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的教育體制及概況是怎樣的
美國的教育是先有教會和私立學校後有公立學校,故傳統的教育體制是地方分權制和公私並舉制。
美國立國時的憲法規定,聯邦政府無權干涉各州的教育。1865年南北內戰結束後美國開始感到設立中央教育領導機構的必要性。
1868年才在內政部中設教育總署,也只是管理很少的聯邦教育經費,為各州的學校提供幫助和咨詢,直到1979年才正式建立了聯邦教育部。 各州的教育委員會和下屬的地方學區委員會,與基層學區委員會仍然分別掌握各地的教育大政,發展計劃,經費分撥等實權。 但聯邦政府由於教育經費的不斷增加和1958年以來幾部教育大法(如<國防教育法中小學教育法天才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等)的頒布實施,使中央政府的教育政策逐步滲透到州和地方, 對全國施加有力的影響。
教育既以全民為對象,並涉及到每個家庭和個人的未來,故教育既是國家的大事, 又是各州和地方政府及社會團體的大事,大家都把人力,物力,財力,精力投到教育上,使形成教育多軌制,調動起多方面辦教育的積極性,運用市場經濟的規律辦" 三全"(全民,全面,全程)教育,這是美國教育體制的最大特色。這比單純靠政府出資(單軌制)辦學,按計劃經濟規律去辦教育有更高的效率和良好的效果。美國眾多的社會團體(宗教,工會,企業)和教育團體(教育基金會,協會,研究會)對推動美國的教育改革起了巨大的作用,如天主教,卡內基,福特,洛克菲勒等基金會,以其雄厚的資金和強大的輿論來推動教育的各項實驗,教改,科研及設立新專業,傳播先進經驗,提出教育宗旨與政策建議等,其影響力和潛能往往超過政府部門。
美國教育的多元文化主義是美國教育的國策,多元文化教育是使多民族移民融入美國主體文化的最大途徑。" 歸化主義" 是用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去壓迫,消滅或混合別的文化。而" 多元文化主義" 則是把一國中的多種民族文化接受為特色的,獨立的成份,在平等的基礎上認同與互補。
美國文化教育的高水平也決定了美國在世界科技方面的領先地位。在美國人看來,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美國的法律規定兒童6-16歲必須入學。美國的公立學校由政府稅收支持,學生免費入學;私立學校多由教會支持。美國的學校按年齡階段分為以下四類:
1。初級學校:1-6年級(6-12歲)
2。初級中學:7-8年級(13-14歲)
3。中學:9-12年級(15-18歲)
4。大學(學院):一般為4年制(18歲以上),另有「研究院」或「專業學院」,為大學畢業學生從事研究而設立。
美國大學目前實行准學士、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制,分別代表本科和研究生兩大類教育4級不同的學術水平。此外美國大學還頒授榮譽學位,此種學位並不反映學術成就,而是對於社會有傑出貢獻者的承認。
兩年制學院,又稱初級或技術學院,大部分為公立,多半為地方社區所舉辦,故一般稱為社區學院。
四年制學院,大體有兩類:一類是文理學院或文科學院,另一類是獨立的專科學院。
上述兩類學院學制一般為4年。文理學院和文科學院向畢業生頒授的最普遍的學位是文學士和理學士,專科學院則授予專業學位。
綜合性大學,進入這些專業學院學習,往往需要有4年制大學的本科學歷,學制通常為3-4年,時間長費用高。綜合性大學頒授學士、碩士和博士3種學位。
Ⅱ 小學生國防教育資料
小學生國防教育資料:
1、國防教育是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的完整和安全,防禦外來侵略、顛覆威脅的建設與斗爭,對全民傳授與國防有關的思想、知識、技能的社會活動;
2、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為增進全民的國防思想、國防知識、國防技能和身體素質,以及有利於形成和增強國防觀念、國防能力的各種類型的社會活動;
3、國防教育是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對全體公民進行具有特定目的和內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動。
(2)美國小學國防教育擴展閱讀:
國防教育介紹:
1、國防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具有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作用。
2、國防教育是關繫到國家生死存亡的社會工程,國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增強全民的國防意識和國防精神。
3、國防教育是國防建設的重要措施,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防教育
Ⅲ 小學生國防教育
投擲、遠足、國防法規講座、國防科技常識學習等,這些通常只有在連隊訓練計劃表上才能找到的課程,現在卻編入了小學老師的教學計劃;攀登越野、實彈射擊、野外生存、急救技能比武等平時也只有在部隊訓練場才能看到的課題,卻成了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們的必修課程,這是筆者在剛成立不久的寧波市國防教育實驗小學看到的可喜一幕。
國防實驗學校把學生在「減負」後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利用起來,幫助大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育觀、價值觀作為國防教育的宗旨。他們充分利用現有國防教育資源,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採取集中和分散、課堂和課外教育相結合的方法,開展一系列以國防教育為主體的雛鷹爭章活動、假日小隊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真正把國防教育融入到素質教育中去。
國防實驗學校收集了有關國防教育影視片、圖片、書籍、軍事模型等資料,專門聘請了海曙人武部幹部作為軍政教員,自己編寫了《分年級教育目標及參考活動》和《小學生國防教育》等教材,針對小學生普遍存在的身體素質差、自護自理能力弱、依賴思想強等特點,並結合學生們正處於長身體、長知識的青年期和學文習武、增強素質最佳時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開展系統化的少先隊國防教育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組織紀律觀念。
學生的家長們對建立這樣的國防實驗學校大都報以支持和贊同的樂觀態度。他們說,這樣既能讓子女們學到有關國防的地理、法規、歷史、科技等基本的理論常識,還能經受隊列訓練、爬越障礙等體能上的鍛煉,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懂得洗衣、疊被子、打水、洗漱、沖開水等基本生活本領,更重要的還學會了家長和老師們所期盼的獨立生活和自己照顧自已的能力。可以說,每一次教育後最大的感受是學生變成熟了,小孩更懂事了。
國防實驗學校校長盧雄偉告訴筆者,學生知識上達到的水平只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其自信心的樹立,學習主動意識的培養和學習潛能的開發。「減負」不能以降低教學質量為代價,提高教學質量也不是惟一的目的,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把「減負」後留給孩子們的時間,轉化為讓孩子自我發展和主動發展的空間。抓住「減負」的有利時機,運用「兩條腿走路」的方法開展國防教育。
一方面把國防教育與學生所學的文化授課內容緊密相結合。例如語文教學時的國防知識寫作、革命傳統知識講座,數學課中的軍事知識應用計算,地理學中的軍事地形及現地踏戡等等,讓同學們在替移默化的文化學習中接受國防教育。另一方面國防教育與活動開展和培養學生實際動手動腦的能力相結合。在現代高技術信息時代,國防教育要不斷賦予新鮮的內容,通過國防教育培養學生們的創作精神和創新意識。例如把國防知識與學生的第二課堂製作航模、船模相結合,把體育課程與隊列、軍體操和軍事智能游戲相結合,組建一些與國防知識相關的興趣小組。
Ⅳ 美國教育體系是怎樣的
美國的教育分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兩大系統。
公立學校從小學(某些地區從學前班回開始)答到高中學費全免,大學的學費比私立大學便宜一半以上(但對外州居民則無此優惠)。
私立學校學費昂貴,遠遠超過歐洲發達國家和同屬於北美的加拿大,但一般師生比例等都占優勢,教育質量比較高。
美國的教育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學校和老師有很大的自主權,最近某些州開始設立標准化考試,所以等於有了教學大綱,這受到了許多老師、學生和家長的抵制。
美國的小學各地的定義不同,大部分和中國相同,指一到六年級,但是也有五年級甚至四年級就算中學的。所謂高中,一般是指9-12年級這四年。
美國的大學除了可以從公立和私立劃分外,還可以按性質分為綜合性大學(包括本科和研究生)、文理學院(只有四年本科,沒有研究生)和社區大學(學制不等,類似中國大專)。
美國的碩士研究生常常只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完成,比中國短,但是博士研究生文科常常要讀六年。另外,醫學、法律等專業在美國屬於研究生階段而不是本科專業。
Ⅳ 小學國防教育《軍事理論和知識》教案
小學國防教育教案
學習目標:
1、國防教育是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上級關於加強小學生國防教育的指示精神,提高國防教育質量。
2、通過國防常識、國防地理、國防科技等各方面教學使學生掌握部分淺易的國防常識、國防科技等知識,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學會從小熱愛祖國,立志獻身國防。
學習過程:
第一課
國防立法,兵強國安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母親。母親的安危,同每一個公民的利益息息相關。每個公民都應該熱愛祖國,熱愛母親,為保衛祖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做出貢獻。
為了確保祖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我國制定和頒布了許多國防法規,他們是我國國防事業不斷發展,兵強國安的保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它規定:「保衛祖國,抵制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國家加強武裝力量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增強國防力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法則規定:「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滿18歲的男性公民,應當被徵集服現役。當年未被徵集的,在22歲以前,仍可以被徵集服現役。根據軍隊需要,可以按照前款規定徵集女性公民服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義務依照本法的規定服兵役。」
此外,國家還有一些其他法規,如《徵兵工作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官服役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等。總而言之,各種國防法規的建立,是兵強國安的保證。
第二課
部隊里的千里眼——軍事衛星
在軍事上,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要知道對方首先要看清對方。觀察儀器主要包括四大類:
(一)、光學觀察鏡 (二)、紅外線夜視儀和微光夜視儀
(三)、雷達和聲納 (四)、偵察機和軍事衛星
其中要數軍事衛星飛得最高,看得最遠,情報最全面。
據有關資料統計,從1958年到現在,世界各國共發射軍用衛星2千多顆,約佔世界各國航天器發射數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在五十年代末期,一些發達國家就開始研究試驗人造地球衛星用於軍事的問題。到六十年代中期,各種軍用衛星已經相繼投入使用。七十年代之後,軍用衛星得到很大的發展,已經成為一些國家現代作戰指揮系統的戰略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國約有70%的長途軍事通信是經衛星傳送的。
軍用衛星種類教多,主要包括:偵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反衛星衛星等。一些民用衛星也兼有軍事用途。
在軍用衛星當中,數量最多、應用最廣的是偵察衛星,主要包括:照相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導彈預警衛星、海洋監視衛星四種。1973年10月中東戰爭期間,美國和原蘇聯競相發射衛星偵察情況。美國通過衛星偵察,發現了埃及二、三軍團的接合部是個薄弱環節,將情報提供給以色列。以色列軍隊化裝偷渡蘇伊士運河,切斷了埃及軍隊的後勤補給線,造成埃及的被動。在此同時,原蘇聯總理柯金西帶著衛星照片飛往開羅勸說埃及停火。在偵察衛星日益發展的今天,任何重大的地面目標和軍事行動,要想完全滿過衛星的眼睛,是越來越困難了。
軍用通信衛星是負擔各種軍事通信任務的衛星,包括戰略通信衛星和戰術通信衛星。前者提供全球性的戰略通信,後者提供地區性戰略通信。衛星通信就是利用衛星作為中間接力站,進行遠距離無線電通信的一種手段。要實現衛星通信,不僅地面上要設地面站,而且必須利用天上的地球同步衛星。所謂地球同步衛星,就是運行周期與地球運行周期相同,方向也一致。一顆同步衛星可覆蓋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如果在赤道上空等距離布放三顆同步衛星,基本可以實現全球通信。現在世界各國和軍事組織都建立起自己的空間通信衛星網路。
軍用導航衛星是通過發射無線電信號,為地面海洋和空中軍事用戶導航、定位的人造地球衛星。軍用導航衛星定位精度高,能在各種氣象條件下和全球范圍內提供導航信息,而且用法簡單。
軍用測地衛星用以測量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重力場以及地磁場分布,地球表面上諸點的精確地理坐標和相對位置,它是大地測量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手段。重力場分布的不均勻性等因素與計算導彈彈道、導彈的慣性制導系統有極大的關系。如果忽略了這些因素,洲際彈道導彈的命中精度會產生相當大的誤差,影響戰略武器的效能。
軍用氣象衛星是為軍事需要提供氣象資料的衛星。精確的氣象預報對於各級軍事指揮員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如氣溫對戰爭的影響,在高溫或高寒區作戰,要考慮對人、武器裝備等的影響。在霧天要考慮霧對艦船的航行、飛機起降的影響。有時還要利用氣象的變化完成戰斗任務。氣象衛星已成為執行戰略任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軍用反衛星衛星是一種以干擾和破壞衛星為目的的作戰手段,反衛星武器日益受到重視。反衛星衛星與空間觀測網,地面發射監控系統組成反衛星武器系統。這個系統在接到命令後,將反衛星發送到預定軌道上,根據目標衛星的運行軌道,啟動變軌發動機,作變軌機動去接近目標衛星。使用核彈頭和火箭將其摧毀。目前反衛星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正處在技術發展和探索階段。
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人造衛星的數目將日趨增加,更多地服務於戰爭的需要。
堂上活動:(1)欣賞各種衛星的圖片。
(2)到部隊去看各種觀察儀器。
(3)用小望遠鏡來觀察遠處的景物。
Ⅵ 誰有小學國防教育教案
知識目標:1、了解什麼是現代戰爭以及現代戰爭的特點。
2、了解戰爭對環境有哪些破壞因素。
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們的分析能力和認識事物的能力。
2、提高學生們的表達能力和評價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而戰爭會給我們的家園帶來無盡的災難。通過本課的學習,要讓學生們知道戰爭帶給人類的是無盡的痛苦,同時也帶給了我們美麗家園一次次沉重的打擊。我們應該珍愛我們的地球,善待每一個生命。培養學生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保護我們的家園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了解現代戰爭的特點,以及戰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傷害。
教學難點:如何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保護我們的家園。
教學過程:
導言:
高科技的文明,給我們這個世界帶來了不斷的進步,我們的生活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高科技也帶來了越來越先進的武器,當那些政治家、軍事家的野心越來越大,戰爭也開始變得頻繁。那些威力巨大的殺傷性武器,給人類帶來的沉痛的災難,也讓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它是宇宙中最美麗的藍色星球,我們不希望戰爭來肆意破壞這樣的美好。
教師播放戰爭中空襲情景的影片,請學生們討論。
教師:一枚導彈炸毀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房屋,還有許多美滿幸福的家庭和一個個無辜的生命。請同學們來談一談你所知道的戰爭的故事,和對它的看法。
學生分組討論。選舉代表發言。
師生共同學習討論:
現代戰爭越來越多的是使用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那麼什麼是現代戰爭呢?現代戰爭是指在現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戰爭。它有四大特點: 1、突然性增加;2、破壞力增強;3、立體戰爭;4、組織指揮更加復雜。而破壞力增強是現代戰爭特點中最主要的。
教師提問:有哪位同學知道日本的廣島和長崎的大災難?(請同學發言)
學生回答:1945年的8月6日和9日,美國用兩枚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突然襲擊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市,造成了40多萬人死亡,30多萬人失蹤。兩座城市瞬間變成了廢墟,破壞程度達到了60%——80%。
教師提問:同學們還知道這次的核襲擊,有沒有其他的破壞?
學生回答:有。除了人員的傷亡,城市的毀滅,還有很多人受到了核污染,導致了身體基因變異,後代中出現了很多的畸形兒,甚至於廣島和長崎兩座城市很多年土地是寸草不生。
教師總結:同學們說得很對,戰爭給人類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同時給我們的生存環境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教師出示大屏幕,請同學們觀看幾組圖片。
第一組圖片的內容是伊拉克戰爭後,城市被嚴重毀壞,大量的百姓流離失所,不得不全體移民的場面。
教師講述:在戰爭中受傷害的婦女和兒童,有些孩子的生命永遠的終止了,他們甚至還沒有我們在座的同學年紀大,有些孩子身體和心靈上留下了永遠無法磨滅的傷痕,所有的一切或許會成為他們一生的陰影。他們無法像我們一樣,幸福快樂的生活、學習。
第二組圖片的內容是戰爭過後,環境的嚴重破壞。樹木、植被全部都被燒毀了,留下了光禿禿的山,只看到了石礫和塵土。大量的動物也沒有倖免與難,河邊、平原、山地……到處都有那些可愛的小動物們的身影。
教師陳述:戰爭帶來了什麼?除了毀滅還是毀滅,看看這些無辜的生命,瞬間就被戰爭給摧殘的變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屍體。他們再也無法感受生命的美好了。
有的學生問:他們為什麼要打仗?要傷害那麼多無辜的人?
很多學生回答:他們是為了利益,為了資源。
學生說: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就要傷害那麼多無辜的生命,實在是太可惡了。為了那短暫的利益,就要給別人帶來那麼大的災難和痛苦,而且還把那麼漂亮的地方變成了垃圾場,太不應該了。
第三組圖片的內容是優美秀麗的風景圖片。讓圖學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蔚藍的天空、湛藍的湖水、清翠的草木、五彩的花朵……到處都是一片生機盎然的美麗景象。
教師提問:想一想,你都見過哪些美麗的景色,把它用語言描繪出來,讓同學們一起感受一下。
學生描述:
1、我們的家鄉臨江,就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界線是那麼明顯,每個季節都有非常獨特的景色。……
2、我去過長白山,那裡的景色真的是美麗極了。連成片的原始森林,還有那麼都我都不知道名字的花草樹木,可漂亮了。神秘的天池,清清的天池水,配上蔚藍的天空,一下子就分不清天和水的區別了。還有像銀河一樣的瀑布,讓我流連忘返。……
教師總結:在同學們的描述中,我彷彿看到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同學們描繪得非常好,讓我們知道了我們的身邊,我們的地球還有那麼多美麗如畫的風景。這些風景應該是我們盡全力去保護的,不能讓人隨便破壞,
教師提問:你能假設一下,如果這些美麗的景象沒有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嗎?
學生回答:如果這些景象都沒有了的話,那麼整個地球可能就會變得像月球或者其他的星球一樣,到處都是塵土,沒有水,沒有植物,沒有生命,更不可能會有人。到處都是死氣沉沉的景象。
教師小結:
同學們的發言都很好。正如同學們所說,如果戰爭越來越激烈,會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毀滅掉,那麼我們的後代,再想看到這樣的景象,恐怕只能是在畫里才能看到了。我們應該熱愛和平,反對戰爭,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保護我們地球上那些美麗的東西,為了人類能夠更好地在地球上生存,為了人類世世代代都能看到這些美麗的風景,我們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課後知識拓展:
同學們在課後,以小組為單位寫一篇小短文。內容就是你對環境保護的一點看法或者是建議。可以上網查詢資料,也可以從一些書籍上查閱。
Ⅶ 美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教育改革時間分別是多少
美國歷史上經歷了6次教育改革,具體如下:
1、第一次改革浪潮:「新課程」運動1958年到60年代初期
1957年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使美國政府為之震驚,而公眾則把目光投向了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上,責備美國的宇航技術落後是學校教育質量下降所致,進而認為這是進步主義教育偏廢基礎性、系統性,降低學術標准所造成的惡果。
美國政府很快就將國防建設與教育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並於1958年頒布了《國防教育法》,確立了以培養高科技人才為目標的教學新體系。
2、第二次浪潮:20世紀60年代中期伴隨著民權運動而開始到70年代
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初、中等教育法案》。該法案要求根據各學區貧窮兒童的數量分配資金,通過為小學、初中學生提供課本、器具和實物來確保貧困生有足夠的學習資料,資金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控制,到1966年,這項計劃的投入總額達120億美元。
3、第三次改革浪潮:「恢復基礎」運動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
70年代,促進教育機會平等仍然是美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聯邦的法案為那些處於教育體系邊緣的人們帶來了成功和鼓舞。1972年,國會通過禁止性別歧視的《教育修正法案》。1975年,由福特總統簽署了《全體殘障兒童教育法案》,以保證殘障兒童接受免費、適當教育的權利。
4、第四次改革浪潮:學校重建運動是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
1983年4月,美國國家高質量教育委員會發表了《國家處於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告,美國社會再次掀起了與「恢復基礎」性質相近的學校重建運動。重建「意味著規則、角色、關系體系的改變,以致於學校更有效地服務於現存的目的,或者一起服務於新的目的」。
5、第五次改革浪潮:教育選擇與國家標准運動1991年和1993年
美國教育改革的第五次浪潮是伴隨著「2000年教育目標」的出籠而掀起的,其著眼點是強調教育的國家標准。
1991年和1993年布希政府和柯林頓政府分別公布了指導整個美國教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和《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這兩份文件吹響了美國教育標准國家統一化的號角。
6、第六次教育改革浪潮: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
當時改革的基點是在工作場所的需要和條件下重新設計學校教育。這次運動的教育目標包括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場所順利過渡、信息技術的培訓以及強調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能力、決策能力、團體合作的課程設置以及僱主認為今日、未來雇員應有的技能等方面。
2005年1月14日,總統布希公開強調需要為高中學生的未來做更多的准備。他認為教育要保證每一個高中畢業生具有在大學和全球性競爭的工作場所取得成功所需的技能。
(7)美國小學國防教育擴展閱讀
20世紀50年代末期,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不僅激發了世界強國之間的科技競爭,而且引發了世界范圍的大規模的教育改革運動。在激烈的競爭與頻繁的改革中,美國的教育改革尤其引人注目,並對各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美國教育從時間上看,雖然只經歷了半個多世紀,但改革周期轉換的速度之快、改革內容變化之大是美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沒有出現過的。這些改革推動了美國教育的科學化和人本化進程。
本著「洋為中用」的原則,考察與分析當代美國教育改革的發展與變化及其所呈現的突出特點,無疑會對新世紀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深化與路徑選擇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