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教育的形式和主要內容
試述中國古代教育的形式和主要內容
1、 虞庠之學:
《孟子》:「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黃紹箕(清): 「古者之教,家有塾,黨有庠,鄉有序,國有學。」
2、 學校的原始形態:
庠:飼養家畜――儲存穀物,又名「米廩」,由老人看管並照看和教育少年兒童
校:木囚。木頭圍成的養馬之所,後演變為習武、比武之所。
夏代的學校,有「序」、「校」兩種,都非常重視軍事教育。
3、商代的學校
禮樂教育、宗教祭奠禮儀、射
商代已有了成熟系統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冊,商代還出現了「瞽宗」這種學校形式。習禮、習武是商代學校的主要教育內容。習禮的內容主要是學習祭祀和樂歌,習武的內容主要是習射,也學習其它綜合性的禮儀行為。天文、歷法方面已有很大進步,算學也已成為學校教學的內容。
4、周代的學校
「學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徵。主要體現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有文字記錄的法制規章、典籍文獻以及祭祀典禮用的禮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無緣接觸到。在「學在官府」體制下,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較為完善的學校教育體制以及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主體的教育內容。
西周學校已有較完備的制度,從設置上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學,一類是鄉學。
西周學校以「六藝」為基本教育內容。所謂「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又有「大藝」、「小藝」之分,禮、樂、射、御作為大藝,是大學的課程,書、數作為小藝,主要是小學的課程。西周的「禮」教,主要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行為規范、操作技能及個人素養的訓練,是貴族子弟必須具備的。"樂"包括聲樂、器樂和舞蹈。西周有樂德之教,樂語之教和樂舞之教。「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射」指射箭,「御」指駕車。"書"指寫字,"數"指算術。
5、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 官學教育衰廢,私學興起。以孔子、墨子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識分子就以新的辦學形式,聚徒講學,從而成為創辦私學、傳播學術文化的先驅。(原因:一是學術的擴散與下移; 二是新興的"士"階層的出現)
1)「士」階層的出現
(1)武士:俠士、力士等
(2)文士:賢良、商賈、方士、隱士等
(3)低級官吏
2)教育的大眾化、平民化
3)官學與私學分離
6、官學
1)漢代的太學
(1)教師:博士(詩、書、禮、易、《春秋》)
(2)學生:博士弟子
漢代中央官學主要是太學,設在京城長安。老師:博士;學生:博士弟子。地方官學按行政區劃設立,在郡國稱為學,在縣稱為校,在鄉稱庠,在聚稱序;其學、校分別設經師一人,庠、序各設孝經師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學教育。
兩漢教育以儒學經典為教材,主張教育要明經修行。其教育設施、教育思想和漢代的選舉制度是互相配合的。
2)明清時期的國子監:明清學校,中央有國子監及宗學(貴族學校),地方有府學、州學、縣學。邊疆及特殊地方還有衛學(軍事學校)。地方各學校互不隸屬,皆有送學生到國子監的資格。
7、私學
1)私學的發展:孔、墨之學;百家爭鳴;稷下之學(稷下學宮建於戰國時齊國的都城臨淄的稷門之下,它是齊國統治者設立的國家養士機構,憑借國家的財力、物力養士,綿延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幾乎集中了當時各家各派的學者。稷下學宮雖系齊國官辦,但它實際上又是許多私學的集合體。其特色主要有: 其一,"不治而議論",即士人並不擔任具體的官職,一般不承擔行政事務,以備統治者咨詢,日常則從事自己的學術研究和講學活動。因此,稷下學宮實際上起到的是"智囊團"的作用。 其二,自由辯論。稷下學宮採取的是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政策,各家學派在稷下學宮都占據了一定地位,他們要使自己的學說得到公認,不得不通過公開的辯論,以理服人,這就活躍了思想,繁榮了學術。在學宮所召開的"期會"中,不僅全校教師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參加,學生也可參加駁難辯論,這種在學術上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有助於擴大眼界,也有利於人才的成長,並對解放和活躍學生思想起了極大的作用。 其三,學無常師。稷下學宮的教學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學中,學生們可以自由聽講,實行游學自由的方針。當時前來稷下學宮的,既有個別游學,也有集團游學的情況。可以隨時請求加入,也隨時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學生來到稷下學宮後,則不限於跟一個先生,其它先生講學也可以聽講請教,這種靈活的教學制度,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各種學說,打破了學術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學宮相互批評,又相互吸收,促進了學術發展。 其四,在學生管理上,稷下學宮制定了歷史上第一個學生守則——《弟子職》,全文載於《管子》,從尊敬師長到敬德修業,從飲食起居到衣著儀表,從課堂授課到課後復習均有嚴格規定。從《弟子職》可以看出稷下學宮對學生管理的總體特點,體現了教學的目的性、計劃性和組織性。這一學則流傳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私學的發達:教育儒學化與儒學私學化、私學的含義、私學的形式(授徒講學、書院、家族教育)、私學的作用:普及儒家經典、科舉人才發源地
3)古代著名書院
宋代:嶽麓、白鹿洞、嵩陽、應天府、茅山、石鼓、華林、雷塘
明代:紫陽、東林書院
4)私學的歷史:顧名思義,私學即私人辦的學校。中國古代私學始於春秋時期,史書記載,最早的是春秋中葉鄭國的鄧析所創辦,講授他自己的著作《竹刑》,專教訟訴之法。同時鄭國的伯豐子也開辦私學。這些是在孔子私學之前。當時規模最大的是孔子私學,還有少正卯的私學名聲也很大,曾把孔子的學生吸引過去。到春秋未期,私學更加興盛,最有名的是儒、墨兩家,當時號稱「顯學」。戰國時期,私人講學之風大盛,孟子「從者數百人」,以闡明人倫為教學目的;荀子先後授徒於齊、秦、楚國著書講學,培養出李斯、韓非這些當時屬一流的政治家和理論家。墨家私學是個嚴格而有紀律的政治團體和學派,要求學生具有刻苦、耐勞、服從和舍己為人的精神,並重視生產勞動和科技知識教育。以老聃和莊周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其後期吸收了許多法家、兵家及儒家的思想,子夏在西河講學,弟子300多人,李悝、吳起、魏文侯等都是他的學生。
到漢代,私學分兩部分,一是以啟蒙教育為主的書館或學館,先教認字,可讀《孝經》和《論語》;一是傳授經學的精舍。精舍一般由當時精通儒學的名家所建,一些經師鴻儒,所教授的門生弟子多達數千甚至上萬人,其講學已初具學術討論與研究性質。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學興廢無常,私學相對得以發展。名儒聚徒講學,常有幾百人或幾千人聽講。如雷次宗在廬山,顧歡在天台山,沈德威在太學當博士,回家還要授課講學,許多貴族、士子也紛紛到此受業解惑。北魏時期的徐道明講學20餘年,學生先後多至萬人。
隋唐時期官學興盛,私學也隨之發達。如隋朝大儒王通、曹憲,唐代顏師古、孔穎達、尹知章、韓愈等都曾在私學中教授學生,許多名儒隱居山水勝地,開學館、設書院,當為宋代書院大興的起源。
宋代私學教育和啟蒙教育都得到了充分發展。經過北宋三次興學,南宋官學有名無實,許多學者致力於私學。這一時期的啟蒙教育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等啟蒙教材大都為宋人編撰或改訂。
遼、金、元各朝代私學也很活躍,其原因是統治階層發生了不同民族的更迭,各民族都迫切需要加速培養本民族的治國人才,而戰亂的頻繁,使得官學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私學才得以興盛,其形式有私塾、家塾、經館、家學等。明清時代的私學,繼宋、元以後仍興盛不衰,形式也無大區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末以後的私學中產生了一批書院,宋代得到發展後明清時代即向官學轉化,這不能不說是私學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之一。
三、試述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
② 我國古代的教育內容都有什麼
四書和五經。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
③ 如何制定小學開展傳統教育活動的文件
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們在新時代進行青少年道德建設
的重要思想養分,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青少年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
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我們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中的
精髓,積極尋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的結合點,賦予它新的時代氣息,使其成為新時
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規范的基礎。
一、家庭要發揮源頭作用,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納於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其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
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重視家庭德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然而過去作為孩子啟蒙的傳統
文化教育,現在被許多家庭放置到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落,家長們更加強調知識的傳授而忽略
道德的教育,更加重視物質財富而輕視高尚的道德情操,認為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好就行了。
青少年時期正是人的價值觀形成時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強,對事物的真假優劣辨別能力
不夠,因此我們要將中華民族特有之誠信守約、勤勞儉朴、扶弱濟貧、尊老愛幼這些傳統美
德融入日常情態之中,通過家長們的言傳身教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加強青少年品德修養。教
育引導青少年熱愛傳統文化,豐富歷史知識,拓展人文思想,塑造優秀的行為品格都有著重
要的促進作用。另外,家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會直接影響到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家
長們也可以通過古典文學沙龍、傳統服飾的美學研究、中華戲曲欣賞等來增強自己對傳統文
化的感性認識和興趣,通過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家長學校、親子互動等活動,進一步促進教
育觀念的轉變和親子關系的調適,從而增強家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學校要發揮紐帶作用,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學校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有著先導與示範作用。由於社會上功利主義的
盛行,使學校的辦學方向也要不斷地加以調整以迎合社會的需求,重教輕德,重分數,忽視
思想道德建設,在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正確人生觀方面做得不夠,沒有將優秀傳統文化
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學生們普遍存在吃苦耐勞精神差,不善於團結與協作,精神困頓,
缺乏必要的應對生活的精神素養和能力,缺少助人為樂的品質和行為,這無疑與傳統價值觀
在現行教育中的缺位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學校要立足於「先做人、後成才」的德育觀點,
一方面努力推進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課程、走進課堂,在校園內營造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良
好風氣。
學校要組織編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不同階段學生特點的中華傳統美德教材,
在小學生中講故事,在中學生中講規范,在大學生中講理論,將民間游戲作為學生體育課的
教學內容,讓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據一個相對合理的地位;要經常播放古
曲、古樂,把古代先賢的語錄貼在校園里,把傳統教育寓於校園環境、校園文化之中;要整
合團隊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將團隊活動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相結合,與「八
榮八恥」教育相接合,開展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教育。要發揮共青團、少先隊獨特的政治優勢
和組織優勢,
將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糅合進豐富多彩的團隊活動,
並通過組織學生社團、
興趣小組等方式研究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入社
區、引入家庭,因地制宜地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育。
學校要加強與社區少先隊工作
委員會聯系,把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社區少先隊工作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社區的
綜合依託優勢,開展
「傳統游戲節」、「采民俗風、學民間藝、弘民族魂」等豐富多彩的活
動,用優秀傳統文化引導、熏陶、感染青少年。指導家庭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召開家長會、
交流會等活動,促進家長素質的提高,用家長素質的提高去帶動影響青少年。
三、社會要發揮平台作用,共同營造崇尚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關繫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希望
工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關心、支持和參與,共同為青少
年搭建優秀傳統文化平台。
一、要積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教育局、教育
科研所、教育學會、高等學校及共青團等有關部門要組織力量,對傳統文化進行認真研究和
系統整理,編寫教材與課外讀物,對學校、家庭、社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宏觀指導、組織與
管理,組織、指導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組織傳統文化教育經驗交流;要不斷完善傳統文
化保護的法律體系,切實做好有關法律條文的司法解釋,依法保護傳統文化;文化部門要認
真實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切實加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
二、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
的作用,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
報刊、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新聞媒體要把優秀傳統
文化宣傳作為重要任務,開設專題、專欄,通過新聞報道、文藝晚會、言論評論、專家訪談、
群眾討論和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多側面、多角度地宣傳介紹優秀傳統文化;運用現代傳媒
手段和文化經營模式,把我們富有內在特色的傳統文化以全新的形象展現在青年人面前,把
優秀傳統文化開發、創作、編輯、出版成為青少年喜愛的讀物和視聽產品,藉助童謠、民諺、
民間故事、民謠、卡通、版畫等多種藝術形式激發青少年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各級團組
織和少先隊組織要利用各種傳統節日開展各種別開生面的活動,
如舉辦「中華傳統經典名篇誦
讀比賽」、「青少年文化節」、
「藝術沙龍」等大型活動,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三、
要整合社會德育資源,加強德育教育基地建設。
宣傳部門和教育部門開辟的各類德育教育基
地,應結合實際充實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搞好建設,有組織、有計劃、有內容地開展優良
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教育;一些公益設施,如博物館、名人故居、各種紀念館,應向青少年
免費開放;加強青少年宮、青年中心等青少年活動陣地建設,邀請民間藝人擔任志願輔導老
師,利用雙休日及寒暑假開設民俗教育課程,教孩子們繪畫京劇臉譜、吹嗩
吶、抖空竹,在形式豐富的活動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將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展現在青少年面前,加大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響力。
④ 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的特點及其原因。(10分) (2)
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的特點及其原因。
供參考:
歷史悠久;注重實用;以自身文化為主;政 -府主導;政 ,治色彩濃厚。
⑤ 古代的小學教育與現在的小學教育有什麼區別
古代的小學教育是私塾,一開始學百家姓、千字文,懂認字後,開始逐步學習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等,當然也有音樂、體育等,內容和現在不太一樣
⑥ 古代教育學的內容
《學記》是中國古代的教育學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篇教育專著。全文只有一千二百回二十九個字,對教答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原則、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及教師的作用等問題,都作了比較全面的系統的論述,寫得非常精練,非常深刻。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把它奉為經典,用以指導設學施教,對我國古代教育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學記》是我國古代教育論著中的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教育的寶貴文獻。
⑦ 古代小學教育的危害
從晚來清開始中國就意源識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從私塾到學堂,逐步向西方學習。五四運動以後,隨著新文化的興起,對教育思想也有所反思。「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是人們對舊教育的批判。新中國成立後曾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教育方針。文革時期要革教育的命,批判師道尊嚴,改變高校招生辦法,改革教材內容等措施,不能說沒有一點積極探索的意義,可惜在文革中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造成嚴重後果。文化革命本應以文化手段,即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方法解決思想意識問題,然而卻演變成武化革命,放縱學生毆打老師,給老師掛黑牌、遊街示眾等污辱人格的極左行為,對老師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在教學內容方面輕視理論教學,搞實用主義。某知名大學的一個機器設計專業的設計課程,只把在實際工作中所用的100多個公式,加以推導說明了事,完全不講理論,在一個電影中對講解引用牛頓三定律的教師批判說成是不受工農兵歡迎的教條。文革中的教育改革走入歧途,並以失敗而告終。
⑧ 古代中國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六藝包括
古代的話六藝就是說包括,琴棋書畫樂,然後就是說還有一個理吧,然後就是說這六藝吧
⑨ 古代的小學怎麼講
小學(小學)
我國 西周 即有小學,此前則名曰下庠、西序、左學等,其後亦名稱不一。官學如四門小學、內小學,私學如書館、鄉塾。近代小學始於19世紀末。《大戴禮記·保傅》「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 北周 盧辯 註:「小學,謂虎闈師保之學也……《白虎通》曰: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是也。此太子之禮。《尚書大傳》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學,見小節而履小義;二十而入大學,見大節而踐大義。此世子入學之期也。又曰:十五年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者,謂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學,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學。《內則》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者,謂公卿以下教子於家也。」 宋 朱熹 《<大學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沉從文 《從文自傳·辛亥革命的一課》:「 民 三左右地方新式小學成立, 民 四我進了新式小學。」
漢 代稱文字學為小學。因兒童入小學先學文字,故名。 隋 唐 以後為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之總稱。《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隋書·經籍志》始以有關研究文字、訓詁、音韻著作備於小學。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太炎先生 曾教我小學。」
⑩ 中國古代的小學教育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