。
2. 班級授課制及其改革
(1)班級授課制的優點和局限
①班級授課制內涵及特徵
班級授課也稱班級教學,是根據年齡或程度把學生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由教師按照教學計劃統一規定的內容和時數,按照課程表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其基本特點是:
第一,以班為單位由教師同時對整個班級進行教學。班級是按照學生年齡和知識水平編成的,且人數和成員相對固定。
第二,以課為單位來安排各科教學。教學內容按學校和學年分成許多既有系統又相對獨立和均衡的部分,每部分採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教學活動。
第三,除了部分低年級的教學外,教學分學科進行。即每節課一般用於某一門特定學科的教學。
第四,各科教學以國家規定的課程標准為准。每門學科一般都依據國家規定的課程標准,規定各學年的教學內容、各學年的教學目標。
(2)班級授課制的優點與局限
班級授課的優越性在於:
①一位教師能同時教許多學生,擴大了單個教師的教育能量,有助於提高教學效率。
②以「課」為教學活動單元,可使學生的學習循序漸進,系統完整。
③由教師設計、組織並上「課」,以教師的系統講授為主兼用其他方法,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④固定的班級人數和統一的時間單位,有利於學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學的內容和進度並加強教學管理,從而可贏得教學的高速度。
⑤在班集體中學習,學生可與教師、同學進行多向交流,互相影響、互相啟發和相互促進,從而增加信息來源或教育影響源。
⑥班集體內的群體活動和交往有利於形成學生互助友愛、公平競爭的態度和集體主義精神,並有利於形成學生其他一些健康的個性品質。
班級授課的局限主要有:
①教學活動多由教師做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②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性學習,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③時間、內容和進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難以在教學活動中容納更多的內容和方法。
④由於以「課」為活動單元,而「課」又有時間限制,因而往往將某些完整的教材內容人為地割裂以適應「課」的要求。
⑤教學面向全班學生,步調統一,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於因材施教。這也是班級授課最易遭受批評的缺陷。
(3)班級授課制的當代變革
目前,班級授課制仍然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但它也越來越暴露出其缺點。為了彌補班級授課制的不足,國內外進行了許多改革實驗主要有:
其一,班級小型化。
其二,選科制
其三,開展小隊教學。
3.備課與上課
(1)課的類型和結構
課的類型是依據一定標准把課劃分為不同的種類,是教學活動的基本單元。依教學任務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按教學方法劃分,課的類型有講授課、實驗課、練習課、作業課、討論課、自學課等。
課的結構是指課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順序和時間分配,也稱為教學的基本環節。其組成部分主要有:引發學習動機、激活舊知識、呈現新知識、鞏固新知識、知識的轉化與遷移。
(2)如何備課
備課是上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在備課時要做好以下工作:
①鑽研教材。首先,要研究課程標准,把握本學科總的教學目標及各個單元、課題的具體教學目標,領會教學的基本要求、教材的體系范圍與深度。其次,要研究教科書,熟練掌握教科書的基本原理與知識體系,准確把握各章節的重點、難點及教材的前後聯系。最後,廣泛閱讀教學參考資料,選取合適材料以充實教學內容。
②了解學生。學生認識的准備狀態是教學的起點,為使教學充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活動應切合學生的實際。
③設計教法。根據學科特點、任務要求及學生的情況,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活動序列。
④擬定教學計劃。首先,要擬定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其次,要擬定單元計劃,確定每個課題的教學目標,劃分課時和課型。最後,要擬定課時計劃,即教案的編制。
(3)如何上課
上課是學校中份量最重的教學活動,也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一般而言,要上好一堂課,應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①目標明確,內容科學。
②方法恰當,組織合理。教學方法必須符合教材、學生、教師的特點;同時,教師應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是課堂能夠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③師生互動,氣氛和諧。即教師和學生都能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之中,教師能引導學生的思路、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智力活動。
④全面發展,優質高效。一堂好課所產生的教學效果,所帶給學生的收獲應是多方面的。
很高興為你解答有用請採納
⑥ 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方法的區別聯系。跪求!
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及其當代特徵
(1)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整體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關系著教學工作的成敗、教學效率的高低。
(2)當代教學方法的特徵
①以發展學生的智力為出發點,突出了教學的發展性。
②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中心,突出了教學的雙邊性。
③以發揮非認知因素為手段,突出了教學的情感性。
2.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講授既要重視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同時又要應盡可能的與學生的認知基礎發生聯系。
②講授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
③講授應具有啟發性。
④講授要講究語言藝術。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確、簡練,條理清楚、通俗易懂,盡可能音量、語速要適度,語調要抑揚頓挫,適應學生的心理節奏。
講授法的優點是教師容易控制教學進程,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但如果運用不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就會出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局面。
(2)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一般在高年級學生或成人教學中採用。運用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討論的問題要具有吸引力。討論前教師應提出討論題和討論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收集閱讀有關資料或進行調查研究,認真寫好發言提綱。
②討論時,要善於啟發引導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討論要圍繞中心,聯系實際,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機會。
③討論結束時,教師應進行小結,概括討論的情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觀點和系統的知識。
(3)直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方法,要和講授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運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4) 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練習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其一,語言的練習。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練習,旨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其二,解答問題的練習。包括口頭和書面解答問題的練習,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三,實際操作的練習。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術性學科中占重要地位。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運用讀書指導法的基本要求是:
3.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選擇的標准和依據是:
首先,必須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起著導向作用的應是具體的教學目標,為了選擇最佳教學方法,教師必須懂得有關教學目標分類的知識,能夠把總的、較為抽象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分解為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並根據這些目標來確定用何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其次,必須依據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總是相對於某種課程內容而存在的。不同學科性質的教材,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再次,必須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受到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和已有知識條件的制約。
最後,必須依據教師的個性化特點。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考慮到教師自身的素養和條件,取決於教師對各種教學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水平
總之,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必須綜合加以考慮。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通常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種教學方法,必須把多種教學方法優化組合,綜合運用。
教學組織形式
1.教學組織形式概說
(1)教學組織形式
所謂教學組織形式,就是根據一定的教學思想、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主客觀條件組織安排教學活動的方式。
(2)教學組織形式的發展
①個別教學。
我國宋代以前的各級官學和私學,歐洲古代和中世紀的教育均採用個別教學,它是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學組織形式。個別教學就是教師在同一時間以特定內容面向一個或幾個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辦學規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卻能較好地適應個別差異。17世紀以後隨著班級授課在世界范圍的普遍採用,個別教學就成為了教學的非主要組織形式。但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個別教學在歐美各國重新受到重視。
②班級授課。
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其《大教學論》中提出了班級授課制,即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進行教學的制度。19世紀中期,班級授課製成為西方學校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我國最早採用班級授課制在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並在1904年的癸卯學制中以法令的形式確定下來。
③特朗普制。
20世紀50年代出現於美國,由教育學教授勞伊德·特朗普創立。它把大班上課、小班討論、個人自學結合在一起,以靈活的時間單位代替固定統一的上課時間。是中學高年級和大學中值得推廣的教學組織形式。
2. 班級授課制及其改革
(1)班級授課制的優點和局限
①班級授課制內涵及特徵
班級授課也稱班級教學,是根據年齡或程度把學生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由教師按照教學計劃統一規定的內容和時數,按照課程表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其基本特點是:
第一,以班為單位由教師同時對整個班級進行教學。班級是按照學生年齡和知識水平編成的,且人數和成員相對固定。
第二,以課為單位來安排各科教學。教學內容按學校和學年分成許多既有系統又相對獨立和均衡的部分,每部分採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教學活動。
第三,除了部分低年級的教學外,教學分學科進行。即每節課一般用於某一門特定學科的教學。
第四,各科教學以國家規定的課程標准為准。每門學科一般都依據國家規定的課程標准,規定各學年的教學內容、各學年的教學目標。
(2)班級授課制的優點與局限
班級授課的優越性在於:
①一位教師能同時教許多學生,擴大了單個教師的教育能量,有助於提高教學效率。
②以「課」為教學活動單元,可使學生的學習循序漸進,系統完整。
③由教師設計、組織並上「課」,以教師的系統講授為主兼用其他方法,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④固定的班級人數和統一的時間單位,有利於學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學的內容和進度並加強教學管理,從而可贏得教學的高速度。
⑤在班集體中學習,學生可與教師、同學進行多向交流,互相影響、互相啟發和相互促進,從而增加信息來源或教育影響源。
⑥班集體內的群體活動和交往有利於形成學生互助友愛、公平競爭的態度和集體主義精神,並有利於形成學生其他一些健康的個性品質。
班級授課的局限主要有:
①教學活動多由教師做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②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性學習,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③時間、內容和進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難以在教學活動中容納更多的內容和方法。
④由於以「課」為活動單元,而「課」又有時間限制,因而往往將某些完整的教材內容人為地割裂以適應「課」的要求。
⑤教學面向全班學生,步調統一,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於因材施教。這也是班級授課最易遭受批評的缺陷。
(3)班級授課制的當代變革
目前,班級授課制仍然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但它也越來越暴露出其缺點。為了彌補班級授課制的不足,國內外進行了許多改革實驗主要有:
其一,班級小型化。
其二,選科制
其三,開展小隊教學。
3.備課與上課
(1)課的類型和結構
課的類型是依據一定標准把課劃分為不同的種類,是教學活動的基本單元。依教學任務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按教學方法劃分,課的類型有講授課、實驗課、練習課、作業課、討論課、自學課等。
課的結構是指課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順序和時間分配,也稱為教學的基本環節。其組成部分主要有:引發學習動機、激活舊知識、呈現新知識、鞏固新知識、知識的轉化與遷移。
(2)如何備課
備課是上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在備課時要做好以下工作:
①鑽研教材。首先,要研究課程標准,把握本學科總的教學目標及各個單元、課題的具體教學目標,領會教學的基本要求、教材的體系范圍與深度。其次,要研究教科書,熟練掌握教科書的基本原理與知識體系,准確把握各章節的重點、難點及教材的前後聯系。最後,廣泛閱讀教學參考資料,選取合適材料以充實教學內容。
②了解學生。學生認識的准備狀態是教學的起點,為使教學充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活動應切合學生的實際。
③設計教法。根據學科特點、任務要求及學生的情況,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活動序列。
④擬定教學計劃。首先,要擬定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其次,要擬定單元計劃,確定每個課題的教學目標,劃分課時和課型。最後,要擬定課時計劃,即教案的編制。
(3)如何上課
上課是學校中份量最重的教學活動,也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一般而言,要上好一堂課,應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①目標明確,內容科學。
②方法恰當,組織合理。教學方法必須符合教材、學生、教師的特點;同時,教師應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是課堂能夠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③師生互動,氣氛和諧。即教師和學生都能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之中,教師能引導學生的思路、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智力活動。
④全面發展,優質高效。一堂好課所產生的教學效果,所帶給學生的收獲應是多方面的。
望採納,謝謝您!~
⑦ 小學數學教學的教法和學法主要有哪些
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應該考慮以下幾個主要原則:
1、堅持啟發式教學,反對注入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就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應用各種方式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積極的學習活動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和促進個性健康發展。
啟發式教學的精神是尊重學生的主體人格,強調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重視學生的技能形成、能力發展和個性展示。它把學生看成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從而積極地開展思維活動,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這種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智力,特別是思考力的發展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科學民主的教學方法。
注入式教學也稱「填鴨式」或「灌輸式」教學,是指教師從主觀出發,把學生置於被動地位,忽視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把學生看成是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只注重教學過程的知識傳授。可以看出,注入式教學是把學生看成被動的教育對象,不注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只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使學生生吞活剝,不加咀嚼地呆讀死記,抑制了學生的思考力和創新精神。注入式教學方式既不利於學生真正領會掌握知識,又不利於其智慧的發展,是一種不科學不民主的教學方法
2、體現教育價值的原則
小學數學教育的基本價值追求是什麼?不同的理解將影響對具體數學教學方法的抉擇與組合。如果將小學數學教育的價值簡單地理解為就是掌握已經被發現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那麼,可能更多地會考慮「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講解,學生更能聽懂?」「通過哪些操練能使學生牢固掌握那些基礎性的知識!」「如何考量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那些規定性的基礎知識?」等這樣一些問題,則相應地,在抉擇或組合教學方法的時候,可能會更多地集中在「敘述式講解」、「重復性練習」、「結論性演示」等方法之上;如果將小學數學教育的價值理解為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的話,可能更多地會考慮「採用什麼樣的組織方式能更有利於學生經歷一個探索與發現的過程?」「通過哪些獲得能促進學生的知識和經驗運用於現實情境?」「如何考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的能力」等這樣一些問題,則相應地,在抉擇或組合數學方法的時候,可能會更多地集中在「啟發式對話」、「探索性實驗」、「引發性問題解決」等方法之上。
3、目標導向原則
在任何一個數學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都會(也必須)依據課程目標、學習任務以及學生特點等,設計出具體的教學目標。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學目標的多元和整合已經深入人心,新課標把教學目標劃分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這個目標就是將數學學習的任務具體化,它是整個課堂學習活動的基本導向,在課堂教學中主導著教與學的方法與過程,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教師對數學方法的抉擇與組合,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能最大限度地達成這個已經被確定的目標。
4、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原則
教學任務是通過教學內容的傳授實現的。這里的教學內容是指學科性質和一節課的教材內容。教學內容是制約教學方法的重要條件,學科性質不同,教學方法也有不同。同一學科,由於各節課教材內容不同,其方法的選擇也有區別。同是傳授新知識,如是概念性內容,就要選用講授法;如是闡明事物的特性、揭示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則可選用演示法。所以要依據教學內容來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5、促進兒童學習的原則
良好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一種程序結構。它應充分考慮學生是怎樣學習的,怎樣才能學得更好,要能充分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同時又盡可能地保持學生的這種注意,使學生始終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它不僅要關注教師行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更要充分地關切學生的情緒狀態,關切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關切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或困難,關切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等;它要有助於形成和強化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它要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最大可能的體驗,並在這種體驗下獲得某種「成功」的滿足。
教師應當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幫助學生依據學習內容確定自己的學習方式;注重兒童的個性、經驗基礎、興趣導向和學習方式,寧可改變自己預設的教育教學計劃;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策略和方式參與學習;讓學生運用各種各樣方式去觀察對象,預見結果,檢驗假設;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呈現的不同反應整合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之中。
6、兼顧差異性原則
首先,教師要認識到,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其認知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特點是不同的,例如,低年齡段的學生,更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對象所吸引,但對於一些復雜的情境,要能辨識出數學特徵還是比較困難的,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更多地依賴直觀,因而對一些邏輯運算能力還比較弱。因此,在這個年齡段,可以多採用一些材料演示。操作實驗等方法。而對稍高年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開始能從一個較為復雜的情境中辯識出某些數學特徵,雖然數學思考仍主要依賴於直觀,但已經建立了初步的語言和符號的邏輯運算能力,因此,就可以更多地採用一些啟發式談話、探究式發現、探索性實驗等方法。
其次,教師要認識到,不同的學生,其認知結構以及學習風格也是不同的。一個專業成熟的教師,懂得如何依據不同的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和學習風格特點,選擇有靈活性、開放性和多樣性的適應性教學方法,特定的教學方法與特定的學生特徵相聯系,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最後,教師要認識到,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其生活經歷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其生活經驗也是不同的。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與相應累積的日常經驗以及建立的那些日常概念,是學生實現現實問題數學化的一個基礎。因此,在抉擇和組合教學方法時,應兼顧這些差異。
⑧ 當前小學教育形式倡導什麼樣的學習組織形式,什麼樣的教法,什麼樣的學法,注重培養學
當前小學教育形式是多樣化,沒有固定的模式,注重學生創造能力培養。如;《回三三六》自主學習答模式,第一個「三」為「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整體性教學。第二個「三」為自主學習的「預習」、「展示」、「反饋」三大模塊。「六」即展示模塊「六大環節」分別是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現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卓越課堂,是以人為本讓學生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從而全面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效果好不好,不取決老師講的好不好,而取決於學生學得好不好。
⑨ 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