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中國孩子需要戲劇教育
戲劇表演在中國雖有古老的歷史,但在當今社會的普通國人生活中,仍屬陌生和小眾,就更別提校園課堂的戲劇表演教育了。與幾乎每所中學都設置了drama選修課的英美國家相比,中國的少兒戲劇表演教育可謂是一片荒漠。這與中國人內斂矜持、不善於自我表現的性格不無關系,也反映了升學壓力下應試教育單一化的無奈。
在西方,「教育戲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教學方式,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自己表演戲劇。隨著近幾年國內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觀念的改變,這種形式也正在慢慢被引入,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了「教育戲劇」教育方式。中學生乃至小學生、幼兒園的孩子們在國家大劇院、保利劇院、梅蘭芳劇院等一些大型劇院登台表演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由沃特少兒戲劇學院主辦的2017「我是主角」第二屆沃特少兒舞台劇團招募賽將於7月30日在深圳舉行新聞發布會,大賽面向全國少兒推廣兒童舞台劇,提升孩子的審美體驗,從藝術性視角拉近孩子與世界的距離。提倡兒童自編、自導、自演兒童舞台劇,讓孩子在兒童劇中快樂成長。
❷ 兒童教育戲劇對孩子有什麼作用
在西方,兒童戲劇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被稱為「教育戲劇」,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自己表演戲劇。在中國,這種形式也正在慢慢被引入,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了「教育戲劇」教學方式。中學生乃至小學生、幼兒園的孩子們在國家大劇院、保利劇院、梅蘭芳劇院等一些大型劇院登台表演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英國小學教師...約翰將課程主題戲劇化,做建構式的情境式教學,並於1911年出版了《戲劇方法之教學》,被認為是第一位以戲劇活動在教室內教學的教師。之後,在英美不斷有人把講故事、戲劇扮演、即興表演應用到課堂中來。 上世紀60年代,教育戲劇已經發展為一種普遍性的教學,大多數英國學校都有相應的科目。70年代,英國戲劇教師多洛絲·希斯考特與學者伯頓主張以戲劇作為媒介,學生要「親身經歷」過去的經驗去探索學習,這種教學方法建立了課堂內運用戲劇進行教學的主流理論。80年代,英、加、澳及北歐一些國家的公立學校將戲劇納入教學大綱,並且在語言課中也被應用。90年代各國國會通過包括戲劇學習在內的相關藝術教育法案。 在中國大陸,直到2000年以後,教育戲劇才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並且持續升溫。2001年頒布的國家《全日制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准(實驗稿)》,則首次將戲劇列入藝術綜合課程的幾大門類之中,並指出「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課程日益走向綜合,不僅音樂和美術開始交叉融合,戲劇、舞蹈、影視等也進入藝術課堂。」
❸ 黃愛華的中小學戲劇教育實踐與研究
自2003年開始在國內率先從事中小學校戲劇教育實踐與研究,率領戲劇教育研究所成員,在杭州市大關小學建立「杭州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實驗基地」,開展戲劇教育實驗研究。指導大關小學教師多次開設綜合藝術(包括戲劇)和多學科綜合語文課程公開課,開出了浙江省的第一堂綜合藝術課,引起媒體關注。指導大關小學舉辦五屆校園戲劇節,全校師生全員參與。指導大關小學教師寫作學科教學論文20餘篇,多篇在中央教科所「中華教育科研論文教案評優」中獲獎。下學期開始,將借鑒港台模式,指導大關小學老師在三、四、五年級開設戲劇課(興趣班)。主編出版《探索與實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戲劇教育》(林正范校長親自作序,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版),被教育專家稱為「開創了我國在基礎教育中開展非專業戲劇教育實驗研究的先河」,在海內外獲得廣泛好評。2009年11月榮獲「第五屆中國教育學會獎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杭州市第16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論文《學校戲劇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實踐構想》一文,開創性地提出學科性戲劇教育、滲透性戲劇教育、活動性戲劇教育三種中小學戲劇教育實踐模式,在中國教育學會第22次全國學術年會論文徵集和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排名第三)。
❹ 為什麼要讓孩子接受戲劇教育
戲劇教育能給幼兒帶來什麼?
一、戲劇作為兒童發展的手段 戲劇對於兒童的發展具有哪些價值呢?
通過什麼樣的戲劇教育能夠使戲劇真正成為兒童發展的手段呢?可以說,戲劇作為兒童發展的手段是首先被教育者所關注的。 美國的兒童戲劇學者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提出了「創造性戲劇」,旨在通過兒童的「做戲劇 」實現促進兒童發展的教育目的。創造性戲劇被界定為「一種即興的、非演出的、以過程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參與者在引導者指導下想像、扮演和反思人類真實的或想像的經驗。」美國學者艾林納・蔡斯・約克專門對創造性戲劇的兒童發展價值進行了總結,具體包括創造性、敏感性、流暢性、靈活性、想像力、情緒穩定性、社會合作能力、道德態度、身體平衡協調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 就拿創造性來說,兒童在創造性戲劇活動中,要把自 己完全放置到某一個想法中,自由地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思想、感受和信念,使自己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後來,美國兒童戲劇學者麥凱瑟琳進一步強調創造性戲劇是通過戲劇培養兒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表達,即關注兒童在戲劇中面臨的各種矛盾、沖突、問題。比如在一次「冬天裡的小鳥」的創造性戲劇主題活動中,教師預先設計了一個情景:一隻受傷的小鳥遇到了自私的樹和友好的樹,由兒童設想接下來發生的故事情節,裝扮成受傷小鳥的兒童面對傷痛、寒冷、飢餓,想辦法尋找幫助,而面對受傷小鳥的大樹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創造性戲劇正是通過兒童在戲劇扮演中嘗試各種解決辦法,促使兒童在「演戲」中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各種關系和問題,從而豐富了兒童的各種經驗。雖然,創造性戲劇表現形式是戲劇扮演,但是其教育目的不是戲劇作品的創造,而是通過戲劇培養兒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表達。創造性戲劇重過程輕結果,著重抓住戲劇「思考人生」的本質,也就是通過戲劇這種最能直接面對生活的藝術讓兒童學會思考、學會生活。 治療戲劇在兒童戲劇教育領域的出現,更加有力地證明了戲劇的心理治療價值,尤其對有心理障礙的特殊兒童。維也納的莫利諾博士專門將戲劇當作醫療的 輔助手段,他於1911年用戲劇來做兒童的心理疏導。 他讓兒童玩一種「即興戲劇」的游戲:先確定一個故事,比如格林童話的「小紅帽」,讓孩子們各自扮演一個角色,他們不必背台詞,而是根據角色的需要,揣摸角色的心理,自發地編說對白;指導者隨時做些提示或引導,並對孩子們的活動進行心理分析。莫利諾博士發現,對那些兒童演員來說,他的情感迷醉狀態是在第一次扮演的時候發生的,隨著表演次數的增加,這種 迷醉狀態會越來越微弱,攻擊性強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平和了,膽小緊張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勇敢了。戲劇的心理治療價值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它是讓兒童在假設的戲劇情境中反復體驗的,從而避免了真實錯誤導致的各種消極影響,使情感得到釋放和宣洩,可謂一舉兩得。 戲劇作為促進兒童發展的手段,在兒童的認知、社會性和情感等各個心理發展維度都能發揮其特有的價值,具有全方位的、多層次的、立體的教育價值。
二、戲劇作為教學的媒介 戲劇對教學具有什麼價值呢?
在西方「戲劇教學 」中,戲劇既可以作為教師教的媒介,也可以作為兒童學的媒介,這就是戲劇作為教學媒介的兩個層面的內涵。 英國兒童戲劇學者多蘿西・海滋考特作為「戲劇教學」流派的創始人,她大力將戲劇視為教學的媒介,即在教育教學中運用戲劇來豐富兒童的覺察力,使他們能通過想像發現現實,發掘行為表面下所隱含的深刻意義,比如在「中世紀的服裝」這一主題中,教師首先把兒童置身於一個中世紀的教堂情景里,兒童裝扮成中世紀的騎士等角色,然後進一步繼續主題的探索和學習。盡管戲劇教學出現了角色扮演,但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創造劇本或扮演角色,而是為了深入體驗學習主題。多蘿西・海茲考特把戲劇教學目標確定為提供反思和分析生活經驗的舞台,並通過扮演來驗證這些經驗,使兒童在戲劇活動中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一般來說即興表演是最好的形式,而且扮演和反思是同等重要的,各佔一半活動時間。另外在戲劇活動中,教師可以擔任某個角色,參與到戲劇表演中,這被稱作「教師入戲」,而當需要理清表演思路時,教師可隨時中斷表演,和兒童討論如何表演,然後繼續即興表演,這叫「教師出戲」。在這一點上,戲劇教學和創造性戲劇完全不同,在創造性戲劇中教師一般不會中斷兒童的即興表演。 塞西勒・奧妮兒也是「戲劇教學」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她認為,「戲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是創設供人分享的戲劇情境,即在一個虛構的世界裡探索和檢驗想法、問題、各種關系和有趣的領域,希望兒童能體驗快樂、覺察世界和獲得滿足,逐步有意識地掌握假裝扮演,並分享別人的感受和認知。角色扮演是「戲劇教學」的重要概念,兒童在扮演角色中能發現自己的潛能,逐漸改變他對周圍世界的偏見。在戲劇中,教師不是尋找答案,而是幫助兒童發現自己的問題,所以教師入戲不是為了表演得更完美,而是用熱情、想像和真誠和學生一起探索一個虛構的世界。 從戲劇作為教學的媒介來看,戲劇在課堂上的運用既能滿足教師有效教學的需要,又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兒童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
三、戲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
戲劇是一種藝術形式,這是戲劇的本質屬性。然而戲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進入西方兒童教育(非戲劇專業的)中,則是因為戲劇的藝術特性,尤其是戲劇作為一種劇場藝術越來越受到重視,由此,「劇場教育」形成了。劇場教育是英國戲劇教育的一種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布 瑞恩・維 。劇場教育不同於傳統的兒童劇場: 兒童觀眾也可以作為參與者參與到舞台表演中;戲劇是隨著兒童的創造而變化的,但是不脫離原有的戲劇情景和角色;一般來說,戲劇的文本是經過修改以適應兒童參與的需要;它的目的不是娛樂,而是要鼓勵兒童思考問題、親身感受各種情感。在這里,戲劇的藝術性得到凸顯,正如我們看到的劇場成為教育的空間,兒童既是觀眾又是演員。布瑞恩・維 在《通過戲劇的發展》一書中論述了他的戲劇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將正式劇場和創造性戲劇結合起來,發展出參與劇場,那就是向兒童 觀眾開放,使兒童觀眾成為參與者。首先,兒童觀眾的人數最多限定為10人,他們圍坐成一個圓形;其次,演員要掌握邀請觀眾表演的技巧,知道怎樣邀請、怎麼與參與者合作、怎樣把參與者送回座位等。在參與劇場中,兒童觀眾不受限制和約束,可隨時給演員提供建議,甚至可走上台來表演,當然這要得到主要演員和參與者的同意。年齡越小的兒童,參與表演越自然。在參與劇場中,當觀眾成為參與者時,創造性戲劇和兒 童劇場的區別就消失了。在劇場教育中,由於戲劇作為一種藝術,戲劇的主要元素———演員、觀眾、劇本、劇場等也進入到兒童戲劇教育的視野中,兒童不再是「創造性戲劇」或「戲劇教學」中所說的「參與者」,他們從「參與者」發展為演員、觀眾、導演、劇作家、舞台設計師、評論家等,努力使最初的想法轉變為行動,即通過戲劇的方式表達想法。此外,劇場的表演規則和生產規則也成為兒童戲劇教育所要涉及的內容。 從戲劇作為一種藝術的角度看,戲劇賦予兒童戲劇教育審美藝術的特性,在關注兒童的劇場藝術創造能力發展的同時,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參與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通過以上三個維度的闡述我們驚嘆西方兒童戲劇教育對戲劇教育價值的挖掘和利用:戲劇可以促進兒童的發展;戲劇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戲劇還能培養兒童戲劇藝術的審美能力。這些就足以說明戲劇已經給西方教育帶來了廣闊而豐厚的價值。此外,如果從兒童戲劇教育「工具論」取向和「本質論」取向的視角,深入探討這三個維度,我們就不難發現,戲劇作為兒童發展的手段和戲劇作為教學的媒介是一種「工具論」取向,這種取向的兒童戲劇教育重在通過戲劇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提高教學的效果;戲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則是「本質論」取向,這種取向的兒童戲劇教育看到了戲劇的藝術特性,重視了兒童戲劇藝術審美能力的提高。當然,當下的西方兒童戲劇教育已經出現了「工具論」和「本質論」兩種取向融合的趨勢,比如今天的「創造性戲劇」在即興的扮演中加入了劇場的諸要素,增強了扮演的藝術性,既強調了兒童批判性思考力和創造力,又滿足了兒童的戲劇藝術創造的慾望。但是,西方的兒童戲劇教育尚缺乏對戲劇藝術元素的教育特性和兒童戲劇經驗成長的認識和利用,從而導致工具價值和本質價值融合的形式化,這也正是我國兒童戲劇教育所要突破的關鍵所在。 總之,在強調兒童戲劇教育「工具論」和「本質論」兩種取向融合的深刻意義中,我們看到戲劇的各個層面上的教育價值在發展趨勢上呈現出一種融合的態勢,這也為我國兒童戲劇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❺ 兒童戲劇教育的作用
讓兒童通過想像、扮演和反思,鍛煉孩子的創造性、敏感性、流暢性回、靈活性、想像力、情緒答穩定性、社會合作能力、道德態度、身體平衡協調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在戲劇教育方面有些學校的理念比較獨特,比如六一藝術團,在創造性戲劇上重過程輕結果,通過戲劇這種最能直接面對生活的藝術讓兒童學會思考、學會生活。
❻ 中小學戲曲部分如何教學
,一般來說先寫教案的名稱,然後是活動的目的,活動准備,再下來是活動的過程。語言,數學,科學,美術教案的寫法差不多。如上述方法即可。如果是音樂活動則要加律動來安定孩子的情緒,還要練聲,結束部分要有表演或者復習
❼ 「中小學音樂教育戲劇培養計劃」項目啟動了嗎
日前,中國音樂學院國家美育研究與發展中心在京舉行《音樂劇教育基礎》編纂工作學術研討會暨中小學音樂教育戲劇培養計劃新聞發布會。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綱;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宋飛;中國音樂劇協會會長、作曲家王祖皆;中國音協音樂教育學學會會長、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美育研究會會長謝嘉幸參加了會議。
學術研討會由中國音樂學院國家美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秘書長丁旭東博士主持,來自中國音樂學院、北京大學、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國戲曲學院等擔任各章節任務的專家,分別就研究設計和寫作計劃等問題進行了發言、討論。
《音樂劇教育基礎》是中國音樂學院國家美育中心「中小學音樂劇教育培養計劃」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第一期由「珠江鋼琴集團」首席贊助,為期一年。會議期間,舉行了該項目的正式啟動儀式。
中小學音樂教育戲劇培養計劃」項目更利於培養孩子的興趣。
❽ 為什麼中國孩子需要教育戲劇 重要性堪比義務教育
戲劇表演在中國雖有古老的歷史,但在當今社會的普通國人生活中,仍屬陌生和小眾,就更別提校園課堂的戲劇表演教育了。與幾乎每所中學都設置了drama選修課的英美國家相比,中國的少兒戲劇表演教育可謂是一片荒漠。這與中國人內斂矜持、不善於自我表現的性格不無關系,也反映了升學壓力下應試教育單一化的無奈。
在西方,「教育戲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教學方式,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自己表演戲劇。隨著近幾年國內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觀念的改變,這種形式也正在慢慢被引入,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了「教育戲劇」教育方式。中學生乃至小學生、幼兒園的孩子們在國家大劇院、保利劇院、梅蘭芳劇院等一些大型劇院登台表演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英國小學教師約翰將課程主題戲劇化,做建構式的情境式教學,並於1911年出版了《戲劇方法之教學》,被認為是第一位以戲劇活動在教室內教學的教師。之後,在英美不斷有人把講故事、戲劇扮演、即興表演應用到課堂中來。
上世紀60年代,教育戲劇已經發展為一種普遍性的教學,大多數英國學校都有相應的科目。70年代,英國戲劇教師多洛絲·希斯考特與學者伯頓主張以戲劇作為媒介,學生要「親身經歷」過去的經驗去探索學習,這種教學方法建立了課堂內運用戲劇進行教學的主流理論。80年代,英、加、澳及北歐一些國家的公立學校將戲劇納入教學大綱,並且在語言課中也被應用。90年代各國國會通過包括戲劇學習在內的相關藝術教育法案。
在中國大陸,直到2000年以後,教育戲劇才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並且持續升溫。2001年頒布的國家《全日制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准(實驗稿)》,則首次將戲劇列入藝術綜合課程的幾大門類之中,並指出「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課程日益走向綜合,不僅音樂和美術開始交叉融合,戲劇、舞蹈等也進入藝術課堂。」
教育戲劇是多元藝術教育的最佳整合工具,是重要的綜合藝術教育課程,並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起著積極的作用,是今日少、幼兒教育一個新的「重心」。
教育戲劇作為一種教育的手段,在國內鮮為人知。但近幾年活躍的兒童舞台劇,卻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接受。綜合來說,兒童舞台劇有以下幾個特點:
1.著力塑造真善美的藝術形象,幫助兒童樹立人生坐標
由於兒童年齡較小,判斷能力差,接觸社會的機會少,對外界環境具有很強的依賴性,並且具有較強的吸收力心理,因此兒童舞台劇 中極少出現殺戮、仇恨的影子,其目的在於給幼兒樹立一個真善美的形象,讓幼兒以此為榜樣,在生活中學習、模仿。
2.結構單純,線索明晰
兒童舞台劇 的結構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前有序幕,後有尾聲)幾個階段,但劇情要快速展開,不可鋪墊過多,情節線索要簡潔不能過於復雜多變,因為兒童的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轉移,所以兒童舞台劇 都以緊湊的情節結構和明晰的線索牢牢抓住小觀眾的心。
3.情節生動,有故事性
戲劇就是以表演的形式演故事,兒童欣賞戲劇最關心的還是要有故事性,他們習慣於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認識人物、認識事件的本質,同時他們對新奇的事物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情節生動、故事奇特都會給兒童帶來極大的審美享受。
兒童舞台劇的觀眾無疑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真誠自然,是非分明,喜怒形於色,但他們也具有不穩定性,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喜歡輕松、多變的藝術形式。倘若舞台上故事情節環環相扣,演員個性鮮明、表演自然到位,舞美設計色彩鮮艷且與整部戲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那麼他們便會忘記現實而情不自禁地被帶入劇中。
要是這戲沒滋沒味,矯揉造作,孩子們也能一眼看穿,不管編劇、導演、演員再大牌,也不管舞台上的聲光電特效投了多少錢,他們會立刻張羅著喝水、吃爆米花、上廁所,那些精心設計的情節、有教育意義的台詞早就跑到爪哇國去了。
4.突出的動作性和盎然的童趣
動作是戲劇藝術的基礎。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支出:戲劇必須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戲劇藝術的直觀性要求劇本必須考慮設計一些適當的舞台動作,來更好地表現人物,展開劇情,同時也是真實反映生活的必要。兒童天性好動、好模仿,喜歡富有動感的場景,因此兒童戲劇的動作性要求比一般戲劇更為突出。其次要有兒童情趣,兒童情趣並不是簡單的逗樂,而是把兒童的性情志趣通過富有特色的語言、動作形象的表現出來。
兒童舞台劇作為一種戲劇的舞台表現形式,深受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在周末帶孩子走進劇院。但目前很多兒童舞台劇都是由大人演出,孩子來觀看的。孩子只是一個觀眾,並沒有完全參與到兒童舞台劇中來。試想,如果孩子能夠自己出演一台這樣的兒童舞台劇,是不是比僅僅作為一名觀眾,更炫酷,更有意義呢?這種深度參與的「體驗感」,是僅僅作為一名觀眾所體驗不到的。
在參與兒童舞台劇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孩子:最基本的能力——想像力與表現力、最重要的能力——創造力和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
沒有想像力和創造力,人類也就失去了進步的動力和作為「人類」的樂趣。現代社會中,孩子們越來越多地和機器打交道,跟機器學習語言,失去了和不同年齡段孩子溝通交往的過程,逐漸喪失了人類的社會性。通過兒童舞台劇的學習和訓練,孩子們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相處、交往、學習乃至爭吵,這都是鍛煉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最好方式。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們為了一個問題爭吵甚至大打出手,但是不一會兒又和好如初。他們就是在這樣的一個 過程中,完成自我成長和自我學習。
個人即使在其他方面很有能力,如果他的表現力不足,仍然不能出類拔萃。要想讓社會承認你,首先就要具備較強的表現力,一個孩子要進步讓老師認可,需要表現力;要晉升讓上司認可,需要表現力;即使在和諧幸福的家庭里,也是需要表現力。表現力是人們必須的基本能力,每個人都應該具有表現力,通過學習戲劇表演來培養想像力和表現力是最好的捷徑。
所以對家長們很負責任地說:孩子從小的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孩子某一項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而教育戲劇,是培養孩子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由孩子自己演出屬於自己的兒童舞台劇,對孩子來說,更是一種非常好的體驗。
由沃特少兒戲劇學院主辦的2017「我是主角」第二屆沃特少兒舞台劇團招募賽將於7月30日在深圳舉行新聞發布會,大賽面向全國少兒推廣兒童舞台劇,提升孩子的審美體驗,從藝術性視角拉近孩子與世界的距離。提倡兒童自編、自導、自演兒童舞台劇,讓孩子在兒童劇中快樂成長。
❾ 戲劇教育在國外有嗎
歐美國家的教育方式跟中國有著天壤之別,戲劇教育在歐美國家已成為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兒童從三歲開始學習兒童戲劇教育,戲劇教育真正目的—以戲劇為載體,不教任何錶演技巧,而是引領孩子們在虛擬的戲劇情境中體驗,沒有既定的台詞、動作、故事情節,培養孩子的觀察、想像、創造與反思。阿提斯的戲劇教育根據中國的孩子特點編纂的一系列課程體系。
法國將戲劇納入教學內容,歸納為「個人資源的內在與外在發展」「以藝術上的合作創作戲劇」「戲劇及劇場與社會情況的關聯」「建立審美上的判斷能力」四個方面,並按照年齡,從幼兒園至十二年級分成六個階段,由淺入深逐步完成一系列戲劇教育。
在加拿大,戲劇是學校中的一門常見的科目,從小學到初中均有戲劇活動。在高中階段, 專門的戲劇和戲劇藝術課程比初中和小學課程更為常見。此外,每年加拿大高等院校 培養出許許多多的中小學戲劇教師,進入到中、小學校園教授戲劇表演課程。
美國作為世界上教育發達的國家之一,它的戲劇教育從規模和質量上在世界也是少有可比的, 政府高度重視素質教育,以立法的形式確保素質教育的有效性。 1994 年,美國國會通過了 《2000 年目標:美國教育法案》,藝術教育第一次被寫進聯邦法律,將戲劇教育正式納入 幼兒園至高中的教育體系中。並將戲劇作為一門獨立的單科課程在中小學開設。
英國20世紀。英國的《教育改革法案》將戲劇教育列入學校正式課程,通過學生發揮想像力 扮演劇中人物等方式提高語言能力,促進審美與人格發展。同期,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等國也逐漸開始在學校中推廣戲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