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課標對小學科學教學有什麼指導意義
《新課標》要求我們樹立「人本」觀念,我們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才能彰顯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作用,才能適應新形式下的教育需要。 關鍵詞:主體性 正文: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實踐性很強的體育,在教學中更應該注意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教師要改變過去全控性的教學模式,主動轉變角色,由「主宰」變為「服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和真實情感體驗,給學生留足自主學練的空間,教師作以適時點撥引導。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呢?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認真探索,不斷總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學生,抓住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特徵 什麼是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指在教學過程中,處於認識客觀世界主體地位的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自身的發展所表現出來的一種主觀能動性。仔細觀察,充分了解,你會發現學生主體性發揮有許多鮮明特徵: 1、學習主動積極,自覺性強 學生在對體育學習有正確的認識,把學習的目的明確為自身需求和對社會的責任感這種高水平動機上後,就會表現出學習積極主動,自覺性很強。 2、好強、好奇、好思、好問 好強,表現為任何事情不甘落後,敢於挑戰和超越他人與自我,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好奇,再現為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好標新立異,好奇思妙想;好思,表現為好獨立思考,琢磨學習中的問題,自己努力尋求解決辦法,甚至經常關注老師的教,發表自己的見解;好問,好向教師質疑提問,好追根問底,尋根溯源。 3、在支配與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時,表現出意志力持久 體育學習不是娛樂,它不可能時時生趣,處處有樂,學生的體育學習總是在有趣與無趣交織,歡樂與困難同在的狀態下進行的。因此體育學習需要意志支撐。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正表現在能以持久的意志力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尤其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仍堅持不懈上。 4、能掌握並運用學習策略 學生掌握了學習策略,能根據學習環境,學習任務,學習內容,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學習方法,高效地進行創造性學習,這也是學生主體性高水平發揮的重要特點。 二、學生主體性發揮必備的條件 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取得教學的成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1、確立主體教育觀 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要求教師樹立主體教育觀,確立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才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而不是被動受訓和盛納知識的容器。傳統教育,過重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結果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抹殺。主體教育觀正是要糾正這一偏差,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 2、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強弱直接關繫到主體性的發揮水平 「欲圖體育之功效,非動其主觀,促其對於體育自覺不可」,可見體育的功效與主體意識有直接關系。教師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一是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目的教育,提高動機水平,二是要教育學生認識學習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取決於自己主觀能動性發揮的作用大小。主體意識是主體性發揮的前提,教師要在教學中重視這個基礎的訓練與培養。 3、營造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研究證明,愉快的感情是認識和實踐能力的動力機制。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學生主動思維,大膽學練、質疑,嘗試探究的前提條件。學生置身於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之中時,情緒就會受到感染,激勵,主動性也油然而生。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高高在上,讓學生敬畏三分,教學語言總是命令式的,那麼教學氣氛沉悶、呆板、壓抑,學生情緒低落,思維窒息,主動性消失,也就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注意主動營造課堂的良好氣氛,重視感情投資,把自己的愛傳遞給學生,用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理解等去熏陶感染學生,點燃學生的求知探究之火,樹立學習的信心,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以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成效。 4、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 傳統的體育教學以講解示範獨占課堂,學生是在教師的全力灌輸下,進行接受收式學習。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生的依賴心理,壓抑和阻礙了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形成。雖然講解示範是基本教法,但絕不可視為是唯一方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要注重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防止單一的方式使學生產生訓練和學習的興趣疲勞。可運用發現法、討論法、嘗試法、分析比較法、游戲法等多種方法的合理運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者變成主動求知者。 5、讓學生體驗成功,獲得精神動力 成功是激勵學生主體性發揮的重要動力源泉。成功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出歡樂與喜悅,而且更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堅定「我行」的信念,使學生對未來學習充滿期待。因此,教師教學中充分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功,避免一生多受失敗而產生消極心理。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向更高目標努力,不斷超越自我,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對學生的點滴成功給予及時恰當的激勵評價,強化主體動機,激發主體性的發展。 6、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與健體的方法 只有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健體,學生才能真正具有學習與鍛煉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可能形成科學自覺的學習鍛煉品質,在任何環境與條件下從事科學的身體鍛煉。學生會學習、會健體是主體性發揮的高質量的體現。因此,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與健身方法;其次,要教會學生善於依據客觀實際選用學習健身方法及內容;再次,要教會學生制定學習和鍛煉的目標和計劃;最後要教會學生對學習與健身過程進行自覺有效地調控,客觀地檢查與評價學習與鍛煉的效果。 三、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興趣和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做到「以人為本」。要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服務者」,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各種需求,精心安排內容,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於被激活狀態,養成主動學習的品質習慣。 1、教學內容的公開化 每個學生各有自己的特長與特點。因此,每節課前,教師可先公開教學內容,徵求學生意見,了解學生最想學哪些內容,或對哪些活動最感興趣,怎樣組織才最受歡迎等。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有利於消除學生因為內容不適合自己而產生的消極、被動心理,使學習更具主動性。 2、教學內容的多樣化 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的興趣愛好,要求教師精心選編多種教學內容讓學生選擇。如素質練習,一般都由教師安排固定節目。如上肢力量訓練,學生同做多少個俯卧撐;腰腹力量練習,學生共做多少個仰卧起坐等。學生沒有選擇的餘地,不利於個性的發展和主體性的發揮。因此,諸如上面的訓練可以這樣安排:事先多選擇准備多種訓練上肢力量或腰腹力量的項目,讓學生從幾個項目中任選一個項目練習,運動量以達到自己最大強度的百分之多少來確定。學生從「訓練項目超市」中,自由選擇練習內容,其練習的興趣和鍛煉實效將大大提高。 3、教學內容的綜合化、開放化 在體育教學中縱向發展的基礎上注重橫向的擴展,啟發、引導學生運用各種學科的知識經驗,從各種思維角度去研究,去理解,從而解決體育學科中的問題。這就要求體育老師在內容選擇與制定上綜合化,促使師生將體育學科的教與學的成果重新整合,有效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要適應的個性化發展,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正確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選擇,使教與學更具開放性,更適應時代需要。 四、讓學生明確目標,做體育練習的主人 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也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前提條件,學生若不明確教學目標,課堂練習中就會漫無目的,充滿盲目性,處於被動練習狀態。 體育教學目標具有導向激勵及評價的功能。要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目標的功能,促使學生主動地、活潑地進行體育練習。體育教學目標一是要明確具體;二是要通過學生努力,可以實現,先讓學生看到希望,再提高要求,注意目標梯度。過去教學中目標抽象、模糊,空洞,讓教學中的訓練程度和評價都很難把握,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教材中把「提高學生投准能力」,改為「用沙包向8米遠,直徑為1米的地面目標投准,命中度一級指標為70%以上,二級為60%以上,三級為50%以上。這樣具體操作性強的目標,練習起來學生目標明了,心中就有數了,不在把練習當作應付老師的負擔,就會積極認真的做好每一次練習,做學習和鍛煉的主人。 總之,在如今「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指引下,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不能降低教師的作用和地位,而且會因向教師提出更高要求,而使教師主動具備更高的職業素質。因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不可能自然生存發生,需具備相應的條件,而這些條件要教師來創造和提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不能降低,只是角色發生轉變罷了。
B. 急求一篇《論科學教育在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論文!
小學自然(科學)實驗教學重要性芻議
徐澤倫江西渚丸扭市潯陽區教育技術裝備毒鬻壹蛩渤鰳
一、要認識到自然教學的重要性
小學實驗教學的主要形式有兩種,即教師的演示實驗
和學生的分組實驗。演示實驗是以教師操作為主,配合講
解,建立概念,總結規律為目的的實驗。此種實驗以全體學
生集體觀察為特點,因而應力求明顯、直觀、簡單、可靠,富
有啟發性。學生實驗是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在教師的指
導下學生自己完成的實驗。此種實驗以鍛煉實驗技能,學
習研究方法為主要目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素質.
加強實驗技能的訓練。
教師在實驗教學中,不管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
目的要明確。怎樣去達到目的。怎樣做實驗.突出哪些現
象,如何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案設計要體現科學性。在實驗之前還要使每名學生都明
確實驗的目的和要求、原理、方法和步驟,使學生了解觀察
的重點。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要規范操作,仔細觀察,認真地
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自然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培養自
己初步的實驗技能和能力,也就是說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
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從小愛科學的精
神,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選好教師是搞好自然實驗教學的前提
自然課的教師素質要高,知識要淵博,工作能力要強,
且有責任心。小學自然(科學)內容廣泛、豐富,作為自然教
學的基礎——實驗本身的內容和形式也非常廣泛,非常豐
富,所以對小學自然課的教師要求也更高,他們(她們)的
知識也要很廣泛,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知識都
2.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實驗器材的新穎性常常會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為
此,在設計實驗方案時,教師要引導各小組學生共同討論:
怎樣利用這個新穎的器材(如音叉)設計實驗來證明自己
的猜想,提示學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強調「看一看
哪一組學生合作得好,實驗的方法多,辦法好,能被評為實
驗優勝小組」。讓學生意識到「我要和同伴共同進行實驗」,
要掌握。不但要會做演示實驗,教學生做分組實驗,還要結
合教材的重、難點,會自己動手做教具。
我們要求學校領導安排業務能力強,工作能吃苦耐
勞,又認真負責的教師擔任自然實驗課教學。並且保證自
然實驗專職教師的穩定性。
三、站、校明確任務共同研討自然實驗教學
我站的任務是,抓好教學儀器的「配」、「管」、「用」。對
於儀器的配備現在主要是逐年補充更新。我區於1996年
在普實驗收時,已對相關人員進行了培訓,建立了儀器的
賬目和各種規章制度。
在管理上,我們的做法是,每星期三為聽課日,利用聽
課日下到學校,檢查學校的儀器室、實驗室,除了了解自然
儀器的數量、品種和儀器的賬目、各種規章制度的執行情
況外,更重要的是了解自然實驗教學的開設情況.並隨堂
聽一節自然實驗課,課後進行評議,提出我們的看法,解決
存在的問題。
共同進行課改研討,我區從2年前就開始搞課改。原
自然課改為了《科學》,由於教材的改變,有些儀器和書中
的實驗對不上號,在這種情況下,新教材如何教呢?我們
要求實驗教師在原自然實驗教學基礎上,借鑒以前的教
學經驗搞好新教材的實驗教學,儀器不配套,可想辦法自
制;品種不齊全,縣(區)站給予補充,或上報市站補充訂
貨。總之,要想盡一切辦法,保證學校實驗教學的正常開
展。為了搞好新教材的實驗教學,我站工作人員參與到區
教研室自然(科學)教研組中,和區教研室及學校的專職
自然教師共同研討實驗教學,開展教學活動,探索課改的
新路子。
-+」+*—•P-+*+-+-+
在匯報實驗結果時,增加「說一說自己的小組是怎樣分工
合作的」這一匯報項目,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如果經常這
樣去組織學生,他們合作探究的自覺性自然會形成。
綜上所述,對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和態度的培
養,是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和引導的,而學生也要強調自
身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自主、合作而
又熱烈、有序的探究氛圍一定會形成。
2007年第3期/47
萬方數據
C. 科學史的例子對小學科學教育的意義
一、科學史促成人們世界觀的改變和新的開拓性思維方法的形成
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科學的哲學功能主要就集中在的對人們的世界觀的影響和方法論的建構兩方面。馬克思早就指出,科學進入人們的生活,它比宗教、政治、藝術等意識形態的形式更為有效影響和改變了人的精神世界和思維方式。
就科學史的發展之於世界觀的建構效應來看,奧地利哲學家、維也納學派的創立者石里克曾經在他的著作《哲學與自然科學概念》中有過如下斷言:「在統一的科學內部,所謂的自然科學概念——或者准確的說,它們中的基本概念——是這樣的概念,通過對它們的澄清,世界觀的本質特徵才會出現。因此,哲學家只有從自然科學家的世界圖景中出發,才能達到他們的世界觀」。石里克的這一斷言本身雖然還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它至少鮮明地表達了自然科學對人們的世界觀具有重大影響這樣一種意見。在人類思想史上,那些意義重大的世界觀的轉變,總是和那些決定科學圖景的基本特徵深刻的、具有深遠影響的自然知識的進展一同發生並受到它的制約。從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的日心說的轉變在人的心靈中引起了極大的震撼,極大地改變著人們世界觀,使人們認識到人並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宇宙的一分子。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進一步震動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改變了人類對自身與周圍世界和其它存在物的真正關系的認識—人只不過是生物進化序列的一個環節而已。
如果我們再考慮一下西方哲學發展歷程,我們還會發現哲學不僅始自於人們對自然的思考,而且它的每一個決定性進展和每一種重大的轉變,也總是在與對自然的解釋的關系之中和數學的精確性的氛圍之中發生的。事實上,也只有在這種關聯和這種氣氛中他們才是可以理解的。柏拉圖的哲學就與他的數學和科學素養密切相關,他甚至在他的學園的大門上寫下了這樣的警句:「不懂幾何者不得入內」。持與柏拉圖世界觀正相反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也同樣具有很好的數學和科學素養。而比他稍後的亞里士多德更以「網路全書式」的學者而聞名於世,他的科學建樹也不比他的哲學遜色,現代科學的一些學科甚至就始於他的真知灼見。其他如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康德等等,他們的哲學無不與自然科學密切相關聯。而休謨則常被作為這方面的反面例證,的確,在自然科學方面,可以說休謨沒有作出過任何貢獻,而在哲學歷史科學方面卻取得了許多成就。但是,休謨的例子並不構成自然科學之於世界觀建構的真正反例,相反,恰恰是休謨的例子最為令人信服地證明了科學與世界觀緊密關系的正確性。因為在休謨的哲學中,沒有一處與歷史的概念和或歷史的方法相關,他的例證和思考的材料大多取自物理學和心理學,而後兩者則可以說是分別企圖以精確的概念去把握外在的和內在的自然。因此,作為哲學家和歷史家的休謨也是從自然科學中獲得其哲學的刺激力的。[4]
總之,作為一個統一的知識系統的科學向我們提供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圖景,通過這個世界圖景的意義分析我們可以達到我們的世界觀。
就科學史與方法論的關系而言,一方面,一部科學史就是一部科學方法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另一方面,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方法與哲學方法相互影響並逐漸融為一體。
在近代科學史上的第一階段(即搜集和積累材料的階段),學科之間處於幾乎完全孤立的狀態,以此相適應,把整體分解成部分,深入考察的分析方法居於統治地位,影響到哲學方法則把自然界的事物孤立起來,看作是靜的東西、死的東西。到十九世紀近代科學史的第二階段(即綜合整理材料、並概括上升為理論的階段),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往由於分析方法所形成的嚴格的單值性已被明顯表現出來的多值性所取代。這時同一對象可以同時被幾種方法從不同的側面進行研究,或者同一種方法被用來研究不同的對象。前者如用力學、物理學的方法研究化學產生了化學熱力學;後者如光譜分析方法,在物理學中可以用於研究原子核外電子系的結構,在化學中可以用確定物質的結構和化學成分的關系,在天文學中通過測量天體光譜線的紅移,來測定天體的視線方向的運動速度。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新發展向人們展示了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自然界是普遍聯系的。這一思想隨著二十世紀的到來表現得更加明顯。二十世紀以來,隨著橫向交叉科學的出現,尤其是貝塔朗菲為了開辟整體論研究法的道路而提出的一般系統論,打破了無生命界、生物界和人類社會的界限,找出其中共同起作用的基本定律和原理,解決了分析與綜合、還原論與整體化之間的矛盾,促使科學方法與哲學方法的融合,將人類認識事物的思維方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即從孤立的缺乏聯系的認識方法向揭示事物之間普遍聯系和建立整體性的認識方法跨越了一大步。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創了關於整體的多維立體思維方式,科學地揭示了事物中得各個要素(物質、運動、時間、空間)不能脫離事物總體而獨立存在的基本性質。系統論的核心在於科學認識和哲學認識的整體性,它啟示人們運用系統方法研究和思考問題,突破傳統科學方法和哲學方法思維方法的局限性,廢除單一化、一刀切的舊思想方法,建立起多維性、創造性和開放型的新思維方法。[5]
二、科學的歷史進程突顯出人們基本的行為倫理准則——集體主義和普遍性原則
科學的發展是一項集體的事業。正像一座不朽的豐碑,建成它需要數世紀,為此每個人必須攜帶一塊石料,在某些情況下,這塊石料需要耗費人的畢生精力。因此,這使我們感到科學需要必要的合作,需要我們和我們同時代人同心協力,甚至需要我們的祖先和我們的後繼者共同奮斗。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只不過是一個戰士,僅僅是整體的一小部分。正是人們共同感到的這種紀律,造就了軍人的精神,把農民的粗俗的靈魂和冒險家的無恥的靈魂改造成為他們能夠具有各種各樣的英雄主義行為和獻身精神。在不同的條件下,科學的歷史發展能夠導致類似的行為。這種投入到為人類的利益而集體努力奮進的工作,促使了人性的完善,顯現出人性的可愛。科學本身的發展也需要人們在時代的課題面前協同努力,在歷史的長河中前赴後繼。縱覽幾千年的科學史,無論是中國人、希臘人還是阿拉伯人,都曾創造出令人眩目的古代文明,也無論是英國人、法國人還是德國人,都曾在近代科學中一度占據中心位置而對之做出過巨大貢獻。從希臘文明和中國古代科技對於近代科學的巨大影響,從開普勒在第谷的天文觀測資料的基礎上建立行星運動三定律,牛頓又在開普勒和伽利略工作的基礎上建立牛頓力學,麥克斯韋電磁學立足於法拉第實驗定律,現代遺傳學重新發現孟德爾定律等一系列科學史事實,我們可以體察人類智力接力的承繼性,牛頓因而感嘆:他所以能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科學的發展在本質上是一種人文事業,而對科學的追求,科學的價值形成,科學所要求的團隊精神等都充滿著人文關懷。
科學的歷史發展突顯出人們另一個基本的行為准則是普遍性原則。科學以普遍性為目的,使特殊利益服從普遍利益,這是一條很重要的倫理准則。科學在特殊事實面前,將要認識普遍的規律,它要追求越來越廣闊的概括。乍看起來,這似乎只不過是一種智力習慣,但是智力習慣也有它的道德影響。在這一過程中,科學的研究使人們變得不去更多的注意特殊的、偶然的東西,因為你對它不感興趣,那麼你將自然而然的認為它幾乎沒有什麼意義,不把它看作是值得追求的目標,甚至不屑一顧。作為這種高瞻遠矚的結果,可以說,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變得有遠見了,人們不會再盯著微不足道的瑣事了,由於人們不再理會這些瑣事,它們就不會成為人們生活目標的障礙。於是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傾向於使特殊利益服從普遍利益。
科學的歷史進程展示日新月異的現象,科學使人們與比人們自己更偉大的某些事物聯系起來。在科學發展向人們所提供的偉大視野背後,它引導人們猜測一些更偉大的東西,在追求這種景象的樂趣中,人們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從這意義上說,科學史高尚的。嘗到這種滋味的人,即便是遠遠的看到自然規律先定和諧的人,它也會比其他人善於自處,不去理會他的渺小的、個人的利益,因為他知道有比他自己更重要的價值,這正是人們建立倫理學的基礎。
三、科學史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完善和升華
科學史的人文價值,是指科學的發展在人的精神境界完善與發展中的影響與意義。科學史是人類活動、人類智力發展的歷史。在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凝聚和升華了的人類精神就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人類的基本精神,它對於完善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構理想人格起著重要作用。科學精神主要包括求實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創新精神和發展精神等等。科學精神是科學主體所共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准則的總和,是一種規范性的理性文化,是人類理性精神的集中體現。科學精神是科學家的本然精神,是科學家的良心,是全人類的應然精神,是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人是一種有精神和精神生活的生命存在,科學精神是適應人類精神生活的需要,並與人類精神生活本性相吻合。正因為如此,科學精神才構成人類精神世界中的基本內容。科學精神雖然不能成為人之為人的標志,但它至少可以成為文明人之所以為文明人的標志尺度之一,並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構發揮重要作用。第一、完善人民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構成系統,其中,理性世界是主導性的。人是理性的,但並不等於說人天生就是理性的。理性的發生和發展離不開科學的發展,因為科學是理性的,科學精神是一種理性精神,科學活動是一種理性活動。在科學活動中,通過科學和科學精神內化為人的內心活動的指導原則,它就能深化認識,凈化思想,凝煉精神,塑造靈魂,實現思維方式的現代化,促進價值觀念的自我更新。同時,科學作為真善美的載體,還能美化人的心靈,實現精神境界的審美化和道德化。第二,建構理想的人格形態。科學和科學精神對人的發展的偉大作用之一,表現在人的基本精神面貌的形成上。科學主體在長期的科學認識和科學實際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理性化的人格氣質、實事求是的態度、堅韌不拔的意識、積極創新的勇氣等等。這不僅是科學主體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理想人格應有的特徵。第三,提倡科學精神,可以抵禦偽科學。科學精神的核心是求實創新,它是由科學本身的性質所決定並在長期科學實踐中形成的傳統,為追求和捍衛真理而獻身,為服從真理而果斷修正錯誤,嚴肅認真的責任意識,坦誠無謊的光明態度,以及開拓精神、批判精神等等,都是科學的求實創新精神的具體體現。而那些偽科學構造者們的各種行為表現,比如有意掩蓋事實真相、自我吹噓、偽造名譽頭銜以哄抬身價,拒絕批評和檢驗等是與科學精神不相容的。弘揚科學精神,揭露和抵禦偽科學,既是科學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完善人的健康的精神世界的一個重要方面。
另外,科學史特別關注科學家的生活和思想。科學史對科學家的研究,就是要從科學家本人的生活經歷和時代背景中追溯其思想的來龍去脈。我們不能把科學思想與科學家的科學經歷和人生體驗割裂開來。對科學家的研究,是當今科學史研究的核心領域,一些著名科學家如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傳記,迄今已不下百部。科學史對科學家的研究,無疑為人文主義傳統增添了豐富的內容。人們了解科學家的生平、思想、了解他們走過的道路,就可以學習和借鑒他們的治學態度、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從他們成功的因素中獲得啟示,從他們失敗的原因中吸取教益,從而激勵人們的獻身精神、提高理論思維水平和科學研究的藝術。
D. 開設小學科學的重要性
一、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與其他學科有密切聯系的課程。 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文化也對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語文課程中包含了許多與科學有關的內容以及科學家的故事。科學課程也要求學生運用語言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表達和交流。科學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培養他們語言的准確和精煉,提高他們表達和辯論的能力,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科學和數學學科有著天然的聯系,科學課程特點之一就是定量表達和使用邏輯推理。數學可以在科學探究中作為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學課程又為數學的應用提供了實例。小學
二、《科學》教材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具有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在使用這一教材中,我感覺這一教材在編排中充分考慮了學生在生活環境、經驗背景、個性特點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學習內容、教學活動、設計製作、綜合評價等多方面都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和創新空間。它並不像小學自然教材那樣內容非常的固定,實驗過程、方法非常的單調、一陳不變,而是相當的靈活,教師可依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進行調節,而學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創新的空間,因此,我覺得這 一教材具有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三、科學活動有利於促進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促進學生的發展。 小學《科學》真正從學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兒童的童心、童趣,為學生提供了很多的親身經歷的機會,促使他們去自主地參與、主動地探索,在參與和探索中有所收獲。同時有機地把探究學習、體驗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同時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尊重事實、勇於探索和質疑的科學精神。
四、注重培養學生進行猜想活動和師生、生生的交流活動。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由此可見猜想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活動,一方面、正確的猜想會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會激勵他在以後的活動中更加大膽地去猜想,去實踐;再者即使是學生猜想不夠正確或不夠全面時,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也會從中有所感悟,去不斷地實踐和探究,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光靠猜想還不行,要勇於去實踐,實踐是檢驗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覺得教材設計的猜想活動這一環節非常好,它對學生進行好探究活動、學習好科學有很大的幫助。
E. 小學生科技教育的意義
小學科學的教育是非常重大的,因為正是通過小學生的科學教育,讓他們更加的喜歡科學這樣就可以培養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也可以讓他們今後更好地為科學而努力學習和發展。
F. 教學反思對小學科學教師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1、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達到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他們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於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科學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因為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眾多領域;需要的課前准備更為充分,因為科學學習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作為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
3、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它是學生不斷地接受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學生的科學啟蒙階段即小學階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形成影響學生一生的能力。
「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因此教師必須總結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的重要性。
G. 學科學對小學生有什麼作用
自然課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科學啟蒙課程。小學自然課講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識,專但涉及面很廣屬,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無所不包,同時也是中學地理、化學、生命科學的基礎。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新的課程標准,小學自然課已更名為小學科學課。
學科學,對小學生的作用非常大,一方面可以教育小學生最基礎的常識,避免一些因為太過無知而導致的危險,另一方面則是啟發他們對於科學的興趣,以及培養比較理性的思維方式,當然功利一點也是為後續的學業和考試作預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