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小學教育的教學管理論文,急!!!!!!
教學工作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要提高質量必須靠管理,教學工作是個系統工程,它由多個要素構成,要發揮教學的整體功能也要靠管理。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要對教和學的眾多環節實行控制,取得效益還要靠管理。管理是一門科學,要想搞好教學管理,必須認真探索教學管理的科學化之路,幾年來我們在教學管理的科學化道路上進行探索和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管理方法,它們概括起來有四條:一是以質量為中心實行全面管理;二是以規范化為內容實行制度化管理;三是健全檢查、評價、激勵機制,實行效率管理;四是以民主和科研為手段實行科學管理。
一、以質量為中心實行全面管理
在教學管理中必須樹立質量中心觀念和全面管理觀念,因為提高質量是教學管理的目的,也是教學管理追求的目標,還是檢驗教學管理效果的標准,所以質量應該成為管理的中心。而質量的提高又必須通過全面管理來實現。質量是教學各項工作的綜合效果的表現,離開了全面的管理,就不可能有質量的提高。因此,以質量為中心實行全面管理應該成為教學管理的一大原則。
什麼叫全項管理?教師和學生是教學系統的兩大要素,教和學是教學工作的兩個基本方面,教學質量由教的質量和學的質量決定,因此,全面管理就是既要抓教的管理,又要抓學的管理,並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1.教的管理
決定教的質量的因素有三方面,即教師素質(包括思想素質、業務素質、身體素質)、教學環節質量和教學研究。所以,我們在教的管理上就緊緊抓住了教師素質提高,教學環節和教研工作三個方面。
第一、教師素質提高。重點學校的教師隊伍應該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扎實的業 務功,較高的教學水平和現代教學的理論修養,並且應該有一批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做了三方面的努力,一是抓中青年教師的業務進修和繼續教育,以便更新知識提高素養,使他們的知識層次和業務水平都上一個新台階,以適應現代化教學高要求的需要。我們特別重視骨幹教師的外出考察和參加高層次的研討交流活動。我們認為這是培養高水平教師的重要途徑。二是進行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提高教師的理論修養。教育理論貧乏,教育思想陳舊是我校教師中普遍存在的問 題,也是阻礙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理論的再學習就具有特別的重要意義。我們把教育理論的學習規定為教研組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指定學習書目,安排時間,並制定了檢查措施。為了推動教育理論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我們還請教育科研部門專家開設系列講座,舉行專題研討,集中解決一些教育思想的突出問題。另外還請各方面的人士來校傳遞科技方面、改革開放方面、教學改革方面國內外的各種信息,活躍了思想,開闊了眼界,提高了認識,促進了思想觀念的更新。三是開展教學經驗總結活動。對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是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總結是提高的途徑。因此,我們把總結規定為教學工作的一個環節,把每人每學年撰寫一篇論文作為制度貫徹執行,並把論文作為教師教學成果的組成部分,認真評選、獎勵並記入本人的教學檔案,同教學成績一樣成為教師職務評定、評選和提乾的依據。對教師隊伍的提高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第二、教學環節的管理。教學諸環節的管理中我們突出了課堂教學的環節。對課堂效益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的能力和水平,課堂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來自教學的研討活動,通過研討深化對教學規律的認識、探討共同問題的解決,探索舊的教學方法 的改革,開辟新的教學途徑。而舉行各種公開課是開展這種研討和探索的極好形式。通過幾年的實踐我校逐漸形成了系列公開課的制度。這些公開課按檔次、目的和內容形式的不同分為三類。一類叫觀摩課,這是最高層次的公開課,請高水平的教師擔任,在全校范圍內舉行。目的和作用有三:一是展示特色,鼓勵創造特色;二是展示教改成果,推動教學改革;三是樹立典型,指導教學。這類課每學期文、理科各舉行一次。另一類叫研究課。由教研組安排,推薦本學科專題研究承擔者或由較高水平的教師擔任,目的是開展專題研究或成為本學科存在問題的解決進行探索。這類課在教研組范 圍舉行,每學期2-3次。對這類課要求是,要選擇有價值的課題,對課堂教學要進行集體設計,課後對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第三類叫試驗課。這類課在備課組內舉行,每學期每人一課,目的是實現課堂教學研究的群眾化,把全體教師都吸引到教學改革的研究中來。這三個層次的公開課均實行一課一研討的辦法,就是每次公開課後要有不同形式的研討會。這樣就形成了每學期的公開課系列和研討系列,每學期全校僅校級和學科級的公開課就有20多個,要舉辦20多次研討,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有力地推動了教學質量和教師水平的提高。
2. 小學語文教育論文
相關資料,僅供參考
淺談語文教學中情境創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如何進行語文情境的創設就是一個焦點問題。最初,很多語文教師將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局限在課堂導入的范圍之內,於是語文課出現了熱熱鬧鬧開場,匆匆忙忙結束的怪現象。幸好,現在這種錯誤傾向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扭轉,人們對於語文教學情境創設問題的理解和研究也有了可喜的進展。如,人們這樣給語文情境創設下定義: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製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地發展,提高教學效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情境的創設可以包括以下2個方面:1. 利用導入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程學習;2.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那麼到底怎樣才能達到我們的預期目的呢,我主要談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
語文情境教學的幾點認識
摘要 情境教學具有情感性互動性等特點,能較好地帶動學生投入課堂氣氛中來。本論文主要從情境教學的特點、方法出發,結合平時教學實踐及點滴感悟,融入自己的分析總結,切實地提出有關情境教學的認識。
淺談「情境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情境教學」是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應運而生的一種現代教學方法。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認為,「情境教學」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生無意識的心理特徵,通過圖片、音樂、文學語言等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再現教材情景、背景或環境,從而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反應,給學生以強烈的真實感,以更好地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要求,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即情景、背景或環境)。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以現代教學手段為媒介,積極開展「情境教學」使學生自融其中,融情入境。「情境教學」具有以下的主要作用:
情境化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
一、語言描繪,帶入情境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導語設計的好與不好,將直接影響整節課的課堂效果。可以說,好的導語是開啟學生興趣之門的鑰匙。教師如果能通過巧妙的導語設計,把學生的感情引入到課文情境中來,那將會為這堂課的成功奠定基礎。
語文情境教學初探
一、「情境教學法」的內涵
情境教學簡單地說就是創設一定的情境,激起學生的情,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的需要,創設一定的場景或氛圍或提供具體的活動場景,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能夠主動學習,迅速而准確地理解教材內容,促使他們的心理機能和諧、全面地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
關於語文情境教學的幾點經驗
一、導入情境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課伊始,教師如果能通過巧妙的導入設計,調動學生,創造出學習、競賽、思考、優美等等各種於課堂教學目標相對應的情境,那就為一堂好課奠定堅實的基調。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常有這樣的體會,當一節課的開始學生們積極發言,那被調動不僅是學生,甚至還包括我們自己。可以說,好的導入,是打開學生興趣之門的鑰匙。可是萬事開頭難,以下是我參考眾多名師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後的一點感想。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設計
一、情境教學的界定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書先生灌輸式的教授方式在中國延續了千年之久,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可否認同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有很大的聯系。如今中國千百年來的封建制度的影響雖然已經減弱,但在教育領域內起的消極作用仍然不可忽視,現在的教育中還存在著「教師教是為了應考,學生學也是為了應考」的觀念。
3. 從本課程中任選一個專題,撰寫論文,題目自擬。 選題建議:(1)闡述對當代小學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的認識
寫論文為了總結、交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課程教學評價的新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深入探討、研究課程教學評價中的突出問題,以及提高課程教學評價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應用功能,海峽兩岸的同行通過多方協商於2006年4月22—23日在天津召開了海峽兩岸課程教學評價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天津市教育委員會、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市教育科學學會和天津市河西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和天津市河西區教育局承辦。來自全國的與會代表約有二百人參加了研討。
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課程教學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代表們集中研討的議題主要有四方面:課程評價的現狀與展望;課程評價的基本問題;有效課堂教學的評價標准;課程教學評價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圍繞議題,代表們提交了四十多篇有一定研究價值和學術原創性的論文。研討會採取專家代表發言與分組交流討論相結合、理論學習研究與實際操作實踐相結合、教師上示範課與代表集中聽課和評課相結合等形式,對幾個主要議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探討。
一、我國課程評價的現狀和主要問題
毋庸置疑,課程評價是制約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瓶頸」。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向前發展,人們對課程評價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對課程評價的關注和研究越來越多,對課程評價現狀和突出問題的反思和探討越來越深。但是,在我國課程評價的現狀與人們對課程評價的理想和期待之間,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海峽兩岸在課程評價的現狀和突出問題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一)祖國大陸和台灣地區課程評價的現狀
在祖國大陸,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課程評價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心的重要話題和研討的難點問題。有學者認為,從總體上看,與台灣地區相比,大陸對課程評價的理解更為寬泛。在功能方面,人們要求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教學實踐改進的功能。有人主張,我國中小學的課程評價應發揮診斷課程問題、調控課程設計、監督課程實施以及推進課程建設的作用。在課程評價體系的建構方面,大陸的課程改革要求建立三種評價體系。一是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通過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二是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評價反饋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三是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的執行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同時,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在實際評價運作方面,人們在課程改革前後已經或正在實施多種形式的課程評價。比如,課程改革開始之前需要進行的需求評價(即課程問題的診斷性調查);對課程標準的事前評價與修訂評價;深入開展的教材評價研究;課程改革實驗區有關課程實施狀況的評價(如課堂教學評價);以及各地開展的形式多樣的課程評價活動(如校本課程評價);等等。
由於各人在價值觀、知識觀、教育觀以及人生經歷經驗的不同,人們對課程評價的理解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有人認為,課程評價是指根據一定的標准和系統的信息對一定課程產生的效果所作出的價值判斷。也有人認為,課程評價是在課程開發過程中通過對課程價值的調查、分析、協商、判斷,逐步達成共識,促進課程不斷改進和發展的反饋調節系統。又有人認為,課程評價是一種研究課程價值的過程,是由判斷課程在改進學生學習方面的價值的那些活動構成的。
在我國台灣地區,課程評價習慣上稱為課程評鑒。台灣地區教育研究院的同行認為,台灣課程評價研究大致可劃分三個時期:1995年以前為第一個時期,主要是台灣地區控制的課程改革與評價;1996—2000年為第二個時期,主要是指教科書開放後的課程改革與評價;2001年以後為第三個時期,主要是指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的課程改革與評價。現在台灣的課程評價范圍主要包括課程教材、教學計劃和實施成果。課程評價實施的權責分三個層次:1.台灣地區──建立各學習領域學力指標,並督導地方和學校課程實施成效;2.市縣當局──負責辦理與督導學校舉辦各學習領域表現測驗;3.學校──負責課程與教學的評價,並進行學習評價。評價方法採用多元化的方式實施,兼顧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人們把評價結果作為改進課程、編制教學計劃、提升學習成效以及進行評價後的檢討的依據。
(二)我國課程評價中的主要問題
課程評價研究,在我國大陸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歷時並不長。可以說,課程評價研究,在我國課程研究領域依然是一個薄弱環節。當前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已進入關鍵階段,課程評價問題已成為這輪課程改革的難點、熱點和焦點問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課程評價的組織系統有待進一步完善
從理論分析來看,課程評價的主體具有多元的特點,課程評價的范疇也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整合性,根據系統論的觀點,課程改革的推進需要具體明確中央、地方和學校應有什麼樣的課程評價職責。有代表指出,課程評價的組織需要建立國家、地方和學校三個層次的評價體系。但是,從實際評價的運作來看,評價主體流於單一,過於強調或應付自上而下的行政意義上的評價(包括外部專家受行政部門委託進行的評價)。而地方和學校層面的課程評價卻存在缺失的問題。
2.課程評價理論與課程評價實踐之間的矛盾問題亟待進一步研究解決
眾所周知,科學的課程評價理論是來自客觀現實的課程改革與評價實踐活動,並對課程改革與評價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的。目前,課程理論工作者在課程評價研究領域業已取得比較豐富的理論成果,有些理論對課程改革實踐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這並不是說課程評價的理論研究已經健全成熟了。在我國,課程評價的「實有功能」與「應有功能」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對課程評價在課程決策、課程研製、課程實施以及課程改革與創新方面的作用認識與研究得還不夠。這說明課程評價理論研究對課程改革的實踐層面上的問題關注得還不夠,對一些諸如課程評價機制的健全問題、具體可操作的評價標准和指標體系的研製問題等缺乏深入的研究。同時,部分理論研究者在譯介和借鑒國外課程評價理論方面還存在嚴重的不足,比如,脫離本國國情實際的照抄照搬,認為國外的都是先進和創新的等等。課程評價理論不能轉化為指導課程改革與評價實踐的依據,評價理論與課程改革實踐之間「兩張皮」或油與水的現象日益凸顯。
3.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存在不平衡
有代表提出,課程評價在價值取向上存在三種偏向:一是,課程評價更多地著眼於課程實施及其效果,而對相關的課程決策和課程設計的評估比較薄弱;二是,更多地考慮課程的工具價值,而對課程的內在價值有所忽略;三是,更多地關注課程評價的監控功能,而對課程評價的反饋功能體現不足。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現在已逐漸認識並積極解決這種課程評價中的不平衡問題,比如,人們在思想上已逐漸接受關注整體、關注過程、關注發展等新的課程評價理念。
4.課程評價的內涵與外延需要明確和規范
與會代表對一些課程評價的相關概念的認識還存在不大一致的地方。有人認為,我國目前的課程評價主要還集中在學業評價方面,把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教學評價是我國比較重視的一項評價活動,但它往往是作為一個獨立的過程,沒有重視與課程之間的聯系,沒有把課程作為教學活動的起點和基礎來對待,因此,在相當程度上學生的學業評價或教學評價就代替了課程評價,這樣課程評價也就失去了很大部分的改進與決策功能。也有相當部分代表基於課程方案說和教學事件說,認為課程評價與教學評價和學業評價之間有聯系,但三者不是一回事,應該有所區分,課程評價是一個獨特的領域。
二、有效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研究
關於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標准問題,是本次課程教學評價學術研討會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也可以說,是課程評價研究中更加具體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無論從代表們向會議提交的相關論文的數量和比例來看,還是從實際研討中代表們聽課、評課的投入來講,都說明大家對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極大興趣和關注。根據代表的大會發言和提交的論文,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及其標準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課堂教學評價還存在一定問題
有代表認為,由於課堂評價思想多樣、課堂評價情景復雜、課堂評價指標難度大等原因,導致人們對課堂評價的把握不一,以至於現實課堂評價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課堂評價的定量化問題、理想化問題、權威化問題、形式化問題以及功利化問題等,有人把這些問題比喻為課堂教學評價的「痼疾」。也有代表從教學價值觀的角度分析認為,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存在價值錯位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三點:以經濟學中「投入產出」的觀點簡單機械地套用到教學活動中;強調量化和可測性,忽視質性評價;注重結果的有效性而忽略過程的有效性。
(二)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論依據和價值取向
1.理論依據
科學的富有創新的高層次的理論,是課堂教學評價活動的指導和依據。有代表認為,指導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論可能有很多,但人們無法迴避課堂評價的教學原理,教學原理是衡量課堂的砝碼。如果課堂教學評價不以教學原理作為衡量標准,可能會使評價偏離主題和目的,使評價成了為了評價而評價。因此,教學原理是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和理論基礎。不同的教學理念會產生相異的評價運作方式,其中發展性教學、教育性教學、社會性教學和建構性教學是適應當代教學要求的現代教學原理,可以作為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教學論基礎。也有代表主張,把系統科學理論引入課堂教學評價,認為課堂教學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學信息等要素組成的系統,將系統科學理論引入課堂教學評價目的在於改善並增強課堂教學系統的功能。
2.價值取向
課堂教學評價標准,實際上反映了評價研究人員的價值取向。有代表認為,課堂教學評價是以事實判斷為基礎的價值判斷,評價的價值取向決定評價指標體系的方向。有效教學實際上是一種教學合理性的追求,而這種合理性就其內在結構來說應該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一。有效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這種合理性,並要處理好過程價值和終極價值、中心價值和非中心價值的關系。也有代表認為,以人為本是課堂評價的指向標。因為課堂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地方,課堂的好壞會嚴重影響學生今後的健康發展,所以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導向,以師生的共同成長發展為目的。知識(課堂的中介)、美德(課堂的理想)、交往(課堂的本質)和發展(課堂的價值),是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方面,評價它們的核心就是要體現人的存在和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為了克服評價中單一價值取向的弊端,有代表主張,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甄別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之間、一元評價與多元評價之間、外部評價與內部評價之間、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之間、紙筆評價與表現評價、科學主義取向評價與人文主義取向評價之間的關系,並讓它們之間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
(三)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標准
顧名思義,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標准,就是教學評價活動的准繩和尺度,主要是解決教學評價「評什麼」和「怎樣評」的問題。在這方面的研究,代表們也都有自己的見解,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教學評價標准由教學活動評價標准、師生發展狀態評價標准和師生工作績效評價標准三方面構成
所謂教學活動評價標准,是指內含於教學活動中的標准,主要包括活動的目的性、活動組織的精巧性、活動的參與程度、活動的連續程度、活動的吸引力、活動參與者的自由程度、活動的靈活程度、活動的高雅程度、活動的層次性、活動的合適性以及活動的獨創性等等。所謂師生發展狀態評價標准,是指師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發展狀態,對學生而言,發展狀態目標體系一般包括知識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社會性發展、品德發展、獨立性發展、個性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創新能力發展以及學習能力發展等;對教師而言,其發展狀態主要包括講授水平、學術水平、實踐智慧、人格魅力、駕馭課程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指導學習的能力、反思能力、回應學生的能力、促進知識內化的能力、教學觀照生活的能力、培育主體的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的能力以及教學創新的能力等。所謂師生工作績效標准,是指教學活動結束後教師和學生的外顯的效果,一般是以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標志。
2.有效教學評價標准一般包括評價的指標體系和評定標准
所謂評價指標體系,是指有效教學評價的內容規定;而評定標準是對指標體系的程度規定。有效教學評價標准要關注四個變數:教學主體的復合性,教學內容的發展性,教學過程的和諧性,以及教學環境的支持性。基於這些教學變數的考慮,有效教學評價標准主要有五項:其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其二,用教學目標引領學生發展是有效教學的依據;其三,學生主動參與是有效教學的關鍵;其四,重視學習策略教學是有效教學的重點;其五,突出創新素質的培養是有效教學的最高境界。
3.課堂評價標准具有一定結構性
課堂教學評價標准具有一定的結構性,包括善於講解、設計環境、調動學生、運用手段和選擇目標五個維度。評價研製者在考慮教師的實際和學科專家關於評課標準的建議的基礎上,制訂更加正式的課堂教學評價量表。在此基礎上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編寫評價手冊,最終形成具有導向性、適切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
(四)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運作
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運作,主要解決的是教學評價的設計和實施的問題。教學評價的設計,實際上是教學評價標準的具體分解。教學評價的設計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工作:確定評價類型,制訂教學目標,規定評價內容,選擇評價方法,以及選用評價工具。具體地講,第一,就評價類型的確定來說,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區分出不同的評價類型。比如,根據評價實施的時間,可將評價分為安置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第二,教學目標的制訂,是教學評價設計中的重要環節,在教學目標的陳述中應包括具體行為(包含具體行為的目標被稱為表現性目標或表現性標准),讓評價者根據這些行為判斷目標是否實現。第三,在評價的設計中,評價內容是圍繞教學目標來確定的,不同類型的教學評價所關注的內容是不同的。第四,評價方法的選擇是依據評價內容而定,常用的評價方法是測驗、觀察、鑒定和調查等。第五,評價工具的選用旨在支持不同的評價方法,不同的評價方法需要相應的評價工具。比如,測驗法對應的工具有試卷、答卷紙、答題卡和評分標准;觀察法對應的工具有行為檢查表、等級評定表和學習日誌;鑒定法對應的工具有任務單、材料與工具、量規;調查法對應的工具是問卷和訪談提綱等。
有效教學評價的實施一般包括三個前後相連的環節,即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以及反饋結果。當然,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也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改進或改革的過程。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改革,需要把握兩大重點,一是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全面發展;二是課堂教學評價要突出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發展。為了指導學校課堂教學的良性發展,推進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有的實驗中學通過認真研究一堂好課的評價標准制訂了「三優化」和「六維度」的課堂教學評價量表。所謂三優化,即優化教學目標(20分)、優化教學過程(60分)和優化教學手段(20分),所謂六維度,即參與度(包括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三個二級指標)、親和度(表現在主客體之間和教學環節之間)、自由度(體現在時空上、學習面貌和訓練中)、整合度(主要包括三維課程目標的有機整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與教學目標的整合以及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練習度(包括動口、動手和動腦的全方位訓練、體現學以致用的意識以及設計練習題)以及延展度(時間、內容、教學預設和生成、學生發展)。有的中學在課堂教學的個案評價分析和統計檢驗的基礎上制訂課堂教學評估導向量表,表中設列一、二、三級指標和對應的權重。
三、課程教學評價與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和課程是構成學校教育教學的兩個基本要素。中小學教師是學校課程實施的主體,也是課程評價的主體之一。可以說,課程教學評價不是單一的評價問題,它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有人認為,課程教學評價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基於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對教師來說,最直接、最具體的課程教學評價就是課程實施中的評價。有研究者通過調查發現,有很多教師要求改革教師評價機制,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就要對學校管理評價制度進行改革。有些教師呼籲:「減少不必要的量化評價指標」,完善工作中的評價機制。這說明的是,學校要建立有利於教師長期發展的評價機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保障。
有代表提出:同行評價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其有效性深受教師文化的影響。根據實際評價結果,同行評價可分為事不關己的同行評價、基於人際關系的同行評價和真實的同行評價三種類型。但是,只有當教師真正把同行評價當做一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式時,評價才能發揮出效果。因此,也有代表建議,應該把評價標准作為教師教育的內容。有的學校把課程教學評價的研究納入「名師工程」計劃,認為建立科學的課堂評價體系對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它能激勵教師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強烈的研究慾望,自覺地把科學的評價(如評課)當做提升專業技能的有效途徑。
四、對課程教學評價研究的展望
課程教學評價的主體與客體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課程教學評價的研究也不會停止前進的腳步。與會代表對未來的課程教學評價進行了建設性的展望,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主要有:1.進一步加強課程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提高理論的原創性、本土性和實用性;2.明確各級課程評價主體的職責;3.建立系統的合理的課程教學評價機制,比如,評價的中介機構等;4.加強學校層面的課程評價,釐清校本課程評價的圖像;5.擬訂完整的課程教學評價指標;6.建立豐富的系統的課程教學評價資料庫;7.切實改變課程教學評價中的不利現狀,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過度注重結果導向、由上而下的外部評價、評價目的模糊、評價結果未能善加利用;8.通過制度改造(取得制度支撐)、觀念改造和方法改造,走出課程教學評價的兩難困境。
4. 什麼是小學教育學論文
1、小學教育專業畢業論文選題
在小學(某某)學科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教師專業素質研究
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德問題研究
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習落後學生積極性的研究
改進小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論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的藝術
(某某學科)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試論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試論小學生(數學,語文,自然....)自學能力培養
試論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朗讀
試論小學生自然課實踐能力的培養
試論小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論小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
論小學生愛家鄉品質的培養
試論學生中獨生子女愛他人品質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
論("我"或某某教師)在小學(語文,數學,自然....)學科中教學的特色
教師期望在小學生發展中的作用
試論小學生的合作學習
試論小學生的研究性學習
試論小學生綜合性學習
試論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踐
論活動課程評價的理論與實施
小學班級建設中學生幹部選拔與培養
論優秀班風的建設
在開展班級活動中預防危險事件發生的理論與實踐
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生(語文,數學,自然,英語,音樂....等某學科)能力發展的評價研究
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研究
論小學生作業批改的藝術
小學教學中的考試改革研究
校本課程的研製與發展
小學各科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材分析,網路資源分析,教學軟體分析,課外讀物分析等)研究
"大語文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
語感與小學語文教學
口語交際與小學語文教學
論文寫作要求:
選題:根據建議選題,學生與指導教師商議,題目不要太大,以免空泛和難以駕御
結構:按照《畢業論文寫作》要求,要結構完整,包括題目,摘要,關鍵詞,前言(論證選題意義,目的,范圍,簡述前人研究情況和自己論文研究重點),正文,結論,引文注釋(腳注),參考文獻(10篇以上).以上內容缺一不可.
論文寫作邏輯清晰,內容充實.
5. 小學教育理論
1.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小學兒童發展和教育領域里的各種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
2.觀察法可分為人工觀察和非人工觀察。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和現場實驗兩種。
3.遺傳和胚胎環境影響、社會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學校教育因素
4.行為主義學派的學習理論、認知學派的學習理論、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
5.,形成問題的表徵,知識技能的調用,解題成果評價
6.兒童的責任感,兒童的理智感,兒童的焦慮
7.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這三個基本成分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就是這些基本成分共同發生作用的一個綜合過程。
8.(1)相同要素理論.這是由桑代克在20世紀初提出的.認為原先的學習情境與新的學習情境有相同要素時,原來的學習才有可能遷移到新的學習中去.而且相同要素越多,遷移的程度越大.
(2)泛化理論.賈德認為,遷移的重要條件是學生能夠自己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所謂泛化理論是指學生能夠把自己在一種情境下得到的經驗加以"泛化",並把它推廣應用到另一種情境中去.
(3)轉化理論.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學習遷移實際上是一個轉化或者說是關系轉化的問題.理解兩種情境中手段—目的的關系,即找到共同的關系或完形是產生遷移的基礎.
(4)認知遷移理論.羅耶認為,遷移的可能性取決於在記憶搜索過程中遇到相關信息或技能的可能性.這樣一來,教育的問題便成了如何增加學生在面臨新問題時提取在課堂里習得的相關材料的可能性.
9.①信息加工的模式 ②社會互動的模式 ③: A.經典性教學模式
10.幼稚的 天真爛漫的 好動的 好奇的 模仿的 成功的
http://cache..com/c?word=%D0%A1%D1%A7%3B%B6%F9%CD%AF%3B%B5%C4%3B%D0%C4%C0%ED%3B%CC%D8%D5%F7%3B%D6%F7%D2%AA%3B%B1%ED%CF%D6%3B%D4%DA%3B%3A%3B%D3%D7%D6%C9&url=http%3A//www%2Egn%2Ejstvu%2Ee%2Ecn/gndd/upinstrimg/20053181726010%2Edoc&b=0&a=41&user=
6. 小學教育的論文選題有哪些
你要看一下你自己究竟研究的是哪一方面,您小學教育只是代表你的專業,要看你具體研究的哪一個專業方向,跟你所擅長的去確定題目,你也可以找你的老師去商量。
7. 急需一篇論文《對當代小學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的認識和評價》
我國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的生存現狀和發展趨勢
一、我國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的發展現狀
根據國家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來看,在未來5-10年,中國教育培訓市場潛在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其中中小學教育培訓將超出一半,並且以每年30%速度增長,這將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市場。目前全國品牌化的教育機構像新東方、環球雅思、清華少兒外語等教育培訓機構占據英語、課外輔導等行業領頭地位。而中小機構發展面臨著危機。我國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
二、我國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的存在和發展優勢
(一)教師隊伍的組成
優秀負責的教師是許多家長給孩子選擇教育培訓機構所關注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培訓機構的老師一般都是培訓機構自己招聘的。他們的教師隊伍一般由一些有著豐富教學經驗並已經退休的老師、部分正在從事教學的一線教師、學歷較高的一些在校研究生、博士生組成,一些實力較好的培訓機構甚至還會聘用一些外籍教師。這些教師學歷高,教學經驗豐富,能夠迅速地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快速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二)課程設置和教材的選用
在課程的設置上,教育培訓機構會充分考慮到學生本人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在教材的選用上,有的直接引進國外或是港台地方的原版教科書,有的是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實際教育需求自行設計。因此,比普通的中小學的教學更具有前瞻性、趣味性。
(三)教學的過程
大多數教育培訓機構實行的是小班教學或者是一對一教學。讓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更為親密,真正做到互動教學、體驗式教學。教師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不足,並為其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和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力求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獲得最大的培訓成效。
8. 小學教育教學論文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模式探索
摘要:我校語文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下,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主動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且通過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深化學生的認識,最終使學生能夠主動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講授灌輸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創設情境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階段,可以依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實際情況,將兩個階段合起來進行。
關鍵詞:創設情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
(一)模式的理論基礎及指導思想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式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教師和同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灌輸知識的方式,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主動獲取知識。
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我轉變了教育觀念,將課堂教學變成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和創造者。我們經過反復研究、論證、提煉,依據學科特點,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和歸宿,構建了「創設情境—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這種教學能讓學生逐步由以教師主導的「他主學習」,走向以獨立自學為主的「自主學習」,最後達到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的目的。
(二)模式的教學程序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流程如下:
教師 學生
創設情境 明確目標
分層指導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總結評價
1.創設情境:通過各種手段,創設生動、具體的語言環境,拉近語言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使死的語言成為活的生活。教師可以通過圖片、錄像、動畫片、學生表演等多種方式,以活動為載體,設疑激趣,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如在《ai ei ui》一課識字部分的教學中,導入時播放《春天在哪裡》的音樂,讓學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並利用書中的情境圖和兒歌的表演,讓學生在愉悅之中鞏固了知識。
2.自主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知識,教師分層指導,有針對性地啟發、引導學生圍繞目標進行觀察、閱讀、思考、嘗試、聯系等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去分析、解決問題。
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經驗是在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為此,在教學中必須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提供給學生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最初教師的幫助可以多一些,以後逐漸減少,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我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原有經驗來記憶字,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如在識「白」字時,學生利用已有知識來學習,有的會聯系英語中的「white」來記憶;有的從字形上觀察說,白字像一個打開的易拉罐,當我喝飲料時,就會想到這個字……學生不但思維更加活躍,而且在自主探究的學習中掌握了學習的方法,也增強了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還要組織好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邊共同研討活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迸發出靈感的火花,從而體驗成功的樂趣。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討論,包括同桌互幫式、四人小組研討式、多人小組寫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據學習的具體內容及具體條件,安排學生自由發言,也可以在小組交流,然後派代表在全班匯報。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討論中所提出的疑問,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發展多向思維。師生關系應是解決難題的合作關系,教師要善於運用誘導的語言,緊扣目標,引導學生逐層深化,激活學生的思路。
在實際教學中,創設情境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階段,可以依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實際情況,將兩個階段合起來進行。
(三)模式的教學策略
1.氛圍和諧的策略。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應建立在新型的師生關繫上,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平等、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要與學生互動,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學生對話,要用激勵性語言來鼓勵評價學生,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培植自信,獲取成就感。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成為學生學習的朋友。
2.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實施這一模式的關鍵是問題情境的創設,問題情境的設計不單單是問題本身的設計,還包括問題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可採取:
(1)聯系學生原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
(2)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
(3)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3.群體討論。
4.交流合作策略。
(1)教師應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分組,提出討論,交流的內容和要求並加以有效指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交流。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印象加深,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和片面的認識。
(2)形成合作學習的氛圍,加強生生之間、群體之間的交流和問題,可擴大參與面,組織組際交流、互查、競賽討論等。
(四)教學模式的評價
1.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一教學模式,其突出特點是在教學活動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創設情境,學生發現問題,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2.閃現學生個性。
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閃現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策略,能表達出不拘泥於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嘗試多向思維,敢於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
3.凸現學生創新性。
在學習中,學生敢於質疑問難,敢於標新立異,有競爭意識。
4.體現合作成功。
這一模式,通過「學習共同體」實現人與人的溝通,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在相互表達、交流、評價、吸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
5.構建了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多向的思維交流,師生互動,教師能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構建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五)模式的特點及優勢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下,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主動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且通過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深化學生的認識,最終使學生能夠主動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講授灌輸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改變了課堂教學面貌,實現了五個轉變:(1)變僅以掌握課本知識為目的為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充分和諧地發展;(2)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為引導學生自主參與、主動探究式學習;(3)改變追求唯一結論的封閉式教學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互相研究,進行多向思維,鼓勵標新立異的開放式教學;(4)變教師講學生聽的靜態教學為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實踐活動的動態教學;(5)變教法的單一性為多種方法結合,綜合運用。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在教學中創造性地利用。
參考文獻:1、《教育理論》
2、《教學法研究》
9. 急需幫助論文《對當代小學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的認識和評價》
根據d一把符合一句香港回歸哈哈哈反對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