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科學:《土壤里有什麼》教案
第一單元 混合
4 土壤里有什麼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3.能夠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教學重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難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一塊土地、給每個學生准備一隻放大鏡、一份土壤研究記錄表、每組一小桶水。
學生准備:一根木棒、一張白紙、一隻塑料杯子、一個硬紙板碟子、一把小鏟子、一塊抹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今天來研究有關土壤的知識。
二、自主學習
1. 說說你對土壤的認識
(1)你對土壤已經知道了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匯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錄你已經知道的有關土壤的知識。
2. 挖土壤(室外活動)
把學生帶到校園里事先選好的一塊土地,讓學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觀察泥土裡有什麼
(1)在桌上鋪上報紙,把挖來的泥土倒在報紙上,仔細觀察泥土裡有什麼。哪些是你已經知道的?你最驚奇的發現是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匯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的觀察結果。
4. 你還想知道有關土壤的什麼知識
(1)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想知道的問題。
三、課後研究
花一定的時間去自主研究一下你們提出的問題,把研究結果記錄下來。
2. 小學五年級科學《土壤中有什麼》教案
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麼》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版元第四課權,是屬於地球與宇宙部分的內容。覆蓋於地球表面的土壤,對於學生來說司空見慣,大部分學生已經知道土壤的作用,但是他們可能沒有考慮過土壤是怎樣形成的。本課的教學活動承接《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學情分析 雖然學生閱讀過的科普讀物、接觸過的實驗器材不多,但在課堂上能積極參與學習,只是個別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 教學目標 1、了解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成土壤。 2、掌握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3、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4、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3. 小學科學教案:《土壤中有什麼》教學實錄
教材分析 土壤覆蓋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風化和生物作用的結果。整塊的岩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當腐爛的植物和動物與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時,混合物就被稱為土壤。在土壤中我們很容易找到岩石變化留下的痕跡以及動植物的殘體。 土壤對於學生來說司空見慣,但是他們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土壤從哪裡來,更不會想到它來源於岩石。本課活動緊接著上一課的內容,重點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是尋找土壤來源於岩石風化和生物作用的證據,另一方面是認識土壤對生命的意義。 岩石和土壤是組成地表的重要物質,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是各種外力對岩石和土壤作用的結果,其中侵蝕和沉積作用的主要對象是土壤和岩石。尋找土壤成分的沉積實驗不僅有助於學生了解土壤里有什麼,而且使學生對沉積現象和分層沉積有一定的認識,為下面幾課的學習做些鋪墊。 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尋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學情分析 學生對土壤並不陌生但是沒有系統地認識,要學生正確說出土壤成分,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動植物的活體和殘替,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4.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③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難點: 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4. 小學科學《土壤里有什麼》教學設計
科學概念:
1、通過各種觀察探究,明白土壤中有空氣、沙礫、沙、粉沙、黏內土、腐殖質、水分等容成分。
2、通過篩子分類活動和沉積實驗感知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顆粒組成。
3、通過放入水中觀察推測土壤中含有空氣,通過燒土壤的觀察了解土壤中含有腐殖質。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通過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5. 教科版小學五年級科學土壤中有什麼公開課教案設計
【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麼》是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的第四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驗證土壤來源於岩石的風化物及生物的作用。另一方面,能使學生對沉積現象和分層沉積有一定的認識,為下面幾課的學習做些鋪墊。教材第一部分「尋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進行,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乾燥並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積實驗。讓學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得見的物質,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物質,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過一幅圖生動地描述了土壤與生命的關系。
【學生分析】
土壤對於學生來說司空見慣,但是他們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土壤從哪裡來,更不會想到它來源於岩石。學生對土壤中到底有什麼這個問題,一般只停留在活的生物體層面,對土壤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學生是不了解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動物和人類不斷在改變土壤成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尋找土壤的成分和土壤對生命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用沉積實驗研究土壤成分,感知土壤不同顆粒大小的沉積順序。
【器材准備】
分組材料:為學生准備新鮮的土壤、乾燥的土壤、白紙、放大鏡、燒杯(裝有清水)、一根筷子、放大鏡、小木棒、紗布、實驗單等。
演示材料:新鮮土壤、水、課件,事先做好的沉積實驗、酒精燈、干土塊、篩子、紗布等。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聚焦話題
1.引導:岩石在自然界中會發生風化現象,岩石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出示課件) 2. 提問:岩石不斷風化,變小,又會變成什麼?
二、 實驗探究,尋找土壤中的成份
引導:能在土壤中找到岩石的微粒嗎?除此之外,你覺得在土壤中還有什麼物質呢?一起來找一找。(板書課題)
(一) 觀察新鮮土壤,尋找土壤中生物、水、空氣 實驗一:觀察土壤中生物及殘 體
1.引導:仔細觀察土壤,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並貼在黑板上。 2.小組活動 3.全班交流
討論1:土壤中有生物 及殘體
討論2:生物及殘體死亡或他們的排泄物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會變成腐殖質。 播放微視頻(加熱土壤),了解腐殖質
討論3:玻璃片上的小水珠是哪裡來的?(土壤中有水) 實驗二:觀察土壤中的空氣並完成「沉積實驗」的攪拌與靜置 1.提問:土壤中有空氣嗎?怎麼證明?
2.師生交流。
3.小組活動1:學生將塊狀土壤放 入水杯中,觀察氣泡。
4.小組活動2:學生將新鮮土壤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攪拌,放在抽屜里靜置。(教師提供筷子)
(二)觀察「干」土壤,分析土壤中的顆粒
1.出示干土壤,引導:這是一堆干土壤,水分很少。老師已經清除裡面的生物及殘體了。
課件:岩石→碎石→小石子、沙→? 你們能想辦法給這堆土壤分分類嗎?
2.分組實驗(提供小組活動材料:孔的粗細不同的篩子,紗布,尺子,放大鏡等 ) 3.交流研討:你是怎麼給土壤分類的?依據是什麼?
4.教師講解:根據土壤微粒的粗細,一般可以把土壤分成四種:沙礫、沙、粉沙、黏土(出示課件)
5.小組拿出「沉積實驗」中的杯子。引導:從杯子的上面和側面觀察土壤,你發現了什麼?
討論:沙礫、沙、粉砂、黏土分別在哪一層中,分析原因。 (出示課件)
6.教師出示靜置一天的「沉積土壤」,提問:水變清澈透明了,是什麼原因? 三、 總結提升,回歸主題
提問:現在能總結一下土壤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嗎? 討論:在土壤的形成中,生物起到怎樣的作用。
師生總結:土壤也給生物和人類帶來很大的作用。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讓我們一起來保護土壤。 學生觀看視頻。 【板書設計】
土壤中有什麼 水分、空氣 沙礫、沙、粉砂、黏土 腐殖質、鹽分、動植物活體或殘體
【作業輔導】
填空題
土壤是由_小石子____、_沙_、_黏土 _、空氣__、_水__、_腐殖質_等物質組成的混合物。
2.
根據顆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類,從大到小分別是_沙礫____、__沙___、_粉沙__和_黏土_。
3. 把土壤放入水中,發現有氣泡冒出,說明土壤中有__空氣___。
6. 小學科教版科學《土壤中有什麼》教案
教材分析 土壤覆蓋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風化和生物作用的結果。整塊的岩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當腐爛的植物和動物與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時,混合物就被稱為土壤。在土壤中我們很容易找到岩石變化留下的痕跡以及動植物的殘體。 土壤對於學生來說司空見慣,但是他們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土壤從哪裡來,更不會想到它來源於岩石。本課活動緊接著上一課的內容,重點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是尋找土壤來源於岩石風化和生物作用的證據,另一方面是認識土壤對生命的意義。 岩石和土壤是組成地表的重要物質,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是各種外力對岩石和土壤作用的結果,其中侵蝕和沉積作用的主要對象是土壤和岩石。尋找土壤成分的沉積實驗不僅有助於學生了解土壤里有什麼,而且使學生對沉積現象和分層沉積有一定的認識,為下面幾課的學習做些鋪墊。 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尋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學情分析 學生對土壤並不陌生但是沒有系統地認識,要學生正確說出土壤成分,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動植物的活體和殘替,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4.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③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難點: 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7. 教科版小學科學《土壤中有什麼》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版》的要求.(2)分析每課權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8. 小學科學:《土壤中有什麼》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麼》是在三下《混合》單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礦物》單元的《岩石會改變模樣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第一部分「尋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進行,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乾燥並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積實驗。讓學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見的物質,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物質,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過一幅圖生動地描述了土壤與生命的關系。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2、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請的顆粒後沉積。4、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物、植物殘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教學准備:
分組實驗准備:為學生准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乾燥的土壤、小鏟子、塑料盒、報紙、放大鏡、圓柱形玻璃瓶、鑷子、小棍、水、牙簽。
教師演示:小黑板幾塊。酒精燈、石棉網、玻璃片。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談話引入
師:看老師為你們准備的實驗材料,猜測一下,我們今天會研究什麼?(研究土壤)
師:「土壤」我們在三年級研究過,四年級學習岩石時也提過,你們知道土壤中有什麼?
板書:「土壤中有什麼」這節課我們又會有什麼新發現呢?翻看課文,讀課文第一段。接下來我們就來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麼?
[復習舊知,引導學生對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慾望。]、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師:這是一份剛從地里挖來的新鮮土壤,把它倒在一張白紙上。材料員拿出白紙放在桌子中間,再把新鮮的泥土倒在白紙上,同學先用肉眼仔細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書本第3頁的表格中。
學生分組研究土壤。
匯報:你們小組有什麼發現?(有水分、動植物活體或殘體、沙子、黏土、腐殖質等)。