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科學課題研究第一階段計劃

小學科學課題研究第一階段計劃

發布時間:2021-02-05 14:59:14

A. 如何讓小學生玩的天性走進小學科學課題計劃

一、課題的提出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素質教育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就進行了旨在培養學生科學志趣及學科學、用科學能力的教學改革。指導學生自行探究,應用知識,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的教學理念已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取得的很多寶貴經驗。現在,新課程改革已全面開展,在自然課變為科學課的同時,我們的立足點已從過去單純傳授知識與技能轉向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學科研部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培養學生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上來。
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世界科學發展的總趨勢。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是人綜合素質發展的最終體現。故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提出「如何讓小學生「玩的天性」走進小學科學課堂研究」這個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現狀的預期突破
在科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國外特別是美國和日本等國重視並起步較早。受歷史和如今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科學教育中的創新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國家的課程設置和教材中很少涉及創新能力培養的內容。雖然有一些研究,但也只停留在表面,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是注意到課外活動或興趣活動一個方面,多以描述已有事實、觀察現象、仿製手工作品為主,沒有形成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課堂教學當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成果不多。
本課題的研究預計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一些突破:
1、自然(科學)課課堂教育中開展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嘗試,研究在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搜集分析事實,得出結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能力。
2、積極開展自然(科學)課的課外興趣活動研究在自然(科學)興趣小組活動、農科教結合活動和科技創新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自然(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怎樣利用農村廣闊的自然環境和已有的科學教育資源以及先進的遠程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改革自然(科學)教學的評價機制。研究在自然(科學)教學評價中如何體現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研究的主要階段及活動安排
課題研究時間:2010年8月——2013年12月
第一階段:初步開展階段2010.8—2010.12
①研究課題前期准備:調查我校學生評價現狀,組織學習新課程有關學生評價方面的理論,搜集資料、完善課題方案。
②填寫《第三屆全區基礎教育教學課題立項申請報告書》。
③制定研究計劃。
④擬定課題研究方案。
⑤確定跟蹤研究的對象。
初步完成在幾方面的實驗,形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過程、方法、手段的雛形結果。進行行動研究一次。
第二階段:重點研究階段2011.1——2013.7
①進行具體實施課題的研究。
②不定期舉行問卷調查,深入了解學生的評價狀況。
③開展教師評價徵文活動,探索評價的新機制。
④積累研究資料,總結階段性成果,完成階段性研究報告。
⑤撰寫案例和論文,展示優秀課例、優秀教學設計和優秀論文。
總結成果階段2013.9——2013.11
①整理課題研究資料,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
②接受課題鑒定組的評估鑒定。

B. 如何讓小學生玩的天性走進小學科學課題研究計劃

孩子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老師要因勢利導讓孩子們在玩中做玩中學,把他們回的興趣引導到科學課題的研答究上,也要注意課題要符合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指導建立中心組,發揮「羊群效應」,從而使課題研究計劃能順利完成 。

C. 小學科學小課題題目有哪些

小學科學研究課題,是從課題選題開始一步一步走到最終課題結題的。若課題選題沒有做到位,或者方向出了錯,那不可能完成課題申報的基本流程,失去立項的機會。所以小學教師在申報課題時一定要重視選題。以下是小學科學研究課題題目參考選題,僅供參考。

小學生科學探究與認知需要的調查
科學課教學方式的主要變化與特點
科學新課程教學目標的確定與表述方法
挖掘科學課典型學習活動教育價值的意義和做法
促進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活動的方法和策略
教師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關鍵因素
支持和鼓勵小學生運用已有經驗進行科學課程學習的方法和體會
小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與管理
小學科學新課程中教師的地位和作用
教師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指導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本地學習資源的經驗與體會
靈活運用科學新教材的若干做法
新教材典型課例研究
新教材教學材料的准備、保障及改進
指導學生進行活動記錄的方法
開展科學課程拓展性學習的做法和體會
新教材與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新課程與科學教師的科學素養
科學新課程在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形成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及事實分析
學生對科學新教材的基本看法、態度及其原因
學生對學生新教材適應性的調查與分析
科學新教材教學內容完成情況的統計與分析
小學科學研究課題題目參考選題,以上就是本文關於該問題的介紹,更多關於小學科學課題申報方面的疑問,可以隨時咨詢我們蘭竹文化網的在線編輯。

D. 小學科學課外活動計劃及總結

課外活動工作計劃
在學校,課外活動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豐富多採的課外活動,有助於提高學生組織能力,通過相互合作,培養集體主義精神。為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現制定本學期的課外活動計劃。
一、基本情況分析
現在學生的體質正在不斷下降,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質,開展適當的課外活動是有用的,而且是必要的。學生們很喜歡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在以前的活動中,可以看出學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在思想上顯得更加團結,在體質上更加強健,這是良好的反映。但也看出班幹部在組織上還有點無序,學生在活動中還不能守好規則,自律意識不強。
二、活動目標:
1、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動手意識,培養探索科學的信心,發展學生創造生活美的能力。
2、豐富學生的課內外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可能。
3、加強活動的計劃性,嚴密組織,提高活動效果。
三、活動措施:
1、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和文藝活動,如:跳繩、踢毽子、新年文藝演出等,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
2、利用班級圖書角,組織開展讀書活動。
3、在重大節日,開展適應節日特點的活動。
4、保證活動時間,在每天的課外活動中,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活動,切實達到活動目的。
5、做好活動的記錄,在每次活動後都對活動的情況進行記錄、總結。發現問題及時改正,為後面的活動打好基礎。
6、抓好個別輔導,讓個別差的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7、發揚集體精神,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8、發揮年級組的合力,組織適合學生活動的班級集體項目,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E. 小學科學課題研究

窗檯植物的觀察與研究方案
-——植物生活條件的研究
一、 課題的提出:
最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的客觀事物是身邊的生物。上學期的科學課上同學們就提出了許多關於植物的問題。新學期開始,我們組織三年級各班學生學習了學校《窗檯綠化的觀察與研究方案》,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許多感興趣的問題。例如:植物為什麼長在土上?為什麼植物不吃飯也能長大?我認為利用窗檯這個同學身邊的「基地」,在三年級同學中開展窗檯植物的觀察與研究。
二、活動內容:
各班根據季節的不同自行選擇綠化窗檯的植物,觀察了解植物的形態、生活習性、種植技術。
1.寒假開學(春季)開展種花養花活動。讓學生選擇花的品種,知道花的名稱,了解種子的萌發過程、條件;植物的移栽技術、影響移栽成活的條件。詳細記錄種子萌發,花卉移栽、成活的過程等。
2. 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幾種對比實驗:光照對植物生活的影響,無機鹽對植物生活的作用,沒有土植物能生長嗎?
3.對研究記錄整理、分析,提出各小組活動報告。
4.的冬季來臨之時,研究無土栽培技術,栽培蒜苗、綠豆苗等涮菜類食品,鼓勵學生走入社區,為社區服務。
三、活動的意義
1.讓學生自己動手種植、栽培植物,體驗植物、空氣與人的關系。進而使學生理解植樹造林、綠化荒山保護環境的作用。從中受到環保教育。
2.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種植、栽培植物的知識、技術與方法。使學生受到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
3. 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使學生通過觀察、設計、想像、實驗探究、體驗一系列活動,發現和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
4. 學生通過栽培蒜苗、綠豆苗等涮菜類食品,鼓勵學生去賣,去討價還價。
四、活動目的
使空曠的窗檯變得生機勃勃,凈化空氣,減少冬季感冒病的發生。同時,學生以小見大,由教室窗檯的綠化想到大自然的綠化。培養學生走入社區,服務社會的思想意識和品質。
五、活動目標
1.意識:培養學生關心環境的意識,教育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鼓勵他們用新的思想和技術解決不同的問題.
2.知識:了解植物的形態、生活習性、種植栽培技術,適宜生活的土壤特點等。
3.態度:幫助學生獲得關心環境的感情,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領學生積極參加科學實踐活動。
4.技術:幫助學生學會觀察、描述植物的生長狀態,生活習性,記錄、分析觀察到的現象,整理、統計、分析調查資料。獲得判別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5.參與;幫助學生理解個人對社會的作用,樹立信心,相信小學生也能搞科學,能夠用他們的意識、知識態度和技術,為家鄉、為社會做出貢獻。
六、活動類型
1.觀察:觀察植物種植嫁接的形態、記錄生長變化情況;觀察記錄教室空氣的干濕度。
2.調查:那些野生植物是人們喜愛的食品,人工栽培繁殖情況。
3.種植,在不同的時間播種的植物,種子的發芽情況,驗證植物能不能在不同的季節播種,長勢如何等。
4.嫁接:學習植物嫁接原理、技術和方法。
七.活動安排:

計劃2009年3月——2011年1月實施窗檯綠化活動
時間 課程內容 活動形式
2009年3月 各班成立小組,選擇課題,確定方案。種植、移栽花卉等植物。准備對比實驗材料(相同的種子、植株等) 討論、搜集、觀察、記錄、
2009年4月——2009年11月 栽培花卉,了解植物的形態、生活習性、生長條件 實驗、操作觀察、記錄 總結。
2009年10月——2011年1月 進行無土栽培實驗,栽培蒜苗、綠豆苗等涮菜類植物 實驗、操作,觀察、記錄
各班參考選題:
1、 選擇一種(或幾種)植物,相同的小苗,生活在不同的環境,生長情況有什麼不同?認真記錄,分析原因,也許有新的發現。
2、 研究植物生長的條件。例如:植物生活需要陽光嗎?(燈光行嗎?);植物必須生活在土裡嗎?栽培植物為什麼要施肥?
3、 改變植物的生活習性,滿足人們的一種需要。例如:讓夜來香白天開花,室內充滿芬芳。

F. 小學科學探究性作業課題研究思路怎麼寫

《小學科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課題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在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有效教學已經得到普遍認同。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作業的有效性正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內外作業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科教版教材每冊四個單元,每單元8課,每學期教學任務很緊,知識類書面作業必須當堂完成。如果仍延續舊的寫作業形式,即抄題、作答,既耗時又費力,當堂根本無法完成。課外作業不外呼材料的准備、資料的收集、長期的觀察實踐活動等。問題是,由於時間和精力的制約,這些作業教師往往很少去落實檢查,對於沒有完成的學生僅僅只是批評一兩句了事,而那些認真去完成作業表現好的學生教師也沒有什麼好的激勵措施,長期以往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就大打折扣。還有就是有些時候老師把課堂上沒有完成的實驗記錄當成課外作業,讓學生課後完成,這樣不僅讓實驗觀察流於形式,還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為了更好地利用課內外作業這一重要陣地,不斷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培養學生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和志趣,我們進行《小學科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的課題研究。
二、研究的目標:
1.通過實踐研究,更新教師作業設計理念,建立起以學生為本的現代作業觀。
2.通過實踐研究,探索作業設計的多種內容和形式,提高作業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3.初步構建適合小學生科學有效作業操作的作業形式,形成適合學生特點的科學作業有效批改評價的方案。
4.通過作業改革,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提高。
5.在課外作業中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豐富科學知識,對科學探究有更深的認識,體驗科學課外探究的樂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6.教師深入研究積極實踐,形成有效解決課外作業中的各種問題的策略,真正使科學課外作業成為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提高學生探究能力與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三、研究的內容:
課內作業:認真研究學生的作業規律,優化科學作業設計,改善學生的作業結構,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的發展。主要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作業時間的改革;
2.作業內容的改革;
3.作業形式的改革;
4.評價方式的改革。
課外作業: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種植、統計、製作、飼養、參觀、考察等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把已經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應用於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提高。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課外作業的類型;
2.課外作業的活動形式;
3.課外作業的組織形式;
4.課外作業的評價方式。
四、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將研究內容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不斷發現和總結經驗教訓。
2.觀察法:實驗教師隨時觀察研究對象的行為表現,及時記錄並進行分析。
3.調查法:實驗教師通過談話、座談、測查等方式,了解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行為事實、心理傾向,收集研究資料。
4.個案研究法: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跟蹤研究和總結。
五、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2011年11月—12月)
對課題進行規劃設計,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在課題組成員中全面、深入地開展學習和研討。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2年3月—2013年2月)
按課題方案進行研究、實驗、檢測、分析,積累資料,在實驗中修改完善實驗方案,撰寫好階段性報告,進行中期評估。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3年4月—6月)
分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總結研究成果。
六、人員分工:

G. 小學生研究報告計劃(急急!!!!)

研究報告
開放分類: 學術

課 題 研 究 報 告 寫 作 格 式 簡 介
第一部分 a引言; b慨述; c研究背景和意義; d研究方法和角常; e研究對象與方法;
第二部分 a研究結果; b研究內容及主要成果; c探討與認識; d現狀與問題; e分析與討論
第三部分 a結論; b結論與建議; c研究結論和說明; d建議和展望; e問題與對策;
一、研究報告論文撰寫的意義
研究報告和論文是:
1、研究者思想發展的忠實記錄
2、課題研究水平和價值高低的標志。
3、進行學術交流和科研成果推廣的重要形式。(跨越時空)
4、深化原有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研究水平、發展自己的研究能力的又一次重要實踐活動。
二、研究報告的類型和結構
(一)類型
1、實證性研究報告
2、文獻性研究報告
3、理論性研究報告
(二)結構
題目、署名、內容提要和關鍵詞、前言、正文、結論、注釋和參考文獻、附錄
1、實證性研究報告:如教育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報告等。主要是用事實說明問題,材料力求具體典型,翔實可靠、格式規范。這類報告要求通過有關資料、數據及典型事例的介紹和分析,總結經驗,找出規律,指出問題,提出建議。這種研究報告既注重理論,又重視實踐,往往跟接觸性的研究方法有關。
2、文獻性研究報告:主要以文獻情報資料作為研究材料,以非接觸性研究方法為主,以文獻的考證、分析、比較、綜合為主要內容,著重研究教育領域某一方面的信息、進展、動態,以述評、綜述類文章為主要表達形式。一般在教育史學、文獻評論研究中用得較多。
3、理論性研究報告:狹義上的論文。以闡述對某一事物、某一問題的理論認識為主要內容,重在研究對象本質及規律性認識的研究。獨特的看法、創新的見解、深刻的哲理、嚴密的邏輯和個性化的語言風格是其內在特點。理論性研究報告沒有實證研究過程,因此對研究者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思維水平有較高的要求,同時還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素養。
論文有三個最基本的要素:一為論題,即真實性將被驗證(論證)的命題、觀點。論題的主要來源就是研究課題提出的假設及研究對假設驗證的結果。論文最終是要論證論題的真實性而提出明確的論點。二為論據,即證明論題真實性的依據。論據的來源應該是研究過程所獲得的信度、效度高的事實材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材料。三為論證,即以論據證明論題的論述過程。論證是文章的結構層次、材料組織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文章思想觀點的正確性和科學性與深刻性、語言表達的准確性、有效性和技巧等各方面的綜合體現。
論文與實證性研究報告有區別,它一般將科研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創造性的內容和結果加以提煉,用較簡明精煉的語言加以表達,論文不包括過多的具體研究方法和過程,而更強調內容的創新和學術價值。任何研究課題的成果都可以用論文來表達。
三、寫作內容和要求
(一)題目
1、題目的內容
類型、定位、作用
2、寫作要求
標題要准確
標題要新穎
題式可多樣
標題要簡潔
(二)署 名
1、署名的方式
集體署名
個人署名
2、署名的規則
貢獻大小:提出研究設想、承擔研究工作、解決關鍵問題。
慣例
(三)內容提要和關鍵詞
(四)前言
(三)內容提要關鍵詞
1、內容摘要:中心內容、結構及主要論點和評述;要求重點突出,內容精練,觀點明確、一般不用第一人稱,以200---300字為宜。學術論文也不宜超過1000字,有關刊物要有中英文摘要。
2、關鍵詞:必須是規范科學的名詞術語,一般每篇文章有3~5個關鍵詞(主題詞)。屬於支柱性概念。
(四)前言
1、內容:問題的由來;文獻綜述:課題的界定(概念術語的解釋)及問題的陳述;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2、寫作要求:課題闡述要清楚准確,中心突出;客觀公正、科學准確評價他人的研究成果;簡明扼要介紹課題研究的動機和意義。
(五)正文
1、內容:它必須對研究的內容和方法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通過圖表、統計結果及文獻資料,或以縱向的發展過程,或橫向類別分析提出論點、分析論據,進行論證。
研究報告又分:1、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2、研究的內容和假設 3、研究的步驟及過程 4、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研究報告的重點部分。A. 結果的定性定量分析,B.研究結果的討論 。
結果分析與討論材料缺乏的原因
研究設計缺乏一種系統觀,討論問題思路狹隘
操作過程不夠到位,操作措施不夠落實,就產生不了深刻的感受和體驗
文獻資料檢索不夠,對他人的研究研究缺乏了解,對自己結果的討論就缺乏客觀性、支持的力度
反映結果的項目指標難以確定
測量的方法與手段較難選擇
數據的處理與分析要求不斷提高
結果分析與討論對研究者理論素養和洞察力要求較高
對下一步的研究提不出發展的方向。
2、寫作要求
2、寫作要求:
總體要求:科學性和創造性;公正性和准確性;學術性和通俗性。
具體要求有:1、掌握材料要充分。2、分析整理要科學。3、圖表使用要恰當。4、觀點材料要統一。5、語言使用要規范。正確區分學術概念和生活概念,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6、引用論點要慎重。與已一致,佐證;他人觀點中某些好思想,提練綜合;帶有片面性的真理,開拓思維、慎重判斷;相反的權威觀點,找准錯誤所在。(引古不引今,引洋不引中,引刊不引報,引專著不引文集)7、內部邏輯要嚴密。8、標題序號要規范。9、討論部分要簡練。
(六)結論、(七)注釋和參考文獻、(八)附錄
(六)結論
1、內容:整篇報告的概括和小結。成果概括(結論必須指出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沒有解決?);今後研究的展望;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建議等
2、要求:總結全文,深化主題,揭示規律,指明方向。
(七)注釋和參考文獻
1、內容:書籍、刊物、報紙、網路
2、要求:完整註明出處
(八)附錄:問卷、量表、研究材料、統計數據、方案、計劃等
四、研究報告和論文撰寫
(一)影響研究報告和論文質量的因素
1、研究工作本身
2、研究者的哲學水平和研究素養
3、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二)寫作步驟
1、確定成果類型及主題——定位。
2、謀篇構思,擬定寫作提綱。
多學科多角度全面分析研究內容,形成盡可能完整的內容框架體系。(放)
選取三特(特長、特色、特點)進行創造性構思,突出重點難點,圍繞中心論點進行系統梳理。(收)
照顧文章結構比例的勻稱性,進行適當的內容調整。
擬定寫作提綱:句子提綱、標題提綱、段落提綱、圖表式提綱。
3、初稿寫作
1)有話想說
2)無話可說



3)有話能說
4、修改定稿
1)關注三類問題:
全局性問題
局部性問題
細節性問題
2) 修改方法:
存放-冷卻-補正修改法
邊寫邊改-氣呵成法
同行交流-導師點評-自我修改法。
五、文章的類型和投稿策略
(一)文章的類型




(二)投稿的策略:
1、了解雜志特色:編輯方向、體裁風格、開設欄目、作者群體
2、因稿論嫁,從一而終;多次強化,終結善果。
3、集中一點,挖深挖透,成小專家,專家小成。
六、教師在研究寫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選題:
過大、過空、過泛,缺乏實效性
追風現象明顯
命題作文、應景作文現象明顯,敷衍應付行為居多
二)寫作
文章類型體裁選擇定位不準確;
破題困難,不能抓住切入點和結合點契合點
中心不明確,重點不突出
概念界定不清晰,劃分不統一、不窮盡;基本概念術語理解不透,空話套話比較多,胡亂套用現象明顯;
缺乏系統觀和整體觀,思維方式滿足於簡單的羅列和枚舉,出現跳躍性思維、遊走式思維,腳踩西瓜皮,滑到那兒算那兒;
結構混亂,思路不清;理論推導缺乏,理論體系構建困難;
局限於個人的體驗和感受,跟著感覺走;沒有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意的印證,出現理論與實踐分離,論點和案例脫節的現象,且缺乏對案例的必要分析;
資料收集、綜合分析意識淡漠;收集不全面充分,觀點材料不統一;
材料取捨比較困難;數據處理不科學,分析水平比較簡單原始;
治學態度不嚴謹,結論推斷比較隨意,缺乏足夠必要的實證研究數據支撐,往往憑感覺經驗下結論;
語言拼湊痕跡明顯,一味追求對仗工整,明顯有文學化傾向;語言表達不流暢;標題冗長,不夠簡潔明了
原因
理論學習動力不足,沒有真下功夫;存在知識性缺陷,忽略條件性和方法性知識的學習
理論底蘊不扎實,綜合分析能力欠缺;手段、措施——條件——目標之間缺乏合理構建,應然與實然、理念、經驗與行為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結;
研究動態現狀了解不夠;難以把握研究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很難抓住源頭問題做文章;容易出現重心偏移、定位不準的現象;
對自身教學經驗反思不夠,理論與經驗的契合點抓不準;經驗不能升華為理論;
研究設計不科學、過程不落實,操作隨意性大,缺乏具體的抓手、切實可行的措施。

怎樣撰寫教育科學研究報告
(一)教育科學研究報告的類型
教育科學研究報告是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揭示教育規律的主要形式。
教育科學研究報告就其內容和寫作形式分為:論述性研究報告、描述性研究報告、實證性或實驗性研究報告和文獻資料研究報告等四個類別。
論述性研究報告:這是一種旨在闡明研究對象的本質及其規律性的研究報告。
描述性研究報告:這是一種旨在說明研究對象是什麼,發生了什麼的研究報告。
實證性、實驗性研究報告:這是一種旨在用事實說明現象或事物之間相互關系,互為因果,以及現象為什麼發生,怎麼能發生的研究報告。
文獻資料研究報告:這是一種旨在以口頭、文字、音像等資料為基礎,分析、辨明某一方面研究的信息、水平、進程、爭議、趨勢等的研究報告。
(二)教育科學研究報告的基本組成部分
l、全文提要:提要就是研究工作的概述;必須能夠准確地反映報告的內容和目的,文字清晰易讀,要力求忠實於報告,並要避免評述。其字數以250-300字為適宜,至多也不要超過600字。
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3、研究工作的簡單過程。
4、研究的對象、范圍和方法等。
5、國內外前人這個問題上,所做的工作情況簡介。
6、研究結果的分析,這一部分是報告的核心,它的撰寫工作,要根據研究的假設或研究的目的,作一番清晰描述,也就是對研究結果的描述。 這一部分除了用文字敘述外,還可藉助圖表的設計,把結果顯示出來,從中可以更清晰、直觀地體現重要的研究結果。
7、討論:討論就是對研究的分析是否恰當,不要之處。應提出修正。
8、結論:必須是根據充實的材料與分析的結果,說明結論的可靠度。
9、建議,除與教育科學研究論文的建議相同的要求外,還應注意兩點。一是要根據研究的結論,針對研究的問題有頭的現狀,提出改革的建議,以供有頭部門選擇。建議的內容不能與報告的結論無關,否則便失去意義和價值。建議的表達方式,應留有餘地,不要過於武斷,或摻雜個人的情緒作用等。二是對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的建議,應指出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未來的研究有待改進的地方,尚待深入研究的有關問題等,可為後人的研究,提供參考。
(三)撰寫教育科研報告的幾條基本原則
為了以個性透視共性,這里主要介紹實證性研究報告的寫作,掌握了這類報告的「個性」,那末教育科學研究報告的「共性」也就不難領會了。
怎樣撰寫好實證性研究報告呢?下面先說幾條基本原
1、誰要以事實為依據 研究報告中列舉的全部數據和例子,都應該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絕不可有半點虛假,不能編造,不能無中生有。報告中對教育現象的因果關系分析,對教育原理和規律的探索,也都要以事實為依據。科學研究報告中的每一句帶有判定性的話.都必須在足夠的、可信的、有說服力的事實基礎上得出。當然,科學研究報告中也必須把研究問題時所需要的大量事實材料跟撰寫報告時應引用的最有說服力的事實材料區分開來。有些事實材料,如與研究的主題扣得不緊,應當忍痛割愛;有些事實材料,應當盡量製作成表格、圖例以及其它直觀形式。
2、內容的闡述有邏輯性 實證性研究報告的內容闡述與研究工作的邏輯發展順序是大體一致的,為了確保研究報告的邏輯性,我們應當首先考慮整個研究工作的發展順序,然後再考慮報告的表達方式。研究報告內容的邏輯性是整個研究思路邏輯性的寫照,沒有一個好的研究基礎,好的科研報告是怎麼也寫不出來的。 科學研究報告必須絕對如實地反映客觀情況,一切敘述、說明、推斷、引用,必須恰如其分。文字、用詞應力求准確。概念表述應盡量用科學性用語,避免用常識性用語,以免讀者費解或產生歧義。當然,研究報告的文字也必須簡單、明了、通順、流暢,既要明白如話,又要把研究的效果准確地、科學地表達出來。
3、引用文獻資料要註明出處 在教育科研報告中完全可以引用,採納別人的科學研究成果,但必須尊重別人的勞動。一方面應實事求是地評價,實實在在地引用;另一方面,不應當把別人的成就變為自己的東西。所以在研究報告中凡有引用別人的材料、研究成果或觀點性詞語,必須加以注釋或說明,以向讀者示知成果界限。

閱讀全文

與小學科學課題研究第一階段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