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培養各年齡段孩子的財商
在傳授孩子前,自己需要先弄明白「理財」不是「發財」,不是從無到有、從一到萬的方法,只是打理手中或多或少財產的方法。理財是「理已有之財」,是在積聚了一定的財富之後的管理行為,也就是「守成」或者「積攢」性質的錦上添花的增值行為。這絕不是一個「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過程,而是一個持久的在「起樓」之後的「護樓」工作。因此家長們在對孩子們進行培養或者誘導的時候,務必要分清楚這些知識和技巧的使用環境和階段。
另外一點就是,家長們自己不要對理財的結果抱有太高的期望並將這種預期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如前所述,理財並不是一條從一到萬的路徑。雖然理財、投資或者財富管理這些字眼非常時髦誘人,但是縱觀全球各地富人,除了巴菲特等絕少人外,幾乎沒有通過炒股或純投資起家的,多數的富人還是從實業起家。道理很簡單,所有的金融交易結果不過是促進經濟體系更有效率的運行,金融行為本身不會創造價值,它們僅能就自己幫助提高效率的那部分向社會索取回報,或者說金融活動是從實體經濟活動的利潤中分一杯羹而已,因此實業家的財富多於金融家也就不足為怪了。記得有個朋友說的好「炒股票只能發些小財,發股票才能有大財」。所以如果想創造財富,先做產業隨後上市的效率更高,而不是通過購買市面上的金融產品。因此家長在教授孩子們理財知識的時候,不能讓孩子們對理財產生類似「煉金術」般的幻覺,應該讓孩子們懂得光想著「錢生錢」只能小康但無法大富大貴,通過努力做到事業有成才是通往財富的陽關大道。
有兩點理財觀念是父母要明白的:☉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絕不能視金錢如糞土,更不要把金錢和孩子的純潔對立起來。孩子將來要掌握財富,就必須接近財富;
☉兒童理財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財務高手,而是鍛煉孩子對財富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必過分追求技術性。
懂得節儉和儲蓄絕對不要無條件滿足孩子所有的物質需要。現在孩子可能會怪你,但以後一定會感謝你。王永慶作為台灣首富,一生勤儉節約,據孩子回憶,他喝咖啡時有個習慣,把奶精倒入咖啡後,會再倒入些許咖啡到裝奶精的小盒子,將殘留奶精涮出來再倒入咖啡,確信沒有浪費後,才慢慢地享受。這樣的習慣深深影響著下一代,當女兒成為台灣女首富後,開的車還是舊的豐田Camry,用的筆記本是幾塊錢的,像小學生用的筆記本。
洛克菲勒也抓住每個機會告訴孩子如何節約。洛克菲勒曾控制著美國最大的石油生意,石油罐裝後要將油桶的封口用焊錫封住。洛克菲勒在巡查企業時發現工人們為保證質量,都是用40滴焊錫封油桶。他便問工人有沒有試過用38滴焊錫,工人試過後發現影響質量,隨即發現39滴焊錫可以獲得和40滴一樣的完好效果。他旋即推廣並寫信告訴自己的繼承人——長子小洛克菲勒,這一滴焊錫的節省可以為整個集團全年節約25000美元。他沒有和兒子講大道理,而是用點滴小事影響和改變兒子,這些烙印造就了極其優秀的小洛克菲勒。小洛克菲勒作為洛克菲勒基金會的首任會長,將父親的事業代代相傳,發揚廣大,使基金會成為世上最富盛名的慈善組織。
我自己小時候每掉一顆飯粒到桌上,都要被奶奶教育,所以養成了今天不願浪費的習慣。沒有人會天生就懂得節儉或奢華,無論什麼家庭,節儉的習慣一定都是大人從小幫孩子養成的。再富不能富孩子,越富裕的家庭越要防範這風險,否則即使有金山銀山送給孩子,也必然會被耗盡。
儲蓄更是理財的要務,開列賬戶能讓孩子懂得,錢如果不花掉,是能生錢的。建議給孩子開個銀行賬戶,將零用錢和壓歲錢存入,孩子們將懂得:
☉錢如果不馬上花掉是有回報的,也就是利息;
☉控制花錢計劃越好,存期越長,回報就越高,也就是不同存期利息不同;
☉不同理財品種的收益也是不同的,比如活期儲蓄和貨幣市場基金,所以要懂得比較。
理財總逃不開數字、加減乘除和百分比等。因此培養孩子的數字感是必須的,這能讓他們輕松地面對以後的理財問題。我說的數字感並不是簡單的四則運算,因為日後很多的理財決定是需要進行一連串的比較和分析的。比如小區車位的月租金是400元,賣價是15萬元,那麼是租還是買呢?又比如某隻證券從2元跌到1元,跌幅為50%,而從1元再漲回2元卻是100%的漲幅……諸如此類。所以最好能培養起孩子們對於數字的敏銳嗅覺,比如100的30%和60的50%哪個大哪個小。這些方法能夠使聽上去空洞的收益率數字轉化成為直觀的感覺。
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台是個吝嗇鬼,通過婚姻得到了女方不菲的家產,但不可否認的是小說中的這個箍桶匠對於每項資產的算計確實十分細致和明白。比如買下一個庄園後出租的租金收入能有多少,他曉得假如葡萄豐收,能賣出多少做酒桶的木板,誤差只在一塊板高低……等凡此種種。有了如此清楚的概念再加上經年累月的操持,年老時攢下巨額家產也就不足為怪了。
在很多場合下父母都可以培養孩子的數字意識,比如購物比較可以讓孩子知道:同樣的東西在不同商場的價格可能是不同的;同樣的東西即使在同一個商場的不同時間價格也可能是不同的(比如打折期);甚至包裝和售後服務也是價格的一部分等。
培養孩子數字感最好的方法,不是解那些煩擾的算術題,而是讓孩子記賬。中國人對記賬好像有天生的鄙視,賬房先生的形象總不太正面。但事實絕非如此,記賬帶給孩子的更多是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我反省的意識。通過對每筆花銷的記錄,讓孩子逐漸明白哪些錢該花,哪些錢不該花。
洛克菲勒的第一份工作是薄記員,這幫他養成了記賬習慣。記賬也成為他們家族的家風,在給兒子20歲生日的信中,洛克菲勒寄上20美元,還寫道:「讓我和你母親欣慰的是:(你)在花錢上也非常節制,嚴格堅守我們家族愛記賬的好習慣。和你的同齡人相比,你在這點上是令我萬分自豪的。」小洛克菲勒後來也要求自己的孩子記賬,家業一直保持了100年直到今天。而其他不重視記賬的富豪家族,早就家財散盡了。
如果孩子在10歲以上,我甚至建議讓孩子當一個月的家。在這一個月里,家裡的一切開支都由孩子來管,孩子需要把全家所有的收入和支出記錄下來。等一個月後,孩子會發現,父母持家是多麼不容易,因為管理家庭開銷的復雜程度遠遠大於他的想像。讓孩子當段時間的家,勝過千言萬語的繁瑣教誨。
自己體驗最重要講一萬遍大道理,不如讓孩子試一遍。理財的本質就是解決「開源」和「節流」兩個問題,這兩方面都可以讓孩子自己試試。
對於頭腦靈活的小朋友,家長們更可以出些花哨的題目來考驗一下孩子。一次我朋友的孩子因為手中的積蓄不夠買一樣心儀的小自行車而苦惱,我朋友便趁機提出了一套貸款條件,包括利率和時間等,小傢伙斟酌了好幾天,最後認定這項交易不劃算,還是等到以後攢夠錢再買為好。不過最後突然柳暗花明,我告訴他們網上找得到相同的東西,於是小傢伙最後差不多以市面五六折的價格把那個寶貝抱回了家。雖然這件事情最後是以網購結束,但他和爸爸媽媽們前後討論、談判貸款條件的過程就足以讓孩子受益無窮了。
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師,理財課也概莫能外。所以家長們不妨早一些讓孩子們接觸錢幣。比如購物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拿錢去收款台;交學費的時候也可以讓孩子直接把錢交給學校老師;大人們去銀行辦事的時候,如果可以,也盡管把孩子帶上,讓他們熟悉銀行的辦事環境和辦事流程。在我們前面那個年代,這樣的事情也許並不會對孩子的成長和人生閱歷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對於「00」後的孩子來說,對銀行熟不熟悉就可能變得尤其重要了。
我自己賺第一筆錢的時候是5歲,當時省體育館舉行體操比賽,需要有小孩在每名運動員做完動作後,跑步搜集各位裁判的評分單並交到匯總處。母親替我報了名,我跑了大半個月,賺了5元,當時我就有種自己勞動能換取收入的朦朧概念了。
而自己做的第一筆生意是大學時賣杯子,在這個過程中,經歷過風吹日曬、提心吊膽。在和路人討價還價的一次次希望和失望過程中,我第一次掌握生意中的溝通技巧。雖然這筆生意最後只讓我賺到了200元,但讓我明白了賺錢的艱辛,更讓我掌握了顧客心理,這比大學中的任何營銷課都管用多了。
我上大學時還當過報紙推銷員,隨便找了個寫字樓做陌生拜訪,逐家公司敲門進去推銷,記得每次推銷前都因為緊張,在門口深呼吸,咽口水,等心跳不那麼快後才進去。結果當然不是很好,幾天下來才賣掉一份。這個經歷雖然不很成功,但無意之中自己的自信心和抗打擊能力被逐漸磨礪出來。
各個年齡段進行不同的財商教育
5~6歲:和孩子一起制定他的入學派對花費預算
幼兒期的社交越來越得到家長們的重視,對於培養他的人際交往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統籌能力都大有好處。趁著為他舉辦一個熱鬧入學派對的時機,還可以促進孩子理財技能的發展。父母不要全部包攬派對事宜,讓他也加入其中吧,特別是花費預算,更是要帶孩子全程參與。要花多少錢購買派對用的美味點心?要花多少錢為每位來賓准備一份貼心的小禮物?要花多少錢孩子逐項分解費用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財務項目案例。這次教育會對以後的生活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一直到孩子籌備自己的婚禮,他都會應用在此中學過的知識,輕松解決問題。
7~10歲: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務活動報酬清單
雖然還是有幼教專家不提倡有償家務勞動,但只要家長引導得當並不會出現他們擔憂的那種情形。以我身邊的成功個案為例,首先,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坐下來,給家務活分分類:哪些是屬於個人生活的——自己貼身衣物的清洗、個人書桌的整理,哪些是屬於整個家庭公共的——照料陽台上的花草、節日前的大掃除、早晨去取牛奶和報紙、把垃圾分類裝袋處理。
屬於個人生活的部分,一定不可以通過付酬進行。清洗自己的貼身衣物是分內之事,幫助媽媽整理衣櫃可以得到贊揚、親吻或是一份禮物,但沒有錢拿。唯有家庭公共事務,是可以明碼標價的,誰來做都能夠取得這份報酬。和孩子一起制定這份報酬清單是非常有趣的事情,甚至你可以把記錄賬目的工作也交給他。這個月,爸爸取了15次牛奶和報紙,媽媽承包了全部照料花草的工作,而孩子則在大掃除中表現突出,到了月底,按賬領酬,一家人其樂融融。
11歲:和孩子一起商討他的月度零花錢數目
書包里放一個零錢包會讓他覺得自己更像個大人了!不管是隨時響應學校的慈善募捐活動,還是偶爾需要為自己買一本好看的童話書,次次都要向父母匯報領取,會讓孩子減少管理自己的機會。不如每半年或每季度進行一次「零用錢額度申領」會談。
在會談進行前幾天,你可以通知孩子自己列計劃,哪些活動需要多少花費,他是否有記賬計劃,如果超支通過什麼來進行彌補。在會談之日,你們可以就此展開熱烈討論,直到達成共識。
相信經此而得到的零花錢,一定會減少孩子浪費的沖動,對於培養他今後做事情的計劃性,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12歲:和孩子一起申請屬於他的兒童銀行卡
你的錢包里還會放很多現金嗎?當然不會,信用卡和借記卡早已取代了大額現鈔的功用。對孩子來說,這類教育的時間也要有所提前了,不要再等到他離家上大學時才擁有第一張銀行卡,12歲前後就是時候了!
現在很多銀行都推出了針對少兒用戶的銀行卡,這些銀行卡通常設有透支額度或是透支額度很小且需要事先經過家長批准,刷卡消費額也有很嚴格的限制,但各類功能倒是一樣不缺,你可以把它理解成額度縮小了的成人銀行卡。
一張少兒銀行卡,好處多多。首先家長可以借刷卡記錄了解孩子的消費習慣;其次可以盡早培養孩子的金融意識,使他對銀行服務早日熟悉。
13歲: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短途旅遊的花銷計劃
許多家庭有在暑假帶孩子出門旅遊的計劃,除了背上自己的換洗衣物外,孩子幾乎不用操任何心。這樣做看似合理,實則剝奪了孩子的許多機會,把他變成了一個小木偶,跟著大人制定好的旅遊路線走。
真正合理的方式,是和他一起來計劃這次旅行。對迪斯尼感興趣?那好,就把行程中和迪斯尼有關的部分交給他,是否需要提前信用卡預訂門票?需要住在迪斯尼樂園酒店還是在香港市區另選住處?要買什麼紀念品,需要准備多少錢?想想看你和大群人出去遊玩,如果某處的行程是你預定的,你是不是就會立刻有身為主人的責任感?孩子也是這樣。到了迪斯尼,他會非常興奮地變成你們的導游,對於花銷的控制,也會精明得出乎父母的意料。
14歲:和孩子一起選擇家庭保險案
可能許多大人還沒有保險意識呢……不要用這個做借口。看看歐美國家保險業的發展現狀,也許要不了十年我們也會發展到那個水準。那時候還要讓我們的孩子像我們自己一樣從頭學習怎麼看保險合同嗎?
什麼都要從娃娃開始。當你約保險顧問見面談方案的時候,帶上孩子,最初的時候讓他旁聽,理解什麼是保險、為什麼要投保、買怎樣的保險產品是基於何種考慮。當孩子學習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以開始共同探討家庭保險方案了。思維活躍的他,可能會提出不少令你吃驚的要求呢。
15歲:和孩子一起開設他自己的投資帳戶
現在越來越多家庭都知道投資理財的重要性了。跑贏CPI也成為掛在嘴邊的常用語。這樣的情形下,也應該給孩子的理財教育加碼了。也許我們暫時培養不出少年百萬富翁——那也不是我們的目標,但培養出一個初步具有投資意識的半成年人,還是很可行的。
一些外資銀行,就有親子成長賬戶,專供18歲以下的人群使用。這些賬戶在實際功能上一點都不遜色,除了必要的銀行業務外,亦能關聯進行一定額度內的股票買賣或其他投資,但均需要在家長的監護下辦理業務,所以安全性不必擔憂。關於貸未來貸未來所屬杭州卓達實業有限公司。5年來,金融事業部借道公司優勢,以資本市場發展為依託,2014年1月1日基於互聯網金融埠的貸未來平檯面世。作為國內最早的P2P金融產品撮合平台,貸未來通過管理由銀行託管、證監會監管的個人交易賬戶 ,將有資金放大需求的個人和有資金升值需求的個人在託管賬戶上進行需求對接。只專注金融領域的對接平台。資金流向透明、風險時時監控、通道閉合無本金風險、收益穩健無壞賬是貸未來的差異化優勢。中國夢-金融強國!我們希望把穩健理財送到每個家庭。引領互聯網金融行業持續穩定發展。
Ⅱ 螞蟻聚寶的財商教育
2015年11月29日,北京、制上海、溫州三地同步舉行針對00後的財商測試,這場測試由螞蟻金服旗下螞蟻聚寶財商實驗室組織,包含測試題和實驗,測試結果出乎意料,00後們表現出極高的財商,不僅有基礎金錢概念,甚至不乏有人懂得理財、拍賣、甚至眾籌!
螞蟻聚寶財商實驗室表示,本次針對少兒的財商測試包含對小朋友金錢概念、家庭財務認知、儲蓄消費習慣、投資理財意識、個人綜合能力等多維度測試。結果北上溫三地小學生財商平均分為74分,最高分出現在北京,高達90分。而在線下實驗中,小朋友每人得到200元現金,需在玩具場逗留一小時,在這場原計劃測試「月光」概率的實驗中,竟有72%選擇儲蓄,離開時平均結餘128元,只有7%結余資金低於10元,出現「月光」傾向。其中北京孩子結余資金最高,平均是140元且無一人「月光」。
教育專家馬麗萍表示,「近兩年中國家長開始轉變觀念,嘗試把財商教育融入孩子日常生活點滴。」螞蟻聚寶方面表示,未來將重點考慮在資訊板塊引入財商教育專家,為小朋友提供基礎的財商教育類課程,以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理財觀。
Ⅲ 為什麼經濟發達地區財商教育發展好
據一份廣州市初中生財商教育調查表顯示:廣州市69%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接受了財商教育,而到了初中這個比例佔到了72%。在同期做的家長采訪中,廣州超過67%的家長認為財商培養應從幼兒園開始。
財商和智商、情商並稱為人成功的三大條件,但是可惜的是,目前我國財商教育受重視程度還不是很高。據睿文財商在全國展開的調查顯示,像廣州市這樣的,超過一半的家長、學生重視財商的城市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聯系刪除
財商教育重視比例往往和當地經濟水平掛鉤,越是經濟發達地區,越重視孩子的財商成長;越是經濟不發達地區,越忽視財商教育的重要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具有共同生活經歷、相同興趣的人更容易玩在一起;而這些小圈子形成了這個階層的自有文化,相互之間由於興趣、階層類似,他們之間相處會感到舒適。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聯系刪除
經濟發達地區這個詞是怎麼得來的?答案是這里的人有錢,經濟實力強,從而提高了這個地區的整體經濟水平。經濟實力強、善於賺錢的人在一起自然而言的形成了本層次圈子的特點:相互研究和傳播經濟發展的理念和經驗,並且影響下一代。
這也就形成一種怪圈:經濟發達人組成的圈子(可以是微信群、QQ群、俱樂部,也可以是一個地理區域內的圈子)讓他們越來越富有;一群吃貨組成的圈子會讓大家越來越會吃;一群對社會心懷怨恨只會不斷抱怨的人組成的圈子慢慢會形成一個炸葯桶。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聯系刪除
經濟發達地區的財商教育發展好,正是這種圈子的體現。在本地經濟良好發展大環境的影響下,人們更加重視財商教育,更加重視下一代的財商素質培養,進而可能進一步拉大本地區和其他地區的經濟差距。
那麼,如何打破自己固有的圈子,和成功人士、有錢人成為一個圈子裡的人呢?那就要下定決心,從言行舉止、行為規律等淺層次去接近他們,然後在他們的圈子裡面結交朋友,不斷用他們的思維方法來充實自己、改變自己,最後從精神、能力層面成為他們圈子裡的人。
打破自己的圈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甚至是痛苦的事,它可能讓你的生活節奏完全破壞,可能遭到親人朋友的不理解,也可能最後就像邯鄲學步一樣最後什麼都得不到。但是如果你連走出自己固有圈子、讓自己進步的勇氣都沒有的話,那麼所有的豪言壯志可能都是一句空談。
Ⅳ 如何加強小學生理財教育
或許成年人偶爾有過賒賬的經歷,但沒有經濟能力的小朋友也去賒賬,就讓人大跌眼鏡了。最近,市民王女士發現,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上個月竟然因為買零食在學
校周邊的小店賒賬120多元。她領著兒子到小店還錢時,發現店老闆拿出的賬本上,密密麻麻記載著許多學生的姓名和欠賬金額。針對這種現象,記者近日進行暗
訪發現,像上述這種小店賒賬的情況,在市內不少學校門口的小賣店竟都成了常態。以上摘自《南方日報》近期的一篇新聞報道。
據了解,如今小學生校外
賒賬成風,這一問題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學校和家長應加大加強少兒理財教育力度,尤其是家長,究竟應該如何教孩子合理地花錢?很多家長對此表示苦
惱和困惑,也有很多家長並沒有教孩子合理花錢的意識和行為。對此,理財專家表示,教孩子理財,培養孩子財商並不難,關鍵看家長如何跟孩子談錢。而且,在孩
子的理財教育中,家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專家指出,5歲~12歲是兒童理財教育的關鍵期。「在現代生活中,理財能力是孩子將來在生活和事業上必
須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這種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少兒階段就開始,抓得越早,效果越好。」招商銀行衢州支行零售部總經理、國際金融理財師何春生說,家長應該讓
孩子從小就知道錢的來源與用途,知道怎樣賺錢和花錢,5歲~12歲是兒童理財教育的關鍵期,家庭培育起著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何春生認為,在學校財
商教育普遍缺失、家庭財商教育良莠不齊的大背景下,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就變成了「啃老族」、「月光族」,其背後的問題理應得到學校與家長的關注。青少年心
智尚未成熟,理財意識十分淡薄,他們的消費行為十分隨意,作為家長首先要學會觀察孩子的消費習慣是否合理,存在哪些問題。
何春生介紹了這樣一個事
例。家長童先生是一位私企老闆,每個月給讀小學的孩子200元零花錢,孩子因此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的毛病。在理財師的指導下,童先生和孩子簽訂了一份「君
子協議」,協議的內容包括:每年壓歲錢的支出重點放在學習上;每次超過50元的大宗消費要事先向父母報告;每個月向父母領零花錢的標准為60元;每天記
賬,每月向父母匯報一次;如果每個月存起10元以上的錢,父母將在他的存款中追加入相同數量的錢。現在,童先生的孩子不僅改掉了亂花錢的習慣,還存下了一
筆數目不小的存款。
Ⅳ 財商教育,看看國外父母怎樣教孩子理財
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們十分重視兒童的理財教育,這種教育甚至滲透到了兒童與錢財發生關系的一切環節之中。雖然我們說要重視孩子的理財教育,但家長們對孩子從小進行理財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孩子一定的理財意識和能力,絕不是讓孩子變為金錢的奴隸。
德國:童話打開金錢之門
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面對孩子卻有生動的一面,向孩子講述理財童話故事的《小狗錢錢》風靡一時。讓我們看看這本書講些什麼:「如果你只是帶著試試看的心態,那麼你最後只會以失敗告終,你會一事無成。嘗試是一種借口,你還沒有做,就已經給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試驗,你只有兩種選擇,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掙到錢,最關鍵的因素並不在於你是不是有個好點子。你有多聰明也不是主要原因,決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這些生動有趣的話語,相信孩子們會從中學到很多人生道理。
美國:3歲開始幸福人生計劃
美國人認為,在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中,一個人的理財能力直接關繫到他一生的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學會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讓孩子學會賺錢、花錢、有錢、與人分享錢財。一般的美國人沒有「銅錢臭」的思想,他們鼓勵孩子從小就工作掙錢,並教導小孩通過正當的手段賺取收入。這樣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族裡,也應該有工作的慾望和社會責任感。
美國人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美國小孩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
英國: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
英國人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他們善於在各種規定里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在英國,從幼兒起就開始理財教育,並針對不同階段提出不同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11至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 14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
作為發達國家,英國人這種精打細算不完全是為生活所迫。英國稅率和物價都很高,但人們的生活水平並不低,英國人的平均工資摺合人民幣計算,每人每月能掙3萬多元。但他們認為,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有三分之一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銀行和儲蓄借貸的金融機構。
日本:管理自己的零用錢
日本人主張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隨便向別人借錢,主張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家長都鼓勵孩子利用課余時間在外打工掙錢。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給孩子買玩具時,都會告訴孩子,玩具只能買一個,如果想要另一個的話就要等到下個月。
在孩子漸漸長大後,日本家長會要求孩子准備一本賬本,用於記錄每個月零用錢收支情況。 讓孩子學會賺錢、花錢、存錢,與人分享錢財。借錢和讓錢增值為主要內容的理財教育,已經融入日本少年兒童整個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種具有強烈理財意識的環境氛圍之中,逐漸形成了善於理財的品質和能力。
法國:給孩子開設賬戶
法國的家長們認為,應該給自己的孩子發放零用錢,他們認定,即便是小學生,都會有各自特殊的消費需要,同樣需要一筆開銷,對此家長理應予以尊重和支持。 法國的父母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對他們進行「家庭理財課程」的教育,讓他們學會區分不同金額的錢幣,明白金錢與購買之間的「有機關系」,不知不覺讓他們建立理財的意識。
法國家長們認為,讓孩子早早擁有屬於自己的「私房錢」,有利於培養孩子經濟上一定的獨立性。他們還鼓勵孩子將這筆看似不起眼的小錢消費掉,然後和孩子交流感受,幫他們分析消費是否合理,讓孩子從中獲取經驗,汲取教訓。 隨著孩子的消費慾望和消費種類的增加,法國家長給孩子的零用錢也適當地提高。
法國家長大多在孩子10歲左右時,就給他們設立一個個人的獨立銀行賬戶,並劃入一筆錢,而且這筆錢是不少的,有的會有上千甚至數千法郎。之所以這樣做,他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明智、科學,而不是機械、盲目地理財。
附:美國兒童的理財教育階段
3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
4歲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認識到無法把商品都買回家,因此必須作取捨;
5歲知道硬幣的等價物,知道錢是怎麼來的;
6歲能夠數大量硬幣;
7歲能看價格標簽;
8歲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在儲蓄帳戶里;
9歲能夠制訂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並知道在購物時比較價格;
10歲懂得每周節約一點錢,以便大筆開銷時使用;
11歲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物美價廉的商品,並有打折等概念;
12歲能夠制定並執行兩周的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一般銀行業務中的術語;
13歲能夠為自己擬定短期和眼下的財務目標,如星期五晚上租盤錄像帶,到夏天買個新的CD機,計算簡單的利息,編寫和修改預算;
17歲能比較各種儲蓄和投資方式的風險和回報,比較年利率,從誰那裡借錢;嘗試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活動以及商務、打工等賺錢實踐。
Ⅵ 早培養孩子財商,理想才會更高,目標才更容易實現,你知道為什麼嗎
你不復理財,財不理你。制孩子的可塑性很大。也就是說潛能很大。從小培養孩子財商,養成習慣。理想才能得以實現。所以培養孩子從小做起。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開拓孩子的潛能。孩子人生有了目標,理想才能實現。
Ⅶ 大家對孩子財商教育的問題上都有些什麼看法
「現在的孩子零用錢和壓歲錢越來越多,但是孩子們對金錢的掌握和駕馭能力還非常有限。」目前在家長們偏重智商(IQ)和情商(EQ)教育下,「財商(FQ)」鮮有進入家長們的視野里。
財商是什麼?財商是指一個人認識、創造和管理(金錢)財富的能力。財商教育是通過有關金錢(財富)知識的學習和相關實踐活動的體驗,使人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財富觀和價值觀。
財商教育專家胡艷玲建議,財商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進行合適的財商教育。
200份調查問卷64%的家長認同財商教育
「媽媽,我要買這個遙控飛機!」媽媽帶著孩子去逛商場,上千元的遙控飛機給這位媽媽望而卻步,而在一旁吵著非買不可的兒子也讓媽媽進退兩難。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在財商教育專家胡艷玲看來,這體現了財商教育的缺失,「小孩子認識不到商品和金錢的對等關系,孩子對於財富的理解比較單一,小的時候會從『喜不喜歡』和『好不好玩』這些角度去判斷一些事物的價值。」
目前,針對成人理財的專業性講座、培訓課程十分常見,而針對青少年的財商教育卻不多。財商教育專家胡艷玲表示,目前針對青少年財商教育機構在北京有幾家,而在其他城市形成系統的也不多。
今年4月份,胡艷玲曾經針對青少年財商教育,在惠州南壇小學、義烏商品城、濱江公園等地對200名家長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受訪的家長有64%認同財商教育,36%的人不認同財商教育。
調查了解到,家長認為,「孩子存在亂花錢的現象,沒有節制,有必要學習」,「重視品行道德這一行為」,「讓孩子知道錢的出處,學會花錢」,「父母已有的理財觀念,認同讓孩子去學習」,「希望孩子能夠獨立」,「將來步入社會需要這種能力,可以提前培養。」
也有家長認為,「孩子太小,不想過早談錢」,「父母對財商不了解,不感興趣」,「小孩子已經很聽話,沒有必要去學。」
不少家長不知道財商教育如何教
據了解,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將財商教育納入到青少年教育體系之中。在美國,絕大多數州政府先後採取了在中小學開設經濟學和理財教育課的政策,財商教育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走進美國中小學課堂,學校為不同年齡段學生設計了系統的財商知識教育課程;在英國,政府已決定於2011年秋季開始在中小學生中開設財商課程,系統地對中小學生加以訓練;在以色列,財商教育更是從幼小時代便開始滲透到了學生教育的每一個角落,以色列對學生的延遲享受教育、創業教育等財商教育方式在世界享有盛名。
而在我國,財商教育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得不到重視,課本中也沒有涉及財商教育的內容。「目前,《中小學財商教育的實驗與探索》是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部分學校在進行財商教育進學校的嘗試。但實際的情況是,財商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體現少之又少,財商教育主要依賴於家庭教育為主,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財富觀和價值觀,是財商教育的主要手段。」
記者發現,很多家長在財商教育面前不知道從何下手。「坐下來聊『錢』,孩子也聽不懂啊。」「光是說,孩子也不聽你的啊。」
「學校教育沒有涉及,家庭教育普遍不知道如何教,造成了青少年財商教育的缺乏。」胡艷玲看來,財商教育的空白已影響了青少年的整體素質。「部分中小學生中金錢至上的觀點十分流行,做什麼事都要和錢掛鉤,缺乏正確的財富觀,缺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精神;花錢隨意,盲目攀比,講排場之風盛行,往往沒錢就找父母要,且常常因此與父母嚴重對立,對父母缺少感恩的心態;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由於缺乏起碼的理財知識,理直氣壯地成為了『購物狂』、『月光族』、『啃老族』、『房奴』、『卡奴』等。」
■疑問
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會不會過早?
惠州市心理健康文化協會副會長鄭荃耀認為,從心理成長的角度看,孩子的金錢觀是孩子心理發展的成熟性問題,對孩子的一生都起到作用。
曾經有個針對中、日、韓三國城市孩子每月零用錢多少的對比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孩子每月平均零花錢是400至500元,是日韓孩子的2至3倍。
鄭荃耀說,中國孩子手中的錢有三個特點:差額大、獲取隨意、支配權小。「由於孩子之間的金錢差額大,很容易產生炫富和仇富心理;家長給孩子金錢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而支配權小則是因為家長極少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沒有讓孩子參與到理財當中。」
「這些道理長大了自然就會懂。」很多家長認為沒有必要過早地讓孩子學習理財,鄭荃耀不這么認為,「財商教育對孩子心理發展有好處,首先可以培養孩子成熟理性的財商人格;財商教育還有利於孩子及早進入職業生涯規劃。」
家務明碼標價會不會讓孩子變得利益化?
今年10歲的徐文娟各方面的消費都要經過父母的同意,另外自己每個月有30元左右的零花錢完全由自己支配。這些零花錢是徐文娟在家裡做家務賺來的。
「拖地1元,晾衣服1元,搞衛生2元……」徐文娟的媽媽陳女士對於小孩在錢財方面管得比較嚴格,不會輕易讓她去消費。「當年女兒看中了一輛自行車,我要求她考試考好了,自行車就是獎勵。」
對此,徐文娟的爸爸卻認為,這種家務明碼標價會讓孩子把金錢看得更重,做什麼事情都會想到用錢來衡量。
鄭荃耀介紹,在美國,孩子的金錢沒有通過勞動就不能獲取,孩子的零用錢很多都是做家務換來的,那是一種文化氛圍和社會通用做法。在中國,如果家長單純規定一個價格,不把道理講清楚,就可能會陷入一個誤區。「要讓孩子明白,做家務是一種體驗,這種體驗甚至比錢更重要。」
胡艷玲認為,孩子做家務,要先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和孩子都是家庭成員之一,爸爸媽媽要承擔家務,孩子承擔一些家務也是很正常的,年齡小的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主動去做和做得好的可以有獎勵。」另外,在孩子消費自己的「獎勵」時,要適當指引孩子去做一些正能量的用錢計劃。
外國人怎麼進行財商教育?
美國:要花錢?打工去!
美國作為移民國家,歷史很短,所以美國人傳統、保守的思想較少,在生活習慣上也不墨守成規。同樣,在子女理財教育方面,習慣花未來錢的美國人也與其他國家頗有不同。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他們在3歲就開始財商教育。
要花錢?打工去!美國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對他們進行財富概念的普及和教育,教會他們學賺錢、學理財,比如,美國小孩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或者讓孩子送牛奶、做報童、幹家務等方式換取零用錢,這些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應該有工作的慾望和社會責任感。
不少美國人對孩子財商的教育培養是從他們記賬開始的。在孩子有了數字概念後,把爸爸媽媽給的每一筆零花錢的來龍去脈都清楚地記錄下來,並一周對自己的花錢情況進行一次檢查,看哪些錢該花,哪些錢不該花。哪些錢花多了,哪些錢該花而沒有花出去,然後家長會對他們進行講評和指導。
猶太人:培養孩子延遲享受的理念
胡艷玲說,在財商教育中,家庭的引導很重要,「父母需要給孩子營造一定的氛圍和環境,或者以身作則,自己去了解一些財商的知識和內容。」
猶太人的財商教育或許有借鑒的地方。
《猶太人賺錢的七大秘密》一書中寫道:如果你喜歡玩,就需要去賺取你的自由時間,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學業成績,然後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賺到很多錢,等賺到錢以後,你可以玩更長的時間,玩更昂貴的玩具。如果你搞錯了順序,整個系統就不會正常工作,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時間,最後的結果是你擁有一些最終會壞掉的便宜玩具,然後你一輩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沒有玩具,沒有快樂。在現實世界裡,玩具就是汽車、房屋、衣服、唱片、外出吃飯和度假,顯然,如果你賺不到這些玩具,或者太早追求這些玩具,快樂很快就會變成不愉快的結果。
在猶太人的財商教育里,家長要培養孩子延遲享受的理念。也就是延期滿足自己現在的慾望,以追求自己未來更大的回報。在猶太人看來,把錢投資在銀行帳戶或者資本市場等有未來收益的地方是延遲享受的表現。不要讓孩子把錢花在立刻能獲得享受的花費上,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投資,讓他們看著自己的投資逐漸增加。
■具體化的財商教育
美國家庭培養孩子對錢的認識和理財能力都比較早,社會對孩子財商的基本要求是:
3歲時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
4歲時認識到我們無法把商品買光,必須在購買時做出選擇;
5歲時知道錢幣的等價物,例如:25美分可以打一次投幣電話等。知道錢是怎麼來的;
6歲時能夠找零;
7歲時能夠看懂價格標簽;
8歲時知道自己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學會把錢存到儲蓄賬戶里;
9歲時能夠簡單制定一周的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
10歲時懂得每周節省一點兒錢,以備有大筆開銷時使用;
11歲時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有關花錢的事實;
12歲時能夠制定並執行兩周的開支計劃,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中的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