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減負增效
陸海花 在要求落實「減負增效」的大背景下,我正式踏上小學語文的講台快一個學期了,在此僅能淺談個人的一些觀點以及做法。 什麼是減負增效呢?減負增效中的「減負」並不等於教學內容的減少,也不等於學習時間的減少。「減負」不單純是學生課業負擔數量上的減少,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漸進而深刻的革新,是教育觀念的變革。否則,學生的課業負擔今天可能被減下來了,但在明天卻又可能以另外一種方式附加上去。教學減「負」不減「質」,在「減負」的同時又要「保質增效」,這才是真正的減負增效!我們必須要堅定不移並且要深入推進「增效減負」這一教育使命;「減負」是減去學生過重的心理與學業負擔,「增效」是提高教育教學效益,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減負」是工作的抓手,「增效」是工作的歸宿;「減負」與「增效」二者是因果邏輯關系,而非平行概念,盡管「增效」的手段並非「減負」一種。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減負」、「增效」的主陣地。既要「減負」又要「增效」,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把「減負」真正落在實處,必須深入到課堂教學的領域中去,確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用心對待每一節課是減負增效的關健。 首先,備好課是優化課堂的基礎。 為了讓「減負增效」真正落到實處,提高課堂效率,學校加強了集體備課的力度。我們三年級語文組經常就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學環節的安排、課堂作業的布置等問題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達成共識。集體備課這種方式便於集中教師們的集體智慧,也便於我這樣缺乏教學經驗的新教師及早進入軌道,對提高課堂效率和減輕學生負擔非常有幫助。 我們討論後明確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關注學生學情和教材特點,要單純和明確和務實,不說空話和大話。要正確透徹的理解每課的編排意圖和例題與練習題的前後聯系。課堂導入要直接明了,不繞圈子,杜絕花哨。這樣才能落實課堂教學,真正做到「減負增效」。 其次,上好課是優化課堂的途徑。 小學語文課堂要從「聽、說、讀、思」四個方面入手,注意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注意學生的學法指導。「給人於魚,不如授人於漁」,「教是為了不教」,教法應成為學法的示範,讓學生會學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主體參與是激發學生學習意願的關鍵所在,傳統的課程教學是越俎代庖,重師者傳授,輕學者參與,致使學生的時間與精力大量浪費,學習動機受挫。蘭·達本教授認為:教學可以看成是提供特定的情境來培養兒童的一種措施。學習是學習者自身內部發生的過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動力,也就越能順利完成這一過程。如果在課堂上採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機械訓練,學生被動學習。那麼學生就缺少閱讀實踐,缺少朗讀感悟。這種單一的教學過程模式,顯得枯燥乏味,費時多效果差。 有些教師上課時沒有時間概念,上到哪裡是哪裡。若沒有完成原本應一堂課完成的內容,就延長一節課時間或教學時數,把完整內容分割開完成,這是不可取的,不符合最優化原則,也加重了學生負擔,降低了教學效率和教學的藝術性。所以,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切實減負增效,教師應把握好一堂課的時間結構,優化課堂結構。 「減負增效」並非一句口號,要真正實現這一目的,我還需要在教學設計上多下苦功, 向各位 老師多多學習。希望能讓學生們學得輕松,快樂,扎實!有所悟,有所得!
Ⅱ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如何實現"減負增效"初探
關於教學的特點,有三種說法:一,教師負擔重,學生負擔重,是惡性循環的教學;二,教師負擔輕,學生負擔重,是誤人子弟的教學;三,教師勤鑽研,學生負擔輕,才是「減負增效」的教學。
那什麼是「減負增效」呢?我認為減負增效中的「減負」並不等於教學內容的減少,也不等於學習時間的減少。「減負」不單純是學生課業負擔數量上的減少,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漸進而深刻的革新,是教育觀念的變革。否則,學生的課業負擔今天可能被減下來了,但在明天卻又可能以另外一種方式附加上去。教學減「負」不減「質」,在「減負」的同時又要「保質增效」,這才是真正的「減負增效」!我想,這一觀念的出現其實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該怎麼來落實「減負增效」呢?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當然,「減負增效」也得從課堂教學入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進課堂教學形式正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之一。
首先,在課堂上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主體參與是激發學生學習意願的關鍵所在,傳統的課程教學是越俎代庖,重師者傳授,輕學者參與,致使學生的時間與精力大量浪費,學習動機受挫。蘭·達本教授認為:教學可以看成是提供特定的情境來培養兒童的一種措施。學習是學習者自身內部發生的過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動力,也就越能順利完成這一過程。如果在課堂上採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機械訓練,學生被動學習。那麼學生就缺少閱讀實踐,缺少朗讀感悟。這種單一的教學過程模式,顯得枯燥乏味,費時多效果差。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這一課,課文講的是小紅馬和小駱駝的一次對話,下小紅馬只看外表,嫌棄小駱駝的大腳掌、駝峰和兩層睫毛。小駱駝很傷心,回家向媽媽訴苦,媽媽獨具匠心,帶小駱駝到沙漠走一趟,通過實踐讓小駱駝知道了自己的睫毛、駝峰和腳掌有著重要的作用,從而發出「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的感嘆。課上,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環節,問學生:「沙漠旅行結束後,小駱駝又來到河邊照鏡子,再次遇見了小紅馬,它們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樣的對話呢?」學生給出的答案並不一致,但是他們都能朝著誇駱駝身上的三件寶的方向去回答。對於孩子們的不同回答,我不作正誤的判斷,言之有理即可。正是因為如此,孩子們在開放活潑的課堂氛圍中,獲得了自我的體驗。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除此之外,針對所教班級學生喜愛表演的特點,我還在課內、課外設計了一些活動,讓他們一展所長。例如,學習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三袋麥子》這一課時,課上完後,我就留時間讓學生演課本劇,憨厚可愛、廚藝精湛的小豬;善於計劃、有安排的小牛;聰明能乾的小猴以及和藹可親的土地爺爺四個角色都在學生精彩紛呈的表演中栩栩如生,班級氣氛活躍,所有學生都沉浸課本劇的演繹中,真是其樂融融!
其次,在課堂上教師要實施差異教學。早在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承認學生在個性與才能上的差異,主張根據學生的個性與特長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注重補偏救弊,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每個班級中學生的基礎、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果按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作業布置,那麼對於能力強的學生來說思維難以拓寬,自主性難以得到發揮;而能力弱的學生學習可能變得越來越吃力,心理壓力越來越大。
最後,在課堂上要優化作業設計。減負就必須讓孩子從成堆的作業中解放出來,就要求教師要精選習題,精心琢磨,作業要適量,難易度要適當。量過多或難度過高都會直接影響學生及時認真地完成。自編自擬也必不可少,這樣的習題目的性更強,減負增效更明顯。作業設計應成為備課中的重要內容,提高作業設計的含金量,加強針對性,體現靈活性,提倡「分層作業」、「自主作業」,設計「作業超市」或「作業套餐」,供學生選擇倡導教師分層布置作業。推行「計時」作業,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註明中等程度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以此嚴格控制學生的作業量,提高學生完成書面作業的效率。
此外,教師的批改也間接影響學生及時認真地完成作業。教師的批改一定要做到及時,決不能拖拉,以獲得及時信息進行評講和糾正典型錯誤;批改一定要認真,這將對學生起到一個示範的作用。作業評價體現人文關懷,既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要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這樣學生會十分喜歡看自己的作業,有再做作業的願望。
以上這些就是我在教學中一點粗淺的嘗試。「減負增效」並非一句口號,要真正實現這一目的,我還需要在教學和作業設計上多下苦功,向各位老師多多學習。希望能讓學生們學得輕松,快樂,扎實!有所悟,有所得!
Ⅲ 小學語文如何減負增效
聽到過3種有趣的說法,說:教師負擔重,學生負擔重,是惡性循環的教學;教師負擔輕,學生負擔重,是誤人子弟的教學;教師勤鑽研,學生負擔輕,才是減負增效的教學。
那麼什麼是減負增效呢?我認為減負增效中的「減負」並不等於教學內容的減少,也不等於學習時間的減少。「減負」不單純是學生課業負擔數量上的減少,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漸進而深刻的革新,是教育觀念的變革。否則,學生的課業負擔今天可能被減下來了,但在明天卻又可能以另外一種方式附加上去。教學減「負」不減「質」,在「減負」的同時又要「保質增效」,這才是真正的減負增效!我想,這一觀念的出現其實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該怎麼來落實減負增效呢?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當然,減負增效也得從課堂教學入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進課堂教學形式正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之一。我嘗試著對課堂模式進行了摸索,優化課堂結構。
首先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
主體參與是激發學生學習意願的關鍵所在,傳統的課程教學是越俎代庖,重師者傳授,輕學者參與,致使學生的時間與精力大量浪費,學習動機受挫。蘭·達本教授認為:教學可以看成是提供特定的情境來培養兒童的一種措施。學習是學習者自身內部發生的過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動力,也就越能順利完成這一過程。如果在課堂上採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機械訓練,學生被動學習。那麼學生就缺少閱讀實踐,缺少朗讀感悟。這種單一的教學過程模式,顯得枯燥乏味,費時多效果差。
在上第七冊課文《小鎮的早晨》時,課前我請孩子們各自畫一幅小鎮早晨的美景圖。通過對文章的理解和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來呈現他們腦海中的小鎮。不少同學都畫出了他們心目中不同面貌的小鎮。當我請他們來介紹自己所畫的畫時,驚喜地發現在繪圖的過程中,大家對於課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位同學在畫上畫了街道和攤位,小攤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他告訴我們他所畫的是熱鬧的小鎮,結合他和媽媽去市場買菜時看到的場景,他的圖中許多人們在街上買賣蔬菜水果,熙熙攘攘,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通過他的畫和介紹,讓我們領會了文章的內容,不僅看到了、更感受到了小鎮早晨熱鬧的景象。
這堂課在同學們自己介紹討論,師生互相交流的熱烈氣氛中結束了。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這一舉措,無疑是激發了學生潛在的學習意願。這時的教學目標,不再是教師強加於學生的,而是學生個體發生的探究意願。在教學中,學生始終保持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拉近了課本和生活間的距離。因此,課堂上,學生們輕輕鬆鬆地,就掌握了需要學習的知識,還獲取了許多課本以外的東西,在減負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針對所教班級學生喜愛表演的特點。我還在課內、課外設計了一些活動,讓他們一展所長。例如在教學《筍芽兒》一課時,同學們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就顯露出強烈的表演欲。於是,我們就用了一堂課的時間。請學生自由組合,以課本劇的形式將筍芽兒成長的過程表演了出來。那堂課可謂是精彩紛呈,笑聲不斷。課前孩子們忙著寫劇本,選角色,安排場景道具,忙活著卻又快樂著。最後出現在大家眼前的是各種版本的,經過改編後的《筍芽兒》,有各自的特色卻又不脫離課本。這樣的一堂課,使學生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表演能力。
其次是實施差異教學。
早在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承認學生在個性與才能上的差異,主張根據學生的個性與特長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注重補偏救弊,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每個班級中學生的基礎、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果按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作業布置,那麼對於能力強的學生來說思維難以拓寬,自主性難以得到發揮;而能力弱的學生學習可能變得越來越吃力,心理壓力越來越大。
因此,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能更好地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從學生不同的水平、興趣、和學習風格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過程與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布置課後作業的時候,對於部分作業的設計,我分了一些層次。有些作業中,有基本題,附加題,自選題。比如在完成拾貝集,即對好詞好句好段的摘錄時,對於寫作能力較好的同學,要求他們能夠仿寫,或寫出讀後感。對於能力較弱的同學則只要求摘錄。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相應的收獲和提高,把他們從過多的作業中解脫出來,作業量少效大,減輕了作業負擔又提升了作業質量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這些就是我在教學中一點粗淺的嘗試。「減負增效」並非一句口號,要真正實現這一目的,我還需要在教學設計上多下苦功,向各位老師多多學習。希望能讓學生們學得輕松,快樂,扎實!有所悟,有所得!
Ⅳ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接任新班,為有計劃有目的地完成四年級的教育教學任務,以提高教育質量和學生的素質為中心,以建立良好的班風學風為主線,從日常行為到學習習慣;從學習成績到身體素質等方面,力求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和提高。
二、學情分析:
本班共計學生21名,其中男同學7人,女同學14人。本班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成績方面,班集學生成績普遍較差;尖子生鳳毛麟角;在紀律方面,個別學生特別愛講空話,講閑話,但真正讓他(她)上檯面來說點東西又鴉雀無聲;學困生德困生佔了班級的二分之一以上,呈現出「矮小的鈍三角形」現象;作文寫作較差;思維不靈活;不愛懂腦筋思考分析問題;多數學生膽子較小,不愛回答問題,說話聲音普遍較小;作業拖拉等。
三、大綱要求: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00個,其中200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5.有條件的地方,可學習使用鍵盤輸入漢字。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並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體生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四、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與一、二、三年級教材是一脈相承的。
(一)、加強目標意識,全面、准確地落實語文教學目標
教材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三個維度提出了語文教學目標,而且提出了總目標和階段目標。這是我們把握教學目標的依據。
四年級上冊教材,既注意落實必須一以貫之的目標,又注意落實階段性比較明顯的目標。為了落實一以貫之的目標,首先在選文上下功夫,認真選擇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的文章作課文,使學生既能從中學習語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受到啟迪和教育。還在「語文園地」中系統地編進了古詩詞、名言警句、對聯、成語故事等,使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化。同時,在教材編排上也注意情感、態度與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與語文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培養融為一體。對於階段性比較明顯的目標,就作為本冊的訓練重點,在教材中加以具體安排。既注意體現階段性,又注意階段目標之間的銜接與過渡,使課程標准規定的教學目標得到全面、准確的落實。
(二)、加強整合,圍繞專題組織教材
本冊教材繼續按專題分組編寫,確定專題的思路比前幾冊有所拓寬,除了思想內容方面的專題外,「中外童話」是從文體角度定的專題,「作家筆下的動物」則是側重體會文章的表達形式。
根據課程標准提出的「教材內容要簡化頭緒,加強整合」的思想,在按專題編寫教材時,注意了加強整合,每組的課文都圍繞專題編選,從導語到語文園地的各項內容也都圍繞專題來安排。而且,圍繞專題安排的各項學習內容與學習活動,前後有聯系,有照應,做到環環相扣。這樣,就使整組教材以至整冊教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三)、加強導學功能,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
本冊教材,在編寫時既考慮有利於教師的教,又考慮有利於學生的學,努力使教科書既成為教師的「教本」,又成為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學本」。這一特點在教材里有多種呈現方式:一是在課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後,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自讀自悟;二是在精讀課文的思考練習中,安排了引導自主、合作、探究的題目;三是在每組課文後面安排了學生對本組所學字詞進行自查自測的「詞語盤點」;四是「語文園地」中設置了「我的發現」「展示台」「寬頻網」等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欄目。
四年級上冊的 「我的發現」,在「發現」的范圍上有所擴展,安排了4個關於讀寫方法和習慣方面的發現,分別是:讀文章時要想像畫面,邊讀邊想提出問題,查字典並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認真、細致地觀察才能表達清楚。「我的發現」欄目的呈現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吐泡泡形式改為小林、小東兩個孩子的對話。這兩個孩子,可以理解為學生自己和他的一個學習夥伴。教材中,他們的對話一般只是提起某個話題,開了個頭,為同學們交流某一方面的發現留有較大的餘地。
(四)、加強開放性,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語文學習是母語的學習,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語文學習決不能僅僅局限於課本,局限於課堂,應該把語文學習引向生活,拓寬語文學習的途徑。本著這樣的思想,教材的編寫加強了開放性,把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主要表現在:一是注意引導學生用生活中的實例,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二是從生活的實際需要中提煉口語交際話題,練習寫作;三是結合課文的學習引導課外閱讀,重點推薦了《格林童話》和《愛的教育》,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四是通過綜合性學習,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這樣的編排,充分體現了聽說讀寫各項語文學習活動的綜合,課內外語文學習的緊密聯系,拓寬了語文學習的渠道,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
五、工作目標:
建設一個團結向上的班集體,推動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六、措施方法:
1、加強建設班集體的凝聚力。俗話說得好:「眾人齊心,其力斷金。」 班集體的凝聚力就是班級中學生之間、班干與學生之間、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互助友愛、同心同德、攜手前進的表現力。凝聚力又來自全班同學對班集體的向心力。如果每個同學都心向班集體,關心、愛護班集體,時時、事事、處處為班集體著想,為班集體爭光,這樣良好的班風就形成。因此,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
2、加強對班幹部的培養。班幹部是領導全班同學的核心力量,是師生關系的橋梁,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幹部培養得好就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內聚力,使整個班的同學擰成一股繩。雖然在上學期已經找出一些比較優秀的班幹部,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班幹部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還不夠,有時有令不行,因此,這學期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是增加班幹部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同時幫助班幹部樹立為同學服務的思想。要求班幹部要以身作則,事事起模範帶頭作用。
3、搞好各項班級競賽。從各方面嚴格要求學生,特別是優秀生,增加班級優秀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競爭意識,努力在這學期的各項競賽都能取得比較好的成績。
4、加強後進生的轉化工作。由於後進生本身的一些特點,比如比較懶散,行動比較緩慢,理解力上相對而言弱一些等,同時後進生經常在無形中受到老師同學的歧視,後進生缺乏自信心。因此後進生轉化的工作,一定持之以恆。這樣才能意識到希望,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與學習的信心,進而提高學習成績。
5、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學校的工作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要想得到家長的支持,首先應該掌握學生的各方面的情況,在細節方面下功夫,發現學生有什麼異常的情況及時跟家長取得聯系,繼而解決問題。取得家長的信任,那麼有助於班主任開展各項工作。
七、工作安排
九 月:報名注冊;打掃校園環境衛生;暑假小結;加強期初行為規范教育;加強安全教育;慶祝「教師節」;落實「三困生」轉化名單;上好常規課;完成第一、二單元教學。
十 月:慶祝「國慶節」; 建立後進生轉化檔案;教學月評(1);教學質量抽測、反饋;上好常規課;完成第三、四單元教學。
十一月:教學月評(2);期中教學質量測試、反饋;上好常規課;完成第五、六單元教學。
十二月:教學月評(3);語文知識積累競賽;完成第七、八單元教學;上好常規復習課。
元 月:教學質量抽測、反饋;教學月評(4);期末考試;各類評比、總結。
以上語文教學工作計劃,只是目前我對班級學生和教材了解的基礎上的安排設計,未盡之處將在學校具體工作安排和語文教學過程中加以完善和彌補。
可以么!,是不是太多啊?
Ⅳ 關於小學語文教學減負增效的措施
要做好校外課程資源的拓展和利用,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等豐內富多彩的社會性課程資容源和鄉土地理、民間習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廣泛的鄉土資源,是學生真正處在一個學習的環境之中,生活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