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品德教育內容

小學品德教育內容

發布時間:2021-02-10 06:38:28

『壹』 德育包括哪些內容

德育包括下面這些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不僅體現在政治、法律、道德、藝術、宗教等各種意識形態和整個上層建築之中,而且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成為影響民族和國家命運的重要因素。

2、理想教育: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嚮往與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

3、集體主義教育:長期以來,人們憑直覺認為,私的概念是具體的,個人主義的定義容易理解,即是私利,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對此講得也比較透徹。而公的概念則被泛化,對於集體主義,則被視為抽象,看不見,摸不著,這是由集體主義的屬性決定的。

4、勞動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是德育的內容之一。

5、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人道主義和文明行為這些道德是人類共有的基本美德,既是人類自身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道德基礎,也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條件和標志。

6、自覺紀律教育:指的是使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國家和集體紀律的意義,養成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和品質的教育,其履行《學生守則》。

7、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基礎知識教育學生,增強他們的社會主義公民意識,使他們懂得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懂得與自己生活直接有關的法律,養成自覺遵守法律的行為習慣。

8、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是使學生樹立科學人生觀,並以其為指導,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的教育。

9、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1)小學品德教育內容擴展閱讀:

現行德育課程內容的主要特點是:

1、生活化。遵循不同階段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

2、綜合化。每一學段課程內容力求體現多重價值,整合多種學科內容。《品德與生活》包含了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

3、生本性。課程內容主張從學生成長、發展與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現狀、問題和需要出發,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4、開放性。面向學生逐步擴展的整個生活世界,從封閉的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學生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

『貳』 小學生德育教育都有哪些內容啊

1、熱愛祖國的教育

教育學生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尊敬國旗、國徽,認識祖國版圖,會唱國歌;初步了解家鄉的物產、名勝古跡、著名人物,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以及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2、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

教育學生知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建立了新中國,現在正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學生懂得幸福生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的。

3、熱愛人民的教育

教育學生知道我國勞動人民在舊社會受剝削、受壓迫,新社會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各族人民共同建設我們的國家。

4、熱愛集體的教育

教育學生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要熱愛集體、關心集體,培養集體意識和為集體服務的能力;服從集體決定、遵守紀律、努力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珍惜集體榮譽,為集體爭光;在集體中團結、謙讓、互助、合作,關心他人,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學習做集體的小主人。

5、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教育

教育學生懂得勞動光榮,懶惰可恥,祖國建設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幸福生活靠勞動創造;要熱愛勞動,參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和簡單的生產勞動,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培養勞動習慣,愛護公物,勤儉節約,珍惜勞動成果;學習老一輩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初步培養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

6、努力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

教育學生知道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初步懂得建設祖國、保衛祖國離不開文化科學知識,從小把自己的學習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想聯系起來,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7、教育學生關心、愛護、尊重他人,對人熱情有禮貌,說話文明,會用禮貌用語,不打架,不罵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學校、社會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禮節;遵守學校紀律和公共秩序;講究個人衛生,保持環境整潔;愛護公用設施、文物古跡,愛護花草、樹木,保護有益動物。

8、民主與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

教育學生懂得在集體中要平等待人,有事和大家商量,少數服從多數,個人服從集體;在少先隊組織里學習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行使少先隊員的權力,學習過民主生活。

9、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

教育學生要誠實、正直、謙虛、寬厚、有同情心、活潑、開朗、勇敢、堅強、有毅力、不怕困難、不任性、惜時守信、認真負責、自尊自愛、積極進取。

10、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引導學生學習怎樣正確看待周圍常見的事物;初步學習全面地發展地看待問題的方法。

『叄』 小學品德與社會文化主題的內容有哪些

一、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性質. 二、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設置「地理題材」教學內容的目的. 三、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題材」教學內容的界定. 四\ 當前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五、怎樣上好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題材」的教學? (一)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的嘗試方案及案例例舉. (二)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幾個注意點 一、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品德課、社會課等課程基礎上所作出的改革,是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一門綜合課程.它倡導的是:回歸生活的品德發展、社會性發展的教育,根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從學生品德形成、社會認識的需要出發,以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為主線,將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品德教育、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歷史和地理教育、國情教育以及環境教育等融為一體,為學生成長為富有愛心、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現代公民奠定基礎. 二、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設置「地理題材」教學內容的目的 在課程改革以前,地理是小學社會課中的一個獨立板塊,有獨立的知識體系和內容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系統地講授地理知識的來龍去脈,以使學生能夠准確系統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在這種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觀念指導下,情感、態度、價值觀就被忽視了.沒有情感的地理知識是僵硬的、沒有活力的知識,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增加學習負擔,成為學生厭學的根源.基於這樣的現實,這次課程改革把地理教學納入到品德與社會課程中,使地理教學為學生的品德與社會發展服務,也就是說,地理學科的知識本位被以促進學生品德與社會發展的教學目標所取代.這樣一來,地理知識就變成了人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的地理.地理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結合,使思想品德與社會教育擺脫了以往的在純道德的場景中進行,學生能夠學會用空間觀念去看待問題,能夠在比較廣闊、多面的地理場景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感染和熏陶,使品德與社會教育更加厚重和飽滿. 品社課程中設置地理題材內容的教學目的就在於以現實生活中的經驗為話題,逐步向學生打開成人生活的大門,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兒童培養為優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在小學階段,地理知識本身的學習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的發展,地理教學是為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服務的. 三、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題材」教學內容的界定 品德與社會是德育綜合課程,教材中有許多常識題材的內容,大致可分成自然常識類、生活常識類、地理常識類、歷史常識類和社會常識類. 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地理題材有下面 4個內容標准: 1、我與學校:Ä、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畫出學校及周邊區域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 2、我的家鄉(社區):Ä 、在地圖上查找本地(社區、縣、市)、本省及省會城市的位置,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B、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C、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知道有關的交通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注意安全.D、了解家鄉生態環境的一些問題,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我是中國人:Ä、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B、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認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民族團結.C、了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D、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某種農產品,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 E、通過身邊的生活用品,探究工業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工人生產勞動的情況. F、了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G、了解曾經發生在我國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學習在自然災害面前自護與互助的方法,形成相應的能力. 4、走進世界:Ä、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陸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識.B、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 C、比較一些國家、地區、民族不同的生活習俗、傳統節日、服飾、建築、飲食等狀況,了解多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D、通過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系及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 E、知道我國所加入的一些國際組織,了解這些國際組織的作用. F、初步了解環境惡化、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匱乏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存的重要,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從以上的內容標准中可以看出,小學《品德與社會》中的地理題材僅涉及一些簡單的地圖知識和區域地理內容,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氣候民俗、世界人口等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其與單純的小學地理常識課內容又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品德課是教學生做人的本體課程,在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更強調突顯情感性和思想性,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和諧建構.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來串連地理內容的學習. 因此,作為地理題材的品德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和能力目標應該較好地融合在探究體驗活動中,既不能上成單純的地理知識課,也不能孤立地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即情感教育要巧妙地融合在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高中. 總之,知識目標要准確規范,不可以貪大求全系統化;過程與方法目標,提倡多元綜合,但注重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則貫穿教學始終,是核心和關鍵. 四、 當前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上成純粹的地理知識課.有些教師把品德課中的地理當作知識來教,試圖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系統知識,並按照掌握知識的多少、深淺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為了知識而教學現象的普遍存在,導致地理知識與品德目標的割裂.例如《我們在這里生活》.教師力求把知識講得多、全、細,做到面面俱到,規范完整,生怕有知識上的疏漏,同時也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全面系統地掌握,把地理知識為品德發展服務的教學目標忘得一干二凈. 2、地理知識與品德教育「兩張皮」.有些教師認為地理本身不含激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素.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教師不是通過創造一定的教學情境,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並不斷引導學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地受到熏陶、感染產生情感,而是從地理知識外面找一個品德目標,讓學生無選擇、無條件地接受,地理教學變成純粹的地理知識教學和道德說教兩部分.實際上,有些地理知識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只要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圍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師生共同挖掘、感受、體驗其中的內容,不但能夠學到知識,也能夠激發情感,實現德育目標. 3、任何地理知識都要進行品德教育.與為地理知識而進行地理教學的情況相反,試圖使地理知識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與情感態度掛鉤.地理知識有很多是認知性知識,如國家的地理位置、面積大小、氣候特點、形成原因等.學習時,要對知識准確地習得、領會、掌握和應用,不必生硬地從知識之外塞進某種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肆』 小學品德文化主題的內容有哪些

一、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性質。
二、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設置「地理題材」教學內容的目的。
三、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題材」教學內容的界定。
四、 當前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五、 怎樣上好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題材」的教學?
(一)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的嘗試方案及案例例舉。
(二)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幾個注意點
一、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品德課、社會課等課程基礎上所作出的改革,是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一門綜合課程。它倡導的是:回歸生活的品德發展、社會性發展的教育,根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從學生品德形成、社會認識的需要出發,以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為主線,將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品德教育、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歷史和地理教育、國情教育以及環境教育等融為一體,為學生成長為富有愛心、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現代公民奠定基礎。
二、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設置「地理題材」教學內容的目的
在課程改革以前,地理是小學社會課中的一個獨立板塊,有獨立的知識體系和內容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系統地講授地理知識的來龍去脈,以使學生能夠准確系統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在這種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觀念指導下,情感、態度、價值觀就被忽視了。沒有情感的地理知識是僵硬的、沒有活力的知識,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增加學習負擔,成為學生厭學的根源。基於這樣的現實,這次課程改革把地理教學納入到品德與社會課程中,使地理教學為學生的品德與社會發展服務,也就是說,地理學科的知識本位被以促進學生品德與社會發展的教學目標所取代。這樣一來,地理知識就變成了人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的地理。地理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結合,使思想品德與社會教育擺脫了以往的在純道德的場景中進行,學生能夠學會用空間觀念去看待問題,能夠在比較廣闊、多面的地理場景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感染和熏陶,使品德與社會教育更加厚重和飽滿。
品社課程中設置地理題材內容的教學目的就在於以現實生活中的經驗為話題,逐步向學生打開成人生活的大門,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兒童培養為優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在小學階段,地理知識本身的學習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的發展,地理教學是為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服務的。
三、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題材」教學內容的界定
品德與社會是德育綜合課程,教材中有許多常識題材的內容,大致可分成自然常識類、生活常識類、地理常識類、歷史常識類和社會常識類。
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地理題材有下面 4個內容標准:
1、我與學校:Ä、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畫出學校及周邊區域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
2、我的家鄉(社區):Ä 、在地圖上查找本地(社區、縣、市)、本省及省會城市的位置,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B、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C、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知道有關的交通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注意安全。D、了解家鄉生態環境的一些問題,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我是中國人:Ä、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B、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認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民族團結。C、了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D、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某種農產品,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 E、通過身邊的生活用品,探究工業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工人生產勞動的情況。 F、了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G、了解曾經發生在我國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學習在自然災害面前自護與互助的方法,形成相應的能力。
4、走進世界:Ä、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陸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識。B、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 C、比較一些國家、地區、民族不同的生活習俗、傳統節日、服飾、建築、飲食等狀況,了解多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D、通過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系及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 E、知道我國所加入的一些國際組織,了解這些國際組織的作用。 F、初步了解環境惡化、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匱乏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存的重要,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從以上的內容標准中可以看出,小學《品德與社會》中的地理題材僅涉及一些簡單的地圖知識和區域地理內容,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氣候民俗、世界人口等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其與單純的小學地理常識課內容又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品德課是教學生做人的本體課程,在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更強調突顯情感性和思想性,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和諧建構。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來串連地理內容的學習。
因此,作為地理題材的品德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和能力目標應該較好地融合在探究體驗活動中,既不能上成單純的地理知識課,也不能孤立地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即情感教育要巧妙地融合在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高中。
總之,知識目標要准確規范,不可以貪大求全系統化;過程與方法目標,提倡多元綜合,但注重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則貫穿教學始終,是核心和關鍵。
四、 當前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上成純粹的地理知識課。有些教師把品德課中的地理當作知識來教,試圖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系統知識,並按照掌握知識的多少、深淺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為了知識而教學現象的普遍存在,導致地理知識與品德目標的割裂。例如《我們在這里生活》。。。。教師力求把知識講得多、全、細,做到面面俱到,規范完整,生怕有知識上的疏漏,同時也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全面系統地掌握,把地理知識為品德發展服務的教學目標忘得一干二凈。
2、地理知識與品德教育「兩張皮」。有些教師認為地理本身不含激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素。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教師不是通過創造一定的教學情境,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並不斷引導學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地受到熏陶、感染產生情感,而是從地理知識外面找一個品德目標,讓學生無選擇、無條件地接受,地理教學變成純粹的地理知識教學和道德說教兩部分。實際上,有些地理知識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只要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圍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師生共同挖掘、感受、體驗其中的內容,不但能夠學到知識,也能夠激發情感,實現德育目標。
3、任何地理知識都要進行品德教育。與為地理知識而進行地理教學的情況相反,試圖使地理知識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與情感態度掛鉤。地理知識有很多是認知性知識,如國家的地理位置、面積大小、氣候特點、形成原因等。學習時,要對知識准確地習得、領會、掌握和應用,不必生硬地從知識之外塞進某種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4、教師的知識儲備缺乏。教師的知識儲備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 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具有寬厚的知識基礎,這樣才能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游刃有餘。在這里,教師知識儲備缺乏指的是地理知識和課程改革知識的缺乏。在我國小學現階段,進行「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教師一部分來自於原來從事思想品德教學的教師,另一部分來自於社會課的教師,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學科教師兼課。無論是來自於哪種學科的教師,由於現有知識結構的不合理,他們對地理知識都不太了解,因此不適應具有綜合性的品德課的教學。如今在小學從事品德課教學的老師很大一部分是一邊學一邊教的,不能做到從整體宏觀的角度把握知識,這就使品德課的質量大打折扣。另外,課程內容多、難度大、課時少,在客觀上也導致品德課中地理教學的困難。在新課程標准理念指導下編排的教材比傳統教材涉及的知識內容更多更廣,不僅有很多的知識目標,而且還有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目標,這就增加了教學的任務量。雖然課程標准在課程管理建議中明確提到,各學校都應嚴格按照課程計劃開設品德課,不得隨意減少課時或提前結束課程。但是學校現實卻不令人滿意,很多小學把每周3課時縮減到2課時,有時僅有的2課時也被其他科目佔用。在這樣有限的時間內,教師要高質量地完成品德課程中內容多、難度大、開放程度較強的地理教學是非常困難的。
五、 怎樣上好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題材」的教學?
基於以上的分析,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地理題材」課型的教學應運用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同時採用「生活化、活動型、探究式」式的教學策略。
小學品德教材中的地理應該是生活的地理,因此,教學內容的確立,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依託;最大限度地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地理活動;以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問題探究式的學習活動。

『伍』 如何對小學生品德教育

一、把自己的言傳身教與學生的自我約束結合起來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工作的全部就是為人師表。」在工作中要嚴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工作中早來晚走,經常深入班級。有的學生自習時坐不住凳子,就要在這個時間到教室里備課、刻題,這樣做既保持了自習紀律,又為那些坐不住凳子的學生作了「示範」。應該說,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從老師的身上,學生們會無形中感到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他們會自覺地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自覺地約束好自己、管理好自己。

二、把情感教育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
而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則應該既要當好母親,又要做好父親,也就是對學生既要慈愛,又要嚴管。正如小樹的成長,既需要澆灌,也需要修剪。實際上,慈愛是愛,嚴管又何嘗不是愛呢?因此在情感教育的前提下,對那些經常犯錯誤的學生,要讓他們嚴格遵守《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並配以靈活的措施。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們感到他們是生活在充滿溫暖而又有秩序的集體中。

三、把理想教育與刻苦學習結合起來

幫助學生們樹立遠大理想,並且引導他們為自己的理想去奮斗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對「理想」這個誘人的字眼兒,談起來容易,讓學生們實現起來就困難了。因為在現實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充滿著各種阻礙,學生們只有發揚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才能實現理想的目標。所以作為教師,既要用理想激發學生們去刻苦學習,又要幫助他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對於每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想容易波動,情緒不夠穩定,遇到困難猶豫徘徊,這些雖然屬於正常現象,但卻很容易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那麼教師就要經常給他們講述學習的目的,激發他們拼搏進取,讓他們清楚刻苦學習是實現理想的重要途徑。
四、把傳統美德與社會現實結合起來

把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跡講給學生們聽,在思想上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這些人物事跡卻代替不了學生們的實際行動,因為學生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新的社會形勢和激烈的競爭在等待著他們,各種不同形式的人生觀、價值觀擺在他們面前,如果不把傳統美德教育與社會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們就很難培養出健康而高尚的品德。當然,在學習上他們的進取心也將受到不良的影響。
五、把嚴肅的紀律與活潑的班風結合起來
一個班級具有嚴肅的紀律是每個學生順利學習的保證,而活潑的班風又能使每個學生以更加愉快的心情,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嚴肅的紀律與活潑的班風,二者之間不僅不存在著任何對立,而且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只有嚴肅的紀律才能創造一個具有朝氣的班集體,而在一個積極上進的班集體中,每個學生會更加遵守紀律。

總之,德育是培養學生的一項重要工作。它既需要我們用一句句實話、一件件實事去打動學生,去影響學生,又需要我們開動腦筋,採取積極措施去幫助教育學生。

『陸』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

尊老愛幼.團結友愛.

『柒』 小學德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方面

一、小學德育的主要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體主義教育;

(4)勞動教育;

(5)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

(6)自覺紀律教育;

(7)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

(8)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

二 、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

2、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

3、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

(7)小學品德教育內容擴展閱讀:

德育工作模式

1、主體性德育模式

這是一種側重道德認知的德育模式。理論假設是,學生是道德教育的主體,德育應充分發揮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尤其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自主性、能動性等「主體道德素質」的社會主體。

2、活動德育模式

這是一種側重道德行為鍛煉的德育模式。理論假設是,道德就是現實的人的活動,個體的自主活動既是德育的目的,又是德育的手段。

3、情感德育模式

這是一種以情感為核心的德育模式。該模式認為,關心是一種以情感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和結構,且具有豐富的層次性。「學會關心」的教育價值在於引導學生從原始的、自發的「關心」感情,提升到理性的、自覺的「關心」感情,形成出自責任的「關心」品質,進而為整個德性的發展奠基。

『捌』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的過程必須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學習和教師的課余教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德育,並教育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付諸行動,提高思想認識。由於小學階段的學生認識意識還比較模糊﹑不穩定,所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這一特點,把握幾個基本准則。
首先,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要突出針對性。
所謂針對性,是指根據學生實際,有的放矢,及時幫助學生改掉不良習慣和糾正不正確的認識。如:五年級的××同學受手工商業意識的影響,認為成績只要及格,不用那麼刻苦,課外找點工作多賺點錢,這樣也會使父母感到滿意。了解到這一情況,在教育中我講事實﹑擺道理,使她懂得學生應該以學業為主,只求考個及格是不上進的表現,只有專心致志讀好書,才是正確的,至於寒暑假做手工積錢解決學費,也是可以的。在我的耐心教導下,終於擺正該生思想中讀書與賺錢的位置,也解決了這類學生的思想矛盾。有如,針對學生中存在不團結﹑相互妒忌﹑關系緊張的情況,我及時進行解決﹑引導,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徹底化解矛盾。體育課上,××和××兩位同學因玩羽毛球產生爭吵,相互貶辱,甚至動起手腳來。解決這類學生的矛盾,首先要針對事情的嚴重程度和來龍去脈來教育他們。在這一點上,我列舉了村上曾經發生的一宗因學生矛盾而造成雙方家長動手打架的惡性事件來教育。通過事例引導他們吸取教訓,認識自己的過錯和魯莽。經過教育,他們都作了自我批評和檢討,表示改正和彼此要向對方道歉的決心。他們的行動,同時也影響了其他不團結的同學,使這些同學也深受感染,互相搞好團結。
第二,思想品德教育要堅持多樣化。
所謂多樣化,是指教育形式的多樣:
課堂講解——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上根據教材,並聯系實際補充豐富德育資料向學生講授,著重抓住德育目的,講清人物實際,讓學生感受德育道理。
課堂討論——在講解和認知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加深理解,充分發揮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
專題班會——創設機會,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德育專題班會,使學生從活動中有所悟,有收獲。
第三,思想教育要有堅持示範性。
所謂示範性,是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中,要身體力行,成為學生的模範和表率。小學生有著模仿的習慣這一特點,相反地說,教師的言行舉止將直接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模式。如:教師道德修養中有「為人師表」的要求,然而,教師對學生提出了「講究衛生」﹑「愛護公物」﹑「講文明」等德育要求時,教師本身的品德將影響著學生,學生會產生比較的心理。所以,在教育學生時,教師要堅持示範性,不然對學生的教育便會削弱力量。
第四,加強學生教育工作,首先要優化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所謂優化,是指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上要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達到知行統一的教學目的。另外,課外要設計練習,留置作業。練習題要從實際出發,緊扣《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思想品德課的作業,主要是讓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和讓學生進行行為訓練。學習一個品德形象,接受一個品德道理,其形式是多式多樣的。如:《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一課,我讓學生進行有關調查,了解校園里勤奮學習﹑在各次知識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教學《助人為樂》一課,我布置學生調查周圍「學生學賴寧」的好人好事。實踐證明,在調查了解的活動中,學生的思想會默默地受到周圍的先進人物事跡所感染﹑受到啟迪,其教師效果往往比說教好得多。另外,每一課上完以後,我都布置適當的作業,讓學生行為得到訓練,認識得到印證,並注意定時總結匯報,表揚鼓勵。《孝敬父母》一課,我要求學生人人做一些使父母滿意的事。結果,有的學生父母生病,他就前往求醫問葯,照料父親;有的學生母親工作忙,她就洗衣服﹑做飯。他們在校能夠做個好學生,在家能夠做個好孩子。

閱讀全文

與小學品德教育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