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中小學創新教育課程

中小學創新教育課程

發布時間:2021-02-10 10:20:25

中小學教育如何開展創新教育

論文:教育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自1999年6月,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把素質教育的重點定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上以來,全國各地對創新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已經歷了4個春秋。雖然理論研究方面,我們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作為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的基礎教育,在實踐中距離創新教育模式的確立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客觀地分析和研究其中的得失,才能加快創新人才培養的步伐。 本文從實踐層面就基礎教育階段創新教育的開展作嘗試性探討。 一、關於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 對於許多中小學教師來說,素質教育一詞可謂耳濡目染,而對什麼是「創新教育」以及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卻未必十分清楚,更不用說主動運用創新教育的理論去指導教學實踐。 創新教育是指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其核心是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為了應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著重研究和解決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等創新素質問題。創新素質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此,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在實際教學中就必須堅持素質教育的一個基本准則,即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以學生為主體,倡導個性化發展。 二、目前中小學在開展創新教育方面的偏差 1、開展創新教育的現狀 從各地的實踐來看,能夠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創新教育的中小學為數不多,其基本模式和途徑有以下幾種:(1)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進行創新教育。少數實驗學校以教育科研為先導,探索創新教育的實施。(2)開設專門的課程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3)少數地區的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開設專門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和手工製作課,來鍛煉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表演、合作等多種能力。(4)利用業余時間,組織科技製作小組,開展小發明、小製作活動。 2、阻礙創新教育實施的因素 (1)教育觀念陳舊,出現認識上的偏頗。教育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教育觀念、教育思想的轉變。長期以來,許多學校領導和教師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環境中,已經形成了一套以傳遞知識為核心的根深蒂固的觀念系統和行為模式。因此,在創新教育的實施中,就出現了思想認識上的偏頗,具體表現為:①對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粗淺,把握不到位。許多人認為開展素質教育,就是要多開展第二課堂、學科競賽,培養學生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體育及創造發明方面的能力,提高尖子生的學科知識水平及應試能力。固然,這些都是素質教育的范疇,但素質教育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技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其核心是德育素質和創新素質。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牢牢地抓住這個核心,堅定地進行教育改革、教育創新。只有這樣,素質教育的思想才能真正貫徹落實。②認為只有功課好的學生才有「創新基因」,而成績差的學生不可能有什麼創新作為。因而,不論做什麼事總照顧功課好的學生,讓他們有更多的鍛煉機會,而剩下的學生往往被遺忘。③強調共性,忽視個性。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學生個性的發展密切相關。但如今許多學校對學生過份強調整齊劃一、循規蹈矩,忽視甚至壓制有不同想法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樣長期下去,只能變相地「奴化」學生的人格,何談創造性的培養和發展。④不自覺地將知識學習與創新素質的培養割裂開來。由於「應試壓力」的增大,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一切時機一味地「強塞硬灌」,希望學生記憶並掌握更多的書本知識,而根本無暇顧及學生的承受能力及創新素質的培養。這種把傳統教學方式發揮到極致的高耗低效做法,已經沒有什麼潛力可言了,應該靜下心,回過頭來反省一下。 此外,知識與創新,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它們完全是統一在同一個教學過程之中的。 (2)在實踐中,重形式而輕內涵。這幾年,國家雖然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招生上擴大了入學率,在考核內容方面作了相應的調整,但依然動搖不了「中考」和「高考」作為基礎教育「指揮棒」的特殊地位。結果,越是重點學校,越是名牌學校,就越不敢在探索創新教育的征途上做先鋒,爭當表率。目前,中小學在對待開展創新教育的問題上有以下幾種態度和做法:①上級部門不檢查,可以置之不理,一切圍繞升學率。②象徵性地開展一些第二課堂活動。③在常規教學中,能積極開展一些有益的、廣泛的,但屬淺層次的探討,如公開課、調講賽、觀摩課、研討課等。④在非高考科目中,開展一些課題實驗研究。目前相當一部分學校未能把創新教育真正擺在重要的戰略發展地位上來。這必然導致某些學校宣稱的所謂「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其實只是一層美麗的外殼。如此狀況怎不令人擔憂! (3)缺乏創新型教師 創新型的學生需要創新型教師來培養。我國教育由於早期受前蘇聯教育家及其理論的影響較深,使得現在絕大多數教師都是在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起來,普遍缺乏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如今讓他們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其最大困難就是首先突破自我,實現自我創新。 三、創新教育究竟離我們有多遠 教育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培養、提升受教育者的創新素質,也能抑制、扼殺之。關鍵看我們將創建怎樣的教育體制,實施怎樣的育人模式。對基礎教育來說,創新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創新素質,為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打下廣泛、深厚的基礎。如何才能盡快實現這一目標呢? 1、加強理論學習,實現教育觀念的創新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什麼樣的教育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角色行為。因此必須讓教師深入了解國際國內發展形勢,深刻理解教育改革的背景意義,並積極參與教學改革,自覺自願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從而樹立起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素質教育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具體操作可從以下幾點入手:①定期組織教師進行集體學習和交流。②有計劃、有步驟指導教師開展讀書活動。③經常開展專題講座、辯論賽、BBS論壇評選等活動,鼓勵教師積極參與。④以學生、家長的學習觀、知識觀、人才觀的轉變來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在實際工作中,對上述措施一定要加強管理和監督,實行獎懲辦法,方能奏效。 2、加大教科研力度,緊跟課改形勢,實現教育模式的創新 目前,國家教育管理部門針對創新教育、素質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採取了三項大的舉措,一是規劃並擬定了「十五」期間各級各類不同研究領域的實驗課題一批,要求相關實驗學校積極申報並開展研究。二是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鋪開,而高中段的課改實驗也已計劃2004年下半年開始。三是實施「校校通」工程。如果我們的每一所中小學,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夠以此為契機,扎扎實實地開展上述工作,牢牢抓住「教育科研」這條生命線。遵循創新教育的基本原則,就能促使教育體制的轉型。 本篇論文是由3COME文檔頻道的網友為您在網路上收集整理並投稿至本站的,論文版權屬原作者,請不要用於商業用途或者抄襲,僅供參考學習之用,否者後果自負,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3、關注繼續教育,培養創新型教師 時代呼喚創新型教師,而教師由傳統型向創新型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分層次、分階段,長期不懈地系統地培訓來逐步遞進。使教師逐漸由教書匠向學者型、專家型轉變。因此,教師的繼續教育應由個別化學校自發的、不定期形式轉變為由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的、規范的政府行為。 創新型教師具有如下基本特徵:①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真摯的教育情感。②掌握先進的教育理論與方法。③有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④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⑤勇於開拓,善於創新和靈活機變的才能。⑥吃苦耐勞、甘於奉獻、敢於冒險和批判的精神。⑦開放的人格和豐富的內心世界。⑧遠見卓識。⑨善於組織管理和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 4、積極建設適宜創新教育生存發展的小環境 (1)現實環境,即創新教育開展的方式、渠道或途徑。這是開展創新教育必不可少的。本文前面已經提到,目前開展創新教育大致通過四條途徑,其實,只要觀念轉變了,思路開闊了,就可以結合當地實際,創造出更多具體的開展方式。比如一年一度的全國中小學生電腦創作大賽(今年第四屆);機器人風暴;中央電視台十頻道的「異想天開」欄目等等。雖然,創新素質是與實踐活動分不開的,但並不意味著開展的第二課堂活動越多越好,尤其是中小學。因為學生在校時間的80%是在課堂里,所以創新教育必須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和主渠道,著重促進「教學相長」的教學方式的形成,並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在效率上下功夫、作文章,避免捨本逐末的做法。 (2)心理環境,即為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和諧、平等、合作、真誠、共融的良好氛圍。這種心理環境對學生創新思維的激發具有重要意義。 無論是哪種環境的建立,都不能忽視以下兩種因素:①家庭教育環境。以時空角度來看,創新教育在縱向上應貫穿於幼兒教育、基礎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乃至人的一生,在橫向上應涵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對創新素質的形成也是至關重要的,切不可出現5 2<5的教育局面。建議中小學積極開辦「家長學校」,定期向學生家長、親友講授有關培養學生創新素質方面的內容。從而使家庭環境能形成與學校教育相協調、相一致的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②影響教師創新素質的環境,我們強調教師要能承認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差異,要有對學生所犯錯誤的高度包容精神,要為學生創設思維活躍、暢所欲言的環境空間,一切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創造條件。那麼教師的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發揮同樣要受到周圍環境的制約。這就要求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理順內部關系,改變對教師單一、陳舊的管理模式,有效地保護教師的創新積極性和創新成果,切實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做好搭台服務工作,使教師真正從單調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跨進創新教育的新天地。 5、加快實現教育評價制度的創新 創新教育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具有較高創新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對參與這一教學過程的兩個主體對象: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就不是幾張試卷能考核得了的。對於知識技能一類短效、顯性的內容,可用傳統的方式測量,而對於創新素質等長效、隱性的方面,卻需要通過多種方式的綜合測評與鑒定。因此,我們必須改變一次成績判好壞、一張試卷定終身的狀況,避免教師跟著考核走,學生圍著分數轉的現象出現。應將學校、教師和學生從「應試教育」的誤區中引導出來,徹底改變評價內容、評價形式和評價方法,盡快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評價制度。 創新教育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充滿著機遇和挑戰,同時也需要全社會真誠地關注和客觀地對待。我們唯有堅定信心、團結一致,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去擔負起時代所賦予的崇高使命,並經過一代甚至幾代人艱苦卓絕、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才能真正開創創新教育的新局面,迎來素質教育的美好明天。

小學教育專業課程有哪些

1、主要課程

主要開設課程有:教育通論、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教育測量與評價、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學、教育經濟學、教育哲學、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課程與教學理論、教學設計、小學語文教學法、小學數學教學法、小學英語教材與教學研究等。

2、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施素質教育能力的,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3、培養模式

為了更好地滿足基礎教育對小學教師的人才需求,在院、系辦學思想的指導下,積極實踐以人為本、整體教育、目標培養、實踐體驗的教育理念,構建2111人才培養模式。2111即可擔任小學語文、數學2門主課的教學,兼顧1門其它課程,指導1門活動課程,專長1門課的教學。

在構建課程結構體繫上堅持體現「三性一體」的特徵,三性指高等教育的共性、高師教育的特性、與小學教育專業的個性,一體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為一體。

在培養工作中堅持大學通識課、基礎專業課、學科專業課、公共選修課、活動課、社會實踐課六個課程平台以小學教育專業實踐和小學教育研究一線貫穿,並充分體現小學教育專業綜合培養、學有專長的2111人才培養特色。

(2)中小學創新教育課程擴展閱讀:

小學教育的作用

從人生發展歷程來看,小學階段是最重要的,是長身體、長知識最旺盛的時期。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思維敏捷,對什麼問題都要問個為什麼,他們像海綿吸水那樣,不斷地吸收各種知識。小學生記憶力強,善於背誦,對感興趣的事物,能夠牢記在心。

小學生模仿力強,容易做到習久成性,在兒童時代養成的好習慣,可以牢固地保持一輩子;相反,小學階段養成的不良習慣,到中學和大學時糾正起來就很困難。因此,在小學階段,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發展智力,還要在學習上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訓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思想品德上要有嚴格的要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學的基礎打得好,會影響到學生以後的學習和成長,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

⑶ 創新教育的核心內容

構建國家創新體系,面向知識經濟實施創新戰略包括一系列重要環節,除了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外,還必須重視它們與觀念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之間的聯系,教育創新也不例外。江澤民同志指出:「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特別是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准,以及過於劃一呆板的教育教學制度。」這就是說,教育創新應該包括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模式創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教育評價創新和教育教學制度創新,它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教育領域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應該說,實施「創新教育」是「教育創新」的重要環節,但前者必須更明確指向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果把「創新教育」的研究內容擴大到「教育創新」的方方面面,反而會影響實驗的效果。毫無疑義,「創新教育不僅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內容的增減,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帶有全面性、結構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發展的價值追求。 」 但它畢竟與「教育創新」和「教育現代化」等宏觀研究的著力點有一定區別,因此,我們建議把創新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學思想、模式、內容和方法層面上,作為中、小學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成為全體教師和學生都能參與的教改實驗活動。實驗的主體是學生和教師,改革的對象是課程學習、課堂教學等教育教學行為模式。
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首要目標的創新教育,完全可以圍繞「創新」三層次核心內容展開,通過學校各種教育形式,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培養「重新組合」知識的綜合能力和准備「首創前所未有」事物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
探索精神培養
堅持對知識「再次發現」探索式學習觀念,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精神。它要求學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動記憶課本或教師傳授的知識,而主動地進行自我探索,把學習過程變成一種「再次發現」人類以往積累的知識的參與式活動。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知識系統,學習科學並不是為了記憶和背誦真理,而是為了認識和不斷更新真理,教學中強調的應該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取結果;要結合課程教學進行知識探源,把握其發展變化趨勢;要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學知識都是人類艱苦努力不斷探索的結晶,以此宏揚科學人文精神;要鼓勵學習中的探究和懷疑,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正如著名科學方法論學者波普爾所說:「正是懷疑和問題鼓勵我們去學習,去觀察,去實踐,去發展知識。」更重要的學習探索是對知識整體及其聯系的把握。知識經濟理論學者艾米頓特別推崇印象派畫家克勞·莫奈的作品。她指出:「在他之前的藝術家所作的繪畫,要求你走近畫布才能夠看清細節,而莫奈和其他印象派畫家則不同,他們要求你退後從遠處觀賞才能看清細節。關鍵是要看到整體,以及色彩、結構和情緒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樣才能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我們的傳統教學很少教會學生從總體上觀察學科知識系統,把握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和本質特徵,這些正是創新教育鼓勵學生以更寬廣的視角,從分割的學科課程里「重新發現」的關鍵所在。
綜合能力培養
從某種意義上講,綜合能力就是將現有知識「重新組合」為新知識的能力,新組合的獨特和新穎標志著創新。我們的教育對象將要面對的是一個從學科知識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綜合的社會,國家創新能力的獲得是快速的知識共享與持續的新的組合應用的結果。對此,熊彼德甚至認為,絕大多數創新都是現存知識按照新的方式的組合,他把「創新」與「新組合」視為同義語。 所謂知識的「重新組合」,就是把原來幾種知識聯系起來合成為一種綜合知識,或者把一種知識拆分成幾個部分,然後以新的形式將這些部分重新聯系起來,成為具有新特徵、新功能、新內容的知識。西蒙頓在《科學天才》一書寫道:「天才們進行新穎組合比僅僅稱得上有才能的人要多得多。天才們就像面對一桶積木的頑童,會在意識和潛意識中不斷把想法、形象和見解重新組合成不同的形式。」課程學習中的知識重組通常包括三種不同的層次:一是將某學科課程內部的知識進行重組,二是將不同學科課程的知識進行重組,三是將學科課程所包容的知識與課程未能包容的知識進行重組,三種層次的重組,後一個比前一個要求更高。課程教學可從第一層次入手,希望學生最終能夠做到跨學科和跨出課程規定的內容去自學,把進入現代社會所必須了解和掌握的所有知識重新組合,融會貫通,運用這種「重組」的知識解決復雜的問題,從而內化為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例如,1999年高考改革要求「在考察學科知識的同時,注意考察學生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和學科知識滲透的能力」,高考試卷特別是語文試題施行了力度較大的內容改革,被媒體稱為「高考指揮棒指向素質教育」。為體現「能力型立意」,比歷屆考題更突出了「知識重組」能力要求,語文試題不僅有第一層次的知識重組(如最簡單的「重組句子」),而且大量增加了第二、第三層次「知識重組」的考核內容(如提供學生想像空間、將知識領域擴展到未來學范疇的作文命題等等),廣泛涉及到經濟、外交、現代科學和高新技術等課外知識,要求考生把課程學到知識與這些知識重組,不僅引導學生更加關心社會生活,努力擴大閱讀面,而且必將啟發教師進一步思考教學改革。
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培養
創造意識是驅使個體進行創造行為的心理動機,沒有創造意識的人不可能進行創造和發明。許多調查結論都指出,學生普遍具有創造潛能,它不是少數人特有的秉性,在適當的教育下,可能在每一學生個體身上發展和顯現。當然,限於生理年齡特點,我們無法要求所有學生在中小學階段都具有很強的創造能力,但創造意識的培養則必須從青少年時期開始。 創造意識是創新素質培養的前提,因為創新素質不僅表現為新思想、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發明創造,而且表現為善於發現問題、求新求變、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創造能力也「絕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徵,更是一種人格特徵,是一種精神狀態,是一種綜合素質。」⑿ 創造意識包括強烈的創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慾、好奇心、進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質,也包括具有遠大的理想、不畏艱險的勇氣、鍥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逐步培養學生創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則可以從創新層面的「重新發現」,尤其是「重新組合」著手。無論用「無中生有」說明「創造」,還是用「有中生新」描述「創新」,都沒有闡明「有」是如何從「無」,「新」是如何從「有」里產生。事實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創造發明,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發現」和「重新組合」,產生質變後才表現為「前所未有」,是「有中生有」,任何人都無法脫離自己的經歷憑空設想,即使是科幻作品所「創造」 的外星人,也不過是作家思想表象里原有「部件」的「再次發現」和「重新組合」而已。例如,硅元素通常以人們司空見慣的石英砂粒出現,經過科學家的「再次發現」就創造出半導體晶體管和集成電路,使「砂粒變成了黃金」。 再例如,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黑色火葯 ,無非是按「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重新組合」,才具有了新功能和新特徵;馬克思和恩格斯經過繼承和揚棄,將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部分「重新組合」,從而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馬克思主義。因此,注重培養中小學生「再次發現」和「重新組合」的品質,就是為他們的創造能力營造基礎,

⑷ 小學教育專業 哪些課程體現了創新創業

(一)必修課程1.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其中錄音課18學時,開設一學期。本課程的要求:明確處於小學學習階段的兒童的心理發展對教育實踐的意義,以及小學教育面臨的實際的心理學任務,使學生確立科學的兒童觀和科學的教育觀,並根據所學的理論總結和指導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本課程從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相結合的角度探索兒童教育的規律,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並重的課程。本課程的主要內容:課程圍繞發展是教育的依據和結果,教育是發展的動因這兩個主題,闡述了兒童的社會化和個性化過程,兒童在認知發展和個性發展中的基本特徵、個體和群體差異,以及基本的應對策略;闡述兒童的學習風格和教師的教學風格,以及兒童的學習差異與教師的教學差異的關系;闡述學習的准備,現代課堂教學模式,以及發展和教學的測量等問題。2.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是"開放教育試點"教育學科教育學類小學教育專業的必修課。本課程的要求是:理解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主要區別和內在聯系,了解人文社會科學的概況,認識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課程的主要內容:闡述人文社會科學的具體內涵、內部結構和歷史脈絡;近現代世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哲學、歷史學、文藝學以及經濟學、社會學、語言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的重要突破;闡述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和主要趨勢,人文科學與人文精神的關系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對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影響及應採取的對策。3.自然科學基礎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與小學教材、教學以及課外活動有關的自然科學知識,擴大知識面,能兼教小學自然常識課程。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及與之有關的科技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4.現代教育思想本課程3學分,課內學時54,開設一學期。本課程的學習要求是:了解現代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的最新成果,以及重要的學校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的新認識,理解教育思想發展的客觀規律、實施素質教育的理論依據和教育基本原理發展線索,掌握現代西方和我國基礎教育實踐的發展及一般理論研究成果在學校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方法。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簡介中外教育思想發展的歷史及當代教育思想的主要流派,分析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論依據,討論我國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教育科學研究領域的新成果及其實踐運用的前景。5.教育研究方法本課程5學分,課內90學時,其中錄音課20學時,開設一學期。本課程的目的要求是:培養學生的教育科研意識,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驟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礎知識及應用技能,初步具備進行教育科研的能力。本課程主要內容:確定研究課題的方法,教育科研的設計,文獻法與內容分析法,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研究結果的定量描述,研究假設的統計推斷,研究結果的解釋和研究報告的撰寫和研究的評價。6.閱讀與寫作(1)(2)本課程6學分,課內學時108,開設一學年。本課程將現代閱讀理論與寫作理論有機整合、貫通,是一門體現當代課程改革精神的綜合性、應用性、基礎性課程。本課程的要求是:學習和了解現代閱讀基本理論與寫作基礎理論,了解和掌握各類文章的特點和基本的文章解讀方法與寫作方法,增強學生自身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提高學生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水平。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學習閱讀與寫作基本理論的意義,懂得閱讀與寫作的內在關系,了解閱讀心理與寫作心理,初繼續步掌握閱讀的基本規律、特點與方法,掌握寫作的基本規律和特點,掌握各類文體的基本特點、寫作方法和文章的修改與評改。7.現代教師學導論本課程3學分,課內學時54,開設一學期。本課程的要求是:了解現代教師的職業特點,理解並具備現代教師的職業道德、基本素質和創新能力,認識現代教師的歷史使命和重大責任。本課程的主要內容:闡述現代教師的職業特點、歷史使命、地位和作用;闡述現代教師的職業道德、基本素質(包括適應時代的教育理念、寬廣深厚的知識背景、教育教學技能、課堂教學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更新知識和創造的能力、教育教學研究能力、人格魅力、身心素質等),以及現代教師繼續教育的任務;同時介紹國際視野下的教師現狀和未來發展。8.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本課程7學分,課內136學時,其中錄像課20學時,開設一學年。本課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的基本內容,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和改革意識;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具有使用計算機進行文本、圖表和演示文稿的製作能力,具有使用計算機上網和製作簡單網頁的能力,初步具備把計算機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去的能力;了解教育傳播理論、教學媒體理論和教學媒體的選擇方法,能正確選擇教學媒體和在教學中的使用方法,了解教學軟體製作技術;初步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會進行課程設計;為提高教學技能,使教學科學化、規范化和現代化奠定基礎。本課程的主要內容:信息技術概述(概念、地位和作用);計算機文化、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Windows);公應用軟體(Word、Excel、PowerPoint或Wps2000);網路知識和相關軟體(InternetExplorer、FrontPage);教育技術概述(概念、簡史和方法);教育傳播理論和教育媒體理論;教育媒體(宏觀、中觀、個人);教學設計(理論、過程、方法);教育媒體應用實驗。9.美學與美育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美學與美育是教育學科教育學類小學教育專業的必修課。本課程是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美學與美育理論知識、較高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塑造能力、較高的實施美育的能力的課程。本課程重視美學、美育理論向審美實踐與審美教育實踐能力的轉化,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滲透性和復雜相關性。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美學;美及其形態;美感;什麼是美育;形式美與美育;藝術美與美育;審美文化形態與美育;青少年發展與美育;教師角色與美育。(二)限選課程1.高等數學(B)(1)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有網路資源,VCD及文字教材等媒體,開設一學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微積分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能夠解決簡單的應用問題。高等數學(B)(1)是小學教師進修高等師范專科小學教育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本課程供小學教師進修使用。主要內容是:前言、緒論、初等數學知識、函數、極限、導數、微分、不定積分、定積分、微積分簡史、微分方程。後續課程:統計與概率,數論初步等。2.基礎英語(1)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英語語音、語調,能流利地朗讀所學課文,掌握和運用基礎英語語法及500個左右詞彙,包括約50個常用句型和30個常用短語,能借用詞典閱讀淺易英語讀物。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基礎英語語法及500個左右詞彙,包括約50個常用句型和30個常用短語。(三)選修A類課1.中國古代文學(1)(2)本課程8學分,課內學時144,其中電視課36學時,錄音課18學時,開設一學年。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基本掌握古代漢語以及有關文化知識,提高閱讀、鑒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學和語言修養。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分作品選和理論知識兩部分,比例約為4:1。作品選部分有說理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駢文、詩、詞、曲、短篇小說等各種文學體裁,不求面面俱到,也不強調各時期的比例;理論知識部分,以文學知識為主,適量介紹古代漢語、古代文化等知識,有些知識安排在作品選的注釋、習題中,可不受上述比例限制。本課程與文科中國語言文學類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的中國古代文學(1)(2)(3)課程不同,授課對象是小學教師,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有所不同。2.中國通史(1)(2)本課程6學分,課內學時108。開設一學年。本課程的主要內容:中國的原始社會;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春秋戰國;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時期;明清時期。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從邊疆危機到瓜分危機;戊戌維新和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抗日戰爭;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立與鞏固;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歷史性的轉折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3.中國現當代文學本課程6學分,課內學時108,其中電視課36學時,開設一學期。本課程的要求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概括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過程和主要成就,選讀各個歷史時期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理解其思想藝術特色,提高對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鑒賞和評析能力。本課程主要內容:"五四"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學;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學;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新中國成立後十七年文學;新時期文學;港台文學。其中文學史知識與作品選讀部分的比例約為1:3。4.現代漢語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小時,其中電視課18學時,開設一學期。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文字、詞彙、語法、修辭的基礎知識,提高對漢語的理解水平,提高運用現代漢語知識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能力。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漢字結構,漢字規范化、標准化;詞彙的構成、發展和規范化;詞類,短語,句子,復句,句群;語言表達中的修辭方式。5.文藝理論基礎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其中電視課18學時,開設一學期。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基本的文藝理論知識,提高理解、鑒賞文藝的能力。本課程的主要內容:以文學為主,兼及書畫、音樂、影視各類藝術,鑒賞部分比重較大。6.兒童文學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學時,開設一學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提高小學教師分析兒童文學作品的能力,能編寫一般的兒童讀物。本課程的主要內容:訓練小學教師獨立分析兒童文學作品,學習兒童文學的理論知識和創作兒童文學作品。作品分析、創作練習和理論知識學習的比例約為4:1。7.外國文學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外國文學史的基本知識,提高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分析及鑒賞能力。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簡明系統地介紹外國文學的發展過程,重點介紹從古代至現代各個歷史時期歐美主要國家的文學發展的基本狀況和特點,並簡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從目前實際出發,簡要介紹亞非文學。8.創新教學本課程3學分,課內學時54,錄像4學時,開設一學期。本課程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以當前中小學教學實踐為基礎,通過教學促進教學改革,培養和提高教師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教學創新能力,變傳統教學為創新性教學。使教師的教學更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慾望和社會責任感,開發學生的創造力,為培養適應新世紀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緒論-創新教學的時代意義;教學創新與素質教育;教學創新的探索與實踐;創造性思維與教學創新;創新型教師的教學特色;創新型學生的學習特色;創新教學環境。9.基礎英語(2)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其中電視課時30,開設一學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和運用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以及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從而達到小學師資應具備的整體知識、文化水平和相應的業務素質。熟練掌握1200個左右詞彙,認知2000-2500個英語單詞,包括約300個常用句型和短語,能借用詞典閱讀淺易英語讀物。了解兩種語言的差異。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基礎英語語法及2000-2500個英語單詞,約300個常用句型和短語。

⑸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以下課時為每科周課時量:

小學一、二年級:

品德與生活(2節) 語文(8節) 數學(4節) 體育(4節)藝術【包括音樂、美術】(4節)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節)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3節)

(5)中小學創新教育課程擴展閱讀

教師開發課程的模式是實踐—評估—開發,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而不是單個教師。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課程管理的組成部分,它需要有領導的支持,專家的指導,教師的努力和參與,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評價。總體上說,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四個階段:

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設計校本課程時首先必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評估學校的發展需要,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

確定目標。確定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它是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組織與實施。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申報課程。

評價。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它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的結果向有關人員或社會公布。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創新教育課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