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我國中小學戲劇教育課程開發與管理

我國中小學戲劇教育課程開發與管理

發布時間:2021-02-08 23:57:56

1. 「中小學音樂教育戲劇培養計劃」項目啟動了嗎

日前,中國音樂學院國家美育研究與發展中心在京舉行《音樂劇教育基礎》編纂工作學術研討會暨中小學音樂教育戲劇培養計劃新聞發布會。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綱;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宋飛;中國音樂劇協會會長、作曲家王祖皆;中國音協音樂教育學學會會長、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美育研究會會長謝嘉幸參加了會議。

學術研討會由中國音樂學院國家美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秘書長丁旭東博士主持,來自中國音樂學院、北京大學、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國戲曲學院等擔任各章節任務的專家,分別就研究設計和寫作計劃等問題進行了發言、討論。

《音樂劇教育基礎》是中國音樂學院國家美育中心「中小學音樂劇教育培養計劃」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第一期由「珠江鋼琴集團」首席贊助,為期一年。會議期間,舉行了該項目的正式啟動儀式。

中小學音樂教育戲劇培養計劃」項目更利於培養孩子的興趣。

2. 結合實際經驗論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中的問題與改革策略

以國家級實驗區和第一批省級實驗區為例:從管理者、教師到學生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管理者與教師的觀念改變

問卷和訪談資料顯示,實驗區課程管理者和教師的觀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是校長、教師對自身專業責任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學習、研究與探索成為校長、教師的需求,校長、教師認識到實施新課程需要學習來補充新知識、新技能,特別需要更新觀念。在調研中發現,許多校長自覺地寫讀書筆記、不斷學習、不斷研究新問題,不再停留在常規的管理上。在教師座談中,教師們普遍談到,課程改革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新課程促進了不同教育思想的交鋒,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一位教師感慨地說:「教了二十多年的書,到現在才知道怎麼教書。」

二是教師的課程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多數教師能根據學生和情境需要活用教材。當問到「您在教學中是如何利用教材的?」,69.4%的教師選擇「利用教材時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調整」,僅有3.5%的教師完全按教材組織教學。同時,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和課程資源開發意識也有了明顯的增強。

三是教師的教學觀和學生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問卷中,當問及「老師上課經常鼓勵學生提問嗎?」有38.7%的學生認為老師總是鼓勵他們提出問題,51.1%的學生認為教師經常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同時,教師努力將課堂變成民主的學習和交流場所,有學生在問卷的開放題中說,「現在的老師對我們來講也好像換了個人似的,以前上課,整節課都是老師講,學生做錯了題目就要受到批評,而現在每節課老師大約講半節課,學生講半節課,學生回答問題時,即使我們答錯了,老師不但不批評,反而還是積極鼓勵我們,讓我們對學習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感興趣。」

●校本教研製度的建立

從調研評估中了解到,實驗區在創建校本教研製度上,均有自己的特色。為有效實施新課程創造了條件,提供了保障。例如,重慶市渝中區實施了「研究推進、課題帶動」的策略。各個學校立足本校的實際,創造性地實施了校本教研製度,有關部門在全區組織了集體研討、觀摩、培訓於一體的「新課程實驗現場會」「新課程實驗階段總結交流會」「新課程校本教研論壇」等。在第四次評估中,94%的教師認為校本教研有必要或很有必要,89.4%的教師認為所在學校應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校本教研活動。

●新的課程管理機制的形成

課程改革實驗需要與之相配套的管理機制與方法,因此,課程實驗區首先對課程管理機制進行了創新,以保證課程改革實驗的順利開展。如有學校高度重視課程改革實驗,由專人負責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同時,將「常規教學與管理」賦予新的內涵與意義。在教師問卷中,對於「課改以來您是否有機會和其他學校的相關教師進行交流」的問題,回答「總是」或「有時」的比例總計佔69.2%。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總是」或「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的總計佔81.6%。多數教師有和其他同事交流的機會,大多數教師能夠在教育實踐中不斷進行反思。這從某種角度上說明學校正在形成合作、交流、反思的教師文化。

(三)課程實施過程的地區和學段差異

從幾次評估結果的分析中,我們看到城鄉之間、中學和小學之間均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對課程改革的認同,對課程教材的適應等方面,都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地區和學段的差異。從圖3可看到,小學教師認為「暫時不可以」的比中學教師低近10個百分點。從圖4可看到,村鎮教師認為「暫時不可以」的比省會城市分別高出32個百分點和5個百分點。
(四)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的困難與問題

一是城鄉差異明顯,農村課改進程存在一定難度。在第二、三次調研中,特別了解了農村學校的情況,發現城市、鄉鎮、農村學校之間一直存在明顯的差異。由於三類地區學校在基礎條件、教學環境、教師水平和學生基礎等方面存在差異,城市學校的課程改革推進得比較順利,而鄉鎮和農村存在一些困難。在農村實驗區的一些學校,教師缺乏基本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加上學校運行經費的解決渠道不暢,農村學校課改面臨著許多困難。問卷調查的數據也顯示了城鄉差異,城鎮和農村地區對課程改革的信心、對課程理念和課程改革目標的可實現程度的估計、對新課程教學方式的認可等都明顯低於城市地區。如不採取有效措施,隨著課改的深入,幾類學校將會形成更大的反差。
二是課程資源暇乏,經費投人不足。四次課改評估都涉及改革實驗中遇到的主要困難的統計,排在前三位的主要困難分別是缺少課程資源、時間緊和缺乏指導。缺少課程資源是教師實施新課程遇到的最突出問題,又以農村地區表現最為突出。時間緊和教師負擔過重問題也很突出,對教師的專業支持和引領以及實施的政策和經費保障(尤其是評價制度)都是不容忽視的。筆者在與實驗區教師的座談中感受到教師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和負擔,教師問卷調查表明,課程改革以後,教師的工作量明顯增加,70%以上的教師反映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

三是校本教研不夠深入,教師缺少專業支持。課程改革推動了校本教研製度的建立和校本教研製度作用的發揮。校本教研製度的推行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但校本教研製度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專業支持。教師和校長都反映,雖然專家和學者介紹了很好的理論,但是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實踐,還需要更多的專業支撐。教師現在普遍覺得缺少這種支撐,非常希望這種專業支撐能進入學校。調查中發現,教師認為缺少專業支持是影響新課程實施的不利條件之一,在給定的十個選項中,位列第二。專業支持的來源主要是教研員和各層次的專家。調查數據表明,僅有5%的教師經常得到專家的指導,而近20%的教師只能得到教研員的指導,加大課程改革專家和教研員對課程實施的指導是深入課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四是部分課堂教學存在單純追求形式的現象。調查中發現,有的課堂教學雖然表面上氣氛活躍,學生也積極展開討論、探究、合作,但是往往對於形式上的東西過於看重,過多地追求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學生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發展和提高,教學缺乏有效性。

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策略

(一)堅定課程改革的方向與信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以來,關於新課程的目標、內容以及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引發了人們的廣泛研究和討論,人們開始反思課程改革的方向與存在的問題。如何看待改革的方向,怎樣面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值得重視的。對任何一次教育改革來說,實施者對改革的認同是影響改革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的認同感在實施初期,會受到課程政策宣傳等因素的影響,而在實施的中、後期,影響教師對課程改革認同的直接因素就是實施的效果問題。課程改革在總體運行上取得的成果,對於增強人們改革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實施的推進,不斷總結、推廣改革過程中的成功經驗,採取有效措施解決改革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同時適當修訂課程改革方案,會使實施者堅定改革的方向,增強改革的信心。這是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心理策略。

(二)認真總結課程改革的實施經驗,科學發展我國的教育理論

近些年的課程改革實踐積累了許多的經驗。這些經過實踐檢驗的創造性經驗是課程改革方面的財富,應當及時總結、提煉和交流。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對課程改革的進程和實施效果進行專門的研討,做好提煉與升華的工作,及時推廣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經驗。決策者、理論工作者、媒體工作者應該走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第一線,走進課程實施的現場,與課程實施者一起分享課程改革的經驗,積累課程教學改革原創性經驗,科學發展我國的教育理論。當代我國教育理論的科學發展,離不開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的檢驗與推動,離不開對傳統優秀教育理論和經驗的繼承和創新,離不開以改革開放的心態對國外好的做法的研究和借鑒。當代我國教育理論的科學發展,應該以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及其經驗總結作為源頭活水。認真總結課程改革的實施經驗,是科學發展我國教育理論的實踐性基礎;基於總結實施經驗而升華成的先進教育理論,又是進一步推進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性基礎。這是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明智策略。

(三)關注課程改革中出現的不平衡

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整體推進中,不可迴避教育的均衡發展與公平問題。要科學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們應當關注並研究課程實施過程中突出存在的城鄉之間的不平衡和中小學之間的差異,應當及時地採取有效措施實現城鄉課程改革的協同發展和均衡發展,應當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人,特別是教師的培訓與提高方面的投入,針對農村地區的需要採取具體可行的措施提高農村教師專業水平和課程實施能力。例如,加大網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將課程改革成功的經驗和優秀教師的示範教學通過多種媒體送到農村第一線。應針對中小學的特點和不同學科的特點進行分類指導,特別是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這是整體推進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和諧策略。

(四)對課程改革方案進行恰當的調整

改革的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改革方案的清晰度、可行性、明確性是改革成功不可缺少的。課程改革的過程是一個互動調適的過程,實施者要努力使自己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提高自己新課程的實驗能力和實施能力。課程的設計者也應通過實施過程的研究與反思,及時了解出現的問題,對課程方案進行必要的調整。應建立一種反饋、溝通與交流的渠道,創造條件使實施者與設計者保持經常性的交流。在此基礎上,及時調整課程改革方案,使其更加完善,更加可行。這是推進課程改革的互動策略。

(五)加強行政管理與政策導向

中央和地方行政部門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起著重要的組織領導和政策導向作用,是推進如此大規模課程改革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因此,行政管理的可行和有效,政策導向的正確和合理對於課程改革順利推進十分重要。教育行政部門必須採取有效的政策和策略,使課程改革健康有序地推進與發展。如,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各級教育行政管理者應當及時了解、切實解決學校和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題,及時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和專業上的支持。這推進課程改革的行政策略。

3. 我國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的現狀及發展

很差很差。。。。。

差得不能再差了

其一,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內,中小學教材實行國定製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產物,是同我國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特別是為維護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能因為現在實行了審定製,就對過去的國定製以及在國定製條件下編輯出版的部編教材、統編教材、通用教材加以非議。對中小學教材國定製的利弊得失,應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價。對中小學教材要打破壟斷這種說法要具體分析、正確理解。a

4. 黃愛華的中小學戲劇教育實踐與研究

自2003年開始在國內率先從事中小學校戲劇教育實踐與研究,率領戲劇教育研究所成員,在杭州市大關小學建立「杭州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實驗基地」,開展戲劇教育實驗研究。指導大關小學教師多次開設綜合藝術(包括戲劇)和多學科綜合語文課程公開課,開出了浙江省的第一堂綜合藝術課,引起媒體關注。指導大關小學舉辦五屆校園戲劇節,全校師生全員參與。指導大關小學教師寫作學科教學論文20餘篇,多篇在中央教科所「中華教育科研論文教案評優」中獲獎。下學期開始,將借鑒港台模式,指導大關小學老師在三、四、五年級開設戲劇課(興趣班)。主編出版《探索與實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戲劇教育》(林正范校長親自作序,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版),被教育專家稱為「開創了我國在基礎教育中開展非專業戲劇教育實驗研究的先河」,在海內外獲得廣泛好評。2009年11月榮獲「第五屆中國教育學會獎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杭州市第16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論文《學校戲劇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實踐構想》一文,開創性地提出學科性戲劇教育、滲透性戲劇教育、活動性戲劇教育三種中小學戲劇教育實踐模式,在中國教育學會第22次全國學術年會論文徵集和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排名第三)。

5. 小學教育管理模式畢業論文結合一些調查問卷是不是最好

我也是教育管理專業的,當時工作忙沒時間寫,那個急啊,還是學長給介紹的莫文網,非常專業的說,從開題到論文,都幫忙搞定了,呵呵

這里還有些題目,也是莫文網的老師給的,參考下吧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傳承的探究
農村小學隱性課程開發研究
重慶市城口縣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
小學教師課程領導力研究
藏族小學英語教育的個案研究
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研究
芬蘭中小學教師教學方式變革研究
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小學教師課程意識研究
小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機制研究
民國時期小學科學課程標准變革研究
貧困地區人力資本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土家族地區小學教育現狀及思考
建國初17年小學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綜合融通,即瞬噴涌
近代直隸(河北)天主教會教育研究
關懷教育理論視角下弱勢群體子女學校教育現狀探析
功能視角下小學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的研製
南京市行知小學教育品牌形成的個案研究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設計研究
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對學生科學精神培養的研究
廣西高校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教學技能創新性培養研究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生命教育探析
小學教師工資、福利與教育質量關聯性研究
淺析我國小學階段教育戲劇現狀
區域內整體推進學校特色教育的實踐研究
五年制小教大專升六年制小教本科體育教學改革研究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研究
烏海市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現狀與問題對策
烏海農村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以人為本視角下的小學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烏海市農村小學生自我管理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小學國學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價值的研究
烏海市和平街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
現階段唐山市區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現狀的調查研究
近十五年來婦女教育地位的實證研究

6. 肯求人力資源管理師一級的論文參考範文,最好是有關中小學教師的培訓與開發方面的題材!萬分感謝!

試論山區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淺探
論文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探究
論文摘 要: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重點轉向課程,強調校本課程開發是當今世界改革的一種潮流,也是未來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它既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發展的機遇,也向我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不少學校在校本課程實踐中,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尤其是邊遠山區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匱乏,隨意性大。因此,我們認為,邊遠山區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必須落實: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凸現學校辦學特色,發揮教師個性作用,發展學生個性,與已有課程資源結合,認識「三級課程」間關系等方面工作。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重點轉向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都從政策層面上明確提出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以重新調整國家、地方和學校之間在課程決策上的權力分配結構,改變傳統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1]可以說,強調校本課程開發是當今世界改革的一種潮流,也是未來基礎教育改革基本取向,它既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發展的機遇,也向我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然而,不少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缺乏科學性、系統性,熱衷於表面文章,忽視了內在的實質。尤其在廣大邊遠山區農村中小學,由於師資力量匱乏,隨意性很大,要麼「跟著感覺走」,要麼「依樣畫葫蘆」,只是「迎時尚」、「趕時髦」,搞花架子,求「轟動效應」。其實,校本課程的開設必須是學校自己教育哲學的產物,應體現學校獨到的教育思想,要與學校獨到的人文、地域等實際情況相結合,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體現科學性、生活性、可操作性。據此,我們認為,邊遠山區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必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充分認識「三級課程」間關系
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是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課程資源,不可替換或獨立,三者組成了課程資源這一有機整體。校本課程主要指學校在理解國家統一課程綱要基礎上,根據自身教育哲學思想和資源特點組織並實施的課程。它的開發是以試圖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局限、以學校為基地而進行課程開發的民主決策過程。校本課程必須與國家、地方課程配套實施。[2]因此,校本課程開發並不是與國家、地方課程相割裂的,它們的內容無論是難度還是邏輯結構上都應互相協調和平衡。它的開發必須遵循國家和地方課程的相關規定,在立足於鄉村、學校特點的同時,還受國家教育方針約束,否則,就會偏離我國總的教育目標。只有明確國家、地方、學校是統一基礎上的多樣性關系,才能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靈活性和統一性。
2 充分發揮邊遠山區農村區域資源優勢
「三級課程」的提出,主要是因為各地實際情況、條件、特點不盡相同。學校是課程實施的載體,避開學校情況和條件,照搬照抄國家、地方或其他學校課程,沒有自己特色,就無法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也就失去了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課程開發和實施便會成為空中樓閣。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對學校所處的地域環境進行充分的資源挖掘、分析,尋求可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鄉土課程資源,並圍繞鄉土文化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創設適合自己實施的校本課程方案。[2]如學校駐地有豐富的養羊經驗,開展課外調查、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與養羊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農」意識和學農技能,聘請有經驗的養羊專業戶講講養羊、殺羊、販羊、辦公司的創業經歷,就讓學生經歷一次人生「創業」教育。這樣的校本課程開發,才真正做到了「人無我有,獨辟蹊徑」。
3 盡力凸現邊遠山區農村學校辦學特色
在當前的課程管理體制下,國家名正言順地獲得了組織和分配課程資源,控制、支配學校課程的權利。在課程領域,學校至多隻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執行者,沒有探索與創造的空間。由此造成了「千校一面」的現象。事實上,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背景、外在優勢和內在條件,它們的綜合,就形成了該校具有自己特色的辦學傳統和校風。而校風是「此校與彼校之間自然存在的個性差異。」[3]學校要根據國家教育方針、課程管理政策和課程設置要求,針對學生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傳統和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鄉村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著眼於發展學生興趣、特長,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充分體現師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其具有鮮明的學校特色。中外大量的特色學校創建的成功經驗也證明:特色課程的構建是實現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4]我國校本課程開發要走的就是這樣一條基於學校現實的特色化道路。因此,每所學校都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學校的特色,進行特色校本課程開發。比如有傳統體育、書畫、校園文藝等特色的學校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充分挖掘學校所蘊涵的文化底蘊,進行校園文化課程建設。總之,校本課程開發一哄而上、東施效顰,就失去特色,失去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
4 充分展現教師個性作用
在傳統教育觀念中,往往把教師更多地視為一種職業而提倡具有共性的職業道德,忽視了教師作為人的一面。實際上,「一個真正的教師永遠是一個個性,一個鮮明的個性,獨具一格的個性。」[5]由此看,教師的個性品質必然影響著其對課程的選擇與組織。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學識,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學生個性往往總是或多或少地帶有老師個性痕跡。這就是所謂的「以個性養成個性」。[5]因此,必須讓教師真正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使其在校本課程開發和重建過程中充分發揮個性作用,這樣,開發出來的校本課程才具鮮活的地方特色。
5 挖掘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一本質特點決定了學生是教育出發點和歸宿點。教育必須尊重學生。[6]然而,學生有自己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情緒情感體驗、個性閃光點以及其個性潛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和生長點。國家課程不可能完全適合各地實際情況,而校本課程設置的多元化、個性化、彈性化,則能充分滿足學生各異的個性發展需要,為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培養提供更為廣闊的時空,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校本課程開發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做實實在在的、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探討。以學生「知識獲取和能力發展」為目的,「以生為本」。
6 與現有課程資源緊密結合
課程開發非單純地編教材,而是課程體系、教育觀念的地方化重建。[4]因此,要重視教材開發,也要注重對已有課程資源的校本化。如「讀書工程」,根據不同學段的要求,從古詩、童謠、諺語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列出每個學齡段要求學生閱讀的書目,並提出具體要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推動「讀書工程」開展;建立「讀書卡」,使讀書活動持久不衰,同時記錄了學生讀書成長軌跡。如此,讀書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實與提高。
總之,校本課程開發,是發展學生潛能、促進教師發展、發揮學校社會功能和實現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徑,是新課改的關鍵環節,應予以高度重視。[2]將校本課程開發作為教師工作重要內容,充分激發廣大教師的創造勇氣和智慧。如此,校本課程「品牌效應」才能真正地轟動起來,才利於形成學校特色,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最終利於學生主動、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Z].2010.
[2] 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Z].
[3] 徐玉珍.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案例[Z].
[4] 廖哲勛,田慧生.課程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46-55.
[5] 鍾啟泉,崔允,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76-180.
[6] 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7. 如何評價我國中小學現有的課程體系

當前,我國中小學課程評價改革的問題比較突出。從評價的質與量兩個屬性來看,既體現為質的規定的不全面,又表現為量的判斷的不科學。國際上發達國家的研究經驗可為我們尋找對策提供參考,具體可從改變評價觀念、加強評價問責、提升評價質量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中小學;課程評價改革
課程評價是整個課程體系的重要環節。美國學者格朗蘭德曾用一個公式對評價作了簡要的說明:評價=測量(量的描述)或非測量(質的描述)+價值判斷。…古巴和林肯(E.G.Guha and Y.S.Lincoln)也認為完整的評價應該包括描述和判斷兩個部分。上述學者不約而同地將評價看作是在量或質的描述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即評價包括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據我們最近一項凋研發現,在具體的課程評價實踐中,作為課程實施人員參與課程評價的願望是有的,但或許是受客觀條件、評價時間等諸多因素限制,課程評價的參與率較低,而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參與學業評價也僅限於部分學校,我國課程評價主體整體來講還是以課程專家及教育管理者為主,相對顯得比較單一。課程評價的客體主要包括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對課程活動的評價和對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三個方面。這三方面的研究從已有文獻資料和實踐調研情況來看,就課程本身的評價相對較少,僅限於一些課程專家和學者,實踐層面相對較多的是對課程活動的評價,而對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基本卜.是以考試來完全替代,形式單一,內容狹窄,即便是僅對考試而言,也受到當前測量理論與技術水平整體較落後的影響而兀法科學公正地考出學生水平。無疑,這些狀況嚴重影響了課程評價積極作用的發揮。如果僅從事實判斷這個角度來講,我國當前課程評價實踐問題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既體現為質的規定的不全面,又表現為量的判斷的不科學,從而影響到課程評價在改善學生學習和甄別學生兩方面功能上的欠缺。
一、中小學課程評價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質的異化:課程評價體系改革代之以考試改革,以偏概全
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我國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課程評價問題。2002年12月,教育部下發了《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確提出「現行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不相適應,突出反映在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注重學習成績,忽視學生全面發展和個體差異;關注結果而忽視過程,評價方法過於單一」。2003年的《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已開始真正在國家政策層面關注學校層面的評價變革。上述通知明確要求建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日標的課程評價體系,對評價目標、措施與力+法等都作出了具體規定。通知指出,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充分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使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教學發展與提高的過程。在素質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教育部出台此政策,充分表明過去的評價考試制度所造成的不良後果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 然而,這么多年以來,課程評價領域的變革被有意無意地試圖通過不斷完善選拔、鑒別功能單一的考試的變革來驅動「整個評價體系」的變革。我國在課程評價領域研究較多、實踐較多的是高考、中考、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在多次評價改革過程中,人們為豐富的經驗積累是關於「高考為什麼改、怎樣改」的問題。但是,關於基礎教育課程評價改革還只是泛泛而談。回顧21世紀以來的評價政策,強調較多的還是「考試次數的減少,出題的要求等」,其政策的關注點多放在對選拔、鑒別性的考試過度重視而引發的學校、課堂層面片面追求升學率、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等,幾乎沒有提出任何有前瞻性的評價政策。因此,在實踐層面,只要高考的模式、題型、內容有所改變,地方、學校、課堂教學等都會跟著變化。如若高考不改,各層面幾乎不會進行主動的評價變革。由此可見,單一考試的完善已取代了對健全的評價體系的追求。這種機械的、以標准化測評為核心技術、以競爭選拔為目的的考試,釀成了當前我國學校課程改革難以深入推進、學生負擔絲毫不減的苦果,也使得學生學業評價誤入歧途、越陷越深。 考試本是評價的一種主要形式。但在我國,經歷了千餘年來施行的科舉考試的傳統影響,又歷經近代科學主義倡導下延續近百年的教育評價理論和技術本身存在的一定誤區的影響,現代學校教育的考試已完全替代了評價,評價功能過於片面、偏激,作為評價的一種主要形式的考試的本體功能被扭曲,進入了小考試為大考試服務、大考試為升學和選拔服務、教育教學為考試服務的惡性循環。在學校教育質量改革中,教育管理者首先關注的是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遺忘了評價是一種促進學生發展與完善的工具,忽視了學生的智能發展需求,而去追求所謂的評分的准確與評價的效率。因此,克服課程評價領域存在的的問題,需要實現由「測試學生的學習」到「為了學生的學習」的課程評價觀的轉變。為了轉變因考試替代評價而造成的惡性循環,充分研究和開發注重學生學業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的課程評價模式已迫在眉睫。
2.量的隨意:測量理論與技術的落後導致命題不專業,經驗主義
重大考試通常是以分數來呈現結果的,但這個關乎學生切身利益的量卻常常只能滿足對學生的可區分、可選拔,至於信度、效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指標便在考慮之後了。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就是由於當前重大考試命題技術較為落後。即便對於高考、中考等重要考試而言,由於測量理論與技術方面的專業欠缺導致命題比較隨意,命題人員多憑經驗制卷,這與發達國家比較顯得十分不專業。同時,由這樣的試卷取得的分數又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更被看重。因此,即便就課程評價的量的屬性來看,量產生的隨意性也是課程評價的一個硬傷。一方面,高考命題至今沒有常模,不僅不同省份的自主命題難度懸殊,就是同一省份不同年份的試卷難易忽上忽下,難度捉摸不定。另一方面,行政化的考試組織機構也不會或者是不敢把考試相關的結果分析數據從面上公之於眾,以供教學研究機構等做相關分析與反饋從而指導與服務於教學,所以很難得到有效改進。
在我國,中高考等總結性測驗的設計開發通常是由教育考試機構組織學科專家進行命題和組卷。學科專傢具有的更多是學科本身的知識,通常缺乏心理與教育測量方面的知識來理解測驗所要考察的心理屬性,更缺乏相應的測量技術和方法來驗證測驗題目的質量。外部評價如此,與實際教學密切結合的課堂評價更是如此。我國一線教師通常很少受過系統的心理或教育測量理論和技術方面的訓練,課堂評價任務的設計或選擇往往參照外部考試的題目樣例或模式,較少從當前的課程內容和學習目標出發。同時,我國高校在心理與教育測量方面的教育水平偏低,我國很少有高校開設教育和心理測量專業的課程,即使有些教育管理、師范類學生接受了教育評價課程教育,也多是重宏觀輕實踐、重理論輕技術。這是長期以來我國教育考試事業落後、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的深層次原因。
就國內目前的狀況而言,無論是從試題的命制,還是從考試結果的分析與匯報來看,我們的考試在試題質量與考試結果反饋方面都受制於經驗主義,受制於測量理論與技術的明顯滯後,不能滿足當前考試改革、評價改革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已經能意識到或者認可上文所指出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學生發展直接或間接的限制,卻又通常默認當前的課程評價模式為不二之選、難以替代,在研究與實踐領域有意無意地有一些迴避傾向。
二、發達國家課程評價改革的經驗
我國經濟相對發達的省份在課程評價領域的問題或許可以參考國際上發達國家的改革經驗。因為其教育發展目標比較接近,而問題也有類似之處。比如,在進行國家課程評價試驗的若干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基本上已經解決了辦學條件和師資問題,整個教育系統處於穩定運行狀態。他們在課程評價方面的問題也主要集中在學生學科成績的測量評價上,評價功能比較狹窄、評價觀念有待改進。可以說,在這些國家,正規的課程評價一出現就是遵循一條科學與客觀之路的,且由於這種科學與客觀在課程評價的標准化階段就被過分強調,因此,其評價功能被扭曲的現象也十分突出。從某種程度上講,課程評價領域的改革也一直是伴隨著他們近百年的教育測量運動的。
僅就當前來看,在美國的基礎教育領域,不管是州級、學區級還是校級的學生評價,隨著課程評價與教學的高標准、與績效責任緊緊聯系在一起,在學生評價領域也掀起了新的應試風浪。美國教師也同樣會為了測驗而教學。在美國的課堂中,大部分教師都會教授學生應付考試的方法以及獲得高分的手段,甚至還會以標准化測驗的內容為依據自行改變教學內容,從而使得測驗內容與教學內容相一致。雖然其形成背景及相關因素與我國有所不同,有的是因為教師希望學生通過獲得高分而對學習有興趣且能激勵自尊和學習的成就感,也有的是因為測評內容本身比較狹窄、不全面,但其最主要的原因同樣是高標准、高風險測驗的盛行。可以說,課程評價領域的改革仍然是教育研究領域的關注熱點。
1.評價方式的改革:替代紙筆測試,拓展評價功能
課程評價功能在質的方面的異化一方面受制於狹隘的評價觀,另一方面也主要受制於單一的紙筆測試方式,這種評價方式的固有不足直接限制_『評價功能的進一步發揮。美國在其持續開展的基礎教育改革中,提出並運用了在真實情景中通過讓學生完成操作任務來進行一系列不同於傳統測驗的「另類評量」(Alternative Assessment)方法,到1991年,美國至少有40個州制定了實施某種形式的「另類評量」的計劃。「另類評量」運動也促進了美國考試體系的建立。從2001年開始加州大學等高校就不採用高考成績錄取新生,改由錄取小組通過各種信息資料(包括必要的面試)舉手錶決進行錄取。「另類評量」所使用的方法多種多樣,對學生的評量也是從多個方面、針對多種能力綜合進行,可以被應用於從教室評估到全國乃至全世界評估的所有類型的評估背景中,並且與教學指導直接聯系,是一種更加全面的多元化評價方法。比如,以往美國很多州都要求對科學探究和科學過程做出評價,但一般的多項選擇紙筆測試題肯定是無法評價的,上述「另類評量」就是一。個比較適合的方法,只是實施成本較大,在大范圍的推廣方面要考慮經濟承受力。美國課程評價領域專家認為英國和以色列在表現性評價方面做得更好。「另類評量」方法的提出,既指明了學生評價改革的方向——對真實生活和學習生活中學生的操作進行評價,同時也為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一種更加真實的教學情景,它不只是一種評價方法的改革,更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基礎的根本革新。
新的課程評價方式的實踐,發揮了多樣化的課程評價功能。除了幫助教育決策、直接改進教師教學活動、使公眾和學生家長了解學生現狀和需求外,通常還用以反饋到課程設置、教科書修訂和教師培訓(包括職前和在職)過程中去。鑒於地區、學生性別的差異,在這種學科成績分析報告中,通常會結合一定范圍內學生家庭、所在學校和社區的背景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以更客觀、更恰當地進行反饋,發揮評價應有的促進學生學科學習、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因此,全國性的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用於診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缺陷,以便調整教材、教學的進度和深度。近年來,各發達國家都日益重視課程評價在教育發展中的作用。如美國、英國都著手建立健全國家課程評價制度用於幫助教育決策,利用教育信息改進教育質量;有些國家除用於國家教育政策外,還通過教育評價向公眾和學生家長展示學生學習成績的現狀及受教育的需求,通過對學校的背景因素進行分析,從課程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手段等方面提出改進教育質量的建議等等。
2. 測量技術的改進:提高命題質量,深化結果反饋
在美國著名的教育測量公司ACT的大規模考試中,一道題目從設計伊始到最終進入考試試卷,需要經歷至少16道程序的檢測,歷時2到3年。這其中既有包括學科專家、測量學專家在內的題目評審小組的審核,也有基於預測數據的測量學分析。題目質量的評審涉及到內容、認知、題型、反應時間、公平性以及常見的難度和區分度等測量學指標。這種嚴格遵循詳盡系統的測量學規范和步驟的測驗開發過程無疑對我國教育考試的專業化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普及以及現代測量理論的迅猛發展,構建大型的教育測量和考試題庫已成為可能。美國著名測量公司CTB/McGraw Hill目前已經開發了一個容納有70000個題目的大型題庫,包括了美國中小學階段各個學科的內容。利用現代測量理論,如項目反應理論,既可以保證納入題庫中的測驗題目的測量學指標,還可以確保不同的測驗題目在共同的測量尺度上測量相同的心理或教育屬性,從而保證了從題庫中生成的各種測驗在測量屬性上的同質性。大型題庫的存在是自動化組卷技術的物質前提。自動化組卷可以在幾秒之內完成幾十、甚至幾百套試卷的組卷任務,並能嚴格保證每套試卷滿足多達上百種的技術要求,或者保證不同試卷間的一致性,為我國大規模考試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目前,國際上所提倡的連續性評價的做法就是建立在計算機化的題庫建設和自動化組卷技術基礎之上的。大型題庫的建設還是計算機適應性測驗的基礎。計算機適應性測驗以項目反應理論為依據,根據學生對己經呈現的問題的回答情況動態調整後繼測驗題目的呈現,避免了傳統紙筆測驗中因題目過難或過易而導致的測量效率的降低。採用計算機適應性測驗具有高效、准確、計分迅速和反饋及時等多種優點,因此,我國教育考試和評價宜多採用計算機化的測驗模式。計算機化測驗還可以與當前國際上流行的認知診斷測驗相結合,用測量學技術從學生回答問題的反應模式中挖掘深層信息,為教育實際工作者提供具有診斷性的反饋信息。
在考試結果的分析和匯報方面,通過運用現代測量理論建立測驗分數的測量尺度以及不同分數的實質含義,使教育考試的分數具有像長度或重量那樣的特徵,從而使對考試結果的解釋不依賴於某個具體的測驗,能夠在同一個尺度上對不同學生個體和集體進行描述和比較。共同測量尺度的建立提供了描述和追蹤學生學習和發展變化的基礎和可能。
隨著學習科學的發展、心理測量技術的日益完善,以上對現有紙筆考試的改革在我國發達省份當具有現實可能性。
三、可能對策:對我國課程評價改革的幾個建議
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十餘年來,課程評價改革已經從思想理念的范疇轉入到實質性的探索和深入研究階段;從小范圍、小規模的嘗試性試驗逐漸推向較大范圍和較大規模的立項研究和廣泛交流,研究者達成了一定范圍的共識。可以說,經過近十年的觀念轉變、理念更新過程,課程評價改革現在已步人了嘗試性摸索的邊實踐邊研究的探索階段。在這個階段,以發達國家課程評價改革的已有經驗為參考,可為我們決策提供一些建議。
1.改變評價觀念:推進多樣化評價方式
對於以紙筆測試來替代課程評價的問題,國內外研究者的觀點基本一致,即認為轉變課程評價觀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要想使課程評價能夠發揮對學生發展的積極作用,我們必須走出評價功能的誤區,把選拔性考試與基礎教育學生評價分開對待。當然,在轉變評價觀念、創新評價方式的同時,還需要加強評價標準的制定。比如教學評價標准、學生學業評價標准、教師評價能力標准等等一系列評價標準的研發。另外,另類評價方式的實現要求有新的測量評價工具的研發。
2.加強評價問責:建立促進學習的評價體系
在近期國內外的學術和實踐研究中,將課堂、學校層面所產生的信息和大規模的問責機制相聯系的趨勢日益增強。根據國家層面的課程評價體系,建立地方、學校、課堂層面上的「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體系;加快建立與新型課程評價模式、評價內容相適應的問責機制;將「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的體系所得到的信息應用於各級教育問責體系。
在很多地方和大多數學校中,教學管理人員包括校長同樣非常缺乏正確的學生評價觀念以及新的學生評價知識,所使用的評價模式仍然十分傳統,無法調動廣大教師改革學生評價方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即使教師被要求進行改革,他們也不願意去做那些「份外」的事情。所以,往往在花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之後,教師們又都回到原來的老路上去。為此,必須要加強對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與教學目標之間一致性的引導與問責。破舊立新的深層次的變革也許在一開始尤其需要建立相應的問責機制,強制人軌、整體推進,唯其如此,當下課程評價問題的突破、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體系才有望全面實現。
比如江蘇省教育廳兩年前就提出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的「五嚴」規定,其中第一條為:「嚴格禁止下達高(中)考升學指標。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學校要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和質量觀,……」;第四條為:「嚴格規范考試和招生管理。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學校要規范考試科目,從嚴控制考試次數。……加快高考招生社會化改革步伐,盡快推行網上報名,高考成績由省級招生機構直接發放給考生本人。……」「凡是有中小學,被省或市查實存在違規行為,包括作息時間表或課表存在弄虛作假現象的,除了在督查通報中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分和責任追究外,所在縣(市、區)政府教育工作在3年內的縣級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考核的市級復查與省級抽查中,有關素質教育方面考核指標方面一律實行一票否決,同時,所在縣(市、區)、有關學校及校長本人在省或市級的各類評優評先中一票否決。」此外,暢通的舉報信息渠道和嚴厲的懲罰,有效地推進了課程評價觀念的轉變,促進了課程評價與教學、課程目標之間的一致性。
3.提升評價質量:加強教師的課程評價理論與測量技術培訓
(1)課程評價理論的培訓
由於廣大教師沒有掌握開展學生評價的必備知識和技能,不能正確地實施評價,所以在許多情況下給學生帶來了不應有的損失。例如,評價信息不全面或不真實、評價結論不正確,使得學生、家長以及其他使用評價信息的人,往往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業成就做出錯誤的判斷,從而選擇了不恰當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學第一線人員,尤其是中小學教師,缺乏課程評價的理論知識和支持性的資料與信息,他們不適應先進的學生評價理念,更不知道應當如何進行新的評價操作,非常需要在學生評價的程序與方法上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在培養教師的大學教學中,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幾乎都沒有把教育評價作為必修內容,很多學校未開設過評價與測量課程,沒有教學生如何在教學工作中開展學生評價,教師也很少強調這方面知識的重要性。這是導致上面提到的在職教師缺乏教育評價理論和技能的重要原因。
(2)評價測量技術的提高
我國教育考試目前的實踐雖然在整體的設計思路上與國際上同類測驗相似,但在具體環節的實施上還有很大差距,直接影響到測驗目的的達成和測驗結果的質量。這種差距主要體現在測驗編制過程中對測量學問題的思考不足,對相關測量學技術的應用程度不夠。比如,在測驗題目開發方面,我們更多依賴命題專家的經驗和判斷,較少嚴格遵循詳盡系統的測量學規范和步驟。我們較少組織測驗題目的預測,並根據學生實際回答的數據進行測量學方面的分析,檢驗題目選項是否符合了預期功能、是否測量了應該測量的東西、是否對不同性別或地區的學生是公平的等等。這種經驗式的命題和組卷模式直接影響到最終測驗的穩定性和准確性,降低了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推斷的有效性。
因此,必須要加強對考試的分值、題型、題量、難度、等第劃分方式等等的細化研究,使得教育測驗的設計開發按照更加科學、正確的程序進行。同時,要提高命題質量和深化考試結果的分析與反饋。另外,要提高我國大規模考試的專業化水平。大規模考試的設計、開發、實施和分析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課程、學科、測量學、心理學以及計算機技術等方面,需要不同背景的專業人士組成研發團隊,團結合作,緊密配合,在不同的層面上組成梯隊。

8. 教育體系中應該有戲劇教育課程嗎

「美國、俄羅斯等歐美國家的藝術教育包括戲劇、舞蹈、音樂、造型藝術四大門類。中國到現在為止六十多年的教育體系中,沒有戲劇教育這個課程,我們的藝術教育就是美術和音樂。」金帆藝術團評委王騏在過去多年裡一直從事音樂教育工作,他指出國內的戲劇教育只是在第二課堂展現的局限性和問題,「所謂的第二課堂就是活動教學,有的學校成立了戲劇社,有各種各樣的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孩子表演有餘,表達不足,這就是一個現狀。」王騏認為,讓文學和戲劇結合起來影響孩子,讓學生們能有自主表達的選擇非常有必要,「戲劇教育和教育戲劇都要引起廣泛重視。教育戲劇不是把戲劇教育顛倒過來說,而是來源於盧梭的實踐學習理論,後來產生了美國杜威心理學家的做中學理論,我們國家有陶行知,也是提倡行知理論。」

而戲劇進入學校進入課程,它帶來的將不僅僅是文學的繁榮。「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劇的要素在學校裡面,廣泛在人與人的關繫上、管理層面上都有很大的功能,這種角色的互相轉換是戲劇裡面帶來的東西,這是我們教育界對戲劇的一個期盼。」

9. 當前我國中小學主要的課程類型有哪些

1.中、小學的課堂教學一般承擔著以下任務:向學生傳授新的知識,復習鞏固學習過的知識;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實際形成技能、技巧;檢查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據此,在實踐中,中、小學課的基本類型被劃分為兩大類:單一課和綜合課。

(1)單一課。一般是指在一節課內主要完成一項教學任務的課。單一課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傳授新知識的課。在一節課里,絕大部分時間用來向學生傳授新的知識,組織學生學習新教材。目的主要在於讓學生感知、理解和掌握新的教材內容,增加新的知識要素。有時也會有復習、鞏固的內容,但它是為掌握新知識這一主要任務服務的。

鞏固知識的復習課。一節課的時間主要用來復習已學過的知識。目的主要在於使學生加深知識的理解,掌握本質,並將知識網路化、系統化,予以鞏固記憶。比如學習完一個單元後或期中、期末考試前所上的復習裸,就屬此類。

培養技能、技巧的課。包括練習課,實驗課、實習課等。這類課的時間主要用於組織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際操作,反復練習,掌握基本技能形成熟練技巧。如語文的作文課,數、理、化的獨立作業,實驗課,生物的實習課等,都屬此類。

檢查知識和技能、技巧的課。用整節或連續兩節課的時間檢查學生對已學知識和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目的在於了解學習情況,對每個學生的成績給以評價,並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彌補。各門學科教學中所進行的不同形式的測驗課、考試課,即屬此類。

自學課。這是近年來在強調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中所創造的一種課型。其形式是在教師指導下,主要通過學生自己閱讀、思考和獨立作業,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和技能。

單一課由於內容集中,幾乎運用課的全部時間完成某項單一任務,結構上變化不多,因此多在中學高年級採用。

(2)綜合課。又稱混合課,一般是指一節課內要完成幾項教學任務的課。綜合課的內容包括復習1日的知識;學習新教材內容,對新學教材予以鞏固,並適當進行練習,培養基本技能、技巧;甚至還要檢查知識的掌握程度。

綜合課所要完成的幾項任務並不是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一般是側重於新知識的傳授,結合進行鞏固復習和技能、技巧的培養。由於綜合課方式靈活,結構富於變化,適應兒童難以在較長時間:內從事單項活動的心理特點,故在中學低年級和小學被普遍採用。這樣,多項活動交叉進行,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好的效果。

2.根據任務劃分,課程可分為:傳授新知識課(新授課)、鞏固知識課(鞏固課)、培養技能技巧課(技能課)、檢查知識課(檢查課)。

3.根據教學方法,課分為:講授課、演示課、練習課、試驗課、復習課。

(9)我國中小學戲劇教育課程開發與管理擴展閱讀:

課程類型的劃分依據

一般認為劃分課的類型的依據主要有三項:

第一,教學的目的、任務。從總的方面講,教學的任務就是傳授文化科學知識,培養技能、技巧和發展認識能力。但完成此任務要經歷一個認識過程,而這個過程又由許多相對獨立的環節組成。如從感知知識到理解知識再到鞏固掌握知識,並運用於實踐,在反復練習中形成技能、技巧。這就決定了在同一教學過程中,每堂課所擔負的目的、任務不會相同。不同的教學目的、任務決定了課的不『同類型。教學目的、任務的多樣性,決定了課的類型的多樣性。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過程必然是由不同類型韻課構成的完整的上課體系。

第二,教材內容。不同學科或同一學科的不同單元的教材內容,分量多少不同,難易程度不一致,知識因素之間邏輯關系的緊密程度也有差異……所有這些都決定了在教材的教法上有區別。有的教材,需要整堂課或幾堂課都用來敘述新教材;有的則需要整堂課或幾節課進行復習;有的則將課的主要時間用於實驗;有的分量較少而又相、對獨立的教材,則可以在一節課內完成教學過程。這樣才會使上課過程結構完整,避免支離破碎。可見教材內容性質的多樣性決定了課的類型的多樣性。

第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這也是決定課的類型的重要因素。比如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於單一活動,因此,應多採用結構變化多的綜合課。對於知識水平較低的年級,也要盡力避免連續上那些難度高、容量大的傳授新知識的課。總之,課的類型的決定和劃分,是教學過程復雜性的反映,受教學過程諸因素的制約。教學中,如果能夠從實際出發,正確地合乎規律地選擇和運用不同類型的課,就會使教學過程體系完整,進行順利,效率提高。

第四,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和手段的總稱。

閱讀全文

與我國中小學戲劇教育課程開發與管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