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有關教育的論文

小學有關教育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1-02-14 02:45:15

小學教育論文

怎樣上好一節課,在新的課程改革實驗中,隨著教育觀念的不斷改變,要適應這個過程,教師的著力點應有以下改變:
一、注重備課內容。
備課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如果備課不認真,考慮不周密,就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教學效率和教學任務的完成。有些教師為了彌補課內損失,加班補課、多留作業,同時又使教師更沒時間備課,以致課堂教學效率更低。這樣總是處於被動狀態,工作辛辛苦苦,但教學質量又理想。因此,教師要上好課,必須備好課。即使是有經驗的教師,也要堅持認真備課。
備課是一項深入細致的工作。通常先從整體入手,對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加以通盤考慮和安排,擬定學期計劃;然後是進一步作好每堂課的教學准備,寫出課時計劃。這一工作過程的內容,主要是學習教學大綱;鑽研教材(包括教學參考書),了解學生,擬定授課計劃,以及准備教具等。
要把一堂課上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有充分的課前准備,教師除了對教材教法的把握外,更主要的是對學生把握。要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認知特點,知識儲備和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動機、情感狀況等。只有對這些情況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注重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這一環節。
現代教學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單向活動方式。而是強調教學一種多邊活動,提倡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新課改特別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前上課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形式。教師做表演式的講授、提問、示範,有條不紊地安排一節課教學程序,關注的是教師如何教,而學生如何學論及很少,因而是一種由教師和學生的單向交流模式,這種單向交流模式不能體現教學活動的復雜性。而現在的課堂教學角色變了,教與學的方式變了。現代教學認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發揮相互作用的潛能,因為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項互動,形成了一個信息交流的立體網路,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因此教與學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動關系,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多向互動過程。如果教學過程實現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那麼教學過程就不再是簡單的傳輸過程,而是學生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的參與過程。這對於充分開發與利用教學系統中的人力資源,減輕師生的負面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增強教學效果,達到教學預定的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要實現教學過程的多邊互動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主體意識,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為根本,要認識到教學過程是教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的學習主人作用結合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所以,現代教學是每一個學生是否都自覺主動地參與到發現、思維、探索、操作的學習過程中,許多教師採用了有利於學生主動、自主、創造性學習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不是也不應該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而應是積極主動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實施簡單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要把學生看成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形成習慣、發展素質的主要陣地。不但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活動的承擔者,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能夠表現出自身的 主觀能動性,而且要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在上課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與完善,而且有利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上每位學生主動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其有所提高,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
四、創建全新的教學方法。
學校是育人搖籃。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人的創造性活動。現代教學決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內在創造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創建全新的教學方法體系,轉變教學觀念是最基礎的一環。具體地說,要實現四方面教學觀念的轉變。
1、從注重學生外在變化轉向注重學生內在變化。傳統教學追求的目標知識的掌握,也就是使學生從不知到知,從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因此,教學的注意點放在學生外在的活動與變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記憶的牢固,答題的准確。
2、從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強調學習的過程。現代信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從知識型轉向能力型。為適應這種情況,教學相應發生了重大轉變,這個轉變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識。因為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應用,應用,更多的是在新的情況和條件下去尋求未知的東西,這就需要思維能力。長期以來,由於強調學習的結果,在學習解答問題時,只要求做出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而這個問題的情境往往與書本的情境相同。因此,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記憶和背誦上,強調學習的過程,主要目標不是要求學生提出一個標准答案,而是要求學生尋求解答的思路,它引導學生重視思維的方法,經過長期的訓練,達到發展潛能的結果。
3、從單純教師的教轉向師生共同活動。傳統的教學,以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知識為特徵,勢必導致教師中心論,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忽視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師生之間的共同協作。其教學方法是單純教師教的方法,講授幾乎占據全部課堂教學時間,教學過程中信息是按照師--生的形式單向傳遞,學生處於被動接受地位,所以為改變這種狀況,陶行之提出「教學合一」,並在教育實踐中具體實施,得到教育界所接受,並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把傳統的認為教學法只是教師教的方法轉變為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學成為合作的過程,這是適應素質教育的教育要求的。因為教育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學生智力和技能的培養,需要親自參與,才能得到提高與發展。
4、從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轉向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傳統教學那種單一的、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適合傳授知識的要求。素質教育要求建立一種開放性、綜合性的教學形式,它在空間形態上、綜合運用集體教學、個別教學與分組教學等多種形式,在時間流程上,根據實際需要設計教學環節與結構,在教學觀念更新的前提下,這個教學方法應特別注意學生信息加工處理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並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健康而和諧的發展。
新課程改革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充滿了生命力;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就充滿了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教育就充滿了勃勃生機。

㈡ 急需一篇關於小學教育的論文3000字要求不限

當前中小學教育管理中亟待關注的幾個問題

摘要: 體現著時代精神的課程理念其 代寫論文所倡導的觀念、行為上的諸多轉變不僅局限於教師和學生這一層面,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也必 須 選准新的立足點,本著有利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促進 「人、校」共同發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實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營 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構建「綠色」管理制度,為課改的實施掃清障礙。

關鍵詞:課改;學校管理;問題

新的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觀念、行為上的諸多轉變並不僅僅局限於教師和學生這一層面, 學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為也要發生相應的變革。沒有與之相應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為的支撐與保障,新課程的實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名副其實。
從一些工作現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為已經明顯滯後,管理問 題瞬時凸現出來。如:重製度忽視人文關懷,重經驗忽視方法創新,重硬體忽視軟體建設, 重形式忽視管理實質等等。對照新的課程理念,就會發現我們在管理中有很多陳規陋習,如 果不加以調整、改變,勢必制約新課程的實施以及學校的發展,甚至教育的發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說,新課程讓學校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面對新課程所引發的諸多新的變化、新的情況以及新的問題,管理者必須 本著有利於學校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促進「人、校」共同發展 的根本宗旨,選准新的立足點,賦予管理新的內涵,創造管理新概念,從而進一步提高管理 層次和管理效能, 為課改的實施掃清障礙,保駕護航。因此,筆者認為,當前的學校管理應亟待關注如下問題 :

一、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關注學校定位,對學校缺乏一個整體的盤點,推著乾的現象比較普遍,這也 是學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課程理念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即只有從實 際出發,找到促進自己發展的「第二曲線」,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這就需要對 學校進行准確的定位。
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是一個關鍵環節,是學校追求個性鮮明的辦學特色的起點,它 關繫到學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設計並制定出與自身相吻合的發展戰略。因為只有明確了 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才能有的放矢地、創造性地開展好各項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
准確為學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驟:首先要進行戰略分析,對學校內外部環境進行系統思 考 、整合分析。這包括三個方面:(1)把握社會的客觀需要。即:了解社會的發展形勢及對人 才培 養的需求,了解國內外教育改革的總體趨勢和動向,教育改革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以及 所在社區的發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觀趨勢。所謂「跳出學校看學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這個道理。(2)正視學校的辦學條件。即從學校實際出發,對學校的文化傳統、社會形象、 學校特色以及師資隊伍、生源狀況、教學設施、設備條件、資源等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觀規律。這是學校正確定位的基礎。然後,根據這些實際狀況,採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從S(優勢)、W(劣勢)、O(機遇)和T(威脅)四個方面對學校現狀進行細致分析,從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創建理想的辦學模式。其次要釐清辦學理念,擬定出極具發展空間的 學校規劃。辦學理念是貫穿學校工作始終的一條主線,是「靈魂」,用明確的辦學思想去統 帥學校的各 項工作,指導、規范教育行為,這應成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說,這也是決定辦 學層次高低的標尺。所謂「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深刻含義正在於此 。時下,課改給了學校發展極大的自由度和極大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用先進的理念貫穿 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促進學校的目標達成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實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並不是新生事物,雖然被經常提及,但它沒有真正地在管理過程中生根發芽,在現 實中往往是流於形式,有名無實。究其根源是受傳統的管理觀念束縛太深,習慣於權力支配 、無條件服從這樣落後的管理方式,極大地扼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 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馳。其實,教師不僅僅是被管理者,同時也是管理者,具 有雙重身份。要實現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須充分體現以教師為本的主體思想,營造一個寬松 的管理和心理環境,喚醒廣大教師的主人翁意識,讓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決策,充分 發掘他們的潛能,這才是提高學校管理質量的根本保證。高效益的管理,有賴於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參與、團結協作。所以作為管理者應轉變「家長式「的工作作風,打破單一的、 封閉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強民主意識、團隊意識,採取柔性的、 開放的管理策略,把廣大教師當作合作夥伴,與教師進行廣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討,最大 限度地實現教師的「參政」、「議政」、「創新」、「求異」,傾聽他們的建議和意見,不 斷完善工作目標和任務,從而取得最大認同和理解,這是暢通管理渠道、保證目標實現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動中謀求統一的過程,教師如果不再只是被動 服從,而是主動適應,管理才會有質的飛躍。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極致

「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基於此點,關注教師的成長,立足 於發現人、培養人、促進其專業化發展應是現代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說的那樣:管理的最大價值,不在於做了什麼事,而在於發現了多少人和培養了多少人。
反思我們的管理實踐,凸現的是教師的工具價值,即把教師當作完成學校目標的工具,沒有 全面地關注教師的需要、成長和發展,忽視了對教師的發現和培養,或者說僅僅維持在低效 的培養水平上。這無異於慢性自殺,因為教師隊伍是學校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學的本質指標只有一個,就是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難理解「 立足於發現、致力於培養」該有多麼的重要。所以作為管理者,更多考慮的應是如何造就一 支專業化的隊伍,如何用發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觀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師,如何根據 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發展優勢,制定出因人而異的培養規劃,如何按時代的要求,促進 他們的專業化發展。尤其在課改的起始階段,管理者面臨著諸多難題,例如,研究型教師 的培養、教師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信息技術等新的技能培養等等,都需要 一個一個地去攻破,只有這樣,教師的工作能力才會與日俱增,教師的整體實力才能不斷攀 升。

四、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學校是培養人、教育人、促進人不斷發展的文化場所,它應該追求一種文化品味,體現一種 特有的文化氣息和文化底蘊,從而達到時時引導人、塑造人、實現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進 一步地推動學校的發展。
受一定的認識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學校硬體設施的建設上,雖說這也 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僅強調物質建設未免有些偏頗。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應在建立學習 型組織、建設學習化校園上多做文章,創設開放、寬松的交流空間,開展各種科研活動,開 設豐富多彩的論壇、辯論會、信息發布會等,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充滿學術氣、書卷氣,體 現出一種文化追求,這對師生的成長以及學校的發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文化氛 圍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需要幾代的管理者 和廣大教師共同為之努力奮斗,才能不斷豐富其內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綠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種常規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學校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程的全 面推進,我們不難發現,舊的制度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學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筆者認為,重建管理制度應體現「綠色」宗旨。所謂「綠色」宗旨,意指新課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思想,立足於催人奮進、共求發展這樣的主題,要充滿生命的活力 。 具體說,有兩層含義:一要「新」。即總體上要符合時代精神和課改的指導思想,要體 現學校的管理意圖,引導、矯正教師的教育行為,充分 發揮制度管理的導向功能。二要「活」。即要體現一定的彈性,可隨時根據形勢變化以及實 際狀況進行微調,同時還不束縛人的手腳,有利於教師的探索和創造,有利於教師的進一步 發展,充分發揮制度管理的激勵功能。
總之,重建制度是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過程中要廣泛徵求教師的意見 和要求,取得目標上的認同,本著促進人、發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陳孝彬,程鳳春

㈢ 誰知道關於「小學教育」方面的論文要怎麼寫啊

讓兒童的音樂靈性在開放教學中插上翅膀

音樂是積聚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像的藝術,它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特別是在激活學生創新潛能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兒童是與音樂最親近的人群之 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兒童天生都應該是一個音樂家,每個兒童都喜歡在音樂中游弋。然而實踐證明:傳統的教學模式並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的本性,相反,傳統小學音樂教育失落了"音樂"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的創造特質,卻以傳授音樂知識、訓練音樂技能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教學半徑,把音樂教育禁錮在固定的區域內,使學生常常處於被動地位,創新的意識和熱情受到極大的抑制。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發生興趣。"這說明興趣是學習的基礎。立足實踐,我建立了一種以主體性、創新性等為特徵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開放式音樂教學模式,使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都具有開放性。變過去由教師指導下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和自主活動,讓學生在經歷音樂實踐過程中欣賞美、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以滿足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表現"和"自我發展"的需要。搭建讓學生自主表演的"旋轉舞台"和"夢想劇場",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協調能力和創新思維都能得到良好發展,讓學生成為學習音樂的主人,讓音樂課真正地"活"起來,讓音樂課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一、開放的音樂教學目標
縱觀我國目前的小學音樂實踐就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許多教師把音樂課教學目標的重點放在了音樂知識的認知和音樂技能的訓練上。在某些人看來,衡量一堂課成功與否的標准,主要看這節課學生掌握多少樂理知識,唱會多少歌譜?而這些都不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更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我們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從該學段的學生特點、教學大綱要求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來審視小學音樂教育時,顯而易見,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審美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在感悟音樂中陶冶情操,才是小學音樂教學追求的主要目標。因此,認知活動和技能訓練活動不應該成為其主要內容,培養學生"音樂耳朵"才是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核心。 開放的音樂教學目標是指音樂教學目標的多元性,我們當然決不排斥音樂知識與技能,而是指能在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前提下,又能關注知識與技能目標,而不是僅僅關注其中的某一方面。
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這是音樂家發自肺腑的金玉良言。我們每位音樂工作者應該做的是:假如音樂是清泉,就讓它流得更歡;假如音樂是熔爐,就讓它燒得更旺。讓音樂成為學生人生中最大的快樂,提高不斷的接觸、參與音樂,讓他們深入音樂藝術的殿堂。
以前,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遵循了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開始把音樂教學的目標分為基礎目標和發展目標。基礎目標是教師依據教學大綱,向學生提出學習音樂的態度、技能、知識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發展目標是在保證達到基礎目標的前提下擴展開的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和發展潛能而設定的。學生的音樂基礎是參差不齊的,其中不乏音樂感覺一般的普通學生,更有"五音不全"者。對於這類學生的教學,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的傳授必不可少,但過分強調這方面的訓練,可能會使他們對音樂的興趣、熱情消耗殆盡,對音樂產生厭倦感。這時,教師就要努力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自身基礎上獲得創新性的發展。比如音樂欣賞,同樣的音樂往往可以讓不同的學生產生不同的聯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音樂欣賞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心活動,並且是帶有很強主觀性的。誰能說"五音不全"的學生沒有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學生的內心世界如天空的雲彩,是多姿多彩的。而音樂就具有這種巨大的對於學生個性差異的"兼容"作用。

二、開放的音樂教學過程
音樂是時間的、表現的藝術,在眾多藝術門類中,它的創作自由度是最高的。這就決定了音樂教學過程並不是封閉的、孤立的。它應是學生對音樂的認識與對音樂的實踐辯正統一的過程,是教師主帶作用的發揮、學生主體能力的生成和發展的過程,是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是極具開放性的。開放音樂教學過程,應為學生拓展音樂學習空間,創設廣闊的自主創新的音樂學習環境。為此,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積極、大膽的探索。
讓音樂與生活溝通起來,營造廣闊的音樂教學空間。音樂本來就是從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具、教學環境與生活的多方面橫向聯系,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讓音樂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如《搖籃曲》一課,我抓住小朋友很想做爸爸媽媽的特點,准備了很多娃娃,讓學生親身體驗做一天爸爸媽媽是多麼辛苦,從而進行愛父母、尊敬長輩的教育,在活動中巧妙地將歌曲教學、創編表演、打擊樂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參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讓音樂與活動溝通起來,給予自由的音樂想像空間。音樂最具不確定性,解釋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樂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想像、解釋,來宣洩自己的情感,它最能體現人的個性。而主題活動恰恰就能提供這樣的自由。游戲、表演等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通過音樂活動過程的展開,來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給他們探究問題,探詢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想像,自由創造。
讓音樂成為師生溝通的情感橋梁。在開放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營造一種民主、自由、輕松、愉快的氛圍,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老師大多數時間可以走到學生中間,縮短和學生的距離。教師是導演,有序地領著孩子走進音樂的殿堂,不斷給孩子新的內容,讓他們有新的發展。教師又是演員,與孩子們一起歡歌跳躍。教育心理學認為,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形成友好信賴的關系,那學生就可能更願意和教師相處,接受老師的教誨。同時在這種平等、和諧、熱烈的氛圍中,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和創造的積極性。我在課堂上經常鼓勵那些比較內向的同學大膽說、大膽想、大膽唱、大膽演。這種鼓勵支持的態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語言,能樹立學生進步的信心,讓學生在寬松友好的學習氛圍里感受美、體驗美。

讓音樂走出狹小的課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日新月異地發展,音樂課再也不能是一架鋼琴,一台錄音機就能對付得了的,在教學過程中,採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成了課堂中必要的手段,它信息量大,交互性強,快捷簡便,直觀形象。電視、廣播、Internet各種媒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音樂文化范疇,可以讓學生獲得古今中外各種音樂信息,也可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把課堂延伸到更為廣闊的創新空間。

三、開放的音樂教學方法
開放的音樂教學方法是指依據學生發展需要和教學內容設計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而不是機械採用同一種教學方法。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音樂教育首先要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們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這一理論說明音樂具有動態的特徵,應加強音樂運動與身體運動之間的聯系。通過學生的行、走、跑、跳、拍手、點頭等動作來感知和掌握音樂的節奏。
如在教樂理知識二分、四分音符時,一般教學只講"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長一拍。"這些概念對於一二年級的小朋來說既抽象又枯燥。因此,我努力營造了一個讓學生自身感受、想像的音樂環境:首先,我讓學生們分辨出聲音的長短,如貓叫聲音長,狗叫聲音短;大鍾的聲音長,小鍾的聲音短等等。使學生得到感性認識,接著我再讓學生閉眼聆聽老師發出的不同節拍的走步聲和跑步聲,由學生用拍手、跺腳的方式把聽到的模仿出來,從而完成由聲音感知到動作感知的過渡。
在音樂教學中,我還經常採用非音樂的教學方法,把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音樂與文學、音樂與身體運動等很好地結合起來,把這些多樣的方法統一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上。如我在教完《歌唱二小放牛郎》這手歌曲時,我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首歌曲進行改編。為了完成改編的任務,各組都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並紛紛根據歌曲的主題、內容、情感特色來編排舞蹈動作、創作旁白、製作道具、設計人物造型等。在各組的"匯報演出"中,每位學生盡管在其中擔任了不同的角色,獲得了不同經驗,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像,最大程度地接受藝術的熏陶。學生在這種自編、自導、自演的實踐活動中,既激發了對音樂的濃厚興趣、樹立了自信心,又發展了創造性思維。雖然學生們的"作品"質量高低參差不齊,重要的是學生已能在課堂中自主地獲取知識,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教師這時則變成了整個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伴奏、放音樂、組織評比等)。長期進行這樣的引導和鼓勵,我相信在學生心中播下的音樂的種子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開花。

四、開放的音樂教學評價
在以往的小學音樂評價中,教師往往採用讓學生唱一首課本上的歌曲來給學生評分,有的教師甚至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和對學生大體的印象給學生打分。殊不知這樣做是不科學也是不全面的。其一,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錯誤的印象,認為音樂課就是唱幾首歌,不必學其它知識。其二,教師不能得到正確的教學效果反饋,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好壞不能正確評估,從而對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其三,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讓那些平時上課表現欠佳,老師印象中的"差生"產生不滿,認為都是老師偏心眼,不公正。其實,對兒童來說,音樂是最不能用統一的標尺來衡量的。
為了克服上述這些弊端,我們構建了開放的音樂教學評價方法,我們認為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應根據不同情況作出相應選擇,不能固定不變。一首歌、一張卷子就能平定一位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效果嗎?不能!音樂成績的評定與其它學科相比缺乏絕對尺度,音樂課的成績不能完全用書面的形式來統計。音樂評價手段的不正確,可能會扼殺學生的音樂學習慾望與興趣,會把音樂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說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小學音樂教育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專業人才,更不是培養音樂家,其宗旨是為了育人,要在統一培養的基礎上發展個人專長,是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潤。
我們在實踐中積極探索了過程性、主體性、展示性評價方式,主要有平時積累評價法、合作表演評價法、特長展示評價法。平時積累評價法:是把學生平時在課堂中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態度作為重要成績給予記載。合作表演評價法:是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首歌曲或一個舞蹈進行合作表演。特長展示評價法:是學生個性化的吹拉彈唱等各項特長,都可以在"小小音樂會上展示,作為考核內容之一。最後將這三部分綜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
興趣是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悅和樂趣,回極大地喚起學生的創新熱情。開放評價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不斷品嘗到學習音樂和獲得創新的成功樂趣。

㈣ 關於小學生的教育論文

是這個嗎?-----------

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平湖已變得越來越美麗,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的景象隨處可見。然而由於有些人交通 安全意識的淡薄,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劇。當你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消失於車輪之下,當你發現一陣陣歡聲笑語湮沒在尖銳的汽笛聲中,當你面對那些觸目驚心的場景時,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然是各種事故領域的「頭號殺手」。 而導致悲劇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欠缺安全防衛知識,自我保護能力差,因此對少年兒童進行安全教育的形勢相當緊迫。有專家指出,通過安全教育,提高我們小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80%的意外傷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為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安全教育,1996年2月,國家教委、公安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出通知,把每年3月最後一周的星期一定為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建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制度,敦促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
紅燈短暫而生命長久,為了更好地宣傳交通安全法規,增強學生交通安全意識,教育部將今年3月28日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主題定為「增強交通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為了更好地宣傳交通安全知識,更好地珍視我們生命,在此,學校向全體師生發出倡議:

1、我們要認真學習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規,遵守交通規則,加強安全意識,樹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

2、當我們徒步行走於人來車往的馬路時,請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在馬路上嬉戲打鬧;

3、當我們時馬路時,多一份謙讓與耐心,不闖紅燈,走人行橫道,絕不能為貪一時之快,橫穿馬路;

4、嚴禁12周歲以下的學生騎自行車。放學回家一定要排好路隊。

記得有一個故事。幾個學者與一個老者同船共渡。學者們問老者是否懂得什麼是哲學,老者連連搖頭。學者們紛紛嘆息:那你已經失去了一半的生命。這時一個巨浪打來,小船被掀翻了,老者問:「你們會不會游泳啊?」學者們異口同聲地說不會。老者嘆口氣說:「那你們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

雖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但其中蘊含的哲理卻耐人尋味。災難的發生對每個人來說,不分貧富貴賤,不論性別年齡。孩子、學子、工人、知識分子,人民公僕……無論咿呀學語,還是學富五車,無論幼小纖弱,還是身強力壯,如果缺少應有的警惕,不懂起碼的安全常識,那麼,危險一旦降臨,本可能逃離的厄運,卻都會在意料之外、客觀之中發生了。

遵章守紀,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當我們能做到這一切的時候,我們的社會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重視交通安全,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更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呵護這文明之花,讓我們遠離傷痛,珍愛彼此的生命吧。

今天是第十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我們希望這個日子能夠再次喚醒同學們對交通安全的重視。大地蘇醒,春風又綠。我們要把平安的種子撒播進自己的心田。當它發芽開花、長成參天大樹,我們必將收獲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寧。

㈤ 急求關於教育小學孩子的論文,2000字左右!!!謝謝。急用

不知道適合不適合你 培養創新型人才,教育服務於社會,教學創新……一個個有關創新的話題被提起,在碰撞之間,創新教育這一概念在教師的頭腦中逐漸清晰起來。筆者作為一名高級職業學校的教師深知:社會綜合實力越來越體現在民眾素質的高低和創新人才的數量與質量上,越來越體現在這一群體的創新能力上。惟有創造,惟有個體的創造力,才是他全面發展的最好顯現;惟有創造性教學才能適應目前新教育模式的考核,才更有利於青年發展,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才能適應這瞬息萬變的社會對人的要求。因此,在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要求下,我們從事教學必須開展創新教育。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是夯實知識基礎,煉鑄學生的創新人格。 當前很多專家擔心:學校教育把學生的創新能力扼殺了,畢業後再要求他創新,為時已晚!因此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學校教育至關重要。學生創造力和全面素質是相輔相成的,夯實學生的文化知識是基礎,而創新是核心,實際上創新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個性,培養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性的實踐能力,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分別對待,有創新能力的學生要引導他們創新,缺乏創新前提的學生還是要從基本功抓起,促使學生把基礎知識學扎實,進而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和理性的評價能力,培養學生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追求真理的品質,關注現實,關注前沿社會的心質。讓他們在進入社會後,對某一領域產生興趣,並為之努力,才有可能激發出創新火花。從而水到渠成形成完美的創新人格。 二是活躍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倡導師道尊嚴的不平等的關系,學生成為被動的學習者和服從者。尤其一些教師高高在上,脫離學生實際,學生當然不喜歡,學習的積極性就低。怎麼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因此,教師應以真誠的愛心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對學生的終生發展負責。一方面把學生當成孩子去交往,寬容他們反復地犯錯誤,相信並幫助他們在不斷地犯錯與糾錯中逐漸成長,走向成熟;一方面與學生作為朋友去交往,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不拘時空,不拘形式地與學生打成一片,力求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一方面把學生作為同道者去交往,和他們一同去探索知識,發現問題,解決矛盾。從而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關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三是巧構教學模式,拓寬學生的創新思維。 我們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想像力,就應從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社會、分析社會現實的能力入手。如果教學總是老一套,教條條、背條條,「一言堂」式的灌輸,只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喪失對學習的興趣,這樣的教學由於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因而難以達到培養學生素質的目的。因此教師要靈活巧妙的運用教學模式,把教學變成一個啟迪學生積極思考的王國。在文史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現實生活中學生所關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聞片斷、時事材料、國內外重大時事熱點等,教會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構建知識、材料間的聯系,同時,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那種強烈的探索慾望,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這樣才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對於教材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學中就要遵循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深入淺出,有形象生動的比喻去幫助學生進行分析理解。並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運用錄音、錄像、幻燈片等多媒體直觀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教學更生動、形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大大增加。在新穎的教學方式下,給學生一片自由的思想天空,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與「灌輸教育」中解脫,在主動學習的自由探索中尋覓到創新思維的靈感。 四是輕松課堂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輕松的課堂教學環境,不僅能使學生熱愛知識,樂於接受知識,而且能使學生主動地追求知識,能吸取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像力,驅使學生在積極思考、觀察和研究,喚起學生的創造熱情和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創造性教育必須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尤其要創設安全自主的心理環境,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新精神的前提。這就要求教師積極營造課堂師生互動、相互愉悅的教學環境,並實行民主的平等的教學管理,創設寬松民主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思考,大膽探索,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應歡迎學生提出與自己或書本不同的看法,形成一個互相討論、互相促進的教學相長的良好環境和氣氛。使學生在這種教學氛圍中,勇於發現自我,勇於發表獨特見解,逐漸成長為具有大膽探索精神的人。

㈥ 急需關於小學教育方面的論文題目

1 如何復在小學教學中實施素質制教育
2 幼小銜接、小學與初中銜接研究
3 小學課程改革的現狀調查
4 小學藝術課程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意義
5 小學教師隊伍中的性別問題研究
6 小學班主任工作研究
7 小學教學過程特點研究
8 小學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
9 小組合作教學的研究
10 小班化教學研究
11 小學參與式教學研究
12 論小學教育方法的改革
13 課程評價的功能
14 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15 有效課堂教學研究
16 小學課堂互動的研究
17 小學課堂教學管理研究
18 課程資源拓展研究
19 小學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研究
20 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化問題研究

㈦ 求一篇關於小學教育方面的文章

終於能靜下心來細細欣賞孩子們送給我的賀卡。十三年的教學生涯,收到的賀卡也不計其數,但每次都讓我心潮澎湃、激動不已,都會有一種為人師的幸福和快樂湧上心頭。
捧著孩子們親手製作的賀卡,細細端詳,它們有的精緻,有的粗糙,有的復雜,有的簡單,有的畫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我知道,他們的主人都是用心在製作,都想通過它們表達對老師的敬愛。

謝謝,我親愛的孩子們!知道嗎?老師也是從心底里愛你們的。

我也知道,這些賀卡在我的案頭擺放不了多長時間,但同學們對我的愛會一直在心間流動,同學們對我的情,會一直激勵我前進。我會把他們對我的愛變成師愛、母愛、父愛、友愛加倍還給他們!

㈧ 有關教育方面的論文

【提供一篇給你參考】

《「嚴」師是怎樣出高徒的》

「嚴師出高徒」,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所以在教師家訪時,學生家長總是一再叮囑,對其子女教育要嚴格些。一些教師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也一味強調教育中「嚴」的作用,似乎無嚴就不成教。於是,部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則對學生嚴厲施教,甚至對違紀學生嚴酷體罰等,這寫都給學生造成了「嚴」害,致使我們的教育失去了應有的愛心,失去了民主,失去了對學生的尊重,並嚴重傷害了學生的感情,同時也挫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得本該有主動學習和快樂學習變成了強迫學習和被動學習。更有甚者,一些熱衷於體罰學生的青年教師更是拿它當擋箭牌,認為體罰有理,是教育的必要手段。
其實,這些都曲解了「嚴」的含義,是對「嚴」的懵然無知。其實,真正的嚴教,是一門「愛心」教育的學問。它是嚴而有愛,嚴而有情,嚴而有格,嚴而有度,嚴而有據,嚴而有方和嚴而有別。所以,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只有嚴得恰到好處,才能嚴之有理,嚴之有效。
首先,真正的嚴教要做到「嚴而有據」,這是「嚴」的前提。所謂的有據。就是要有法律依據,就是不能違反《教育法》、《教師法》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以及學校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等,這是嚴教中不能跨越的警戎線,而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則是一種違法行為。第二,要做到「嚴而有度」,這是「嚴」的尺度問題。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掌握好適度的原則,改嚴就嚴,該松就松一點。把握好這個度,才能使嚴恰到好處。這樣,學生才會信服你,聽從你。第三,要做到「嚴而有信」,這是為師誠信的要求。我們的一些教師,慣用了家長作風,動不動就對學生發號施令,嚴格要求,今天要學生往東,明天又叫學生往西,這樣,即使你再嚴,在學生的眼中,你永遠沒有威信。第四,要「嚴而有愛」,這是「嚴」的本職要求,也是「嚴」的出發點。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首先對自己的教育對象要有一顆誠摯的愛心,像愛護花朵一樣去澆灌它和呵護它,使它茁壯成長。一旦學生有了缺點,就要真誠地幫他改正,而嚴格要求則是一種對學生的負責精神,不是一種懲罰。當學生還未能認識自己的缺點時,教師不是簡單粗暴地予以指責和懲治,而是通過對雙方心的交流,幫助他們提高認識,並對其存在的不足之處予以嚴肅批評,不留情面,這樣嚴中有愛,愛中有嚴,學生才會信服你,理解你,從而盡快改正缺點。第五,要做到「嚴而有情」。有了愛心,你對學生就會動情。在教育過程中常出現一些屢教不改的學生,這些人什麼好話壞話都聽不進去,今天認了錯明天又重犯,自製力極差。一些教師往往對其教育三兩次,就認為其不可教,然後對其採取放任或嚴厲制裁的手段,以致激化師生間的矛盾。其實,說到底,就是教師在教育缺少一個情字。因此,當我們在教育中遇到這種情況時,一定要在嚴教中注入一股情,這樣你才會在生活上真心關心他,在學習上真誠幫助他,在進步的道路上時時鼓勵他,這樣,你的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六,要做到「嚴而有方」。所謂有方,就是有方法。比如某同學沒能完成作業,你可以罰他寫一篇日記或讀一篇中學生守冊;某同學上課遲到,你可以在班會課叫他唱一首歌等。這樣,不但會啟發教育學生,還能發揮學生的特長,使你的教育得到雙贏效果。第七,要做到「嚴而有別」。嚴是一門科學,對學生要嚴到何種程度,則要視情況而定。如班會課上要求可以嚴格一些,執行當中則可放寬些;對初犯者可稍嚴些,對屢教不改者則要嚴厲些;對已改正錯誤的學生,則宜鼓勵為主。還有,教師還要學會給學生鋪設一個個進步的台階,讓「問題」學生一步步地走上來,並遂步從嚴格要求到嚴格管理,最後使學生自己養成嚴格遵守紀律和嚴格要求自己的習慣。
總之,「嚴」是一門學問,它是建立在愛心的基礎上的;「嚴」是一種技巧,它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教育方法;「嚴」是一種則任,它是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嚴」是一道警戒線,它明確劃定教師不可逾越的鴻溝;「嚴」是一種管理手段,它使你的教育有條不紊;「嚴」是教師的一顆愛心,它時刻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沒有嚴就沒有愛,但是如果嚴過了頭,就會適得其反。只要我們「捧著一顆心來」,當一名有愛心、有則任的心「嚴」師,我們的「嚴」才能培養出一大批「高徒」。
(參考)泉州廣電報 教育周刊

㈨ 關於小學教育論文

當前中小學教育管理中亟待關注的幾個問題

摘要: 體現著時代精神的課程理念其 代寫論文所倡導的觀念、行為上的諸多轉變不僅局限於教師和學生這一層面,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也必 須 選准新的立足點,本著有利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促進 「人、校」共同發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實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營 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構建「綠色」管理制度,為課改的實施掃清障礙。

關鍵詞:課改;學校管理;問題

新的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觀念、行為上的諸多轉變並不僅僅局限於教師和學生這一層面, 學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為也要發生相應的變革。沒有與之相應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為的支撐與保障,新課程的實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名副其實。
從一些工作現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為已經明顯滯後,管理問 題瞬時凸現出來。如:重製度忽視人文關懷,重經驗忽視方法創新,重硬體忽視軟體建設, 重形式忽視管理實質等等。對照新的課程理念,就會發現我們在管理中有很多陳規陋習,如 果不加以調整、改變,勢必制約新課程的實施以及學校的發展,甚至教育的發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說,新課程讓學校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面對新課程所引發的諸多新的變化、新的情況以及新的問題,管理者必須 本著有利於學校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促進「人、校」共同發展 的根本宗旨,選准新的立足點,賦予管理新的內涵,創造管理新概念,從而進一步提高管理 層次和管理效能, 為課改的實施掃清障礙,保駕護航。因此,筆者認為,當前的學校管理應亟待關注如下問題 :

一、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關注學校定位,對學校缺乏一個整體的盤點,推著乾的現象比較普遍,這也 是學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課程理念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即只有從實 際出發,找到促進自己發展的「第二曲線」,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這就需要對 學校進行准確的定位。
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是一個關鍵環節,是學校追求個性鮮明的辦學特色的起點,它 關繫到學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設計並制定出與自身相吻合的發展戰略。因為只有明確了 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才能有的放矢地、創造性地開展好各項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
准確為學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驟:首先要進行戰略分析,對學校內外部環境進行系統思 考 、整合分析。這包括三個方面:(1)把握社會的客觀需要。即:了解社會的發展形勢及對人 才培 養的需求,了解國內外教育改革的總體趨勢和動向,教育改革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以及 所在社區的發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觀趨勢。所謂「跳出學校看學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這個道理。(2)正視學校的辦學條件。即從學校實際出發,對學校的文化傳統、社會形象、 學校特色以及師資隊伍、生源狀況、教學設施、設備條件、資源等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觀規律。這是學校正確定位的基礎。然後,根據這些實際狀況,採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從S(優勢)、W(劣勢)、O(機遇)和T(威脅)四個方面對學校現狀進行細致分析,從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創建理想的辦學模式。其次要釐清辦學理念,擬定出極具發展空間的 學校規劃。辦學理念是貫穿學校工作始終的一條主線,是「靈魂」,用明確的辦學思想去統 帥學校的各 項工作,指導、規范教育行為,這應成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說,這也是決定辦 學層次高低的標尺。所謂「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深刻含義正在於此 。時下,課改給了學校發展極大的自由度和極大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用先進的理念貫穿 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促進學校的目標達成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實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並不是新生事物,雖然被經常提及,但它沒有真正地在管理過程中生根發芽,在現 實中往往是流於形式,有名無實。究其根源是受傳統的管理觀念束縛太深,習慣於權力支配 、無條件服從這樣落後的管理方式,極大地扼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 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馳。其實,教師不僅僅是被管理者,同時也是管理者,具 有雙重身份。要實現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須充分體現以教師為本的主體思想,營造一個寬松 的管理和心理環境,喚醒廣大教師的主人翁意識,讓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決策,充分 發掘他們的潛能,這才是提高學校管理質量的根本保證。高效益的管理,有賴於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參與、團結協作。所以作為管理者應轉變「家長式「的工作作風,打破單一的、 封閉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強民主意識、團隊意識,採取柔性的、 開放的管理策略,把廣大教師當作合作夥伴,與教師進行廣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討,最大 限度地實現教師的「參政」、「議政」、「創新」、「求異」,傾聽他們的建議和意見,不 斷完善工作目標和任務,從而取得最大認同和理解,這是暢通管理渠道、保證目標實現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動中謀求統一的過程,教師如果不再只是被動 服從,而是主動適應,管理才會有質的飛躍。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極致

「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基於此點,關注教師的成長,立足 於發現人、培養人、促進其專業化發展應是現代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說的那樣:管理的最大價值,不在於做了什麼事,而在於發現了多少人和培養了多少人。
反思我們的管理實踐,凸現的是教師的工具價值,即把教師當作完成學校目標的工具,沒有 全面地關注教師的需要、成長和發展,忽視了對教師的發現和培養,或者說僅僅維持在低效 的培養水平上。這無異於慢性自殺,因為教師隊伍是學校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學的本質指標只有一個,就是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難理解「 立足於發現、致力於培養」該有多麼的重要。所以作為管理者,更多考慮的應是如何造就一 支專業化的隊伍,如何用發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觀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師,如何根據 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發展優勢,制定出因人而異的培養規劃,如何按時代的要求,促進 他們的專業化發展。尤其在課改的起始階段,管理者面臨著諸多難題,例如,研究型教師 的培養、教師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信息技術等新的技能培養等等,都需要 一個一個地去攻破,只有這樣,教師的工作能力才會與日俱增,教師的整體實力才能不斷攀 升。

四、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學校是培養人、教育人、促進人不斷發展的文化場所,它應該追求一種文化品味,體現一種 特有的文化氣息和文化底蘊,從而達到時時引導人、塑造人、實現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進 一步地推動學校的發展。
受一定的認識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學校硬體設施的建設上,雖說這也 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僅強調物質建設未免有些偏頗。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應在建立學習 型組織、建設學習化校園上多做文章,創設開放、寬松的交流空間,開展各種科研活動,開 設豐富多彩的論壇、辯論會、信息發布會等,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充滿學術氣、書卷氣,體 現出一種文化追求,這對師生的成長以及學校的發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文化氛 圍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需要幾代的管理者 和廣大教師共同為之努力奮斗,才能不斷豐富其內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綠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種常規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學校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程的全 面推進,我們不難發現,舊的制度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學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筆者認為,重建管理制度應體現「綠色」宗旨。所謂「綠色」宗旨,意指新課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思想,立足於催人奮進、共求發展這樣的主題,要充滿生命的活力 。 具體說,有兩層含義:一要「新」。即總體上要符合時代精神和課改的指導思想,要體 現學校的管理意圖,引導、矯正教師的教育行為,充分 發揮制度管理的導向功能。二要「活」。即要體現一定的彈性,可隨時根據形勢變化以及實 際狀況進行微調,同時還不束縛人的手腳,有利於教師的探索和創造,有利於教師的進一步 發展,充分發揮制度管理的激勵功能。
總之,重建制度是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過程中要廣泛徵求教師的意見 和要求,取得目標上的認同,本著促進人、發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煥發新的活力。

㈩ 關於中小學教育與現狀的論文

現在中小學乃至大學的教育問題越來越不公平,其發展越來越畸形。 1、教育改革,明著『減負』實為『加負』-給家長加負擔,給孩子加負。只是給老師多一份賺錢的機會而已。 2、明著加強思想教育,實際上並不注重孩子們的思想教育。從小學就開始學會競選班幹部而會對同學小恩小惠,老師的孩子小升初,為了保送上重點中學,不顧他人弱小心靈被創傷,而貶低真正德智體全優的學生,並明目張膽的往上加分(由本校老師判卷子),助長了壞的風氣,打消了那些積極努力學習的孩子的積極性。再加上社會的影響,『是官三分貪,不貪不是官』。法律的不健全,好人不會保護,做好事反被誣陷,等等現象造成雷鋒叔叔『退休』,賴寧『下崗』。 3、學越上越上不起。『你有政策我有對策』,明著不收暗著收,潛規則而已。

閱讀全文

與小學有關教育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