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教育專業基礎知識包含哪些內容
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較高的文化素養;了解現代人文社會科學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就;具有正確的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懂得教育教學規律;具備運用教育理論和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初步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從事小學教師職業的自我發展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體魄和正確的審美觀。
學制二年,按三年業余學習時間安排教學計劃。
本科為學制四年。
實行學分制。學生注冊後八年內取得的學分均為有效。
專業設必修課、限選課、選修課和集中實踐環節。
1、必修課:10門(42學分)
2、限選課:2門(8學分)
3、選修課:文史方向16門(共76學分,任選18學分即可)、理科方向17門(共63學分,選18學分即可)
4、集中實踐環節:教育教學調查、教育實習、調查報告(共8學分)文科
教育學、普通心理學、現代漢語基礎、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基礎寫作、書法、文藝理論、兒童文學、中國文明簡史、聲樂基礎、美術基礎、人文社會基礎、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法、小學藝術課程教學法、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法、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統計與測評、現代教育技術、班主任工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參與式教學、微格教學、普通話
理科
教育學、普通心理學、高等數學基礎、數學分析、代數學、幾何學、數學史、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自然科學基礎、數學實驗、計算機基礎、人口資源與環境、科學技術史、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法、小學自然科學課程教學法、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統計與測評分析學、現代教育技術、班主任工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參與式教學、微格教學、普通話
英語
教育學、普通心理學、英語閱讀、英語聽力、英語語法、英語口語、英語寫作、英語歌曲與表演、翻譯理論與實踐、語言學概論、小學英語課程教學法、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統計與測評分析學、現代教育技術、班主任工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參與式教學、微格教學、普通話
2. 統編人教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知識點匯編匯總
第一單元 我們的好朋友
我們的好朋友
1. 在學校生活(三)年多了,你一定交了不少好朋友。
2. 與(朋友)在一起是那麼開心、美好。
3. 友誼總是給我們(溫暖),讓我們感受到(真情的存在)。
4. 我們都渴望獲得(友誼),但我們應該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友誼)。
5. (不合理的要求)會傷害朋友之間的友誼。
6. 友誼來之不易,需要(珍惜)。學會(與朋友相處),友誼才能(深厚長久)。
7. 在學習和生活中,哪些原因能讓你們成為好朋友?
①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能談得來;
②經常在一起學習;
③同學非常友善。
8. 哪些不好的行為和習慣會讓人難以交到朋友?
①嫉妒心強
②小氣、自私
③瞧不起別人
④欺負弱小的同學
(意思合理即可)
9. 要珍惜我們的友誼,我們應該怎樣做?
①當朋友有困難時,我願盡力幫助。
②當朋友犯錯誤是,我要提醒他,並幫助他去改正錯誤。
③當朋友幫助我時,我會表示感謝。
10. 你和好朋友之間有哪些開心事?分享一下。(合理即可)
說話要算數
11. (說話算數)是人的一個重要品質。說話不算數不僅會對別人(造成傷害),也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12. 「食言而肥」這個成語勸導人們為(人處世要講信用)。
13. 我們敬佩(說到做到)的人,不守信用的人是得不到(尊重)的。
14. 我們不僅要對(別人)說話算數,也要對(自己)說話算數。
15. 對別人說話算數,會有人(監督),對自己說話算數就只能靠(自覺)了。
16. 如果你的同學說話不算數,你會做些什麼呢?
①對他做出的保證進行監督。
②陪伴他完成他所保證的事情。
③在他做違反承諾的事情的時候提醒他。
(意思合理即可)
17. 從哪些由於失信而導致害人害己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①我們要做誠實守信的人,要說話算數。
②失信不但會傷害別人,還會傷害我們自己。
18. 一個人對他人說話要算數,對自己就可以說話不算數嗎?你有幫助自己說話算數的妙招嗎?
①我們不但要對他人說話算數,對自己也要說話算數。
②我們可以對自己承諾的是做出一個計劃表。
③在完成自己的承諾時,給自己一個禮物。
當沖突發生
19. 校園生活(充滿快樂),但也會(出現一些沖突)。
20. 在我們身邊存在這各種各樣的(沖突)。只有正確認識(產生沖突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解決沖突)。
21. 能否避免發生沖突,往往取決於(我們處理矛盾的方式),方式不同,結果也不同。
22. 產生沖突並不可怕,採用(正確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化解沖突。
23. 在生活中,我嗯不僅會遇到一些(矛盾和摩擦),也可能會遇到被他人欺負的情況。
24. 被人欺負是(痛苦)的,如果我們不抵抗,欺負可能(變本加厲),(痛苦)也會加劇。
25. 在校內受到欺負可以(請同學主持公道),也可以(向老師請求保護)。我們必須(採取正確的方法來應對欺負)。
26. 在校外受到欺負時,也需要(果斷採取措施),保護自己。
27. 我們在學會(保護自己)的同時,也需要學會(用合理的方式擺脫煩惱)。
28. 在校園中容易導致沖突的原因有哪些?
①不遵守校園中的規則
②做錯了事強詞奪理,拒絕道歉
③處理矛盾的方式不妥當
29. 面對沖突,你有哪些方法來化解沖突?
①控制情緒,保持冷靜
②交換意見,講清道理
③換位思考,理解他人
④商議辦法,和諧相處
⑤請人調節,解決沖突
30. 看到同學被欺負了,你應該怎麼辦?
①跟被欺負的同學站在一起,對欺負行為說「不」。
②向老師家長報告,希望他們趕來制止。
31. 如果你在校園里被欺負了,你應該怎麼辦?
①請同學主持公道
②向老師請求保護
第二單元 做聰明的消費者
買東西的學問
32. 我們都有過購物的經歷。怎樣才能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這裡面可有(不少學問)。
33. 正規商品的外包裝上一般都有(廠名廠址、使用說明、生產日期)等內容,這是我們了解商品的重要渠道。
34. 購買食品時,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盡量購買(綠色、天然)的產品。購買商品時如有「(三包)」卡,以便(維修和退換)。購物時,要盡量選擇(正規廠家)的產品。總之,要注意產品(有無質量檢驗合格證、商標、生產廠名、廠址和生產日期、有效期)。
35.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有權索要(發票),發票是消費者更換商品、保修商品、解決糾紛、索要賠償的(憑證),也是國家管理財政、徵收稅款的重要工具。
36. 我們在購物時需要培養良好的(購物習慣),做一個(文明)的消費者。這既是必要的行為規范,也是(社會道德)的基本要求。
37. 在購物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侵犯自己權益)的行為,我們要有(維權意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38. 購物時要有(自我保護意識),要在(正規商店)購物,購物後保留好憑證,了解自己有哪些合法權益等。
39. 購物時遇到矛盾和問題,首先應與(商家、廠家)協商解決,協商未果可以向消費者協會或工商管理部門投訴。
40. 消費者享有人身、財產不受侵害的權利,商家(無權)搜查顧客的身體或背包。
41. 消費者協會投訴電話:(12315)
42. 怎樣做一個文明的顧客?
①要講文明禮貌
②商品要輕拿輕放
③不需要的商品放回原位
合理消費
43. 生活中有(許多商品)對我們具有吸引力,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我總是希望父母能夠(滿足自己需求)。
44. 當我們提出一些要求時,父母會(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決定。(不合理的)要求,父母會拒絕。
45. 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我們可以做到:(體貼父母,想想父母的辛苦和難處,不提讓父母為難的要求。不趕時髦,不要攀比)。
46. 通過(合理比較、自我剋制)等方法,我們可以學會做出正確的購物選擇。
47. 學會(克制),根(實際需求)合理消費,是擁有健康生活的重要條件。
48. (合理開支)並不意味著一味省錢。我們既要(精打細算、量入而出),又要(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有滋有味)。這樣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49. 同學們,請你像想一下合理(有計劃)消費和過度消費的不同行為,分別舉例描述。
合理消費行為:按實際需要采購日用品;飲食適量,按需就餐;有儲蓄,可以進行投資理財。
過度消費行為:買東西不知節制,超過預算;暴飲暴食,不知約束;不僅沒有儲蓄,還可能到處借錢。
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
50. 我們在享用餐桌上的美食時,也可能會(產生浪費)。
51. 這種浪費是很容易被(忽視)的,也許每次浪費的量看起來並不多,但日積月累就是(一個很大的數目)。
52. 浪費行為更是對(勞動成果)的不尊重。
53. 節約糧食是(習慣),更是(美德)。大家都從自身做起。從小事情做起。為形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社會風尚)作出自己的努力。
54. 很多浪費行為是(我們錯誤的想法)導致的。
55.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56. 關於節儉的名言警句:(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57. 關於節儉的名言警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58. (浪費行為)更是對勞動者勞動成果的不尊重。
59. 浪費有多種表現,請你就幾個實際生活中浪費的例子。(合理即可)
把不愛吃的事物扔掉是浪費;衛生間長流水現象是浪費;教室沒有人是燈常亮著是浪費。
第三單元 美好生活哪裡來
我們的衣食之源
60. 生活中,我們要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61. 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種類多樣,有(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聯系密切。
62. 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我們(吃的、用的、穿的、住的、行的),樣樣離不開農業。農業為我們(提供食物),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材料)。
63. 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秋分日)定位「(中國農民豐收節」),體現了我國重視農業,尊重農民,感恩勞動的文化傳統。
這些東西哪裡來
64.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很多生活用品是由(工業生產)提供的。
65.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需求的提高,工業產品的生產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和方便)的生活。
66. 工業產品的(創新和發展),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方便,我們要感謝那些(發明和製造產品)的人,是他們用(智慧和勞動)為我們創造著幸福的生活,我們應當倍加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將來,我們也可以(發明、製造)新的產品為人們的生活服務。
67. 如今,走到世界各國,我們都可以看到「(中國製造)」的商品。這些商品上都印著「(Made in China」)。
68. 過去,高科技領域「(中國創造)」的身影還不算多。現在,這種局面已經有所改善,「中國創造」也有了一席之地。
生活離不開他們
69.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勞動者)的付出。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給人們提供了不同的服務,才使這個社會有序地運轉起來。
70. 我們家庭中的成員每天都會接受來自各行各業(勞動者)的服務。
71. 盡管人們從事著(不同的勞動),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勞動者)」。我們的父母和其他親人也是其中的一員。
72. 社會的良好運轉需要(不同職業)人們的勞動。盡管不同的職業在勞動方式上存在差別,但勞動者之間是(平等)的。
73. 人們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只是(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74. 很多勞動者從事的工作看起來也許非常普通和簡單,但其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
75. 「五一」國際勞動節是每年的(5月1日)。
76. 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每天(辛勤地勞動),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服務)。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感謝)他們的勞動。
第四單元 感受家鄉文化 關心家鄉發展
當地的風俗
77. 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風俗),這些風俗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78. 有很多伴隨著我們成長的風俗,這些與我們成長有關的風俗寄託了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願)。
79.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伴隨我們成長的很多風俗體現了(愛幼)的傳統,相應地,也有很多風俗體現了(尊老)的美德。
80. 中國有許多重要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但是,相同的節日會有不同的慶祝方式,這就形成了各地有差異的節日風俗。
81. 春節常見習俗:過小年掃塵、吃灶糖;貼對聯、放鞭炮;除夕吃年夜飯,守歲;初一拜年等。(各地風俗稍有不同)
82. 端午節習俗:吃粽子、賽龍舟。(各地風俗稍有不同)
83. 中秋節習俗:吃月餅、賞月。(各地風俗稍有不同)
84. 元宵節習俗:觀燈展,猜燈謎,吃湯圓。
85. (清明節)在每年4月5日前後,古時也叫三月節。也被稱作「踏青節」。
86. (重陽節)的日期是農歷九月九日。又稱「雙九節」或「老人節」。
87. 除了這些共同的節日,許多地方還有不少當地特有的節日,這些節日也會涉及(許多獨特的節日風俗)。
88.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特有的傳統活動。
89. 不同的風俗體現了不同的文化,都寄託著人們(美好的祝願),表達了人們多樣的情感。
90. 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風俗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變革)。
91. 有些風俗不符合時代需要,應該(淘汰);有些風俗是否保留,人們有不同的看法。
92. 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有一些優良的風俗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令人心痛。為了留住這些優良的風俗,國家和社會都在努力。
93. 請你說一說你知道的常見的關於敬老的一些行為。(合理即可)
94. 給過生日的老人祝壽、表演節目;扶老人過馬路;給家中老人洗腳;去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
95. 在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每年都有因放鞭炮而發生事故,有人建議禁止燃放鞭炮。請你談談你的看法。(合理即可)
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
96. (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和民間手工藝)都是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各地有許多著名的民間藝術。
97. 只要(用心去觀察),你就會發現在你生活的地方也有不少令人驕傲的(民間藝術)。
98. 著名的民間藝術:(北京京韻大鼓,東北秧歌,廣東舞獅,天津楊柳青年畫,江西景德鎮瓷器,陝西華縣皮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木卡姆藝術,江蘇蘇州刺綉,四川川劇變臉等)。
99. 民間藝術由(勞動者)創造,用來滿足(生活和審美)的需求,表達(人們的美好願望)。
100. 民間藝術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民間藝術的成就裡蘊含著這些藝人的(努力與智慧)。
1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外來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沖擊,許多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正面臨著衰落的困境。
102. 面多一些民間藝術衰落的現狀,我們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它們。
103. 對民間藝術的保護,我們少年兒童也能貢獻一份力量。
家鄉的發展
104. 家鄉的發展帶來了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巨大改善,這是看得見、體會得到的。
105. 家鄉在發展建設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面對問題我們不能(迴避)。
106. 學校開展「家鄉發展建設」的調查活動,請你做出一份簡單可行的調查方案。
方案1:
以收集、觀察等方式,了解家鄉生活服務設施方面的變化。①方便人們休閑的設施建設(公園、廣場、圖書館、體育館等)
②方便人們購物的商業設施建設(超市、商場、農貿市場等)
方案2:
以采訪家人的方式,了解家鄉教育方面(可以改為其他方面,如城市建設方面,出行方式方面)發生的變化。
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說說,他們小時候的情形,再看看現在的情形。
方案3:一實地參觀、采訪的方式,了解家鄉醫療事業的發展。(或了解人們休閑娛樂方式的變化)
3.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如何備考
一、考情分析
教師資格證考試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統一考試,通過分析歷年考題不難發現,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的六大模塊的題型和分值都沒有太大變化。下面就針對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的試卷結構、題型分布以及各考點模塊所佔分值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試卷結構及題型分布
(二)具體內容及備考建議
模塊一教育基礎。具體內容:教育的產生與發展、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教育與社會的發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心理學基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學校組織與管理、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方法。備考建議:通過對歷年考題的分析,不難發現此部分的內容所佔的比重相對來說比較大,知識點繁多,但大多數都是常規型的識記題目,尤其是在教育、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這兩節內容中涉及到的人物觀點、代表作等比較雜,考生在復習的時候就需要進行准確識記做到人物、觀點、著作一一匹配。重點備考的知識點有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小學教育的基本特點以單選題、簡答題的形式備考,在學校組織與管理、教育研究方法等內容考查概率較小,難度不大。
模塊二學生指導。具體內容: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小學兒童的學習、小學德育、小學美育、小學生安全與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與家庭、社會的協調。備考建議:在備考的時候應當以單選題、簡答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備考,在這一模塊中主要掌握個體的身心發展概述和小學德育等內容即可,這一部分的內容考查主觀題的概率較大,其他做到理解識記即可。
模塊三班級管理。具體內容:班級與班級管理、班主任與班主任工作、班級活動與班隊活動、課外活動。備考建議:在歷年考試過程中所佔的比重有波動,建議在班主任這一節如班主任工作等內容以簡答題形式備考,其餘內容做單選題備考即可。
模塊四教學設計。具體內容:文本解讀、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的設計、課堂板書設計。備考建議:考查相對穩定,沒有較大的變化,基本上涉及單選題和教學設計題,尤其是教學設計的分值較大,在教學設計這一大題型中主要是給考生呈現6道題目,要注意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過程的合理設計。
模塊五教學實施。具體內容:教學概述、教學過程、教學原則與方法、教學組織形式、課堂教學的實施、學習動機、學習方式。備考建議:這部分比較重要但所佔分數相對不多,且這部分不難理解,基本上在教學實施中常考查材料題,主要是以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為主,且材料題所呈現的案例一般都是在教學中的實例,在復習時對於此模塊的內容要重點識記,能夠結合相應的案例來理解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的運用,以便作答此類主觀題目。
模塊六教學評價。具體內容:教學評價、教學反思。備考建議:主要是以單選題的形式備考即可,而且這部分的內容基本上以一道單選題備考即可。
二、備考指導
對於教師資格考試,考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備考:
1.掌握基礎知識,構建理論體系
考生在復習的過程中不要採用題海戰術急於求成,因為通過做題領會的知識點往往只是零散的知識,沒有一個系統的掌握。所以建議考生在做題前能夠先將整體知識的邏輯結構掌握清楚,了解每一個章節具體講了哪些內容,每一個知識點如何理解和運用,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習題的練習,這樣才能真正達到鞏固的目的才能加深知識點的記憶。
2.摒除機械記憶,學會意義記憶
教育基礎知識的學習相對比較枯燥,所以很多考生在復習時容易採取機械背誦的方式進行備考,單純背誦並不能取得較高的成績,所以考生在復習時盡量能夠通過理解記憶,並且可以總結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於一個知識點如果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清楚那就證明是真的理解了,所以考生不妨在學習的過程中將一些難理解的知識點給他人進行講解,從而進一步加深自己的理解。並且考生在學習時還要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點盡可能與生活實際相連,這樣才能應對靈活多變的題目內容。
3.調整消極心態,積極應對考試
學習的過程是枯燥的過程,尤其是教育基礎知識需要記憶和理解的內容較多,所以考生在備考時經常會出現消極抵觸,甚至是學習焦慮的心理。面對考試從心理上肯定要經過積極備考、消極備考、高原期等階段,只有突破了自己學習的高原期才能夠真正獲得成功。所以考生一定在備考期間調整好心態,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考試,踏踏實實復習,認認真真備考,相信一定能夠有所收獲。
以上簡單介紹了關於《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的考情分析和備考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最後祝大家順利通過考試。
4. 小學品德與社會文化主題的內容有哪些
一、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性質. 二、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設置「地理題材」教學內容的目的. 三、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題材」教學內容的界定. 四\ 當前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五、怎樣上好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題材」的教學? (一)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的嘗試方案及案例例舉. (二)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幾個注意點 一、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品德課、社會課等課程基礎上所作出的改革,是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一門綜合課程.它倡導的是:回歸生活的品德發展、社會性發展的教育,根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從學生品德形成、社會認識的需要出發,以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為主線,將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品德教育、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歷史和地理教育、國情教育以及環境教育等融為一體,為學生成長為富有愛心、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現代公民奠定基礎. 二、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設置「地理題材」教學內容的目的 在課程改革以前,地理是小學社會課中的一個獨立板塊,有獨立的知識體系和內容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系統地講授地理知識的來龍去脈,以使學生能夠准確系統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在這種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觀念指導下,情感、態度、價值觀就被忽視了.沒有情感的地理知識是僵硬的、沒有活力的知識,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增加學習負擔,成為學生厭學的根源.基於這樣的現實,這次課程改革把地理教學納入到品德與社會課程中,使地理教學為學生的品德與社會發展服務,也就是說,地理學科的知識本位被以促進學生品德與社會發展的教學目標所取代.這樣一來,地理知識就變成了人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的地理.地理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結合,使思想品德與社會教育擺脫了以往的在純道德的場景中進行,學生能夠學會用空間觀念去看待問題,能夠在比較廣闊、多面的地理場景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感染和熏陶,使品德與社會教育更加厚重和飽滿. 品社課程中設置地理題材內容的教學目的就在於以現實生活中的經驗為話題,逐步向學生打開成人生活的大門,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兒童培養為優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在小學階段,地理知識本身的學習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的發展,地理教學是為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服務的. 三、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題材」教學內容的界定 品德與社會是德育綜合課程,教材中有許多常識題材的內容,大致可分成自然常識類、生活常識類、地理常識類、歷史常識類和社會常識類. 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地理題材有下面 4個內容標准: 1、我與學校:Ä、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畫出學校及周邊區域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 2、我的家鄉(社區):Ä 、在地圖上查找本地(社區、縣、市)、本省及省會城市的位置,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B、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C、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知道有關的交通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注意安全.D、了解家鄉生態環境的一些問題,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我是中國人:Ä、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B、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認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民族團結.C、了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D、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某種農產品,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 E、通過身邊的生活用品,探究工業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工人生產勞動的情況. F、了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G、了解曾經發生在我國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學習在自然災害面前自護與互助的方法,形成相應的能力. 4、走進世界:Ä、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陸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識.B、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 C、比較一些國家、地區、民族不同的生活習俗、傳統節日、服飾、建築、飲食等狀況,了解多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D、通過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系及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 E、知道我國所加入的一些國際組織,了解這些國際組織的作用. F、初步了解環境惡化、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匱乏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存的重要,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從以上的內容標准中可以看出,小學《品德與社會》中的地理題材僅涉及一些簡單的地圖知識和區域地理內容,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氣候民俗、世界人口等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其與單純的小學地理常識課內容又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品德課是教學生做人的本體課程,在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更強調突顯情感性和思想性,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和諧建構.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來串連地理內容的學習. 因此,作為地理題材的品德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和能力目標應該較好地融合在探究體驗活動中,既不能上成單純的地理知識課,也不能孤立地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即情感教育要巧妙地融合在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高中. 總之,知識目標要准確規范,不可以貪大求全系統化;過程與方法目標,提倡多元綜合,但注重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則貫穿教學始終,是核心和關鍵. 四、 當前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上成純粹的地理知識課.有些教師把品德課中的地理當作知識來教,試圖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系統知識,並按照掌握知識的多少、深淺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為了知識而教學現象的普遍存在,導致地理知識與品德目標的割裂.例如《我們在這里生活》.教師力求把知識講得多、全、細,做到面面俱到,規范完整,生怕有知識上的疏漏,同時也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全面系統地掌握,把地理知識為品德發展服務的教學目標忘得一干二凈. 2、地理知識與品德教育「兩張皮」.有些教師認為地理本身不含激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素.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教師不是通過創造一定的教學情境,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並不斷引導學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地受到熏陶、感染產生情感,而是從地理知識外面找一個品德目標,讓學生無選擇、無條件地接受,地理教學變成純粹的地理知識教學和道德說教兩部分.實際上,有些地理知識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只要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圍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師生共同挖掘、感受、體驗其中的內容,不但能夠學到知識,也能夠激發情感,實現德育目標. 3、任何地理知識都要進行品德教育.與為地理知識而進行地理教學的情況相反,試圖使地理知識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與情感態度掛鉤.地理知識有很多是認知性知識,如國家的地理位置、面積大小、氣候特點、形成原因等.學習時,要對知識准確地習得、領會、掌握和應用,不必生硬地從知識之外塞進某種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5. 小學品德文化主題的內容有哪些
一、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性質。
二、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設置「地理題材」教學內容的目的。
三、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題材」教學內容的界定。
四、 當前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五、 怎樣上好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題材」的教學?
(一)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的嘗試方案及案例例舉。
(二)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幾個注意點
一、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品德課、社會課等課程基礎上所作出的改革,是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一門綜合課程。它倡導的是:回歸生活的品德發展、社會性發展的教育,根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從學生品德形成、社會認識的需要出發,以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為主線,將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品德教育、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歷史和地理教育、國情教育以及環境教育等融為一體,為學生成長為富有愛心、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現代公民奠定基礎。
二、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設置「地理題材」教學內容的目的
在課程改革以前,地理是小學社會課中的一個獨立板塊,有獨立的知識體系和內容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系統地講授地理知識的來龍去脈,以使學生能夠准確系統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在這種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觀念指導下,情感、態度、價值觀就被忽視了。沒有情感的地理知識是僵硬的、沒有活力的知識,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增加學習負擔,成為學生厭學的根源。基於這樣的現實,這次課程改革把地理教學納入到品德與社會課程中,使地理教學為學生的品德與社會發展服務,也就是說,地理學科的知識本位被以促進學生品德與社會發展的教學目標所取代。這樣一來,地理知識就變成了人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的地理。地理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結合,使思想品德與社會教育擺脫了以往的在純道德的場景中進行,學生能夠學會用空間觀念去看待問題,能夠在比較廣闊、多面的地理場景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感染和熏陶,使品德與社會教育更加厚重和飽滿。
品社課程中設置地理題材內容的教學目的就在於以現實生活中的經驗為話題,逐步向學生打開成人生活的大門,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兒童培養為優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在小學階段,地理知識本身的學習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的發展,地理教學是為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服務的。
三、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題材」教學內容的界定
品德與社會是德育綜合課程,教材中有許多常識題材的內容,大致可分成自然常識類、生活常識類、地理常識類、歷史常識類和社會常識類。
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地理題材有下面 4個內容標准:
1、我與學校:Ä、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畫出學校及周邊區域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
2、我的家鄉(社區):Ä 、在地圖上查找本地(社區、縣、市)、本省及省會城市的位置,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B、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C、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知道有關的交通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注意安全。D、了解家鄉生態環境的一些問題,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我是中國人:Ä、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B、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認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民族團結。C、了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D、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某種農產品,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 E、通過身邊的生活用品,探究工業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工人生產勞動的情況。 F、了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G、了解曾經發生在我國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學習在自然災害面前自護與互助的方法,形成相應的能力。
4、走進世界:Ä、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陸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識。B、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 C、比較一些國家、地區、民族不同的生活習俗、傳統節日、服飾、建築、飲食等狀況,了解多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D、通過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系及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 E、知道我國所加入的一些國際組織,了解這些國際組織的作用。 F、初步了解環境惡化、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匱乏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存的重要,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從以上的內容標准中可以看出,小學《品德與社會》中的地理題材僅涉及一些簡單的地圖知識和區域地理內容,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氣候民俗、世界人口等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其與單純的小學地理常識課內容又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品德課是教學生做人的本體課程,在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更強調突顯情感性和思想性,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和諧建構。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來串連地理內容的學習。
因此,作為地理題材的品德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和能力目標應該較好地融合在探究體驗活動中,既不能上成單純的地理知識課,也不能孤立地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即情感教育要巧妙地融合在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高中。
總之,知識目標要准確規范,不可以貪大求全系統化;過程與方法目標,提倡多元綜合,但注重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則貫穿教學始終,是核心和關鍵。
四、 當前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上成純粹的地理知識課。有些教師把品德課中的地理當作知識來教,試圖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系統知識,並按照掌握知識的多少、深淺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為了知識而教學現象的普遍存在,導致地理知識與品德目標的割裂。例如《我們在這里生活》。。。。教師力求把知識講得多、全、細,做到面面俱到,規范完整,生怕有知識上的疏漏,同時也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全面系統地掌握,把地理知識為品德發展服務的教學目標忘得一干二凈。
2、地理知識與品德教育「兩張皮」。有些教師認為地理本身不含激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素。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教師不是通過創造一定的教學情境,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並不斷引導學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地受到熏陶、感染產生情感,而是從地理知識外面找一個品德目標,讓學生無選擇、無條件地接受,地理教學變成純粹的地理知識教學和道德說教兩部分。實際上,有些地理知識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只要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圍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師生共同挖掘、感受、體驗其中的內容,不但能夠學到知識,也能夠激發情感,實現德育目標。
3、任何地理知識都要進行品德教育。與為地理知識而進行地理教學的情況相反,試圖使地理知識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與情感態度掛鉤。地理知識有很多是認知性知識,如國家的地理位置、面積大小、氣候特點、形成原因等。學習時,要對知識准確地習得、領會、掌握和應用,不必生硬地從知識之外塞進某種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4、教師的知識儲備缺乏。教師的知識儲備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 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具有寬厚的知識基礎,這樣才能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游刃有餘。在這里,教師知識儲備缺乏指的是地理知識和課程改革知識的缺乏。在我國小學現階段,進行「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教師一部分來自於原來從事思想品德教學的教師,另一部分來自於社會課的教師,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學科教師兼課。無論是來自於哪種學科的教師,由於現有知識結構的不合理,他們對地理知識都不太了解,因此不適應具有綜合性的品德課的教學。如今在小學從事品德課教學的老師很大一部分是一邊學一邊教的,不能做到從整體宏觀的角度把握知識,這就使品德課的質量大打折扣。另外,課程內容多、難度大、課時少,在客觀上也導致品德課中地理教學的困難。在新課程標准理念指導下編排的教材比傳統教材涉及的知識內容更多更廣,不僅有很多的知識目標,而且還有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目標,這就增加了教學的任務量。雖然課程標准在課程管理建議中明確提到,各學校都應嚴格按照課程計劃開設品德課,不得隨意減少課時或提前結束課程。但是學校現實卻不令人滿意,很多小學把每周3課時縮減到2課時,有時僅有的2課時也被其他科目佔用。在這樣有限的時間內,教師要高質量地完成品德課程中內容多、難度大、開放程度較強的地理教學是非常困難的。
五、 怎樣上好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題材」的教學?
基於以上的分析,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地理題材」課型的教學應運用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同時採用「生活化、活動型、探究式」式的教學策略。
小學品德教材中的地理應該是生活的地理,因此,教學內容的確立,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依託;最大限度地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地理活動;以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問題探究式的學習活動。
6. 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有哪三類
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有三類,第一,走進社會生活。第二,遵守社會規則。第三,遵守交通規則,遵守社會公德和秩序,養成文明行為習慣,提高自身素質。
7. 小學生應學習的道德品質有哪些
在古希臘特爾阿波羅神殿牆上,刻有這樣的文字:「了解你自己」。然而千百年來,人們對自身的認識仍然是一個謎。美國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指出:盡管有腦力風暴、心智革命、智商、情商、心理分析和心理健康等人類研究課題風靡全球,但是我們還遠遠做得很不夠。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論述要建設我們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時明確指出:把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顯然,「四有」都屬於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范疇,都屬於道德教育任務,培養中小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特別是在新課改下《思品與社會》教學,談談小學生道德行為培養的幾種途徑。
一、對小學生要重視德性認知教育
加強小學生認知教育是道德行為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學的、系統的現代化德育課程體系,開展德性知識學習活動,做好德育教材建設。當前我們正面臨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此時我們更應該把學生的德育任務擺在首位,從小學到時中學把德育內容注入各學科教學的始終,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構成完整體系,使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另一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做好德育認知應與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相適應,並注重開發和調動學生心理潛能,從而去實現德育的內化。目前,有的教師自身道德素養和業務素質不高,超前、過高、或不按教育規律進行德育,導致學生無法接受、無法承受;有的教師脫離學生生活的環境,脫離現實生活,脫離學生實際,想當然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只求形式、不講內函。致使學生無法接受,達不到內化的效果,也就取不到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目的。
二、增強學生強化與內化統一的自我意識
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是強化與內化的統一,強化包括認知強化,文明行為訓練和良好品德強化。例如:如何使學生學會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熱愛集體,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等,都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尤其要對學生進行行為方式示範,組織示範或模仿性道德實踐,讓小學生在直觀形象地強化過程中,領悟和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示範,達到內化的目的,從而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素材
各學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材料、內容,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有創造性的去挖掘、發現,並及時有效地加以滲透、利用。例如:《思品與生活》、《思品與社會》課是專門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就應充分的把它利用發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獨厚的。因此,教師應把《思品與生活》和《思品與社會》課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發揮它的育人作用,而不應把灌輸知識目標、政治常識放在第一位。同樣《語文》課是向學生實施德育的重要學科,其它的一些學科中也蘊含著很多的德育因素,都應把它作為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素材挖掘出來,用於教學之中。
四、加強課外延伸,滲透德育行為
英國學者萊基在《歐洲倫理生活晚》一書中,曾將人的德性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嚴肅德性;第二類是壯烈德性;第三類是溫和德性;第四類是實用德性。尤其是第四類德性,它是促使人們走向事業成功的德性。因此,我們除在學科教育中進行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還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如:開展課內外活動或各種實踐活動。比如:舉行一次「清潔沱江河——共創美好家園」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可能會比一些反復灌輸道德觀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程更能也更好地使學生去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五、重視學生社會公德建設在道德養成中的重要作用
外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人的品格就是人的一連串列為,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藉助矛盾對立的偉大與剛強才能衡量出來。
按照「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規范,去塑造良好文明的社會形象,制定學生道德行為規范和文明語言、文明行為公約等。號召學生開展「與文明握手,告別陋習」、「為貧困學生獻一份愛心」等主題活動,這種延伸於課外的德育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教育性於一體,深受學生歡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六、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水平,形成良好育人環境
前蘇聯偉大教育家加里寧說:「教師世界觀,他的一言一行,都會使學生受到那樣這樣的影響。」學博為師,德高是范;教師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它會對學生成長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親其師,信其道」,「身教重於言教」,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師德形象在課堂教學中有著深刻的意義。教師的舉止言行,儀表服飾,神態氣質,甚至習性無一不作為信息傳導給學生的大腦,反饋於教學的過程之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規范自己的形象。教師要嚴於律已、率先垂範,帶動學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就必須努力提高小學教師的道德修養,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七、實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網路德育
如果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標准不統一,則會使受教育者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倒行心理沖突,增加其混亂性,從而影響小學生的道德品性的養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視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其根本原因在於道德在塑造人的心靈、秩序和人格結構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面對當今社會要盡可能地優化當今的德育環境,去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有效協調,使小學生成為新世紀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當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有的家長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單獨留家就讀或實行隔代管理,給學校管理帶來諸多不便,致使部分學生從小養成不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特別是現代社會的單親子女的增多,給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難度。為培育合格建設人才,全社會都應動員起來,實行學校、家庭、社會為一體的網路教育。
當然,中小學生道德行為培養的途徑還很多,作為新世紀的德育工作者,應在新形勢下,更新德育理念,努力探索新德育途徑,為培育社會主義事業全格人才而奮斗。
8. 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知識的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2011年版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修訂)中,對這門學科的課程性質作了如下描述——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綜合性 本課程設計體現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內在整合;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品德和規則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歷史與文化、國情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生命與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 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生活經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的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從多角度、多層面引導學生去理解、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並以此為基礎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 實踐性 本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開放性 本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課程評價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態度,不以單一指標評價學生的發展,評價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和日常行為. 因此,《品德與社會》是在小學中高年級(3~6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它是在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基礎上,並與初中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課銜接的過渡的課程.它的.課程基本理念(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2)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3)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 3.設計思路 品德與社會課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家庭、學校、家鄉(社區)、祖國、世界是他們生活的不同領域;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關系等是存在於這些領域中的幾個主要因素.兒童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是在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中,通過與各種社會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實現的. 我們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階段,學生的認識范圍不同,因而《品德與社會》的課程在設置時按照兒童社會生活圈的擴大,以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祖國——世界為線索來進行內容設置.又因為地理是兒童真實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兒童形成與世界聯系的重要智力紐帶.從根本上說,學習地理是為了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利用環境和改造環境的同時,協調環境與「我」的關系,達到「天人合一」.地理教學中引入的一系列地理符號、地理概念以及地理規律都是對真實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兒童通過由淺入深地接觸這一系列的知識,逐漸建立起自身的空間感和存在感,從而在空間維度上還原和體驗真實的生活.同時,地理打開了兒童接觸世界的窗口,極大地拓展了兒童的生活空間,在兒童和世界之間架起了一座智力的橋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從生活中學習地理,重視地理和生活的關系,讓地理知識服務於生活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歷史」從時間角度來看人類事物不同.「地理」是從空間角度出發來看人類事物的.地理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觀是兒童現實生活的需要,是兒童整體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小學德育課中地理教學是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地理、社會地理,而並非傳授給他們非常專業的、系統的地理知識(這個任務自有中學的「地理」等專門課程來承擔).總之,小學品德課程中的地理教學旨在幫助兒童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而不是要把兒童培養成地理學家.
由上述分析不難發現,解決地理教學中的難題,要求德育教師能牢牢把握住「兒童的社會生活」這條主線,通過兒童的社會生活來引導兒童學習生活地理、社會地理.「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培養兒童的品德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所以,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教學中應注意以下方面: 一.緊密兒童的現實生活進行地理教學 首先,教學過程必須以兒童自己(而不是教師或他人)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重視利用兒童的現實經驗和親身體驗.例如,在教育兒童節約用水、愛護環境時,不能僅僅利用別人(別的地方)缺水或環境破壞給人們生活帶來不便的事例,更重要的是激起兒童自己的親身體驗,如,自己口渴的經歷,家裡停水、居住地附近的環境污染給自己帶來的不便等.在講到祖國或家鄉的美景和壯麗山河時,不僅是用到書本、資料上的圖片、描述介紹等「外在資源」,更要重視利用兒童自己已有的外出旅遊經驗等「內在資源」 . 其次,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著力於將地理教學同兒童的現實生活建立聯系.如根據兒童思維的感性、直觀性等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將一些抽象的概念、數字「生活化」──轉換成兒童能夠體驗的形式.如,我們祖國的陸地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如果將其轉換成兒童能夠體驗的形式,如拿它同兒童日常生活中能夠感知的某一具體地方的面積對比(例如,兒童所在城市面積的多少倍),無疑比僅憑空洞的數字更能在兒童心中形成有效的概念.另外應該注意的一些細節,如在兒童學看平面圖時,在平面圖上用長方形等表示房屋等建築肯定比直接用圓點表示更適合於兒童的思維特點.同樣,我們還可以藉助兒童的想像來培養兒童的定位等能力,如,「把我們祖國的版圖想像成一隻邁著闊步的雄雞,那麼你(兒童)的家鄉在這只雄雞的什麼部位呢?」「遺憾的是,作為我們祖國這只雄雞邁出的前腳──我們的寶島台灣還沒有回歸,因此,等台灣回歸祖國以後,祖國這只雄雞是不是將在前進的道路上邁出更大的步子呢?」這樣不僅能幫助兒童記住祖國版圖的形狀和快速定位某個城市在祖國的什麼位置,也能培養和保持兒童的興趣和求知慾.同時,這樣還能有效地融愛國主義教育於地理教學之中,實現在地理教學中育德,「促進兒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的目標. 二.有效處理和拓展教學內容 老師們在一起討論時,大家經常說新教材存在著缺乏系統的地理知識體系,知識內容材料繁雜、難度偏高等問題.由於學生甚至教師都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使得教材難以駕馭,教師和學生均感到無所適從. 我以為,這些問題是由於老師們仍以傳統的課程和教材觀對待新的德育課程和教材所造成的.很明顯,傳統的德育課程觀,是以追求對教材中的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的教授為目的的.這種傳統觀念最終忽視了德育課程的經驗性,造成德育的知識化,存在諸多問題.
與此不同的是:新德育觀認為,課程和教材是兒童探索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平台,旨在幫助兒童解決他們在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困惑.同時「新課標要求教科書、實現的功能是『激活』,是要成為一種『活性因子』,它的主要功能是要能提高、增強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構的機能──『造血機能』」「學生憑借教科書所呈現的話題、範例來組織自己的思想和知識,學習人類的文化成果」.即是說,教材只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範例,它只是學生學習人類文化的一根拐棍」.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完全可以(也應該)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如對有些超出兒童實際能力和實際生活需要的內容可適當刪減;相反,對兒童實際生活需要而教材中沒能考慮到的地方應該適當加以豐富充實.總之,地理教學應該抓住「兒童的社會生活」這條主線,結合兒童現實生活的實際,依據教材而又超越它,是一種創造性的使用.在將到我的家鄉這一單元時,請學生回答自己的家鄉在哪裡,有何特產,有哪些和普通話不一樣的地方,大家交流,學生興趣較高,都參與進來.在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宣傳家鄉,寫廣告語.這樣處理是不是就做到了做到了「不再過分追求規范,而是真實展現學生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豐富的活動代替講解.大膽重組教材,重視師生互動,使自己自然融入學生之中」.同時也完全可以通過師生合作開發鄉土教學資源,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開發出真正適合於自己需要而又有鄉土特點的社會地理、生活地理學習資源.三、地理教學活動形式的多樣化德育課程的經驗性、生活性也必然要求德育課的地理教學能突破傳統德育課教學的課堂講授的單一模式,實現教學形式的生活化、多樣化.至少,除了課堂講授、討論外,還有如下形式可供參考:1. 游戲競賽活動是把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地理知識教學於游戲之中,通過生動活潑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並獲得知識的過程.一般用於教學中的讀圖析圖、地理謎語競猜、地理知識競賽、地圖旅遊、政區拼圖等方面.如學習人教版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的祖國多遼闊」一課時,為讓學生進一步加深了解個省級行政區的相對位置、輪廓特點,可進行拼圖比賽活動.這種游戲比賽活動可以創設一種愉悅的氛圍,既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掌握知識,又能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可以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2.參觀訪談:在「我的家鄉」的相關章節中學習有關兒童家鄉地理知識時,通過組織兒童參觀自己家鄉的風景名勝,向家鄉父老做訪談,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等.這樣不僅能幫助兒童更好地認識家鄉的自然生態環境、風俗習慣、經濟特點以及人們之間的生活關系等,而且在培養熱愛家鄉之情的同時,也培養兒童發現生活中的美的眼光.3.社會調查:引導兒童親身進行社會調查活動,如引導兒童對家鄉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進行社會調查.這可以讓兒童對與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又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見怪不怪、逐漸麻木的問題有切身體會,從而認識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社會調查之後,引導兒童通過協作形成調查報告並提出解決方案,向相關職能部門提出建議或進行環保宣傳等.這樣做不僅有利於兒童樹立環保意識.還有利於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精神,更有助於讓兒童明白「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學習最終是要落實到行動上,落實到自己的社會生活中,而不是紙上談兵.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學校開展德育決不是要為兒童提供一個只能看見美好事物的「溫室」.德育課程與兒童的現實生活建立聯系,關鍵在於幫助兒童在發現生活的美好的同時,也能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並能培養在必要時置身事中,尋求措施解決問題的「參與生活」的精神.其它形式又如,地理小製作(如製作我們國家從東到西三級台階的地理走勢模型等,這有利於兒童理解我國的地理走勢特徵)、游戲或表演、組織兒童外出旅遊等.總之,地理教學完全應該採取多種形式靈活地進行,實現德育課教學與兒童真實生活建立聯系,育德於生活之中.4.淡化教育痕跡,「育德」於無形之中「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取代原來的思想品德、生活、社會等課程,旨在根據德育的本質特徵,實現德育回歸生活,育德於生活之中,以幫助兒童「過有道德的生活」.回歸生活的德育主張品德教育和社會生活常識教育在新課程中不搞「兩張皮」,而是融為一體.因此要盡可能淡化品德教育的痕跡,避免將德育從生活中抽離出來進行純學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說教.歸結到德育課程中的地理教學上來,也就是在對兒童進行生活地理、社會地理常識的教育過程中,要避免地理教學中每一個知識點都生硬地往「德目」(如勤儉節約、熱愛祖國等)上靠.相反,要重視讓兒童自己從生活地理、社會地理常識中去體驗和感悟(如大自然的神奇、自然資源的珍貴等),以達到一種「潤物無聲」的效果.同時,在教育學生節約和環保的時候,應注意利用「身教重於言傳」的「不言之教」,以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學生.在地理教學中其它方面應注意的問題,難以盡述.總之,作為地理題材的品社課,知識目標要求准確規范,但不求系統化;過程與方法目標,提倡多元綜合,但注重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則貫穿教學始終,是核心和關鍵.品德與社會中地理教學的目標不只是機械的記住一些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進而產生熱愛地理、學習地理的積極動機.總之,在課堂上,要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努力創設多種學生樂於接受的活動,力圖調動學生多感官的參與,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將活動過程最優化.教師的知識儲備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長期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讓我們認識到:要想上好地理題材的品德與社會課,需要老師構建多元的知識結構.為了准確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識點,我們老師必須在課前充分的查閱資料,有時甚至要向專業人士虛心請教,只有自己鑽研透了,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不至於誤人子弟.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日的工作中多讀書學習,豐富自己,使自己能更加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