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民國時期中小學科目
課程可以參考抄一下這個:http://culture.ifeng.com/shen/special/minguojiaocai/ziliao/detail_2010_12/01/3294719_0.shtml
英語開始大規模學習是從鴉片戰爭之後,最先由傳教士創辦的學校開始,1862年的同文學堂是中國最早的外語學院,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開始成為高中必須課。詳見:http://wenku..com/view/275d7ae84afe04a1b071de13.html
② 民國時期的教育
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有,但是當時是富人教育,絕大部分的農民特別是貧農和佣農以及工人都是沒有錢讀書的,因為當時教育並不普及,大部分還是以私塾為主,而能讀得起私塾的都是富人子弟。
③ 民國時期的教育有什麼特點
民國時期教育的特點是百家爭鳴,
接受西方文教思想,批判中國傳統文化,
重視人才,
教育和生產勞動結合,很多愛國人士積極投身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啟蒙百姓。
④ 民國初年的學制與現今比較
你要的應該是是民國初年的,那應該是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學制。不過為了以防萬一把1922的壬戌學制也放上來了。
民國時代,正式頒布過兩次學制,即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學制和1922年的壬戌學制。
一、壬子癸丑學制
民國元年(壬子年),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時,改革了清末1902年制定的壬寅學制,次年又作了部分修改,合稱壬子癸丑學制。這個學制批判了清政府的「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方針。它既有資產階級教育對道德的要求,又反映了儒家之美、恕、仁的道德意識。在壬子癸丑學制中提出的許多改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進步要求。主要有:(1)廢止小學讀經,禁止使用清學部頒行的教科書,廢止給畢業生獎勵出身的制度;(2)縮短了普通教育的學習年限,把原來壬寅學制中初等小學5年、高等小學4年、中學5年改成初等小學4年、高等小學3年、中學4年,即縮短了3年;(3)開始承認女子受教育的權利,提出小學可以男女同校,可以設立女子中學和女子職業學校。除直系教育外,還有師范教育和實業教育兩個系統。師范教育有中、高兩級,均是本科3年、預科1年;實業教育分甲、乙兩種,均3年畢業,分農業、工業、商業等類,所居地位為初等和中等兩段。實業教育與師范教育比較起來,實業教育的要求較低,僅相當於三年制的高小和四年制的中學。另外還有補習班與專修科和小學教員講習所等,是上述各校附設或特設的。
在推行壬子癸丑學制的同時,教育部又於1912年九十月間頒布了《大學校令》、《中學校令》、《專門學校令》,對各級各類學校的目的、任務、課程設置、入學條件等都作出了具體的規定。《中學校令》提出中學教育的宗旨為:中學校以完足的普通教育,造成健全的國民。規定學習的科目有生物、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這樣,課程的門類比過去合為一門就增多了,而中小學學習的年限卻縮短,就使學生同時學習的課時增加。另一方面,中學生畢業後不可能全部升學,這時學生年齡尚小,缺乏參加工作的能力。這樣的學制,對中學畢業後的出路帶來了問題,就需要設法解決。
在《大學校令》和《專門學校令》中提出,高等學校的宗旨為: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才,以應國家需要。這是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又規定大學設評議會和各科教授會,審議全校各科教學和其它重要的教育問題。這清楚地體現了教學民主和高等學校里以教學為主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對清末學制中在大學以上的通儒院改稱為大學院,相當於後來的研究(生)院。大學分為壬子癸丑學制圖文、理、法、商、醫、農、工等科,並以文、理兩科為主。凡只設法、商而不設文科者,不得稱大學;只設醫、農、工科而不設理科者,也不得稱大學。各省已辦的高等學校程度不齊,教學上有困難者可改為預科,附設於大學。這些改革和規定,確實有利於保證教學質量,也有利於物理教育的發展。另外,在《大學校令》中又提出,除高等師范學校外,其它各級各類學校,均可允許私人或團體開辦。這項措施,一方面為此後的教育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為外國教會在我國開辦學校提供了依據,而且日益擴張,造成了喪失教育自主權的後果。
二、壬戌學制
民國初年的壬子癸丑學制,主要精神是廢止讀經尊孔,這是一次很重要的改革。但是這個學制所採用的學校系統是以日本學制為藍本的。由於政治局勢的影響,在執行中又出現了幾次復辟倒退。有些已經廢除的內容又卷土重來。從民國元年至1919年「五四」運動前的八年中,發生了袁世凱、張勛,段祺瑞的三次復古活動,總是含有恢復讀經尊孔的內容,而削弱自然科學的教育。他們的反動措施,不斷地受到革命人民的批判和抵制。此時,留美學者回國的日漸增多,美國教育家杜威和孟祿相繼來華,美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逐漸引入我國。國內各教育團體在新文化運動民主與科學口號的推動下,提出了許多改革的要求。對壬子癸丑學制中存在問題的討論,開始於1916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教育聯合會第二屆年會上,討論後指出兩個問題,一是壬子癸丑學制所規定的中學學習年限為4年,而《中學校令》中規定的教育宗旨是要求給予「完足的普通教育」,這是難以達到的。而且中學畢業後繼續升學者僅佔十分之二三,又無法補足其缺失。二是由於學習年限太短,學生在校時缺少謀求職業的訓練,畢業後就缺少就業的本領,因此,中學畢業後在升學、就業兩方面都感到困難。為此建議教育部改變普通教育的宗旨,由「完足的普通教育,造成健全的國民」,改為「以完足的普通教育為主,而以職業教育、預備教育為輸。」教育部接受了這個建議,於1917年3月通令全國普通中學增設第二部,招收志願於中學畢業後就業的學生。課程設置可以酌減而增加工業、農業或商業的課目。這一增設第二部的辦法,是對壬子癸丑學制關於課程過分劃一所作的變通。然而,執行這種變通辦法的學校很少。原因是,進入普通中學的學生,不願選擇這種職業性質的學科,而且學校又需要增添教師和設備,就是增設第二部的學校,也僅開商科,因為開設商科,不需要增加多少設備;有些已經進入第二部者,又請求轉入普通科。因此,這種變通辦法,並不能解決普通中學存在的問題。本來,國外的中等學校並不是採取統一的模式的,一般都分為初中、高中兩級,各學習3年,美國的初中是普通中學,高中則採取分科制和選課制;德國的中等學校,分文科學校和實科學校。壬子癸丑學制規定中學學習年限只有4年,所以全國教育聯合會認為中學學習年限必須改為6年,則上述問題才可以得到解決。因此於1922年(壬戌案)9月提出了《學校系統改革案》稱《壬戌學制》,這個改革案於同年11月經大總統批准後公布。
現今的還真的是很難說,大部分的如下吧:
小學的學制六年
初中三年
高中三年
大學學制四年(醫學類為5年)
但是有的貧窮的地方不是這樣的,而且還有彈性學制。
而且所謂的現今的學制范圍也很寬泛,各地的具體實施也各不相同。
我也就只能憑著我的知識盡力而為了,胡言亂語之處莫怪。。。呵呵,算是略盡綿薄之力吧
⑤ 民國時期教育制度是怎樣的
民國時期, 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在教育制度上先後進行了兩次學制改革,內 推動了學前教容育制度的發展。
(1)蒙養園制度的建立。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並公布了「壬子癸丑(1912-1913 年)學制」 。將蒙養院改為蒙 養園,收未滿 6 歲的兒童。同年,教育部還公布了《師范學校令》和《師范學校規程》 。由於民國初年這幾項法 規的頒布,就使蒙養園制度得以確立。
(2)幼稚園制度在學制體繫上的確立。1922 年 11 月,教育部通過《學校 系統改革案》 ,這就是所謂「新學制」 ,又稱「壬戌學制」 。此學制規定:幼稚園招收 6 歲以下之兒童。正式將幼 稚園列入學制系統。
⑥ 民國時期的小學是如何進行公民教育的
在《灌縣風物(暫定名)》第一篇中,我們考證了該影片的拍攝時間和地點。其中,學生的服飾、學習環境和課本成為了探索影片「秘密」的線索。圖為學生上課的情景。影片的鏡頭停留在了《中國公民(第五冊)》(張耿西等編)課本的某一頁上,即「十一我要孝順父母」。此文實際上是成語「綵衣娛親」的故事。文中寫道:「生我?我的是父母。我不和父母淘?猓?閌切㈨?。老菜子是春秋?r的楚??耍??淺P㈨?他的父母,到了七十多?q,父母?是活著。他想父母的年???大,我???天天想法子使他??快?貳S幸惶歟??氳攪艘?ü?O有趣的法子。他??晌煥先說教夢葜凶?攏?約捍┝艘患?五綵衣服,故意?作小孩子的模?櫻?詬改該媲疤?盼枳牛??母改縛戳耍?揮X哈哈大笑。」圖為掃描自《中國公民(第五冊)》(1939)第259版。從課本的扉頁的「編輯大意」可知,該課本是遵照當時教育部頒布的小學公民訓練條目進行編輯。課文均以故事為中心,其目的主要是使兒童根據故事的具體意義來體會課文的內容,正如圖二中的「十一我要孝順父母」。該課本課文的排列順序是按照先個人、次家庭、再次及社會國家,顧及「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的教育原則。這些要求在課本的目錄中一一體現:先是有關於自身的衛生和行為習慣,後是有關於思想意識等內容。圖為該課本扉頁中的《公民訓練條目考查表》,說明學生需對相應的公民訓練內容進行學習或實踐,並進行記錄和考察。除此之外,影片鏡頭對學生的洗漱場景非常「著迷」,停留的時間足足25秒,從學生刷牙一直拍攝到學生用肥皂洗手。我們可以從以上內容推論出這段影片能夠反映當時的公民教育和新生活運動。而這一點,在文獻中也有所反映。據《灌縣教育志》,民國二十四年,國民政府制定了「小學公民訓練目標」四條和「小學公民訓練德目」十八項。1936年,國民政府經過新一輪的調整後頒布了新的課程標准。小學部分設置了公民訓練,並且在其中加入新生活規律,實施方法更為具體。
⑦ 民國時期很重視教育嗎
民國時期最重視教育的地方蔣介石總結過,就是“匪區”。至於其他地方連經費都保證不了,就更談不上重視了。
現在吹捧民國教育的人不少。然而1933年5月15日,蔣介石在演講中對蘇區和國統區的教育進行了對比,對於蘇區的教育進行了極大的肯定,並批評各地對教育毫不重視,挪用教育經費成風。
匪區裡面最緊張的,就是教育!最有紀律的,就是教育,最有精神的,也就是教育!而我們現在各地方的情形卻不然……土匪他們什麼經費可以少,教育經費一定要籌到,我們卻反而要常常拿教育經費來做旁的用。
⑧ 民國時期有哪些教育大家
有傅斯年、潘光旦、陶行知、葉聖陶、陳鶴琴及舒新城。
他們都經歷五四新文化的洗禮,都非常愛國又非常重視西方現代教育理論的引進,都認為教育的宗旨是人格的培養,都反對知識的灌輸和現代科舉制度。
⑨ 民國時期的學校是什麼制度
在我國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學的辦學主體是 多元的,學校自主考試,學生可以同時報考幾所 大學,最後自己決定上哪所大學。 學生為考上好學校而展開的競爭,與學校為 錄取到好學生而展開的競爭,匯聚到一起,最終 將實現各種教育資源的最優配置.這是目前我們都 能看到的狀況. 而在民國時期,最典型的大學招生錄取制度:學 校自主考試,學生可以同時報考幾所大學,最後 自己決定上哪所大學。 國立、私立、教會大學共存,中國大學出現 了一個多元時代. 在民國時代,大學的辦學主體是多元的,既有 政府創辦並撥付經費的國立大學(包含省立、市 立),也有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國立的北京大 學、清華大學固然是辦得非常好的大學,但南開 大學、廈門大學、復旦大學、光華大學也辦得極 好,它們卻是私立大學。在當年,它們完全可以 和國立大學比肩,而且它們都是綜合大學,具有 非常優良的人文傳統。有些當時的私立大學至盡 仍是非常優秀的高等學府. 至於教會大學,1915年統計,共有36所。基 本上最好的醫學院都是教會大學,比如協和醫學 院、設在長沙的湘雅醫學院、設在成都的華西協 和大學醫學院。燕京大學則是教會大學中非常出 色的綜合性大學,其校園就是古色古香的燕園, 即如今的北京大學所在地,而燕京大學最後一任 校長,就是大名鼎鼎的司徒雷登。比較出色的綜 合性教會大學還有輔仁大學、東吳大學(那裡的英 美法研究是最好的)、嶺南大學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根本不可能設想有什麼 全國統一的高校錄取考試制度——大多數大學不 是政府的,政府怎麼能夠代替大學組織出題考 試?在這種辦學主體多元、甚至非國立大學占據 主流的制度下,當然只能是各學校完全自主地考 試招生,國家教育部僅制定有關招生原則,進行 協調。 大學獨立招生錄取,也是當時「大學獨立、學 術自由、教授治校」原則的必然要求。大學要獨 立,當然包括獨立地按照自己對學生的要求考核 學生;學術要自由,當然需要在選拔人才方面的 自由;而教授治校,當然也包括教授們按照自己 的標准錄取學生。 因此,在民國時代、尤其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 代,各校都獨立地組織招生錄取。考試形式與錄 取方式是靈活多樣的,一般是先公布招生章程, 向社會通告招生人數、報考資格、考試科目、考 試的時間、地點和入學相關事宜,然後自行組織 命題考試,確定錄取標准,並自行錄取學生。考 點的設置往往根據生源情況而定。
⑩ 民國時期的學堂教育
[民國]民國時期的教育 時間: 2006-08-04 來源: no source 一、 學前教育
民國時期,隨著西方幼兒教育思想的傳入,兩次學制改革重視女子教育並兼及學前教育,使學前教育機構正式納入學制系統,學前教育比清末有了較大的發展。如據有關部門的調查,1911年上海只有幼稚園2所、幼稚生100餘人,1918年已有幼稚園12所、幼稚生400餘人,1926年則有幼稚園21所、幼稚生800餘人。同時,北京及諸多大中城市也出現了一批學前教育機構。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1928年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通過了陶行知、陳鶴琴等人提出的「幼稚教育案」7件;其中《各省各縣各市實驗小學設立幼稚園案》規定從該年度起實驗小學必須創辦幼稚園。1932年教育部頒布《小學組織法》,規定「小學得設幼稚國」。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學前教育的發展,到1936年,幼稚園、幼稚生數已分別達到1283所、約8萬人。抗日戰爭期間,我國學前教育遭受重創。抗戰勝利後,我國的學前教育恢復較快。1947年的幼稚園、幼稚生數已超過戰前最高水平,分別為1301所、約13萬人。民國時期最著名的幼稚園有1923年陳鶴琴創辦的南京鼓樓幼稚園和1927年陶行知創辦的南京燕子礬幼稚園。
民國時期還出現了專門培養幼稚園教師與保育員的機構和專門的幼稚教育研究機構。如北京女子高師1916年附設保姆講習科;張春1913年在南通創辦幼稚園保姆傳習所。蘇州景海女子師范學校1916年附設幼稚師范科等。最有名的數國立幼稚師范學校。該校前身為陳鶴琴1940年創辦的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1943年改名國立幼稚師范學校並添設幼稚師范專科部,是我國最早、民國時期唯一單獨設置的國立幼教師資培養機構。抗戰勝利後遷至上海升格為國立幼稚師范專科學校,所以它又是民國時期我國唯一的國立幼稚師專。為適應幼稚教育迅速發展的需要,1927年由陳鶴琴、陶行知等發起組織了「幼稚教育研究會」,1929年擴大為中華兒童教育社。它以研究兒童教育、推進兒童福利和提倡教師敬業精神為總目標,致力於中國幼教理論的探討交流和幼稚園的推廣,並出版了《幼稚教育》、《兒童教育》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